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惠州市2022届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19分)材料一:这是被媒体高呼的“后真相”时代,一个立场先于真相 的时代。在后真相时代,更容易影响人的行为决策的不再是客观事实,而是内心的信仰和情感依靠,人们不是在理性分析和判断数据基础上做出决定 ,而是转向内心中的立场和情感。在这个时代,某些传播者为了自身利益,无视客观事实,盲目迎合受众的情绪与心理,使用断言、猜测、感觉等表 达方式,强化、极化某种特定观点,攻讦抹黑对手,或博取眼球效应和支持率。在后真相时代,陈述客观事实对民意的影响力要弱于诉诸情感,影响 受众的主要原因来自于个体的主观情绪、情感,而非客观事实。后真相与大众熟知的“谣言”“假新闻”有一定关联性,但又有本质上的不同。在后 真相时代,我们面对的不只是真相和谎言,还面临着第三种情形,那就是一种模糊的陈述,它不是确切的,而是放大的真相、新真相、软真相、人工 真相和淡真相。(摘编自金泽香《新媒体时代应警惕“后真相”现象》)材料二:“后真相时代”并非意味着虚假新闻和主观原则的胜利,媒体无需 质疑真相时代的终结,而是需要对新闻求真原则加以重新思考。“后真相时代”对于新闻求真的挑战不仅针对媒体,而且对于互联网时代愈发深入参 与新闻真实构建的公众提出要求。作为专业媒体,需要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与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外界信息需要。同时,以开放的姿态迎接公 众参与真相建构过程,承认媒体作为传播过程中传播主体的认知局限,将媒体职能由单一的告知者向公众话题的引导者转化。作为普通公众,则需要 不断提高理性思维能力,积极参与真相的构建过程。“后真相时代”所要寻求的是一条动态的、具有多元主体的求真之路,通过不同主体间的对话和 各个要素之间的视域融合,超越个体的局限,进而探寻出与事实无限接近的“真相”。(摘编自杨韫珏《后真相时代的真相构建与公众参与》)材料 三:打破智能数据的垄断能消除垄断者和公众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提高信息传播者说谎的成本,降低信息被操纵的可能性。信息的不对称性使利益机 构能够识别用户的需求,进行精准推送,部分企业会因商业利益而扭曲公众的认知,但公众对此一无所知。数据垄断加剧互联网企业的不正当竞争, 割裂信息的共享。垄断使公众只能检索到海量数据中的一小部分,根据检索软件的不同而接收不同的信息,限制了公众检索、比较信息的能力。要加 强对市场上互联网企业投资、并购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等行为的调查,打破智能数据的垄断,降低信息被操纵的可能性,保障社会公平。人工智能时 代带来了新技术与新问题,影响着社会中的诸多现象、逻辑与关系,后真相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消解与再塑在其中并存,二者同样影响着社会的结构 。人工智能视域下的后真相反映了当代社会的变化,虽然人工智能技术未能使社会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但也确实颠覆了后真相的部分特征,侧面展现 了技术对社会的改变。后真相“接收”和“生产”领域的变化既提高了公众在后真相时代中的地位,又强化了后真相的操纵性,基于此,合理利用人 工智能技术对后真相现象进行矫治,具有双重促进性,对技术的良性发展和社会共识凝聚都具有重要意义。(摘编自张爱军、李圆《人工智能时代后 真相现象的消解、再塑及矫治》)1. 下列对“后真相”及“后真相时代”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后真相是立场先于真相、真相后于信仰的一种社会现象,后真相时代人们做出的决定更容易受心中的立场和情感的影响。B. 专业媒体应认清自身 作为新闻的传播主体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认知局限,需要对新闻的求真原则加以重新思考。C. 后真相是通过模糊陈述来制造不确切的真相,它虽 并不构成谎言,但也不是客观事实,与“假新闻”在本质上并无不同。D. 人工智能视域下的后真相既是对真相的消解,又是对真相的重塑,二者 并存,利用技术改变社会,能颠覆后真相的部分特征。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以假相 代替真相,无中生有、捏造事实、颠倒黑白等等,是后真相时代媒体经常使用的典型的手段。B. 后真相时代是信息的生产者和接收者共同创造出 来的,后真相现象的消解、再塑及矫治也必须从上述两方面着手。C. 后真相时代媒体应当克服自身的认知局限,转变媒体的职能,即由原来的告 知者转变为公众话题的引导者。D. 人工智能具有有限性,掌握在谁手里,谁就可以操纵它,从而垄断信息发布权,这是后真相产生的重要原因。 3.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后真相时代,公众不再关注客观事实,只注重自己内心的立场 和情感,某些传播者正抓住受众这一心理,使用模糊的表达方式来博取关注。B. 互联网时代,公众作为信息的“接收者”,愈发深入地参与到新 闻真实的构建中,媒体对这一转变要积极接受。C. 后真相时代应坚守真相时代的新闻原则,即坚持不同主体之间的对话和各个要素之间的视域融 合,以适应时代的变化。D. 被放大和淡化了的真相被称为后真相,后真相是根据主观需要而被人工制造的新真相,它的出现意味着真相时代即将 终结。4. 材料一和材料二阐述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试作简要归纳。(4分)(1)材料一侧重于:(2)材料二侧重于:5. 结合材料二和材 料三,概括说明构建真相、消解后真相的主要途径。(6分)【答案】1. C 2. B 3. B4. ①揭示后真相的本质特征 ②后真相时代如何构建真相 5. ①转变媒体职能,由单一的告知者转变为公众话题的引导者;②公众应不断提高理性思维能力,积极参与真相的 构建过程;③打破智能数据的垄断,消除垄断者与公众之间的信息不对称;④合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矫治后真相现象。【解析】【1题详解】本题 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与‘假新闻’在本质上并无不同”说法错误。材料一中说的是“‘后真相’与大众熟知 的‘谣言’‘假新闻’有一定关联性,但又有本质上的不同”。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选项曲解文意。从材 料一第二段“后真相与大众熟知的‘谣言’‘假新闻’有一定关联性,但又有本质上的不同”可知,后真相不构成谎言,无中生有、捏造事实、造谣 惑众、颠倒黑白等,是制造“谎言”的主要手段,不是后真相时代“典型的宣传手段”。C.“告知者”偷换概念。材料二原文是“将媒体职能由单 一的告知者向公众话题的引导者转化”,选项将“单一的告知者”换成“告知者”。D.“掌握在谁手里,谁就可以操纵它”曲解概念。人工智能的 有限性、操纵性和垄断性,是指人工智能本身具有的缺陷,不是指人对人工智能的使用和操作。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 解和分析能力。A.“公众不再关注客观事实,只注重……”曲解文意。材料一第二段只是说“在后真相时代,更容易影响人的行为决策的不再是客 观事实”“影响受众的主要因素是个体的主观情绪、情感,而非客观事实”,并不能因此说公众不再关注客观事实,只注重自己内心的立场和情感。 C.“后真相时代应坚守真相时代的新闻原则”说法错误。由材料二中的“媒体无须质疑真相时代的终结,而需要对新闻的求真原则加以重新思考” 可知,后真相时代应坚守的新闻原则与真相时代的新闻原则是不同的,且“不同主体之间的对话和各个要素之间的视域融合”是后真相时代应坚守的 新闻求真原则,而非真相时代的新闻原则。D.“它的出现意味着真相时代即将终结”分析错误。由材料二中的“后真相时代并不意味着……加以重 新思考”可知,后真相的出现并不意味着真相时代即将终结。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材料 一和材料二两个文段都没有明确的中心句,我们可以通过对文段的逐句分析,抓住主要语句和关键词语进行概括。在材料一中,可抓住第二段中“为 了自身利益,无视客观事实”“强化、极化某种特定观点,攻讦抹黑对手,或博取眼球效应和支持率”“后真相,可以被称为放大的真相、新真相、 软真相、人工真相和淡真相”等句,并结合“本质上的不同”,由此可以看出,材料一阐述的侧重点为:揭示后真相的本质特征。在材料二中,可抓 住“提高自身专业水平与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外界信息需要”,“作为普通公众,则需要不断提高理性思维能力,积极参与真相的构建过程”等 重点内容,并结合文段中一再出现的“真相建构”“真相的构建过程”等语词,由此可以总结出,材料一阐述的侧重点为:后真相时代如何构建真相 。【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本题的题眼是“主要途径”,据此可知应从方法上回答,即应回答为构建真相、 消解后真相现象应该做什么。通读材料可知,答题区间为材料二、三。根据材料二中的“同时,以开放的姿态迎接公众参与真相建构过程,承认媒体 作为传播过程中传播主体的认知局限,将媒体职能由单一的告知者向公众话题的引导者转化”,构建真相、消解后真相的主要途径之一可以概括为: 转变媒体职能,由单一的告知者转变为公众话题的引导者。由材料二“作为普通公众,则需要不断提高理性思维能力,积极参与真相的构建过程”, 可分别概括为:公众应不断提高理性思维能力,积极参与真相的构建过程。根据材料三第一段中的“打破智能数据的垄断能消除垄断者和公众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可以概括为:要打破智能数据的垄断,消除垄断者与公众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根据材料三第二段中的“后真相‘接收’和‘生产’领域的变化既提高了公众在后真相时代中的地位,又强化了后真相的操纵性,基于此,合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后真相现象进行矫治”,可概括出:合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矫治后真相现象。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