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竹枝词》序 徐应佩 一早在四十四年前,我与有清先生就相识了。那时,“文化大革命”的风雨刚刚停息,江苏人民出版社着手恢 复工作,准备出版一部名为《映天红》的长篇小说,于1976年初夏,约请了二十多位知名人士在南京江苏饭店“开门审稿”,我作为评论界的一 员,与南京大学中文系的几位教授及省作协的数位资深作家一起参加。那时搞文艺创作,提倡“三结合创作组”,陈有清是这个小组的骨干,也是文 章的主笔人,因此跟他有着较多的接触与交流。我国的抗战文学作品,北方较多,南方极少,《映天红》反映了苏中四分区的反“清乡”斗争,热情 歌颂了毛泽东人民战争的思想与老一辈革命志士艰苦卓绝的斗争,加之文笔优美、情节生动、人物形象突出,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当时发行十五万 册,后来又加印两万册精装本,投放沪宁线供外宾选购。万马军中,刀光剑影识英雄;文苑书海,字里行间觅知音。《映天红》是启动我们友谊的旗 帜! 此后,无论是他写张謇、写董小宛电视剧的成功上演还是地方志理论上的独特建树,我与周溶泉、吴功正二兄都给予热情的评介。南通师专古 典文学专家顾启先生著文称颂《活跃在全国文坛上的南通人》以范增、丁芒、顾尔镡、海笑领衔,也将我与有清先生列入其中,这一来,把我们的关 系拉得更近了。事实上,我们的相处早就非同一般。有清在南通师专上过学,我在那里教过书,又比他年长几岁,他一直尊我为兄长和老师,尤其对 我《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赏析》《建立中国特色的古典文学鉴赏学》《中国古典文学鉴赏学》《古典诗词欣赏入门》等书崇拜有加;我亦对这位勤奋虚 心的同好视如手足,每有新作,必鼓励赞赏。今年春天,在市江淮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黄建华主编的《双逸创业报》上看到他的几首《抗疫竹枝词》, 觉得感情丰沛、语言清新,很有竹枝词的味道,立即发去几句鼓励的话:“陈老居家写新词,不慌不忙不计时。写尽抗疫人间象,记录当代传后世。 ”他一看,有知音共赏,似乎平添了几分劲头,心中一乐,思如泉涌,一下子写出二十多首。这些诗,读来有民歌风格、乡土气息,而且语言通俗、 涵盖面广。这使我与江淮文化研究会的几位领导产生了一个想法:因势利导,请他写出一部新时代的竹枝词。清代道光初年,南通诗人李琪、姜长卿 各写过一部《崇川竹枝词》,两本书各集诗词近百首,以它们特有的形式,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与时代风尚,成为南通人津津乐道的故旧和文人墨客 借鉴欣赏的典范。时过二百年了,时代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亟须一本反映我们今天社会生活的新的竹枝词。这个任务要落实到陈有清肩上,他和作曲 家吴尧共同主编并由程桂兰领衔演唱的磁带集《情洒万家》(中国人口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基本上就是一部民间歌曲集,这就奠定了创作的基础。 但他是个做事谨慎的人,并没有冒然应允。他说:“一时兴起,玩过十首八首还能凑合,要出一本书,嫩竹扁担 如何挑得起?特别是我对竹枝词缺 乏专门的研究,搞不好会弄巧成拙,贻笑大方……”面对此情,研究会会长王家先态度没有变,其他的几位领导如王嘉祥、施振儒等亲往如东当面鼓 劲,我亦以绛帐老儒之态,向他频频灌输竹枝词的来龙去脉及写作要求,努力调动他的积极性。 二竹枝词又名竹枝曲、竹枝歌。原是流行于巴渝 地区(今四川省东部重庆市一带)的一种民歌。这种民歌词语通俗、曲调优美,演出时以笛、鼓伴奏,边唱边舞,声调宛转动人,流传到唐代,成爲 教坊乐府的“保留节目”,引起刘禹锡、白居易、温庭筠、顾况等诗人的关注。他们利用原有的形式与曲调,填入新词,为传统的竹枝词注入新的血 液,使竹枝词渐渐成为文人创作的民歌。其中,刘禹锡是大伙儿的代表,他在担任夔州刺史时,曾写过十多首竹枝词。由于他在政治上主张革新,表 现在诗歌上也有着进步向上的倾向,其竹枝词便显得新鲜活泼,独具一格。他的“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 有晴”构思精巧,出手不凡,成为我们诗词宝库中的经典之作!有人要问:竹枝词既然成了文人创作的民歌,那它与古典诗词有着怎样的关系?纵观 唐宋以来的竹枝词,一般都是四句七言的韵文,可以肯定地讲,它是古典诗词中的一员,而且,许多优秀的竹枝词,就是絶妙的七言絶句,尤其李白 、杜甫、白居易、刘禹锡、温庭筠、苏东坡、唐伯虎等多数人的作品,大多是“有枝(竹枝)必絶(句)”。但竹枝词毕竟是民歌,不必严守格律, 在平仄上不必像絶句那么讲究,如桑榆的《小姑三日回门》“新婚三日急回门,姑嫂亲如久别人。贴耳悄悄一声问,小姑双颊绽红云。”这首竹枝词 若按七絶的要求,它属“别格”中“起式”的格律,第三句的平仄必须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可它后三字“一声问”却是“仄平仄”,虽有不合, 但不失竹枝佳作。这样的例子相当多,不仅历来大受称道,我个人一贯的主张也是如此。如果我们硬是用那些戒律来套自己,就会造成“木匠打枷枷 自己”,适足而求履矣! 再说,竹枝词本身还有许多其他的特点,如用词清新,通俗,口语化,有时还夹有土语和谐音,而且便于演唱。这种唱可 以在教坊、酒楼,但更多的是在田野、山径、水浜,其形式可以一对一和,也可以一领众和。可以有鼓、笛伴奏,也可以徒手起舞或击壤而歌。其词 一般是七言四句,但歌者兴起之时,也难免添加衬词噱语或减少一两个虚词,这是一种原生态的美,对于多数文人来说是难以企及的。由此看来:竹 枝词中不乏优秀的七言絶句,但不等于所有的七言絶句都可划进“竹枝词”的樊篱,竹枝词也不等于都是絶句。二者各有千秋,各有其妙。 三看 看这部新版的《江淮竹枝词》吧!仔细读来,看得出作者对竹枝词的精髓是吃得透的。首先说它的内容。竹枝者,生长在乡野、在民间,它自然应以 基层百姓为主体。《江淮竹枝词》的落墨点不仅在五山的壮美,不仅在崇川的繁华,而是以江淮大地数百万基层劳动大众为主的歌咏对象,这里,有 面如新月的老农夫、有肩扛银锹的放水员、有背媳妇涉水的壮汉、有过了正月初五就外出打拼的农民工、有喂海狸的小姑娘、有国外娶回来的洋奶奶 、有白发苍苍的归国华侨,也有妖冶吓人的海归女郎……诗集中也有反映市民生活的作品,但他们不是一线二线大都会中的阔佬,它们是中小城镇中 的芸芸众生,如小商小贩、教师医生、工人护士……。集子中还有相当多的文字描写了基层干部,这里面有小城镇的社区主任、有上门办证的分片民 警,有讲究实效踏实工作的村镇河长、有生死关头吹哨逆行的共产党员;也有“戴上纱帽头就昂”的新贵、当官不作为的哈哈主任;有作风浮躁未曾 开会先放鞭甚至声称要对群众“开刀”或到宾馆开房间于“席梦思上荡秋千”的腐败官员;也有改恶从善转变作风《路遇》式的老面孔……干部是走 在人群前的活跃分子,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政治生活的一面镜子,作者在他们身上多花些笔墨,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人与事是相联的,通过这些人物的 活动,向我们展开了一个广阔的生活画面,仕农工商、衣食住行、过往现状以及对未来的畅想,书中皆无所不有,例如《忆国医大师朱良春》《葫芦 娃》《为师腐者写真》反映了知识分子的生活;《种甜瓜》《无人机喷药》《收稻》《养蚕》《喂海狸》《孤灯》《入旭日葡萄园》反映了农村生活 与农业生产的现状;《老总》《工厂改制》与《小店主》《夜市书摊》则是工商业者生活的写照。那些年夜饭、庆端阳、敬老宴、上园、婚庆、退红 包、广场舞、农民运动会以及娱乐室中的侃大山、扫墓时对先人的祝愿,无不展示着新时代的风尚气息,这些都符合竹枝词的特点,也让我们见证了 竹枝词的传承与发展。有人说:竹枝词是用诗歌写成的历史。这个观点我非常赞同,也发信给有清先生,希望他的这部诗集能够“记录当代传后世” 。现在回过头来看看,他是努力这样做的。《江淮竹枝词》不仅描绘了江淮地区乡村和城镇如诗如画的美丽风光、名胜古迹、风俗时尚,更是重点突 出了史无前例的抗疫斗争和“当惊世界殊”的改革开放。那些雷劈火烧不皱眉、千军万马奔武汉的场景;那些逆行处处向前冲、吹哨登山党旗红的壮 举乃至年夜饭上老者为下辈的壮行、柳条阴下妻子对丈夫的送别以及花窗前小姑娘对妈妈的期盼,无一不催人泪下。庚子年的春天,是个感人流泪的 春天,“七十六天拼血泪,窨得桃花别样红”, 这部竹枝词生动、形象地记录了这段千古难忘的历史。当前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个风云激荡的改革 之期,“莽莽长江一条龙,呼啸奔腾直向东。千桥万车凌空越,周身挂满玉玲珑。”(《为莾莽长江造像》)便是她的写照。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工 匠手持砖头可以“一刀下去劈八块”,瓜农可以“坐着飞机过洋去,纽约街头齐OK!”当年摸蟹抓鱼的二楞子“现今公司当老总,出门办事用专机 ”。诗家墨客意气风发“下笔犹如龙摆尾,一吟引动凤凰鸣。”连国外的洋小姐也嫁到南通来当“奶奶”。群众的幸福感、自豪感充溢满身:走在路 上,昂首挺胸。住上高楼,与天神对饮。外出远行,高铁一坐“一晌功夫过廊坊”。与朋友相聚 “黄姑白虾枣儿红”。外出散心可以去农家乐,没 事做了可以到娱乐室侃大山或跳跳广场舞。乡镇面貌日新月异“女儿不识娘家路,哪是昨日污水湾?”大伙儿上下同心铆足劲头“着緑披红向未来! ”(《谒世界美术家沈寿先生墓》)另一方面,作者对当前的官场腐败、分配不公及种种不良现象也进行了有力的抨击与辛辣的讽刺。他认为对贪官 污吏不能手软,该当“一声枪响脆又清,打进地狱十八层”;对那些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政客要警告他们“莫忘昊天有文章”。他认为对造假者 要严加惩处“罚他三年戴长枷”;他在《谁是呕心著作郎》中,首见对某些领导干部强占文墨版权的霸道行径进行了揭露。对镇在雷峰塔下,被压得 身似蝉翼面如霜的著作郎寄于深深的同情;《贷款》中的“做儿做孙做赤佬”“一条老命剰半条!”把求贷者的无奈表露得淋漓尽致;他义愤填膺地 痛斥那些头大身矬卖国求荣的新汉奸:“八国联军做的种”!在这本集子里,不少作品诗与画相配,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如《望村口》配上鸟语花树 的国画,让人感到春意盎然;警告腐败分子不要忘了党纪国法的诗文再配上钟馗巡查捉鬼的插图,具有极强的刹伤力,让腐败分子看了心胆俱寒!再 者,作者忧虑的不仅是当前的时弊,更对我们民族的未来给予深切的关注。《乡音》中三岁孩童不懂家乡母语,不知“阿爹”是何人;《午后》中几 个“啃书本”的人被视爲 “一半聪明一半呆”;《犯难》则反映了人伦道德的沦丧,在我们这个孝悌为先的国家,“孝”在年轻人中一步步淡化, 走向可悲……这些作品提醒的问题现在并不突出,可他们关乎着民族的未来,若非高瞻远瞩,不会悬这份心思。 四充分运用群众口头语言是 竹枝词的又一个特色,如:一个雷声天下响、 四海之内皆兄弟、七斤四两一粒稻、百年难得岁交春、旁人骑马我骑驴、 一娘生下九等子、 堂子 灯笼天天挂、朝中无人莫做官、人心不足蛇呑象、饿得前心贴后梁、 儿子多了爷挑担、媳妇多了婆煮饭……这些,在《江淮竹枝词》中也有着明显 的体现,可谓是构成全集的骨架与肌肤。在这些乡音土语中,谐音的运用显出竹枝词的特色,这在本书的多篇诗作中屡见不鲜:如《访友》中“小麦 空头难见面(面)”,用空瘪的小麦磨不出麺粉之麺与人跟人难得一见脸面的面相押成句,别有兴味;《村野行》中“春行处处菜(蔡)家庄”“棉 花淡出老天保(宝)”(国家不再保障收购)写农业生产的变化;《农民摄影师》中“重阳买糕为的奇(旗)”,一个俗语“为奇”把人物表现得活 灵活现! 五这部书有没有不足之处,我看是有的。这个不足,也是当前一部分文化人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因此有必要拎出来谈一下个人之见 。美国诗人朗费罗说:细雨近似朝雾,悲哀不是痛苦。是的,细雨与朝雾、悲哀与痛苦是有区别的,但它们到底有多大的区别,到底相距几公里?谁 又能说得清道得明!我国清代淄川诗人张历友(字笃庆)在回答友人朗廷棿所问时说:“竹枝本出巴渝……若柳枝词始于白乐天,与竹枝大同小异, 与七絶微分,亦歌谣之一体也。”天哪!这位老先生也说得太含糊了:竹枝也好,柳枝也好,它们与古典诗词中的七絶微分,这个“微分”微到什么 程度呢?是几米、几厘米还是几毫米?古人难分,今人也头疼。在《江淮竹枝词》这本集子里,有那么几首,我看只能算作七绝或一般的古典诗词,而不能看作竹枝词,因为在它们身上,很难体现出竹枝词的特点,很难有歌唱的成份。其中《为老禅师申请拨款制偈》一为首颇明显。偈,本是佛家的一种颂词,如果写在竹签上,成为回答求签人的忏语,所讲的内容似是而非,扑朔迷离。虽然它也流传于民间,但这跟竹枝词的通俗、浅显、明快显然不在一炉。《江淮竹枝词》的出版,使我们的文苑中又多了一笔财富,可喜可贺!同时也愿我们不要停下探索竹枝词的脚步,让江头海角也响起巴山蜀水的音韵,使得修篁满崇川,清音遍江淮! 作者:著名评论家 古典文学学者 通大教授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