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体会作品所流露出的情感,对人的美好情感,对人与人之间的理解,爱和 关怀的需求,对人的权利和自由的向往。2、通过对作品的研读,初步感受朦胧诗的特点及其表现手法。3、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习惯,在探究、合 作中解决问题。【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教学建议】采用以学生自己的阅读体验为主的方式,课堂上给学生充分的诵读独自 品味和彼此交流的时间。【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2001年12月,在北京中外经典诗歌音乐朗诵会上,总策划总撰稿 人著名诗人西川选诗人江河的《星星变奏曲》作为朗诵会的第一篇,究竟写的是什么内容?为什么人们如此青睐它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近江河,去聆 听他的《星星变奏曲》。二、作家介绍江河1949年生,原名于友泽,诗人,诗集有从这里开始,江河诗选,他与舒婷、北岛、顾城、杨炼一起被 称为朦胧诗的五位主将。三、导读1、自由诵读全诗,初步感知作品的内容与情感。2、老师配乐朗诵,再现诗歌的情感与思想。3、学生自读、听 读后谈各自的感受。四、导学1、介绍朦胧诗。2、自读交流自己的发现。3、这首诗表现的是什么?4、现在学习这首诗有什么意义?学生谈体会 与认识。5、齐读作品,深入体会作品的情感与思想。6、学生默读,思考,看自己是否能从诗歌有所发现,结合课后练习进行。7、将江河的《星 星变奏》与贺敬之的作品《三门峡──梳妆台》进行,体会朦胧诗的特点。五、小结著名诗人舒婷说:我通过我自己深深意识到:今天人们迫切需要 尊重,信任和温暖,我愿意尽可能地用诗来表现我对人的一种关切、障碍必须拆除,面具应当解下,我相信,人和人是通史互相理解的,通往心灵的 道路总可以找到。我想这也是江河以及那一代人内心的渴望与追求。【结构图示】星星变奏曲第一节:对光明的向往第二节:对现实的批判教学目标 :1.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2.揣摩语言,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3.激发学生追求希望和光明的信念。教学重点:1、通 过诗歌意象的象征意义理解诗歌主题思想。2、理清诗歌结构特色,赏析诗中精妙的修辞。教学难点:1、用意象方法,通过个性化的阅读感悟,理 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2、感受语言美,领悟修辞下蕴含的丰富内涵。教学方法:说——悟——练,三步一体的方法教学过程:一、以“说”导入 :以学生个性化的“说”引入新课。1、课前让学生针对《星星变奏曲》自主找一个话题,搜集相关资料并加以整合。2、学生上讲台“说”:① 简介朦胧诗(特点、产生背景)②什么是变奏曲?③谈谈星星的天文知识。 ④朗读一首与星星有关的诗歌。3、揭题:同学们,读好的文字是一种 享受,读美的诗歌更是一种熏陶。诗歌与诗人之间有着最密切的关系,因为诗能传情。诗人江河作为朦胧诗派代表诗人,在那特殊的年代——文革时 期。对现实进行了反思,倾诉着自己质朴的愿望。现在,让我们细细品味这首《星星变奏曲》。(板书课题)设计意图:课堂上的“说”不能漫无边 际,一定要有的放矢,如诗歌《星星变奏曲》,朦胧诗概念,变奏曲的认识对理解诗歌背景,理清诗歌构思特点是有必要意义的,所以要让学生课前 弄明白;同时,星星知识的补充,有关星星的其它诗篇的的阅读对课堂解决重点意象和主题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联系讲课内容之余,提高学生“说 ”的自主性和“说”的表达能力,由此也巧妙地引导学生进入本文自主阅读的状态。二、读中悟学(一)、整体感知:教师范读——学生齐读理清结 构:第一节(前4行):(后12行):第二节(前4行):(5至12行):(后4行):(二)、领悟角度:析主题,赏语言【析主题】:老师 设计两个层递式的问题,领悟诗中星星的象征意义。1、体会诗句中的意象——老师对意象进行解释阐述(1)诗中出现的下列意象,哪些象征光明 美好的世界?哪些象征黑暗冰冷的现实世界?星星、诗、蜜蜂、柔软的晚上、湖、萤火虫、睡莲、春天、鸟、白丁香、冻僵的夜晚、寒冷、僵硬的土 地、冰雪、飘动的旗子、瘦小的星、火此题难度层面较小,主在让学生先在判断上对认识意象的特征。(2)指出下列星星的指代意义:每个字都是 一颗星:象星星落满天空: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学生联系具体语句发表见解,教师适当点拨)明确:“星星”这个意象在诗中出现次数最 多,但每一次都不是单独依存的,目的是让学生结合上下文意思了解其具体所指,能更深刻地理解星星的象征意义及作用。领悟感悟 我读 ,这句 话象征三、课堂演练(1)“柔软得像一片湖”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2)体会加点字词的表达作用一年又一年/总写苦难的诗 这一过程,老师选派2名学生上黑板做题,其余学生座位上完成。完成后,我让下面的同学仔细审视黑板答案,并不急于判断其对与错,而是从答案 中获取启发,完善自己的答案,进而对黑板上的答案进行补充。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在悟的基础上有实战的演练。动脑还要有适当的动手 ,才能真正将知识落到实处,才能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不足,得到实时的反馈。演练过程中,如何理解如何运用都带着学生个性化的感知,不应以教 师的思维习惯代替学生的实践。应该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所以,在练习完成的时候,老师并不急于为学生定夺对 与错,而是让学生去审视黑板上的答案,从中得出启发与借鉴,进而完善自己的思维方式与做题方法。四、小结(板书)1、意象:“星星”象征光 明。2、语言:变奏曲式的构思;精妙的修辞。作业:【同步阅读】一、课内精彩语段阅读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 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烧寻找星星点点的希望谁愿意一年又一年总写苦难的诗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像冰雪覆盖在心头谁愿意,看着夜晚冻僵僵硬得 像一片土地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谁不喜欢飘动的旗子,喜欢火涌出金黄的星星在天上的星星疲倦了的时候—升起去照亮太阳照不到的地方1、 这节诗中描绘了哪些意象?说说这些意象的特点,并想想从这些意象中我们可以联想到什么?2、“寂寞地燃烧”意味着什么?3、诗的最后四行, 用“谁不喜欢”的句式,着重表现什么?4、试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企盼。设计意图:课 后作业既是对课堂知识的一个巩固,也是对课堂知识的一种补充。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教师要注意拓宽学习资源,使课内外有机的融合, 增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全方位的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篇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⑴ 了解朦胧 诗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主要艺术风格和流派。⑵ 理解诗歌中星星、静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征意义,学习比拟、对比等修辞手法。2、情感目标 :⑴ 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⑵ 体会诗人经历人生苦难之后对诗意人生和自由精神 的感受。【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诗歌的主旨和感情。2、教学难点:通过对诗歌重点词句的学习, 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多媒体播放理查德的钢琴曲《星空》。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聆听一段优美的音乐, 随着乐曲进入自由想象的空间,听完后把自己刚才想到的意境说出来。(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应变)今天我们来学习江河的一首现代朦胧诗《星星变 奏曲》,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二、作品及作者简介对于朦胧诗这一文学流派,同学们肯定都很陌生,老师找了一些关于 朦胧诗的资料送给大家。多媒体出示:朦胧诗是新时期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是 “文革”后期一群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的青年,利用诗歌的形式 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朦胧诗对传统诗歌艺术规范的变革和反叛,为诗歌创作提供了新鲜的审美经验。意象化、象征化 和立体化,是朦胧诗艺术表现上的重要特征。朦胧诗高扬主体意识,以意象化方式追求主观真实而摒弃客观再现,意象的瞬间撞击和组合、语言的变 形与隐喻构成整体象征,使诗的内涵具有多义性。朦胧诗意味着中国现代主义诗歌探索的再出发,意味着诗坛恢复了与世界现代诗坛的某些联系。朦 胧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的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 诗的新天地,新空间。江河就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这首《星星变奏曲》在诗歌主题、创作手法和诗歌技艺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 。哪位同学能起来给我们介绍一下江河这位朦胧诗代表?(学生介绍江河。)不错,你是从哪儿得到的这些信息?(学生回答。)我想在查阅的过程 中你一定体会到了“畅游知识海洋”的乐趣,老师呢,也找到了一些关于江河的介绍,哪位同学起来读一下?多媒体出示:江河1949年生,北京 人。原名于友泽,1968年高中毕业。1980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有别于同代诗人,他在诗作当中灌注了厚重的历史 感,以《纪念碑》等政治抒情诗和古代神话组诗《太阳和它的反光》赢得社会瞩目。三、整体感知1、这首诗歌不论是诗人的名字还是诗歌的题目都 给人一种很惬意的美感,那同学们是不是都很想知道这首诗歌的语言到底如何呢?(想 。)好,请听配乐诗朗诵,感受诗歌的语言美,韵律美,体 会我们应该带着什么样的感情基调去朗读这首诗歌?(多媒体播放配乐诗朗诵 。)学生稍微讨论一下──温情和憧憬的感情基调。刚才在听朗读的 时候很多同学都不由自主地跟读起来,这首诗歌确实写得很美,下面请同学们自己随着音乐自由朗读以下,整体感受一下这首诗歌所创设的意境。( 多媒体放音乐──《星空》。)2、老师觉得诗歌的美就是诗人运用比较凝炼的语言借助一些物象为我们创设一种意境。例如(多媒体出示画面): “枯藤 老树 昏鸦”;“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看到这些你脑海中出现的是什么?(学生回答。)那通过预习和刚才的听朗读,谁能说说这 首诗歌作者创设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学生讨论回答。3、(多媒体出示画面并播放《星空》),请同学们再次带着温情与憧憬的感情随着音乐自由 的朗读,体会诗歌的美,想象诗人所创设的意境。4、在读的过程中,同学们一定也发现了诗中反复出现星星,(多媒体出示)那星星象征着什么? 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学生讨论,交流。)(星星象征着光明,既诗意、春天、温暖、希望和自由等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但诗中 的“星星”又有其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即它所显现的不是阳光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闪烁的点点光明,表达了世人对黑暗冰冷的现实的否定, 对光明的渴望,寄托了诗人在现实中执著追求的理想 。)5、下面两人一组,朗读诗歌,仔细品味诗人的感情,品读诗歌的语言。(学生分组朗读 。)四、问题研究读了这首诗之后,老是有很多的问题想找同学们帮帮忙解决一下,同学们愿不愿意伸出援助之手?(学生回答──愿意。)好,先 谢谢大家!(多媒体出示问题。)1、同学们都知道老师曾学过音乐。变奏曲,它是音乐术语。即通过装饰、改变时值或节奏等手段,使音乐保持原 有的基本轮廓而以变化的面貌出现,谓之变奏。系统地运用变奏手法做成的乐曲叫做变奏曲。老师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学生讨论回答。)(这首诗共上下两节,共同以“星星”为主要意象,来表现追求光明的主题,并且结构对称,基本句式,修辞手法和一些用 语也是相同或近似的,因而有同样的韵律。但诗的下节与上节相比,情境、意味发生了变化并形成了强烈的对照,基本句式和一些用语也有所变异。 如“谁不愿意”和“谁愿意”就不同了。就像音乐一样,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而又以变化的面貌出现,使上、下两节构成主题与变奏的关系。所以, 诗题叫“星星变奏曲”,可谓名副其实 。)2、另外,诗中有一些很美的句子,但是老师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该如何去理解,同学们讨论一下,帮 帮忙。多媒体出示:1、“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此处星星为什么要颤抖呢?“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用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难 的诗”所受到的束缚,这种不自由带来的就是心灵的寒冷孤寂。星星是不会颤抖的,是生活的压抑和束缚使星星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温暖。2 、“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 。五、学生质疑同学们真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谢谢大家!老师的问题解决了,下面请同学们朗读第一小节,体会诗中描写的情境,有什么问题提 出来,老师也想帮帮你们。师生探究。六、巩固通过刚才我们的探究,分析,这首诗歌不但语言美,结构美,而且韵律也很美,我们来个配乐诗朗诵 比赛怎么样?男女同学分组朗诵比赛,并找同学进行点评,老师给予表扬鼓励。这么美的诗,我觉得光是读不过瘾,同学们想不想把它永远的记住啊 ?下面我们来个比赛,任选诗歌的一小节,看看谁记得最快?七、拓展写作同学们还记得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吧,诗人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通 过写牛郎织女的自由来往,把我们带入一个优美的意境中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朦胧诗它的特点就是借助一些物象来暗示或间接的表现经验, 也就是具有象征化。那象征就是通过诗人对物象的或憎或爱寄寓个人的某种情感,就像“星星”象征光明,象征美好的东西,同学们再找找诗歌中出 现的物象,并体会这些物象的象征意义。(用诗、蜜蜂、萤火虫、睡莲、春天、鸟、丁香等来象征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而用夜、冰雪、冻僵的夜 晚、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星星等来代表黑暗冰冷的现实 。)那我们在领略诗歌的美的同时,还要学会创作,下面给同学们2分钟的时间仿照“ 如果 如果 ”或“谁不愿意 谁不喜欢 ”的句式说一句或一小段。学生思考练习并交流,老师适当的表扬总结。作诗不一定要求语言很深讳,如 :英国诗人雪莱的:“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使人读一遍顿觉眼前一亮,俄而浑身为之一振,随即就永远的记住了这句意蕴深刻而又琅琅上口 的诗。另外,诗歌的创作要注意:把“文”和“义”有机的结合起来。文就是指凝炼的语言,义就是指文章的主题思想及运用凝炼的语言借助一定的 物象所营造的一种意境。再就是,诗歌讲究“诗情画意”,在下笔之前,你脑海中已经有一幅图画在浮现了。当然这只是老师的一点心得,给同学们 做一下参考。不知不觉45分钟的时间过去了,课堂上不能进行诗歌创作练习,我们就把它留在课后,大家说好不好?八、作业下面看看我们今天的 作业吧(多媒体出示):1、搜集好得的歌曲,赏析其歌词,有些就是一首很好的现代诗。2、继续搜集有关朦胧诗的其他作家的作品并进行品评, 整理在集锦本上。3、试写几句或者一首诗歌。【板书设计】星星变奏曲江 河主 题否定现实,追求光明,面对磨难永不放弃希望变奏曲温情、浪 漫 ──── 寒冷、残酷对 比《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篇三」课题:星星变奏曲第 3 课 第 1 课时 课型:阅读赏析 总序号:编写 时间:20xx年 9 月 日 执行时间:20xx年 9 月 日教学目标:1、了解朦胧诗的特点及背景2、理解“变奏曲”的含义(知识与 技能)3、找出比喻句并理解含义(过程与方法)4、让学生学会珍惜美好生活(情感态度价值观)批注:重点难点:1、重点是理解诗中所寄托的 诗人的理想及了解朦胧诗的特点。2、难点是“星星”的象征意义。教学过程:一、题解与导入回忆著名诗人郭沫若写的《天上的街市》。这首诗以 丰富的想象,写了自由自在的天上街市,通过写牛郎织女的自由来往来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来学习《星星变奏曲》这一首诗,体会 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二、朦胧诗文革后期以舒婷、顾城、北岛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开创朦胧诗派。这些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 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是新时期的一 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江河,原名于友泽,1949年生,北京人。1968年高中毕业。1980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 ,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他的反光》等,是新时期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三、读诗歌,整体感知、讨论1、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 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2、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都用 “如果-----谁还需要---还会---”开头;从第五行看,有变化,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四、问题研究(一)1、这首诗为什么 题为《星星变奏曲》?这是借用音乐术语来说的,它提示这首诗是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诗的上下两节结构相称,基本手法 和用语相同或相近,有同样的韵律。但上下两节的情境,意味发生了变化,如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就不同了。(句式、词语)这种情形如同 音乐,两段录音曲在保持基本轮廓的基础上出现一点变化。2、诗中多用比喻,理解一些句的寓意:如“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此处星星 为什么要颤抖呢?“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用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难的诗”所受到的束缚,这种不自由带来的就是心灵的寒冷孤寂。星星 的颤抖,是人心灵的颤抖,因生活的压抑和束缚而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温暖。3.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瘦小的星星 ”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也被“一颗又一颗”地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无 情。4、“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 了牺牲。(二)反复朗读“谁不愿意”至“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体会诗中描写的情境,探究下列问题。1、 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 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柔软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 觉。2、 “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的环境一定是无人 搅扰,十分宁静的;“星星落满天空”的情景必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反而衬托出心情的宁静、闲适、 自在。这两种情境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都只有在心境宁静时才能观察体会得到,因此勾起诗人的联想与类比。而春天“鸟落满枝头”的景象比夜空 繁星满天的情形,更显生机,更富有直观的动感和美感。“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更生动地表现了“光明”的美好。3、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闪闪 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 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境,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为声音一会儿入耳,一 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一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通的。这是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 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三)试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企盼。提示:注意诗歌的语言 形式与内容表达的联系,并在鉴赏的基础上仿用诗中的基本句式,使用不同的句式表达同样的情感。五、练习:根据练习三要求写几句诗。教学目标 :1、了解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主要艺术风格和流派;理解诗歌中星星、静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征意义,学习比拟、对比等修辞手法。2 、学习借助意象表达内心情感的方法,体会诗情,通过朗读进入诗境,领悟语言表现力。3、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对 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体会诗人经历人生苦难之后对诗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教学重点: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诗歌的主 旨和感情教学难点:通过对诗歌重点词句的学习,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加强学生个性化体验,带动对诗歌的理解品 析。教学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教学新知1、朗读诗歌,把握感情基调。(1)教师播放朗读配音,提示学生做字词、停顿和疑 难的标注。(2)提问:通过预习和听朗读,能否体会到诗歌中的感情基调?结合此问题的回答,组织引导学生交流课下搜集到的有关作者、诗歌的写作背景以及朦胧诗的资料。2、分析诗歌,把握结构和意象。(1)组织学生反复朗读诗歌,可分组、分段朗读,提问:诗歌是否有相似或反复的诗句?提示:这些诗句就是结构标志,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诗句之间是否有不同之处。(2)分析上述句式,强调前一诗节是肯定结构,而后一诗节是否定结构。(3)请学生划出诗歌中出现的物象,请学生体会这些物象的意象。(明确――夜、蜜蜂、星星、湖、寒冷、苦难的诗、冰雪、冻僵的夜晚、瘦小的星等。)(4)分析上下节诗中不同物象的象征意义:讨论、归纳。(明确――前一节诗中的意象营造出温情、浪漫、自由的氛围,后一节诗中意象描绘出寒冷和残酷的意境。)(三)比较阅读,体会诗歌主旨:1.根据分析,本诗有两种意境:一种是光明与美好的,一种是寒冷和残酷的,组织学生讨论这两种意境该如何理解。讨论、归纳――光明和美好的意境是诗人所追求和向往的,而寒冷和残酷的意境是诗人所厌弃和憎恶的,但也是诗人所生活的现实环境。2.问:诗题中的“变奏曲”如何理解?(明确――本诗前后两个诗节在结构上基本一致,但诗歌在意象的塑造,情感的抒发上,形成强烈的对照,这正是变奏曲。)三、总结品尝引导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四、拓展延伸试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企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