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立新制,开拓疆土——第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的创立者知人善任、对外开放——封建社会全面繁荣时期的奠基者改革弊政,维护统一——中国封建王朝落日辉 煌的实践者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庄襄王为秦质子于赵,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生始皇。年十三岁, 庄襄王死,政代立为秦王。 嬴政(前259—前210) 秦第34代君主 赵正 9年孤独生活 13岁即位(前247年) 22岁亲政(前239年) 软禁太后 逼死吕不韦 统一全国(39岁) 第四次巡游病死(前210年)①先灭弱韩:前230年②离间灭赵: 前228年③水灌灭魏:前225年④王翦灭楚:前223年⑤北灭燕国:前222年⑥完胜灭齐:前221年一、秦统一六国1.过程:10年 (特点:先弱后强、先近后远)“远交近攻”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当战国开场的前后,秦在‘七雄’中算是最不雄的一国,……直至 孝公变法时,秦人还不脱狄之俗。”“秦地本是戎狄之区。西周的京畿虽建在其上,文明的透入始终不深,好比一件锦衣覆着褴褛。周室东迁后,锦 衣一去,便褴褛依然。直至孝公变法时,秦人还不脱戎狄之俗。例如他们还父兄子弟和姑媳妯娌同寝一室,这大约是沿着游牧时代以一个帐幕为一家 的经济办法。这种陋俗经商鞅的严禁才消灭。又例如秦国道地的音乐,直至战国晚年,还是“击甕叩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没有受文明的雅 化,也就没有受文明的软化。在六国中秦人是最犷野矫健的。商鞅的严刑峻法给他们养成循规蹈矩的习惯,商鞅的特殊爵赏制度使得对外战争,成了 他们唯一的出路。以最强悍、最有纪律的民族,用全力向外发展,秦人遂无敌于天下。” ——张荫麟《中国史纲》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 指出“战国开场”时秦的“国情” ?国情:七国之中最落后的国家,文明程度较低。 【材料】卫鞅亡魏入秦,孝公以为相,封之于商,号曰商君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然刻 深寡恩,特以强服之耳。──《战国策·秦策一》【材料】秦用卫鞅计,制爵二十等,以战获首级者,计而受爵。是以秦人每战胜,老弱妇人皆死, 计功赏至万数,天下谓之“上首功之国”。【材料】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思想家言论中“天下”的涵义及其共同主张,并回答这种主 张形成的社会原因。周王朝统治区域(中国);(2分)都主张统一。(2分)春秋战国持续数百年的战乱,人心思定,渴望统一。(2分)2.秦 国统一六国原因:主、客观1)根本原因:2)社会基础:3)人民要求:4)秦国自身:5)秦王嬴政:顺应了统一的历史趋势社会经济发展,各 民族和地区之间联系加强战争带来沉重灾难,人民渴望统一商鞅变法最彻底,实力最强雄才大略,正确的统一方略“中国”版图的确立秦统一六国后 ,秦始皇继续南征北战,统一岭南,通西南夷,北伐匈奴,收河南地,使国家疆域得以进一步扩展。经过开疆辟土,秦的疆域大大超过了前代,其疆 域东起大海,西至陇西,南至南海,北至河套、阴山、辽东。二、建立集权统一国家(巩固统一的措施)政治上:专制集权制度军事上:南征北战文 化上:统一文字经济上:统一度量衡交通上:建水陆交通网五行相生、相克 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 水克火,火克金, 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 木火土金水对应五色青 (绿)赤 (红)黄白玄 (黑) 利用战国阴阳家的五德终始说,以秦得 水德,水色黑,因而规定衣服旄旌节旗皆尚黑,水主阴,阴代表刑杀,于是以此为依据加重严刑酷法的实施。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历史学家张 传玺认为:“人们都常常说中国是世界上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津津乐道的事例极多,但有一项更伟大的文明,而且已创造出、并行用了两千余年, 却为人们所忽视,这就是在中国所实行的中央集权制度。”材料对古代中国的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认识是什么?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 想三个方面说明秦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历史条件。(10分)材料认为它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发明,是政治文明的标志之一。政治:春秋战国时期,中 国从分裂逐渐走向统一;商鞅等人在各国变法,为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提供了实践经验。经济: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逐渐形成,客观上要求中央 集权制度提供保护,并构成中央集权制度的经济基础。思想:法家思想为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二、建立集权统一国家(巩固统一的 措施)1.政治上: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内容:(2)特点:(3)影响:①确立皇帝制度;②中央三公九卿;(三公名称及职责)③ 地方郡县制度①皇权至上,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②地方绝对服从中央;(“强干弱枝”)③皇帝直接任免①巩固统一;②加强了对人民统治,恶化 了人民的处境皇帝三公郡县皇帝制度 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专制体制,权力的高度集中成为秦王朝政权的基本特征,其标志 就是皇权至上。为了显示自己的崇高地位,秦始皇改称“皇帝”,自称为“朕”,命为“制”,令为“诏”,制定出一套体现“尊君抑臣”精神的礼 仪。汉高祖刘邦命儒士叔孙通制定了新朝仪,借以改变朝仪无度的状况,进一步突出了皇帝的至尊地位。 皇帝是最高的政治首领,国 家一切事务最后都由皇帝裁决。汉武帝时,董仲舒发展了儒家的君权神授学说,给君权披上了一层神圣又神秘的外衣。凡取得正式皇帝名号的人,便 “奉天承运”,成为皇天上帝授权处理人间政事的最高代表。“ 皇帝制度基本特征: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①年号是反映在位皇帝的执 政纪年。自西汉武帝刘彻在公元前140年定为建元元年起,至1911年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宣统年号被废止。②谥号是皇帝死后按其 生平事迹评定褒贬的称号。早在西周时期,谥号便已在贵族之间普遍采用。秦始皇为突出帝王的尊严,不允许群臣和后人对自己有所评议和指摘,下 令废去对皇帝之谥。西汉吕后当权时加以恢复,一直沿用到清末。谥号本应反映去世皇帝一生的功过,但实际上多用推崇溢美之词,而且字数越来越 多。如清光绪帝爱新觉罗·载湉1908年去世,被谥为“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这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皇帝 的谥号。 ③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特起的名号。秦始皇自以为其统治可传万世,因此以世系为庙号。汉代恢复古礼,以“祖”或“宗” 作为庙号,在“祖”或“宗”之上再选择一个符合去世皇帝“功业”的字眼,如西汉创业的刘邦,其庙号为“高祖”;唐朝李世民的庙号为“太宗” 等,其他如世祖、真宗、仁宗等不一。清末光绪帝死后被称为德宗,此亦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皇帝庙号。 与皇帝制度相适应的一整套中央官僚 体制也在秦汉时期建立并完善起来。丞相辅佐皇帝,总理政务,在百官之中权力最大,地位最尊。西汉初期,丞相地位有很大提高,集决策、行政、 司法各项大权于一身,为后代所少见。相权的膨胀不可避免地会侵夺皇权,相权与皇权的斗争与消长便成为传统政治体制中的重要问题。二者之间的 矛盾,导致汉武帝以后中央官制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就是中外朝的形成。中央官僚机构实际上形成两个系统,以大将军、尚书为首的中朝成为真正的 决策机构,而以丞相为首的外朝则逐渐变成执行政务的机关。秦之三公: (1)丞相,最高行政长官,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同时负责对文武百 官的管理。 (2)太尉,最高军政长官,负责管理全国军事事务,但他平时没有军权,战时也要听从皇帝的命令,而且要有皇帝的符节才能调 动军队,军权实际上也是掌握在皇帝手里。 (3)御史大夫,执掌全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负责监察百官的,也是副丞相。 魏晋 以后,随着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的建立,三公和九卿的权力逐渐被替代和分割。到了隋统一后,三公九卿制让位于三省六部制。【材料】下面是 秦统一之初,朝廷关于采用何种体制统治辽阔边疆的争论。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为填(同镇) 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今海内赖 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史记·秦始皇 本纪》材料表明秦统一之初在采用何种体制治国的问题上有哪两种意见? 丞相绾等主张实行分封制,李斯主张实行郡县制 中央集权制是中国封建 时代政治文明的主要标志。从总体说来,它有助于我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也有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创新。回答下列问题: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郡守,秦官,掌治其郡,秩两千石……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万户以上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 ——班固《汉书·百官公卿表》根据材料 并结合所学,说明秦朝的郡县制是怎样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的?(2分)一方面,郡县制按地域划分,进一步打破原有六国地域界限,削弱地方权 力。另一方面,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只有俸禄,没有封地,官位概不世袭,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2分) 汉代郡县的 行政机构设置基本沿袭秦代。汉高祖平定天下后,在秦代郡县制的基础上,先后分封异姓和同姓诸侯王,确立了郡县和封国并行的地方行政体制。这 些诸侯国在汉初稳定局势和平定诸吕之乱的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势力日渐膨胀,渐成尾大不掉之势,对国家的 统一和中央集权构成了极大的威胁,终于在汉景帝时酿成了吴楚七国之乱。叛乱结束后,中央政府实施一系列措施削弱藩国势力,从景帝时“众建诸 侯而少其力”至武帝时的“推恩令”诸侯国受到沉重打击,无力再对抗中央。武帝之后,王国的疆域大大缩小,诸侯王不得参与朝政,王国官吏由中 央政府任免,在行政制度上与郡县无异。“相”辅佐并监督诸侯王,总揽王国政事,职责如郡之太守,地位与俸秩也与郡之太守相同。秦朝中央集权 制度的形成【材料一】夏、商、周、汉封建(分封)而延,秦郡邑而促(短促)。【材料二】秦有天下……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 ,暴其威刑,竭其货贿。……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柳宗元《封 建论》【材料三】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郡县之法,已在秦先。秦之所灭者六国耳 ,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 — —王夫之《读通鉴论》关于秦朝灭亡的原因和郡县制的功过,材料一、二、三各是怎样评述的?(6分)材料一:秦的灭亡是由于推行郡县制;材料 二:秦的灭亡是由于暴政,而非郡县制的推行;材料三:秦推行郡县制是历史的必然趋势。撇开道德方面的考虑,秦只维持了那么短的时期也可能是 一件好事。不寻常的是,尽管昙花一现,它却成功地把一套国家官僚机器的制度传给了它的政治继承者,这套制度经过了汉代的完善和巩固,又继续 推行了1700年,其间只逐步地作了修正。如果容许这项制度以原来的法家方式来实现,即对帝国结构的各个部分进行严密的中央集权控制,那么 它不可能维持得这么久。在汉代,上面的行政控制与基层自我管理的行为标准结合了起来,正是这种法家和儒家的共生现象,才使中国具有得以生存 下来的那种坚定性和灵活性的必要的结合。不管人们是否佩服秦的成就,但必须承认这个成就:它在质和量的方面大大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以致它 可以名之为“革命”,虽然这一“革命”是从上面推行,而不是从下面推动的。这个成就,并没有由反秦的农民起义造成的政权转移所转移,它才是 古代中国的真正的革命。 ———《剑桥中国秦汉史》秦汉的政治制度各有何特点? 秦汉的政治制度各有何特点? 秦朝按照单一的法家理论实行严密的中央集权控制,灵活性不强;汉朝兼法家和儒家之长,尊儒尚法,把自上而下的集权控制与基层自我管理 结合起来,有一定的灵活性。中央集权制的影响积极:(1)疆域: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成为当时的世界大国。(2) 对秦: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3)对后世 :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与完善。消极:秦始皇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 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最终秦王朝土崩瓦解。二、建立集权统一国家(巩固统一的措施)2.军事上:南征百越、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蒙恬)●意义:拓展了疆土,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疆域。字体特点:字体略长,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文字的统一,是政令统一的前 提,而政令统一,又是保证国家统一的必要措施。 统一文字度:长度单位统一度量衡圆形方孔钱齐燕韩赵魏楚秦始皇统一度量衡诏版(咸阳宫遗址 出土)3.文化上:统一文字(小篆)4.经济上:①统一度量衡制度 ②统一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5.交通上:修筑以咸 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 (驰道、直道、灵渠)●意义:①有利于巩固统一;②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驰道与直道(秦 )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 —— 【汉】贾山《至言》公元前212年,始皇下令“堑山堙谷”,修筑从云阳(今陕西淳化)直通北方九原(今内蒙古包头西)、全长900千米的“ 直道”。“直道”修成以后,骑兵部队三天三夜就可以从咸阳赶到九原。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选修)秦统一后, 相继修筑驰道、直道,建立起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网络。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说明这些措施怎样促进了中央集权国家的发展?(3分)有 利于传达政令、调遣军队,促进全国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3分)三、秦始皇的暴政(1)“焚书坑儒”:(2)严刑酷法:(3 )繁重的徭役和兵役:①目的 ②焚书范围 ③后果 摧残文化,钳制思想2.影响:1.暴政主要表现:激化阶级矛盾,导致秦亡 “囹圄成市”“赭衣塞道” 阿房,阿房,亡始皇 ——秦朝民谣四、秦始皇的评价【材料一】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坼 (裂),掀翻一个世界。 ——李贽《史纲评要·后秦记》 【材料二】昔者秦始皇帝 功德瑕衅(过失),粲然(明白)在中夏(中国),其法式(法令、制度)诒(遗留)于后嗣(后代)。 ——章太炎《訄书·哀焚书》【材料三】“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 “以暴虐为天下始” ——贾谊《新书·过秦论》【材料四】“始皇暴虐,至子而亡” ——《贞观政要》卷八【材料五】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仁又不施,攻守之势异也。 — —贾谊《过秦论》结合材料,谈谈你对秦始皇的认识 ,并说出你的依据。◆总体评价:①统一中国,结束割据,建立中央集权国家,新纪元。②创 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 度量衡等,对巩固国家统一,促进经济文化发展 和社会进步作出重大贡献。③“焚书坑儒”摧残了古代文化,钳制了思想发展。④秦始皇的暴政激化了阶级矛盾,是导致秦朝很快 灭亡的根本原因。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政治家、有作为的皇帝。异常的坚韧与执着。但性格与举止中也刚愎、偏执、暴虐。 ★历史人物评价的几点基本原则1.实事求是,依据历史人物的主要活动史实(史论结合)2.把历史人物放在当时特定的时代大背景下,分析历史人物的活动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3.采取一分为二的辩证法观点;评价人物的原则秦始皇被不少史学家视为“千古一帝”。下列各项中,属于秦始皇开创的第一有( )①第一次结束诸侯割据局面实现国家统一 ②第一次进行全国文字统一工作 ③第一次统一全国的度、量、衡 ④第一次组织统一的科举考试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