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2021-2022学年沪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知识点汇总
2022-12-31 | 阅:  转:  |  分享 
  
物理知识点汇总八年级上《声》全章复习与巩固【要点梳理】要点一、声波的产生和传播1、声波:发声体的振动在空气或其他物质中的传播叫声波。2、声音
的产生: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物体只有振动才能发声。3、声波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气体、液体、固体都
能传声,真空不能传声。4、声速: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声音的传播速度决定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声
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5、回声:声波在传播过程中,碰到大的反射面(如建筑物的墙壁等)将发生反射,人们把能够与
原声区分开的反射声波叫做回声。人耳能够辨别回声的条件是:与原声的时间间隔大于0.1S。要点诠释:1、有些振动是不能直接观察到的,可
以通过“等效转换法”来感知,如拍桌子,桌子的振动看不到,可以在桌面上撒一些细小物体。2、利用回声测距,公式S=vt,回声是传过去再
返回来,所以计算出的路程是实际路程的2倍。要点二、声波的接受——耳1、听到声音的过程: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
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我们就听到了声音。2、骨传导: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把这
种传播方式叫做骨传导。3、双耳效应:可以帮助人们准确地判断出声音传来的方位,立体声音乐就是利用了双耳效应使人有身临演奏现场的感觉的
。要点三、声音的特征1、响度: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也叫音量)。响度与振幅和人耳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2、音调: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音
调与振动频率有关,物体振动频率大音调高,频率小音调低。3、音色:音色又称音品。要点诠释:1、通常用分贝(dB)为单位来表示声音的响
度,分贝越大,人耳感觉到的响度也越大。2、关于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由频率决定,同种材料的物体的音调与材料的长短、粗细、松紧有关;而
响度由振幅决定,还与人耳到声源的距离有关;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结构有关,因此不同乐器的音色不同;注意联系实际生活从定义区分音调、响
度和音色。要点四、噪声的危害及控制1、乐音:(1)物理学角度:乐音的波形图是有规律的。(2)生理学角度:悠扬悦耳,令人心旷神怡的声
音。2、噪声:(1)从物理学角度: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产生的。(2)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
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3、噪声的控制:(1)在声源处 (2)在传播过程中 (3)在人耳处要点诠释:1、
噪声的来源:工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交通噪声;社会生活噪声;2、噪声的危害:强度大的噪声可以引起耳部的不适,如耳鸣、耳痛、听觉损伤
;噪声超过85dB,会使人心烦意乱,工作效率降低;噪声还会损害视力。要点五、超声波和次声波1、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
称为超声波。超声波的波长短,在均匀介质中能沿直线传播,应用于探伤、测距、测厚、医学诊断和成像。2、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称
为次声波。火山爆发、激光、地震、海啸、台风、核爆炸、火箭发射等现象都会产生次声波。次声波频率低,其最显著的特点是传播距离远,不容易
被吸收。如:印度尼西亚的喀拉喀托火山爆发时,产生的次声波绕地球三圈传播了十几万米。次声波速度大于风暴的速度,可以检测风暴。但是有的
次声波对人体有害。要点诠释:声和声音,声的概念比较广,包括声音、超声、次声等;声音的概念相对较窄,仅指人耳能感觉到的那部分声。《光
》全章复习与巩固光的反射及其应用【要点梳理】要点一、光的直线传播1、光的传播: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影子、日食、小孔成像等)
2、光的传播速度:真空中的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c=2.99792×108m/s,计算中取c=3×108m/s。(在水中速度是真
空中的3/4,在玻璃中的速度是真空中的2/3) 要点诠释:1、光线:为了表示光的传播方向,我们用一根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径迹和方向
,这样的直线叫光线。2、光年:(距离单位)光在1年内传播的距离。1光年=9.4608×1012km。 要点二、光的反射1、光的反射
:光射到介质的表面,被反射回原介质的现象。2、镜面:光滑的反射面3、平面镜:反射面是平面的镜面,如穿衣镜、玻璃板、平静的水面和抛光
的金属面。4、光的反射定律:(1)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2)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
侧;(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5、镜面反射:入射光线平行,反射光线也平行,其他方向没有反射光。(如:平静的水面、抛光的金属面、平面
镜)6、漫反射:由于物体的表面凹凸不平,凹凸不平的表面会把光线向四面八方反射。(我们能从不同角度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光在物
体的表面发生漫反射) 要点诠释:1、当光线垂直入射时,光沿原路返回。2、无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3、反射现象中
光路是可逆的。要点三、平面镜成像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2)像和物的大小相等;(3)像和物的连线与镜面垂
直,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2、平面镜的应用: (1)水中的倒影; (2)平面镜成像; (3)改变光的传播方向——潜望镜。
要点诠释:1、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是以镜面为轴的对称图形。物与平面镜中的像是左右倒置的。2、实像与虚像的区别: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
的,可以用屏接到,当然也能用眼看到,都是倒立的。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的反射光线或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
,只能用眼看到,不能用屏接收,都是正立的。3、镜成像作图:OA,OA′为某一发光点S发出的光线经平面镜MN反射后的两条反射光线,如
下图示。利用平面镜成像,作出这两条反射光线的入射光线,并确定发光点S的位置。 第一步:先将两条反射光线反向延长,交点为S′;第二步
:再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作出像点S′对应的发光点S;第三步:最后连接SO、SO′为两条反射光线的入射光线。(注意反向延长线、辅助线
用虚线)如图所示:4、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1、实验目的: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器材:玻璃板,两支相间的蜡烛,刻度尺、
白纸、火柴等)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目的是: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将玻璃板必须竖直,目的是: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实验时,将未点燃的蜡烛和点
燃的蜡烛的像重合,(未点燃的蜡烛看上去好像点燃了),这是为了便于确定像的位置。能重合,说明了像和物的大小相等。为什么用两支相同的蜡
烛?:为了便于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刻度尺的用途:便于测量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2、这个实验,应该在“较暗”环境下,玻璃板选择“薄”的
玻璃板,把玻璃板的“前面”对准白纸的线上。(1)平面镜成像特点∶(a)平面镜成的是虚像;(b)像与物体大小相等;(e)像与物体到镜
面的距离相等;(d)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e)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2)平面镜成像原理∶光的反射(3)作用:成像(镜子)、
改变光的传播方向(潜望镜)(4)虚橡:将光屏和白纸放在玻璃板后像的位置,无法在光屏或者白纸上看到像。要点诠释:1、站在平面镜前的人
,向平面镜走近时,人们往往以为像“变大”了,其实改变的是视角,视角大感觉看到的物体就大。如图:甲、乙中树是一样大的,但是甲图中的人
感觉树更大些,这跟人看远处驶近的汽车感觉相似,这辆车的大小始终不变,但人以为汽车远小近大,驶近的汽车“变大”了。4、平面镜成像的原
理:光的反射。如下图所示,平面镜前的物体射到平面镜的光线,被平面镜反射,反射光线进入人的眼睛,视觉会逆着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方向看
,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就是物体在平面镜中的像点。5、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无论镜子大小,都能使物体形成一个完整的且与物体等大
的像。镜子的大小只能影响观察到的像的范围。光的折射及应用【要点梳理】要点一、光的折射1、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
传播方向发生偏折的现象,叫做光的折射。2、基本概念:(1)入射光线:照射到两种介质分界面的光线AO;(2)折射光线:光进入另一种介
质被折射后的光线OB;(3)法线:垂直于两介质分界面的直线MN;(4)入射角: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α;(5)折射角:折射光线与法线
的夹角γ。3、光的折射规律:(1)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2)光从水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
折射光线向远离法线方向偏折;(3)折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 (4)光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方向不变。4、光的折射现象:(1)铅笔
“弯折”;(2)池水变浅; (3)海市蜃楼。 要点诠释:1、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2、光的折射与光的反射一
样都是发生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只是反射光返回原介质中,而折射光则进入到另一种介质中,由于光在两种不同的介质里传播速度不同,故在两种
介质的交界处传播方向发生变化,这就是光的折射。3、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既发生折射,同时也发生反射。4、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当入射
角增大到一定值时,空气中的折射光线全部消失,光全部发射回水中,这种现象叫光的全反射。如下图所示:要点二、凸透镜和凹透镜1、透镜:中
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叫凹透镜 2、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3、光心(o):透镜的光心,性质是通过它的
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凸透镜                  凹透镜4、焦点(F):凸透镜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
一点。凹透镜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在主光轴上一点,这点叫凹透镜的虚焦点。5、焦距():焦点到凸透镜光心
的距离。如图:   凸透镜凹透镜6、对光线的作用: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也叫会聚透镜;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也叫发散透镜。要点
诠释:1、凸透镜有两个焦点,凹透镜有两个虚焦点;2、放在凸透镜焦点上的光源发出的发散光束,经过凸透镜折射之后变成平行光束,幻灯机、
投影仪、物态上的追光灯等仪器就是利用了这一原理;3、凹透镜的虚焦点,“虚”表示该点并不是实际光线的交点,而是逆着凹透镜折射光线的方
向看去。要点三、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应用1、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的位置像的位置像的性质应用举例凸透镜u=∞(平行光)v=f像与物异侧
成一点测定焦距u>2f2f>v>f缩小、倒立、实像照相机,眼睛u=2fv=2f等大、倒立、实像 2f>u>fv>2f放大、倒立、实
像幻灯,电影机u=fv=∞同侧不成像探照灯的透镜u<fv>f放大、正立、虚像放大镜凹透镜物在镜前任意处v<U同侧缩小、正立、虚像 
2、口诀记忆:总结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简要归纳成“一焦分虚实,二焦分大小;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成虚像时,物近像近,像变小。”(
1)“一焦分虚实”:物体在一倍焦距以内成虚像,一倍焦距以外成实像。(2)“二焦分大小”:物距小于二倍焦距,成放大的像,(焦点除外)
;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缩小的。(3)“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成实像时,物体靠近透镜,像远离透镜,像逐渐变大。(4)“成虚像时,
物近像近,像变小”:成虚像时,物体靠近透镜,像也靠近透镜,像逐渐变小。3、凸透镜成像应用:(1)照相机:镜头相当于凸透镜,来自物体
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聚在胶片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投影仪:镜头相当于凸透镜,来自投影片的光通过凸透镜后成像,再经过平面
镜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使屏幕上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3)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要点诠释:实像和虚像的区别:(1)成像原理不
同,物体发出的光线经光学器件会聚而成像为实像,经光学器件后光线发散,反向延长相交形成的像叫虚像。(2)成像性质上的区别,实像倒立的
,虚像是正立的。(3)接收方法上的区别:实像既能被眼睛看到,又能被光屏接收到,虚像只能被眼睛看到,不能被光屏收到。要点四、眼睛和眼
镜近视眼: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看不清远处的物体。2、成因:晶状体变得太厚,折射光的能力太强或由于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长,视网膜距晶状
体过远,来自远处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之前,视网膜上得不到清晰的像。如图:3、矫正:佩戴合适的凹透镜 4、远视眼:只能看清楚远处的物体、
看不清近处的物体。5、成因: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或者是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短,来自近处物体的光线发散程度较大,光会聚到了视网膜
之后。6、矫正:佩戴合适的凸透镜 要点诠释:1、近视眼是因为眼睛调节能力减弱或是眼球前后过长造成的,近视眼应选用适当度数的近视镜片
进行矫正,近视眼镜是由凹透镜制成的。2、矫正远视眼,增强对光的折射作用。可配戴用凸透镜制成的远视眼镜,使入射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进
入眼睛,会聚点就能移到视网膜上,如上图所示。要点五、凸透镜成像作图及公式1、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1)通过光心的光线经凸透镜后传
播方向不变如图甲;(2)通过凸透镜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如图乙;(3)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过焦点如图丙。
2、凸透镜成像作图(1)成倒立缩小实像时,物距,像距如下图甲所示:(2)成倒立放大实像时,物距,像距如下图一所示:(3)成正立放大
实像时,物距如下图丙所示:3、凸透镜成像公式:要点六、光的色散1、光谱:白光穿过棱镜会分散成许多不同颜色的光,在屏上会出现有红到紫
连续排列的七彩光带,此光带叫做光谱。2、单色光:一种色光经过三棱镜,就不能发生色散,这种不能发生色散的光叫单色光。3、复色光:有几
种单色光合成的能够发生色散的光叫做复色光。白光是复色光。4、色散:白光通过三棱镜折射后在光屏上产生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
带,这一现象叫做光的色散。5、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三种色光按不同比例混合可以产生各种颜色的光,其中也包括白光。 6、物体的颜
色:(1)透光物体的颜色:透光物体的颜色是由能透过它色光的颜色决定的,通过什么色光,呈现什么颜色。(2)不透光物体的颜色:不透光物
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色光的颜色决定的。只反射与此物体颜色相同的色光,而吸收其他颜色的光。要点诠释:1、无色:如果透明物体通过各种色光
,那么它就是无色的,如:空气、水等能通过各种色光,它们是无色的。2、白色、黑色:如果不透明物体能反射各种色光,那么它是白色的,如:
白纸、牛奶、白色光屏等反射各种色光,它们是白色的。如果不透明物体几乎吸收各种色光,那么它就是黑色的,如:黑板、黑色皮鞋等吸收各种色
光,几乎没有反射光线进入眼睛,所以看起来是黑色的。《运动和力》全章复习与巩固【要点梳理】知识点一 、 机械运动1、概念:在物理学中
,我们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要点诠释: (1)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做机械运动,机械运动是自然
界中最普遍的运动形式。 (2)判断物体是否做机械运动关键是看物体是否发生“位置的变化”。 2、 参照物  描述物体的运动,判断一个
物体的运动情况(是运动还是静止),需要选定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就叫做参照物,参照物是我们假定为不动的物体。如果物
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我们就说物体是运动的,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我们就说物体是静止的。要点诠释: (1)
参照物可以选取研究对象以外的任何物体,它既可以是运动的也可以是静止的,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2)同一物体,由于参照物选择不同,对
其运动状态的描述也往往不同。 (3)通常我们研究地面上物体运动的情况较多,为了方便起见,我们常选地面或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的参照物
。 (4)如果处在运动的物体中,人们描述物体的运动时,一般习惯选择运动物体本身作参照物。如人坐在行驶的火车上,一般会选火车为参照物
来描述其他物体的运动情况。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我们平常所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所选的参照物而言的。 要点诠释: (1)宇宙中
的一切物体都是运动的,没有绝对静止的物体。(2)判断物体运动或静止的方法:选定参照物,分析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有没有发生
变化。知识点二、直线运动1、匀速直线运动(1)运动物体通过路径的长度叫做路程。物体沿着直线运动时,如果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
,这种运动就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2)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①匀速直线运动是运动状态不变的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②在整个运动
过程中,物体的运动方向和运动快慢都保持不变。 ③在任意一段相等的时间内和任意一段路程内速度都是相等的。 2、 速度速度是表示物体
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大的物体运动一定快。要点诠释: (1)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物体运动越快速度越大;物体运
动越慢,速度越小。 (2)定义: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速度。 (3)公式:,s表示物体通过的路程,t表示物
体通过相应路程所用的时间,v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速度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矢量,只是说某物体的速度是10m/s,不能够全面表
示物体的运动情况,,要想全面反映物体的运动还要说明它是向什么方向运动的。 (4)速度的单位及换算关系:国际单位:米/秒(或) 常用
单位:千米/小时(或) 换算:1m/s=3.6km/h 3、匀速直线运动的图象图象法是描述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的有效手段,在物理学里
经常用到。要点诠释: (1)s-t图象:用横坐标表示时间t,纵坐标表示路程s,就得到了物体运动的s-t图象,如下图(1)所示是匀速
直线运动的s-t图象。 (2)v-t图象:用横坐标表示时间t,用纵坐标表示速度v,就得到了物体运动的v-t图象,如下图(2)所示是
匀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 知识点三 、力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要点诠释: 1、力的作用效果包括两方面: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
物体的形状。 2、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因此把它们叫做力的三要素。 3、力的示意图4、力的相互性:任何物体
之间力的作用都是相互的。一个物体施力的同时也受力。因此,同一物体既是施力物体也是受力物体。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是相对的。知识点四、重
力 1、重力的概念: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做重力。符号:G。要点诠释: 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不论它是运动还是静
止,不论它是固态、液态还是气态,都要受到重力的作用。如在上升过程中的氢气球仍受重力。一切物体所受重力的施力物体都是地球。2、重力的
三要素 (1)重力的大小: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公式:G=mg或g=G/m,其中g=9.8N/㎏,粗略计算可以取g=10
N/kg。 注意:利用公式G=mg进行计算时,质量m的单位必须是㎏,不能用g,否则计算得出的数据就会有错误。 (2)重力的方向:重
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据此制成了重垂线来检查墙壁是否竖直,也可改进后检查窗台、桌面等是否水平。 注意:竖直向下与垂直向下不同,所谓
竖直向下是指向下且与水平面垂直,其方向是固定不变的。 (3)重心:重力的作用点叫做物体的重心。有些力(如摩擦力)作用在物体上的作用
点不好确定,我们在作力的示意图时,也常把这些力的作用点画在物体的重心处。 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如球的重心
是它的球心。知识点五、弹力 1、弹力的概念: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弹力。要点诠释:(1)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能自动恢
复原来形状的特性叫做弹性。能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形变叫弹性形变;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物体的弹性形变程度越大,产生的弹
力越大。 (2)日常所称的拉力、压力、支持力等,其实质都是弹力。例如,桌面对茶杯的支持力,其实质就是桌面发生了微小的形变后对茶杯向
上的弹力。 注意:弹簧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不能完全复原。2、弹簧测力计(1)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的
拉力越大,它的伸长量就越长。(2)弹簧测力计的使用使用口诀:看量程、看分度、要校零;一顺拉、不摩擦、不猛拉;正对看、记数值、带单位
。使用方法:①使用前,应使指针指在零点; ②所测的力不能大于测力计的测量限度; ③不要让指针与刻度盘摩擦; ④读数时,视线应穿过指
针与刻度盘垂直。知识点六、摩擦力 1、摩擦力的概念: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这种力就叫做摩擦力。要点诠释:(1)摩擦力的方向总是跟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摩擦力的实际作用点是在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上。(2)滑动
摩擦与滚动摩擦的区别: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滑动时产生的摩擦叫做滑动摩擦。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滚动时产生的摩擦叫做滚动摩
擦。在相同条件下,滚动摩擦往往比滑动摩擦小得多。 2、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决定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是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知识点七、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要点诠释: 对定律的理解: 1、“一切”说明该定律对于所有物体都适用,不是特殊现象。 2、“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是定律成立的条件。“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有两层含义:一是该物体确定没有受到任何力的作用,这是一种理想化的情况(实际上,不受任何力的作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二是该物体所受合力为零,它的作用效果可以等效为不受任何力的作用时的作用效果。 3、“或”指两种状态必居其一,不能同时存在,也就是说物体在不受力的作用时,原来静止的物体仍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仍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4、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物体在不受力的情况下依旧可以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说明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或者说: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要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必须对物体施加力的作用。 5、牛顿第一定律不能用实验直接验证,而是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概括、推理总结出来的。6、牛顿第一定律是关于力与运动关系的规律,它反映了物体在不受力(或受合力为零)时的运动规律,在不受任何力时,物体要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不变。
献花(0)
+1
(本文系新智慧教育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