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2021-2022学年西藏拉萨市八年级(上)期末物理模拟试卷(一)及答案
2022-12-31 | 阅:  转:  |  分享 
  


2021-2022学年西藏拉萨市八年级(上)期末

物理模拟试卷(一)及答案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总分 得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24.0分)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禁鸣喇叭”是在传播过程减弱噪声 B. 月亮是一个巨大的光源 C.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音调高 D. 真空中光速为3×108m/s

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用超声波去除人体结石,是利用了声波的能量 B. 不振动的物体也能发出声音 C. 声音能够在真空中传播 D. 在街头设置噪声检测仪,可有效减弱噪声

我国科研团队研制出了一种截止目前世界上密度最小的固态材料--“全碳气凝胶”,其密度仅为0.16kg/m3,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0.16kg/m3表示的物理意义是1m3的该材料质量为0.16kg B. 该材料的密度会随着质量的增大而增大 C. 该材料制成的物品带到太空,质量减小 D. 该材料适合做打桩用的重锤

某初三毕业班照集体照时,发现有些同学没有进入镜头,为了使全体同学都进入镜头,应采取(  )

A. 人不动,照相机离人远一些,镜头往里缩一些 B. 人不动,照相机离人近一些,镜头往里缩一些 C. 人不动,照相机离人近一些,镜头往前伸一些 D. 照相机很镜头不动,人站近一些

如图所示,为小明使用分度值为cm的刻度尺测量一块橡皮长度的情景。为了测量的更精确些,小明接下来的操作更科学合理的是(  )

A. 估读到cm的下一位,记录测量结果 B. 估读到cm的下两位,记录测量结果 C. 估读到cm的下一位,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D. 换用分度值为mm的刻度尺,估读到mm的下一位,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下列是有关中学生的一些数据,正常情况下符合实际的是(  )

A. 所受重力是550N B. 身高是160mm C. 体温是39℃ D. 高血压是120大气压

下列光现象中,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

A. 水中倒影 B. 人的影子 C. 日食 D. 月食

易拉罐“可乐”是许多中学生喜欢的饮料,与“可乐”相关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罐上标有“355mL”字样,则所装“可乐”质量约为360g B. 用铝合金制作易拉罐,是利用了该材料具有良好的延展性 C. 用吸管吸“可乐”是利用了液体压强 D. 罐上标有回收标志,是提醒人们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下列成语中的物理现象可以用光的反射解释的是(  )

A. 杯弓蛇影 B. 日食现象 C. 海市蜃楼 D. 雨后彩虹

北国的冬天,真的很美.一代伟人毛泽东曾有诗词“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的描述,其中冰雪的形成分别属于物态变化中的(  )

A. 熔化和升华 B. 凝固和凝华 C. 凝固和液化 D. 凝华和凝固

用同一把刻度尺三次测量某物体长度的测量结果分别为3.51cm、3.52cm、3.52cm,则该物体长度应记为(  )

A. 3.51cm B. 3.517cm C. 3.52cm D. 3.5cm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是凝华现象,需要吸热 B. 雾、露都是液化现象,需要吸热 C. 夏天吃棒冰时,棒冰在嘴里发生熔化现象,需要吸热 D. 冬天人呼出的“白气”是汽化现象,需要放热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6.0分)

如图,一列长200m的火车,以72km/h的速度匀速进入长为2km的隧洞,火车完全在洞中的时间是______s,火车上乘客看见洞中的路灯在后退,乘客是以______为参照物.若火车所受阻力为1.5×105N,则此时火车的功率为______W.



激光武器具有“快、准、狠”三大特点.光的传播速度比一般攻击型武器大得多,使得激光束能够快速打击目标;由于光是沿______ 传播的,所以激光武器更能准确打击目标;另外,由于激光的能量强且集中,激光束击中目标后,会使目标物迅速发生______ (填物态变化)并进一步汽化成蒸气,汽化时产生的强烈冲击波会“撕碎”目标物体,造成毁灭性打击.

如图所示是一位小朋友在照镜子(平面镜)。 (1)小朋友看不到被镜子遮住的物品,是因为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______传播。 (2)小朋友通过镜面所成的像在______。(填“镜面前”“镜面上”或“镜面后”)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诗句中,我们听到的“蝉”和“鸟”的叫声是由于它们的发声体______而产生的;能区分出“蝉”和“鸟”的叫声是依据声音的______不同;茂密的森林有吸声和消声的作用,是在______控制噪声。

简单的潜望镜是由______组成的。《三峡》名篇中写到春冬的美景时,用“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作了精要的描绘,句中的“倒影”是光的______现象。

一束光在空气与某透明物质的界面处发生了反射和折射现象,其光路如图所示。界面上方为______(选填“空气”或“透明物质”);反射角=______。入射角=______;折射角=______。

冬天,窗玻璃上的______ (内/外)侧,冰花是由水蒸气______ (填写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水蒸气会______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一块金属质量为8.1kg,体积为3dm3,该金属的密度是______g/cm3.若将它切去,剩下部分的密度为______kg/m3。

有两支温度计,一支用酒精棉球包上,而另一支不包,看到的现象是包棉球温度计的温度______ (选填“上升”“不变”“下降”),这个现象说明蒸发是______ 过程(选填“吸热”“放热”)

成年人的眼睛患近视眼,应配戴装有______镜的眼镜加以矫正。



三、作图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

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出图中物体AB通过平面镜所成的像。



根据所学光学知识,完成图中的光路图。





四、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0.0分)

小宇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其实验装置的示意图如图所示。a、b、c、d、e是主光轴上的五个点,F点和2F点分别是凸透镜的焦点和二倍焦距处。 (1)实验时,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后,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______上。 (2)在a、b、c、d、e这五个点中: ①把烛焰放在______点上,可以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是放大镜原理。 ②把烛焰放在______点上,在光屏上所成的像最小;把烛焰放在______点上,在光屏上所成的像最大。 ③把烛焰放在______点上是属于照相机原理。 ④把烛焰放在______点上是属于投影仪原理。

小华妈妈担心从市场买回的色拉油是地沟油,小华为消除妈妈的担扰,由网络查得优质色拉油的密度在0.91g/cm3-0.93g/cm3之间,地沟油的密度在0.94g/cm3-0.95g/cm3之间,并完成用测密度的方法鉴别油的品质的实验. (1)调节天平时应将______ 移至标尺左端的零刻度处,然后调节平衡螺母,发现指针静止时指在分度盘中央的左侧,则应将平衡螺母向______ ?(选填“左”或“右”)调节,使横梁平衡. (2)往烧杯中倒入适量的色拉油,用天平称出烧杯和色拉油的总质量为70g,然后把烧杯中一部分色拉油倒入量筒,如图a所示,量筒内色拉油的体积是______ ?cm3;再称烧杯和剩下色拉油的总质量,加减砝码总不能使天平平衡时,应移动______ .天平再次平衡时所用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b所示,则倒入量筒的色拉油的质量为______ ?g. (3)该色拉油的密度为______ ?g/cm3,色拉油的品质是______ ?(选填“合格”或“不合格”).



五、计算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24.0分)

(1)如图1所示,木块的长度是______ cm,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______ N. (2)如图2所示是奥斯特实验的示意图,该实验结论是:通电导线周围存在______ ;如果移走小磁针,该实验结论______ (选填“成立”或“不成立”).



今年张家界一中生物园的柑橘又获得了丰收.小明想:柑橘的密度是多少呢?于是,他将柑橘带到学校实验室,用天平、溢水杯来测量柑橘的密度.他用天平测出一个柑橘的质量是114g,测得装满水的溢水杯的总质量是360g;然后借助牙签使这个柑橘浸没在溢水杯中,当溢水杯停止排水后再取出柑橘,接着测得溢水杯的总质量是240g.请根据上述实验过程解答下列问题: (1)溢水杯中排出水的质量是多大? (2)这个柑橘的体积和密度各是多大? (3)小明用这种方法测出的这个柑橘的密度与它的实际密度比较,是偏大还是偏小?为什么?

用弹簧测力计称量一物体,当在空气中称时示数18N,当物体浸没在水中称时示数是12N,(g取10N/kg)。 求:(1)物体的质量;(2)物体受到的浮力; (3)物体的体积;(4)物体的密度。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解:A、禁鸣喇叭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A错误; B、月亮自身不能发光,是靠反射太阳光,所以月亮不是光源,故B错误; C、“不敢高声语”意思是不敢大声说话,所以这里的“高”是指响度大,故C错误; D、真空中的光速为3×108m/s,故D正确。 故选:D。 (1)减弱噪声有三条途径,即在三个不同的位置--声源处、传播过程中、人耳处。 (2)自身能发光的物体为光源; (3)声音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和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4)真空中光速为3×108m/s。 此题考查了声学和光学的多个知识点;正确区分音调、响度和音色、光源的定义、光速、减弱噪声的途径可做出正确选择。

2.【答案】A

【解析】解:A、用超声波去除人体结石,是利用了声波的能量.此选项正确. B、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不振动的物体不能发出声音.此选项不正确. C、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此选项不正确. D、在街头设置噪声检测仪只能用来检测声音强弱等级,不能减弱噪声.此选项不正确. 故选A. ①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②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③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④噪声检测仪是用来检测声音强弱等级的装置,不能减弱噪声. 本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传播条件,声音的应用,减弱噪声的方法等,难度不大.

3.【答案】A

【解析】解:A、0.16kg/m3表示的意思是:体积是1m3的该材料质量为0.16kg。故A正确; B、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与质量无关。故B错误; C、把该材料制成的物品带到太空,位置发生变化,但物质的多少没有变化,所以质量不变。故C错误; D、该材料的密度特别小,体积相同时质量非常小(重力很小),所以不适合做打桩用的重锤。故D错误。 故选:A。 (1)根据密度的物理意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可判断; (2)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决定于物质的种类、状态和温度,与质量、体积无关; (3)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与物体的形状、状态、所处的位置无关; (4)在体积一定时,质量与密度成正比。 此题考查的是我们对质量和密度物理意义的掌握,是一道联系实际的应用题,体现了物理规律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4.【答案】A

【解析】解: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知,使全体同学都进入镜头,是要把成的像变小点,就要像距变小,物距变大,故应人不动,照相机离人远一些,镜头往里缩一些。 故选:A。 为了使全体同学都进入镜头,则像要变小一些,像要变小,则像距变小,物距变大。 本题考查了凸透镜成像时的物距与像距的变化关系:像变小,则像距变小,物距变大。

5.【答案】D

【解析】解:刻度尺在使用时:零刻度线要对齐被测物体的一端,有刻度线的一边要紧靠被测物体且与被测物体保持平行,不能倾斜;读数时,视线要平行刻度线,与尺面垂直。为使测量结果更准确,应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记录测量结果时,数值后面要写上单位。 图中刻度尺一大格为1cm,分度值为1cm; 选用精密的测量仪器,改进实验方法,认真细致地测量,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等可以减小误差;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应注意: ①认清: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单位; ②放对:使刻度尺有刻度线的一边要紧靠被测量的物体,并且尺的位置要放正; ③读对:读数时,视线应与尺面垂直,应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④记对:记录测量结果时,既要记录数字,又要注明单位。测量值应包括准确值和估读值。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减小误差的方法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

6.【答案】A

【解析】解:A、中学生的重力约500N左右,故A正确; B、中学生身高约160cm左右;故B错误; C、中学生体温约36.5℃,故C错误; D、中学生的高血压约120mmHg,远远小于标准大气压(760mmHg),故D错误; 故选:A。 首先要对选项中涉及的几种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单位,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或转换,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 此题考查对生活中常见物理量的估测,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物理单位的认识,找出符合实际的选项即可。

7.【答案】A

【解析】解: A、水中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故A正确。 BCD、影子、日食、月食的形成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故BCD错误; 故选:A。 (1)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产生的现象有小孔成像、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等; (2)光线传播到两种介质的表面上时会发生光的反射现象,例如水面上出现岸上物体的倒影、平面镜成像、玻璃等光滑物体反光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3)光线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或者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就会出现光的折射现象,例如水池底变浅、水中筷子变弯、海市蜃楼、凸透镜成像等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此题通过几个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考查了对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的理解,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利用所学知识解释有关现象。

8.【答案】C

【解析】解: A、可乐的密度和水的密度差不多,所以355mL“可乐”质量约为360g是合理的,故A正确; B、我们在打开易拉罐时,拉环上的金属片发生弯曲但不会断裂,说明该材料具有良好的延展性,故B正确; C、用吸管吸饮料时,吸管内气压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在大气压的作用下饮料被压入吸管,并非利用了液体压强,故C错; D、罐上标有回收标志,说明该材料是可回收材料,提醒人们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故D正确。 故选:C。 ①吸管吸饮料是利用了大气压;②可乐的密度和水的密度差不多;③大部分的金属材料都具有延展性;④要认得回收标志知道其意义。 本题利用生活中的实例,考查了多方面的知识,要求学生对物理知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能学以致用。让学生感悟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

9.【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列举了四个常见的光现象,综合了光学知识,需要学生在平时学习和生活中多对相关的光现象进行思考。 光在自然界中存在三种光现象: (1)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在日常生活中,激光准直、小孔成像和影子的形成等都表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当光照射到物体界面上时,有一部分光被反射回来,例如:平面镜成像、水中倒影等; (3)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的会偏折,发生折射现象,如:看水里的鱼比实际位置浅、凸透镜成像等。 【解答】 A.杯弓蛇影,意思是误将弓在酒杯中的虚像当做蛇,是光的反射现象,故A符合题意; B.日食现象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B不符合题意; C.海市蜃楼是一种由光的折射产生的现象,是由于光在密度不均匀的物质中传播时,发生折射而引起的,故C不符合题意 D.雨过天晴时,常在天空出现彩虹,这是太阳光通过悬浮在空气中细小的水珠折射而成的,白光经水珠折射以后,分解成各种色光,这种现象叫做光的色散现象,所以说雨后的天空出现彩虹是由光的色散形成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0.【答案】B

【解析】解:千里冰封,是指水变成冰,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是凝固; 万里雪飘,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变成雪花,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是凝华. 故选:B. 分析物态变化首先要知道物态变化的定义,然后看物体由什么状态变成了什么状态,从而得出结论. 此题考查的是生活中物态变化现象的判断,解答这类题我们首先要判断出生成物的状态.

11.【答案】C

【解析】解: 为减小长度测量的误差,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故物体的长度最终应记录为: L=≈3.52cm,故C正确。 故选:C。 在测量长度时,通常采用取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来减小误差,故只要计算出三次测量的平均值即可,但是在最后结果的确定时,还要注意小数位数的保留规则与测量值相同。 此题考查了在长度测量时,减小误差的方法--取平均值法;但在计算平均值时,所得结果无论是否能除尽,都要将小数位数保留成与测量值相同。

12.【答案】C

【解析】解:A、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是升华,需要吸热.故A错误; B、雾、露都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故B错误; C、冰棍是固体,吃在嘴里变成液体是熔化,熔化吸热.故C正确; D、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珠,是液化现象.故D错误. 故选C. 六种物态变化中,熔化、汽化、升华是吸热的.凝固、液化、凝华是放热的. 掌握六种物态变化的状态变化,吸热和放热情况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13.【答案】90 ? 火车? 3×106

【解析】解:(1)火车匀速行驶的速度v=72km/h=20m/s, 火车完全在洞中时行驶的路程: s=L隧道-L车=2000m-200m=1800m, 由v=可得,此过程中火车所用的时间: t===90s; (2)以火车为参照物,洞中的路灯相对于火车在不断后退. (3)火车匀速行驶,则火车受到的牵引力:F=f=1.5×105N; 火车的功率: P===Fv=1.5×105N×20m/s=3×106 W. 故答案为:90;火车;3×106. (1)火车完全在洞中的路程等于隧洞长度减去火车的长度,由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求出需要的时间; (2)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保持不变,则物体是静止的,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不断变化,则物体是运动的. (3)火车匀速行驶,根据力的平衡条件求出牵引力;又已知火车匀速行驶的速度,利用P=Fv求出火车的功率. 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应用、参照物的选择和功率的计算,知道火车完全在洞中的路程等于隧洞长度减去火车的长度是解题的关键之一.

14.【答案】直线;熔化

【解析】解:(1)激光武器更能准确打击目标这是利用了光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道理; (2)由于激光的能量强且集中,激光束击中目标后,会使得目标物迅速发生熔化并进一步汽化成蒸气,汽化时产生的强烈冲击波会“撕碎”目标物体,造成毁灭性打击. 故答案为:(1)直线;(2)熔化. (1)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物质有固体变为液体叫熔化;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 本题考查了光的传播特点、光的传播速度以及物态变化中熔化的知识,从题中获取有用的信息是解题关键.

15.【答案】直线? 镜面后

【解析】解: (1)小朋友看不到被镜子遮住的物品,由于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镜子挡住了光线; (2)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镜面是对称的,所以像在镜面后。 故答案为:(1)直线;(2)镜面后。 (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或真空中沿直线传播; (2)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镜面是对称的。 本题考查了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属于基础知识,要熟记。

16.【答案】振动? 音色? 传播过程中

【解析】解: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诗句中,“蝉”和“鸟”叫声由于它们的发声体振动而产生的;能区分出“蝉”和“鸟”的叫声是声音的音色不同;在茂密的森林有吸声和消声的作用,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故答案为:振动;音色;传播过程中。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音色反映的是声音的品质与特色,它跟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2)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个,即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该题考查了同学们对音色的理解和减弱噪声方式的应用,是一道基础题。

17.【答案】两块平面镜? 反射

【解析】解:潜望镜内部上下拐角处各安装一个平面镜,两块平面镜互相平行,都跟水平方向成45度角,影象通过两次反射使下面的一方就可以看到上面的影象; 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水中的倒影是景物在水中形成的像,因此属于光的反射现象; 故答案为:两块平面镜;反射。 潜望镜利用了光的反射改变了光的传播方向,利用的是平面镜成等大正立的虚像, 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现象形成的。 本题目就是考查平面镜成像的应用和光的反射现象,体现了物理与实际生活的结合,是中考的热点,学习时要多结合生活现象,多思考。

18.【答案】空气? 40° ? 40° ? 20°

【解析】解: 由图可知,上面的两条光线AO、OB在同一种介质内,故应该是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夹角的角平分线是法线,法线与界面垂直,过入射点O做出法线MN,如图所示: 根据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可知下面的那条线OC为折射光线,AO为入射光线,OB为反射光线, 结合图示可知入射角为90°-50°=40°;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也为40°, 折射光线与法线间的夹角即折射角为90°-70°=20°,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故下方为透明物质,上方为空气。 故答案为:空气;40°;40°;20°。 (1)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光的折射定律的内容:入射光线、法线、折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当光线从空气射入其它透明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线从其它介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此题考查了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定律的应用,首先要掌握定律的内容,根据法线和界面的关系确定反射角与入射角之间的关系。

19.【答案】内;凝华;放出

【解析】解:冰花是室内较温暖的水蒸气遇到温度很低的玻璃,发生了凝华现象,从而形成固态的冰花;且出现在玻璃的内表面,因为室内气温较高,水蒸气才会遇冷凝华. 故答案为:内;凝华;放出. 凝华是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冰花形成在玻璃的哪个表面,取决于室内外的气温情况. 该题主要考查物态变化中凝华现象,我们要掌握住凝华是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且是水蒸气遇冷时发生的.物态变化知识是中考必考的知识点,需要好好掌握.

20.【答案】2.7? 2.7×103

【解析】解:金属的密度: ρ===2.7×103kg/m3=2.7g/cm3, 因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所以若将物体切去,剩下部分的密度不变,还是2.7×103kg/m3。 故答案为:2.7;2.7×103。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的大小等于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但是,密度跟物质本身的体积和质量无关。 本题考查了密度公式的简单应用,关键是知道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跟物质本身的体积和质量无关。

21.【答案】下降;吸热

【解析】解:包棉球温度计,棉球上面的酒精在常温下蒸发,蒸发吸热,导致温度计示数降低. 故答案为:下降;吸热. 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汽化有蒸发和沸腾两种形式,汽化吸热. 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22.【答案】凹透

【解析】解:来自远处的光经晶状体折射后成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这是近视眼的成像,应该配戴凹透镜来矫正视力,因为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使光线推迟会聚,正好成像在视网膜上。 故答案为:凹透。 近视眼是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应配戴凹透镜进行矫正。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方法的了解和掌握,是中考的热点。

23.【答案】解: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的像,如图所示:

【解析】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可以先作出物体A、B端点AB的像点A′、B′,连接A′、B′即为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1)平面镜成像实验探究出的像与物的具体关系是:大小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左右相反; (2)作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常用方法是:作出端点(或关键点)的像点,用虚线连接像点得到物体的像。

24.【答案】解:(1)过反射点作镜面的法线,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做竖直向下的反射光线,同理,再过二次反射点作垂直于入射光线的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2)根据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过焦点,分别作出对应的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如图所示:

【解析】(1)根据潜望镜内平面镜与水平面成45°的结构可以得出,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垂直,过反射点画出反射光线反向即可。 (2)在作凸透镜、凹透镜的光路图时,先确定所给的光线的特点再根据透镜的光学特点来作图。 本题考查反射光路图和透镜光路图的画法,关键是理解潜望镜的结构和原理,并掌握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

25.【答案】同一高度? e? a? d? a、b? c、d

【解析】解:(1)凸透镜成像实验中,把凸透镜、蜡烛、光屏放在同一条直线上,点燃蜡烛,调整蜡烛、凸透镜,光屏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烛焰的像才能呈现在光屏的中央位置。 (2)由分析中的凸透镜成像规律知: ①当物体位于焦点之内时,成放大的虚像,所以选e点; ②当物体位于2倍焦距以外时,成的实像最小,a点符合该要求;当物体位于1倍、2倍焦距之间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此时越靠近1倍焦距,所成的像越大,所以选d点 ③把烛焰放在a、b两点,此时物距大于2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就是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工作的; ④c、d两点的位置是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所以在屏上光屏上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投影仪就是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工作的。 故答案为:(1)同一高度;(2)①e;②a;d;③a、b;④c、d。 (1)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在桌面上依次放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在同一条直线上,调节三者的高度,使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像才能呈在光屏的中心。 (2)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小于焦距成正立放大虚像。应用是放大镜。 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成倒立放大实像,像距大于二倍焦距。应用是投影仪或幻灯机 物距等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等大实像,像距等于二倍焦距。 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实像,像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应用是照相机。 ①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烛焰的像才能呈现在光屏的中央位置,这是光屏上不能接到像,或像没有呈现在光屏中央,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②此题主要考查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应用,要熟练掌握规律的内容,并能够做到灵活运用。

26.【答案】游码;右;20;游码;18.4;0.92;合格

【解析】解:(1)调节天平时应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的零刻度处;因为指针指在分度盘的左侧,所以平衡螺母要向右调节. (2)由a图知,色拉油的体积为20ml=20cm3; 测量烧杯和剩余色拉油的质量,加减砝码都不能平衡时,要调节游码使横梁平衡; 根据图b可知,标尺的分度值为0.2g,所以烧杯和剩余色拉油的质量m=50g+1.6g=51.6g,所以量筒中色拉油的质量为m=70g-51.6g=18.4g; (3)色拉油的密度:ρ===0.92g/cm3;在色拉油的密度范围中,此密度值在正常范围之内,所以合格. 故答案为:(1)游码;右;(2)20;游码;18.4;(3)0.92;合格. (1)调节天平时应将游码移至标尺零刻度处;平衡螺母调节的一般规律是“左偏右调,右偏左调”. (2)用量筒测量色拉油的体积时,要明确量筒的分度值,读数时视线与液面最凹处相平;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质量时,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的总质量和游码所对的刻度;倒入量筒的色拉油质量为前两次质量测量之差. (3)已知色拉油的质量和体积,利用ρ=能够得到密度;将测量的密度与色拉油的密度范围进行对比,就能确定是否合格. 本题目是测定密度的常规实验题,利用实验求物质的密度历来是中考的重点,应当掌握天平和量筒的正确使用和读数.同时考查学生对密度的基本计算.

27.【答案】2.10;2.4;磁场;成立

【解析】解:(1)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位1mm;起始端没0开始,末端刻度值为2.10cm,物体的长度为2.10cm. 弹簧测力计上1N之间有5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是0.2N,即此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为0.2N;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2.4N. (2)当将通电导体放在小磁针上方时,小磁针会发生偏转,说明了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该磁场与小磁针的有无无关,故移走小磁针后,该结论仍成立. 故答案为:(1)2.10;2.4;(2)磁场;成立. (1)刻度尺的读数,首先看刻度尺的起点是不是零刻线,如果是,直接读数,如果不是,读出的数要减去起点;注意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使用弹簧测力计时,需要明确其分度值,读数时视线与指针所在刻度垂直. (2)奥斯特电流的磁效应实验时,将通电导线放在小磁针上方时,小磁针会发生偏转,该实验证明了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磁场. 本题考查了刻度尺、弹簧测力计和,要掌握常用测量器材的读数方法.任何一种工具,一定要注意每一个大格和每一个小格各代表多少.刻度尺需要估读,其他的测量工具不需要估读,读出最接近的数值.

28.【答案】解: (1)柑橘排水质量: m排=m总-m剩=360g-240g=120g; (2)由ρ=得柑橘的体积: V橘=V排===120cm3; 柑橘的密度: ρ橘===0.95g/cm3; (3)实验中,测柑橘的体积,即排开水的体积时,柑橘会带出一部分水,使排开水的质量变大、测得柑橘的体积变大,因此影响到最终的密度测量值偏小. 答:(1)溢水杯中排出水的质量是120g; (2)这个柑橘的体积为120cm3,密度为0.95g/cm3; (3)小明用这种方法测出的这个柑橘的密度与它的实际密度比较是偏小的.

【解析】(1)溢水杯中排出水的质量,等于装满水的溢水杯的总质量减去当溢水杯停止排水后取出柑橘后溢水杯的总质量; (2)根据V=求出排开水的体积,即为柑橘的体积,知道其质量,再根据密度公式求出柑橘的密度; (3)评估实验结果时,重点分析体积和质量在测量过程中,哪些环节容易产生误差,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会怎样. 本题考查了密度公式的应用和实验误差的分析,关键是知道当物体完全浸没时排开水的体积和本身的体积相等.

29.【答案】解: (1)由在空气中称时的示数可知物体的重力G=18N, 由G=mg得物体的质量为: m===1.8kg; (2)此时物体受到水的浮力: F浮=G-F示=18N-12N=6N; (3)物体浸没水中,由F浮=ρ水V排g可得物体的体积: V=V排===6×10-4m3; (4)物体的密度: ρ===3×103kg/m3。 答:(1)物体的质量为1.8kg; ?(2)物体受到的浮力为6N; (3)物体的体积为6×10-4m3; ?(4)物体的密度为3×103kg/m3。

【解析】(1)由在空气中称时的示数得出物体的重力,利用G=mg求其质量; (2)利用称重法F浮=G-F示求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3)求出了物体浸没水中受到的浮力,利用阿基米德原理F浮=ρ水V排g求物体排开水的体积(物体的体积); (4)利用密度公式求物体的密度。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重力公式、密度公式、阿基米德原理的掌握和运用,利用好“称重法测浮力”求出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是本题的突破口。

第2页,共2页



第1页,共1页







献花(0)
+1
(本文系师者是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