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三栏式”教学设计三上第五、六单元
2023-01-02 | 阅:  转:  |  分享 
  
海区二小数学学科“三栏式”教学设计 科 目 数学 年 级 三年级 设计教师 朱婧 设计主题 第5单元 倍的认识 第1课时 倍的认识 设计时间 9.24 课标要求 1.在分类、观察、比较等活动中,获得“倍”的概念的直观体验,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几倍”与“几个几”的联系,建立“倍”的概念。

2.能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几何直观,渗透模型思想。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合作交流、语言表达等能力,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的这一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乘法与除法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安排教学的,主要由两部分内容组成:一是建立倍的概念;二是解决与倍有关的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 修订后的教材将原来分散在二年级上册和二年级下册的关于“整数倍”的内容在本单元集中编排,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乘法和除法的知识,帮助学生建立倍的概念。 成果指标 1.充分认识“倍”的概念。

2.理解“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含义,并会运用倍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并会运用倍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掌握“已知两项求倍数”的解题过程和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 点:经历“倍”的概念的形成过程,建立“倍”的概念,学会已知两项求倍数的基本方法。

难 点:建立“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一般思路,体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效果期待 思





引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教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们请一些同学上讲台来。教师提问:第一排有几个女生?(3个)

第二排有几个3?(2个3)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出课题“倍的认识”。(板书课题) 教师请3名女生站在第一排,再请6名男生站在第二排(3个3个站在一起)。

激发学生兴趣,引出课题 思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教学教材第50页例1,初步形成“倍”的概念。

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幅图片,兔子特别喜欢吃萝卜,我们看看在图片中有多少根大胡萝卜。(2根)

那带叶子的小胡萝卜有多少根呀?(6根)

我们把6根小胡萝卜2根2根放在一起,就是3个2根,对不对?(对)

所以我们说小胡萝卜的根数是大胡萝卜的3倍。

2.巩固“倍”的概念。

现在,请大家拿出自己的小棒,我们一起来动动手。

大家看教材第50页“做一做”第2题。

第一行摆5根小棒。

第二行是第一行的4倍,在第二行每5根小棒摆在一起,要摆几个5根?一共有多少根?

学生动手摆小棒,数小棒,然后汇报。

画一画,圈一圈,填一填

第一行画3个△

第二行画6个○,再画3个○,再画3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知道( )是( )的( )倍

充分认识“倍”的概念。理解“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含义,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移 大家完成得非常不错,现在你们都明白了“倍”的概念了吗?

3.体验求倍数的一般思路。

☆○☆○○☆○○○○○○

那请同学们想想○的个数是☆的几倍,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来计算的。

学生独立思考,自主解答,教师巡视发现学生可能的解法。

5.归纳与总结。

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想法解出了这道题目,这也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已知两项求倍数”的一般思路。

第一步:阅读与理解,知道问题的条件,明确要解决什么问题。

第二步: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可以用图示法,也可以直接用除法计算出结果。

第三步:回顾与反思,检验解答是否正确。(板书)

☆☆☆☆☆☆☆☆☆☆☆

○○○○

(1)☆去掉( )个,☆的个数就是○的2倍了。

(2)☆增加( )个,☆的个数就是○的3倍了。

可以运用倍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图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思 海区二小数学学科“三栏式”教学设计 科 目 数学 年 级 三年级 设计教师 朱婧 设计主题 第2课时 倍的认识(2) 设计时间 9.6 课标要求 1.在分类、观察、比较等活动中,获得“倍”的概念的直观体验,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几倍”与“几个几”的联系,建立“倍”的概念。

2.能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几何直观,渗透模型思想。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合作交流、语言表达等能力,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的这一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乘法与除法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安排教学的,主要由两部分内容组成:一是建立倍的概念;二是解决与倍有关的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 修订后的教材将原来分散在二年级上册和二年级下册的关于“整数倍”的内容在本单元集中编排,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乘法和除法的知识,帮助学生建立倍的概念。 成果指标 进一步巩固“倍”的含义。运用“倍”的知识,利用画线段图来分析、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 点:利用画线段图,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算理和方法。难 点:利用画线段图,正确分析数量关系,明确解题思路。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效果期待 思





引 指名汇报摆的方法,师归纳:第二行要摆第一行的4倍,也就是要摆4个5根,一共是20根。

同学们真聪明,不但会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还能用小棒摆出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如果没有小棒怎么办呢?你想知道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方法吗?

看图填空。

○○○

●●●●●●●●●●●●

○有()个,●有()个,●的个数是○的()倍。

出示第50页做一做第2题。

摆一摆,第一行摆5根小棒,第二行摆的是第一行的4倍,该摆多少根呢?你是怎么摆的?

小组内讨论交流,学生动手摆一摆,说一说。

摆出4个5根,一共是20根小棒 思







出示例3主题图。

1.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要求什么问题?

小组代表汇报,师选择画线段图的方法重点讲解:从象棋的价钱是军棋的4倍,可以知道军棋的钱少一些,我们就把军棋的价钱画一条线段来表示,那么象棋的价钱就要画4个这样的线段表示。引导学生观察线段图:你发现了什么?

求4个8是多少,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

8×4=32(元)

5.验证:32元是8元的4倍吗? 小组合作探究,说说你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通过自己试验练习找出线段图方法 思





移 解答有关倍数的问题时,一定要弄清数量之间的关系。如果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多少倍,就用除法计算。如果是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要用乘法计算。在解题时可以画线段图来帮助分析理解题意。

1.练习十一第5题。

2.练习十一第6题。 看图说一说,从图中你知道什么信息?要求什么问题?也就是求什么?怎样解答? 利用画线段图,正确分析数量关系 思





图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思 海区二小数学学科“三栏式”教学设计 科 目 数学 年 级 三年级 设计教师 朱婧 设计主题 第6单元 多位数乘一位数 口算乘法 设计时间 9.6 课标要求 1.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

2.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明白竖式中每一步计算的含义,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3.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选取恰当的策略进行乘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4.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 1.口算乘法

2.笔算乘法

3.解决问题 学情分析 计算本身是枯燥乏味的,机械的训练更使学生厌烦,这是学生对数学失去兴趣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本单元教材每一个例题的呈现,都安排了一个具体的情境;每一个计算知识的学习都是在对情境中数学信息的分析基础上进行的。这样可让学生理解计算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产生计算的需要,从而形成学习的内部动机。 成果指标 掌握整百、整十数乘一位数以及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提高口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 点:能正确地理解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以及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能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难 点:能正确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以及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理解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效果期待 思





引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教材第56页情景图。

教师: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孩子们到儿童游乐园游玩,有的玩旋转木马,有的玩碰碰车,玩得很开心。

教师:同学们,你能根据这幅情景图所提供的信息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吗? 全班同学讨论交流。 进入情景提出问题 思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出示坐碰碰车的图片及数学问题。

坐碰碰车每人20元,3人要多少钱?

(1)你会解决这一问题吗?

(2)怎样解决?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20×3=

2.在迁移类推中学习新知识。

出示玩过山车的图片及问题。

坐过山车每人12元,3人要多少钱?

(1)你会解决这一问题吗?

(2)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①学生汇报:

12×3=

10×3=30

2×3=6

30+6=36

②老师出示小棒图(见教材),证明上面算法的正确性。

③想一想:12×4=

怎么算?怎么想?

3.总结归纳。

(1)谁能根据情境图,再提出几个与一位数相乘的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①坐激流勇进每人10元,8人要多少钱?②坐登月火箭每人15元,3人要多少钱?③做旋转木马每人5元,13人要多少钱?

(2)说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列出算式:10×8、15×3、5×13。

思考:①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该怎样计算呢?

【教师归纳】在计算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时,可以把整十、整百、整千数看成几个十、几个百、几个千和一位数相乘;也可以把它们转化为表内乘法计算,即先用0前面的数与一位数相乘(用表内乘法),再看乘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②一个两位数乘一位数又该怎么计算?

【教师归纳】把两位数分成整十加几,再分别与一位数相乘,最后把结果加起来。





(3)你是怎样算的?小组交流反馈:

①算法一:20+20+20=60;

②算法二:2个十乘3是6个十,就是60。

(算法二先老师引导学生一起说,学生再在下面自由说)

想一想:200×3=







①怎么计算;②你是怎么想的?

(注意引导例1的思路迁移到这里)

(3)小组合作讨论: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

(4)汇报交流:





(5)想一想,在计算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理解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 思





移 三、拓展与应用

1.完成教材第57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练习十二第1题。

先填写,后说说“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怎样计算简便?

3.完成教材练习十二第3题。

4.完成教材练习十二第4题。

先用开火车的方式回答计算结果。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1.口算结果,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3.(1)让学生观察图,收集信息,明确问题。

(2)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理解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以及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 思





图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思 海区二小数学学科“三栏式”教学设计 科 目 数学 年 级 三年级 设计教师 朱婧 设计主题 2.笔算乘法第1课时 笔算乘法(不进位) 设计时间 9.6 课标要求 1.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

2.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明白竖式中每一步计算的含义,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3.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选取恰当的策略进行乘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4.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 1.口算乘法

2.笔算乘法

3.解决问题 学情分析 计算本身是枯燥乏味的,机械的训练更使学生厌烦,这是学生对数学失去兴趣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本单元教材每一个例题的呈现,都安排了一个具体的情境;每一个计算知识的学习都是在对情境中数学信息的分析基础上进行的。这样可让学生理解计算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产生计算的需要,从而形成学习的内部动机。 成果指标 初步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理解每一步计算的含义;能正确地进行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 教学重难点 重 点: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不进位)及乘法竖式书写的格式,并能正确计算。

难 点:理解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效果期待 思





引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教师出示课件,谈话引入。

教师:屏幕上三位小朋友正在用彩笔画画,他们三个一共有多少支彩笔? 请同学们都猜一猜。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写在自己的纸上)。然后想一想你用什么办法说明你猜测的数是正确的或者比较接近正确答案。 多种算法,不做要求(加乘) 思







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1.尝试计算。

教师:请同学们用尽可能多的方法计算出12×3等于多少。

要求:动脑筋,想一想,该怎样计算呢?把你的方法写下来。

(1)学生有可能有多种算法:

①摆学具。

②口算:12×3=36。

③12+12+12=36。

④3+3+3+…3=36(12个3相加)。

⑤2×3+10×3=36。

⑥8×3+4×3=36。

⑦9×3+3×3=36。

(2)比较评价。

①看一看,你理解各种方法的道理吗?

②比一比,你喜欢哪一种方法呢?理由是什么?

同学们通过讨论得出结论:生3的方法简单。因为如果加数多了计算就很麻烦。

2.在自主探索中学习新知。

教师:那我们能不能把生3这三个算式像加法竖式那样合并成一个竖式呢?



师生互动,交流算法。

教师:怎样列竖式?先从哪一位乘起?

在乘法竖式时,先写第一个乘数12,再写乘号,然后写第二个乘数3,注意3写在哪儿。乘的时候,要从个位乘起,用3和个位上的2相乘得几,写在哪儿?为什么?乘完了吗?还没有,接着用3乘十位上的1,得到的3又写在哪儿?表示什么?结果是36。

在乘法竖式里,12、3和36分别叫什么?

教师板书:







教师:如果百位上还有数,还要怎样算?

教师:对,继续用3乘百位上的数,乘得的积就写在百位上。











算完后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全班反馈、交流。

学生说自己的理由:

生1:我是用连加的方法算出来的,3个12相加等于36。

生2:我也是用连加的方法算出来的,12个3相加等于36。

生3:我是这样算的,我先把12分成10和2,然后算2乘3等于6,再算10乘3等于30,30再加上6等于36。

生4:把12拆成8和4,再分别乘3,把它们的积相加等于36。

生5:把12拆成9和3,再分别乘3,把它们的积相加等于36。

生6:我是通过摆小方片的方法得到的。















(1)学生尝试列竖式计算的方法。

(2)汇报交流,反馈算法。

学生的方法可能有:①先用3乘个位上的2得6,写在个位上,表示6个一;再用3乘十位上的1得3,写在十位上,表示3个十,结果就是36。②2×3=6,6写在个位上,表示6个一;10×3=30表示3个十,3写在十位上,等于36。③先用十位上的1乘3,表示3个十,写在十位上;再用个位上的2乘3得6,表示6个一,写在个位上,结果就是36。









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不进位)及乘法竖式书写的格式,并能正确计算。







移 三、尝试练习

1.教材第60页“做一做”。

教师:你发现这3道算式最大的区别是什么?(第一个算式,第一个乘数是一位数;第二个算式,第一个乘数是两位数;第三个算式,第一个乘数是三位数。)

这3道算式之间有什么联系?(先乘个位,再乘十位,最后乘百位,这是笔算乘法的基本方法)

四、课堂小结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汇报,并整理本节课学到的知识。 (1)做一做第1题(板演齐练,全班交流算法,比一比书写格式)。

(2)做一做第2题(板演齐练)。(做一做第2题,算好后相互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能运用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解决简单问题。 思





图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2.练习十三第1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互相检查并说说自己是怎么算的。

3.练习十三第2题。











思 海区二小数学学科“三栏式”教学设计 科 目 数学 年 级 三年级 设计教师 朱婧 设计主题 第2课时 笔算乘法(不连续进位) 设计时间 9.6 课标要求 1.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

2.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明白竖式中每一步计算的含义,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3.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选取恰当的策略进行乘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4.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 1.口算乘法

2.笔算乘法

3.解决问题 学情分析 计算本身是枯燥乏味的,机械的训练更使学生厌烦,这是学生对数学失去兴趣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本单元教材每一个例题的呈现,都安排了一个具体的情境;每一个计算知识的学习都是在对情境中数学信息的分析基础上进行的。这样可让学生理解计算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产生计算的需要,从而形成学习的内部动机。 成果指标 1、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

2、在计算过程中,理解进位的道理,并尝试总结自己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难点 1.经历只含有一次进位的笔算乘法的计算过程,理解“满十进一”的算理,进而类推“满几十进几”的算法,初步掌握进位法则,并正确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主动获取新知识的学习习惯。3.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更加爱学数学、乐学数学。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效果期待 思





引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1.教师:同学们,我们来做口算接力,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课件出示题目:

5×7= 6×4= 9×3=

20×4= 300×3= 30×8=

1×3+2= 2×4+1= 3×2+5=

2.教师:刚才你们口算题做得真不错。老师还想看看你们笔算乘法学得怎样,敢不敢试试?

列竖式计算。

12×44 32×2

反馈时,教师问学生:你是怎么算的?

教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笔算乘法。

板书课题:笔算乘法(不连续进位)











学生从中选一道独立完成。 可以独立完成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思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引入新课,教学例2。

16×3=

教师:为什么要用乘法算?说说算式的含义。

2.探究“16×3”的笔算方法。

(1)尝试计算16×3。

教师:16×3的积到底是多少呢?教师板书:











教师:比较摆小棒和竖式计算的方法,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的确,就像大家所说的,竖式计算的方法与摆小棒的思路是一样的。看来借助学具操作,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算理。

(2)规范格式,理解深化。

教师:为了书写简便,竖式可简写为:

16×348

课件演示笔算乘法的计算过程。

教师:在笔算乘法时,需要注意什么?谁能提醒大家?









请大家在练习本上试着做做看。有困难的同学可以摆摆小棒。





























同桌互相说说16×3的计算过程







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 思





移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61页“做一做”。

(1)做一做第1题。比一比,谁完成得又对又快。

(2)做一做第2题。(板演齐练,集体订正)

2.解决问题。

教师:同学们,现在让我们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吧。

你们愿意试试吗?

课件出示练习题。

(1)有8盒羽毛球,每盒12个,一共有多少个羽毛球?

(2)一辆小轿车可以坐5人,15辆可以坐多少人?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指名回答。

四、课堂小结

1.今天的竖式和之前学习的竖式有什么不同?

2.什么时候进位?什么时候不进位?怎样进位?

3.还要注意什么问题?(不要忘记在横线上写上进位的数字,以免漏加)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有困难的学生进一步掌握计算方法。

指名学生边展示边说计算过程,集体订正。

在计算过程中,理解进位的道理,并尝试总结自己的计算方法 思





图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思 海区二小数学学科“三栏式”教学设计 科 目 数学 年 级 三年级 设计教师 朱婧 设计主题 第3课时 笔算乘法(连续进位) 设计时间 9.6 课标要求 1.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

2.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明白竖式中每一步计算的含义,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3.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选取恰当的策略进行乘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4.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 1.口算乘法

2.笔算乘法

3.解决问题 学情分析 计算本身是枯燥乏味的,机械的训练更使学生厌烦,这是学生对数学失去兴趣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本单元教材每一个例题的呈现,都安排了一个具体的情境;每一个计算知识的学习都是在对情境中数学信息的分析基础上进行的。这样可让学生理解计算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产生计算的需要,从而形成学习的内部动机。 成果指标 1.理解掌握两次进位的笔算乘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

2.经历探索两次进位的笔算乘法的计算过程,体验迁移类推的思想和方法。

3.在理解实际问题中感受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培养学生善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 点: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难 点:探索连续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效果期待 思





引 一、复习旧知

1.口算。

7×8+8= 4×6+9= 5×7+9=

3×6+8= 3×9+5= 5×9+8=

7×6+9= 9×4+7= 2×9+5=

指名口答,并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指名板演,集体反馈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计算的。 2.列竖式计算。

216×3 73×3

能正确快速口算并正确列式 思







二、探究体验。

1.观察情境图。(出示教材第62页的情境图)

运动会已经开始了,我们去看看吧。

2.探究算法。

(1)估算。

请同学们估算一下,9箱矿泉水大约有多少瓶?学生独立估算后进行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算法:①24接近整十数20,可以把24看成20来估算,因为20×9=180,所以24×9大约是180,也可以把24看做30,乘9后得数是270,那么24×9得数在180和270之间。②先算10箱就是240瓶,那么9箱一定比240瓶少。

(2)探究笔算方法。

①教师:如果要知道准确的瓶数,该怎么办?

②全班交流。

请用竖式做的同学到黑板上板演。(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在计算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错误:(学生交流)

a.计算时忘记进位,或忘记加进位数。

b.把进位数当作乘数去乘另一个乘数。

请学生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做,并帮助学生及时纠正错误,分析错误原因。

(提示:9与2乘得18,加上个位的进位数3得21,要向百位进2十位写1,由于第一个乘数没有百位,所以向百位进的2不必写到横线上,可直接写在百位上)

3.比较分析。

教师:这道题与前一节课学的例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教师板书课题:笔算乘法(连续进位)。 (1)请仔细观察,从图中你了解了哪些数学信息?

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根据学生汇报,板书问题“有9箱矿泉水,每箱24瓶,一共有多少瓶?”)

(2)组织学生列出算式。板书:24×9=























请同学试着做一做,在做题的过程中体会一下与前一节课学习的笔算有什么不同,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想法。













































学生思考后,讨论交流。









理解掌握两次进位的笔算乘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 思





移 三、巩固深化

1.教材第62页做一做。

(2)教师:竖式书写时要把数字写清楚,进位数字一定要对准位置,向十位进的数要写在十位上。

(3)在计算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积的百位上发生了什么变化?

2.对比练习。

出示:49×8= 69×8=

3.练习十三第1~3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你有什么收获?

笔算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1.计算时应注意,不要忘记进位,也不要忘记加进位数。

2.不要误把进位数当作乘数去乘另一个乘数。 (1)学生独立计算,教师指名板演。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算完后,比较这两题有什么区别。







课堂独立练习、板演齐练、分组练习。











经历探索两次进位的笔算乘法的计算过程,体验迁移类推的思想和方法 思





图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思 海区二小数学学科“三栏式”教学设计 科 目 数学 年 级 三年级 设计教师 朱婧 设计主题 第4课时 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 设计时间 9.6 课标要求 1.掌握三位加三位重点: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掌握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2.理解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计算。

3.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材分析 1.口算乘法

2.笔算乘法

3.解决问题 学情分析 计算本身是枯燥乏味的,机械的训练更使学生厌烦,这是学生对数学失去兴趣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本单元教材每一个例题的呈现,都安排了一个具体的情境;每一个计算知识的学习都是在对情境中数学信息的分析基础上进行的。这样可让学生理解计算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产生计算的需要,从而形成学习的内部动机。 成果指标 1.使学生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2.使学生掌握第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 点: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掌握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难 点:理解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的算理。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效果期待 思





引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出示例4图片。

2.想一想用加法怎么做,用乘法怎么做。

板书:0+0+0+0+0+0+0=0(个)

0×7=0(个) 7×0=0(个)

3.想一想:0×3= 9×0= 0×0=

4.总结。

你发现了什么?

板书: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教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0的乘法。

5.出示教材第66页“做一做”第1题:特别注意“0加一个数和0乘一个数”意义上的不同,可举例说明:如一个盘里有5个梨,另一个盘里没有梨,两盘一共有5个梨。如果5个盘子都是空的没有梨,那么总共还是1个梨也没有。 观察,你收集到了什么信息?

请同学们算一算,7个盘里一共还有多少个桃子?























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思







二、迁移类推

1.出示例5。

2.集体列出算式:604×8=。

3.探索算法。

强调:8和十位上的0也必须相乘,0×8=0,个位上进了3,0+3=3,积的十位上应该写3,千万不要忘记了。

集体订正,教师引导学生,并板书:



4.拓展练习。

502×4=

积的十位和百位为什么都是0?

5.小结:今天这两个笔算有什么相同?(因数中间有0)要注意什么?

注意:不管因数中间是否有0,都要用一位数去乘多位数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即使十位上是0也要乘。当个位积不满十时,积的十位上要用0占位,当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位时,个位上进几,积的十位上就写几。 独立计算,两生板演。让板演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理解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计算 思





移 三、巩固练习

1.出示教材第67页“做一做”第1题。

2.对比练习。



其中第一组是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与因数中间没有0的乘法的对比,第二组是个位积满十的乘法与个位积不满十的乘法的对比。

3.改错。



4.拓展练习。

计算1005×4。

5.练习十四第1题。

6.练习十四第3题。(先填,后说为什么这么填?)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和同桌说说。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1)独立计算,然后小组内交流。

(2)讨论:这题与例5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板演齐练 使学生掌握第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思





图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思 海区二小数学学科“三栏式”教学设计 科 目 数学 年 级 三年级 设计教师 朱婧 设计主题 第5课时 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 设计时间 9.6 课标要求 1.掌握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

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和概括的能力。 教材分析 1.口算乘法

2.笔算乘法

3.解决问题 学情分析 计算本身是枯燥乏味的,机械的训练更使学生厌烦,这是学生对数学失去兴趣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本单元教材每一个例题的呈现,都安排了一个具体的情境;每一个计算知识的学习都是在对情境中数学信息的分析基础上进行的。这样可让学生理解计算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产生计算的需要,从而形成学习的内部动机。 成果指标 1、使学生掌握第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计算。

2、掌握一个因数中间有0以及末尾有0的乘法的算理。 教学重难点 重 点:理解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简便计算的算理,掌握算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难 点:理解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简便计算的算理。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效果期待 思





引 一、沟通联系,促进迁移

1.口算复习。

(1)课件出示口算题。

20×3= 12×4=

200×3= 120×4=

2000×3= 1200×4=



让学生口算,教师逐题从上到下分别写出左右两组题的得数。在口算200×3,120×4时,你是怎样想的?

(2)提问:观察每一组题,第一个因数有什么特点?乘积有什么特点?怎样算比较简便?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第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可以先用第二个因数乘第一个因数中0前面的数,再看第一个因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后面添几个0。

2.笔算复习。

227×6 403×6

计算后,说说乘的顺序、积的书写位置等。 思







二、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教学例6,出示例6,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2.引导学生分析。

怎样列式?为什么这样列式?

280×3,也就是求3个280是多少。

板书:280×3=

3.让学生在练习本上试着做。教师巡视时找出两位算法不同的同学进行板演,并说说自己是怎样做的。

学生1:先用一位数依次去乘多位数的每一位数。

由于第一个因数个位上是0,乘3后还得0,所以积的个位也是0,这个0起占位的作用。

学生2:把280乘3看成28个十乘3,所以写竖式时把8和3对齐。得出的84表示84个十,这时再把第一个因数末尾的0落下来,这个0起占位的作用。

280×3=840(元)





4.比较这两种方法,你喜欢哪一种算法?为什么?(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得出第二种算法更简便)

5.概括出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简便算法。

教师在学生交流汇报的基础上小结:计算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时,先用一个因数0前面的数乘另一个因数,再看因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几个0。

6.加深理解。

(1)试计算1500×3。

要求用简便方法。指名学生上台板演,其他人做在练习本上,如有疑问,同桌可以讨论。

提问:竖式中,乘得的45后面为什么添上2个0?

(2)设疑。

教师:160×5=800,为什么第一个因数有1个0,而积有2个0呢?

7.揭示课题。

教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的是因数末尾有0的笔算(板书课题)。通过学习,你有什么发现?在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思





移 三、课堂练习

1.教材第67页做一做第2题。

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2.练习十四第7题。

先让学生读题,弄清题意,明确问题。然后独立解答,全班反馈。

3.练习十四第8~11题(先填后答)。

先独立完成,再指名汇报,集体订正。

4.练习十四第12题(尝试完成,说说你的想法)。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掌握了什么?你认为什么地方值得我们注意?

(学习了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它可以用简便方法进行计算。列竖式计算时,应注意一位数要与多位数0前面的数字对齐,多位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几个0。) 思





图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思 海区二小数学学科“三栏式”教学设计 科 目 数学 年 级 三年级 设计教师 朱婧 设计主题 设计时间 9.6 课标要求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成果指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效果期待 思





引 思













移 思





图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20







献花(0)
+1
(本文系在羡智库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