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海哥聊商周玉器.docx
2022-12-27 | 阅:  转:  |  分享 
  
海哥聊商周玉器今天哪,按群主安排和大家一起聊聊商周玉器其实,聊几句西周还行,毕竟见过的、上过手的还多一些,估计多数群友知道,除战汉玉器有较大
的存世量外,西周是紧随其后的。继商代以来,西周享国的二百七十余年里,建立了相对统一的文化、礼仪的国家。在此条件下,也就造就了时代特
征鲜明的西周玉器。存世量够足,制做足够精美,也就使得西周玉器成为人们争相追捧的焦点。相对于西周而言,商代玉器也就稀缺的多。截止目前
,包括过手的,拍卖会交流会上手的开门商玉不超过五十件。所以,放一块唠唠,我能讲到哪儿就到哪儿吧。大家多担待。下面,先贴几张馆藏图热
热场。那么,商周玉我们应该从那里看起哪?我们先说我们自己应该做那些准备。毕竟看商周玉器有那么一点难度。需要有那么一点基础。首先,要
求你对春秋战汉玉器有了足够扎实的了解。对春秋战汉的砣工以及复合皮壳能做到耳熟能详,明察秋毫。其次,你个人确实有独立判断能力,也就是
在市场上可以自己买,也可以放心的卖。群友可能要问?同样是高古玉,为什么不能直接从商周玉学起。这是个好问题。因为,自春秋往上,制玉工
具工艺就有了颠覆式变革,由春秋战汉的以砣为主,搓磨为辅,直接改为基本上全为搓磨。之前所学的什么中腹接砣或两头叠砣全都用不上。还有就
是,春秋战汉玉器上不能有大面积的长拉丝,有的话会很麻烦,可能会被别人毙掉。而商代玉器上会经常看到大面积长拉丝。那么,春秋战汉的砣工
和皮壳对商周玉的学习有什么意义哪?春秋战汉工艺工具所体现出的进步,或者相对高效率,都是工具利用工艺附加于玉器表面的制作痕迹。那么我
们是不是可以考虑一下,春秋战汉砣工加砂怎么来的,没有砣的话用什么工具,需不需要加沙,用什么工具会留下什么样的痕迹?在考虑这个问题之
前,想问一下老群友,我们是不是都还记的搓磨的三种典型状态?皮壳哪,商周的皮壳和春秋战汉一样吗?还是商和西周也一样?有人会说,海子你
的问题是不是太多了?不多,这些问题会在下面一一的聊到。怎样看玉,从我个人的学习经验而言,一般都从最容易掌握的典型器学起。什么叫典型
器,我的体会就是能带给你充分的信息量,你可以学到的更多更深。咱们先看一件西周鱼的标本。这段西周鱼身子是在建群前我在北京古玩城C座买
的。当时看到只是觉得老,但那里老说不上来。这件一直在标本堆里躺着,直到一九年才拿出来开始细看。现在,当我们拿到这样一件标本,应该从
那里看起哪?我们都是从阴线学起,先看阴线。如果它是件西周玉器,那么它的线应该呈现什么状态才算开门哪?第一,先看阴线是否符合商周中早
期玉搓磨的做工。可以自上图看出,鱼鳍长阴线没无砣工,鱼鳍转角搓磨明显,鱼鳍短阴线也无单砣或叠砣的痕迹。基本判定它不同于战汉春秋工艺
。第二,鱼鳍阴线是否存在所说的长条形凸脊和长凹槽痕迹,且这些痕迹是否长短宽窄变化不匀。再一点是否脊密集颗粒组成的沟底沟边痕迹,是否
有活砂运动下没有规律的沙痕。这是上图中的放大图。可以看到,长阴线沟底可看到满布的长条凸脊和长凹槽,且再放大后可看到都是由不规责的颗
粒组成的,整体线感且流畅,但宽窄变化无规律。鱼鳍转角处的磋磨也可以看到工具与玉料的相互消磨。玉器的工痕中没有出现方向性和规律性及切
削感强烈的工痕。那么,我们在这件西周玉鱼标本就看到这些吗?我想,这时候我们应该有那么一点当时玉工的代入感。这块玉在我们手里应该怎么
做。比如,鱼鳍就是磋出两个转角一条长阴线,再其中磋磨一些短阴线,鱼鳃是磋个半圆,鱼眼磋个小圆等等。我们看标本也同样应该想着整器是什
么样子。看图,我手里有搓磨工具,怎样省时省工地把一个完整的鱼鳍搓出来。首先,大造型上突出鱼鳍就是个减地的过程,但为了快一点,我需要
在鱼鳍转角处磋出三个平面。但由于这些地方工痕比较深,修磨可能不好做了。往下一步走。两个转角和长阴线磋出来了,还有鱼鳍上的细纹,继续
。哎,又是孤面,一下还出不来,居然还得磋两三下,麻烦。这就完了吗?错,还得修磨。所有的面加上活沙再走几遍,齐活了。拿起来看看,鱼鳍
转角长短阴线确实修磨不到,郁闷,沟边还算齐整利落,沟边的小颗粒大王不会看出来的,高兴。噫?这个地方坑坑洼洼的怎么修磨不好,大王不会
杀了我吧总之,整体就这样了。这件西周玉鱼标本就算看完了吗?好像忘了什么?这件标本让我们拿起来看的第一个理由是什么?可能是线工比较流
畅,但更大的可能是因它有一身打动我们比较靓眼的皮壳。这件标本是和田白玉质的,玉很细腻,给玉工精细琢磨留下了空间。这种多次做工修磨的
叠加感可以看的很清晰,放大后颗粒感也很明显。这样也就印证了我们经常聊到的,再精细的修磨也会有皮壳该有的所有痕迹。还有两张可能大家注
意不多。别说鱼鳍的脊线上没有皮壳,只是没上凸出部分叠加工艺那么厚重,日常也不容易注意到罢了。说到这里,群友可能会说。海子弄的也太简
单了吧,拿一破标本在这唠叨半天。拿件群友的精品整器说几句。这件玉记的在北京沙龙上上过手,忘是谁的了,但图拍的很好,所以拿来用了。在
这里先感谢物主和拍图的人。这件玉器不论从工艺,还是从文饰上说,都是西周玉器中不可多得的精品。大家在整体图上可以看到,玉器表面曲线多
,交汇线多,线条爽利,修磨精湛。大家在整体图上可以看到,玉器表面曲线多,交汇线多,线条爽利,修磨精湛。那么这样一件高档玉器我们从何
看起哪?还是先看阴线。我们先从这件玉器中相对简单且少见的直阴线看起,找一下商周磋磨的三种典型状态。这是在玉器中间位置的两条直阴线,
一侧的一面坡先不去管它。第一张图的单阴线稍微弯一点,但并不影响我们看它的沟底。放大后,是否可以清晰的看到沟底条状凸脊和凹槽 ,阴线
的宽窄起伏变化是否没有强一致性,沟底和沟边的颗粒感是否没有明显的方向性。图中基本可以确定商周磋磨三种典型状态都能找到吧。第二张图也
很清晰,上面说的三种状态基本也都可以找到。那么问题来了,这毕竟只是一种阴线,玉器上大面积用到的一面坡怎么看?一面坡我是这样理解的,
可以做为商代减地阳线的演变。既加强了图案纹饰的修饰,又比起商代减地起阳线更省工省力,且也很美观。它只是在起稿线后,用斜面平磋的方式
修饰出来的粗阴线。从第二图的一面坡阴线里可以看到,我们所要找的商周磋磨三种状态,依然清晰可见,不论凸凹条状物也好,坡面的宽窄变化也
好,沟底沟边的颗粒物也好,都体现出了手工磋磨做工的不匀。另外,我们也一定注意一下一面坡直线和曲线的区别。既区线在转弯处,或线的交汇
处,磋磨的长拉丝更深,更不容易修磨到位。同时那,这种一面坡的做工,不论直线还是曲线,歧出都不会跑到玉面上来,一般都修磨的很干净。歧
出是不得已而歧出,不是为了歧出而歧出。所有刻意出现的都要小心。再说一点皮壳,我们取上图。最左边位置是一面坡过渡到玉器平面的位置,我
们除了看到一面坡磋磨且后期修磨残存的痕迹外,还可以看到擦划留下的痕迹,边缘圆润,应为早期制胚后多次修磨未干净留下的残痕。中上位量箭
头所指是玉器的大平面,可以看到因活沙或软介质修磨平面仍留存的凹坑。最右侧箭头所指是一面坡阴线沟底的最低处。同样有经反复磋磨形成精团
状凸起的亮色反光,我们也可以称其为阴线里的皮壳。那么,我们试着把阴工和皮壳串起来。第一,单阴线磋磨工艺典型,沟底的长条状凸起和凹槽
自然。一面坡磋磨到位,从沟底延申到沟边的磋磨痕迹,因后期的修磨,痕迹依次变浅,延申到玉器表面时基本修磨消失。第二,玉器表面的皮壳与
沟底沟边的皮壳过渡自然,可以看到典型的多层工艺叠加痕迹。整体皮壳厚实。第三玉器表面的毛孔感强烈,放大后可以看出活沙运动后所留下的点
状凹坑和凸起精团。我们再看两件精修磨的西周玉器,其中一件标本是我过手的,另一件是东家的藏品。我们从上图可以看到沟底和沟边的状态痕迹
,和上两件西周玉器的痕迹别无二致,只是玉器的一面坡和大平面修磨的更精细更到位罢了。我们再拿两件商玉看一下。 一件箍形器的标本,一件
是商玦。从上图可以看出,这两件商玉阴线的磋磨工艺比西周时期更显粗犷,但我们看商周玉器的三个状态痕迹,基本上清晰可见。所以,从工艺工
具上商代与西周没有本质区别,且一脉相承。那么为什么商代的皮壳比西周更显厚重哪?我觉的这和西周以后,更注重玉器的整体修磨有一定关系。
商代更多的保持了玉料原始状态。对皮壳只是简单的修磨叠加。这也是一件商玉,大家可以看一下它磋磨阴线以及皮壳的状态。商代也好,西周也罢
,一件玉器经常使用和不经常使用皮壳不同,修磨的精细与否皮壳不同,玉料玉质的细腻程度也会影响皮壳的不同。我们不是要记住这些不同的状态
,而是找出这些不同之间相同的规律,既它们共同的工痕状态。不论怎样,一件玉器上老的皮壳,一定是多次叠加工艺最后留下的痕迹。老工艺永远不会修磨一遍就把之前的老痕迹全部修磨掉。我们不用去过多的关注这条线怎么磋,那片皮壳怎么弄。我们只是也只能是大体的猜测它的工艺流程。我们只要牢牢记住这些工痕状态,并把它这些所以的点都串起来,形成逻辑闭环就可以了。林林总总说了一堆,也不知有多少错漏。就到这里吧。谢谢大家。
献花(0)
+1
(本文系新用户28869...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