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蜡烛能燃烧多久》课堂实录及评析
2023-01-02 | 阅:  转:  |  分享 
  
顾子龙? javascript:void(0);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高都中心小学 ?《玩滑梯的启示》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教材分析?本课选自青岛出
版社的《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二课。本课通过玩滑梯的启示,指导学生认识摩擦力,了解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二、教学目标?1、
科学探究?(1)能够根据各种现象提出问题并解答问题,将自己的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2)能用感官直接感知自然界的事物,并用
语言或图画描述有关现象或结论。?(3)能够正确使用物品进行实验,会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意识到科
学探究要尊重证据;?(2)愿意与人合作,喜欢与人交流;?(3)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应用实际,改善生活;?3、知识技能?使学生获得有
关摩擦力的知识,提高探究意识和实验技能,形成科学思维以及科学的行为习惯。?三、教学方法?《科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以科学探究为主组织
教学。教学中力求体现探究性原则,运用“提出问题—猜想—设计方案—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的教学模式,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学
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创造才能得以展现,保证课堂教学的密度。本课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力求借助这些手段节约时间,突破难点,提高效率
。?四、学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教学生学会通过观察、操作、分析、归纳,从具体实例中得出结论的方法,逐步练就“会学
”的本领,注意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案设计?一、导入部分?1、多媒体出示滑梯图片(一个滑梯为普通滑梯
,而另一个表面很粗糙)。让学生猜一猜:如果有两组同学分别用这两个滑梯进行比赛,哪一组会赢?引导学生谈出表面粗糙的滑梯会对向下滑的人
产生一种比较大的阻力,从而引出这种力叫做“摩擦力”。?2、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什么是摩擦力。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出示“摩擦力”的概
念。?二、学习新课?(一)指导学生认识摩擦力有大小?1、出示游戏图片(一个同学蹲在地上,然后另一个同学拉着他前进。)。同学们做过这
个游戏吗?这里面有没有摩擦力?经常在什么时候玩?为什么平时不玩?你愿意拉一个体重轻的还是重的?为什么??2、教师演示:用手在桌子上
搓。提问:这里面是否有摩擦力?试一试轻推和重推有什么感觉?这说明了什么?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摩擦力有大小”。?摩擦力无处不在,但里面
的知识也不少。这节课你想研究与它有关的哪些问题?对学生的提问进行适当处理,归结到研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二)研究影响摩
擦力大小的因素?1、让学生猜测一下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有关,根据学生的猜测情况适当进行引导,让他们想到可能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和被
拉动物体的重量有关。?2、验证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1)引导学生在各小组内设计一个可行的实验方案。?(2)全班交流各组的实验方
案,并做出恰当的选择。?(3)学生分组实验。?(4)汇报实验结果,并上台演示实验过程。?(5)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接触面越粗糙,摩擦
力越大;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3、验证摩擦力的大小与被拉动物体的重量有关?(1)小组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2)全班交流,并
选择出恰当的实验方案。?(3)学生分组实验。?(4)汇报实验结果,上台演示实验过程。?(5)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被拉动物体越重,摩擦
力越大;被拉动物体越轻,摩擦力越小。?4、回顾做过的两个实验,总结出比较系统的结论。?(三)设计实验:设法增大或减小摩擦力。?1、
分组进行实验?2、展示使摩擦力增大或减小的方法。?(四)寻找生活中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现象?摩擦力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有时会给人们带来
方便,需要增大;有时又有危害,需要减小。你能找出身边有哪些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现象吗??1、学生自由发言。?2、教师出示有关的图片,
认识更多有关的现象。?(五)学生进行自我评价?1、引导学生进行纵向的自我评价:谈谈自己和以前相比,在哪一方面表现的比较突出或有所进
步。?2、评价一下身边的同学:你认为哪位同学表现的特别好?为什么??三、拓展活动?多媒体出示图片:一个小女孩站在覆盖着厚厚的白雪的
山坡下,非常的着急。教师介绍:一个大雪过后的早上,一位生活在山村里的小女孩去上学,当她走到这个大山坡的时候,怎么也爬不上去。你能帮
她想个办法吗?课后思考、交流。??反思?根据以上教案,我对《玩滑梯的启示》一课进行了授课。对于本次本次教学设计及实际教学情况,通过
认真反思,我认为既有比较成功的一面,同时也存在着不足之处。?一、优点?1、从整节课的设计来看,能比较充分地体现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学
生的主体地位,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角度出发,设计教案,并创造出各种条件与机会,提供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较
大的空间让学生参与活动,实现了学生在课堂里的主动学习。?2、重视了课堂评价的功能。(1)评价主题强调了多元化。即评价不再是教师自己
的事,学生也作为评价主体参与了评价,使评价发挥了多方面的积极性。(2)实现了评价内容的全面化,不仅仅以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情况为主,
还评价了学生在方法、能力、情感态度及行为、习惯等多方面的水平。(3)强调了评价对教学的全过程参与,既进行了过程性的评价,有进行了终
结性评价,并且多是鼓励性评价,使评价伴随在教师的教学中,发挥了一定的激励与导向作用,使得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始终保持正确的方向与
良好状态。?二、缺点?1、导入部分?在该环节,教师只考虑到如何引导学生去认识新事物,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在这一环节中,设计时
只想到通过身边的自然现象引入“摩擦力”概念,认为这样可以使学生不知不觉地感受到摩擦力的存在。但是这样做,只是带领学生一步步走进教师
提前设好的“圈套”,并没有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思维。学生在平时对摩擦力的存在现象其实已经很熟悉,只是没有把它们上升到理性认识。因此,完
全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把对“摩擦力”的认识表述出来。这样不仅可以增强他们对新知识的认识,有可以使教师清楚地了解到学生对将要学
习的知识的认知程度,从而更好地调控下面的教学。?2、环节安排?虽然本课设计的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但在重点知识的研究上,“放
”的度不够大,没有真正把知识放给学生去研究。在研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时,可以将研究“接触面的光滑程度”和“被拉动物体的重量
”两方面整合为一个环节,让学生去探究,然后共同汇报。?3、本课设计的“拓展活动”比较容易解决,而且考虑到本节的教学目标,应在本节课全部完成,尽量不留课外作业,因此可以去掉。?以上缺点需要在进一步的教学中去积极克服,从而更好地体现当前新课改的精神,提高自身的科学教学水平。?
献花(0)
+1
(本文系在羡智库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