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06文化常识题:称谓 · 历法 · 科举-备战2021年高考文言文四大题型解题秘诀及训练
2023-01-02 | 阅:  转:  |  分享 
  
06文化常识题:称谓· 历法 ·科举·称谓称号谦称敬称贱称年龄称谓谥号年号庙号等古代历法纪年法纪月法纪日法纪时法五更等其他科举教育征辟察举科
举教育(一)称谓称号一、谦称、敬称、贱称1.谦称(1)王侯自称①朕。本为古人自称之词,意谓“我”“我的”,后为自称专用。从秦始皇时
专为皇帝自称,他人不得擅用。朕为始皇帝。(《史记·秦始皇本纪》)②寡人。皇帝的谦称,译为“我”。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
矣。”(《寡人之于国也》)③孤。皇帝、王侯的谦称,汉以后盛行,译为“我”。权叹息曰:“诸人持议,甚失孤望。”(《赤壁之战》)④寡君
。对别国人谦称本国君主。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左传·僖公三十三年》)⑤不谷。不善,古代诸侯的谦称,译为“我”。齐
侯曰:“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谷同好,何如?”(《齐桓公伐楚》)(2)臣子自称①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男性谦称
,可译为“我”。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②老臣。官吏对君主的自称,多指年长者。老臣贱息舒祺,最少,
不肖。(《触龙说赵太后》)(3)一般人自称①仆。谦称,译为“我”。仆非敢如此也。(《报任安书》)②愚。愚蠢的人,谦称,译为“我”。
愚谓大计不如迎之。(《赤壁之战》)③某。代替自己的名字,谦称,译为“我”。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答司马谏议书》)④小人。谦称,译为“我”。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左传·隐公元年》)⑤鄙人。古人表谦卑的自称。本指居住于郊野
之人,又引申为见识短浅的“鄙俗”之人、“鄙陋”之人,后常用以表示自己地位不高,见识浅薄。⑥不才。本意为没有才能的人,古人表谦卑的自
称。至以“上下相孚,才德称位”语不才,则不才有深感焉。(《报刘一丈书》)⑦不肖。即“不似”“不贤”,旧时表谦卑的自称,自谦自己没有
本事,不能继承祖辈德行,多用于长辈死后。⑧不佞(nìng)。同“不才”。不佞寝疾,不能趋走。(《战国策·赵策二》)⑨后学。学者或读
书人的自称。零邑后学田玉书石。(《朝阳岩铭》)⑩贱子。谦称自己。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无家别》)(4)女子自称①妾。古代妇女
对自己的谦称,译为“我”。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乐羊子妻》)②贱妾。女子自称。贱妾留空房。(《孔雀东南飞》)
③婢子。受奴役的女子,谦称,译为“我”。若晋君朝以入,则婢子夕以死。(《左传·僖公十五年》)(5)自称家人①家严。亦称“家君”“家
尊”,在别人面前对自己父亲的谦称。②家慈。旧时对别人称自己母亲的谦辞。旧俗有“严父慈母”之说,故有此称。③舍弟。对自己弟弟的谦称。
(称比自己辈分小或年龄小的家里人,称呼前常加“舍”。)④拙荆。旧时一般人家丈夫对妻子的一种称谓。“荆”本为一种灌木,荆钗布裙为古代
贫寒人家妇女的穿着,故以此代称。又作“山荆”“荆室”。⑤贱息。古人对自己子女的谦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触龙说赵太后》)
⑥犬子。对人称自己的儿子。同犬子,祝龟龄。天教二老鬓长青。(《鹧鸪天·为老母寿》)又指对别人儿子的鄙称。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三
国演义》)⑦弱息。原指年幼弱小的子女,后多指幼弱的女儿。⑧息女。古人对外人称自己的女儿。臣有息女,愿为箕帚妾。(《汉书·高帝纪》)
⑨小女。对人称自己的女儿。贫贱有小女。(《宋史》)2.敬称(1)称君王①陛下。对帝王的尊称,译为“您”。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
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史记·秦始皇本纪》)②庙号。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追尊某祖某
宗的名号。称庙号,是对已死皇帝的敬称。时世宗享国日久,不视朝。(《海瑞传》)③殿下。古代对仅次于天子的侯王或皇太子的尊称。“殿”即
“宫殿”,“殿下”本为宫殿的陛阶之下。古代天子宫中可称宫、称殿,丞相府中只可称殿,不能称宫。汉代在称天子为“陛下”的同时,称侯王为
“殿下”。唐以后只称皇太子为殿下,侯王不称。(2)称臣子①麾下。古代对将帅的一种尊称。麾是古时军中将帅指挥用的旌旗,为将帅指挥权力
的象征,故以此称之。愿麾下重天授之姿,副四海之望。(《三国志·吴志》)②足下。手下人。不直接称对方,而称对方的手下人,表示尊敬对方
,译为“您”。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轲刺秦王》)③执事。侍从。不直接称对方,而称执事,表示尊敬对方,译为
“您”。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④阁下。尊称,译为“您”。侧闻阁下抱不世之才,特立而独行。(《与于襄阳书
》)⑤左右。在左右的侍臣。不直接称对方,而称对方左右的侍臣,即称“左右”,表示尊敬对方,译为“您”。是仆终已不得舒愤懑以晓左右。(
《报任安书》)⑥君。尊称,译为“您”。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冯谖客孟尝君》)(3)称师长①夫子。尊称,译为“老师”或“您
”。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语·子张》)②丈人。对老年男子的尊称,与今之“岳父”不同,译为“您”。子路从而后,遇丈人。(
《论语·微子》)③老。对老年人的尊称。如张老、谢老等。④父(fǔ)。古代对男子的美称或对老年人的尊称。周代贵族取字时,在字前加伯仲
叔季以示排行,而在字后加“父”或“甫”以示性别,后多沿用为男子的美称。另泛指对老年人之尊称,如渔父、田父等。另,读fù,父亲或男性
长辈之称。如祖父、伯父、舅父等。⑤亚父。亚,仅次一等的。古代侯王往往称自己尊敬的贤臣为“亚父”。意为仅次于父亲的人。亚父南向坐,—
—亚父者,范增也。(《鸿门宴》)⑥甫。通“父(fǔ)”,古代男子的美称。参见“父(fǔ)”条。⑦母。古代对贵族女子的一种美称或泛指
女性长辈。周代贵族女子取字时,字前要加姓,姓前加孟仲叔季排行,字后加“母”或“女”以示性别。如姬原母、孟姜女等。另泛指女性长辈。如
祖母、伯母、姑母、舅母等。⑧膝下。古代儿女对父母的敬称。往往用于书面语。违离膝下,三十五年。(《报母书》)⑨爷。旧称父亲或尊贵者。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木兰诗》)⑩高堂。古称父母为高堂。?泰山。旧时呼妻父为泰山。?先考。对已故父亲的敬称,又称
“先君子”。?先妣(bǐ)。对已故母亲的敬称。(4)称朋友、同辈的人①先生。尊称。译为“您”或者“先生”。十九人谓毛遂曰:“先生上
!”(《史记·平原君列传》)②卿。尊称,译为“您”。卿东来,故应有此物,可以一领及我。(《世说新语·德行》)③子。尊称,译为“您”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论语·公冶长》)④公。尊称,译为“您”。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不辱使命》)⑤吾子。尊称,比称“
子”更亲热,译为“您”。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左传·僖公三十三年》)(5)称对方亲眷①令堂。对对方母亲的敬称。②
令尊。对对方父亲的敬称。③令兄。对对方哥哥的敬称。④令弟。对对方弟弟的敬称。⑤令妹。对对方妹妹的敬称。⑥令坦。对对方女婿的敬称。⑦
令郎。对对方儿子的敬称。⑧令爱。对对方女儿的敬称。⑨千金。旧时尊称别人的女儿为千金。3.上称下或平辈之间的称呼这种称呼,无尊卑之说
,一般直接使用第二、第三人称代词。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孔雀东南飞》)4.贱称(1)小子。贱称,
含有轻蔑的意味。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孔雀东南飞》)(2)竖子。贱称,如同“小子”。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5.表示特定
关系的称呼(1)加“从”表示叔伯关系。谢安,字安石,尚从弟也。(《谢安传》)(2)加“太”表示长一辈。必躬造左公第,候太公、太母起
居。(《左忠毅公逸事》)(3)加“先”表示已逝世的尊长。妪,先大母婢也。(《项脊轩志》)二、年龄称谓1.襁褓 本义是包裹婴儿的被子
和带子。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2.孩提 指二三岁的儿童。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孟子·尽心上》)3.齿龀、龆龀(tiáo ch
èn) 指儿童换牙时,七八岁。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愚公移山》)4.总角、垂髫、总髫 指幼年儿童。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5.豆蔻年华 指女子十三四岁。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赠别》)6.笄(jī)年 指女子十五岁。复有双
幼妹,笄年未结缡。(《对酒示行简》)7.总发、束发、成童 指男子十五岁。余自束发,读书轩中。(《项脊轩志》)8.冠、加冠、弱冠 指
男子二十岁。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9.而立之年 三十岁。10.不惑之年 四十岁。11.知命、知天命、半百、知非
之年 五十岁。12.花甲、花甲子、耳顺之年 六十岁。天干地支按顺次组合为六十个纪序名号,自甲子到癸亥,错综参互相配,故称花甲或花甲
子。又《论语》中有“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故称六十岁为耳顺之年。13.耆(qí)艾 古指六十岁为耆,五
十岁为艾。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荀子·致士》)14.古稀 七十岁。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杜甫《曲江》)15.耆耋(d
ié) 指高寿,老年。耆指六十岁,耋指七十岁(一说八十岁)。16.耄(mào)耋 指高寿,老年。耄指八十岁(一说九十岁)。17.期
颐 一百岁。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苏轼《次韵子由东亭》)三、谥号年号等1.谥号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
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谥号是对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的概括。谥号按性质分为三类:(1)表扬性的:经天纬地
曰文 布义行刚曰景 威强睿德曰武柔质慈民曰惠 圣闻周达曰昭 圣善闻周曰宣行义悦民曰元 安民立政曰成 布纲治纪曰平照临四方曰明 辟土
服远曰桓 聪明睿智曰献温柔好乐曰康 布德执义曰穆(2)批判性的:乱而不损曰灵 杀戮无辜曰厉 近内远礼曰炀(3)表同情的:恭仁短折曰
哀 慈仁短折曰怀 在国遭忧曰愍(mǐn)2.庙号指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供奉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等。从汉代起,每个朝代一般是第
一个皇帝的谥号较长,不便称呼,所以唐宋以后的皇帝都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3.年号纪年的名称,也
是帝王用的,如“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4.改元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称为“改元”。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
如汉武帝改了十一次年号,唐高宗用过十四个年号。到了明代以后,才规定一帝一元,才有可能用年号来称呼皇帝。如清高宗的年号是“乾隆”,清
高宗就被称为“乾隆皇帝”。5.尊号、徽号“尊”为尊敬,“徽”为美好。“尊号”和“徽号”都是为尊者加上的号,以表示尊崇褒美的意思。尊
号起于唐代。皇帝和皇后往往在生前就有尊号。如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受尊号为开元圣文神武皇帝,清代同治帝曾尊生母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再加
上徽号“慈禧”。封建时代帝、后的尊号可以加几次,实际上都是臣子对他们的阿谀奉承。现代也有赠送徽号这种情况,但性质和内容已不一样,如
孙炳文曾赠给郭沫若一个徽号——“戎马书生”。二、古代历法1.纪年法(1)干支纪年法干,即天干,共十位:甲、乙、丙、丁、戊、己、庚、
辛、壬、癸。支,即地支,共十二位: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干支两字相配,用以纪年,如辛亥、戊戌之类。十和十
二的最小公倍数为六十,因而经六十年,周而复始,循环不已,经久不乱,永无穷尽。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记》)辛
未三月廿六夜四鼓,意洞手书。(《与妻书》)(2)帝王年号纪年法皇帝即位,一般都要改元,称元年。从汉武帝起有年号,后多用年号纪年。宣
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促织》)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张衡传》)(3)王公年次纪年法这种纪年法大多用在春秋、战国时代。赵
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廉颇蔺相如列传》)(4)年号干支兼用法顺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围急。(《梅花岭记》)2.纪月法(1)序
数纪月法古代纪月,常用序数。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后来又按夏历把一年分为正月、二月、三月、四月等十二个月,并以此来纪月。四月初五日
辰刻。(《三元里抗英》)至和元年七月某日。(《游褒禅山记》)(2)时节纪月法有时用“孟”“仲”“季”分别表示一季中的三个月份。如“
孟春(1月)”“孟冬(10月)”。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古诗十九首》)(3)地支纪月法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称十二个月,每个地支
前加特定的“建”字。荒村建子月(农历十一月),独树老夫家。(《草堂即事》)3.纪日法(1)干支纪日法元丰七年六月丁丑。(《石钟山记
》)(2)序数纪日法初八日,始开靖海门及大南大东二城门。(《三元里抗英》)(3)特定称谓纪日法①朔 农历每月的第一天。诸生许用德者
以闰六月朔……(《阎典史传》)②望 农历每月的十五日叫望,十六日叫既望。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赤壁赋》)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
筛月影。(《与妻书》)③晦 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登泰山记》)(4)传统节日纪日法①元日 农历正月
初一日。②人日 农历正月初七日。人日题诗寄草堂。(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③三元 上元,农历正月十五日。旧俗以元夜张灯为戏,所以又
叫灯节。欧阳修《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合称为“三元”。④社日 古代祭祀土神
的日子。分春秋两次,一般在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杜甫有诗:“田翁逼社日,邀我尝春酒。”⑤花朝 农历二月十五,相传为百花的生日。
伤怀同客处,病眼即花朝。(《早春》)⑥寒食 农历清明前二日,冬至后一百五日,又谓之“寒令”,须禁火三日。因此,有人以“一百五”为“
寒令”的代称。温庭筠《寒食节日寄楚望》诗:“时当一百五。”⑦端午 农历五月初五日。屈原投江日。⑧伏日 农历夏至后第三个庚日是初伏的
第一天,第四个庚日是中伏的第一天,立秋后第一个庚日是终伏(末伏)的第一天。初伏、末伏各十天,中伏十天或二十天,总称“三伏”。⑨初七
、下九 “初七”,农历七月初七日,这天晚上叫“七夕”。传说每年此夜牛郎织女在天河鹊桥相会。“下九”,指农历每月十九日。二十九日为“
上九”,初九日为“中九”。汉时,初七、下九是妇女欢聚的日子。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孔雀东南飞》)⑩中秋 农历八月十五日。人们
以为这时的月亮最亮,故以此时为赏月之佳节。?重阳 农历九月初九日。古人认为九是阳数,日月都逢九,所以称为重阳。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
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过故人庄》)?冬至 冬至节,古人把冬至看成是节气的起点,从冬至起
,白昼时间一天天长起来,叫作“冬至一阳生”。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扬州慢》)?腊日 农历十二月初八日。这一天有吃“腊八粥”的
风俗。?除夕 农历一年最后一天晚上,“除日”是“除旧布新”之意。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或“除”,所以那天晚上叫“除夕”。4.纪时
法(1)天色纪时法古人主要根据天色把一昼夜分为若干段。一般地说,日出时叫旦、早、朝、晨,日入时叫夕、暮、昏、晚,太阳正中叫日中,将
近日中时叫隅中,太阳西斜叫昃(太阳偏西)。具体如下:夜半(23~1点)、鸡鸣(1~3点)、平旦(3~5点)、日出(5~7点)、食时
(7~9点)、隅中(9~11点)、日中(11~13点)、日昃(13~15点)、晡时(15~17点)、日入(17~19点)、黄昏(1
9~21点)、人定(21~23点)。古人一日两餐,朝食在日出之后、隅中之前,这段时间叫食时或蚤食;夕食在日昃之后、日入之前,这段时
间叫晡时。日入以后是黄昏,黄昏以后是人定,人定以后是夜半,夜半以后分别是鸡鸣和昧旦,这是天将亮的时间。此后是平旦、平明,这是天亮的
时间。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木兰诗》)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孔雀东南飞》)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孔雀东南飞》)(
2)十二地支纪时法古人用十二地支表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恰好等于现在的两个小时。这两个小时,古人把第一个小时叫作初,第二个小时叫作
正。例如:子时的两个小时就叫子初、子正。十二个时辰分别以地支为名称,从半夜起算,半夜十一点到一点是子时,中午十一点到十三点是午时。
苏轼《申三省起请开湖六条状》:“今来所创置钤辖司前一闸,虽每遇潮上,闭得一两时辰……而公私舟舡欲出入闸者,自须先期出入,必不肯端坐
以待闭闸。”孔尚任《桃花扇·媚座》:“昼短夜长,差了三个时辰了。”曹禺《王昭君》第二幕:“半个时辰前,他陪伴天子酣宴。”5.五更我
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称五夜。夜间时辰五更五鼓五夜现代时间黄昏一更一鼓甲夜19~21点人定
二更二鼓乙夜21~23点夜半三更三鼓丙夜23~1点鸡鸣四更四鼓丁夜1~3点平旦五更五鼓戊夜3~5点6.农历我国长期采用的一种传统历
法,它以朔望的周期来定月,用置闰的办法使年平均长度接近太阳回归年,因这种历法安排了二十四节气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故称农历,又叫中历
、夏历,俗称阴历。古人写文章,凡用序数纪月的,大多以农历为据。7.二十四节气我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
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的天数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这
就是二十四节气。每月分为两段,月首叫“节气”,月中叫“中气”。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顺序为:正月:立春、雨水   二月:惊蛰、春分三月
:清明、谷雨 四月:立夏、小满五月:芒种、夏至 六月:小暑、大暑七月:立秋、处暑 八月:白露、秋分九月:寒露、霜降 十月:立冬、小
雪十一月:大雪、冬至 十二月:小寒、大寒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歌谣:“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
大寒。”8.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农历以正月、二月、三月为春季,分别称作孟春、仲春、季春;以四月、五月、六月为夏季,分别称作孟夏、仲
夏、季夏;秋季、冬季以此类推。二、科举制度1.汉代实行征辟制和察举制(1)征辟制 汉武帝时推行的一种自上而下的选拔官吏的制度,主要
有皇帝征聘和府、州郡辟除两方面。①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②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2)察举制 又
称举荐制。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它的确立是从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开始的。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
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陈情表》)2.隋唐以后实行科举制科举制 隋以后各
封建王朝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分科取士而得名。明、清形成了完备的科举考试制度。共分四级(见后表)。汉代已有考试取士之法,但系
临时措施,并未形成定制。隋文帝废除贵族垄断的九品中正制,于开皇七年(587)设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炀帝时始置进士科。唐代于进士
外,复置秀才、明法、明书、明算诸科,又有一史、三史、开元礼、童子、道举等科。诸科之中,唯进士科为常设,最为重要。宋以后各朝科举制仅
有进士科。唐、宋进士科主要考诗赋。宋神宗熙宁时,王安石改用经义。元、明、清均用其法。明、清两朝的经义以“四书”“五经”的文句为题,
规定文章的格式为八股文,解释须依朱熹的《四书集注》等书。光绪二十七年(1901),一度改变科举办法,废止八股。变法失败后复旧。光绪
三十一年(1905)推行学校教育,科举制度即被废除。明清科举简表科别内容项目院试乡试(秋闱)会试(春闱)殿试考场学政巡回案临考场(
府、县)京城和各省城贡院(省城)京城贡院(礼部)皇宫(宫殿)主考人各省学政中央政府特派官员礼部侍郎或钦差大臣皇帝参加者童生(儒生)
生员及监生 举人贡士中者名称生员(秀才)举人贡士进士日期三年之内两次  子、卯、午、酉年八月,桂榜  乡试次年三月,杏榜会试同年四
月,金榜 第一名案首解元会元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3.与科举相关的内容(1)童生试 明、清两代时取得生员(秀才)资格
的入学考试,简称“童试”,亦称“小考”“小试”。应考者称童生,未被录取者虽至白首,不改童生之称,童生试包括县试、府(或直隶州、厅)
试与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录取者为生员,送入府、县学宫,称“入学”。岁考、科考则为考核已入学的生员的考试。《促织》中“邑有成名者,操童
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2)进士及第 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科举殿试时录取分为三
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
,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通俗地讲,考中一、二、三甲都可以叫进士及第。及第后称考官为
座主、恩门,对座主自称门生。同科及第的人互称同年。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训俭示康》)(3)连中三元 科举制度称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为解元、会元、状元,合称“三元”。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考中了第一名,称“连中三元”。(4)鼎甲 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5)诸生 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有时也指进入国子监学习的监生。今诸生学于太学。(《送东阳马生序》)(6)八股文 也称“时文”“制艺”“制义”“八比文”,是明朝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文体有固定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每个部分都有一定的字数的限制,人们只是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成文。文章内容空洞,形式死板。4.与教育相关的内容(1)古代学校有“庠(xiáng)”“序”“太学”。“庠”和“序”是地方学校。又嘱学使俾入邑庠。(《促织》)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2)“太学”是全国最高学府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张衡传》)(3)明清时最高学府称国子监入监读书的人称监(jiàn)生。国子监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教学人员为教授、博士、直进、助教等。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送东阳马生序》)原创精品资源学科网独家享有版权,侵权必究!
献花(0)
+1
(本文系在羡智库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