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2021-2022学年辽宁省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含解析)
2022-12-30 | 阅:  转:  |  分享 
  


2021-2022学年辽宁省八年级(上)期末

物理试卷(含解析)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总分 得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1小题,共24.0分)

对物理估的测,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学好物理的基本功之一.下列估测的数据中最接近事实的是(  )

A. 教室里课桌的高度约为75dm B. 一位普通中学生的质量约为500kg C. 两个鸡蛋的重力约为1N D. 初中生跑100m所需的时间约为8s

对于以下四幅图的描述中说法正确的是()

A. 甲图中,城市某些路段两旁的透明板墙可以减小噪声污染 B. 乙图中,敲鼓时用力越大,所发声音的音调越高 C. 丙图中,随着向外不断抽气,正在发声的手机铃声越来越大 D. 丁图中,演奏者通过手指在弦上按压位置的变化来改变发声的响度

羊肉泡馍是陕西的有名小吃,它的烹饪方法非常的精细,而且它的调料注重味道鲜美。下列对羊肉泡馍制作过程中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羊肉在快要炖熟时能明显地闻到香味,这说明分子只在温度高时才会做无规则运动 B. 烙制羊肉泡馍的饼是用做功的方法使饼的内能增大的 C. 炖肉时用高压锅,高压锅能增大锅内气压,提高水的沸点 D. 羊肉泡馍上方的“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小明从一楼提20个普通鸡蛋送给五楼的张爷爷。小明对这些鸡蛋大约做了多少功

A. 0J B. 1200J C. 120J D. 12J

一个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前路程的平均速度为6m/s,后路程的平均速度为4m/s,则该物体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

A. 4.8.m/s B. 5m/s C. 5.25m/s D. 5.5m/s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烛焰离凸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眼睛通过透镜观察到的虚像的情况是图中的(  )

A. B. C. D.

已知酒精的密度为0.8g/cm3,水的密度为1g/cm3,则下列说法不成立的是()

A. 相同体积的的水和酒精质量之比为5:4 B. 相同质量的水和酒精的体积之比为4:5 C. 最多能装1kg酒精的瓶子一定能装下1kg的水 D. 最多能装1kg水的瓶子一定能装下1kg的酒精

对于如图所涉及的物理知识,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某卫生间的地漏结构,存水杯中存的是同种液体,当液体不流动时,两部分的液面高度相同,设计采用了连通器原理 B. 高压锅煮食物熟得快是因为锅内气压越高液体沸点越低 C. 纸条上方水平吹气,纸条向上飘起,纸条上方空气流速大,压强小 D. 蚁子能吸食人血,是因为蚊子的口器尖,即受力面积小,对皮肤的压强大

平常我们吃熟鸡蛋时,发现被蛋白包围的蛋黄是圆球形的,那么生鸡蛋的蛋黄形状是否也是球形的呢?为探究这个问题,某同学设计了如下一些方案,其中最合理的是(  )

A. 取一只鸡蛋磕破倒入玻璃茶杯中从侧面观察蛋黄形状,然后多次重复实验,得出结论 B. 先在玻璃茶杯中放半杯蛋清,然后一次取多只鸡蛋磕破倒入杯中,从上面观察各只蛋黄形状,得出结论 C. 先在玻璃茶杯中放半杯蛋清,再取一只鸡蛋磕破倒入杯中,从侧面观察蛋黄形状,然后多次重复得出结论 D. 先在玻璃茶杯中放半杯蛋清,再取一只鸡蛋磕破倒入杯中,从上面观察蛋黄形状,然后多次重复得出结论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将蜡烛从较远处接近凸透镜焦点的移动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像距先变大后变小 B. 物和像的距离越来越小 C. 像越来越大 D. 像先放大后缩小

将一个边长为4cm的正方体木块轻轻放入盛满水的溢水杯中,木块漂浮在水中静止时,从溢水杯中溢出水的体积为38.4cm3;若将此木块改放入密度为?0.8×103kg/m3的酒精中,待木块静止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木块露出酒精的体积为16cm3 B. 木块的密度为0.6?kg/m3 C. 从溢水杯中溢出酒精的体积为38.4cm3 D. 木块浸入水中的体积与浸入酒精中的体积之比为?5:4



二、多选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3.0分)

李新同学阅读了下表后,得出了一些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

一些物质的密度(kg/m3) 水 1.0×103 水银 13.6×103 冰 0.9×103 干松木 0.5×103 煤油 0.8×103 钢、铁 7.9×103 酒精 0.8×103 铅 11.3×103 A. 液体的密度一定都比固体小 B. 把100g酒精倒掉50g,剩下酒精的密度为0.4×103kg/m3 C. 水结冰后,体积会变大 D. 质量相等的实心铁块和实心铅块,则实心铁块的体积大于实心铅块的体积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9小题,共23.0分)

如图所示,用?A、B?两把刻度尺测量同一物体长度,放置正确的是______?(选填“A”或“B”)刻度尺;A、B?两把刻度尺______?(选填“A”或“B”)精确度更小。

国庆阅兵时,检阅车在水平地面上匀速行驶,它受到的牵引力______它受到的阻力,它在水平方上受到的合力______零(以上两空均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以行驶的检阅车为参照物,路边站立的士兵是______(速填“运动”或“静止”)的。

为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和“平面镜成像特点”,小宇同学的探究小组设计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1)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时进行如下操作:将一块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张硬纸板竖直放在平面镜上,让一束光线贴着纸板沿EO方向入射,如图甲所示, ①小宇想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应将纸板______(选填“A”或“B”)绕ON向前或向后弯折。 ②另一同学也把一束光贴着纸板A射到O点(如图乙所示),但纸板并未在平面镜垂直,他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在纸板B上看到反射光线。 (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进行如下操作: ①如图丙所示,小宇准备了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A、B,点燃蜡烛A,在玻璃板另一侧移动蜡烛B,直到看上去它与蜡烛A的像______,说明物与像的大小______。 ②移动蜡烛______(选填“A”或“B”),重做实验,三次实验像与物的位置如图丁所示,通过分析可知像与物到玻璃板的距离______,它们的连线与玻璃板______。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一直尺的上面,再取两段等长的蜡烛A和B一前一后竖放在直尺上,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用眼睛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直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物与像______关系; (2)两段等长的蜡烛是为了比较物与像______关系; (3)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______(填“能”或“不能”)接收到蜡烛A的烛焰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______像; (4)实验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为了______; (5)结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______.

今年夏天特别炎热,市政部门安排喷雾车(如图所示),喷雾车将水以雾状形式喷酒出去,由于雾状的水______(选填“增大”或“减小”)了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从而______(选填“加快”或“减慢”)水的蒸发,蒸发______(选填“吸”或“放”)热。



日常生活中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______ ?进行传播的,声音的传播速度除了跟介质有关外还与______ 有关.

近视眼看物体成像在视网膜之______,应佩戴______镜。

一钢瓶内的气体密度为9kg/m3,一次性的用掉了其中的,则该钢瓶内气体的密度为______ kg/m3;一瓶纯水喝掉了,则剩下部分水的密度是______ kg/m3.

甲、乙两个物体的质量之比为3:2,密度之比为3:4,则这两个物体的体积之比为______;若甲的质量是45千克,则乙的重力大小是______N,甲乙两物体的重力之比______.



四、作图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

如图所示,一束光线斜射到玻璃砖的一个面。作出这束光线进入玻璃砖内的径迹和离开玻璃砖后的大致径迹。



请在图中画出光线AO经空气射向水面时,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大致位置.





五、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28.0分)

小明所在的小组,用图所示的斜面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1)除图中提供的器材外,还需要的器材有______ ;为减小实验误差,便于准确计时还需要有一个______ . (2)图中AB段的路程sAB= ______ cm,如果测得时间tAB=1.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AB= ______ cm/s. (3)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在计时反应稍慢了一点停止计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AB会偏______ . (4)为了测量小车从A滑到C时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正确吗?______ 理由是:______ .

如图所示,左边烧瓶内的水一直在沸腾,请回答: (1)观察烧瓶内的甲温度计和烧杯内的乙温度计的读数情况,可以发现:甲温度计的读数______,乙温度计的读数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烧瓶和烧杯内的水的多少变化情况是:烧瓶内的水______,烧杯内的水______; (3)在此实验中,水发生的物态变化有______。 (4)根据实验现象得到的结论有: ①______?②______。



陈寿中学张宇同学自备器材,主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其情形如图7所示,他先把一块平板玻璃垂直立在水平桌面上,再准备A、B两支大小、外形完全一样的蜡烛,然后把点燃的蜡烛A立在玻璃板前,又把蜡烛B放在玻璃板后面,并移动蜡烛B的位置,使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 (1)张江同学在做探究实验时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为了______。 (2)他选择的蜡烛B与蜡烛A的大小、外形完全一样是为了______。 (3)如果在蜡烛A像的位置放一个光屏,光屏上______承接到像(选项“会”或“不会”)。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如图所示,当蜡烛位于图中B处时,移动光屏到D处,观察到光屏上呈现清晰等大的像,则该凸透镜焦距为______ cm; (2)将蜡烛和透镜固定好后.在只移动光屏的情况下,发现都不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由此,猜想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______ ; (3)实验时凸透镜与光屏的高度已调好,但烛焰在光屏上像的位置偏高,要想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应调向______ (选填“上”或“下”)移动烛焰; (4)保持透镜位置不动,把蜡烛移到A处,发现屏上的像变得模糊,要使屏上的像变清晰,应将光屏向______ (选填“左”或“右”)适当移动,此时光屏上将成一个倒立、______ 的实像(选填“缩小”、“放大”或“等大”).此时,用一张白纸将凸透镜上半部分挡住,成像的大小将______ (填“变化”或“不变化”);像的亮度______ (填“变亮”、“变暗”或“不变化”).

小红的妈妈从市场买回了一桶色拉油,担心买的油是地沟油,小红为解除妈妈的顾虑,在网络上查得优质色拉油的密度在0.91g/cm3-0.93g/cm3之间,地沟油的密度在0.94g/cm3-0.95g/cm3之间,她决定用测密度的方法鉴别油的品质。 (1)实验步骤如下: A.将托盘天平放于______上,移动游码至标尺______处,发现指针静止时如图甲所示,则应将平衡螺母向______(选填“左”或“右”)调节,使横梁水平平衡。 B.用天平称出空烧杯的质量为10g。 C.往烧杯中倒入适量的色拉油,将装色拉油的烧杯放在左盘,在右盘加减砝码使天平平衡。天平平衡时所用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则烧杯和色拉油的总质量为______g。 D.将烧杯中的色拉油全部倒入量筒中,如图丙所示,量筒内色拉油的体积是______cm3。 (2)该色拉油的密度为______g/cm3,由此,小红判断色拉油的品质是______的(选填“合格”或“不合格”)。 (3)分析小红同学的实验过程,你认为测量结果______(选填“偏大”或“偏小”).小红通过反思后想到:其实不需要增加器材也不需要添加额外的步骤,只要将上面的实验步骤顺序稍加调整就会大大减少上述实验的误差,她调整后的实验步骤是______(只填写实验步骤前的代号即可)。





六、简答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3.0分)

在我国的北方,冬天对自来水管的保护十分重要,如果保护不好在天气特别严寒的时候水管中的水会结冰,甚至把水管冻裂,请你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释,为什么在严寒的冬天水管会被冻裂?



七、计算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5.0分)

国庆节期间,小强一家开小车到来宾市旅游,接近来宾市时,看到路边标志牌如图所示,此后小车用1min匀速通过一段长为600m的路段。求: (1)小车通过该路段的速度; (2)请根据计算结果说明小车在该路段是否超速行驶; (3)请写出一句相关警示语,以提醒司机朋友要按交通法规安全驾驶。

一边长为10cm,密度为0.6x103kg/m3的正方体木块,用细线置于容器的水中,如图所示,求:(g取10N/kg) (1)木块的质量 (2)此时木块受到的浮力和细线的拉力 (3)细线剪断后,木块静止时,木块浸入水中的体积。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解: A、中学生的身高在160cm左右,课桌的高度大约是中学生身高的一半,在80cm=8dm左右.故A不符合实际; B、成年人的质量在65kg左右,中学生的质量比成年人小一些,在50kg左右.故B不符合实际; C、两个鸡蛋的质量在100g=0.1kg左右,受到的重力为G=mg=0.1kg×10N/kg=1N.故C符合实际; D、男子百米世界纪录略小于10s,中学生跑100m的时间不可能是8s,一般在16s左右.故D不符合实际. 故选C. 首先对题目中涉及的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单位,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或转换,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 物理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多了解一些生活中的常见量的值可帮助我们更好地学好物理,同时也能让物理更好地为生活服务.

2.【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将甲乙丙丁四个图涉及的物理情景,与对应的物理知识相联系,然后加以分析,即可确定选择项中对物理情景分析的正误,从而可以得到答案. A、透明的玻璃板,在声源与人耳之间建立了一层屏障,减弱了噪声的传播,这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A正确. B、用力敲鼓,鼓面振动的幅度大,鼓声的响度大.声音的音调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来决定的.故B错误. C、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随着向外抽出空气的进行,集气瓶中的空气越来越少,所以听到的声音会越来越小.故C错误. D、演奏者通过手指在弦上按压位置的变化来改变发声的音调,因为弦乐器发出音调的高低与振动弦的长度有关,而其响度是由手拨动弦的幅度来决定的.故D错误. 故选A.

3.【答案】C

【解析】解:A、羊肉快要炖熟时能明显的闻到香味,是因为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的越剧烈,温度低时分子也会做无规则运动,只是运动速度慢,故A错误; B、烙制羊肉泡馍的饼是用热传递的方法使饼的内能增大的,故B错误; C、炖肉时用高压锅是因为高压锅能增大锅内气压,使水的沸点高于100℃,故C正确; D、羊肉泡馍上方的“白气”是羊肉泡馍里冒出的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周围温度较低的空气液化成的小水滴,故D错误。 故选:C。 (1)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且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快; (2)改变内能的方式有做功和热传递; (3)气压高沸点高; (4)“白气”不是气,是小水滴,是由于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本题考查了对改变内能的方式、气压与沸点的关系、分子热运动的现象、液化现象等的认识,有一定综合性。

4.【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功的计算,关键是根据生活经验估测出1个鸡蛋的质量和两层楼之间的高度。一个鸡蛋的质量约为50g=0.05kg,20个鸡蛋的总重力:G=mg=0.05kg×20×10N/kg=10N,一楼到五楼的总高度:h=3m×4=12m,小明对这些鸡蛋做的功:W=Gh=10N×12m=120J。故选C。 考点:功

5.【答案】B

【解析】解: 设总路程为s,则物体在前路程所用的时间:t1===; 物体在后路程所用的时间:t2===; 物体全程的平均速度:v======5m/s,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先根据速度公式的应用求出两段路程所用的时间,然后根据平均速度等于总路程除以总时间进行计算。 本题考查平均速度的计算,注意平均速度等于总路程除以总时间,不是速度的平均值。

6.【答案】B

【解析】解: 当烛焰离凸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在烛焰的同一侧会成正立、放大的虚像,而A中是倒立的像,D中像没有被放大,故AD错误; 因为凸透镜成虚像时,像距大于物距,所以图中烛焰的像应在烛焰的左侧,故B正确,C错误。 故选:B。 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当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在物体的同一侧会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是照相机;u=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应用是测焦距;f<u<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是投影仪;u=f,不成像;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是放大镜。

7.【答案】D

【解析】因为由m=ρv可知体积一定时,质量与密度成正比,水和酒精的密度之比为5:4,水和酒精质量之比也为5:4,所以A正确;

同理瓶子的容积一定,水的密度大,质量也大C正确;

因为由v=m/ρ可知,质量一定时体积与密度成反比,水和酒精的密度之比为5:4,水和酒精的体积之比为4:5,所以B正确,

同理相同质量的水和酒精,酒精的密度小,体积大,D不正确,

故选D。



8.【答案】B

【解析】解:A、存水杯为一连通器,水不再流动时,水面保持相平,液面示意图如下图所示: 故地漏使用时用到的物理知识是连通器的原理;故A正确; B、因为水的沸点随气压的增大而升高,煮食物时高压锅内的气压比普通锅内的气压高,所以高压锅内水的沸点高,饭菜熟的快,故B错误; C、将一纸条放在嘴边,用力从纸条上方吹气,因为纸条上方的空气流速大,压强小,纸条下方的空气流速小,压强大,纸条受到一个竖直向上的压力差,所以纸条就飘起来,故C正确; D、蚊子的口器尖,在压力一定时,减小受力面积来增大压强,能吸食人血,故D正确。 故选:B。 (1)上端开口下端连通的容器叫连通器,连通器里只有一种液体,在液体不流动的情况下,连通器各容器中液面总是相平的; (2)液体的沸点随液面上气压的增大而升高,所以高压锅内气压高沸点高; (3)从纸条上方和下方空气的流速和所受压强的大小去考虑即可解决; (4)增大压强的方法:在压力一定时,减小受力面积来增大压强;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增大压力来增大压强; 本题从生活中的实例出发,考查了连通器原理、沸点与气压的关系、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等相关的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难度不大。

9.【答案】D

【解析】解:生鸡蛋的蛋黄是悬浮在蛋清里,因此探究生鸡蛋的蛋黄形状是否也是球形,先在玻璃茶杯中放半杯蛋清,再取一只鸡蛋磕破倒入杯中,从侧壁看会因为放大而变形,一次取多只鸡蛋磕破倒入杯中也会因为挤压而变形,因此先在玻璃茶杯中放半杯蛋清,再取一只鸡蛋磕破倒入杯中,从上面观察蛋黄形状多个然后多次重复得出结论. 故选D. 根据生鸡蛋的蛋黄是悬浮在蛋清里设计实验.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物体悬浮条件的了解与掌握.

10.【答案】C

【解析】解:因将蜡烛从较远处接近凸透镜焦点的移动时,物距变小,所以像距变大,实像也变大。 故选:C。 物体放在焦点之外时,在凸透镜另一侧成倒立的实像,物距越小,像距越大,实像越大。 本题主要考查了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11.【答案】A

【解析】解:(1)木块受到的浮力: F浮=G排=ρ水gV排=1.0×103kg/m3×10N/kg×38.4×10-6m3=0.384N。 由于漂浮,所以浮力等于自身的重力,故G=0.384N; 故木块的质量是:m===0.0384kg=38.4g; 木块的体积V=4cm×4cm×4cm=64cm3, 所以木块的密度是:ρ===0.6g/cm3;故B错误; (2)由于物体的密度小于酒精的密度,所以木块在酒精中也是漂浮,故据F浮=G排=ρ水gV排=G物; V排===0.000048m3=48cm3;从溢水杯中溢出酒精的体积为48cm3 木块露出酒精的体积: V露=V-V浸=64cm3-48cm3=16cm3;故A正确,C错误; 木块浸入水中的体积与浸入酒精中的体积之比为:=,故D错误。 故选:A。 (1)木块漂浮在水中静止时,知道从溢水杯中溢出水的体积,根据阿基米德原理求出受到的浮力,物体漂浮时受到的浮力和自身的重力相等,根据G=mg求出其质量,根据题意公式求出木块的体积,根据密度公式求出木块的密度; (2)由于物体的密度小于酒精的密度,所以木块在酒精中也是漂浮,根据阿基米德原理求出排开酒精的体积即为溢出酒精的体积;进一步求出木块浸入水中的体积与浸入酒精中的体积之比。 本题考查了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注意:漂浮在水面上的实心物体,物体的体积等于露出水面的体积与浸在水中的体积之和;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排开水的重力。

12.【答案】CD

【解析】解: A、从密度表中可知,水、煤油、酒精的密度都大于干松木的密度,所以液体的密度不一定都比固体小,故A错误; B、把100克酒精倒掉50g,质量减小一半,体积减小一半,但密度不变,应为0.8×103kg/m3.故B错误; C、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一杯水结成冰,所含物质多少没变,质量不变;冰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根据公式ρ=可知,冰的体积较大,即水结冰后,体积会变大,故C正确; D、铁的密度小于铅的密度,质量相同的实心铁块和实心铅块,由公式V=知,质量相同时,密度小的体积大,所以实心铁块的体积较大。故D正确; 故选:CD。 ①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固体的密度大多大于液体; ②同种物质,状态不变时,密度不变; ③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体积大小用V=分析。 此题考查了密度的特点和公式变形的应用,在比较物体质量或体积大小时,一般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分析。

13.【答案】A;B

【解析】解:B刻度尺的刻度线一边没有紧靠被测物体,A刻度尺放置正确; A刻度尺的一个大格表示1cm,里面有10个小格,即两条相邻刻度线之间的距离(分度值)是1mm; B刻度尺的一个大格表示1cm,里面有5个小格,即两条相邻刻度线之间的距离(分度值)是2mm; A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A的分度值小,B的分度值大,刻度尺的分度值越小,测量精度越高,因此A的测量精度高。 故答案为:A;B。 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 (1)看:使用前先看量程、分度值、零刻度线是否损坏; (2)放:放正尺的位置,使刻度尺有刻度的一边紧靠被测物体; (3)读: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4)记:记录测量结果时要记上数值和单位。 本题考查了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中学物理中有很多测量仪器,不同仪器使用方法不同,但首先都需要看清它的量程与分度值,刻度尺是需要估读的,这一点区别于其它仪器,应特别注意

14.【答案】等于? 等于? 运动

【解析】解:(1)检阅车在水平地面上匀速行驶,处于平衡状态,受平衡力,平衡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即牵引力等于车受到的阻力,因此检阅车在水平方向受到的合力为0; (2)以行驶的检阅车为参照物,路边站立的士兵与检阅车有位置的变化,因此是运动的。 故答案为:等于;等于;运动。 (1)二力平衡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直线上、作用于同一物体上。缺一不可: (2)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首先确定被研究的物体,被研究的物体和参照物之间发生了位置的改变,被研究的物体是运动的,否则是静止的。 此题以检阅车为载体考查了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平衡力等多个知识点,综合性很强,但难度不是很大。

15.【答案】B ? 不能? 完全重合? 相同? A ? 相等? 垂直

【解析】解:(1)①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所以把纸板F向前或向后折叠,则在纸板F上都不能看到反射光线,说明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和法线应在同一平面内。 ②如果实验中硬纸板放得没有与平面镜垂直,稍有倾斜,则当入射光贴着硬纸板射向镜面上的O点后,法线将会不在硬纸板上,所以在硬纸板上不能看到反射光线。 (2)①点燃蜡烛A,在玻璃板另一侧移动蜡烛B,直到看上去它与蜡烛A的像好像被点燃,说明B与A完全重合,可得物与像的大小相等。 ②实验中,需移动物体,即移动蜡烛A,重做实验,通过分析可知像与物到玻璃板的距离相等,它们的连线与玻璃板垂直。 故答案为:(1)①B;②不能;(2)①完全重合;相同;②A;相等;垂直。 (1)①在光的反射中,三线在同一平面上,是通过光屏展现在我们眼前的; ②光的反射规律:三线共面(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两线分居(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两角相等(入射角、反射角),光路可逆; 法线是指垂直于界面的直线; (2)①利用等效替代法探究像和物体的大小关系; ②实验中应多次移动物体,进行实验。 平面镜成小特点:像和物体大小相等、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本题主要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这是光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近几年来中考经常出现的题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并学会灵活运用。同时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并能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得出正确结论。

16.【答案】距离? 大小? 不能? 虚? 便于确定像的大小和位置? 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物与像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平面镜成虚像

【解析】解:(1)在实验中用到刻度尺,但尺并不是测量像、物的大小用的,而是测像到镜的距离、物到镜的距离,然后比较二者关系用的. (2)两只蜡烛大小相同,后面的蜡烛又和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这样就证明了像与物大小相同,所以两只蜡烛等长是为了比较像与物大小关系用的. (3)因为光屏只能接收实像,不能接收虚像,所以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光屏不能接收到的烛焰的像,从而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 (4)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玻璃板不但反射光成像,还能透光看到玻璃板后面的蜡烛,便于观察到所成的像的位置与物体的位置有何关系和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5)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物与像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平面镜成虚像. 故答案为:(1)距离; (2)大小; (3)不能;虚; (4)便于确定像的大小和位置; (5)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物与像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平面镜成虚像. (1)要比较像与物的位置关系,需借助直尺;用刻度尺测出两支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便可得出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2)在实验中为了便于研究像的特点与位置,用了两支相同的蜡烛,将另一支蜡烛放在像的位置与像进行比较,运用了替代法. (3)虚像实际并不存在,所以不会出现在光屏上. (4)根据平面镜不能透光,只能反射光,不能确定出像的位置,而玻璃板不但反射光成像,还能透光看到玻璃板后面的蜡烛这一特点分析; (5)根据观察到的像的性质来分析此题. 本题考查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并能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正确分析,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是中考出题的一个热点,本题围绕这个探究过程可能遇到的问题,解决办法,合理的思考和解释来考查同学们的.

17.【答案】增大? 加快? 吸

【解析】解:喷雾车将水以雾状形式喷洒出去,由于雾状的水增大了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从而加快水的蒸发,蒸发吸热,达到降温的目的。 故答案为:增大;加快;吸。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是有液体的温度、液体表面积的大小、液体上方空气流动的速度;蒸发吸热降温。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影响蒸发快慢因素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

18.【答案】空气;温度

【解析】解:通常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进行传播的,声音传播速度还与温度有关,在空气中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故答案为:空气;温度. 声音能够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还与介质温度有关,同一介质中,温度越高,声速越快. 本题考查了声音传播的相关知识,属于声学基础知识的考查,比较简单.

19.【答案】前? 凹透

【解析】解:近视眼看远处的物体成像在视网膜的前方,说明晶状体的折光能力太强,应佩戴发散光线的凹透镜进行矫治。 故答案为:前;凹透。 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的折光能力太强,使像成在视网膜之前,应佩戴发散光线的凹透镜进行矫正。 本题主要考查了近视眼的矫正方法,要掌握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治方法。

20.【答案】6;1.0×103

【解析】解:(1)设钢瓶的容积为V, 原来气体的密度为ρ1=9kg/m3, 瓶内气体的质量为m1=ρ1V=9kg/m3V; 用去其中的,则剩下气体的质量为m2=(1-)m1=×9kg/m3V=6kg/m3V, 剩余气体的密度为ρ2===6kg/m3; (2)一瓶水,喝了,质量和体积减半,但物质种类和状态没有变化,所以密度不变,剩下的水的密度是1.0×103kg/m3. 故答案为:6;1.0×103. 密闭气体体积一定的,表示出用去后的气体质量,利用密度公式即可得到剩下气体的密度. 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这种物质的密度,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与物质的种类、状态和温度有关,与质量、体积、形状无关. 此题考查的是密度的特点和我们对密度概念的理解,需要清楚在哪种情况下物质密度变化,在什么情况下密度不变.

21.【答案】2:1;300;3:2

【解析】解:(1)已知m甲:m乙=3:2,ρ甲:ρ乙=3:4, ∵ρ=, ∴两个物体的体积之比:==×=×=, (2)∵=, ∴==, ∴=, 则m乙=30kg,G乙=m乙×g=30kg×10N/kg=300N 故答案为:2:1;300;3:2. (1)知道两个物体的质量之比和密度之比,根据密度公式求出体积之比. (2)根据G=mg计算乙的重力大小. 本题考查了密度公式的应用,关键是注意各量之间的关系,不要颠倒.

22.【答案】解:第一次折射:先过入射点O垂直玻璃砖上表面作出法线,再在玻璃砖内部法线的另一侧作出折射光线,注意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如图所示: 第二次折射:先过O′点垂直玻璃砖下表面作出法线,再在玻璃砖的下侧空气中作出折射光线,注意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与玻璃砖上表面的入射光线AO平行,如图所示:

【解析】光线通过玻璃砖再进入空气发生两次折射:第一次是从空气斜射进入玻璃砖,折射光线应该靠近法线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第二次是从玻璃砖斜射进入空气,折射光线应该远离法线偏折,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由于玻璃砖上下表面垂直,第二次折射的入射角等于第一次折射的折射角,所以第二次折射的折射角等于第一次折射的入射角,最后的出射光线与入射光线AO相比,只是作了平移,即出射光线与入射光线AO平行。 本题主要考查光的折射定律: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光由空气斜射进入水中或其它透明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由水或其它透明介质斜射进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偏折,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本题还要注意玻璃砖上下表面平行,玻璃砖两侧的光线应该平行。

23.【答案】解:(1)过入射点垂直于界面作出法线,图中入射角是90°-30°=60°;反射角是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也为60°,据此在法线右侧的空气中画出反射光线; (2)光由空气斜射进入水中时,折射光线向靠近法线方向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据此画出折射光线,如下图所示:

【解析】(1)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折射定律: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当光由空气斜射进入水中或其它透明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靠近法线方向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由水中或其它透明介质斜射进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向远离法线法线偏折,折射角大于入射角,画出折射光线. 本题考查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是中考热点之一,要求学生不仅要会根据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由入射光线画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而且要会根据反射或折射画出入射光线.

24.【答案】秒表;金属片;40.0;25.0;小;不正确;因为所测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时间;小车从A到C的过程中通过B点时的速度不为0;小车通过AC段的时间与AB段的时间之差才是下半程BC段的时间

【解析】解:(1)根据v=可知,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需要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图中已经有了刻度尺,则还需要的是测量小车运动时间的秒表; 为了让小车在同一位置停下来,便于测出小车行驶相同路程的时间,需要在斜面上放置一个金属片,实验中金属片的作用是使小车在同一位置停下,便于准确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 (2)小车运动距离sAB=80.0cm-40.0cm=40.0cm,tAB=1.6s, 小车通过AB段的平均速度:v===25.0cm/s; (3)如果小车在计时反应稍慢了一点停止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大,由公式v=知,平均速度会偏小. (4)所测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时间;小车从A到C的过程中通过B点时的速度不为0;小车通过AC段的时间与AB段的时间之差才是下半程BC段的时间,因此他的做法不正确. 故答案为: (1)秒表;金属片; (2)40.0;25.0; (3)小; (4)不正确;因为所测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时间;小车从A到C的过程中通过B点时的速度不为0;小车通过AC段的时间与AB段的时间之差才是下半程BC段的时间. (1)由实验原理可知需要测量的数据,进而可知所需器材;在斜面的同一位置放置金属片,小车就可以在同一位置停下来,使小车运动的路程相等; (2)根据图象读出AB段的距离,运用公式v=求出AB段的平均速度; (3)小车在计时反应稍慢了一点停止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大,平均速度会偏小. (4)根据后半段路程速度的大小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一定学会读出路程和时间,按平均速度的定义代入v=求出平均速度.

25.【答案】不变? 升高? 变少? 变多? 汽化、液化? 水沸腾时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液化要放热

【解析】解:(1)由于烧瓶内的水一直在沸腾,则温度始终保持在沸点,不发生变化;故甲温度计的示数不变; 产生的水蒸气通过导管进入乙中的烧杯中,遇冷液化,放出热量,使杯中的水温度升高,即乙温度计的示数变大; (2)烧瓶中的水不断沸腾,水变为水蒸气,所以烧瓶中的水不断减少;而水蒸气进入烧杯中液化为水,所以烧杯中的水不断增加 (3)烧瓶中液态水变为气态水蒸气,发生汽化现象;水蒸气在烧杯中变为液态水,发生液化现象; (4)分析上述实验过程及现象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烧瓶内水沸腾吸热,温度不变;水蒸气中烧杯内液化放热。 故答案是:(1)不变;上升;(2)变少;变多;(3)汽化、液化;(4))①水沸腾时吸收热量,温度不变??②液化要放热。 (1)液体沸腾时温度不变,但需要继续吸热,液化放热; (2)水吸收热量,会发生汽化现象,水蒸气遇冷液化,放出热量; (3)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 (4)从沸腾和液化的角度总结结论。 该题通过实验考查了液体沸腾的条件以及液化、汽化等知识,要求学生能够通过现象分析物理道理。

26.【答案】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不会

【解析】解: (1)因为玻璃板是透明的,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还可以透过玻璃清楚的看到放在后面B蜡烛,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两只蜡烛大小相同,当后面的蜡烛和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这样就证明了像与物大小相同,所以他选择的蜡烛B与蜡烛A的大小、外形完全一样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3)因为光屏只能接收实像,不能接收虚像,而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所以如果在蜡烛A像的位置放一个光屏,光屏上不会承接到像,从而验证了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故答案为:(1)便于确定像的位置;(2)比较像与物的大小;(3)不会。 (1)在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中采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其目的是为了确认物像的位置及大小。 (2)实验中选择两根完全一样的蜡烛是为了比较物体与像的大小关系。 (3)光屏只能接收实像,不能接收虚像,而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本题主要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及其应用。这是光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近几年来中考经常出现的题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并学会灵活运用。

27.【答案】10.00;物距小于等于1倍焦距;上;左;缩小;不变化;变暗

【解析】解:(1)由图知,u=v=20.0cm,则可知20.0cm=2f,f=10.00cm; (2)在只移动光屏的情况下,发现不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物距小于等于1倍焦距; (3)由题可知,像的位置偏高,为了使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央,应把蜡烛向上调节,使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4)把蜡烛移动到A处,物距变大,像距变小,所以应将光屏靠近透镜,向左移动; 此时物距大于2f,所以在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是利用这一原理制成的; 故答案为:(1)10.00;(2)物距小于等于1倍焦距;(3)上;??(4)左;缩小;不变化;变暗. (1)当物距等于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像距等于2f,根据其结合像距与物距的关系得出结论; (2)物体处于1倍焦距以内,物体处于1倍焦距以内; (3)为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应调节凸透镜、蜡烛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4)根据物近像远像变大的特点分析.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关键掌握凸透镜成像规律及作用,还需掌握远视眼及其矫正方法,属基础问题的考查,难度不大.

28.【答案】水平桌面;零刻度线;右;56;50;0.92;合格;偏大;ACDB

【解析】解:(1)A、将托盘天平放于水平桌面上,移到游码至标尺零刻度线处,发现指针静止时向左偏,则应将平衡螺母向右调节,使横梁水平平衡。 C、由图乙可知,烧杯和色拉油的总质量为50g+5g+1g=56g, D、由图丙可知,量筒中色拉油的体积为V=50ml=50cm3; (2)则量筒中色拉油的质量为m=56g-10g=46g。 该色拉油的密度:ρ===0.92g/cm3; 因为0.92g/cm3在0.91~0.93g/cm3之间,故色拉油的品质是合格的; (3)将烧杯中的色拉油全部倒入量筒,因烧杯壁上有少量残留的油,导致测得油的体积偏小,根据密度公式可知,测得油的密度偏大; 实验时只要先测量烧杯和色拉油的总质量,再将色拉油全部倒入量筒中,最后测量空烧杯的质量,即可减小测量时的误差,故顺序为ACDB。 故答案为: (1)水平桌面;零刻度线;右;56;50;(2)0.92;合格;(3)偏大;ACDB。 (1)天平的使用规则:天平放平,游码归零,调平;调节托盘天平的方法是左偏右调,右偏左调,从题图看出指针向左偏,故应将平衡螺母向右调节; 使用托盘天平测量质量时,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所对的刻度,其中,读取游码所对数值时,应以左侧刻度为准。使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时,对液面是凹形的,应以最凹处为准。 (2)利用密度公式计算出色拉油的密度,并判断是否合格; (3)因烧杯壁上沾上油后测得的体积偏小,使得密度偏大;为了减小误差,考查实验顺序的排列。 本题考查了液体密度的测量的原理,天平、量筒的使用及读数,还考查了误差分析以及实验步骤的排序,是一道综合题。

29.【答案】答:寒冷的冬天温度很低,水很容易结冰,结冰后,质量不变,密度变小,由公式V=可知,结冰后体积变大,从而把水管胀裂。

【解析】由密度的变形公式V=可知,质量一定时,密度小的体积大,由于水的密度大于冰的密度,所以当水结冰时,质量不变、体积增大。据此分析回答。 本题考查了密度变形公式的应用,水结冰前后,质量不变,密度变小,导致体积变大。

30.【答案】解:(1)小车通过该路段的速度:=10m/s=36km/h;

(2)根据标志牌上的数据可知,这段路程限速60km/h>36km/h,因此小车没有超速行驶; (3)为了你和他人的安全,饮酒不开车,开车不饮酒。 答:(1)小车通过该路段的速度为36km/h;(2)小车没有超速行驶;(3)为了你和他人的安全,饮酒不开车,开车不饮酒。



【解析】(1)已知路程和时间,直接根据速度的计算公式即可求出小车通过该路段的速度; (2)先根据标志牌的含义得出这段路程行驶的最高速度,然后与计算出的速度进行比较,从而得出结论;

(3)与交通安全相关的警示语从超载、超速或酒驾等角度分析。



31.【答案】解:(1)木块的体积: V木=L3=(10cm)3=1000cm3=1×10-3m3, 木块的质量:m=ρV=0.6×103kg/m3×1×10-3m3=0.6kg; (2)因木块浸没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等于其体积, 所以,木块浸没在水中所受浮力: F浮=ρ水gV木=1.0×103kg/m3×10N/kg×1×10-3m3=10N; 木块所受的重力: G=mg=0.6kg×10N/kg=6N, 则细线的拉力: F=F浮-G=10N-6N=4N; (3)因为ρ<ρ水,所以,线剪断后,木块静止时,木块漂浮, 则F浮′=G=6N, 由F浮=ρ液gV排得,木块漂浮时浸没在水中的体积: V浸=V排′===6×10-4m3。 答:(1)木块的质量为0.6kg; (2)此时木块受到的浮力和细线的拉力为4N; (3)细线剪断后,木块静止时,木块浸入水中的体积为6×10-4m3。

【解析】(1)知道木块的边长可求体积,再根据m=ρV可计算其质量; (2)物体浸没时排开水的体积和自身的体积相等,根据阿基米德原理求出受到的浮力;根据G=mg求出木块受到的重力,绳子的拉力等于木块受到的浮力减去受到的重力; (3)剪断细线后,木块是漂浮在水面上的,则F浮=G,可知木块受到的浮力大小;就可以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公式的变形式算出此时木块在水中的V排,就是木块静止时浸入水中的体积。 本题是有关浮力知识的综合应用,关键掌握阿基米德原理公式、物体浮沉条件、密度公式,并做到灵活应用。

第2页,共2页



第1页,共1页







献花(0)
+1
(本文系师者是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