配色: 字号:
人教部编版(新)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9课《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优质教学课件PPT
2022-12-24 | 阅:  转:  |  分享 
  
专题七 西方人文精神与政治文明的发展板块二 近代史部分知识架构主题1 人文主义的复兴与发展文艺复兴强调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要求肯定
人的价值和尊严,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宗教改革打破对罗马教会的迷信,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主题2 人文主义的成熟启蒙思想
家宣扬理性,认为人类凭借理性就能完美地了解社会,人要获得人身自由和思想自由,就要反对专制和愚昧。这种理性主义推动了人文精神的进一步
发展。主题概览主题3 近代西方代议制民主(1)英国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以后,逐步确立了议会至上的君主立宪制,形成了责任内阁制
;美国独立后,颁布1787年宪法,确立了联邦制、总统共和制、三权分立制政体。(2)法国1875年宪法确立了议会制共和政体;德国18
71年帝国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主题4 社会主义的发展社会主义发展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理想到现实的历程。(1)《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国际工人运动有了科学理论指导。(2)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但昙花
一现。(3)十月革命一举成功,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最终变成现实。考点知识排查考向命题研析解题技能提升内容索引0
10203考点知识排查考点一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1.文艺复兴(14—16世纪)(1)背景①政治上:封建的基督教神学占统治地位。②经
济上:西欧经济复苏发展和城市兴起,人们开始追求世俗人生的乐趣。③文化上:意大利保留了较多的古代希腊、古罗马古典文化。(2)实质:资
产阶级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3)核心: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4)影响:为资本主义发展
解除了精神枷锁,更多的人从封建愚昧中解放出来,开始更多地关注人和人类生活的世界。2.宗教改革(16世纪)(1)背景:人文精神的推动
;长期受天主教会压榨的德意志因为教皇兜售“赎罪券”而矛盾激化。(2)实质:反对天主教会的社会、思想运动。(3)内容:马丁·路德在《
九十五条论纲》里提出信仰得救、《圣经》高于教皇和教会的主张。(4)意义:削弱了天主教会的控制;传播和发展了人文主义;有利于资本主义
的发展。3.启蒙运动(17—18世纪)(1)斗争矛头:封建专制制度及其宗教思想体系。(2)性质: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3
)代表人物及其观点:伏尔泰提倡“天赋人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孟德斯鸠提出“三权分立”学说;卢梭主张社会契约论与人民主权说;康德倡
导人权、自由、平等。(4)作用: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和封建统治,解放了思想,发展了人文主义;提出建立法制社会,为资本主义道路提供了蓝
图。1.近代欧洲思想解放历程(1)文艺复兴:把人从神权的枷锁中解放出来,人应该过怎样的世俗生活。(2)宗教改革:把人从教权的控制中
解放出来,人应该过怎样的心灵生活。(3)启蒙运动:把人从王权的压迫中解放出来,人应该过怎样的政治生活。2.人文主义与理性主义的异同
(1)相同点①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②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文化繁荣。重点深化(2)不同点①人文主义主要反对以神为中心;理性主义主要
反对封建专制和教会压迫。②人文主义主要集中体现在文艺、科学领域;理性主义则遍及社会各领域,尤其是政治领域。③人文主义主张尊重人性,
提倡人、神和谐相处;理性主义则将人的理性抬升到至高无上的地位。④人文主义满足于发展人性的需求,改善生存环境;理性主义则对未来的理想
社会提出了自由、民主、平等、法治等具体设想。文艺复兴的斗争矛头是指向封建神学,而不是宗教信仰。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们还利用宗教形式
和相关题材来宣传资本主义思想。文艺复兴不反对宗教信仰易错角度1针对练1 美国学者约翰·梅里曼认为,古罗马诗人维吉尔长篇史诗《埃涅阿
斯纪》的主人公埃涅阿斯是罗马公民理想人格的典范,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对此进行神学解读,他们将埃涅阿斯的旅程诠释成基督徒的灵魂之旅。由此
可见,人文主义者A.推崇罗马神权统治 B.利用宗教表达诉求C.否定天主教会教义 D.主张灵魂自我救赎√解析 材料中意大利人文主
义者对此进行神学解读,并且“将埃涅阿斯的旅程诠释成基督徒的灵魂之旅”说明人文主义者仍受宗教影响,利用宗教表达自己的诉求,B项正确;
这一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反对罗马神权统治,A项错误;材料中未涉及天主教会的教义,C项错误;灵魂的自我救赎是宗教改革的内容,与材料对应的
文艺复兴运动的时间不符,D项错误。启蒙运动的发生,与自然科学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在17、18世纪,自然科学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为启
蒙思想提供了锐利武器,因为启蒙思想家在许多方面是从新兴的自然科学中寻找理论根据和思想方法的。启蒙运动与近代自然科学的内在联系易错角
度2针对练2 “这些哲人受被牛顿证实的万有引力定律的影响很大,他们相信不仅存在着控制物质世界的自然法则,也存在着控制人类社会的自然
法则……理性被用来检验一切事物——所有的人、所有的制度、所有的传统。”这段材料说明启蒙思想家A.摆脱了宗教思想的影响 B.受到自
然科学发展的启示 C.揭示出社会发展的规律 D.力图融合自然与社会法则√解析 材料没有涉及宗教思想的影响,故A项错误;揭示出社会
发展的规律的是马克思主义,而不是启蒙思想家,故C项错误;材料“不仅存在着控制物质世界的自然法则,也存在着控制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说
明自然与社会法则并存,不能体现启蒙思想家融合自然与社会法则,故D项错误。启蒙运动突出个人解放,尤其重视个人权利,以个人权利作为一切
价值的基础,进而导致了个人主义泛滥,使得家庭、社会、自然的价值逐渐被忽视,启蒙思想的理性在一定程度上并没有使人更加明智,反而使人与
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加冷漠。所以,启蒙运动也存在弊端,并不完全是积极影响。启蒙运动也存在着弊端易错角度3针对练3 启蒙运动时期的一
些思想家谴责理性主义把感情的自发性、人的个性、天才的灵感从属于冷冰冰的理性化规则,他们把其看成是法国的文化霸权。材料意在强调A.对
启蒙运动的人文反思 B.启蒙运动根植专制传统C.理性主义摒弃人文主义 D.启蒙运动开展的排他性√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一些思想家谴责
理性主义把个人感情等内容从属于理性化规则,过于理性,忽视了人文内涵,故A项正确;启蒙运动根植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故B项错误;理性
主义是对人文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并未彻底摒弃或者排斥人文主义,故C、D项错误。1.英、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
立①前提:“光荣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②标志: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确立了议会主权的地位,君主立宪制在英国确立
起来。③发展:18世纪中期,逐步确立责任内阁制。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对议会负责;首相掌握着国家的行政权,又通过议会掌握立法
权。考点二 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发展(2)美国共和制的确立①1787年宪法:美国独立战争后,制宪会议于1787年制定宪法,实行联邦
制,确立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政体。②影响: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民主精神,对世界其他地区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完
善与扩展(1)1832年,英国进行了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代表大量进入议会下院,君主立宪制趋向成熟。(2)美国内战后,形成了两党对
垒、交替执政的政党政治新局面,成为美国共和政体的一大特色。(3)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德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和联邦制度,促
进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使德国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4)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共和政体最终在法国确立。重点深化西方资产
阶级代议制的共同特点(1)议会是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的机构。议会由议员组成,议员由普选产生。(2)实行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的原
则,权力之间相互制约平衡,防止专制独裁和官僚腐败,提高了行政效率,保障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3)实行资产阶级的政党政治,即必须由
在议会选举或大选中获胜的政党领袖出任总统或总理、首相,并以本党人员为主组成内阁。1832年的英国议会改革降低了选举资格,扩大了选民
的范围,工业资产阶级获得选举权,这次议会改革以和平的方式削弱了贵族保守势力,工业资产阶级获得参政的机会。但是在争取议会改革的斗争中
出力最大的工人阶级仍被排斥于选举权之外。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后,获益最大的是工业资产阶级而非工人阶级易错角度4针对练4 1832
年的英国议会改革,一方面通过给予资产阶级和上层中产阶级选举权,赢得了新兴社会阶层的忠诚;另一方面,成功地抵制了来自中下阶层的压力,
令工人阶级的激进运动陷入孤立境地。这反映出当时的英国A.民主政治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 B.工人的经济状况没有改变 C.工业革命的开
展助推社会进步 D.社会阶层裂痕进一步拉大√解析 英国的民主政治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是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排除A项;材料没
有提到工人的经济状况,排除B项;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揭示了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进一步撕裂社会,故选D项。美国1787年
宪法实际上是各方势力妥协的产物,其中包括:大州与小州之间的妥协,参众两院议员产生的不同形式是其表现;北方资产阶级和南方种植园主之间
的妥协,主要表现为承认黑人奴隶制,在分配众议院各州代表名额时,其他人口(印第安人、黑人等)按3/5的人口折算;中央与各州之间的妥协
,表现为除宪法规定的归属联邦政府的权力外,其他权力归州政府。1787年宪法是各方势力妥协的产物易错角度5针对练5 下表是美国制宪会
议中出现的几种意见及最终方案,这些意见及最终方案体现了A.国会是联邦政府权力中心 B.民主与妥协是美国宪法的特征C.美国总统应该对
宪法负责 D.联邦政府的权力高于各州权力√解析 最终方案综合了几种意见,其中“总统有对国会议案的否决权”“必须得到参议院的同意”体
现了两者的制约平衡,是对两个意见的调和,故B项正确。考点三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条件①
经济条件: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弊病日益暴露。②思想来源:德意志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③阶
级基础:欧洲的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2)标志: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3)意义:无产阶
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促进了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2.巴黎公社(1)背景:普法战争法国战败,法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屈膝投降;人民
强烈不满。(2)经过①1871年3月18日,巴黎人民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②3月28日,巴黎公社建立。③5月下旬,巴黎公社
被镇压。(3)意义①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②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3.俄国十月革命(1)历史背景:俄国是帝国主义链
条上最薄弱的环节;俄国无产阶级有革命政党的领导、有成熟的领袖;第一次世界大战激化了国内矛盾。(2)历史进程:二月革命推翻沙皇统治;
《四月提纲》指明正确方向;七月流血事件使列宁抛弃和平过渡的幻想;十月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3)历史影响:建立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
政的国家;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二月革命后,两个政权并存,临时政府无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
早日实现和平,取得土地和面包的愿望,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因此,列宁发表了《四月提纲》,提出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
主义革命的任务,还明确提出“不给临时政府以任何支持”和“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争取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四月提纲》提出争取以和
平而不是以暴力的方式取得政权易错角度6针对练6 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指出:布尔什维克党在苏维埃执行委员会中争取多数,把苏维埃由孟什
维克党与社会革命党控制转变为由布尔什维克党领导。这反映出列宁A.希望和平夺权 B.建议合并其他政党C.反对暴力革命 D.主张实行议
会政治√解析 材料表明列宁主张布尔什维克党在苏维埃执行委员会中争取多数,从而取得领导权,意在和平夺权,A项正确; B项在材料中没有
体现,排除;反对暴力革命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 D项不是列宁的主张,排除。返 回考向命题研析考向一 近代西方思想解放运动典题
例证命题点 近代思想解放运动(2019·山东省12月学业水平等级考试)西方学者对近代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作了如下描述:“它是破坏现存
秩序的个人主义强大潮流的产物”“具有回到早期根源的性质”“认为人性无比腐化和堕落”。这场运动是A.文艺复兴 B.宗教
改革 C.启蒙运动 D.科学革命抓题眼:宗教改革是在否定罗马教会权威的基础上宣传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运动
,其主张简化宗教仪式“具有回到早期根源的性质”,局限性是个人主义泛滥,导致个人私欲膨胀。析错点:文艺复兴运动主张追求现世幸福,与“
认为人性无比腐化和堕落”不符;启蒙运动与“具有回到早期根源的性质”不符;科学革命与材料无关。√1.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文艺复兴、宗
教改革(1)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义者,推崇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并将其作为效仿的典范,传承了古典文化;文艺复兴借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
之名,行反对封建神学、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之实,体现出文化的创新。(2)宗教改革反对教会的精神禁锢和罗马教廷的权威统治,倡导人在宗
教信仰上的自主精神,烙有文艺复兴的印记;马丁·路德要求建立独立自主的德意志民族教会,实际上是把人文主义关于民族自由的理想进一步推向
政治现实。考向预测2.唯物史观——启蒙运动与资产阶级革命和政权建设: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启蒙思想对
专制主义和教权主义的批判,“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的提出,论证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合理性。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和“三权分立”原
则的提出,为资产阶级的政权组织形式设计了方案。启蒙运动推动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成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建设政权的强大思想武器。3.社
会热点——人文精神与文化传承、文化自信: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蕴涵着丰富的人文主义内涵。人文精神是一种人类的自我关怀,表现为
对人的生命、尊严和价值的高度重视,对人类各种精神文化遗产的无比珍惜,对人格与道德的不懈追求。它关注人的尘世生活,重视人的精神意义,
是人的价值尺度在人的思想意识、思维习惯和心理活动中的历史积淀。西方人文精神对我们今天坚定文化自信、提倡传承文明、崇尚科学精神,具有
较好的历史借鉴功能。预测演练1.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是作为对知识界的一种反映发展起来的”,具有人文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通过对古代
作品的研究,在其中发现了建立更美好生活的准则。这些人文主义者A.脱离了天主教会的控制 B.以艺术形式宣传反宗教思想C.表达了强烈的
世俗观念 D.渴望建立一种新的政治生活√解析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未脱离天主教会的控制,排除A项;文艺复兴时期以艺术形式宣传人文主
义思想,排除B项;渴望建立一种新的政治生活是在启蒙运动时期,排除D项。1234122.在中世纪封建割据和教会的影响下,国家并无主权
而言。而到文艺复兴时期思想家们首先提出了王权高于教权、政教分离、民族统一等主张。这些主张源于A.主权国家的形成 B.
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C.底层民众的呼声 D.理性主义的广泛传播√34123解析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要求强有力
的国家作为后盾,要求统一国内市场,文艺复兴思想家的主张是资本主义萌芽在思想领域的反映,故选B项;文艺复兴时期西欧主权国家仍在形成之
中,排除A项;文艺复兴主要集中于上层知识分子群体,排除C项;启蒙运动时期理性主义得到广泛传播,时间不符,排除D项。4123.宗教改
革时期,为抵御新教的攻势,罗马天主教会成立了耶稣会。该组织主要从事传教和教育,扩大天主教的影响,反对追逐世俗权力;提倡道德自律,注
重科学和艺术素养,重视将人教育成有责任感的公民。耶稣会的这些做法A.致力于文化教育事业 B.着力于天主教世俗化C.体现了人文主
义精神 D.引发西欧的思想解放√34123解析 耶稣会成立的出发点在于“为抵御新教的攻势”,不是致力于文化教育事业,排除A项;
通过题干中“扩大天主教的影响,反对追逐世俗权力”,可知耶稣会的这些做法“着力于天主教世俗化”这一说法是错误的,排除B项;文艺复兴是
欧洲思想解放的起点,排除D项。44.在18世纪的法国启蒙运动中,孟德斯鸠和伏尔泰塑造了一个立体的中国形象,一个把中国描述为封建专制
主义盘踞的腐朽国度,一个则将其看作贤者治国的成功典范。二者意在A.批判封建专制王权 B.抨击天主教会独裁C.鼓吹理性主义思潮
D.寻找思想启蒙论据√解析 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对同一个时期的中国形象,孟德斯鸠和伏尔泰却有截然不同的描述,之所以会出现该现
象,是因为二者都为自己的观点主张寻找启蒙的论据,故选D项。1234典题例证12考向二 英美资产阶级代议制1.命题点 英国议会的地位
(2020·山东省高三专题练习)1701年,英国国王威廉三世签署了议会制定的《王位继承法》,规定:在王室担任官职和领取薪俸的人,不
得担任下议院议员;法官为终身制,只有议会有权解除其职务;国家的一切法律与条例非经议会通过,国王批准均属无效。该法案A.开创了议会对
王权的限制 B.基本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原则C.明确了内阁对议会负责 D.进一步确立议会至上的原则抓题眼:这些措施限制了王权在下议
院的影响,凸显了议会的地位。析错点:在该法案通过之前议会已经颁布《权利法案》,对国王的权力进行明确的制约;该法案突出的是议会的作用
,并未体现三权分立原则; 19世纪中叶,英国责任内阁制确立,表明内阁对议会负责的制度形成,并非该法案的作用。√122.命题点 美国
的民主共和政体(2020·肥城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三月考)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认为:“民主政体是动乱和争论的图景,同个人安全或财产权
不相容……共和政体就不同了,它能保证我们正在寻求的矫正工作。”这表明美国1787年宪法的制定A.摒弃代议制民主政治 B.强调
权力的制约平衡C.倡导联邦制中央集权 D.维护有产者群体利益抓题眼:由材料“民主政体是动乱和争论的图景,同个人安全或财产权不
相容”可知,麦迪逊主张实行民主共和制,以此来维护个人安全或财产权,即维护有产者群体利益。析错点:材料中的麦迪逊只是认为要用共和制来
弥补民主政体所带来的弊端,而非否定民主政治;材料并未描述权力的运行机制问题;材料中麦迪逊论述的是单纯实行民主政体的弊端,并未提及中
央与地方的矛盾。√1.必备知识(1)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完善的过程(国家权力的三次转移:《权利法案》颁布后,立法权由国王转移到议会
;责任内阁制形成后,行政权由国王转移到内阁;1832年议会改革后,政治权力下移到工业资产阶级)。(2)美国制定1787年宪法的历史
背景、1787年宪法的三大原则(联邦制原则、分权制衡原则、民主原则)、对1787年宪法的认识。(3)法国曲折艰难的共和之路及原因、
共和制的发展。(4)德国代议制的专制主义特点。考向预测2.唯物史观——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与代议制完善的相互推动随着英国资本主义经
济的发展,工业革命的进行,工业资产阶级兴起,推动了1832年的议会改革,议会主导权由大资产阶级向工业资产阶级转移,英国代议制不断完
善。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发展完善,维护了政局的稳定,推动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3.制度创新——英美法德民主制度的特色:英国创
立了君主立宪制、责任内阁制、政党政治;美国在疆域辽阔的国土上建立了共和制、确立了分权制衡机制、中央地方分权的联邦制;法国建立起具有
妥协特点的共和制;德国建立的半专制的君主立宪政体。预测演练121.西方某政治家指出:“英国内阁的主要职权是协调和指导政府各部门的活
动,它是议会推选的统治全国的委员会,更严格地说,它是下院多数党的一个委员会,少数党是没有代表在内的。”这说明英国政治体制A.分权制
衡的机制形同虚设 B.确立了内阁至上的基本原则C.议会的中心地位受到挑战 D.具有行政与立法相统一色彩√312
解析 根据材料“内阁的主要职权是协调和指导政府各部门的活动……它是下院多数党的一个委员会”并结合所学可知,英国实行责任内阁制,以首
相为首的内阁行使行政权,而内阁对议会负责,内阁成员由议会下院获胜的多数党担任,且首相具有立法创议权,因此内阁具有行政与立法相统一的
色彩,故选D项。3122.美国宪法规定国会两院通过的法案需要提交给总统予以批准,总统能够否决或者威胁否决他认为有问题的立法。除此之
外,联邦宪法第二条第三条款还规定总统“负责法律得到忠诚的执行”。这些规定A.体现了分权与相互制衡原则 B.加强了联邦
政府的行政权力C.旨在保障美国的宪政民主 D.表明总统是国家权力中心√312解析 议会的立法权受到总统的牵制,总统受
到议会制定的法律的牵制,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权力的相互牵制达到平衡,进而维护美国的民主政治,故选C项;分权制衡不是最终目的,排除A项
;材料未体现行政权力加强的信息,排除B项;单凭材料信息不能得出美国“总统是国家权力中心”的结论,排除D项。3123.法国1875年
宪法作为根本大法,既没有确定原则的前言,也没有规定公民的权利义务,规定总统为国家元首和军队的最高统帅,总统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
,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据此可知,1875年宪法A.内容具有明显的矛盾性 B.无法适应工业经济发展C.是各种势力妥协的产
物 D.不能体现资产阶级利益√3解析 根据材料“规定总统为国家元首和军队的最高统帅,总统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参议院同意
有权解散众议院”可知是总统与议会的制约,体现了保皇派与共和派的妥协,故选C项。123考向三 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典题例证命题点 马
克思主义的诞生(2020·山东省青州实验中学高三二模)《共产党宣言》中写道:“资产阶级用来推翻了封建制度的那个武器,现在却对准资产
阶级自己了”,“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同时它还造就了将运用这武器来反对它自己的敌人——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以上
论述A.肯定了资本主义的积极作用 B.指出工业革命促进了自由主义发展C.宣告了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 D.揭示了生产力发展必将引发
社会变革抓题眼: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忽略了生产力在社会革命中的作用,终将自食恶果,强调了生产力对社会变革的积极促进作用。析错点:材料
体现了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的问题而不是肯定资本主义的积极作用;材料内容没有体现自由主义内容;材料内容没有提到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1.
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诞生与工业革命的关系:(1)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社会经济前提。(2)工业革命推动生
产力的迅速发展,但也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弊端,促使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兴起,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3)工业革命使
社会分裂为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促进了工人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提供了阶级基础。考向预测2.制度创
新——巴黎公社体现出的民主民权的新风貌:巴黎公社表现出高度的爱国主义和民主精神,实行立法与行政合一即“立行合一”制度,马克思将其视
为第一个无产阶级性质的政权。预测演练1.1848年后,在马克思、恩格斯革命理论影响下,欧洲爆发了多次工人阶级的武装革命运动,迫使资
本主义国家纷纷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不得不给予工人阶级更多的民主权利。由此可知,当时的工人革命运动A.促进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民主进
程 B.采用和平方式夺取政权C.改善了工人阶级的经济生活条件 D.推动了巴黎公社的爆发√解析 从材料可知,为了减少工人阶级的武装革
命运动,资本主义国家被迫进行政治改革,给予工人一定的民主权利,故体现出工人的武装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国家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故选A项
。3122.马克思说:“通过这次革命,他们把权力保持在人民的手中,即用领导者的政权机构取代了先前统治国家的政权。”马克思肯定了巴黎
公社的A.无产阶级革命性质 B.暴力革命斗争方式C.普选建立政权方式 D.新型政府运行机制√312解析 从材料“通过这次革命,
他们把权力保持在人民的手中”可知,马克思肯定的是巴黎公社建立无产阶级政权,是无产阶级革命,故选A项。3.彼得格勒起义胜利是俄国十月
革命的开端,随后,革命烈火遍地燃起。在广大人民特别是士兵和农民支持下,俄国各地到1918年春相继建立了苏维埃政权。由此可推知,十月
革命A.巧妙利用了世界大战的有利时机B.及时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的目标C.有效制止了资产阶级政府的反攻D.恰当运用了工农联盟的革命策
略√312解析 材料中并未涉及利用一战的有利时机,故A项错误;社会主义革命的目标是1917年《四月提纲》中提出的,故B项错误;资产
阶级临时政府进行了武装镇压,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士兵和农民的支持,说明得到了工农联盟的支持,所以建立起苏维埃政权,故D项正
确。返 回312解题技能提升开放型试题要根据设问中的核心词,并通过材料信息提炼出论点或主题;结合相关知识找到论证观点或主题的思考角
度;从布局上看,开放型试题的回答也有一定格式,并非杂乱无章,一般要提炼并摆明观点或提炼出主题,史论结合论证观点或阐释主题,得出结论
回扣观点或主题。找准关键词语,理顺思路,有格有式典题例证(2020·山东卷,19)咖啡馆的历史,既是一部经济史,也是一部社会史。阅
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1652年,伦敦出现了英国第一家咖啡馆。17世纪中后期,咖啡馆在英国扎下了根。在当时伦敦任何一家宾客盈门的
咖啡馆里,常见的场景是:各色人等汇集于此,抽烟、读报,谈论商业和贸易,传播小道消息,争论国家大事,评判王室显贵的品行举止。18世纪
中叶以后,伦敦的咖啡馆出现了新的变化。辉格党人愿意光顾“斯米纳”等咖啡馆,托利党人则经常聚会于“怀特”等咖啡馆,经纪人喜欢聚集于“
乔纳森”咖啡馆,法律界人士集中于骑士团圣殿附近的咖啡馆。寻常百姓逐渐成为咖啡馆社交场所的边缘化群体。19世纪四十年代前后,满足贫穷
工人需要的咖啡摊应运而生。除咖啡外,茶也是英国重要的饮品之一。1606年前后,茶第一次作为商品进口到欧洲。1658年9月23日,伦敦报纸上第一次出现了茶的广告。不久,茶逐渐走进英国咖啡馆,但直到17世纪末,饮茶在英国仍然是一个新鲜事物。18世纪英国的茶叶需求量以惊人的速度增长,英国人对茶的热爱超过了其他任何主要的西方国家。在整个18世纪,咖啡馆都是提供茶饮料的主要场所。(1)编写一幕发生在17世纪伦敦咖啡馆内的人物对话场景。(要求:先写出对话主题,主题要紧扣英国当时政治或经济领域的重大事件;对话内容要围绕主题展开,观点明确;对话过程完整,逻辑清晰。)(2)结合英国咖啡馆的变化,说明咖啡馆的历史是一部“经济史”。解题步骤第一步:整体“谋划”第二步:尝试解答第三步:自主诊断(1)主题:主题明确,紧扣英国当时政治或经济领域的重大事件。对话内容层次一:对话主题不够突出,观点不够明确,对话不够完整,逻辑不够清晰。层次二:对话基本能够围绕主题展开,观点较明确,对话较完整,逻辑较清晰。层次三:对话紧密围绕主题展开,观点明确,对话完整,逻辑清晰。(2)从咖啡馆的变化与世界经济发展联系的角度:随着欧洲国家海外贸易发展和对外殖民扩张,世界市场逐渐形成和扩大,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和交流加强,茶叶进入英国咖啡馆并且销量不断增加,饮茶从一个新鲜事物逐渐变成了英国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从咖啡馆的变化与英国国内经济发展联系的角度: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英国社会阶层出现新的分化,咖啡馆逐渐由开放的、面向各阶层的消费场所发展为专门化的、面向特定阶层或群体的消费场所。方法指导(1)历史阐释题中常见行为动词为“说明”(证明)、“阐述”(阐明并论述)、“分析”。此类题答题步骤一般为两步:(2)历史探讨题中常见的行为动词为“评价”、“评述”、“评论”、“评析”(评价并论述)、“探讨”或“探究”(探索研讨)。此类题答题步骤一般为三步:返 回本课结束
献花(0)
+1
(本文系在羡智库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