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贫》文本教学解读及教学活动设计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海勃湾区第九小学 张丽霞一、文本教学解读 《清贫》是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 四单元中的第四课,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引用了林则徐的一句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来揭示。1842年,林则徐因主 张禁烟,抵抗西方列强侵略,遭到投降派的陷害,被革职降级到伊犁。这首七律是他途经陕西西安与家人告别时所作。虽然他蒙受冤屈,但报国之志 并未稍减,依然表示:即使被谪贬边疆,如果对国家有利,我也将不顾个人的生死祸福为之奋斗。从中可以看出林则徐有着家国利益至上的爱国主义 精神。“苟利国家生死以”的“苟”在这里表示假设,是“如果”的意思,句中的生死是一个偏义复合词,在这儿强调的是“死”,同样,“岂因祸 福避趋之”中的“祸福”也是偏义复合词,强调了“祸”,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对国家有利,即使牺牲自己的生命也愿意,绝不会因为自己 可能遭遇祸害而躲开。因此,本单元以“家国情怀”为人文主题,写了王昌龄、陆游、杜甫三位诗人及毛泽东主席、刘伯承元帅和方志敏同志的爱国 情怀。本单元提出的“语文要素”有二:第一,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第二,尝试运用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 表现人物的内心。关于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整个统编教材是循序渐进安排的,在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学习过“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 体会人物的心情”;在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中,学习过“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在五年级这个学段,再次强调了动作、语 言、神态描写对体会和表现人物内心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关注文本的语言表达形式,引导学生能了解、识别文中作者使用的语言表达方 式。这篇文章主要通过描写来表现人物内心,但体会人物内心还有一个方面是要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动。而人物的心理又受叙述角度的局限。通常情况 下,当叙述角度为第一人称时,可以用内心独白的方式来表现,当叙述角度为第三人称时,就需要通过文中“议论”的句子来体会。但《清贫》一文 是以第一人称自述,文中2—8自然段主要通过动作、语言、神态描写表现了方志敏高贵的品质,这是学生能够容易接受的写法;而文中第九自然段 就是作者在特定情况下以内心独白的方式再现了被捕当天的心理活动,这是很多学生无法意识到的一种表现人物内心的写法,所以在品评鉴赏时,以 课文为依托,举生活实例,要重点引导学生弄明白,当我们以第一人称写文章表现人物内心时,除了可以用外在的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方法,最 重要的一点是要学会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第一人称时这种方式叫内心独白)去表现人物内心。全文共10个自然段,可分为三个部分,以直抒胸臆 与讲述事件相结合的方式,表达了方志敏内心坚定的革命信念。文中第一自然段点题,点明一丝不苟、舍己为公是共产党员的美德;接着写了“我” 被俘时被两个国民党兵士搜身、逼问,但最终一无所获,说明共产党员确实清贫。在这部分内容中,先以对话展开,通过描写国民党兵士搜身时的动 作、凶恶的神态、威吓的语言,表现出了他们凶恶、贪婪、一心敛财的丑行;而方志敏回答国民党兵士的话既平静又掷地有声,不仅体现出方志敏的 临危不惧,更表达出共产党人甘于清贫、一心为国的崇高美德;接着以内心独白的方式,又表现出他真实的经济状态——确实没钱,并通过对自家这 几件“传家宝”的描述,讽刺了国方伟人们的贪婪。文章最后再次点明清贫、朴素是革命者战胜困难的力量源泉,这是对全文的总结,不仅起到充分 抒发情感的作用,也照应了文章的题目。因此,本文的段落结构可以划分为:(1),(2一9),(10)。【教学目标】能默读课文,结合课文 内容,通过自主批注体会方志敏的内心及品质,进而理解“清贫”是像方志敏这样的共产党人的一种家国情怀。识记“筹集”“奢侈”“裤裆”“山 坞”“镯子”“戒指”“抛掷”“褂裤”“彼此”“威吓”“齿冷”“矜持不苟”“舍己为公”这13个词语;能够解释“齿冷”“矜持不苟”这2 个词语;掌握多音字“吓”。3.尝试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及内心独白这种方式表现自己的内心。【教学重点】1.能默读课文,结合课文内 容,通过自主批注体会方志敏的内心及品质,进而理解“清贫”是像方志敏这样的共产党人的一种家国情怀。2.把握课文的行文思路,理清文章的 段落结构,并概括段落大意。【教学难点】使学生明白当文章的叙述角度为第一人称时,在表达人物内心时,除了动作、语言、神态描写外,还有“ 内心独白”这种表现方式。教师创设具体情境,使学生能用所学内容表现自己的内心。【教学准备】ppt课件。【教学时数】2课时二、教学活动 设计模块一 解题导入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期效果明确单元“人文主题”及教学中要落实的“语文要素”。通过“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 趋之”解读人文主题。明确语文要素:解释“内心”一词,强化学生对它的理解。所以,人物的心情和品质都可以是人物的内心。那怎么表现人物内 心呢?我们就可以主要运用描写这种表达方式,比如:动作、语言、神态......3.其实,在教学当中,还有一种表现人物内心的方法,相信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就会有所收获。谈话引入课题1.导入:下面,我们就走进第12课《清贫》,认识这位具有家国情怀的革命者——方志敏。2. 板书课题倾听 做记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能够了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背景知识及含义,从而揭示本单元人文主题,为学 生理解课文内容做好铺垫。能够简单了解《清贫》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及叙述角度,降低阅读难度。(三)介绍作者关于作者“方志敏”,你们了解 吗?教师课件补充资料1.交流课前查阅的有关方志敏的资料2.倾听 3.做记录让学生能自主查阅资料,初步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激发学生进 一步阅读作者作品的愿望。板块二 检查预习情况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期效果检查朗读课前,老师让大家预习了课文,不知道你们课文读的怎么样 ?谁愿意试一试?理解“伟人”一词(国方伟人:反语、讽刺)理解:国军和国方士兵理解:矜持不苟检查字词学习情况词语正音讲解“侈”的字源 字理。彼此——彼岸(强调彼岸一词的用法)学习多音字:吓指名读文2.订正。3.多种形式朗读课文重点段落。4.交流汇报词语自学情况1. 能流利地读好课文,并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语调。2.字词方面:通过指名读,齐读多种形式将文中出现的词语读正确,掌握并能运用多音字“吓” ;结合注释理解文中出现的“国军、国方的伟人们和国方士兵”三个词语;重点理解“矜持不苟”这个词;通过教师的讲解理解并识记“奢侈”一词 。检查“整体感知”同学们,根据预习提示,这篇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第九自然段”也属于被俘那一天的经历。板书内容 。揭示主题:甘于清贫、一心为国的家国情怀。参与汇报、交流。2.订正。理解文章的行文线索,学习概括结构段的段意及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 文章的主旨。板块三 品评鉴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关注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议论点题、议论作结)经手的款项,总在数百万元;但为革 命而筹集的金钱,是一点一滴的用之于革命事业的。这在国方的伟人们看来,颇似奇迹,或认为夸张;而矜持不苟,舍已为公,却是每个共产党员具 备的美德。(作者运用反语称国民党的官僚政客为“伟人”,这一鲜明对比,将共产党员与国方伟人们形成巨大差异,不仅突出了方志敏的清贫,更 从正面表现了共产党人的高贵品质。这一段在文中起点题作用,而点题的关键语句就是作者用议论写的这一句话:这在国方的伟人们看来,颇似奇迹 ,或认为夸张;而矜持不苟,舍已为公,却是每个共产党员具备的美德。)了解什么是议论(课件出示文中其他两个议论的句子,强化学生对议论这 一表达方式的认识)3.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 (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再一次议论作结,点明主旨, 与文章题目相呼应。这种“清贫”是以方志敏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的优良作风,更是一种高贵的家国情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二)体会人物内心订正预习任务中学生用波浪线划出文中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并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体会。2.品读第九自然段 中“内心独白”写法。导语:为了体会作者的内心品质,我们分析了课文中关于他动作、语言和神态的描写,其实,还有一种特别重要的写法被同学 们忽视了,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件出示第九自然段。(第九自然段从内容上来看,其实也是方志敏当天要对两位兵士说的话,但并没有使用相应的 标点符号——引号。其实,这是作者在特定情况下以内心独白的方式描摹了被捕当天的心理活动,而这种心理活动也是体现作者内心品质的一方面。 比如,文中讲到:“但我要说出那几件传世宝来,岂不要叫哪些富翁们齿冷三天”,不仅表现出方志敏对国方伟人们的鄙视与不屑,更表现出了方志 敏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的家国情怀。)1.问答交流2.做好批注1.指名交流汇报2.订正、批注3.认真倾听,理解“内心独白” 这种表现人物内心的写法。通过品评课文,能使学生明白“议论”这一表达方式在突出文章中心思想的作用。帮助学生感知课文在结构上的“首尾呼 应”。1.用勾画批注的方法,能够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内心及品质。2.能初步识别描写和叙述这两种表达方式3.使 学生明白当文章的叙述角度为第一人称时,在表达人物内心时,除了动作、语言、神态描写外,还有“内心独白”这种表现方式。模块四 课堂练习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期效果课堂小结1.回顾课文内容及写法二、表达训练同学们,其实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有内心独白的时候。有一位同学, 他写了一篇文章,我们看看从他的内心独白中,我们能体会什么?那你有过类似受委屈的经历吗?你当时的心理活动又是什么样的?学生倾听同桌进行交流指名交流有阅读教学过渡到表达训练,真正让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获。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为书面表达做铺垫。板块五 拓展延伸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期效果推荐阅读《可爱的中国》,了解更多有关方志敏的故事。将课堂中的表达训练继续完善,写成一篇小练笔。1.诵读诗句2.完成作业。通过了解更多革命志士的故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