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文獻通考之明堂圖說
2022-12-30 | 阅:  转:  |  分享 
  
《文獻通考》之“明堂圖”說

上傳書齋名:瀟湘館112 Xiāo Xiāng Guǎn 112

何世強 Ho Sai Keung



提要:古之明堂者,乃天子朝會及祭祀之所也,周人早已有之,唯其結構相信與漢有異。《河洛精蘊》有〈法洛書制明堂圖〉,其圖含洛書九數,其圖與《文獻通考》之明堂圖相類。

關鍵詞:明堂 牖 九室 辟雍





第 1 節 漢、魏、晉、南北朝有關明堂之詩



古之明堂者,乃天子朝會及祭祀之所也,相信其名始於周人。夏稱之為“世室”,殷商時稱之為“重屋”。明堂在漢、魏晉南北朝時頗為流行,唯其結構相信與周時有異。漢、魏晉時明堂乃天子四季之宮,亦為祀“五帝”之所。

《孟子》已提及明堂,《孟子?梁惠王下》曰:

“齊宣王問曰:‘人皆謂我毀明堂。毀諸?已乎?’

孟子對曰:‘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王欲行王政,則勿毀之矣。’”

王者在明堂行王政,故絶不可毀明堂。

詠及明堂或與明堂相關之詩賦在漢、魏晉南北朝時亦不乏,今列舉數則如下:

漢?班固作〈東都賦〉,賦後繫五詩,其一為〈明堂詩〉:

“於昭明堂,明堂孔陽。聖皇宗祀,穆穆煌煌。上帝宴饗,五位時序。”

末句“五位時序”意指明堂內有祭祀“五帝”之位,而祭祀有一定之時序。

其二為〈辟雍詩〉:

“乃流辟雍,辟雍湯湯。聖皇莅止,造舟為梁。皤皤國老,乃父乃兄。”

“辟雍”者,環繞明堂之流水也﹝見後文﹞。

魏?曹植〈鼙舞歌五首?其四?精微篇〉曰:

“黃初發和氣,明堂德教施。治道致太平,禮樂風俗移。

刑措民無枉,怨女復何爲。聖皇長壽考,景福常來儀。”

黃初(公元 220 年至 226

南北朝?無名氏〈木蘭辭〉曰:

“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

詩文意指天子坐明堂視朝,接見歸來之將士。



第 2 節 明堂之結構及相關之圖



明堂之正式結構,相信後世人難以知曉,粗略言之,明堂有九室,呈井字形。古之明堂又名“合宮”,相傳黃帝祀上帝於明堂。

最早之明堂可能於周公攝政時建造。晉?孔晁注《逸周書?明堂解?卷六?第五十五》曰:

“乃會方國諸侯於宗周,大朝諸侯明堂之位。天子之位,負斧扆,南而立,群公卿士侍于左右;三公之位,中階之前,北面東上;諸侯之位,阼階之東,西面北上;諸伯之位,西階之西,東面北上;諸子之位,門內之東,北面東上;諸男之位,門內之西,北面東上;九夷之國,東門之外,西面北上;八蠻之國,南門之外,北面東上;六戎之國,西門之外,東面南上;五狄之國,北門之外,南面東上;四塞九﹝有闕字﹞之國世告至者,應門之外,北面東上,此宗周明堂之位也。明堂者,明諸侯之尊卑也,故周公建焉,而朝諸侯於明堂之位,制禮作樂,頒度量而天下大服,萬國各致其方賄,七年致政於成王。”

以上引文之“宗周”其實亦為“明堂”。依上文“明堂”乃“明諸侯尊卑” 之地也,所以“宗周”乃為建築物,“宗周”內天子會諸侯時則稱為“明堂”。

天子會五等爵﹝公、侯、伯、子、男﹞及四夷於明堂。《禮記》與《周禮》中有對五等爵制詳盡之描述。

古代以坐北朝南為尊位,故天子見諸侯羣臣,皆面南而坐。帝位面朝南,故“南面”為帝位之代稱。

《逸周書》所云之五等爵及四夷在明堂之位置欠清晰,估計其情況如下圖所示:



八 門 蠻 南 九 子 男 六 門 東 公 西 門 夷 侯 伯 戎 天子 北 五 門 狄 宋?馬端臨《文獻通考?卷七十三?郊社考六》記漢武帝時,濟南人公玉帶曾上書漢武談及明堂,稱為“楊氏祭禮明堂篇”,曰:

“黃帝拜祀上帝於明堂,其堂之制,中有一殿,四面無壁,以茅蓋,通水,水圜宮垣。為複道,上有樓,從西南入,名昆侖。”

《漢書?郊祀志下》記曰:

“初,天子封泰山,泰山東北阯古時有明堂處,處險不敞。上欲治明堂奉高旁,未曉其制度。濟南人公玉帶上黃帝時明堂圖。明堂中有一殿,四面無壁,以茅蓋,通水,水圜宮垣。為複道,上有樓,從西南入,名曰昆侖。天子從之入,以拜祀上帝焉。於是上令奉高作明堂汶上,如帶圖。及是歲修封,則祠泰一、五帝於明堂上坐,合高皇帝祠坐對之。祠后土於下房,以二十太牢。天子從昆侖道入,始拜明堂如郊禮。”

《文獻通考》言公玉帶之明堂之“茅蓋通水”與《戴禮》約略相同,所不同者,乃由簡樸而轉雕飾,由狹窄之室而轉寬敞之堂。故黃帝時若有明堂,則茅蓋無壁,屬儉朴簡陋之建築物也。漢武帝為求長生之術,方士所言,誇誕居多,多假黃帝之事,以標識古法之可取。公玉帶之明堂制,簡朴如此,可能有所依據也。

引文提及“水圜宮垣”,此“圜宮垣”之水即辟雍也,見前文。明堂西南有複道名為“昆侖道”,天子從此道入明堂。

至於明堂之結構,《大戴禮記?卷八?明堂篇》曰:

“明堂者,古有之也。凡九室:一室而有四戶、八牖,三十六戶、七十二牖。以茅蓋屋,上圓下方。”

鄭康成注曰:

“明堂之作,其代未得而詳也。按《淮南子》言神農之世祀于明堂,明堂有蓋四方。又漢武帝時有獻。黃帝明堂圖者,四面無壁,中有一殿,然其由或始于此也。”

“神農之世祀于明堂”見下文。明堂有蓋四方,上圓下方,有“天圓地方”義。漢武帝時在明堂中作獻祭。

室與堂之間之窗名“牖”﹝粵音“有”,jau5,陽上聲。普通話 you3,上聲﹞,上古之“窗”專指開在屋頂之天窗,開在牆壁上之窗曰“牖”。半門曰“戶”,古之門必為兩扇,單扇之門曰“戶”,故曰“半門”。九室共三十六戶七十二牖。

明堂由以上四戶八牖之室組成,其數九。室與室間無公共牆,否則無“三十六戶七十二牖”之數。

《大戴禮記》又曰:

“明堂者,所以明諸侯尊卑。外水曰辟雍,南蠻、東夷、北狄、西戎。明堂月令,赤綴戶也,白綴牖也。二九四、七五三、六一八。堂高三尺,東西九筵,南北七筵,上圓下方。九室十二堂,室四戶,戶二牖,其宮方三百步。在近郊,近郊三十里。”

以下為明堂示意圖:



南蠻 (3) 昆侖道 (1)

(2)

(2)

東 辟 辟 西

(5)

(2)

夷 雍 雍 戎

(6)

(4)



北狄

昆侖道在西南方,是為“複道”。

漢家天子在中央,四方有水環繞曰“辟雍”,四方代表東夷、南蠻、西戎、北狄。圖含四方臣服之意。

赤綴,白綴牖。

筵乃古時鋪在地墊底之竹蓆,古人席地而坐,鋪地面之一層曰筵,筵上之另一層曰席。《周禮》曰:“‘度堂以筵。’筵一丈。”

因此“東西九筵,南北七筵”即“東西九丈,南北七丈”。

“上圓下方”有天圓地方義。

古時一步六尺,故“方三百步”即方之一邊長一千八百尺。

九室無公共之牆,即每室獨立,一室有四戶及八牖,所以九室共三十六

以下為一室四戶八牖圖﹝長方為“戶”,小正方為“牖”。其他八室均如此﹞:











戶 戶









以下為粗略之明堂圖:

東南 南 西南 階 階 階 階 四 九 二 階 東 三 五 七 西 階 八 一 六 階 階 階 東北 北 西北 注意以上之明堂九數配合“洛書九數”,縱橫斜三數之和均為十五。東、西、北均為兩階,但南有三階,共九階﹝見下文﹞。

筆者有文名為〈《河洛精蘊》之“明堂圖”說〉談及“洛書九數”,本文可算作補充。《河洛精蘊》有〈法洛書制明堂圖〉,見下文。

其實《河洛精蘊》之〈法洛書制明堂圖〉與洛書九數未盡配合,以倒置其圖為合,倒置後各數位置方可與〈洛書〉圖相同,以下為原圖:



倒置之〈法洛書制明堂圖〉:



上圖之“元堂太廟”應作“玄堂太廟”,清因避康熙玄燁之諱而攺用“元”字。

以下為朱熹《周易本義》之〈洛書〉圖:



《大戴禮記?卷八?明堂篇》又曰:

“或以為明堂者,文王之廟也。”

以上引文言明堂乃“文王之廟”,鄭康成云此說非,蓋明堂與“文王之廟”處於不同之地,故明堂即“文王之廟”說謬誤。

明堂有九室,分別在二、九、四、七、五、三、六、一、八之位。四角之室名“个”。

一、七、九、三四正方向是為太廟,一為北之玄堂太廟,七為西之總章太廟,九為南之明堂太廟,三為東之青陽太廟。

在西北六之室名為玄堂左个,或稱為“總章右个”;在西南二之室名為“總章左个”,或稱為“明堂右个”;在東南四之室名為“明堂左个”,或稱為“青陽右个”;在東北八之室名為“青陽左个”,或稱為“玄堂右个”。至於室左右之分,以人立於中央五,面對四方各太廟而定室之左右。

中央五分成三部分,中央為“太廟太室”,太廟太室左右兩旁為“房”。

又據《考工記?卷下》云一堂共“九階”,南面三階,東西北各二階,合共九階。

《考工記?卷下》云:

“周人明堂,度九尺之筵,東西九筵,南北七筵,堂崇一筵。五室,凡室二筵。”

以下為五室明堂圖﹝見《文獻通考?卷七十三?郊社考六》:



上圖可和倒置之〈法洛書制明堂圖〉作比較。

宜注意圖下注文:

“王者隨月所居,則分而為九室。祀上帝則通而為一堂。”

皇帝在明堂九室輪流居住,遇祀上帝時則九室屏障拆除通而為一堂。

以下為原文:

























-2-





朴,質樸也。

獻,獻祭也。

“个”,室也,非“個”之簡體字。





献花(0)
+1
(本文系瀟湘館112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