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海市第六中学“三栏式”教学设计 科目 语文 年级 高二 主备教师 赵荫平 设计主题 《伶官传序》 备课时间 2020.8.26 课标要求 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单元设计的意图就是培养学生诵读诗词的习惯,通过诵读进入诗词的语境,体会作者创作时的情感状态,真正进入作品的情感世界。因此,诵读教学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在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对精要语句的玩味、赏析,进而达到品味诗词的优美意境和情感世界的目的。
教材分析 文章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的道理。讽谏北宋王朝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学情分析 高二的学生智力发展已经到了较成熟的水平。学生的理解能力逐渐提高,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迅速发展。可以在学习中完成比较复杂抽象的学习任务,理解比较深刻的思想感情诗歌部分和散文部分的教学,先从《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和《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入手,引导学生学习诗歌散文发展的历史,了解重要作家及其代表作品,让学生平时接触到零散的古代诗文作品,与文学史的相关知识对接,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在具体作品的研读鉴赏时,能让学生从宏观上来把握作品。
教学目标 掌握文章中重要的字词和句式
掌握文章的论证思路,理解作者所说的“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人事”观及对人生的启示
通过对比阅读,了解史论的一般写作特点,感受《六国论》《伶官传序》论证的严谨
教学重难点 掌握文章的论证思路,理解作者所说的“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人事”观及对人生的启示
了解史论的一般写作特点,感受《六国论》《伶官传序》论证的严谨
课 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效果期待 第一课时
导入:《项羽之死》中项羽在乌江自刎前,曾用一句话总结了自己的惨败,他说:“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他把自己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天命。其实,不只是项羽,很多的帝王将相,平民百姓也都将人生的失败、苦难、命运的坎坷归咎于天命。那么这种看法对不对呢?今天,通过学习《伶官传序》看看欧阳修如何看点这个问题。
1、“虽曰……岂非……”是一个什么句式?其作用是什么?
注意“虽”“岂”“人事”的意思
【第一段】
古今异义:人事
2、请学生圈划出描述庄宗如何“得天下”和“失天下”的语句,并思考在庄宗成功和失败的过程中,“人事”的作用体现在哪里?
第二课时
【第二、第三段】
约为兄弟:名作动,订立盟约[来源:Z,xx,k.Com]
函:名作动,用盒子装
乱:形作动,作乱
本:名作动,推究
迹:事迹、道理
兴、亡:使动用法
古今异义:从事
句式:
庄宗受而藏之于庙、盛以锦囊、方其系燕父子以组、而告以成功---状语后置
3、行文到第三段,已得出结论,似乎可以结束了,那么最后一段是否多余?为什么?
【第四段】
举:所有的
困:围困
忽微:微小的事
句式:为天下笑、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被动句)
祸患常积于忽微(状语后置)[来源:学科
项羽之死》中,项羽由盛及衰,自刎乌江,他将这一切归结为“天之亡我”,学完《伶官传序》请同学们谈谈文章给你怎样的启示?
预习任务: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章大意;自主按照论点、论据、论证方法梳理文章。
同学读文章,纠正字音。
请同学们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
中心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论据: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结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论证方法:事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
(学生思考解答,教师补充)
明确:“虽曰……岂非……”
是反诘语气的转折复句,意在强调后者。强调“人事”的作用,即盛衰之理,不仅在于天命,更在于人事。凡反问句都是以疑问的语气表达字面相反的意思,无疑而问,语意表达的比陈述句更确定、更有力、更发人深省,有更强的感情色彩。
学生在文章中圈画,并思考回答
明确:得—受命继志 负而前驱
系燕父子以组 函梁君王臣之首失—仓皇而东 士卒离散
不知所归 泣下沾襟
对待晋王的遗命时的举动:受、藏、告、请、盛、负、纳。说明庄宗对于先辈的遗志恭恭敬敬,不敢辜负。庄宗的成功与他个人的努力分不开。而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说明庄宗当时已经不得民心。
明确:首先,因为本文是为《伶官传》所写的序, 文章最后也提到“数十伶人困之”的事实,使伶人的作乱和后唐的盛衰直接联系起来,这样强调可以扣住题目。
其次,用“故”字承接上文,再次评论庄宗的盛衰,以“莫能与之争”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引出“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的教训,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之中,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身死国灭。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批评朝政,讽谏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借古讽今,现实的针对性强。
学生思考并回答,能结合文章谈谈对自己的收获和启示,言之有理即可。 让学生养成勾连知识的习惯
引发学生对诗境的兴趣,为诗歌欣赏做铺垫。
初步感知文本,读准字音。
检查学生的预习状况以及对文章的结构的掌握情况。
主要检查各小组合作完成情况,对不懂的进行解析
研习课文,深入感知作者观点态度
课堂小结 最后以这几句话和同学们共勉:
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学生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及导学案
板书设计 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依据:庄宗得天下与失天下
结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整改与反思 结合本班学生实际,本课我主要用了启发式、讨论式以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
1.因声求气,诵读全诗,把握诗中句式的长短变化和韵脚的疏密转换。
2.在有感情、得法的诵读中,体会全诗思随情转,音以律变。
当然,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正因为遗憾,我们才可以有更多的思考和创造。反思是促进教学成效的有力武器,我想,努力思索如何在教学实践中体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才是师生共同的追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