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古诗、日积月累、文言文汇总(素材)-五年级下册语文
2023-01-03 | 阅:  转:  |  分享 
  
五年级语文下册日积月累及古诗、文言文背诵汇总日积月累一诗的大意:临行前,母亲在为游子缝制衣衫,那针脚分外细密,是怕孩子长久不能回家。像春日阳
光一般的母爱,孩子微小的心意又怎么能报答呢?“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将孩子喻为小草,将母爱喻为春天的阳光,寄托了孩子对父母发自
肺腑的爱。游子吟孟郊(唐)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日积月累二诗的大意:春天的
夜晚十分静谧,山中一片空寂,甚至听得到桂花落下的声音。月亮升起,惊动了山中栖息的鸟儿,山间溪畔响起了鸟儿鸣叫的声音。表现诗人闲适、
恬淡而又愉悦的心境。鸟鸣涧王维 (唐)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日积月累三——谐音歇后语外甥打灯笼——照
旧(舅) 梁山泊军师——无(吴) 用孔夫子搬家——净是输(书) 四月 的冰河——开动(冻) 了咸菜烧豆腐——有言(盐) 在先 隔着
门缝吹喇叭——名(鸣) 声在外诗的大意:放眼望去,黄河仿佛伸入了远方的白云之中,四下只有一片孤城和万仞山峰。羌笛何必吹奏《折杨柳》
的曲子呢?即使是春风也吹不到遥远的玉门关。表达了戍边者久久不得还乡的哀怨之情,悲凉中又有慷慨之气。日积月累四凉州词王之涣(唐)黄河
远上白云间, 一片 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诗的大意:朋友要离开此地,在美好的春季前往扬州了。朋友乘坐的那一
叶小舟驶得越来越远,最后只见长江蜿蜒地流向远方。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唐)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 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
, 唯见长江天际流。日积月累六 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 不惑:指人四十岁。 及笄:指女子年满十五岁。 花甲:指人六十岁
。 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纪。 古稀:指人七十岁。 而立:指人三十岁。 期颐:指人一百岁。诗的大意:郁郁葱葱的树木遍布山原,水
光映照着天光,河川一片洁白。在杜鹃的声声啼叫中,细密的雨丝像烟雾一样弥漫。乡村的四月很少有清闲的人,才结束了养蚕种桑等工作,又去田
里插秧了。表现了江南初夏时节的风光。日积月累七乡村四月作者: 翁卷 (宋)绿遍山原白满川, 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 闲人少, 才
了蚕桑又插田。君子懂得的是道义,小人懂得的是利益。孔子认为,君子心胸开阔,神定气安。小人则是斤斤计较,患得患失。同情之心是仁德的开
端。坏事干多了,一定会自取灭亡。一个懂得羞耻的人,就会主动拒绝做一些事情。日积月累八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 君
子坦荡荡, 小人长戚戚。 ——《论语》恻隐之心, 仁之端也。——《孟子》 多行不义, 必自毙。——《左传》人有耻, 则能有所不
为。 ——《朱子语类》课内古诗:1、古诗三首 由三首七言绝句组成,内容都涉及古代乡村中的儿童生活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展现
了农家夏忙时的劳动场面:初夏,农人白天到田里锄草,晚上回来搓麻线,农家男女都各自挑起家庭的重担。孩子们不会耕地也不会织布,却在茂盛
的桑树下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
学种瓜。 《稚子弄冰》的作者是宋代诗人杨万里。古诗写了幼童在严寒天气弄冰玩耍、自得其乐的场景: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盆中
的冰块取出,用彩丝穿过冰块,提在手中,就像一个银钲。轻轻敲打,清脆的响声穿林而过。忽然冰块落地,发出如玻璃破碎一般的声音。孩子取冰
时的欣喜、穿丝时的小心、敲冰块时的得意一一呈现,表达出作者对孩子的喜爱之情。 稚子弄冰 宋·?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
当银铮。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村晚》的作者是宋代诗人雷震。古诗展示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牧童骑牛晚归图:在四周长满
青草的池塘里,池水高涨。太阳正要落山,红红的火球好像被远山衔在嘴里。倒映在清凉的水波中。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拿着短笛随意地
吹奏。 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9、古诗三首 三首七
言古诗,展现了不同时代诗人的情怀,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片赤子之心。 《从军行》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昌龄,通过对边塞战事场景的描绘,表现了
戍边战士的崇高精神。诗的大意是:边塞一带阴云密布,烽烟滚滚,皑皑雪山都显得黯然无光、孤城与玉门关遥遥相对。将士们在塞外身经百战,飞
扬的黄沙都磨破了身上的铠甲,但只要边患仍在,就绝不返乡。 从军行 (唐)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
楼兰终不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甫,这是一首七言律诗。 诗的大意是:身在蜀地时,忽然听闻蓟北被收复的消息,不禁泪
洒衣衫,回头看到妻儿也一扫愁容,随手卷起书本,内心欣喜若狂。在白天便高歌痛饮,想着正好趁春天启程返乡,可以从巴峡穿过巫峡,再顺流而
下到襄阳,去往洛阳方向。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
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作者是宋代诗人陆游,写了诗人在秋日黎明时分走出篱门
,想到北方中原地区尚为金人所统治,心中无限感慨。诗的大意是:黄河奔流入海。华山高耸入云,遗民百姓的泪水已经流尽,年复一年地盼望南宋
朝廷前来收复失地。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课内文言文:
15.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
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注释_________①本文选自《韩非子?难一》。②[鬻]卖
。③[陷]穿透。④[夫]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本文选自《韩非子·难一》,讲述了楚国有个卖盾和矛的人,他在夸耀自己的盾和矛对,理由
前后抵牾,不能自圆其说。这一故事告诫人们说话做事要前后相应,不要自相矛盾。课文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叙述了主要事件:一个楚国人在卖
盾和矛时,一边夸耀自己的盾坚不可破,一边又夸耀自己的矛无坚不摧,有个围观的人问他,若是用自己的矛攻击自己的盾会怎样,结果他无言以对
。第二层是最后一句话,点明了由此事引发的议论:坚不可破的盾和无坚不摧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本文篇幅短小,语言精练,读来很有趣味
,给人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比如,“誉”字,就可以让人想到卖者那自吹自擂、得意忘形的模样;“何如”一问,能让人联想到围观者质问卖者
时从容不迫的样子;“弗能应也”则使人想象出卖者无法回答时的尴尬和窘态。词语理解:1.课文中有一些单音节词与现代汉语中的一些双音节词
意思相对应:“坚”即“坚固” “利”即“锐利” “应”即“应答”;2.有一些词古今意思相同: “莫”和“弗”都是“不”的意思
“以”是“用”的意思;3.古今意思不同:“陷”意为“刺破” “或”意为“有的人”21.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慧。孔
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杨氏之子》是一
篇文言文,选自《世说新语·言语》,讲述了梁国一户杨姓人家中的九岁男孩与客人孔君平机智对谈的经过,勾勒出一个机敏善对的聪慧男孩的形象
。第一句总起全文,介绍了本文的主人公——杨家九岁的儿子,说他十分聪慧。接着讲了一件有趣的小事,来证明其聪慧。孔君平去拜访杨家父亲,可他不在家,于是叫出了杨家孩子。孩子用杨梅招待客人。孔君平看到杨梅,想到这家人姓杨,于是借此调侃杨梅是杨家的果子。而孩子的作答也干脆利落,同样在姓氏上做文章,以孔雀不是孔君平家养的禽鸟来反驳对方。
献花(0)
+1
(本文系新智慧教育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