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伶官传序》3优秀教学课件PPT
2023-01-02 | 阅:  转:  |  分享 
  
伶官传序欧阳修【学习目标】1.积累文中的文言知识,疏通文意。?2.感受作者精心的结构安排。3.领悟本文借古讽今的写作目的。4.深入思考“谦受
益,满招损”“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句的深刻含义及现实意义。 说一说: 请同学们按8个组别展示
译文,并把重点词语、句式加以标注,并说一说。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
知之矣。 唉!盛衰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决定的,难道说不是人事造成的吗?推究庄宗取得天下,和他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明白了。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
也。 世人说晋王临死时,拿三支箭赐给庄宗,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推立起来的;契丹与我订立盟约,
结为兄弟,他们却都背叛晋而归顺梁。这三件事是我遗留的怨忿。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
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交给你三枝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志向。” 庄宗受箭并
收藏在祖庙。以后庄宗出兵打仗,便派手下的随从官员,用猪羊去祭告祖先,从宗庙里恭敬地请下那三支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
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当他用绳子绑住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国君臣的头,走进祖庙,把箭交还到晋王的灵座前,告诉他生前报仇的志向已经完成,他意
气骄盛,是多么雄壮!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
下沾襟,何其衰也! 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安定,一人在夜里发难,作乱的人四面响应,他匆忙向东出逃,还没见到乱贼,部下的兵
士就纷纷逃散,君臣相对而视,不知回到哪里去。以至于对天发誓,割下头发,大家的泪水沾湿了衣襟,又是多么衰颓啊。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
?或者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尚书》上说:“自满招来损害,谦虚得到好处。”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
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因此,当庄宗强盛的时候,全天下的豪杰,没有人能跟他抗争;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他,就自己丧命,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讥笑
。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智勇的人往往
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哪里仅仅是伶人啊。1.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原来) B.抑本其
成败之际(抑:或者)C.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组:绳索)D. 以一少牢告庙(少牢:祭祀用猪、羊各一头)测一测:A2.下列词类活用解释有
误的一项 ( )A.函梁君臣之首。(函:名作动,用木匣子装)B.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东:名作动,向东逃跑)C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兴:使动,使兴盛)D. 祸患常积于忽微。(忽微:形作名,微小的事情) B3.下列虚词用法和意义相同
的一项( )A.①与其所以失之者 。 ②与尔三矢 。B.①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 ②故方其盛也 。C.①盛以锦囊。
②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D.①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②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C4.下列句式特点不同的一项( )A.①身死
国灭,为天下笑。 ②而智勇多困于所溺。B.①系燕父子以组。 ②夫祸患常积于忽微。C.①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②岂独
伶人也哉? D.①此三者,吾遗恨也 。 ②世言晋王之将终也。 D筛选:908年912年923年926年庄宗主要做了什么事?—
—受三矢,继父遗命。 ——灭燕,“系燕父子以组”。——后唐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灭梁,“函梁君臣之首”。整合推断
庄宗灭敌立国,用了15年时间;而失去天下,只有短短的3年。 从庄宗四年所作的事,整合推断出什么结论?用原文回答。原因是什么? “盛
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综合归纳: 本文的主要论证方法是什么?引证法: 对
比论证: 得与失,盛与衰,兴与亡,损与益,成与败 ,忧劳与逸豫。例证法: “满招损,谦得益” 1.庄宗受箭。2.灭燕,“系燕父子以
组”。3.灭梁,“函梁君臣之首”。小结: 通过正反两方面的鲜明对比,既突出了中心论点,使说明深刻,透彻,也使文章一气
呵成,前呼后应,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引用古人的名言,进一步推论自己的观点“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更好表达自
己的中心主旨:盛衰兴亡,得失成败,皆因人事。 用确凿、典型的事实来证明观点,能够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清
·沈德潜《唐宋八大家读本》卷十四评:“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五代史》第一篇文字。” 请同学们朗读第三段,试着
把这种感觉读出来。读一读:想一想:画蛇添足? 文章前三段既然已经强调了“盛衰之理在于人事”,为什么在第四段中还要加
上“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这一结尾? 优伶,现在多称伶人,所指的是具有身段本事凸出的演艺人员。
古汉语里优和伶都是演员的意思。现在伶人或伶多指戏曲演员,有时中文里也会把外国传统戏剧演员称为“伶”,如日本能剧、歌舞伎演员,西方歌
剧演员。 “优”很少在现代汉语中指演员,但日语到现在还是把演员称为“优”,如俳优(演员,中文“俳优”本意为滑稽演员)、
男优(男演员)、女优(女演员)、声优(配音演员)等。 人们常说“婊子无情,戏子无义”,充分地说明了在中国的传统文化意识
里,伶人的社会地位之卑下。举个例子,我国自古就有“乐户”制度,也就是说伶人都必须列入专门的户籍,且他们的后代世世代代不得为良。清朝
的时候,还有专门的规定禁止伶人参加科举。可以说,除非唱成名角,否则作伶人就意味着没有社会地位、政治地位、经济地位,永远要抬头看人,
受人欺辱。就连著名京剧艺术表演家梅兰芳的夫人福芝芳都曾经感慨地说:“干咱这一行,唱好了是‘戏饭’,唱不好了是‘气饭’。”悟一悟:
伶人的社会地位如此之卑下,作者欧阳修又为何要替他们作传?目的何在呢? 庄宗既好畋猎,猎于中牟,践民田;又知音,能
度曲,迷恋优伶,“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于是被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所惑,使其得以重权在握。926年,贝州将领皇甫
晖兵变,叛乱四起,拥有兵权的史彦琼拒不发兵,后又单人独骑逃走,庄宗亲征败北,众叛亲离,郭从谦又乘危作乱,乱箭射死庄宗。后唐庄宗李存
勖正因为宠幸这些伶人,最后弄得国破。 宋徽宗是宋朝顶级的享乐型皇帝,兴趣爱好颇为广泛: 金石书画、写诗填词、丝竹管弦、
学道品茶、笃信谶纬、雅好蹴鞠等。特别是石艺园艺:“代表作品”就是那座比颐和园还要宏壮精巧的皇家园林艮岳,方圆十多里,最高峰达450
多尺,山上石头千奇百怪,草木丰茂葱茏,珍禽异兽随时出没,亭台楼阁掩映其间。为满足他这要求,不管谁家,只要有奇石异木,统统搬走。不知
多少人为此倾家荡产,甚至丢掉了性命。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是 :借 古 讽今庄宗宠幸伶官导致灭国讽喻北宋统治者
理清本文的论证结构 引论:本论:结论:推论: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庄宗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史实,对比论证,证明成则由人,
败也由人。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理一理:阅读延伸:同学们还能举出历史上类似的事例吗?请
写一个片断。 1.孟子生于忧患而于安乐。2.唐太宗李世民,吸取前人教训,励精图治,换来了“贞观之治”,名垂千史。3.唐玄宗李隆基,
忧劳时,迎来太平盛世,逸豫时,天宝危机,酿成了安史之乱。4.隋炀帝杨广,骄奢淫逸,霸嫂蒸母,修宫庭,疏运河,终于国破家败,身死部将
之手。 写一写: 忧劳兴国,逸豫亡身。是的,刘邦苦战沙场,建立西汉王朝;刘备殚精竭虑,跻身三强之列;勾践卧薪尝胆,最终灭吴雪
耻;太宗励精图治,换来“贞观之治”。这一次次的成功,都是忧劳兴国的结果,他们必将名留千史。而吴王夫差湎于酒色,身死国破;后唐庄宗宠信伶人,众叛亲离;路易十四沉醉歌舞而断送大好江山,巴西王室宠爱美人而险遭灭顶之灾。这种贪图享受,逸豫亡身,难道不为后人所唾弃?孟子曰:“生于忧患,而于安乐。”我们应牢记历史,以史为鉴,纯洁自己,才会给后人留下历史上辉煌的乐章! 教师示范:古人说得好: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谢 谢 指 导
献花(0)
+1
(本文系在羡智库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