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诗歌鉴赏-——寻找教材与高考之间的联系优质教学课件PPT
2022-12-25 | 阅:  转:  |  分享 
  
诗歌鉴赏——教材与高考一、高考要求1、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13-18浙江卷 五三P2
88 三维P148 考什么 怎么考近年高考命题倾向:1、取材偏爱现实主题2、试题1对意象、诗句书写考查较
多 3、试题2考查过叙事、描写、抒情手法,并多次涉及对比4、会有意识地将试题与教材做适当关联与衔接,兼顾内容与技巧的考查。必修二(
P71)文本研习1、《念奴娇·赤壁怀古》是怎样由观赏景色引出对古代英雄的赞叹,抒发自我情怀的?2、借古事比今事以抒发感情,是诗词中
常用的手法。请你说说《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了哪些“古事”,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并分析引用这些“古事”对抒写辛弃疾爱国情怀起了
什么样的作用。3、这两首怀古词所抒发的情怀和所用的表现手法有什么异同?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提醒:会有意识地将试题与教材做适当关联与
衔接,兼顾内容与技巧的考查。赤壁怀古 由观赏景色引出对古代英雄的赞叹,抒发自我情怀北古亭怀古 借古事比今事以抒发感情这两
首怀古词所抒发的情怀和所用的表现手法有什么异同?这两首词都是循着怀古诗词常见的路数:古迹——古代事件或人物(记叙、写景)——议论。
苏词末尾的议论,能上升到形而上的层面,思考人生宇宙的终极意义;辛词扣紧现实,借词义谈自己的战略见解,表现自己的爱国情怀。苏词就周瑜
指挥吴军获得赤壁之战胜利一事,生发开去,抒发感受。辛词连用多个典故抒发自己的见解,借古讽今抒情方式: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
借事抒情(用典、叙事)
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以理抒情(情
理交融)必修四 10首P621.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语·阳货》)《诗经》中相当多的诗篇,充满
了对性别隔阂、违背真情、社会不公等现象的怨悱情怀,其中最基本的“怨”就是所谓“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春秋公羊传》)说说《氓》
通过怎样的情节抒发了女性的怨恨之情?1、诗中主要采用了一系列对比性的情节鲜明地展示出男子对女子的背叛,将女子的怨恨之情表达得起伏跌
宕。诗中详细地铺陈他们相识相恋和嫁娶的过程,与后来男子二三其德形成了对照。又通过叙述自己婚后辛勤持家,夙兴夜寐,反衬出男子的无情与
暴戾。又通过她返家后遭受家人讥笑,反衬出他当年不顾世俗礼法,沉湎于爱情的专贞情怀以及她的悔恨与哀伤。表现技巧(1)修辞:比喻、比拟
、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 问、反问、双关、互文、顶真、拈连
(2)表现手法: 叙事写景状物:白描与工笔、观察角度(远近高低)、视听触嗅觉、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想象
联想、衬托烘托、抑扬结合、对比 人物描写:正面描写(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细节),侧面烘托(以景衬人、以
物衬人、以人衬人) 抒情方法:借景抒情、乐景写哀情(反衬)、托物言志(象征)、用典、烘托、想象联想 (
3)结构技巧:卒章显志、以景结情、首尾呼应 《离骚》P62 T2 2、在《离骚》开始部分,诗人不惜笔墨
表达自己的“内美”和“修能”,他运用了不同的自然物象来比喻多种美德,构成“香草”和“美人”相结合的形象。请对此作出简要的分析与论证
。诗人强调自己出身的高贵,是古代圣王的后裔,降生于良辰吉日,受赐美好的名字,这一切都是展示其道德禀赋,将其称之为“内美”,这说明诗
人有一种道德自觉与道德承担。诗人又以一系列的香草比喻自己美好的外表,归之为“修能”,这说明诗人有着美好修养和才华。诗人又以岁月变迁
对比出草木的短暂,表达了时不我待,发挥自己的“内美”与“修能”,以追求理想,改变现实的使命感。P69T1 明代诗学家高 在《唐诗
品汇》中,曾引用三句话来评价《蜀道难》,即“妙在起伏”“才思放肆”“语次崛奇”。列举诗句,对以上三句话加以说明。1、妙在起伏,指全
诗三次感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全诗情感跌宕,构成了起伏的节奏。第一次感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是在全诗开篇,既是借神话传
说对秦蜀两地难以往来的感叹,也是为全诗定下了雄放基调,使人甫读诗作就被诗人的感叹所震撼。第二次感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是在借用
想像、夸张等艺术手法写蜀道高危后的情感抒发,我们在诗人感叹的同时也禁不住发出自己由衷的感叹,让诗歌的感情往前推了一大步。第三次感叹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是在写蜀道险要后的长叹,这是诗作收尾之叹,也是诗人发自心灵最深处的一声慨叹,与开篇之叹相呼应,让人回味不已
。这三次感叹使全诗情感跌宕不止,节奏起伏变化不断,十分耐人寻味。题2、《登高》中“悲”“独”两种情怀的内涵是什么?全诗又是如何抒发
这样的情怀的?2、“悲”指自然之悲象(秋)、人生之艰难(霜鬓)。自然之悲象体现在诗的前四句人生之艰难体现在诗的后四句。“独”指诗人
独知此宇宙与人生之悲怆,独自承担此苦难的情怀。全诗用浑融的色调,将风急、猿啸、鸟飞、木落与滚滚江水描写成天地同悲的宏大意境,再引出
自己悲苦、孤独的感伤情怀,全诗既流畅浑厚,又高歌激厉。(借什么景抒什么情)这首诗气象磅礴,情景交融,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历来被赞为
七律第一。才思放肆,指全诗兴发无端,主观抒情。所写景色,既是蜀道之景,又是作者心中意象。诗意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诗中的感叹既有山川
雄险之叹,又有功业难成之悲。如“难于上青天”、“地崩山摧”、“扪参历井”、“磨牙吮血”诸句皆是。全诗大胆夸张,气势磅礴。语次崛奇,
指全诗采用歌行体,空无依傍,句式变化错落,笔法多变。如“难于上青天”之感叹有三种句式;又如“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
规啼夜月,愁空山”之类句式,皆回旋振荡,节奏铿锵。题3、文字是无声的,却能够生动地刻画有声的音乐。在《琵琶行》中,白居易是如何表现
琵琶的音乐魅力的?他如此着力地刻画音乐,与他所要表达的人生感慨有什么联系?大量运用生动的比喻来刻画音乐,从“大弦”句至“四弦”句皆
如此。如用叠词“嘈嘈”写大弦的乐音时把它比喻成“急雨”,用叠词“切切”写小弦的声音时又用“私语”作比,用“嘈嘈切切”写大小弦的合奏
时把乐音比喻成“大珠小珠落玉盘”。用视觉形象、听觉形象联合起来通比音乐,就使得琵琶女的弹奏非常具体形象。再如诗人用旋律的变化写先“
滑”后“涩”的两种音乐意境。“间关”之声如“莺语花底”般轻快流利;“幽咽”之声如“泉流冰下”般悲抑梗塞。还如,诗人用“别有幽愁暗恨
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样的感受来描绘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音乐境界,用“银瓶乍破”、“铁骑突出”来写音乐的突然奏响,用“裂帛”来写音
乐的戛然而止等等,真是令人拍案叫绝。诗人如此着力地刻画音乐,目的是通过描写音乐的美妙,表现教坊乐女过人的艺术造诣,反衬出她的沦落与
孤独,从而寄寓自己遭遇贬谪,不得施展抱负的悲伤与憾恨。P72T1、谈谈李煜《虞美人》一词是如何通过时空的对比来酝酿并抒发情感的。在
时间上,他将故国的衰亡与天地的变化(春花秋月何时了)联系在一起;在空间上,他将人事的无常与天地的运行(一江春水向东流)联系在一起。
又运用反衬的方法,以宇宙时空的永恒与无情,衬托出家国人生的短暂与可悲。他将一个亡国之君的自我悲情酝酿成人类的悲情,蓄势而发,如一江
春水,毫无节制,深广无尽。T2、在沉浸于相思之苦的作者眼里,外在的景物有的和自己同病相怜,有的却冷漠无情。阅读《蝶恋花》,指出词中
所写的这两种景物,并就此谈谈这首词的艺术手法。上阕之中,“槛菊愁烟兰泣露”,此皆以悲景写愁,与词中人物同病相怜。“燕子双飞”、“明
月穿户”,皆是令人悲愁恨恼之物,皆以乐景写悲,以无情反衬有情。前者在艺术上可称作烘托、共鸣的手法,后者在艺术中可称作反衬、对比的手
法T3、清代文学批评家刘熙载在《艺概》中指出,柳永的词善于运用“点染”的手法。所谓“点”,指的是点明情感的内涵;所谓“染”,指的是
用景物来渲染烘托所点明的情感。比如“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句中,先点明离别之情“念去去”,再用“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
天阔”的景色渲染烘托。请你在《雨霖铃》一词中再找一找这样的句子,并说说这种写法的作用与效果。例一:“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
秋节!”“多情自古伤离别”是点,先说出离别之苦自古如此,紧接着就用“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来渲染自己的离别之苦是超越了古今所有人的。
例二:“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酒醒何处”写出了别离之苦,“杨柳岸、晓风残月”渲染了一种更加凄清的环境,从而让人更加深
切地体会到词人的离愁别绪。如此写法,使得情与景直接交融,即事言情,情由景生,抒情与叙事相结合。T4、讨论《声声慢》中叠字所包蕴的情
感内涵及其递进层次,并联系你所学过的古代诗文,说说叠字的修辞作用。开头三句十四个叠字的运用。第一句,“寻寻觅觅”,“寻”与“觅”的
叠用就把词人反复而仔细寻找的情态动作非常传神地刻画出来了,这种若有所失的寻找细节描述带岀来的是遍寻不见后的冷清环境,这种环境的冷清
寂寞程度是由接下来的“冷”与“清”的叠用表现的,“冷冷清清”给人感觉渐次浓重,“冷冷”写出了外部环境,而“清清”似乎表现的是词人的
内在心境,这种渐次浓重的凄清环境更进步,就最终生成了词人“凄凄惨惨戚戚”的心情。而“凄凄惨惨戚戚”表达的情感仍然有渐次浓重的过程,“凄凄”是指冷清渐蹙而凝于心,“惨惨”比“凄凄”表达的凄凉心情更重些,到最后人所不堪承受时词人用了叠字“戚戚”来表达。十四个字,三句话,分三个层次由外在环境逐步写到人物的内心感受,并最终把人物内心深处的悲哀、孤独、寂寞与苦痛表现得淋漓尽致。而每一个层次的叠字之间也同样是由浅入深地逐步推进。同样,“点点滴滴”中“点”与“滴”的叠用也是由写雨声起,以写人物心境终,在“点滴”之间逐层写出了词人孤寂而痛苦的灵魂.
献花(0)
+1
(本文系在羡智库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