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2021-2022学年宁夏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及答案
2022-12-30 | 阅:  转:  |  分享 
  


2021-2022学年宁夏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总分 得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0分)

坐在高速行驶火车上的乘客,我们说他静止是以下列哪个物体为参照物的(  )

A. 迎面开来的火车 B. 铁轨 C. 火车车厢 D. 车厢里走动的乘务员

P、Q是同一直线的两点,甲、乙两车同时从P点出发,沿同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两车的s-t图像分别如图(a)(b)所示。两车先后到达Q点,时间差为12秒,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比乙先到达Q点,PQ两点间距离=12米 B. 甲比乙先到达Q点,PQ两点间距离=18米 C. 乙比甲先到达Q点,PQ两点间距离=12米 D. 乙比甲先到达Q点,PQ两点间距离=18米

如图所示,下列声现象中,分析正确的是(  )

A. 弹吉他时手按动不同的弦,是为改变声音的响度 B. 发声音叉放入水中,能观察到音叉周围溅起许多水花说明音叉在振动 C. 城市道路旁的隔音板,是为了防止道路上的汽车发出噪声 D. 抽出罩内空气,听到闹钟的声音变小,说明发声体的振动变小了

将教室的门窗关闭,室内同学听到室外的噪声减弱,关于该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门窗不能传声 B. 噪声的音调降低了 C. 这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D. 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15℃时,声音在下列哪种介质中传播的最慢(  )

A. 铁 B. 水 C. 木头 D. 空气

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吸热的是(  )

A. 樟脑丸变小了 B. 雾的形成 C. 霜的形成 D. 露珠的形成

下列图象和图象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此图是晶体熔化图象,晶体熔化时持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B. 此图是非晶体凝固图象,凝固时不断放热,温度降低 C. 从此图可以看出,匀速直线运动中,路程与时间成正比 D. 此图表示,随着时间的变化,物体保持静止不动

下列事例中是为了减慢蒸发的是(  )

A. 利用电热吹风机吹干头发 B. 用扫帚摊开篮球场的积水 C. 在通风处晾衣服 D. 将菜用保鲜袋封好放入冰箱内

物理知识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下列对光现象的各种分析,你认为最合理的是(  )

A. 一束红外线射向一本书,书后看不见影子说明红外线在空气中不是沿直线传播的 B. 光的折射规律适用于光的色散现象,白光通过三棱镜后红光比紫光的偏折程度小 C. 闭上眼睛就看不见物体,而睁开眼就能看见物体是因为眼睛发出的光射向了物体 D. 医院采用红外线来灭菌:电视遥控器是用紫外线来控制电视频道的

下列选项中与小孔成像所涉及的原理不相同的是(  )

A. 激光准直 B. 影子的形成 C. 月食的形成 D. 海市蜃楼的形成

如图中关于光现象的描述,其原理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  )

A. 商场内监控探头的应用 B. 叉鱼时向更深处投掷鱼叉 C. 日食现象 D. 缸中金鱼“变大”

生活中的凸透镜所成的像不可能是(  )

A. 倒立、缩小的实像 B. 倒立、放大的实像 C. 正立、放大的虚像 D. 正立、缩小的实像

来自远方物体上的光进人眼睛的品状体(相当于凸透镜)后。折射形成了下图所示的情况。则下列关于此类眼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此类眼睛的品状体变厚,聚光能力弱 B. 此类眼睛的品状体变薄,聚光能力强 C. 此类眼睛是远视眼。应用凸透镜矫正 D. 此类眼睛是近视眼应用凹透镜矫正

下面是一名中学生体检时记录的数据,其中不符合实际的是(  )

A. 体温36.8℃ B. 身高175?cm C. 体重50kg D. 脉搏1分钟跳25次

下列单位中,哪个是密度的国际单位(  )

A. m/s B. kg/m3 C. kg D. dm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5.0分)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把物体置于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眼睛通过凸透镜观察到烛焰的像,应该是图: A.B.C.D. 选择;______;理由:______。

(1)在下列数据后面填上合适的单位:

①一张纸的厚度约为75 _______________;

②一个苹果的质量约0.2___________。

? ? ? ?(2)下图中物体A的长度是______________cm,下图中温度计的示数是_____________℃。



??

? ? ? ?(3)音乐厅正在举行音乐会,男中音在放声高歌,女高音轻声伴唱,又有多种乐器伴奏,这时男中音的_____________比女高音的大,而女高音的______________比男中音的高。

? ? ? ?(4)一个人站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4m处,则像距离人_____m远;如果此人以1m/s的速度靠近镜面,则1.5s后,人和像的距离为______m 。

? ? ? ?(5)一物体做直线运动,前2s内通过的路程是40m,后2s内的通过路程是20m,这个物体后2s内的平均速度是____m/s,4 s内的平均速度是___m/s。

? ? ? (6) 一束光线与界面成角从A物质射到物质,反射光线恰好与折射光线垂直,则入射角为_______________,折射角为____________。

? ? ? (7)戴眼镜的李强同学冬天从室外进入温暖的教室,发现眼镜的镜片上“呵气”,过一会儿,“呵气”逐渐从中间消失,“呵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____________形成的,“呵气”消失是由于发生了____________现象.

? ? ? (8)如图所示是一种液面升降监测装置原理图.点光源S发出的一束激光与水平液面成50°角射向平静的液面,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为_____;光经液面反射后射到液面上方水平标尺上的S‘点,当液面下降时,光点S′将__________(选填“向左”、“向右”或“不会”)移动。



? ? ? (9)空瓶质量为5kg,瓶内装满水后为15kg,若换上酒精,整个瓶子可装的酒精比装水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kg。(ρ酒=0.8×103kg/m3)

? ? ? (10)一个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当蜡烛距它17cm时,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_____________(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像;将蜡烛向透镜移近7cm后,在光屏上_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成像.

如图所示,利用频闪照相机每隔0.02s闪亮一次,照出的甲、乙两个运动物体的频闪照片,则甲物体做______运动,两物体的运动速度之比是v甲:v乙=______。



如图是由带孔的竹管与药瓶自制而成的简易乐器,对着瓶子吹气时,瓶内和管内的空气______发出声音;用手按住不同的孔,吹出声音的______不同。

洒在地上的水,过一会不见了,这是发生了______现象,此过程水要______热;打开冰箱门发现冷冻室侧壁上有很多霜,这是水蒸气______形成的,这个过程中水蒸气要______热。

上课时,坐在不同位置的同学都能看到黑板上同一个字,这是因为光在黑板上发生了______反射的缘故(选填“漫”或“镜面”);坐在前排靠窗户的同学有时看两边的黑板时会出现反光、“晃眼睛”的现象,这是因为发生了______反射的缘故(选填“漫”或“镜面”)。

小美同学站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2m处,她看到的镜子里的自己是______ (选填“左”或“右”)图,她的像到镜面的距离为______ m,她以1.5m/s的速度向平面镜靠近,则像相对于人的速度为______ m/s,像的大小______ 。(“变大”、“变小”或“不变”)

如图所示,一束光线斜射到平静的水面上与水面成30度角,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则入射角为______度,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______度,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______(大于/小于/等于)入射角。

Ⅰ.根据实际情况填写适合的单位:

(1)一个苹果大约是150________;

(2)教室门的高度约为2________。

Ⅱ.“红的是叶、美的是景、醉的是心”,是桐柏山黄冈景区展现出来的独特魅力。初冬时节,小华乘坐的汽车进入桐柏山黄冈景区,便有一种“车行红色中,风景扑面来”的感觉,令人心旷神怡。“车行红色中,风景扑面来”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________与________。

Ⅲ.当摄影师用一台镜头焦距固定的照相机给全班同学照完合影后,接着又给小明照半身像,这时摄影师应该________照相机镜头和小明的距离,同时________镜头到底片的距离。(均选填“增大”或“减小”)

Ⅳ.敲鼓时,撒在鼓面上的纸屑会跳动,且鼓声越响跳动越高;将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能溅起水花,且音叉声音越响溅起水花越大。根据上述现象可归纳出:

(1)________

(2)________

Ⅴ.盛夏时节,白河湿地公园,垂柳成荫,水面倒影如镜。从物理学的角度看,“垂柳成荫”是由于光的________形成的,“倒影如镜”是由光的________所形成的岸边柳树的________(选填“实像”或“虚像”)。

Ⅵ.暴风雨来临前,狂风把小树吹弯了腰,把落叶吹得漫天飞舞。从力的作用效果分析,风力使小树发生了________,使落叶的________发生了改变,最终落叶要落向地面,这是由于落叶受________作用的缘故。

______ 叫质量,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不随______ 、______ 、______ ?的改变而改变.



三、作图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6.0分)

请画出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并标出折射角α。



请根据题目的要求作图。请在图中根据这两条光线的方向确定室内电灯的位置S(保留作图痕迹)



完成光经过凹透镜的光路图;





四、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25.0分)

亲爱的同学们,你会正确使用下列仪器吗? (1)小明用天平测量鸡蛋的质量,他先把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将______ 移至标尺左端的“0”刻度线上,调节平衡螺母直至天平平衡。测量时,小明将鸡蛋放入左盘,天平平衡时,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甲所示,鸡蛋的质量为______ g。 (2)用电压表指针偏转程度反映出电压大小,使用了______ 法,使用时应与被测对象______ (选填“串联”或“并联”);在某次测量过程中,闭合开关后,电压表的指针偏转如图乙所示,出现该现象的原因可能是______ 。 (3)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的实验中,某时刻温度计中液面位置如图丙所示,则此时的温度是______ ℃;若在实验中,温度计的玻璃泡接触了容器底,则所测水温将______ (选填“偏高”或“偏低”)。

如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装置。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______。 (2)若有3mm厚和1mm厚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______mm厚的璃板做实验。 (3)实验应选取两支外形完全相同的蜡烛进行,这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______关系。 (4)实验中用刻度尺或方格纸的作用是便于比较像与物的______关系。 (5)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的位置放一个光屏,光屏上______承接到烛焰的像(选填“能”或“不能”),所以平面镜成的是______像(选填“实”或“虚”)。 (6)将蜡烛A逐渐靠近玻璃板时,它的像大小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 (1)为了让像成在光屏中央,实验前应调整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大致在______。 (2)在图乙中,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如果蜡烛向左端移动5cm,为了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光屏就向______端移动,且像将变______。 (3)在图丙中,a、b、c、d、e是主光轴上的五个点,F点和2f点分别是焦点和二倍焦点处: ①把烛焰放在______点上,可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②把烛焰放在______点上,成像与照相机原理相同; ③把烛焰放在______点上,成像与放大镜原理相同。

爱米用天平、烧杯、油性笔及足量的水测量小石块的密度。 (1)爱米将天平放在水平台上,调节横梁平衡后,指针静止时的位置和游码的位置如图甲所示。请你指出爱米调节横梁平衡的过程中遗漏的操作步骤:______ 。 (2)完成遗漏的操作步骤后,为了调节横梁平衡,他需向______ (选填“左”或“右”)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到分度盘中央。然后分别测出小石块和空烧杯的质量分别是31.8g和90g。 (3)如图乙所示,把小石块轻轻放入烧杯中,往烧杯中倒入适量的水,用油性笔在烧杯壁上记下此时水面位置为M,然后将烧杯放在调好的天平左盘,先估计烧杯、水和小石块的总质量,然后用______ 往天平的右盘______ (选填“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试加砝码,并移动游码,直至天平平衡。如图丁所示,烧杯、水和小石块的总质量为______ g。 (4)将小石块从水中取出后,再往烧杯中缓慢加水,使水面上升至记号M,如图丙所示,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为142g,小石块的体积为______ cm3。根据所测数据计算出小石块的密度为______ g/cm3。分析小石块的密度______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五、计算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11.0分)

为了研究物质的某种特性,某同学测得四组数据,填在下表中:

实验次数 物体 质量m/g 体积V/cm3 质量/体积(g/cm3) 1 铝块1 54 20 2.7 2 铝块2 108 40 2.7 3 松木1 108 216 ______ 4 松木2 10 20 0.5 (1)将上表空格处填写完整。 (2)比较1、2两次实验数据,可得出结论:同一种物质,它的质量跟它的体积成______。 (3)比较2、3两次实验数据,可得出结论: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体积是______。

声波遇到障碍物就会被反射,用超声波测位仪向海底垂直发射声波,经过4s后收到回波,如果声音在海水中的平均传播速度是1500m/s,试计算此处海水大约有多深?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常常利用水的密度作为已知条件来测量未知液体的密度。现有一空瓶质量为300g,装满水后总质量为800g;若用该空瓶装满另一种液体后总质量为850g(ρ水=1g/cm3),求: (1)该瓶装满水后水的质量; (2)该瓶装满水后水的体积; (3)另一种液体的密度。



六、综合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3.0分)

现在戴眼镜的同学越来越多,在寒冷的冬天从室外进入暖和的屋内,镜片立即变得模糊不清,影响视线。过一会镜片恢复如初,又能通过镜片看清物体了。请你根据物态变化的知识解释这一现象。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解: A、乘客相对于迎面驶来的火车位置不断变化,以迎面驶来的火车为参照物,乘客是运动的,不符合题意,故A错误; B、乘客相对于铁轨位置不断变化,以铁轨为参照物,乘客是运动的,不符合题意,故B错误; C、乘客相对于火车车厢位置保持不变,以火车车厢为参照物,乘客是静止的,符合题意,故C正确; D、乘客相对于车厢里走动的乘务员位置不断变化,以车厢里走动的乘务员为参照物,乘客是运动的,不符合题意,故D错误。 故选:C。 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不变,则物体是静止的,如果物体的位置相对于参照物位置不断变化,则物体是运动的,据此分析答题。 本题考查了根据物体运动状态选择参照物,是一道基础题。

2.【答案】B

【解析】解:由图a可知,当s甲=6m,t甲=6s,则甲车的速度为:v甲==, 由图b可知,当s乙=3.6m,t乙=6s,则乙车的速度为:v乙==, 因为v甲>v乙,所以甲比乙先到达Q点, 由题可知时间差为12s,设PQ两点间的距离为s, 则由Δt=t乙′-t甲′===12s, 解得s=18m,故B正确。 故选:B。 结合图a和图b中的信息,利用分别求出甲车的速度v甲和乙车的速度v乙,比较二者之间的大小,速度大的会先到达Q点;已知两车到达Q点的时间差为12s,设PQ两点间的距离为s,则利用分别表示出甲、乙到达Q点所用的时间,二者之差即是两车到达Q点的时间差12s,从而可解出PQ两点间的距离s。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速度公式的掌握,解题关键是能够从图像中获取有用的信息。

3.【答案】B

【解析】解:A、手在不同位置按弦,弦振动的快慢会不同,所以声音的音调就会发生变化,故A错误; B、发声音叉放入水中,能观察到音叉周围溅起许多水花说明音叉在振动,故B正确; C、城市道路旁的隔音板,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C错误; D、抽出罩内空气,听到闹钟的声音变小,说明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但发声体的振动并没有变小,故D错误。 故选:B。 (1)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2)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种: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4)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本题考查声音的综合利用,涉及到频率和音调的关系、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减弱噪声的途径等多个知识点,但都较简单,属于基础题。

4.【答案】D

【解析】解:将教室的门窗关闭,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了噪声,门窗能够传声,室外噪声音调没有降低,故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要解答本题需掌握:防治噪声的途径,即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解答此题时关键把握好减弱噪声的途径,但解答时一定要在结合实际的情况下进行。

5.【答案】D

【解析】解:声音在三种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在固体中传播最快,钢是固体,在钢中的传播速度要大于在水(液体)和空气中的传播声速; 故选:D。 (1)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大,液体中其次,气体中最小;同种介质中,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2)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速度为0。 声本题考查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属于基础题目。

6.【答案】A

【解析】解:A、樟脑丸变小是升华现象,吸热,故A正确; B、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放热,故B错误; C、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放热,故C错误; D、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放热,故D错误。 故选:A。 吸收热量的物态变化有:熔化、汽化、升华。 放出热量的物态变化有:凝固、液化、凝华。 本题考查物态变化中的吸热、放热现象,属于基础题目。

7.【答案】D

【解析】解: A、此图是晶体的熔化图象,晶体熔化时持续吸热,BC段温度保持不变是熔化过程,故A正确; B、此图是非晶体凝固图象,非晶体凝固时不断放热,温度降低,故B正确; C、从此图可以看出,匀速直线运动中,路程与时间成正比,故C正确; D、此图表示,随着时间的变化,物体以2m/s的速度做匀速运动,故D错误. 故选D. 从图象中辨别晶体与非晶体主要看这种物质是否有一定的熔点,即有一段时间这种物质吸热,但温度不升高,而此时就是这种物质熔化的过程.晶体在熔化前处于固态,在熔化过程中晶体处于固液共存态;如果物体进行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不变,是个常数,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的,图象应该是一条直线. 读物质熔化的图象时,关键是要从曲线变化中判断物质是否有一定的熔点,从而确定是否属于晶体,再明确不同时间段时物质所处的状态.以及路程与时间图象,速度与时间图象.

8.【答案】D

【解析】解:A、利用电热吹风机吹干头发,提高了温度,加快了表面上方空气的流动速度,可加快蒸发,故A不合题意; B、用扫帚摊开篮球场的积水,增大了液体的表面积,可加快蒸发,故B不合题意; C、在通风处晾衣服,加快了表面上方空气的流动速度,可加快蒸发,故C不合题意; D、将菜用保鲜袋封好放入冰箱内,控制了表面积、避免了空气流动的影响、降低了温度,可减慢蒸发,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影响蒸发的因素有温度、液体表面积、液体表面上方的空气流动速度,据此分析。 加快或减慢蒸发,都是从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去考虑,将知识应用于生活,注意联系生活实际。

9.【答案】B

【解析】解:A、一束红外线射向一本书,由于红外线是看不见的光,书后看不见影子,故A错误; B、棱镜对不同色光的偏折程度不同,其中对红光的偏折程度最小,对紫光的偏折程度最大,故B正确; C、能够看到周围的物体,是因为有光源或反射光线射入人的眼睛,眼睛不是光源,不会发光,故C错误; D、紫外线能杀菌,能杀死微生物,所以医院采用紫外线来灭菌,电视遥控器是用红外线来控制电视频道的,故D错误。 故选:B。 (1)红外线是看不见的光,红外线沿直线传播; (2)太阳光经过三棱镜折射后可以分散成七种颜色的光,分别是红、橙、黄、绿、蓝、靛、紫,这就是光的色散现象; (3)能够看到周围的物体,是因为有光线或反射光线射入人的眼睛; (4)红外线是一种不可见光,在现实生活中,可以利用红外线来实现对电视机的遥控;紫外线的作用:杀菌、能使荧光物质发光、能促使人体合成维生素D。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不同颜色的光经过透镜的折射能力的不同的了解和掌握以及红外线和紫外线的作用等知识,是一道基础题。

10.【答案】D

【解析】解: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沿直线传播。 ABC、激光准直利用的是光沿直线传播;影子和月食都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因此ABC选项不符合题意; D、海市蜃楼是由于不均匀的大气使光发生了折射,故D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利用光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此题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体现了生活处处是物理的理念。

11.【答案】C

【解析】解: A、商场内监控探头的应用,其主要部件是凸透镜,利用了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实像的原理,其实质是光的折射; B、叉鱼时向更深处投掷鱼叉,是因为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时,在水面处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人逆着折射光线看去,看到的是鱼变高了的虚像,所以,叉鱼时应向更深处投掷鱼叉,这属于光的折射现象; C、日食现象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D、缸中金鱼“变大”,此时鱼缸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对金鱼起到了放大的作用,其实质是光的折射; 综合以上分析,ABD选项都是光的折射现象,只有C是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故选C. 光在自然界中存在三种光现象: (1)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在日常生活中,激光准直、小孔成像和影子的形成等都表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当光照射到物体界面上时,有一部分光被反射回来,例如:平面镜成像、水中倒影等; (3)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的会偏折,发生折射现象,如:看水里的鱼比实际位置浅、凸透镜成像等. 本题列举了四个常见的光现象,综合了光学知识,需要学生在平时学习和生活中多对相关的光现象进行思考.

12.【答案】D

【解析】解: 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f<u<2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凸透镜不会成正立、缩小的实像,故ABC正确,D错误。 故选:D。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当u=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当f<u<2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当u=f时,不成像。 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此题考查了凸透镜成像的特点,一定要知道实像都是倒立的;凸透镜呈的实像有缩小的、等大的、放大的;凸透镜呈的虚像是正立放大的。

13.【答案】D

【解析】解:由图可知,远处的物体在此类眼睛成像将在视网膜前面,此类眼睛是近视眼,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太厚,聚光能力强,远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为了使像正好呈在视网膜上,应使光线推迟会聚,使所成的像相对于晶状体后移,所以应佩戴发散透镜即凹透镜,故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近视眼的晶状体较厚,会聚能力较强,看远处的物体时,将像成在视网膜的前面,需戴凹透镜矫正。 该题考查眼睛的成像原理以及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的方法,属于中档题。

14.【答案】D

【解析】解: A、正常情况下人体体温在36.8℃左右,变化幅度很小。不符合题意; B、成年人的身高在175cm左右,中学生的身高接近成年人,在175cm左右。不符合题意; C、成年人的质量在65kg左右,中学生比成年人的质量小一些,在50kg左右。不符合题意; D、正常情况下,人的心脏1min跳动75次左右,跳动1次的时间接近1s.符合题意。 故选:D。 不同物理量的估算,有的需要凭借生活经验,有的需要简单的计算,有的要进行单位的换算,最后判断最符合实际的选项。 对于生活中数据的估测,应从实际的角度出发进行判断,也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判断,如自己的身高、自己的体重、自己正常时的体温等方面来与题目中的数据比较,只要相差不大,即该数据就是合理的。

15.【答案】B

【解析】解: A、m/s是速度的单位,故A错误; B、kg/m3是密度的单位,故B正确; C、kg是质量的单位,故C错误; D、dm是长度的单位,故D错误. 故选B. 密度的单位是由质量单位和体积单位复合而成的,质量的单位是kg,体积单位是m3,密度的单位就是kg/m3,有时密度的单位也用g/cm3.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基本单位的了解与掌握,要注意识记.

16.【答案】C? 当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物体在凸透镜成的是正立的放大的虚像,虚像与蜡烛在凸透镜的同侧,所以人应该透过凸透镜观察像

【解析】解:当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物体在凸透镜成的是正立的放大的虚像,虚像与蜡烛在凸透镜的同侧,所以人应该透过凸透镜观察像,故C正确。 故答案为:C;当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物体在凸透镜成的是正立的放大的虚像,虚像与蜡烛在凸透镜的同侧,所以人应该透过凸透镜观察像。 利用题目中告诉的物距与焦距的关系:物距小于一倍焦距,结合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即可确定人观察到得烛焰的像的性质,从而可以确定答案。 这是一道关于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考查的一道比较容易的题目,通过物距与焦距的关系,确定成像的性质,然后与选择项对应确定答案。

17.【答案】(1)①μm ?②kg

(2)3.10 ?-26

(3)响度?音调

(4)8 ?5

(5)10 ?15

(6)60° ?30°

(7)液化?汽化

(8)80° ?向右

(9)2

(10)放大?不能



【解析】

(1)

【分析】

此题考查我们对常见物体不同物理量的估测,根据对常见物体和相关物理量单位的认识,填上合适的单位。

本题考查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物体的数据的了解情况,本题告诉我们一定要对实际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做到熟知,以免闹了笑话自己还不知道。

【解答】 ①纸张的厚度比较小,一般一张纸的厚度在75μm左右; ②一个苹果的质量约200g=0.2kg。 故答案为:①μm;②kg。

(2)

【分析】

①使用刻度尺时要明确其分度值,起始端从0开始,读出末端刻度值,就是物体的长度;起始端没有从0刻度线开始的,要以某一刻度线为起点,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起始端所对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②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先要弄清楚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读数时视线与液柱最高处所对刻度相垂直,并注意区分温度是零上还是零下。

初中物理学习了很多测量工具的使用,但没有特殊说明,只有刻度尺的读数要有估读值,其它只要读到准确值即可。

【解答】

由图知: ①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物体A左侧与4.00cm对齐,右侧与7.10cm对齐,所以物体A的长度为L=7.10cm-4.00cm=3.10cm; ②温度计上10℃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温度是1℃,即此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温度计的示数越往下越大,所以显示的温度低于0℃,为-26℃。 故答案为:3.10;-26。

(3)

【分析】

响度指声音的大小,声音越大,响度越大;音调指声音的高低,声音越高,音调越高。

声音有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音调和响度容易混淆,注意区分:音调指声音的高低,比较尖的、刺耳的都是音调高的,比较低沉的、浑厚的都是音调低的;响度指声音的大小.要分清音调和响度,首先要明确是指声音的高低还是大小。

【解答】

男中音在放声高歌,女高音轻声伴唱,男中音的声音比女高音的声音大,响度大;女高音比男中音声音高,音调高。 故答案为:响度;音调。

(4)

【分析】

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之一,像距等于物距,物像对称,则可求出人与像的距离.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牢记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此外对“相对于”要有正确的理解,“相对于”平面镜与“相对于”他的像是不同的。

【解答】

因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像距等于物距,已知此人距离平面镜4m,可知他的像距离平面镜也是4m,所以像到他本人的距离为4m+4m=8m; 由题意可知他以1m/s的速度在垂直平面镜的方向上走近平面镜时,1.5s后走的路程为s=vt=1m/s×1.5s=1.5m,则此时它与平面镜的距离为4m-1.5m=2.5m,则人和像的距离为:2.5m+2.5m=5m。 故答案为:8;5。

(5)

【分析】

知道前2s内通过的路程和后2s内通过的路程,根据求出两种情况下的平均速度,总路程和总时间的比值等于4s内的平均速度。

本题考查了平均速度的计算,要注意平均速度等于总路程和总时间的比值。

【解答】

已知后2s内的通过路程是40m,则后2s内的平均速度:;

4s内的平均速度:。

故答案为:10;15。

(6)

【分析】

先由入射角的概念得出入射角的大小,再由反射定律得出反射角的大小,由已知得出折射角的大小。

本题考查了光的反射定律和入射角、反射角、折射角的概念.入射光线与法线之间的夹角叫做入射角;反射光线与法线之间的夹角叫反射角;折射光线与法线线之间的夹角叫做折射角。

【解答】

一束光线与界面成30°角从A物质射到B物质,则入射角为60°,反射角也为60°,而反射光线恰好与折射光线垂直,故折射光线与界面成60°角,即折射角为30°. 故答案为:60°;30°。

(7)

【分析】

解决此题需掌握: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是汽化;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是液化。

物态变化的现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我们要留心观察,多加思考,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解释发生的现象。

【解答】

冬天教室内的温度很高,使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温度升高而上升,遇到戴眼镜同学温度较低的玻璃镜片上,热的水蒸气发生液化现象变成小水珠附着在镜片上,所以镜片上出现“呵气”;经过一段时间,镜片上的小水珠会吸热又变成水蒸气消散在空气中,镜片上的雾就消失了,这是发生了汽化现象。 故答案为:液化;汽化。

(8)

【分析】

①根据反射角和入射角的概念可确定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 ②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当液面发生变化时,由于入射角的大小不变,所以反射光线与原来的反射光线平行.作图可知光点S的移动方向。

本题考查利用镜面反射来解释分析液面微变监视器的原理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作图,会根据掌握的知识采用多种方法作图。

【解答】

①由“激光与水平液面成50°角射向平静的液面”,可得入射角为90°-50°=40°.因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反射角也为40°,则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为80°; ②当液面发生变化,下降时,由于入射角的大小不变,所以反射光线与原来的反射光线平行;反射光斑将向右移到A的位置,如图所示: 故答案为:80°;向右。

(9)

【分析】

瓶内装满水后的质量减去空瓶的质量即为所装水的质量,因瓶子的容积不变,根据密度公式得出等式,即可求出瓶子装满酒精时酒精的质量,水的质量减去酒精的质量即可得出答案。

本题考查了密度公式的灵活应用,关键是利用好瓶子的容积不变这一条件。

【解答】

瓶内装满水后水的质量:m水=m1-m瓶=15kg-5kg=10kg, ∵瓶子的容积不变, ∴根据可得,瓶子的容积:,即,

解得:m酒精=8kg, 整个瓶子可装酒精比装水少的质量m=m水-m酒精=10kg-8kg=2kg。 故答案为:2。

(10)

【分析】

①光屏上能承接到的像是实像,光屏上承接不到的是虚像; ②根据物距和焦距的关系,判断凸透镜成像的性质: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本题根据物距和焦距的关系判断凸透镜成像的性质,然后根据实像和虚像是否能用光屏承接进行判断。

【解答】

①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蜡烛距离凸透镜17cm,2f>u>f,光屏上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②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蜡烛靠近凸透镜7cm,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虚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 故答案为:放大;不能。

??

18.【答案】匀速直线? 3:4

【解析】解:(1)根据图甲可知,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同,因此甲做匀速直线运动; (2)根据图甲和图乙可知,t甲:t乙=4:3;路程一定时,速度与时间成反比,所以V甲:V乙=t乙:t甲=3:4。 故答案为:匀速直线;3:4。 (1)根据相同时间内比较路程确定甲的运动状态; (2)根据路程一定时,速度与时间成反比计算速度之比。 正确读取频闪照片上反映的物理信息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19.【答案】振动? 音调

【解析】解:对着瓶子吹气时,瓶内和管内的空气振动而发声,用手按住不同的孔,空气柱长短不一样,因而振动频率也不同,所以音调也会不同。 故答案为:振动;音调。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的频率不同,音调也不同。 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声音产生的原因和音调与振动快慢的关系进行分析解答。

20.【答案】汽化? 吸? 凝华? 放

【解析】解:(1)洒在地上的水一会儿不见了,是液态的水变成气态的水蒸气,是汽化现象,此过程需要吸热; (2)冰箱冷冻室的侧壁上有很多霜,这是水蒸气凝华为小冰晶,此过程要放出热量。 故答案为:汽化;吸;凝华;放。 (1)在一定条件下,物体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之间会发生相互转化,这就是物态变化。 (2)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 (3)六种物态变化过程中,都伴随着吸热或放热;其中放出热量的物态变化有:凝固、液化、凝华;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 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21.【答案】漫? 镜面

【解析】解:坐在不同位置的同学都能看到黑板上同一个字,这是因为光在黑板上发生了漫反射,光线可以射向各个方向; 坐在前排靠窗户的同学有时看两边的黑板时会出现反光、“晃眼睛”的现象,这是因为此处较光滑,光线发生了镜面反射的缘故。 故答案为:漫;镜面。 光的反射分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当平行光射到表面光滑的物体表面时,反射光线仍然平行,发生的是镜面反射;当平行光线射到凹凸不平的物体表面时,反射光线向各个方向传播,发生的是漫反射。 本题考查了光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考查的内容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体现了物理和生活的紧密联系。

22.【答案】左? 2? 3? 不变

【解析】解:小美同学站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2m处,像和物体形状、大小相同,左右相反,她看到的镜子里的自己是左图; 像和物体各对应点到平面镜间距离相等,她的像到镜面的距离为为2m; 若她以1.5m/s速度向平面镜靠近,同时像也以1.5m/s速度垂直向平面镜靠近,则像对于人的速度是两速度之和,即3m/s.由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与物体等大的。小严同学向平面镜靠近时,她在镜中的像的大小不变。 故答案为:左;2;3;不变。 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所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形状、大小相同,左右相反; 像和物体各对应点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像和物体各对应点到平面镜间距离相等来解答此题。 (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大小相同;像与物到镜面距离相等;像与物对应点连线与镜面垂直;虚像。 (2)视觉感觉像的大小在变化,事实上并没有变。

23.【答案】60 ? 120 ? 小于

【解析】解:根据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图示的入射光线的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如图: 入射角为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等于90°-30°=60°,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也为60°,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之间的夹角为60°+60°=120°; 光由空气斜射进入水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故答案为:60;120;小于。 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作出反射光线,求出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度数,从而求得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之间的夹角;根据光由空气斜射进入水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入射是因,反射是果,只能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由空气斜射进入水中或其它透明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由水中或其它透明介质中斜射进入空气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24.【答案】1.g ?m

2.青山?乘客

3.减小?增大

4.(1)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2)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5.直线传播?反射?虚像

6.形变?运动状态?重力



【解析】

1

【分析】

此题考查我们对常见物体不同物理量的估测,根据对常见物体和相关物理量单位的认识,填上合适的单位或数字。

一个数据在数学上如果没有单位还可以表示出其大小,但在物理上一个数据如果没有单位是没有任何意义的,结合生活常识加上一个合适的单位,物理数据才有意义。

【解答】

(1)三个苹果的质量约1斤=500g,所以一个苹果的质量在150g左右;

(2)中学生的身高在170cm左右,教室门的高度比中学生身高略大一些,在200cm=2m左右。 故答案为:g;m。

2

【分析】

(1)研究物体运动时,要选择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标准就是参照物; (2)判断物体运动还是静止,就是看研究的物体和参照物之间位置是否发生了变化。

知道物体的运动状态,寻找参照物时,应先找到发生行为动词的主体,然后以该主体之外的物体作为参照物.知道: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变了则物体是运动的,位置不变则物体是静止的,这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

选择参照物时通常不能以被研究的物体自身作为参照物,车行绿色中是车在运动,所以应选车之外的青山为参照物;风景扑面来是风景在运动,所以应选风景之外的乘客为参照物. 故答案为:青山;乘客。

3

【分析】

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分析.像变大时,像距也变大,而物距变小。

本题考查了凸透镜成像时的像的大小与像距、物距的关系。

【解答】

当照完合影后,又给小明同学照半身像时,照相机所成的像变大了,像距也要变大,物距变小,故照相机到小明的距离变小,镜头到底片的距离变大。 故本题答案为:减小;增大。

4

【分析】

要解答本题需掌握: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以及响度的大小和物体的振幅有关。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声音产生的条件,以及响度和振幅有关的了解和掌握。

【解答】

(1)根据题干中提供的信息:鼓面的纸屑跳动、发声的音叉溅起水花、扬声器发声时纸盆会振动等现象可以判断: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2)再根据:扬声器发声时纸盆会振动,且声音越响纸盆振幅越大,可得: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故答案为:(1)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2)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5

【分析】

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当光遇到物体的阻挡时,形成该物体的影子;水面类似于平面镜,由于光的折射,形成倒影,为虚像。

此题考查的是光直线传播的应用,形成了树荫;光的镜面反射形成倒影,倒影为虚像。

【解答】

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柳树的枝叶挡住了光线的传播,所以有了树荫的形成;水面很平,倒影成像是由于树反射的光,反射到水里,水面镜面成像,形成树的倒影,形成的是虚像。 故答案为:直线传播;反射;虚像。

6

【分析】

(1)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①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即使物体发生形变.②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包括物体的运动速度大小发生变化、运动方向发生变化. (2)地球附近的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

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要明确重力的概念。

【解答】

(1)狂风把小树吹弯了腰,表明了力的效果之一:力使物体改变形状;把落叶吹得漫天飞舞,表明了力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 (2)树叶最终落到了地面,说明重力的作用使落叶落向地面;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即指向地心); 故答案为:形变;运动状态;重力。

??

25.【答案】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形状;位置;状态

【解析】解: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通常用字母m表示; 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质量的大小不随物体的形状、位置、状态的改变而改变. 故答案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形状;位置;状态. 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质量的大小不随物体的形状、位置、温度、状态的改变而改变. 此题考查了学生对质量的理解.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分析质量是否变化,关键是看组成物体物质的多少变了没有.

26.【答案】解:由图知,法线已画出,根据折射规律,光由空气斜射进入水中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由此在法线右侧的水中画出作出折射光线;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折射角,如图所示: 。

【解析】发生折射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光由空气斜射进入水中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作出折射光线。 本题考查根据折射规律作图,关键是明确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

27.【答案】解:根据光沿直线传播的原理,每条光线通过小洞都是沿直线传播的。如图所示:

【解析】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影子、日食、月食、小孔成像都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本题主要考查了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比较简单,属于光学基础知识的考查。

28.【答案】解:过光心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改变;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其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焦点;据此完成光路图,如图所示:

【解析】在作凸透镜、凹透镜的光路图时,先确定所给的光线的特点再根据透镜的光学特点来作图。 凹透镜三条特殊光线的作图:①延长线过另一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②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其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焦点。③过光心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改变。

29.【答案】游码? 52.4? 转换? 并联? 电压表的正负接线柱接反了? 93? 偏高

【解析】解:(1)使用天平之前,首先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 由图可知,天平标尺上的分度值为0.2g,砝码的质量为50g,游码所对的刻度值为2.4g,鸡蛋的质量为:m=50g+2.4g=52.4g; (2)用电压表指针偏转程度反映出电压大小利用了转换法, 电压表的使用规则: 要把电压表并联在被测电路两端; 要使电流从电压表的正接线柱流入,从负接线柱流出。即使电压表的“+”接线柱靠近电源的正极,“-”接线柱靠近电源的负极。如果接反了,指针会向左偏转,故出现图中的信息是由于电压表的正负接线柱接反了的缘故。 (3)零刻度在温度计的下方,液柱远离零刻度,是零上,该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测量水的温度时,温度计中液柱的液面在90℃以上3格处,示数为93℃; 由于酒精灯给水加热,容器底的温度高于水的温度,所以若在实验中,温度计的玻璃泡接触了容器底,所以测出的水温会偏高。 故答案为:(1)游码;52.4;(2)转换;并联;电压表的正负接线柱接反了;(3)93;偏高。 (1)使用天平之前,首先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然后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的横梁平衡; 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的质量加游码对应的刻度值; (2))“转换法”指在保证效果相同的前提下,将不可见、不易见的现象转换成可见、易见的现象;将陌生、复杂的问题转换成熟悉、简单的问题;将难以测量或测准的物理量转换为能够测量或测准的物理量的方法; 电压表使用方法: a.电压表的内阻非常大,相当于断路,使用时电压表要与被测电路并联; b.应使电流从电压表的“+”接线柱流入,从“-”接线柱流出,否则指针会倒转; C.被测电压不能超过电压表的最大测量值,电路电压太高可能烧坏电压表; (3)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读数时先看清是零上还是零下的,然后认清量程和分度值,最后读出示数; 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时,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能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其原因是容器底和容器壁的温度和液体的温度不同。 此题考查的是正确使用天平、电压表以及温度计的方法,属于基本技能的考查,只要在平时的实验中积极参与,认真测量,就会正确解答此题。

30.【答案】确定像的位置? 1? 大小? 到平面镜距离? 不能? 虚? 不变

【解析】解:(1)透明的玻璃板,可以观察到玻璃板的另一侧,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2)因为厚玻璃板的两个面都可以当作反射面,会出现两个像,影响到实验效果,所以应选用薄玻璃板,用1mm厚的; (3)拿另一支大小相同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蜡烛B和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用蜡烛B代替蜡烛A和蜡烛A的像进行比较大小关系,采用的是等效替代法; (4)该实验中,刻度尺或方格纸的作用是:比较像与物到平面镜距离的关系; (5)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个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接收蜡烛的像,则证明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 (6)将蜡烛A逐渐靠近玻璃板时,它的像大小不变。 故答案为:(1)确定像的位置;(2)1;(3)大小;(4)到平面镜距离;(5)不能;虚;(6)不变。 (1)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可以观察到玻璃板的另一侧,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2)从厚玻璃板的两个面都可以当作反射面,会出现两个像这一角度去分析此题; (3)实验时,选择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用蜡烛B代替蜡烛A,和蜡烛A的像进行比较,便于得到物像大小关系,这种代替的方法是等效替代法; (4)要比较像与物的位置关系,需借助刻度尺或方格纸;用刻度尺测出两支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便可得出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5)根据虚像光屏接收不到,实像光屏能接收到来验证验证平面镜成的像是否是虚像; (6)平面镜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等。 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并能根据实验现象得出正确结论,动手操作实验时,能根据实验现象得出正确的结论,提高实验能力。

31.【答案】同一高度? 左? 小? c和d? a和b? e

【解析】解:(1)“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需调节烛焰和光屏的中心位于凸透镜的主光轴上,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这样便于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位置。 (2)在图乙中,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如果蜡烛向左端移动5cm,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变小,为了使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应调整光屏向左移动。 (3)①烛焰放在c和d点上,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②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所以烛焰放在a和b点。 ③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烛焰放在e点。 故答案为:(1)同一高度;(2)左;小;(3)①c和d;②a和b;③e。 (1)“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需调节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这样便于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位置。 (2)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变小。 (3)凸透镜成像规律: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f>v>f;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v>2f;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和应用,以及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减小,像距变大,像变大,是凸透镜成像习题的重要依据,一定要熟练掌握。

32.【答案】游码没有放到标尺左端的刻度线上? 右? 镊子? 从大到小? 161.8? 12? 2.65? 不变

【解析】解:(1)使用天平时,应该先将游码调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然后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 (2)游码调零后,横梁会向左偏,故应将平衡螺母向右调节,使分度盘的指针指到分度盘中央刻度线; (3)由图知,烧杯、水和小石块的总质量为:m=100g+50g+10g+1.8g=161.8g; 水的质量为:m水1=161.8g-31.8g-90g=40g, 此时水的体积为V水1===40cm3, 将石块从水中取出后,再往烧杯中缓慢加水,使水面上升至记号M,用天平测出杯和水的总质量为142g, 此时,杯中水的体积V水===52cm3; 由题意知,小石块的体积等于加入水的体积,则V=V水-V水1=52cm3-40cm3=12cm3; 小石块的密度:ρ===2.65g/cm3; 实验中石块质量测量准确,烧杯、石块和水的总质量也没有偏差,测量体积时,石块可能带出一部分水,但又得到补充,使得烧杯和水的总质量没有偏差,所以用此方法测量出石块的密度等于石块密度的实际值。 故答案为:(1)游码没有放到标尺左端的刻度线上;(2)右;(3)镊子;从大到小;161.8;(4)12;2.65;不变。 (1)使用天平时,应该先将游码放到标尺左端的刻度线上,然后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 (2)游码调零后,横梁会向左偏,故应将平衡螺母向右调节,使分度盘的指针指到分度盘中央刻度线; (3)根据估测按从大到小的顺序用镊子加减砝码; 物体质量等于砝码的质量加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 (4)小石块的体积等于倒入水的体积; 根据密度公式求出小石块的密度; 分析质量和体积的测量误差,判断出密度的测量误差。 测固体的密度首先会使用天平,用天平测出固体的质量m,根据排水法测出固体的体积V,理解题目中所用的等效替代法。

33.【答案】0.5? 正比? 不相等的

【解析】解:(1)松木1质量和体积比值:=0.5g/cm3; (2)比较1、2两次实验数据,物质都是铝,体积是20cm3,质量是54g;当体积增大一倍即40cm3,质量也增大一倍即108g,所以可得出结论:同一种物质,它的质量跟它的体积成正比; (3)从第2、3两次实验数据可知:其质量相同都是108g,但不是同种物质,其体积不相等;所以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体积是不相等的; 故答案为:0.5;正比;不相等的。 (1)已知松木1的质量和体积可求出质量和体积比值; (2)比较1、2两次实验数据,物质都是铝,由质量和体积的比值可找到同一种物质质量和体积的关系; (3)比较第2、3两次实验数据,首先看质量都是108g,但一个是铝块,一个是松木,说明是不同物质,再看它们的体积一个是40cm3,一个是216cm3,由此可以得出结论。 本题考查了密度及其特性,以及物理学方法的使用,“控制变量法”是物理学上常用的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应找出相同的量和不相同的量,然后进行比较得出结论。

34.【答案】解:由v=可知,超声波在海水中传播的路程:s=vt=1500m/s×4s=6000m; 海水的深度:h=s=×6000m=3000m。 答:此处海水深度大约为3000m。

【解析】利用速度公式计算出超声波在海水中传播的路程,海水的深度为超声波传播路程的一半。 本题是回声测距问题,主要考查速度公式的应用,知道海水的深度是超声波传播路程的一半是解题的关键。

35.【答案】解:(1)水的质量: m水=m1-m0=800g-300g=500g; (2)由ρ=得该瓶装满水后水的体积: V水===500cm3; ?(3)由题意知,液体的体积:V液=V水=500cm3; 液体的质量:m液=m2-m0=850g-300g=550g, 液体的密度: ρ液===1.1g/cm3=1.1×103kg/m3。 答:(1)空瓶装满水后,瓶子内所装水的质量为500g; (2)该瓶装满水后水的体积500cm3; (3)另一种液体的密度1.1×103kg/m3。

【解析】(1)已知空瓶子的质量和装满水时总质量,可求水的质量; (2)根据公式V=可求水的体积; (3)已知空瓶子的质量和装满某种液体时总质量,可求这种液体的质量;液体的体积等于水的容积,根据公式ρ=可求另一种液体的密度。 本题考查质量、体积、密度的计算,关键是公式及其变形的灵活运用,难点是知道前后保持不变的是瓶子的容积。

36.【答案】答:刚进屋时,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会发生液化现象变成小水珠,使眼镜变得模糊;然后随着眼镜温度的升高,小水珠又蒸发变成水蒸气,眼镜重新变得清晰,整个过程发生的物态变化过程是先液化后汽化。

【解析】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现象叫做液化,由液态变成气态的现象叫做汽化。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液化和汽化现象的理解和掌握,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

第2页,共2页



第1页,共1页







献花(0)
+1
(本文系师者是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