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人教部编版(新)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梦游天姥吟留别》优质教学课件PPT
2022-12-24 | 阅:  转:  |  分享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 白学习目标学习诗人借助梦境、联想、夸张等手段表达心灵世界的方法。领会诗人在神奇瑰丽的梦幻世界里所
寄予的理想理解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对权贵的蔑视。文体知识古体诗:相对于“近体诗”而言,一般指唐朝以前出现的诗歌,又称古风、古诗。
其形式比较自由,不受多种格律限制。句式不限,四言、五言、七言、杂言均可;不讲求平仄、对仗;押韵也较宽泛,可平可仄,可一韵到底,也可
中途换韵,可算作古诗中的自由体或半自由体。其范围广义上包括四言诗、乐府、楚辞、五古、七古、杂言等,狭义上则仅指五言、七言古诗。导入
新课酒放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口一吐就半个盛唐从一元到天宝,从洛阳到咸阳冠盖满途的车骑的嚣闹不及千年后你的一首水
晶绝句轻扣我额头当地一弹 挑起的回音(设问)前面这首诗歌吟咏的是中国古代哪位文人?[明确]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李杜文
章在,光焰万丈长”(韩愈)李、杜的诗篇就像光焰夺目的精神圣火,不仅照亮了韩愈和后代诗人的文学创作及思想演进道路,也照亮了千年之后的
我们赶往古典文学殿堂朝圣的道路。今天,让你我通过一首李白的代表诗作《梦游天姥吟留别》,共同走进李白的精神世界。诗歌仿佛把你我带入一
个如梦似幻,惝恍莫测的意境之中。2、(师)古典诗歌尤重“意境”,单元阅读提示告诉我们什么是“意境”——[明确] 意境指主观的情思
(“意”)与客观自然景物或生活画面(“境”)相融合的艺术境界。知人论世李白是在什么背景下写就这首诗歌的? 李白有远大的政治抱负,“
安世济民”“功成身退”是其平生夙愿。天宝元年(742年),李白经友人吴筠推荐,被玄宗征召入京。“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他开始认为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可以实现了,但结果又经历了一次幻灭。仅被任命为翰林供奉,一个侍御闲职,根本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干。却目睹了
最高封建统治集团的昏庸腐败,他那种蔑视权贵、不趋炎附势的处世态度和桀骜不驯的傲岸性格,招致了权贵的谗毁。不到三年,玄宗以“赐金还乡
”为名,把他赶出长安。冷酷的社会现实无情地粉碎了他的政治理想,怀揣极度惆怅愤懑之情离京。次年,当他离开山东欲南下吴越游历时,临行前
向东鲁朋友告别时所写,真正使他要告别东鲁诸公,去吴越游历的诱因是李白遭受排挤,心中郁结愤懑。因此这里的“烟”、“水”、“青云”等都
满含阴郁,与诗人的感情协成一体。梦,某种程度是现实的折射。梦,也是一把开解现实困窘的万能钥匙。作为现实的一种补偿方式,现实中无法实
现的愿望,可以在梦中实现;被现实压抑的情感,可以在梦中尽情宣泄。其实,文学作品里的“记梦诗“是俯拾即是的,例如大家熟悉的岳飞的《小
重山》里的“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他梦到的该是——“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吧;辛弃疾的《破阵子》中的“醉里挑灯看
剑,梦回吹角连营”,他梦到的该是——“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吧!这二人身处江南,心驰北国,梦回沦陷故土,恢复河山已然成为
他们共同的“终极关怀”。 这是一首古体抒情诗。诗人用浪漫主义手法,通过梦游天姥山,表现了他对污浊现实的弃绝,对腐朽权贵的蔑视,对理
想世界的追求。题目“梦游天姥吟留别”,意思是诗人把梦中游历天姥的情形写成诗,留给(东鲁的)朋友作别。题作“梦游”可见未曾实到,只是
以此告别东鲁诸公,表明自己蔑视权贵、憎恶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诗歌结构全诗紧扣题目中的“梦”字,按入梦、梦游、梦醒抒感
三个层次,分三个自然段。第一段:写越人听说天姥山的雄伟高峻,表明入梦的缘由。开篇就给读者呈现了一个虚无缥缈的梦幻神仙世界。海上仙山
“烟涛微茫”,天姥山”云霞明灭“。瀛洲“信难求”是对天姥山“或可睹”的反衬,引出越人对天姥山的描述:“横”、“拔”、“掩”三个动词
写出了天姥山覆盖之广大、山势之高峻、气势之雄伟。接着再用夸张和拟人的笔法:绝高的天台山也“对此欲倒东南倾”,更显得天姥山雄伟壮丽。
由他人口中隐约透露出的夸饰之词所带来的一种神秘感,尤其使诗人激起一游为快的兴趣,于是诗人晚上做梦便飞渡镜湖去游天姥山。第二段,写梦
游天姥山的情景和惆怅。 诗歌主体,分为四层。第一层(从“我欲因之梦吴越”至“渌水荡漾清猿啼”)写登山路线和起点,描写梦至剡溪的情景
。 “我欲因之梦”紧承上文,引起下文“一夜飞度镜湖月”,由现实转入梦境,过渡自然。“湖月照我影”四句写他在梦中飞越镜湖,到达剡溪当
年谢灵运游山时住宿过的地方,那里渌水荡漾,猿声清啼,诗人浮想联翩,雅兴大增,决定连夜登山。这一层,诗人极力铺写登山的迫切心情,并为
我们勾画出由夜色、湖月、水波、猿啼所共同绘制的清幽画面,对后文金碧辉煌、色彩眩目的仙境的出现起到了衬托的作用。第二层(从“脚著谢公
屐”至“迷花倚石忽已暝”)写登高所见,描写梦游天姥山的情景。诗人足踏谢公特制的木屐,多么轻松便捷,似乎毫不费力地攀登着像梯子一样直
立的石级,不一会便到半山腰。诗人举目四望,忽见海上日出,光华四射;又听到空中天鸡啼明。继续沿千岩万转恍惚不定的山路而上,满目奇花异
石,迷恋不去,不觉天已黄昏。忽而早晨,忽而黄昏,写得恍惚迷离,真似梦中之景。一个“忽”字可知诗人赏玩陶醉之情,一个“暝”字为下文仙
境的出现营造了特定的气氛。第三层(从“熊咆龙吟殷岩泉”至“仙之人兮列如麻”)描绘了三幅图景,描写诗人在天姥山之巅偶见仙人的神妙情景
,把梦游推至高潮。第一幅为熊咆龙吟图:熊在咆哮,龙在长吟,这令人毛骨悚然的声音使泉水震荡,使深林战栗,使层巅震惊。仰视上苍,浓云密
布,大雨将至;俯视大地,泉流奔涌,烟雾腾腾。这短短四句,即把天姥山夜晚来临之时超凡绝世、险象环生的景象描绘得惊心动魄!第二幅为洞天
石开图:正在惊骇之际,忽然电闪雷鸣,山峦崩塌,岩洞赫然显露,石门訇然打开。这四个四字短句的组合,节奏紧凑轻快,音韵铿锵有力,使神仙
欲来而电闪雷鸣、山崩石裂的壮观景象尽现眼前。石门打开后,出现另一番新天地:天空寥廓,深不见底,日月照耀着神仙居住的金银宫阙。这两句
为神仙降临营造了特定的环境。第三幅为群仙降临图:神仙们穿着云霞般华丽的衣裳,乘着清风,从空中纷至沓来。老虎鼓瑟,鸾鸟驾车;仙乐阵阵
、车声辚辚,众仙列队,盛况空前。虚无缥缈不可寻求的海上仙山的景象,如今在梦中出现,那一份惊叹,那一份艳羡,不言可知。诗人怎能不为之
倾倒?诗人用极富表现力的浪漫主义手法把我们带入了瑰丽神异的世界,这是诗人梦游的最浪漫最美妙的境界,也是诗人的理想世界。第四层(从“
忽魂悸以魄动”至“失向来之烟霞”)写梦醒来时的惆怅与嗟叹。忽然,诗人在梦中觉得心中悸动,恍恍惚惚醒转来,口中仍然发出惊叹之声。待到
完全清醒,只有枕席还在,梦中的烟霞胜景全部消失了。这个过程不免引起诗人的万千感慨,从而切入诗的主题。现实世界的黑暗与压抑哪里比得上
神仙世界的光明与自由!生性不羁的诗人面对这种突然的转变又怎能不“惊起而长嗟”呢?在这种突然的转变中,诗人巧妙地表达了他对现实世界的
不满与反感。第三段,写梦醒感慨,表示蔑视权贵、决不折腰趋奉的高傲态度;点明全篇主旨,作为留别赠言。表达了三层意思。其一,梦中仙境幻
象在醒后的顿然消失,使诗人的意识回到了人间,他不禁想到:自古以来,人世间熙熙攘攘、闹闹哄哄,争权夺利,骄奢淫逸,到头来还不是都像梦
境一样过去了,历史上的多少事情也都像东流水一样,被冲刷得连痕迹也没有了。言世事之不可把握,就像那转瞬即逝的梦境一般。“世间行乐亦如
此,古来万事东流水。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是消极颓废的心理外露吗?对于诗人的求仙访道,要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来认识。在唐
代,由于最高统治者的倡导和扶持,崇道风气盛行,道观遍布各地。国家设立道举制度,规定贡举人都要兼通道经,并把《老子》、《庄子》等定为
“真经”,作为“明经”科的考试内容,规定士庶均须家藏《道德经》。在这种特定的时代气氛下,知识分子信奉道教,就具有特殊的意义,因为这
样既可享受山林的自然之美,企求成仙,又是一种达到功名的独特途径。 对有些知识分子来说,追求和向往神仙世界是为了保持一种超脱世
俗的理想人格。无论是显荣还是失意,都是清高脱俗,豪放旷达。其二,我这次离开你们一去,什么时候才能回来?诗人自己也答不上来。因为他这
次南游吴越,骑白鹿,访名山,也许就隐遁其中了。这是诗人想远离这黑暗污秽的现实世界的直语表白。其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
心颜”这句话则最直接、最彻底地表明了诗人不事权贵的清高与傲气。这是诗人在长安供奉翰林期间生活经历的总结,是对诗人眼中那个个人才华无
法得到施展,进仕之途充满尔虞我诈、充满谄媚与迎合的黑暗政治现实的抗争。诗歌里面的梦游,是真梦还是假托呢? 若联系诗人的思想生平、性
格特征和诗歌创作来作综合分析,诗人可能真有其梦。当然,诗歌所写是经过了艺术加工的。其一,李白从小就受到道教的影响,在蜀中时即已喜爱
山林,求仙访道。李白一生中曾历访名山道观,并在齐州紫极宫正式入道,举行过仪式。由此可见,他对神仙世界的追求和向往,是真诚热烈的,也
是一以贯之的。故此他在听了越人谈论天姥山之后,由潜意识导入梦境,在脑海里涌现出一系列神奇瑰丽的意象和图景。其次,诗中的梦幻是诗人内
心生活中的潜意识的外现,这种潜意识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有一个长期的心理积淀的过程。天宝元年所作《游泰山》六首中,就有许多带有梦
幻色彩的描写。《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出现的种种意象,在《游泰山》中已见端倪。李白对山林之美和神仙世界的向往和追求是一以贯之的,他的梦
游经历是相当真实的。诗歌小结这首诗写梦幻,脱尽时空拘束,任由想象驰骋,把一个天姥山写成一个洞天大开,祥云缭绕,神仙群集的仙境。自始
至终贯穿着诗人要脱离污秽浊世,要追求自由理想的美好情操。全诗以七言为主,杂用四、五、六言,句法错落有致,用韵也完全挣脱诗律的规范,
随着梦境的变化、情感的运行而遣词造句,达到了内容和艺术的高度统一。艺术特色1)结构美。这首诗突破了我国古代留别诗的一般程式,别出心
裁地用“梦游”这一奇特方式来构思全诗。全诗围绕“梦游”这条线索。先写入梦缘由,次写梦游过程,再写梦后感慨。一场游仙的梦幻,由“信难
求”的瀛洲引出天姥山;由“或可睹”引出梦游;再由天姥引出仙境,由梦醒而生感慨。这样从现实到梦境,又从梦境到现实,借描绘仙境的美好,
以揭示现实之丑恶,抒发对理想的追求,显示对权贵的憎恶。2)意境美诗人驰骋想象,描绘出一幅幅瑰丽奇幻的景象。其中有月光皎洁、绿水荡漾
、白鹿青崖、镜湖映影的静幽之感;也有“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那种海日东升、浮光跃金、天鸡破晓的壮美晨光,有“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
倚石忽已暝”的胜景,也有电闪雷鸣、熊咆龙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的夜间奇像,还有琼楼银台、雍容和谐、富丽堂皇的仙府。奇景异境,变幻迭
出。诗人构思出一幅幅梦游中的奇景,塑造出一个个梦幻中的生动的意境。3)修辞美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如首段写天姥山横空出世,超越五
岳,遮掩赤城,甚至连一万八千丈的天台山也拜倒在天姥山的东南方。其实天姥山并不高大,在一般地图上,几乎找不到,诗人以夸张、烘托的手法
,极言天姥山的高大雄伟,以引出梦游的缘由。第二段中诗人发挥超常的想象力,描写了三幅奇异的梦境,把幻想中的事物写得活灵活现,惊心动魄
。4)情感美诗歌结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高亢的呼喊,把诗人郁积在胸中的苦闷和忧愤,如火山喷发而出。这是诗人对权
贵的蔑视,是对污浊社会的抗议,是自己崇高人格的护卫,表现了诗人傲岸的性格和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归纳小结,提炼浓缩 通过对《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意境鉴赏,我们能否看出古典诗歌“意境”的要义呢?[明确](1)情和景是构成意境的两个最基本的因素。抽象的意和情,不能构成意境,孤立的纯客观的景物,也不能构成意境。(2)作品的意境,与作者的阅历、情趣、心境以至创作风格等密切相关。结 语 朱光潜先生说:“读诗的功用不仅在消愁遣闷,不仅是替有闲阶级添一件奢侈;它在使人到处可以感觉到人生世相新鲜有趣,到处可以吸收维持生命和扩展生命的活力。”真正的诗歌修养绝不仅仅局限于文学之内,而要将诗意引入现实生活,诗化人生,用诗歌来滋润我们现代人枯燥浮躁的心灵,诚如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所言——“人生的本质是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
献花(0)
+1
(本文系在羡智库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