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中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
2023-01-03 | 阅:  转:  |  分享 
  
这份资料分两部分,一部分是材料分析知识点及明细(教育学部分)

二部分是分章节知识点梳理

中学知识与能力教育学材料分析题考查范围集中在德育原则(方法)和教学原则(方法)上,德育考了5次,教学考了3次,请同学们务必掌握这两道题,记住知识点,然后具体材料具体分析。

德育原则(9)

导向性原则;疏导原则;因材施教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知行统一原则

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长善救失);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导向性原则: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贯彻导向性的要求:

(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2)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

(3)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2.疏导原则(循循善诱原则)

进行德育时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贯彻疏导原则要求:

(1)讲明道理,疏通思想;

(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3.因材施教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

在德育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以及品德发展状况,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措施,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贯彻要求:

(1)以发展的眼光客观、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当代青少年学生的思想特点;

(2)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选择不同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教育;

(3)注意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4.知行统一原则

既要重视系统的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把提高认识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

贯彻要求:

(1)加强理论教育;

(2)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3)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

(4)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言行一致。

5.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教育者要善于组织和教育学生热爱集体,并依靠集体教育每个学生,同时通过对个别学生的教育,来促进集体的形成和发展,从而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贯彻要求:

(1)建立健全的学生集体;

(2)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充分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

(3)加强个别教育,并通过个别教育影响集体,增强集体的生机和活力。

6.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既要尊重信任学生,又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把严和爱有机结合起来。

贯彻要求:

(1)教育者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以及尊重热爱学生的态度;

(2)教育者应对学生严格要求,认真管理;

(3)教育者要提出适度的要求,并坚定不渝地贯彻到底。

7.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贯彻要求:既要正面引导、说服教育、启发自觉,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又要辅之以必要的纪律约束,并使两者结合起来。

(1)坚持正面教育原则,以客观的事实、先进的榜样和表扬鼓励为主的方法教育和引导学生;

(2)坚持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

(3)建立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和集体组织的公约、守则等,并且严格管理,认真执行。

8.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以达到长善救失的目的。

贯彻要求:(1)教育者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优点和不足;

(2)教育者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将学生思想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

(3)教育者要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能力,启发他们自觉思考,克服缺点,发扬优点。

9.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在德育工作中,教育者应主动协调多方面教育力量,统一认识和步调,有计划、有系统、前后连贯地教育学生,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品德。

贯彻要求:

(1)充分发挥教师集体的作用,统一学校内部的多种教育力量;

(2)争取家长和社会的配合,逐步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

(3)保持德育工作的经常性和制度化,保证对学生影响的连续性、系统性。

德育方法(8)

说服教育法 榜样示范法 陶冶教育法 实际锻炼法 品德修养指导法

品德评价法 角色扮演法 合作学习法

教学原则(8)

科学性和思想性(教育性)相统一的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直观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 巩固性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原则)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发展性原则)

科学性和思想性(教育性)相统一的原则

(1)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

体现了教学的教育性规律

该原则是指在授予学生科学知识,并结合科学知识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人生观、科学世界观的教育。

这一原则的实质要求是:在教学活动中把教书和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

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①教师要保证教学的科学性;

②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③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④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思想水平。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概念: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中来理解和掌握知识,并引导他们运用新知识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体现了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①重视书本知识的教学;

②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重联系实际;

③加强教学的实践性环节,重视引导和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④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能力训练的关系;

⑤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3)直观性原则

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比较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

直观手段的种类:

实物直观、模像直观、言语直观

贯彻要求:

①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手段;

②将直观教具的演示与语言讲解结合起来;

③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4)启发性原则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体现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的原则。

贯彻要求:

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③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④发扬教学民主。

(5)循序渐进原则(系统性原则)

涵义:教师要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进行教学,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贯彻要求:

①按照学生的认识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地进行教学;

②教学要有系统性;

③引导学生将知识体系化、系统化;

④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

(6)巩固性原则

贯彻要求:

①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巩固;

②组织好学生的复习工作,教会学生记忆的方法;③通过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来巩固知识。

(7)因材施教原则

(1)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孔子施教,各因其材”

(2)贯彻要求:

坚持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

教师要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并创造条件,尽可能使每个学生的不同特长都得以发挥。

(8)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发展性原则)

教学的内容、方法、分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使他们能够接受,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

(2)贯彻此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②考虑学生认识发展的时代特点。

常用的教学方法

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

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演示法、参观法

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实践活动法

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

发现法

5.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

欣赏教学法 情景教学法

第一章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教育的属性(选择)

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起源与发展(选择)

神话起源说:宗教、朱熹

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沛西能

心理起源说:孟禄

劳动起源说:凯洛夫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选择)

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教育学的根本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

教育学的发展(选择)

萌芽阶段:中国,《学记》最早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专著。孔子 《论语》

西方:苏格拉底 问答法 (产婆术)启发性原则

柏拉图 《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 《教育遵循自然》

昆体良 《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西方最早的“模仿-理论-练习”

独立形态阶段:

夸美纽斯: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泛智教育 班级授课制

卢梭:《爱弥儿》

裴斯泰洛奇: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心理学化”

洛克:白板说,绅士教育

斯宾塞:教育的目的是为未来“完满生活”做准备、《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建立阶段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教育性教学”教学四阶段论 “三中心论”教师 教材 课堂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新三中心论:儿童、活动、经验 “教育无目的论”

“从做中学”“五步探究教学法”

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辨析题)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决定着教育的目的和性质,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权(重要)

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教育培养所需要的人才,舆论作用于政治经济制度,促进进程,但不改变方向

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简答题)

顺序性(循序渐进)

阶段性

不平衡性(关键期)

差异性(因材施教)

互补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选择)

内发论:孟子 弗洛伊德 威尔逊 格赛尔

外烁论:荀子 洛克 华生

辅合论:发展等于遗传与环境之和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简答,材料分析)

遗传(提供可能性)

环境

教育(主导作用)

个体主观能动性(决定性)

教育目的内涵(辨析题)

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是根据一定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自身发展需要及规律,对教育工作具有全程的指导作用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是普通与特殊之间的关系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简答题)

国家的教育目的

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教师的教学目标

教育目的价值取向

个人本位论:孟子 卢梭 裴斯泰洛奇

社会本位论:荀子 柏拉图 赫尔巴特

我国当前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制(选择题)

我国第一个现代学制:癸卯学制

壬戌学制(新学制 六三三学制)

现行学制:从单轨学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

义务教育

强制性 普及性 免费性 公共性 基础性



中学课程

课程理论流派(选择 简答题)

学生中心论(活动中心课程论):杜威,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来编制课程的理论,经验论,以儿童的实际经验为起点,从做中学,重视儿童的心理顺序

学科中心论

结构主义课程论:布鲁纳,学习是认知结构不断改进和完善的过程,发现学习

要素主义课程论:巴格莱,人类的“共同要素”,国家利益:重视学科课程,知识的传授

永恒主义课程论:赫钦斯 ,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如何选择学科

社会中心论:布拉梅尔德,适应社会需要为中心

影响课程开发的主要因素:儿童、社会、学科特征

课程内容(简答题)

课程计划:指导性文件、课时分配、课程设置(首要问题)

课程标准: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

教材:教科书(主体)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单选 简答)

课程结构:小学 综合实践活动 (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 简称“综合”) 中学 分科+综合 高中 分科

中学教学

教学的内涵(辨析)

在教育目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教学工作的意义(简答题 选择题)

传递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形式

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教学的首要任务(辨析题 简答题)

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辨析)

特殊性表现在:1.认识对象的间接性与概括性

2.认识方式的简捷性与高效性

3.教师的引导性、指导性与传授性

4.认识的交往性与实践性

5.认识的教育性与发展性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特点)(简答,材料分析)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间接性规律)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发展性规律)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双边性规律)

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育性规律)

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结构)(简答题)

激发学习动机

领会知识(中心环节):感知、理解教材

巩固知识

运用知识

检查知识

教学原则(选择、简答、辨析、材料分析)

科学性和思想性(教育性)相统一的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直观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 巩固性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原则)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发展性原则)

科学性和思想性(教育性)相统一的原则

八.常用的教学方法

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

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演示法、参观法

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实践活动法

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

发现法

5.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

欣赏教学法 情景教学法

我国现行的教学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制(优缺点)最早采用(1862年)京师同人馆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备课(备教材 备教法 备学生)

上课

作业的布置与反馈

课外辅导

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教学评价的基本内容

学生学业评价 课堂教学评价 教师评价





中学生学习心理

感觉的相互作用(选择 简答)

同意感觉的相互作用

感觉适应:暗适应 明适应

感觉对比:同时对比 继时对比

感觉后效:正后象(与刺激物性质相同的后像)负后像(相反)

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感觉补偿:失去视力后,听觉变灵敏

联觉:红色让人觉得温暖

知觉的基本特性(选择)

选择性(用红笔画重点)

理解性(知识经验参与)

整体性(根据人的面部特征,认出这个人)

恒常性(知觉条件发生变化)

注意的分类(选择题)

1.无意注意:没有事先目的和意志努力(有人推门而入,会不自觉地注视)

2.有意注意:有目的,需意志努力(如上课听课,记笔记)

3.有意后注意: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从有意注意基础上而来,非常熟练)

四.区分注意转移、注意分散、注意的分配(辨析题)

注意的分散:分心,离开了当前任务而被无关事物所吸引

注意的转移: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

注意的分配:同一时间内指向不同的对象,同时从事几种不同的活动(一心二用)

记忆的过程(重要,选择、简答、辨析)

1.识记:无意识记(自然而然就记住),有意识记(主动记忆);机械识记(死记硬背 )意义识记(理解记忆)

2.遗忘

1.遗忘规律: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呈负加速

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学习材料的性质,系列位置效应,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记忆任务的长久性和重要性;识记的方法;时间因素;情绪与动机

遗忘的原因:消退说 压抑(动机)说 提取失败说(舌尖现象)同化说

干扰说:倒摄抑制(后学习材料对回忆先学习材料的干扰)和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后学习材料的干扰)

回忆或再认

回忆:过去事物不在面前,重新呈现出来(如简答题)

再认:对体验过的事物再出现在眼前,仍能认出(如选择题)

运用记忆规律促进有效学习的方法(简答题)

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

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运用多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有效运用记忆术

适当过度学习

重复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也即如何有效组织复习)

有效组织复习:复习时机要得当、复习方法要合理、复习次数要适宜、重视对记忆品质的培养、注意用脑卫生

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简答题、辨析题、材料分析)

问题情境:问题呈现的知觉方式

定势与功能固着

原型启发

已有知识经验

情绪与动机

八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单选、简答)

感知运动阶段(0-2岁):感觉和动作的分化、客体永久性、问题解决能力得到发展、延迟模仿产生

前运算阶段(2-7岁):早期的信号功能、自我中心性、不可逆运算、不能推断事实、泛灵论(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不合逻辑的推理、不能理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不能进行抽象思维运算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去自我中心性、可逆性、守恒概念、分类、序列化(排序)

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上):命题之间的关系:假设-演绎推理、类比推理、抽象逻辑思维、可逆与补偿、反思能力、思维的灵活性、形式运算思维的逐渐发展

奥苏贝尔成就动机的分类(选择题、简答题)

认知内驱力:了解、理解、掌握知识以及解决问题的需要,从好奇的倾向派生出来,(内部动机)

自我提高内驱力: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外部动机)

附属内驱力:为了保持家长和教师的赞许或认可而努力学习的需要(外部动机)

儿童早期附属内驱力最突出,儿童后期、少年期,附属内驱力减弱,少年期,认知内驱力和自我提高内驱力成为主要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选择题、简答题)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倒U型曲线关系,动机处于中等水平时学习效率最高

动机的最佳水平随着任务的性质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学校效果随着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学习动机理论(选择题、辨析题)

强化理论:奖励与惩罚的外部手段来维持学生学习动机

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分七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可能是因为缺失性需要没有得到满足而引起的。

成就动机理论:阿特金森:力求成功的动机(选择成功率为50%的任务)和避免失败的动机(选择非常容易或者非常困难的任务)

成败归因理论:韦纳的六因素与三维度,总是把失败归因于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能力低)的因素就容易形成习得性无助。归因未必正确,但非常重要。帮助学生正确归因,重塑自信。努力归因和现实归因。

成就目标理论:德韦克,持能力增长观的个体倾向于确立掌握目标,能力实体观的个体倾向于确立表现目标

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影响因素: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替代经验、言语暗示、情绪唤醒

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简答,材料分析)

学习动机的激发: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

设置合适的目标

控制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表达明确的期望

提供明确的、及时的、经常的反馈

合理运用外部奖赏

有效地运用表扬

对学习进行竞争教育,适当开展学习竞争

学习动机的培养:

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习动机的产生。

2.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3.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

4.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感。

5.培养对学习的兴趣。

6.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内在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

设置合适的目标

培养恰当的自我效能感

训练归因

学习迁移的类型(简答题,辨析题)

按性质分:正迁移(促进作用)、负迁移(阻碍作用)、零迁移(特殊形式)

按发生方向:顺向迁移(先前学习的材料对后继学习的影响)逆向迁移(后继学习的材料对先前学习的影响)

按迁移内容的抽象和概括水平:水平迁移、垂直迁移

按迁移的内容不同:一般迁移和具体迁移



十四.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简答)

1.学习材料的特点 共同要素说

2.原有知识经验的概括程度 经验类化说

3.对学习情境的理解 情境性理论

4.学习的心理准备状态 (心向)

5.学习策略的水平

6.智力与能力

7.教师的指导

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简答)

1.改革教材内容,促进迁移。

⑴精选教材,提高对概念和原理的理解水平

⑵合理编排教学内容,突出知识的组织特点

2.合理编排教学方式,促进迁移。

3.教授学习策略,提高学生的迁移意识。

4.改进对学生的评价。 发展性评价

十五.学习策略的分类

认知策略

复述策略:指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言语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举例:重复电话号码、画线、抄写、朗读、默写

精加工策略:指把新信息与头脑中的旧信息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

①记忆术 ②做笔记 ③提问 ④生成性学习 ⑤运用背景知识,联系客观实际

组织策略:将精细加工提炼出来的知识点加以构造,形成知识结构的更高水平的信息加工策略:

组织策略主要有两种:①归类策略。也即组块 ②纲要策略

元认知策略

计划策略:设置学习目标、浏览阅读材料、设置思考题及分析如何完成学习任务

监控策略:对注意加以跟踪,对材料进行自我提问,考试时监视速度和时间。

调节策略:发现问题,则采取相应补救措施

资源管理策略

⑴时间管理策略⑵环境管理策略⑶努力管理策略 ⑷学业求助策略

学习理论(单选、简答、材料分析)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巴普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学说 泛化与分化 消退与恢复

泛化: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分化:分辨勇敢和鲁莽的区别

华生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替代-联结学说,环境决定论者

桑代克的联结-试误说:学习是渐进的、盲目的、尝试错误的过程,三原则: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强化:正强化(实施奖励)、负强化(撤销惩罚)

负强化:逃避条件作用和回避条件作用

消退:条件反应逐渐减退、直至消失

惩罚:呈现性惩罚、移除性惩罚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注意、保持、复现和动机

强化的三种类型: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认知派学习理论

格式塔学派的完形-顿悟学习理论(苛勒)

学习不是一种盲目尝试,而是对情境的顿悟而获得的成功

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

学习是有目的、期望的获得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形式,使得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成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以符号为代表的新观念与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实质性的联系过程,是原有观念加以同化的过程

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罗杰斯)

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

学生中心的教学观:非指导性教学模式,教师是学习的促进者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知识观:知识的动态性

学习观: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学习的情境性

学生观:强调学习者本身的已有的经验结构

中学生发展心理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理论(选择题)

内化:将外在的事物或他人的心智过程运作转变为自己的内在表征

最近发展区:教学的最佳效果产生区,“跳一跳,摘个桃”

支架式教学:在学生试图解决超出当前知识水平的问题给予支持和指导,帮助顺利通过最近发展区,使之最终能够独立完成任务

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简答题)

中学生记忆发展的总趋势:随着年龄增长记忆力不断提高,到16岁趋于成熟

同一年龄的中学生,受所记材料影响,记忆效果不一样

中学生短时记忆的广度随年纪的增长而不断增大

随年龄的增长,中学生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都不断增长,但有意记忆逐渐占主导地位

中学生以理解记忆为主要记忆手段

抽象记忆在中学阶段占主导地位

情绪的分类(选择题)

心境:微弱、持续时间较长、弥漫性,如,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

激情:爆发式、短促、强烈,如暴跳如雷

应激: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所引起的急速紧张

中学生情绪变化的两极性(简答,材料分析)

复杂与简单共存

强与弱共存

波动与稳定共存

微妙的隐蔽性

意志的两极性

人际关系的两极性

容易移情

对中学生情绪调节的指导(简答题,材料分析题)

教会学生形成的适宜情绪状态

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问题

教会学生情绪调节的方法:认知调节法、合理宣泄法、意志调节法、转移注意力法、幽默法

通过实际锻炼提高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

多元智能理论(简答题,材料分析,重要)

加德纳认为,人的智力结构中存在着七种相对独立的智力,这七种智力在人身上的组合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每个人在不同领域的智力发展水平是不同步的。

这七种智力是:言语智力、逻辑-数学智力、视觉-空间能力、音乐智力、运动智力、人际智力、自知(内省)智力

对教育的启示:1.积极乐观的学生观 2.科学的智力观 3.因材施教的教学观

4.多样化的人才观和成才观

人格的特征

独特性: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稳定性:人格特征是稳定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整合性: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

功能性:人生成败的根源之一,如面对挫折不同,结果不同

社会性:受社会历史条件制约

人格的结构(选择,材料分析)

气质的类型: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

胆汁质:精力旺盛,粗枝大叶,表里如一,冲动鲁莽 。(代表人物:张飞)

多血质:活泼好动,反应迅速,动作敏捷,善于社交,情绪不稳定。(代表人物:王熙凤)

黏液质:沉着稳重,不够灵活,踏实,死板,缺乏生气。(代表人物:林冲)

抑郁质:敏锐、体验深刻、怯懦、孤僻。(代表人物:林黛玉)

针对气质类型如何因材施教:

对胆汁质的学生,教师应采取直截了当的方式,但这些学生不宜轻易激怒,对其严厉批评要有说服力,培养其自制力,坚持到底的精神,豪放、勇于进取的个性品质。

对多血质的学生,可以采取多种教育方式,但要定期提醒,对其缺点严厉批评。教师应鼓励他们勇于克服困难,培养扎实专一的精神,防止其见异思迁,创造条件,多给他们活动的机会,培养他们朝气蓬勃,足智多谋的优点。

对黏液质的学生,教师要采取耐心教育的方式,让他们有考虑和反应的足够时间,培养其生气勃勃的精神,热情开朗的个性和以诚待人、工作踏实顽强的优点。

对抑郁质的学生,则应采取委婉暗示的方式,对其多关心、爱护,不宜在公开场合下指责,不宜过于严厉的批评,培养他们亲切、友好、善于交往、富有自信的精神,培养其敏感、机智、认真、细致、高自尊的优点。

2.性格

(1)性格的概念

指人的较稳定的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相结合而形成的人格特征。

2、性格的结构

(1)性格的态度特征:对自己、他人、社会、工作、劳动、学习的态度。具有核心意义。

(2)性格的意志特征:自觉确定目的,调节支配行为

(3)性格的情绪特征:情绪活动的强度、稳定性和持久性、主导心境等。

(4)性格的理智特征:感知、记忆、想象等认知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认知风格,主动或被动感知,看到整体还是细节

3.性格与气质的关系(辨析)

联系

①性格与气质都属于稳定的人格特征。

②性格与气质相互渗透,彼此制约,二者相互影响。

区别

①气质受生理影响大,性格受社会影响大。

②气质的稳定性强,性格的可塑性强。

③气质特征表现较早,性格特征表现较晚。

④气质无所谓好坏,性格有好坏之别。

九.认知风格分类(选择)

1.场独立型:内在参照,场依存型:外在参照

2.冲动型:反应快,容易出错,沉思型:反应慢,但仔细准确

3.同时型:(右脑,多种假设);继时型(左脑,一种假设)

十.影响人格的发展因素(简答题)

生物遗传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家庭因素(权威型、放纵型、民主型)

学校教育因素;个体主观因素

人格的发展理论(选择题、简答题)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期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婴儿期(0-1.5岁)基本的信任对不信任

自主感对羞耻感(2-3岁)培养自主性

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培养主动性

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培养勤奋性

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培养自我同一性

其他三个阶段: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

中学生心理辅导

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选择、材料分析)

挫折,方法:理智压抑、认知改组

抑郁症:持久的情绪低落,方法:认知行为疗法

恐惧症:对特定的无实在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非理性惧怕,如社交恐惧症,系统脱敏法

焦虑症:如考试焦虑,方法:肌肉放松、系统脱敏法

强迫症:强迫观念、意向、动作,方法:药物治疗,行为疗法,建立支持性环境,森田疗法

网络成瘾:方法:行为疗法、认知疗法、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选择题,简答题)

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自我控制法

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全身松弛法、系统脱敏法、肯定性训练

改善学生认知方法:认知疗法、来访者中心疗法、理性-情绪疗法

中学德育

品德的心理结构(简答题、辨析题)

道德认知:品德的核心

道德情感:直觉的道德情感、想象的道德情感、伦理的道德情感,是道德行为的直接动力

道德意志:人的信心、决心、恒心

道德行为:是衡量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志

良好的品德培养方法

有效的说服:有效地利用正反论据、发挥情感的作用、要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考虑学生的原有态度

树立良好榜样

利用群体约定

价值辨析

给予适当的奖励和惩罚

品德发展阶段理论(选择题、简答题)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自律到他律)

自我中心阶段:以自我中心

权威阶段:接受权威指定的规范

可逆性阶段:规则是可以改变的

公正阶段: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前习俗水平:服从与惩罚;相对功利

习俗水平:寻求认可(好孩子);维护权威或秩序

后习俗水平:社会契约(看重法律效力),普遍原则:公平公正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简答题、辨析题)

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基础、开端)、情、意、行(关键、终结)相统一的培养提高过程

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转化的过程

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我国主要的德育原则(选择、简答、辨析、材料分析,必考题,重要)

导向性原则: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疏导原则:循循善诱,以理服人

因材施教原则: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知行统一原则: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平行教育原则

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

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长善救失

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家长、社会和学校的“三位一体”

常用的德育方法(选择、简答、辨析、材料分析,必考题,重要)

说服教育法:摆事实,讲道理

榜样示范法:伟人的典范、教育者的示范、学生中的好榜样

陶冶教育法: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让学校每一面墙壁开口说话”

实际锻炼法:执行制度、委托任务、组织活动

自我教育法:慎独、座右铭、立志

品德评价法: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

角色扮演法

合作学习法

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

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选择题,简答)

学生方面:上课风气,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疲劳程度,自制力,对教师的期望

教师方面:领导风格,教师威信,语言,声调、动作、表情;注意分配情况、教育机智

课堂学习环境

其他:课堂管理跨度:课堂常规,师生关系

创设积极的课堂气氛方法(选择题,简答题)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培养教师威信的途径

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

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

注重良好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

做学生的朋友和知己

教师的成长历程(选择题、简答题)

关注生存阶段:与学生搞好关系

关注情境阶段:关心如何教好课堂内容

关注学生阶段:教师是否成熟的标志:能否自觉关注学生

献花(0)
+1
(本文系知识资料圈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