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2023-01-05 | 阅:  转:  |  分享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三年级数学说课稿「篇一」[教学要求]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发,并学会运用公式计算三角形的面积。2.通过图形
的割补、剪拼,参透图形变换的数学思考方法,并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教学准备]投影仪、投影片、大队旗、中队旗、小队旗;每个学生准备剪
拼的图表、剪刀等。一.导入新课1.出示少先队大队队旗,要求计算大队旗的面积。(长120厘米,宽90厘米)2.接着出示红领巾,要求计
算红领巾的面积,提出求三角形的问题。二.出示课题师:我们已经学过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计算,这堂课学习“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板
书)。你们先想一下,这堂课要学习哪些内容?(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这堂课的教学要求)讨论后投影片映出:1.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2.
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的。3.怎样运用公式计算三角形面积。三.教学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1.用数方格的方法求三角形面积。要求
学生按课本第67页上的插图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出三角形的面积接着引导学生观察,这三角形的高和底的长度同它的面积之间有什么联系,启发学生
猜想。底高面积6厘米4厘米--12厘米(学生可能会说出,三角新面机形底和高乘积的一半)2.尝试操作师:前面我们只是猜想三角形面积是
底和高乘积的的一半,还需得到证明。大家回忆一下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投影机上演示:(图形
)P213生:用割补的办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然后推导出计算平形四边形面积的公式师:那么三角形能不能通过剪拼的办法转化成长
方形呢,我们大家来做个实验。(1)请同学们拿出预先准备的长方形纸片,先量一量长方形的长和宽(长10厘米、宽6厘米),并计算出它的面
积。然后沿长方形的对角线剪开,分成两个大小、形状相同的三角形,并计算出它的面积。(图形)P214(这个实验,让学生清楚地看出这个三
角形是原来长方形的一半)(2)让学生再拿出预先准备的平行四边形的纸片,量出它的底和高(底10厘米、高6厘米),算出它的面积。然后沿
对角线剪开,分成两个大小、形状相同的三角形,再计算出它的面积。(图形)P214(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剪开的三角形底和
高是一致的,充分相信剪开的一个三角形是原来平行四边形的一半)(3)引导学生得出结论通过上面两个实验,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尝试说出计
算三角形面积的公式: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师:通过刚才的实验,证明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3。自学课本师:刚才我们是用“分”的办法证
明,计算三角形面积的公式,课本是用“合”的办法证明,把两个大小,形状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或一个平行四边形。(指导学生认真阅读
课本,同桌二人互读,相互讨论)4。教师小结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式,是通过把平行四边形割补成长方形得出的。求三角形面积的公式也是通过
把三角形拼成长方形得出的。这说明图形是可以变换的。四、教学三角形面积公式的应用1。出示尝试题教师:上课开始时,我们提出计算红领巾的
面积,这个问题能解决吗?计算红领巾的面积先要量什么?然后编出尝试题.学生到黑板上量出红领巾的底是100厘米,高约33厘米,编的尝试
题是:红领巾的底是100厘米,高约是33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2.学生边看课本边尝试练习。3.教师讲评。针对学生尝试练习情况评讲。
特别指出:应用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要注意什么?(不要忘记除以2)如果只有底高,忘了除以2,算出来是什么图形?(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
)五、巩固练习1.课本练习十九第1、2题。2.竞赛题。计算少先队中队旗的面积(只要列式)。看谁想得最快,解法最简便。(同桌二人可以
相互讨论)(图形)P216解法有:1.6060+2030/22一个正方形加两个三角形2.6080-6020/2一个长方形
减去一个三角形3.6060+2030一个正方形加一个长方形以第三种解法构思巧妙,把下面一个三角形移到上面,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长
方形。六、课堂小结这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要求学生联系上课开始时提出的三条目标回答)学生回答后,师生共同总结:1.三角形的面积的计
算公式是:底高/22.三角形的底和高决定以后,三角形的面积也就确定了。3.计算时不要忘记除以2,否则算得结果不是三角形的面积,而
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了。《小数的初步认识》是三年级学生首次接触小数,小数不同于整数,也不同于分数,对学生来说是很抽象、
难以理解的知识。但是,听了这节课,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欣赏了老师严密的课堂组织,更感叹于老师勇于探索、敢于尝试的精神,是一节值得我
们学习的课。现从以下几方面谈谈。一、给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间。基于“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的
理念。教师给学生提供了观察思考的时间,给学生提供了交流的机会。由运用熟悉的米尺直观认识,,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
几,......再到抽象概括小数的意义,实实在在地给学生创设了一片自主探究的天地,真正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课堂上,学生通
过自己观察、思考,了解1分米,3分米,7分米――写成0.1米,0.3米,0.7米的变化,认识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通过猜测、验证,
认识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又促使学生观察、独立思考、
积极交流,让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过程中锻炼、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全面发展。二、注重了数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小数在现实生活中有着
广泛的应用,即便是儿童,也经常会接触到一些小数。老师充分利用了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创设了较为丰富的,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情境,
用商场里商品的价格,让学生感悟小数。通过这个环节,使学生把数学知识带到了生活中去,又把生活中的数学带回了课堂,学生通过收集,会发现
很多,因此也会进一步觉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很大,离我们的生活很近,从而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内动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三、“导”
在关键之处。无论如何把课堂放给孩子们,老师在其中穿针引线的作用还是必不可少的。就如本节课教学,如果老师不找一些表示长度的小数出来,
孩子们就会认为小数只表示价格;如果老师不教孩子们正确地读小数的方法,孩子们就会用以前的读法来读小数。因此,无论什么课,老师的引导作
用总不可少,关键在于如何“导”得不漏痕迹、如何“导”得恰到好处、如何“导”在关键之处。本节课中,在学生正确地分出整数和小数后,老师
问“小数与我们以前学过的整数有什么不一样”使孩子们在思考中完善自己对小数的认知体系;在孩子们说完分米与厘米写成用米作单位的小数时,
老师问“请小朋友们观察这些等式,你有什么发现”促使孩子们去观察、去思考,之后完善对这些小数的认识在孩子们容易出错的地方设计有挑战性
的、有思考性的问题,促使孩子们去比较、去观察、去思考、去表达,才能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地淋漓尽致。不足之处:整节课大致分为三个
知识点:小数的读法、以元作单位的小数表示的含义、以米作单位的小数表示的含义。在教学中有点“赶”的感觉,特别在以米作单位的小数表示几
厘米的含义环节中,学生没有经过充分的思考内化知识过程。在以元作单位的小数表示的含义教学环节中,学生已有了生活经验,可以重点放在总结
小数各数位表示的含义,在教学以米作单位的小数表示的含义,加强学生说的能力和说的过程的训练,学生才能对知识由整体认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篇二」一、教学目标小学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具有高度的系统性、笼统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应
用的广泛性,针对这一特点和教材内容,以和同学实际,本课时的目标分别为:1、通过实物、多媒体的运用,使同学理解“周长”的概念、长方形
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长方形的周长。2、培养同学动脑、动手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和应用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
力。3、创设情境,培养同学刻苦钻研,努力探索的精神。二、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是教材中贯穿全局、带动全局的核心内容,它是由各局部内容在教
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周长的概念以和周长的计算是同学第一次接触,这个知识的掌握与否直接影响到今后学习的各种图形的周长计算。我给
这个课时的教学重点定为两个——理解周长的概念与周长的计算方法。这两个教学重点我是这样来突出的:1、理解周长的概念这个重点我是分三步
来进行:第一步: 导入上堂课我们已经对长方形、正方形有了初步的认识,这节课我们要学习长方形周长的计算。谁能说说“周”是什么意思?“
长”是什么意思?第二步:理解认识周长这个概念出示一些图形让同学说出哪局部是这些图形的周长?然后再出示长方形、正方形的实物让同学说说
周长。如书本的平面、黑板的平面、篮球场的平面等。第三步:总结归纳小同学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笼统思维过渡的阶段,思维过程对具
体形象存在着依赖性。通过这样的教学中,同学在感性上认识了周长,这时要将感性上升为理性认识,通过讨论、总结、概括什么叫周长?最后得出
围在每个图形边长的和,叫做这些图形的周长。这个教学过程是同学全面、自然的、主动的学习的一个过程,而不是老师把知识强加给同学的过程,
教师只起到了点拔的作用。2、周长的计算这个重点分两步进行(1)创设情境,探索求知出示例题,谁能计算这个长方形的周长?请你想几种方法
来计算周长?讨论估计有三种情况:①用绳子量②用长方形滚动③各条边相加。这是一次训练同学创新思维的练习。在没有得出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
之前,在目前同学的思维状态下,通过同学自身考虑得出的方法,无疑都是一种好方法。我们可以发现各种方法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用绳子量不方
便,存在误差;用长方形滚动小实物可以,大实物、画在黑板上或是固定的图形就不行;最好的方法是通过量各条边的长度,把各条边相加。但是量
几条边呢?通过讨论,同学认为只要量长和宽就行。联系以前的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同学很快就能找到答案,在教学中也使旧知识得到了很好的迁
移。然后要求同学列出求这个长方形周长的算式,并要求说出你这样做的依据。通过同学的主动参与,大至会有以下几种做法:①4+3+4+3也
就是“长+宽+长+宽”其实这就是用绳子量和长方形滚动得出的方法。②4×2+3×2 也就是“长×2+宽×2”这是利用长方形对边相等的
性质来做的。③(4+3)×2也就是“(长+宽)×2”长和宽折起来,长方形周长就是长边与宽边和的2倍。2、讨论总结、归纳方法再次讨论
,说说哪一种方法好?为什么?通过师生的一起讨论,得出长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是“(长+宽)×2”。一.说教材教材分析《轴对称图形》这课
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材在编排上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实践到理论,指导学生感知图形的轴对称现
象,层次分明,循序渐进。对称是一种基本的图形变换,包括轴对称、中心对称、平移对称、旋转对称和镜面对称等多种形式。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
中具有对称性质的事物很多,学生对于对称现象并不陌生。例如,许多艺术作品、建筑设计中都体现了对称的风格。对称的物体给人一种匀称、均衡
的美感。教材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进而认识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为学生今后
进一步探索简单图形的轴对称特性,把握简单图形之间的轴对称关系,以及利用轴对称方法对图形进行变换或设计图案打好基础。教材是按照知识引
入——概念教学——知识应用的顺序逐步展开的,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材先通过天安门、飞机、奖杯的实物图让学生观察、分析他们的共同特
点,引出“对称”的概念。接下来教材将这几样物品抽象为平面图形,引导学生通过对折发现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并初步描述了轴对称图形的概
念。教材还在图中出现了“对称轴”这一名词,但没有给“对称轴”下定义或作出描述,只是让学生有所认识。第二道例题则让学生利用刚掌握的轴
对称图形的初步知识,“做”出轴对称图形。通过这些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积累感性认识,丰富对轴对称图形的体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想
想做做”中,通过一系列的习题,加深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其中第3题在方格纸上提供一个轴对称图形的一半,要求画出它的另一半,使学生
有机会再一次在操作中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在“想想做做”后面,还安排了“你知道吗”,介绍自然界中一些对称现象以及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对
称的建筑,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帮助学生体会“对称”的科学与美学价值。学情分析轴对称现象是学生新接触的一个知识点,这种现象广
泛蕴涵在大自然中,学习这部分的知识,要求学生具备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说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感知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轴对
称现象。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自主探求轴对称图形的特征,理解对称轴的含义,感受数学的美。2.能力目标: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从具体到抽象
,再从抽象回到具体的思维方法。培养观察、操作、表达、思维能力与探索意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创造力,激发学生的审美观点,培养学生创造
美的能力。3.情感目标:让学生在实际操作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鼓励他们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感悟数学知识的魅力,激发学生学好
数学的欲望。教学重点: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教学难点:掌握辨别轴对称图形的方法二.说教法陶行知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要活的书,不
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
中心的教科书。”在数学教学中,从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物体出发,强有力的吸引住了学生,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为学生创设探究学
习的情境;同时根据教材的编排和儿童的心理特点和思维特点,这节课准备采用观察发现,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发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
合作能力。三.说学法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就必须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也就是在创造数学中学习数
学。本课从具体的学生感兴趣的物体中,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通过动手操作,小组讨论来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
通过有层次的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巩固所学知识。四.说教学过程我先从孩子们感兴趣的玩导入,在教师与学生共同玩的过程中拉近我
和学生的距离,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这节课的一开始,我先通过剪出一个“爱心”图,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且也能比较自
然地揭示这节课的课题。接下来,出示例题中的图片,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并且自己动手折一折,来发现这些物体是对称的,揭示出“完全重合”
这样一个概念,使学生初步感知到平面图形的对称性,随后,让学生继续动手折纸,进一步揭示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以及让学生初步了解对称
轴。然后给出一些学生知道的几何图形和其他图形,即课本中的“试一试”,同样采用小组合作,共同探讨的学习方法,来解决问题。这样设计,能
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既发挥了学生的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同时一定难度的图形判断,让学生在跳一跳的前
提下才摘到他要的果实,激发学生爱动脑筋,勇于探索。学生学习完了“试一试”,此时学生对轴对称图形已经有了不少的认识,这时,就需要一些
习题和游戏来巩固前面所学的知识,我安排了“找一找”、“做一做”、“猜一猜”三个环节,“找一找”就是课本中的“想想做做”第一题、第五
题和第六题,主要是让学生来判断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这两道题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的巩固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能准确地判断出一个图形
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做一做”就是课本中的例题2,让学生自己动手来制作出轴对称图形,给了学生自我表现、自我创造的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
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学数学的亲切感,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猜一猜”是在给出轴对称图形的一半的基础上,让学生猜出这个图形的形
状。在这一题上是由简到难,层层递进。这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轴对称图形以及对称轴的认识。最后,我安排了一个“
欣赏图片,情感体验”的环节,用课件展示出一系列美丽的轴对称图形,让学生充分地享受这些美丽的轴对称图形带来的视觉上的冲击,感受美、欣
赏美。在这节课的最后,我用一个轴对称的汉字——“美”来进行总结,并将课题补充完整,美丽的轴对称图形。全课设计,力求做到符合学生的认
知特点,想方设法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始终处于好奇、好学的学习情绪中,让每一位学生都学有所得,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三年级数
学说课稿「篇三」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内容《四边形》。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简单的空间图形、认识了长
方形与正方形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以后进一步学习其它空间与图形的基础。教材首先出示了一幅校园场景图,图上有许多关于“空
间与图形”的信息。目的是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丰富他们对图形特别是四边形的感性认识,并从整体上感知自己生活中的几何图形。接下来教材安
排了两个例题,例1是借助于涂颜色的活动,让学生从众多的图形中区分出四边形,并感悟到四边形有四条边和四个角。例2让学生通过把各种四边
形分类,对不同的四边形各自的特性有所了解,特别是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知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它们的四
个角都是直角。本单元的内容只要求学生能够从具体的实物或图形中识别出哪个是平行四边形,对它的一些特点有个初步的直观认识即可。同时对四
边形、平行四边形、都不要求下严格意义上的定义。因此,我觉得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应该定为:1.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进一步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它们的四个角都是直角。2.通过围一围、找一找、涂一涂、剪一剪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3
.通过情境图和生活中的事物进入课堂,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是认识四边形及其特征.难点是通过
对四边形的分类,进一步认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在教学中我打算采取以下的教学策略1.重生活经验,让学生的丰富的感性材料中感知数学。
学生生活的世界和所接触的事物大都和空间与图形有关,他们的生活经验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因此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将视野从课堂
拓宽到生活的空间,并引导他们去观察生活,从现实世界中发现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2.重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回忆生活经验
、观察实物、动手操作、想像、情境描述等都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途径,也是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的重要手段。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需
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从事数学活动,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有条理的思考和推理、交流等活动,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
,探索图形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过程,从而获得鲜明、生动和形象的认识,进而形成表象,发展空间观念。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主要指导学生掌
握以下的学习方法:观察法:通过观察主题图和图形,找出四边形,再通过分类等活动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动手操作法:通过分一分,围一
围等活动,认识四边形及其特征。概括法:在实践活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在教师的引导下,概括四边形的特征。我把本节课的预设过程分为四大
块,分别是,一.感知四边形1.围四边形。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图形:四边形,你想像中的四边形是怎样的?让生充分发表意见。然后表
示出自己想像中的四边形。(注意:如果学生围出的以正方形和长方形为主,教师应及时点拨引导,适当补充一些梯形和平行四边形以及不规则四边
形。)2.定义四边形。这里的四边形的定义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下定义。师:看着这么多的四边形,你能说一说,到底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二
.寻找四边形1.在主题图中找四边形。2.在图形中找四边形。3.找生活中的四边形。4.小结。三.进一步认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过渡
语:象这样有四条直直的边,有四个角的图形就是四边形,(图形出示,不同类型的四边形)。1.分类。师:你能按自己的标准把这些四边形来分
分类吗?学生会出现几种不同的分类方法。对此,要求学生说明自己的理由,对于学生的不同方法,只要有自己的理由,都要予以肯定。其中把长方
形、正方形分为一类,其它图形分为一类进行的分类方法进行重点研究,解决本课的难点“进一步认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2.练习准备一些
关于特征的判断题。三年级数学说课稿「篇四」一、赛事简介“数学解题能力展示”活动由《中小学数学教学》报社组织,其前身即为举办多届的北
京市中小学数学“迎春杯”竞赛,始于1984年,在目前小学奥数竞赛中含金量较高。二、“数学解题能力展示”赛事解析根据前两年北京市小升
初经验,证书依然是进入重点中学的一块敲门砖,因此,“数学解题能力展示”活动获奖证书,是获奖考生数学能力的一种证明,是一些重点中学在
选拔优秀生源的重要参考依据之一!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唯一一个在寒假之前举办的奥数赛事,六年级的学生是绝不能错过的,年后就能拿到成绩,
直接增加升学的砝码。中低年级学生也一定要早参与早做准备。根据去年的经验,只有在“20xx年数学解题能力展示活动”进入复赛的学员才有
资格报名参加明年的“第十五届华杯赛”。作为组委会协作单位之一,将设立初试考点,接受学员以及非学员的各年级优秀考生报名参赛!欢迎数学
成绩优秀的学员报名!三、报名方法:【报名时间】20xx年10月16日(星期五)-20xx年11月6日(星期一)初赛时间原定12月6
日,这与BESTS考试冲突,因此可能会将初赛时间提前(具体时间待定),担心本次比赛与BESTS撞车的同学放心报名!【报名地点】本次
报名均采用现场报名的方式,泡泡各中心均可报名。【报名条件】数学成绩较好的小学三、四、五、六年级学生均可自愿报名参加。请学生或学生家
长持学生身份证(号)到中心前台登记填表报名。【温馨提示】请学员报考时,务必登记学员姓名,性别,年级,就读学校,联系方式(手机号),
确保资料齐全正确,以免影响学员成绩。前台办公时间周一至周五为12:00-19:00,周六日为8:00-19:00,请家长注意。(大
赛组委会实际每人收取20元报名费,学员凭09年秋季班听课证,免费报名!非学员,代收20元报名费!)五、比赛时间:在“20xx年数学
解题能力展示”活动中,POP少儿共组织238名学生参赛,其中60%的学员进入复赛,进入复赛的40%的学员分别获得了二等奖和三等奖!
预祝今年参赛的同学们再获佳绩!同时,为了表示对热爱数学思维训练的同学们的鼓励和嘉奖,少儿部特对本次“20xx年数学解题能力展示”大
赛设立奖学金如下:获得本次比赛一等奖者:奖励1000元课程优惠券;获得本次比赛二等奖者:奖励500元课程优惠券;获得本次比赛三等奖
者:奖励9折课程优惠卡;注:以上课程优惠券仅限报“数学思维训练课程”使用!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进一步熟悉面积单位的大小,经
历面积单位间进率的推导过程,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换算。2、数学思考: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步养成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3、解
决问题: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来源与用途,初步学会在解决数学问题的实践活动中应用数学。4、情感与态度: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激发学习兴趣和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二、教材分析1、课标解读根据《标准》精神,小学数学教学应该让学生经历知识产生和形成的过程,发挥
他们在学习上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以往教材相比,这部分知识在结构上与义务教材大体相同,但突出的变化是加强了探索性,让学
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本课在讨论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时,应注意给学生留下适当的探究空间,使他们能获取知识的同时,获得探究的体验。
2、内容分析本内容是教科书的第82~83页例4及练习二十的相关习题。这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建立了面积的概念并掌握了正方形面积计算
的基础上,探究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应该说小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从学习长度单位的进率到学习面积单位的进率,是认识发展的一次
突破。学好本课内容,不仅能巩固前几节课知识,还能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为以后学习立体图形打下基础。由于相邻长度单位的进率
是10,受负迁移影响,学生计算面积进率时容易出错。例4教材采用由旧引新的方式,提出学习课题,即相邻两个常用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那么,相邻两个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教材采用1∶1的比例画出了1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并在正方形内用虚线画出了1平方厘米的小方格,然后引导学生根据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推算出边长1分米即边长10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至于1平方米与1平方分米之间的关系,则由学生自己依次类推。教学重点是掌握相邻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能够进行简单的换算。教学难点是面积单位的换算。教学关键是让学生切实参与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的推导过程。三、教法、学法1、由于学生在以往生活、学习中较频繁接触周长等一些进率为10的单位,受相邻长度单位进率为10的影响,学生容易产生相邻单位进率都是10的错误迁移。再加上三年级学生思维分配力较弱,有时在计算中会顾此失彼,出现错误。因此,要加强对比,寻找规律,使学生体会到相邻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它们的进率是有联系但又不同的。由于学生还没学过用100乘、除,所以只要求学生口头推算。如要求8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可以这样想:因为1平方分米里面有100个平方厘米,8个平方分米就有8个100平方厘米,也就是800平方厘米。又如要求3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可以这样想:因为每100平方厘米是1平方分米,300里面有3个100,就是3平方分米。2、学法点拨(1)面积单位进率的推导与直观图象相结合。(2)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结论让学生自己得出。如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图片中让学生用1平方厘米的小方块摆,或画、或算来得出1平方分米=1000平方厘米的结论。(3)要充分暴露学生思维过程。面积单位换算时,老师要注重学生想的过程,多问几个“你是怎么想的”。(4)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推导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献花(0)
+1
(本文系文文管管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