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的“第二学段”中提出:“在实际情境中理解比及按比例分配的含义,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比》课标解读
浙江省诸暨市浣东街道五一小学 傅建勇(初稿) 浙江省诸暨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陈菊娣(修改) 浙江省诸暨市教育局教研室 汤 骥(统稿)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二学段”中提出:“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在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数学的价值”。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的“第二学段”中提出:“在实际情境中理解比及按比例分配的含义,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二、课标解读
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学习分数乘除法的基础上安排的,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加强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利于进一步巩固分数乘除法的有关知识,另一方面又是学习比例相关知识的知识基础。比的内容主要有:比的意义,比的读写法,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比的基本性质,求比值,化简比,按比分配。显然,从学习的具体内容来看,学生已经掌握的除法的意义与商不变性质、分数的意义与基本性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乘除法的计算以及解答有关分数乘、除法的实际问题等知识,是学习《比》这一单元必不可少的知识基础。由此,在教学中要特别做好以下几点:
(一)联系已学知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类比推理中抽象概括新知识
比与除法、分数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比的后项不能为0,这一点与除数、分母不能为0是一致的,比的基本性质与商不变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一致的,求比值与求商、化简比与约分、按比分配与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方法是一致的,等等。因此,在教学时,应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学习基础,引导学生联系相关知识,开展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进行类比和推理,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通过自己的有条理的思考,解决新问题,得出新结论。
(二)创设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良好氛围,为学生搭建充分表达自己思考过程与结果的平台
由于本单元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为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而且,本单元许多知识的学习本身又有许多不同的方法与策略,例如化简比、按比分配解决实际问题等。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创设良好的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与思考,并与同学展开积极的合作与交流,在特殊方法与一般方法的比较辨析中,进一步明晰知识的本质。
(三)借助生活情境与图示直观,理解比及按比分配的含义,并在实际应用中体会数学的价值
在教学比的意义之初,教材精心选取了“神舟”五号这一现实素材作为载体,既富有教育意义,又能比较自然地引出比的两种情形。例1化简比的素材也是从中选取,凸显了问题情境的连续性和整体性,也清楚地揭示了化简比的现实意义,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例2按比分配解决实际问题中,教材在问题情境图和分析与解答过程中都采用图示直观地表示比的具体含义,这有利于学生理解这个比表示的是哪两个量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如何进一步表示各部分量与总量的关系。同时,借助于直观图,也有利于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转换各种信息,多元表征概念及数量关系,因而从本质上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教材分析
浙江省诸暨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陈菊娣(初稿) 浙江省诸暨市浣江小学教育集团行知小学 胡红梅(修改) 浙江省诸暨市教育局教研室 汤 骥(统稿)
??? 一、与实验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同)的主要区别
?
(一)认识比的意义及其各部分名称
教材精心选取了“神舟”五号这一现实素材作为载体,先给出两面长方形小旗的尺寸相关数据,引导学生讨论长与宽的关系:怎样用算式表示它们长和宽倍数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直接指出:可以用比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由此引出同类量的比。如果仅从形式上看,比是除法关系的另一种表示方式,这为学生认识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 接下来,教材介绍飞船的运行路程与时间,用除法表示出飞船进入运行轨道后的速度。在此基础上,直接指出还可以用比来表示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引出非同类量的比。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比的意义以及比和除法的关系。
??? 教材在教学了可以用比来表示两个同类量或不同类量相除的关系的基础上,直接抽象出比的意义: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这一意义是后面求比值、推导比的基本性质的理论基础。
??? 接下来,给出比的写法、各部分名称以及比值的概念,并根据分数和除法的关系,给出比的分数形式的写法。并根据小精灵的问题,进一步沟通比和除法、分数的联系。
??? 比和除法、分数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又不完全等同,比更强调的是量与量之间的倍比关系的直接描述,有时并不关注具体比值是多少,而除法、分数更多的是强调两个量之间的一种运算关系,通常也会关注运算的结果。此外,我们用比可以同时表示两个、三个甚至更多的量之间的倍比关系,而除法、分数一般只能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倍比关系。
(二)比的基本性质
教材在第49页“做一做”第3题对商不变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了回顾,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根据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思考:“在比中有什么样的规律?”首先通过比较比值,直接看出6:8和12:16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同时也能看出这两个比的比值和3:4的比值也是相等的。接下来,让学生探究两个比的比值相等的内在原因。教材给出了根据比和除法的关系类推的过程,再让学生根据比和分数的关系自主探究。在此基础上,概括出比的基本性质。
(三)化简比
例1:运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化为最简整数比的常用方法是比的前项、后项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化简分数比、小数比的常用方法是把分数比、小数比转化为整数比,再化简。把分数比、小数比转化为整数比的方法,思路比较统一,易于理解与掌握。但化简方法也可以是灵活多样,只要能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都是允许的。教材在具体编排上,就是根据化简方法的两个层次由易到难逐次提升编排的。第(1)题仍采用“神舟”五号的问题情境,给出两面旗的长和宽,要求这两面旗长和宽的最简整数比。其中15:10的化简给出了完整的过程,并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这样化简;180:120的化简则让学生自己完成。化简的过程便于学生感悟化简的必要性,即能使量与量之间的关系更加简明、清晰。两个最简整数比的比值相等,也渗透了图形按比例缩放的相似变换思想。第(2)题的两个比中的前项、后项分别出现了分数和小数,教材同样提出了启发学生思考比的化简方法的问题,把前项或后项不是整数的情况首先转化为前项、后项都是整数的情况,再利用第(1)题的方法自行完成。
(四)按比分配解决实际问题
例2:“平均分”是按比分配的一种特殊情况,也是解决按比分配的问题的主要方法。解决按比分配的问题,主要有三种方法:一是把比的前项、后项看作分得的份数,先求出每一份,即把此问题转化为整数的“归一问题”来解决;二是求出前项、后项分别占总数的几分之几,即把问题转化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分数乘法解答;三是用比例知识来解答。教材介绍了前两种方法,而且一般以第二种方法为主,因为学生理解了比和分数的关系,并会利用分数乘法解决问题,对这种方法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也有利于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
??? 本例让学生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这一类问题与“和倍问题”实质相同。教材创设了一个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配制清洁剂稀释液的问题情境,便于学生理解。
??? 教材按问题解决的三个步骤编排,旨在使学生经历问题解决的完整过程,尤其是养成审题和反思的习惯。在问题情境图和解答过程中都借助直观图,使学生清楚地看到量与量之间的关系,理解稀释瓶上标明的比表示的含义。
??? “回顾与反思”环节,重新借助比的意义,看浓缩液体积与水的体积之比化简后是否与题目中所给信息相符。
《比》重难点突破
浙江省诸暨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陈菊娣(初稿) 浙江省诸暨市浣东街道五一小学 傅建勇(修改) 浙江省诸暨市教育局教研室 汤 骥(统稿)
??? 突破建议:
??? 1.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意义的过程。要让学生真正理解比的意义,是具有一定的难度的。教学时,应充分挖掘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通过情境设计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在已有的“长方形长和宽之间的关系”描述的基础上,引出同类量的比,结合“路程与时间的关系”认识不同类量的比。在理解了比的现实背景的基础上逐步抽象出比的概念,理解比的意义。
??? 2.让学生感悟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贯通新旧知识,进一步深入理解比的意义。比与除法、分数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应当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引导学生联系相关知识进行类比和推理。例如,比的前项、后项、比值与除法中的被除数、除数、商以及分数的分子、分母、分数值形成对应关系等,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分析、解答,这不仅有利于加深对比的意义的理解,也能加深对除法与分数概念的理解,促进比与除法、分数的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在此基础上,应结合具体的练习与创设现实的情境,进一步明确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区别,以进一步揭示比的意义的本质。例如比更强调的是量与量之间的倍比关系的直接描述,有时并不关注具体比值是多少,而除法、分数更多的是强调两个量之间的一种运算关系,通常也会关注运算的结果。此外,我们用比可以同时表示两个、三个甚至更多的量之间的倍比关系,而除法、分数一般只能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倍比关系。
??? 二、理解掌握比的基本性质
??? 突破建议:
??? 1.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进行比的基本性质的推导。商不变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都是学生学过的知识,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也已经形成进一步的理解,因此,教学要激发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唤起对先前知识学习的经验与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并逐步抽象概括出比的基本性质,建立起新的知识结构。例如在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可直接提出问题:6:8和12:16的比值相等吗?如何证明?组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利用已有知识进行类比推理。在具体例证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归纳出一般性的基本性质,并注意到相关的限制条件:同时乘或除以的数不能是0。
??? 2.灵活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在化简比时,要基于比的前项、后项数据的特点,灵活应用比的基本性质选择化简的方法。有时会利用比的基本性质,把非整数的比转化为整数比,再化简;但也有的可直接利用比的意义,把比转化成分数,求出比值,把比值转化成最简分数。但这种方法只适用于化简两个数组成的比,对于三个数组成的连比就不适用。因此,利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更是一般的方法。在特殊方法与一般方法的比较中,灵活选择合理运用,既加强了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体会到方法的多样性,也加深了学生对比的基本性质的理解,进一步揭示了比的基本性质的本质。
??? 三、按比的分配解决实际问题
??? 突破建议:
??? 1.认真审题,理清关系,揭示问题的实质。按比的分配解决实际问题(例2),这实际上是“平均分”方法的延伸和拓展。就问题与提供的信息条件来看,三个量(即稀释液、浓缩液和水的体积)之间存在两种关系:一是浓缩液和水的体积之间的关系,二是浓缩液体积+水的体积=稀释液体积。弄清这些关系,有助于正确理解500 mL表示哪个量以及稀释瓶上所示各个比的意义。
??? 2.重视直观模型的作用,学会各种数学语言的转换。用图示直观地表示比的具体含义,对于引导学生理解这个比表示的是哪两个量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如何进一步表示各部分量与总量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借助直观图引导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转换各种信息,进行多元表征,有助于从本质上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教材例2中“按1:4的比配置一瓶500 mL的稀释液”,指的就是“浓缩液体积有1份,水的体积有4份,稀释液的体积有5份”,这有助于学生对教材介绍的两种解答进行理解。又如“每个橡皮艇上有1名救生员和7名游客”,也就是说“救生员和游客的人数比是1:7”,将题目提供的两个数量关系用比的形式加以抽象概括,以进一步认清问题的结构特征,为正确解答提供清晰的解题思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