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翻译中容易以今律古的30个实词优秀教学课件PPT
2023-01-07 | 阅:  转:  |  分享 
  
文言文阅读(1—10)实词是文言翻译中最重要的得分点。为了考查考生对重要实词的精准理解,命题者通常会选用那些最容易让考生以今律古的实词来翻译
。为此,考生千万不要先入为主,“今为古用”,应该紧紧结合语境确定其义。该任务选择了出现频率较高又容易以今律古的30个实词译句,以提
醒考生不可以今律古,要在语境中准确翻译其义。任务情境:翻译文段中画线的句子,并准确填出词义。1. 哀伏惟哀其所不足,矜其愚,不录其
罪;察其辞,而垂仁采纳焉。愈恐惧再拜。(节选自韩愈《上张仆射书》)(1)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不是所有的“哀”都是“哀伤”意,如上文中的“哀”就是“_
_______”意。同情我希望您同情我的不足之处,怜悯我的愚昧,不记录我的罪过。1. 哀伏惟哀其所不足,矜其愚,不录其罪;察其辞,
而垂仁采纳焉。愈恐惧再拜。(节选自韩愈《上张仆射书》)①伏惟:旧时奏疏、书信中下级对上级常用的敬语。 可
译为:我想,我希望。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陈情表》②哀:同情【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③
矜:怜悯,同情 凡在故老,犹蒙矜育——《陈情表》④垂仁:施行仁爱 我希望您同情我的不足之处,怜悯
我的愚昧,不记录我的罪过;详察我的言辞,施行仁爱而采纳我的意见。我诚惶诚恐,再拜。?悲伤,哀叹通“爱”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
说》怜悯,同情凄清的声响1. 哀悲愤,沉痛杜鹃啼血猿哀鸣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2. 险然怒谏而激乱生祸者
,累累皆是:纳谏而悔过行道者,不能百一。何者,皆以辞语迂险,指射丑恶,致使然也。夫迂险之言,近于诞妄;指射丑恶,足以激怒。(节选自
杜牧《与人论谏书》)(1)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2)不是所有的“险”都是“险恶”意,如上文中的“险”就是“________”意。都因为进谏的话迂腐,耸人听
闻,抨击缺点、弊端,(从而)造成这个样子。耸人听闻2. 险然怒谏而激乱生祸者,累累皆是:纳谏而悔过行道者,不能百一。何者,皆以辞语
迂险,指射丑恶,致使然也。夫迂险之言,近于诞妄;指射丑恶,足以激怒。(节选自杜牧《与人论谏书》) 然而激切进谏从而激发政乱
、发生灾祸的情况,比比皆是:接受进谏从而悔改、奉行正道的,不能达到百分之一。为什么呢?都因为进谏的话迂腐、耸人听闻,抨击缺点、弊端
,(从而)造成这个样子。迂腐、耸人听闻的话,接近荒诞狂妄;抨击缺点、弊端的话,能够激起人的愤怒。地势不平坦薄危 险险些,差点2.
险险 恶险阻,险要险地,要隘险恶,阴险冒险,犯险偏 狭耸人听闻3. 亲主父曰:臣结发游学四十余年,身不得遂,亲不以为子,昆弟不收,
宾客弃我,我厄日久矣。(节选自《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1)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不是所有的“亲”都是“亲人”意,如上文中的“亲”就是“______
__”意。父母不把我当儿子看,兄弟不接纳我,宾客抛弃我。父母3. 亲主父曰:臣结发游学四十余年,身不得遂,亲不以为子,昆弟不收,宾
客弃我,我厄日久矣。(节选自《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主父偃说:“我从束发游学四十多年,自己的志向得不到实现,父母不把我当
儿子看,兄弟不接纳我,宾客抛弃我,我受困的日子已经很久了。”①结发:一指束发。古时男子自成童(15岁)开始束发,因以指初成年;
二指成婚。成婚之夕,男左女右共髻束发,故称; 三指妻子。后亦指原配。②遂:实现③亲:父母 【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
在堂】④以为:以(之)为,把(我)当作……⑤昆弟:同“昆仲”,指兄弟。⑥厄:困苦,灾难,这里名作动,受困。父母亲自接触姻亲3. 亲
爱,宠爱亲戚,亲人亲近可靠的人躬亲,亲自治理男女授受不亲,礼也。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亲家[qīn][qìng][qīn]近,
亲密4. 报(司马芝)迁广平令,征虏将军刘勋贵宠骄豪,又芝故郡将,宾客子弟在界数犯法,勋与芝书,不著姓名,而多所属托,芝不报其书,
一皆如法。(节选自《三国志·魏书》)(1)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2)不是所有的“报”都是“报告”意,如上文中的“报”就是“________”意。司马芝没有
给他回复,一概按照法律处理。回复4. 报(司马芝)迁广平令,征虏将军刘勋贵宠骄豪,又芝故郡将,宾客子弟在界数犯法,勋与芝书,不著姓
名,而多所属托,芝不报其书,一皆如法。(节选自《三国志·魏书》) (司马芝)升作广平县令,征虏将军刘勋地位尊贵,受宠骄横。他又
是司马芝原来所在郡里的将军,(刘勋)宾客和弟子们在司马芝的管界内多次犯法,刘勋给司马芝写信,不署上姓名 ,却在信中多次嘱托司马芝帮
忙。司马芝没有给他回复,一概按照法律处理。答复,给回信报告,告知4. 报报答,酬谢报复,复仇返回,往复断狱,判决罪人报 应合,符合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求人可使报秦者特指皇帝对臣下奏章的批复。善有善报,恶有恶报。5. 趣城陷,贼缚云(花云),云奋身大呼,缚尽裂,
起夺守者刀,杀五六人,骂曰:“贼非吾主敌,盍趣降!”贼怒,碎其首。(节选自《明史·花云传》)(1)译文: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不是所有的“趣”都是“兴趣”意
,如上文中的“趣”就是“________”意。贼兵本来就不是我主上的敌手,为何不赶快投降?赶快5. 趣城陷,贼缚云(花云),云奋身
大呼,缚尽裂,起夺守者刀,杀五六人,骂曰:“贼非吾主敌,盍趣降!”贼怒,碎其首。(节选自《明史·花云传》) 城被攻陷,敌兵捆
绑了花云,花云身体发力,大吼一声,捆绑的绳索全绷断了,他起身夺过看守人的刀,杀死五六个人,骂道:“贼兵本来就不是我们主上的对手,为
何不赶快投降?”敌人很气怒,打破他的头。催 促【 cù 】,同“促”5. 趣奔赴,奔向追逐,追求赶上,顺应促 使跑,疾走急速,赶快
【qū】,同“趋”旨趣,意味乐趣,趣味同“取”【?qù】志 向虽趣舍万殊—《兰亭集序》趣赵兵亟入关——《陈涉世家》6. 扰故太子少
师清献赵公,既薨之三年,其子屼除丧来告于朝曰:“先臣既葬,而墓隧之碑无名与文,无以昭示来世,敢以请。”天子曰:“嘻,兹予先正,以惠
术扰民如郑子产,以忠言摩士如晋叔向。”乃以爱直名其碑,而又命臣轼为之文。
(节选自苏轼《赵清献公神道碑》)(1)译文
:(2)不是所有的“扰”都是“干扰”意,如上文中的“扰”就是“ ”意。(他)像郑国的子产一样用仁爱的办法安抚百姓。(“
惠术”“扰”,语句通顺)安抚6. 扰故太子少师清献赵公,既薨之三年,其子屼wù除丧来告于朝曰:“先臣既葬,而墓隧之碑无名与文,无以
昭示来世,敢以请。”天子曰:“嘻,兹予先正,以惠术扰民如郑子产,以忠言摩士如晋叔向。”乃以爱直名其碑,而又命臣轼为之文。(节选自苏
轼《赵清献公神道碑》)①故:亡故②薨: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 士曰不禄,庶人曰死。③除丧:除:解除、除去。
?丧:老人去世后守丧期。 除服,俗称“脱孝”④墓隧:墓道⑤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⑥敢:谦辞,表示冒昧地请求⑦先正:亦作“先
政”,前代的贤臣。⑧惠:仁爱,宽厚⑨扰:安抚⑩摩:同“磨”,磨砺,勉励,激励 历世摩钝:激励世人,使鲁钝的人奋发有为。?名:
命名文学常识(1)太子少师:教习太子的副职。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合称“东宫三师/三公”。少师、少傅、少保分别是他们的副职
。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合称 “三少/三孤”, “师”是传授其知识的,“傅”是监督其行动的,“保”是照管其身体的,即分别是
负责君主智育、德育、体育的人。(2)子产:郑穆公之孙,公子发(子国)之子。廉洁终生,并以为政宜宽猛相济为嘱,堪称春秋时执政者的楷模
。古之遗爱,是孔子对郑国执政者子产的评价。孔子听闻子产去世,流泪说道:“古之遗爱也。”称赞他继承和发扬了古人为政仁爱的遗风。(3)
叔向:春秋时期晋国大夫、政治家,与郑国的子产、齐国的晏婴齐名。对春秋以来“礼治”的败坏深为痛惜,主张教化为主、刑法为辅;为人正直,
协助韩起裁断其弟羊舌鲋的贪墨案件,因在裁断案件不偏袒其弟,被孔子称赞为“古之遗直”。6. 扰故太子少师清献赵公,既薨之三年,其子屼
wù除丧来告于朝曰:“先臣既葬,而墓隧之碑无名与文,无以昭示来世,敢以请。”天子曰:“嘻,兹予先正,以惠术扰民如郑子产,以忠言摩士
如晋叔向。”乃以爱直名其碑,而又命臣轼为之文。(节选自苏轼《赵清献公神道碑》)译文亡故的太子少师赵清献公,去世三年后,他的儿子赵屼
守孝期满来向朝廷报告说:“先父已经安葬,然而墓道上的碑还没有名称和碑文,没有什么可以用来显示给后人,(现在)冒昧地向朝廷请示。”皇
上说:“啊,这位是我先前的贤臣,(他)像郑国的子产一样用仁爱的办法安抚百姓,像晋国的叔向一样用忠厚的语言勉励士人。”于是用“爱直”
命名他的墓碑,接着又命令我为他写碑文。6. 扰① v.搅乱、扰乱、侵扰???????????秦失其道,豪杰并扰。——《史记 ? 太
史公自序》 ② v.安抚,和顺 大宰之职,掌建邦之六典。二曰教典,以安邦国,以教官府,以扰万民——《周礼》 大宰即
宰相,掌“治、教、礼、政、刑、事”六典,上以安邦,下以安民。③ v.驯养 掌养猛兽而教扰之。——《周礼 ? 夏官 ? 服不
氏》 引n.驯养的牲畜家禽。 其畜宜六扰。——《周礼·夏官》 郑玄注:“六扰,马、牛、羊、豕、犬、鸡。”④ad
j.乱,纷乱 绿云扰扰,梳晓鬟也。——唐 ? 杜牧《阿房宫赋》⑤叨tāo扰,谦辞,打扰别人的客套话。受到别人的款待,表示感
谢。 冯紫英道:“罢了,来了就叨扰老伯吗?”——《红楼梦》第九十二回7. 方《双节堂庸训》者,龙庄居士教其子孙之所作也。居
士扃(关闭)门养疴,日读《颜氏家训》《袁氏世范》,与儿辈讲求持身涉世之方,或揭其理,或证以事。(节选自汪辉祖《〈双节堂庸训〉自序)

(1)译文: (2)不是所有的“方”都是“方圆”“方正”
意,如上文中的“方”就是“ ”意。 和儿辈谈论探求坚守自己、经历世事的道理,有时揭示那些
道理,有时引用事例规劝。(“持”“涉”“方”“证以事”,语句通顺)道理 7. 方《双节堂庸训》者,龙庄居士教其子孙之所作也。居士扃
(关闭)门养疴kē,日读《颜氏家训》《袁氏世范》,与儿辈讲求持身涉世之方,或揭其理,或证以事。①者……也:判断句②龙庄居士:汪辉祖
的号③扃jiōng :关闭 ④疴kē :病⑤讲:谈论;求:探求⑥持身:指对自身言行的把握;要求自己。 持,守,保持
。⑦涉世:经历世事。涉,经历⑧方:道理⑨或:有时⑩证:规劝文学常识(1)汪辉祖:号龙庄居士,生于清雍正八年 (1730 年) 一个
书香门第家庭。其父其过县府属官。汪辉祖幼年丧父,家道中落,靠借贷聊以度日。 生活的艰辛,使汪辉祖过早地涉足“人间事” ,在生活的旋
涡中搏击,对社会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人与人之间的真伪虚实深有体味。著有《双节堂庸训》。(2)《双节堂庸训》 :立足于他几十年的人生搏
击,总结人世沧桑,糅合圣贤之道,以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内容去训导子孙如何适应社会,经受种种风浪、立身作人的。步入中年,汪辉祖跻身政
界,做了两任知县,官场跌打使他的人生经历更为丰富,同时官场又是整个社会的窗口,汪辉祖用“老眼”看社会,对社会世态众相,人情冷暖的体
会入木三分。文学常识(3)《颜氏家训》: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也是一部国学经典著作。作者颜之推,是南北朝时
期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首先,把读书做人作为家训的核心。其次,选择正确的人生偶像。再次,确立家庭教育的各项准则,家长要成为子女的楷
模。全书二十篇,各篇内容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但主要是以传统儒家思想教育子弟,讲如何修身、治家、处世、为学等,其中不少见解至今仍有借
鉴意义。历代学者对该书推崇备至,视之为垂训子孙以及家庭教育的典范。(4)《袁氏世范》 :袁采著作,被誉为“《颜氏家训》之亚”的《袁
氏世范》,在中国家训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袁氏世范》一书的论理并不像其他古代修身齐家的书那样古板正统,相反,袁采思想开明,甚至
敢于反传统,如提倡家庭的成员应该是平等的。《颜氏家训》给我们很浓重的书卷气和学术特色。而《袁氏世范》给人的感觉是一个对人生世相似乎
了然于胸的长者把他的宝贵处世经验娓娓道来。由重理论转为重视经验以及对世俗生活的指导。译文《双节堂庸训》是我教育自己的儿子孙子所写的
。我闭户养病,每天读《颜氏家训》《袁氏世范》,和儿辈谈论探求坚守自己、经历世事的道理,有时揭示那些道理,有时引用事例规劝。7. 方
《双节堂庸训》者,龙庄居士教其子孙之所作也。居士扃(关闭)门养疴kē,日读《颜氏家训》《袁氏世范》,与儿辈讲求持身涉世之方,或揭其
理,或证以事。(1)相并的两船。 引并,并排。《庄子·山水》“方舟而济(渡)于河。” 【方轨】 ①两车并行;②比喻
并驾齐驱,不相上下; ③取法; ④品行端正(2)等同,相当。《战国策》:“今者,齐、 韩相方。”(3)方法,办法。 【教导有方】【
千方百计】(4)方形。【方枘ruì圆凿】方形的榫头、圆形的榫眼。比喻格格不入,不能相合。 引正直,方正。 《屈原列传》:“方
正之不容也。” (5)方圆,周围。 《邹忌讽齐王纳谏》:“今齐之地方千里。”(6)地方,区域。《<论语>六则》:“有朋自远方来,不
亦乐乎。”(7)边,一面。《诗经·蒹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8)方向,方位。《赤壁赋》:“不知东方之既白。”(9)处方,
药方。《林黛玉进贾府》:“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10)违抗。 【方命】违命,抗命,常作难于应命的婉辞。 7.
方(11)道义,道理。 ①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旦知方也。”“如果让我(
子路)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就可以使人有保卫国家的勇气,而且懂得道义。”? ② 《秋水》:“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大方:大道理,原指懂得大道理的人,后指专家,内行人。(12)介词,当,正当。《伶官传序》:“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13)表时间的副词,正,正在。【方兴未艾】形容事物正在蓬勃发展,一时不会停止。(14)将,将要。《后汉书·岑彭传》:“闻秦丰
被围,惧大兵方至,欲降。” (15)方才,刚刚。 【如日方升】像太阳刚刚升起来一样。比喻新生事物有广阔的发展前途和强大的生命力
。 7. 方8. 知种放与母俱隐终南豹林谷之东明峰。淳化三年,陕西转运宋惟干言英才行,诏使召之。其母恚曰:
“常劝汝勿聚徒讲学,身既隐矣,何用文为?果为人知而不得安处,我将弃汝深入穷山矣。”放称疾不起。其母尽取其笔砚焚之,与放转居穷僻,人
迹罕至。太宗嘉其节,诏京兆赐以缗钱使养母,不夺其志,有司岁时存问。 (节选自《宋史·种放传》)(1)译文:(2)不是所有的“知”
都是“知道”“了解”“掌管”意,如上文中的“知”就是“ ”意。 你既然已经隐居了,还写文章
干什么?如果你真的被人知遇而不能够安定闲适地生活,我就离开你(隐居)进入大山深处。(“何……为”“知”“穷”)知遇(赏识)8. 知
种放与母俱隐终南豹林谷之东明峰。淳化三年,陕西转运宋惟干言英才行,诏使召之。其母恚曰:“常劝汝勿聚徒讲学,身既隐矣,何用文为?果为
人知而不得安处,我将弃汝深入穷山矣。”放称疾不起。其母尽取其笔砚焚之,与放转居穷僻,人迹罕至。太宗嘉其节,诏京兆赐以缗mín钱使养
母,不夺其志,有司岁时存问。 (节选自《宋史·种放传》)①恚:怨恨②徒:门徒,弟子③何……为:……干什么呢?④知
:知遇,赏识⑤安处chǔ :安定闲适地生活⑥穷:荒僻⑦缗钱:穿成串的钱。缗,穿铜钱的绳子, 又指成串的
钱,一千钱为一缗。⑧夺:强行改变 行年四岁,舅夺母志——李密《陈情表》 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⑨存问:抚恤,慰问,
问候。文学常识(2)《宋史》:《宋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收录于《四库全书》史部正史类。于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相脱脱和阿鲁图
先后主持修撰。《宋史》与《辽史》、《金史》同时修撰,是二十四史中篇幅最庞大的一部官修史书。(1)终南:终南山位于陕西省境内秦岭山脉
中段,是道教发祥圣地,又名太乙山、地肺山、中南山、周南山,简称南山。“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中的南山指的就是终南山。陶渊
明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也使终南山成为后代很多隐者所向往的地方,这里离京城很近,环境优美,人烟稀少,显隐自由,进退方便
。【终南捷径】比喻求名利最近便的路。也比喻达到目的的便捷途径。《新唐书·卢藏用传》记载:唐朝时,书生卢藏用因为没有考取进士,便和哥
哥卢征明隐居在京城长安附近的终南山。因为隐居之举容易引起官府的关注,在士人中形成影响,后来朝廷终于让他出来做官。后来,司马承祯想退
隐天台山,卢藏用建议他隐居终南山。司马承祯说:“终南山的确是通向官场的便捷之道啊。”卢藏用深感羞愧。8. 知种放与母俱隐终南豹林谷
之东明峰。淳化三年,陕西转运宋惟干言英才行,诏使召之。其母恚曰:“常劝汝勿聚徒讲学,身既隐矣,何用文为?果为人知而不得安处,我将弃
汝深入穷山矣。”放称疾不起。其母尽取其笔砚焚之,与放转居穷僻,人迹罕至。太宗嘉其节,诏京兆赐以缗mín钱使养母,不夺其志,有司岁时
存问。 (节选自《宋史·种放传》)种放与母亲一起隐居在终南山豹林谷的东明峰。淳化三年,陕西转运使宋惟干提到种放的
才能操行,皇帝下诏派人召见种放。他的母亲抱怨说:“我常劝你不要聚集学生讲授文学,你既然已经隐居了,还写文章干什么?如果你真的被人知
遇而不能够安定闲适地生活,我就离开你(隐居)进入荒山深处。”种放称有病没有动身。他的母亲全部拿出他的笔、砚烧掉,与种放转移居住在深
山偏僻、很少有人到达的地方。宋太宗称赞他的气节,诏令京兆府赐给他许多钱让他供养母亲,不强迫改变他的志向,有关官吏每年按时令抚恤慰问
。 (节选自《宋史·种放传》)译文8. 知 【zhī】 (1)v.知道,懂得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论语 ? 为政》 (2)v.了解,引申为知遇(赏识)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管仲列传》 【知遇】赏识宠遇 士为知己者死——春秋四大刺客之一的豫让(3)v.认识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4)v.交好(5)v.主持,掌管 【知县】【知府】【知客】(寺
庙中掌管接待贵客的僧人)(6)n.知识 【求知若渴】探求知识像口渴想喝水一样迫切。形容求知愿望十分迫切。(7)n.知己,朋
友 【他乡遇故知】在远里家乡的地方碰到了老朋友。指使人高兴的事。(8)n.见解,见识 【一知半见】指不成熟的一点见解。(9
)n.知觉,感觉 手等有痛痒之知。——范缜《神灭论》【zhì】同“智”,明智,聪明;
智慧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劝学》9. 访元载当国久,益恣横。栖筠(指
传主李栖筠)素方挺,无所屈。帝欲相栖筠,惮载辄止。然有进用,皆密访焉,多所补助。栖筠见帝猗违不断,亦内忧愤。(节选自《新唐书·李栖
筠传》)(1)译文:(2)不是所有的“访”都是“访问”意,如上文中的“访”就是“ ”意。 皇帝想任命
李栖筠为相,但因为害怕元载就此作罢。然而有要晋升任用的人,皇帝都暗中向李栖筠咨询,李栖筠的意见也多有补助。(“相”,以……为相;“
惮”,害怕;“密访”,暗中咨询;大意对)咨询9. 访元载当国久,益恣横。栖筠(指传主李栖筠)素方挺,无所屈。帝欲相栖筠,惮载辄止。
然有进用,皆密访焉,多所补助。栖筠见帝猗违不断,亦内忧愤。(节选自《新唐书·李栖筠传》)①当国:执政,主持国事;当,掌管,担当②方
挺:方正刚直③屈:屈服④相:以……为相⑤惮:害怕⑥进用:提拔任用,这里作名词,提拔任用的人⑦密访:暗中咨询;访,咨询,征求意见⑧猗
违:同“依违”,犹豫不决译文元载执掌国政时间长,更加放肆专横。栖筠向来方正刚直,没有什么屈服的。皇帝想任命栖筠为相,但因为害怕元载
就此作罢。然而有要晋升任用的人,皇帝都暗中向李栖筠咨询,(李栖筠的意见)也多有补助。李栖筠见皇帝遇事犹豫不决,也内心忧愁愤懑。9.
访元载当国久,益恣横。栖筠(指传主李栖筠)素方挺,无所屈。帝欲相栖筠,惮载辄止。然有进用,皆密访焉,多所补助。栖筠见帝猗违不断,
亦内忧愤。(节选自《新唐书·李栖筠传》)9. 访① 咨询,征求意见?????【谘师访友】【访对:回答皇帝咨询】② 寻求 引特指
寻求名胜古迹 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滕王阁序》③ 拜访,探望 【走亲访友】④ 谋议⑤ 查访,调
查 【明察暗访】⑥ 同“方”,副词,方才,不久前10. 币抱真(指传主李抱真)沉断多智计,尝欲招致天下贤俊,闻人之善,必
令持货币数千里邀致之。至与语无可采者,渐退之。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第八十二》)(1)译文:(2)不是所有的“
币”都是“货币”意,如上文中的“币”就是“ ”意。 (李抱真)曾
经想招纳天下的贤达俊杰,听到别人的好,一定命人拿着货币、礼物从数千里之外把他邀请来。 (“招致”;“货”,货币;
“币”,礼物;“邀致”;大意对)礼物10. 币抱真(指传主李抱真)沉断多智计,尝欲招致天下贤俊,闻人之善,必令持货币数千里邀致之。
至与语无可采者,渐退之。
①招致:招引,招纳②货币:古今异义,货,货币;币,礼物③邀致:邀请④至:连词,至于⑤与语:
与(之)语,和(他们)交流⑥采:采纳;者:……的人⑦退:离去,使之离去译文李抱真深沉果断,足智多谋,曾经想招纳天下的贤达俊杰,听到
别人的好,一定命人拿着货币、礼物从数千里之外把他邀请来。至于那些与(他们)交谈后没有可采纳的人,逐渐使他们离去。10. 币抱真(指
传主李抱真)沉断多智计,尝欲招致天下贤俊,闻人之善,必令持货币数千里邀致之。至与语无可采者,渐退之。
10. 币①
古人用作馈赠或祭祀的丝织品,泛指礼物??? 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② 财物,货币③
馈赠,赠送④ 余,多余⑤ 通“敝”,坏,破旧形声。从巾,敝声。从巾表示与布帛有关。本义:古人用作礼物的丝织品。11. 悲余于仆碑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节选自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1)译文:(2)不是所有的“悲”都是“悲伤”意,如上文中的“悲”就是“ ” 意。
又因此感叹那些古代文献未能存留,后代的人弄错了它流传的文字因而没有人能够说清原貌。(“悲”
“谬”“传”“名”)感叹(感慨)11. 悲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
思而慎取之也。
(节选自王安石《游褒禅山记》)①仆碑:倒地的石碑②悲:感叹,感慨③谬其传:指以讹传
讹,弄错流传的文字 谬,形作动,弄错,使……弄错; 传,动作名,流传的文字④名:名作动,说清⑤胜:尽⑥此……也:判断句⑦所
以:……的原因译文我由那座倒地的石碑,又因此感叹那些古代文献未能存留,后代的人弄错了它流传的文字因而没有人能够说清原貌,哪能说得尽
呢!这就是学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援用资料的缘故。11. 悲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节选自王安石《游褒禅山记》)11. 悲悲痛,悲哀怜悯思念,怀
念感叹,感慨游子悲故乡悲天悯人兔死狐悲比喻因同类的死亡而感到悲伤(含贬义)悲壮,悲凉戍角悲吟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 <指南录>后序》将它藏在家中,使后来的人读到它,同情我的志向。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五人墓碑记》怎么能使英雄豪杰们屈身下拜,在墓道上扼腕惋惜,抒发他们作为有志之士的悲叹呢?12. 谅彭时,字纯道,安福人。天顺
元年,(帝)命入阁,兼翰林院学士。而帝方向用李贤,数召贤独对。贤雅重时,退必咨之。时引义争可否,或至失色。贤初小忤,久亦服其谅直。
(节选自
《明史·彭时传》)(1)译文:(2)不是所有的“谅”都是“原谅”“谅解”意,如上文中的“谅”就是“ ”
意。 李贤平日敬重彭时,退朝后一定向他咨询朝政。彭时引用义理争辩对错,有时会让李贤不高兴
。李贤开始对他有点微微的抵触,时间长了也就佩服他的诚实正直。(“雅”“退”“或”“谅”,大意对)诚实(诚恳)12. 谅彭时,字纯道
,安福人。天顺元年,(帝)命入阁,兼翰林院学士。而帝方向用李贤,数召贤独对。贤雅重时,退必咨之。时引义争可否,或至失色。贤初小忤,
久亦服其谅直。
(节选自《明史·彭时传》)①方:正②向用:重用③雅:平日,向来④退:退朝⑤或:有时⑥谅:诚实(诚恳)译文彭时,字纯道,安福人
。天顺元年,(皇帝)命他入阁,兼翰林院学士。而皇上正重用李贤,多次单独召见李贤谈话。李贤平日敬重彭时,退朝后一定向他咨询朝政。彭时
引用义理争辩对错,有时会让李贤不高兴。李贤开始对他有点微微的抵触,时间长了也就佩服他的诚实正直。 12. 谅彭时,字纯道,安福人。
天顺元年,(帝)命入阁,兼翰林院学士。而帝方向用李贤,数召贤独对。贤雅重时,退必咨之。时引义争可否,或至失色。贤初小忤,久亦服其谅
直。 (节
选自《明史·彭时传》)12. 谅诚实,信实料想确实相信直谅多闻:为人正直诚实,学识广博。无原则地守信,固执体谅,谅解成大事者,不恤
小耻;立大功者,不拘小谅。 ——明?·冯梦龙? 《东周列国志》见谅:表示请人谅解谅他也不会这样做13. 物傅祗字子
庄,早知名,以才识明练称。及赵王伦辅政,以为中书监,常侍如故,以镇军心。祗辞之以疾,伦遣御史舆祗就职。王戎、陈准等相与言曰:“傅公
在事,吾属无忧矣。”其为物所倚信如此。(节选自《晋书·列传第四十七》)(1)译文:(2)不是所有的“物”都是“事物”“外物”意,如
上文中的“物”就是“ ”意。 王戎、陈准等人一起说:“傅公还在任职,我们就没有忧虑了。”他被他人倚重信任
到这种地步。(“相与”“物”“倚信”,大意对)人13. 物傅祗zhī字子庄,早知名,以才识明练称。及赵王伦辅政,以为中书监,常侍如
故,以镇军心。祗辞之以疾,伦遣御史舆祗就职。王戎、陈准等相与言曰:“傅公在事,吾属无忧矣。”其为物所倚信如此。(节选自《晋书·列传
第四十七》)(1)相与: ①一起,共同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陶渊明 ②彼此交往,相处 《红楼梦》第
三三回:“他近日和衔玉的那位令郎相与甚厚。”  ③相互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2)在事:居官任事
(3)吾属:我们这些人。属,类。(4)物:人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谏太宗十思疏》(5)倚信:倚重信任译文傅祗字子庄,
很早就知名,凭借才识干练被称赞。等到赵王司马伦辅政,把傅祗任命为中书监,仍然担任常侍,以此镇抚人心。傅祗以疾病为由辞谢,司马伦派遣
御史用车接傅祗就职上任。王戎、陈准等人一起说:“傅公还在任职,我们就没有忧虑了。”他被他人倚重信任到这种地步。13. 物傅祗zhī
字子庄,早知名,以才识明练称。及赵王伦辅政,以为中书监,常侍如故,以镇军心。祗辞之以疾,伦遣御史舆祗就职。王戎、陈准等相与言曰:“
傅公在事,吾属无忧矣。”其为物所倚信如此。(节选自《晋书·列传第四十七》)13. 物事物,东西类,类别客观条件人,众人庞然大物君子
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谏太宗十思疏》物类:万物,各类的物。内容,实质待人接物言之无物
14. 中十年,(李绛)出为华州刺史。宝历初,拜尚书左仆射。绛以直道进退,望冠一时,贤不肖太分,屡为谗邪所中。文宗立,召为太常卿。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卷七十七》)(1)译文:(2)不是所有的“中”都是“中间”“内心”意,如上文中的“中”就是“ ”
意。 李绛凭奉行正道进退仕途,一时名望颇大,然而对待贤者与不肖之人态度判然有别,
因此多次为邪恶之辈所中伤。(“以”“望”“太分”“中”,大意对)中伤译文十年, (李绛)出任华州刺史。宝历初年,被授予尚书左仆射。
李绛凭奉行正道进退仕途,一时名望颇大,然而对待贤者与不肖之人态度判然有别,因此多次为邪恶之辈所中伤。14. 中十年,(李绛)出为华
州刺史。宝历初,拜尚书左仆射。绛以直道进退,望冠一时,贤不肖太分,屡为谗邪所中。文宗立,召为太常卿。(节选自《新唐书·列传·卷七十
七》)14. 中内心,胸中中伤中等半,一半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出师表》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劝学》情动于中而形
于言符合百发百中射中目标半途落到,陷于zhōngzhòng遭受,遭遇悲从中来中计中暑15. 存四年正月,诏崇古(指传主王崇古)总督
宣、大、山西军务。崇古禁边卒阑出,而纵其素通寇者深入为间。又檄劳番、汉陷寇军民,率众降及自拔者,悉存抚之。(节选自《明史·王崇古传
》)(1)译文:(2)不是所有的“存”都是“存在”意,如上文中的“存”就是“ ”意。
他又发檄文慰抚少数民族和汉族陷落敌手的军民,率众来降以及自己逃回的人,全部进行安抚。(“檄”“
劳”“自拔”“存抚”,大意对)慰问(安抚、抚慰)15. 存四年正月,诏崇古(指传主王崇古)总督宣、大、山西军务。崇古禁边卒阑出,而
纵其素通寇者深入为间。又檄劳番、汉陷寇军民,率众降及自拔者,悉存抚之。(节选自《明史·王崇古传》)①阑出:擅自出境 阑:擅
自 阑入:擅自进入②纵:放③素:一向,向来④檄:动词,用檄文征召、晓谕 劳:慰劳⑤自拔:自己主动地从痛苦或罪恶中解脱出来⑥存:
慰问,安抚译文隆庆四年正月,诏令王崇古总督宣、大、山西地区的军务。王崇古禁止边防兵卒擅自出境,却放出一向通敌的人深入敌营充当间谍。
他又发檄文慰抚少数民族和汉族陷落敌手的军民,率众来降以及自己逃回的人,全部进行安抚。15. 存四年正月,诏崇古(指传主王崇古)总督
宣、大、山西军务。崇古禁边卒阑出,而纵其素通寇者深入为间。又檄劳番、汉陷寇军民,率众降及自拔者,悉存抚之。(节选自《明史·王崇古传
》)存在思念保存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游山西村》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怀有问候,慰问,省视其存君兴国,
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屈原列传》? P73 ⑩心存芥蒂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
——《魏公子列传》P130? ②15. 存16. 构昭俭(指传主杨昭俭)美风仪,善谈名理,事晋有直声。然利口喜讥訾,执政大臣惧其
构谤,多曲徇其意。(节选自《宋史·杨昭俭传》)(1)译文:(2)不是所有的“构”都是“构建”意,如上文中的“构”就是“
”意。 然而言辞锋利喜欢讥讽人,执政大臣害怕他陷害诽谤,大多委屈自己顺从他的
意思。(“利口”,言辞锋利;“构谤”,陷害诽谤;“徇”,顺从)陷害(1)直:正直的(2)利口:言辞锋利(3)讥訾zǐ:讥讽。訾,诋
毁,指责。(4)构谤:陷害诽谤。构,设计陷害。(5)徇: ①顺从 ②夺取,攻占 蒯聩玄孙卬为武信君而徇朝歌—《太
史公自序》P3 ③巡行 将兵徇蕲以东——《史记·陈涉世家》 ④示众 二世使使者斩以徇——《高祖本纪》P43
⑤谋求,追求 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 ——《项羽本
纪》16. 构昭俭(指传主杨昭俭)美风仪,善谈名理,事晋有直声。然利口喜讥訾,执政大臣惧其构谤,多曲徇其意。 (节选自《宋
史·杨昭俭传》)译文杨昭俭风度仪表优美,善于谈论名理,事奉后晋有正直的名声。然而言辞锋利喜欢讥讽人,执政大臣害怕他陷害诽谤,大多委
屈自己顺从他的意思。16. 构昭俭(指传主杨昭俭)美风仪,善谈名理,事晋有直声。然利口喜讥訾?zī?,执政大臣惧其构谤,多曲徇其意
。 (节选自《宋史·杨昭俭传》)16. 构建造通“购”,悬赏图谋结成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指南录>后
序》骊山北构而西折—《阿房宫赋》草拟,写作挑拨,离间设计陷害罗织构陷:形容千方百计地陷害别人。宿构构怨17.诛希亮(指传主陈希亮)
为人清劲寡欲,不假人以色,自王公贵人,皆严惮之。见义勇发,不计祸福。所至,奸民猾吏易心改行,不改者必诛。然出于仁恕,故严而不残。(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五十七》)(1)译文:(2)不是所有的“诛”都是“杀”意,如上文中的“诛”就是“ ”意。
他到的地方,狡猾的百姓和奸诈的官吏都会改变思想和行为,不改的人一定会受到惩罚。(“所至”
“改行”“诛”)惩罚译文希亮为人清正刚直,私欲很少,不给人好脸色,从王公贵人都很怕他。遇到合乎正义的事情就勇敢地去做,不去考虑个人
的得失或安危。他到的地方,狡猾的百姓和奸诈的官吏都会改变思想和行为,不改的人一定会受到惩罚。但他生性仁慈,所以虽然严厉却并不残暴。
17. 诛希亮(指传主陈希亮)为人清劲寡欲,不假人以色,自王公贵人,皆严惮之。见义勇发,不计祸福。所至,奸民猾吏易心改行,不改者必
诛。然出于仁恕,故严而不残。(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五十七》)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天下的人都认为舜对鲧的惩罚是正确的。
——《夏本纪》P1517. 诛责备,谴责铲除,治除讨伐惩罚要求,索要杀,戮朽木不可雕
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诛求无厌罪不容诛诛暴讨逆诛暴讨逆18. 廉(1)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详,故人
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
(节选自韩愈《原毁》) 译文:
(2)概(指传主熊概)用法严,奸民惮之。宣德二年,行在都御史劾概与春(指另一人物叶春)所至作威福,纵兵扰民。帝弗问,阴使御史廉之,
无所得,由是益任概。(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四十七》) 译文:(3)不是所有的“廉”都是“廉洁”意,如上文(1)中的“廉”就是“
”意,上文(2)中的“廉”就是“ ”意。 皇上没有过问,只暗中派御史去调查,但一无所
得,从此更加信任熊概。 (“问”“阴”“廉”“益”“任”)他要求别人多,他对待自己要求低。(“责”“廉”)少(低)调查18. 廉
(1)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
(节选自韩愈《原毁》)译文 如今的君子却不是这样的,他们要求别人求全周密,他对待自己却要求很低。求全责备,所以别人
难把事情做好:要求宽松,所以自己取得进步小。18. 廉 (2)概(指传主熊概)用法严,奸民惮之。宣德二年,行在都御史劾
概与春(指另一人物叶春)所至作威福,纵兵扰民。帝弗问,阴使御史廉之,无所得,由是益任概。(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四十七》)译文
熊概执法严厉,奸民很害怕他。宣德二年,行在都御史弹劾熊概与叶春所到之处擅用威权,放纵士兵骚扰百姓。皇上没有过问,只暗中派御史
去调查,但一无所得,由此更加信任熊概。18. 廉锋利,有棱角低廉,便宜廉洁,清廉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屈原列传》考
察,查访要求低而少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 ——《原毁》廉按:
审察,查访俭以养廉刚直,方正物美价廉明廉暗察:指用各种方法进行调查研究。19. 贷(陈公弼)徙知庐州。虎翼军士屯寿春者以谋反诛,而
迁其余不反者数百人于庐。士方自疑不安。一日,有窃入府舍将为不利者。公笑曰:“此必醉耳。”贷而流之,尽以其余给左右使令,且以守仓库。
(节选自苏轼《陈公弼传》)(1)译文:(2)不是所有的“贷”都是“借贷”“借出”意,如上文中的“贷”就是“__________”意
。宽恕(宽免) (陈公)宽恕了他,将他流放,把其余的士兵都交给下属使唤,并且让(他们)看守仓库。(
“贷”“使令”,“以”后省略“之”)①徙:调动官职②虎翼军士(屯寿春者):定语后置 诛:表被动,被诛杀(诛:a.谴责,责问;b.
索求;c.惩罚;d.杀,戮)③以:因为④于:到⑤窃:暗中⑥贷:宽恕⑦使令:使唤;供使唤的人⑧以守:以(之)守,让(他们)看守19.
贷(陈公弼)徙知庐州。虎翼军士屯寿春者以谋反诛,而迁其余不反者数百人于庐。士方自疑不安。一日,有窃入府舍将为不利者。公笑曰:“此
必醉耳。”贷而流之,尽以其余给左右使令,且以守仓库。(节选自苏轼《陈公弼传》)译文(陈公弼)调任庐州知州,屯驻在寿春的强悍的虎翼军
士兵因为谋反被诛杀,迁移其余没有谋反的士兵数百人到庐州。士兵正惶惑不安。一天,有暗中进入公府房屋将要做不利之事的人。陈公笑着说:“
这必定是喝醉酒而已。”(陈公)宽恕了他,将他流放,把其余的士兵全部交给下属使唤,并且让(他们)看守仓库。19. 贷(陈公弼)徙知庐
州。虎翼军士屯寿春者以谋反诛,而迁其余不反者数百人于庐。士方自疑不安。一日,有窃入府舍将为不利者。公笑曰:“此必醉耳。”贷而流之,
尽以其余给左右使令,且以守仓库。(节选自苏轼《陈公弼传》)19. 贷求取,借入宽恕借出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 ——《庄子
》推卸施予,给予赈贫贷乏:救济穷人严惩不贷责无旁贷贷假:借贷20. 俭(1)遵路(指传主吴遵路)条奏十余事,语皆切直,忤太后意,出
知常州。尝预市米吴中,以备岁俭,已而果大乏食,民赖以济,自他州流至者亦全十八九。(节选自《宋史·吴遵路传》) 译文:(3)不
是所有的“俭”都是“节俭”意,如上文(1)中的“俭”就是“ ”意,上文(2)中的“俭”就是“ ”意。(2)王贵
妃薨,久不卜葬,正春(指传主翁正春)以为言。命偕中官往择地,得吉。中官难以烦费,正春勃然曰:“贵妃诞育元良(指太子),奈何以天下俭
之?”奏上,报可。(节选自《明史·翁正春传》) 译文:他曾经预先在吴中地区购买粮米,以防备灾荒之年。(“市”“俭”,省略句)
宦官却以此事烦杂费事而责难翁正春,翁正春非常生气地说:“贵妃生育了太子,为什么让天下俭慢(用轻慢的方式)对
待她?”(“难”“诞育”“奈何”“俭”)歉收轻慢20. 俭 (1)遵路(指传主吴遵路)条奏十余事,语皆切直,忤太后意,出
知常州。尝预市米(于)吴中,以备岁俭,已而果大乏食,民赖以济,自他州流至者亦全十八九。(节选自《宋史·吴遵路传》)译文吴遵路列举十
几件事情上奏朝廷,言语都十分激切刚直,惹得太后不高兴,离京出任常州知州。他曾经预先在吴中地区购买粮米,以防备灾荒之年,不久果然缺粮
严重,百姓靠吴遵路预先购买的粮食度过饥荒,从其它州逃荒而来的人也有十之八、九得以保全性命。20. 俭 (2)王贵妃薨,久
不卜葬,正春(指传主翁正春)以为言。命偕中官往择地,得吉。中官难以烦费,正春勃然曰:“贵妃诞育元良(指太子),奈何以天下俭之?”奏
上,报可。 (节选自《明史·翁正春传》)译文王贵妃去世,许久不占卜葬地事宜,翁正春因此谏言。皇帝
命令(他)偕同宦官去选择墓地,选取到了好风水的墓地。宦官却以此事烦杂费事而责难翁正春,翁正春非常愤怒地说:“贵妃生育了太子,为什么
让天下人轻慢对待她?” 。启奏皇帝,答复可以。20. 俭节制,不放纵轻慢少节俭,节省短小不丰足,歉收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年丰多积,岁俭多赈。温良恭俭让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孟子》21. 憾安童,木华黎
四世孙,霸突鲁长子也。四年,执阿里不哥党千余,将置之法。安童侍侧,帝语之曰:“朕欲置此属于死地,何如?”对曰:“人各为其主,陛下甫
定大难,遽以私憾杀人,将何以怀服未附?”帝惊曰:“卿年少,何从得老成语?此言正与朕意合。”由是深重之。
(节选自《元史·列传第十三》) (1)译文:(2)不是所有的“憾
”都是“遗憾”意,如上文中的“憾”就是“ ”意。“他们也是为了自己的主人,(如今)您刚平定天下,就因为私
人的仇恨杀人,这样怎能来使还没有归附的人归服呢?” (“甫”“遽”“憾”“怀服”)仇恨16. 憾 安童,木华黎四世孙,霸突鲁长
子也。四年,执阿里不哥党千余,将置之法。安童侍侧,帝语之曰:“朕欲置此属于死地,何如?”对曰:“人各为其主,陛下甫定大难,遽以私憾
杀人,将何以怀服未附?”帝惊曰:“卿年少,何从得老成语?此言正与朕意合。”由是深重之。 (节选自《元史·列传第十三》
)①执:逮捕,捉拿。②置之法:(以)法置之,依法处置。③甫:刚,才④遽:就⑤私憾:私人的仇恨⑥怀服:同“ 怀伏 ”,使归服⑦老成语
:老道的语言⑧重:看重,器重安童,是木华黎的四世孙,霸突鲁的长子。中统四年,抓拿到阿里不哥的党羽一千多人,将要依法处置。安童在皇帝
旁边侍候,皇帝对他说:“我将要治这些人的死罪,怎么样?”安童回答说:“他们也是为了自己的主人,(如今)您刚平定天下,就因为私人的仇
恨杀人,这样怎能来使还没有归附的人归服呢?”皇帝很惊奇地说:“你年纪轻轻,怎么说如此老道的话?你的话正合我意。”因此特别器重他。2
1. 憾 安童,木华黎四世孙,霸突鲁长子也。四年,执阿里不哥党千余,将置之法。安童侍侧,帝语之曰:“朕欲置此属于死地,何如?”
对曰:“人各为其主,陛下甫定大难,遽以私憾杀人,将何以怀服未附?”帝惊曰:“卿年少,何从得老成语?此言正与朕意合。”由是深重之。
(节选自《元史·列传第十三》)译文21. 憾仇恨,怨恨遗憾,不满意憾怨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寡人之于国也》22. 短二十三年夏,中书奏拟漕司诸官姓名,帝曰:“如平章、右丞等,朕当亲择,余皆卿等职也。”安童奏曰:“比闻
圣意欲倚近侍为耳目,臣猥承任使,若所行非法,从其举奏,罪之轻重,惟陛下裁处。臣谓铨选之法,自有定制,其尤无事例者,臣常废格不行,虑
其党有短臣者,幸陛下详察。”帝曰:“卿言是也。今后若此者勿行,其妄奏者,即入言之。”(节选自《元史·列传第十三》)(1)译文: (
2)不是所有的“短”都是“长短”意,如上文中的“短”就是“ ”意。 那些根本没有先例的规定
,我常常废除不执行(或“那些尤其没有作为的官员,我常常废弃不任用”),考虑到(因此)他们同党之中有说我坏话的,希望皇上详细审察。(
“事例”“废格”“短”,大意对)诋毁22. 短二十三年夏,中书奏拟漕司诸官姓名,帝曰:“如平章、右丞等,朕当亲择,余皆卿等职也。”
安童奏曰:“比闻圣意欲倚近侍为耳目,臣猥承任使,若所行非法,从其举奏,罪之轻重,惟陛下裁处。臣谓铨选之法,自有定制,其尤无事例者,
臣常废格不行,虑其党有短臣者,幸陛下详察。”帝曰:“卿言是也。今后若此者勿行,其妄奏者,即入言之。” (节选自《元史·列传第十三》
)(1)比:近来(2)倚:依靠(3)猥承:犹言辱承。比“承蒙”更为卑谦的说法。古代下属对上级的用语。 猥:辱,自谦之辞,指降低身份
。 猥自枉屈。——诸葛亮《出师表》(4)惟:句首语气词,表祈使语气。(5)裁处:裁决处置(6)铨选:量才授官,选拔官吏。唐宋元
明清时期朝廷选用官吏的一种制度。除最高职官由皇帝亲自任命外,一般都由吏部按照规定选补某种官缺。(7)事例:成例,可供借鉴的前事。(
8)废格:“废阁”,搁置而不实施。格,搁置。(9)短:诋毁,说坏话。 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屈原列传》二十三年夏,
中书省奏拟漕司官员的名单,皇帝说:“像平章、右丞等这样的官职我亲自任命,别的你们定吧,这是你们的职责。”安童上奏说:“近来听说皇上
希望依靠近臣为您的耳目,我不才而接受任命,如果近臣行为不法,听从人们举报,罪的大小,请皇上裁定。我认为所谓的甄选官吏的方法,自有明
确的规定,那些根本没有先例的规定,我常常废除不执行(或‘那些尤其没有作为的官员,我常常废弃不任用’),考虑到(因此)他们同党之中有
说我坏话的,希望皇上详细审察。”皇帝说:“你说得对。今后若再有像近臣那样徇情枉法者,不要任用;有妄自上奏的,就来告诉我。”22.
短二十三年夏,中书奏拟漕司诸官姓名,帝曰:“如平章、右丞等,朕当亲择,余皆卿等职也。”安童奏曰:“比闻圣意欲倚近侍为耳目,臣猥承任
使,若所行非法,从其举奏,罪之轻重,惟陛下裁处。臣谓铨选之法,自有定制,其尤无事例者,臣常废格不行,虑其党有短臣者,幸陛下详察。”
帝曰:“卿言是也。今后若此者勿行,其妄奏者,即入言之。” (节选自《元史·列传第十三》)译文22. 短与“长”相对缺点,短处不足
,缺乏说坏话,诋毁长话短说人穷智短扬长避短 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屈原列传》23. 邀正光末,贼兵围夏州,刺史源
子雍婴城固守,以贵(指传主宇文贵)为统军。前后数十战,军中咸服其勇。后送子雍还,贼兵又处处屯聚,出兵邀截,贵每奋击,辄破之。(节选
自《周书》)(1)译文:(2)不是所有的“邀”都是“邀请”意,如上文中的“邀”就是“ ”意。 后
来(宇文贵)护送源子雍返回,贼军又四处聚合,出兵半路拦击(宇文贵等人),宇文贵每次都奋力反击,总是击破贼军。(“屯聚”“邀截”“辄
”,大意对)拦击(1)婴: ①环绕 ②戴,系 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报任安书》 ③缠绕 而刘夙婴疾病——《陈情
表》(2)屯聚:聚集、集合(3)邀截:拦击,堵截 邀: ①拦击 【邀击】 ②求取,谋取 【邀功求赏】
③迎候(先期出迎,等候到来) 移船相近邀相见 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 《指南录后序》(4)辄:副词,总是,
都23. 邀正光末,贼兵围夏州,刺史源子雍婴城固守,以贵(指传主宇文贵)为统军。前后数十战,军中咸服其勇。后送子雍还,贼兵又处处屯
聚,出兵邀截,贵每奋击,辄破之。 (节选自《周书》) 正光末年,贼军围攻夏州,刺史源子雍环城固
守,任命宇文贵为统军去救援,前后几十战,军中将士都佩服他的勇猛。后来(宇文贵)护送源子雍返回,贼军又四处聚合,出兵半路拦击(宇文贵
等人),宇文贵每次都奋力反击,总是击破贼军。23. 邀正光末,贼兵围夏州,刺史源子雍婴城固守,以贵(指传主宇文贵)为统军。前后数十
战,军中咸服其勇。后送子雍还,贼兵又处处屯聚,出兵邀截,贵每奋击,辄破之。 (节选自《周书》)译文2
4. 遮(姜彧)改知滨州,乃课民种桑,岁余,新桑遍野,人名为太守桑。及迁东平府判官,民遮请留,马为之不行。(节选自《元史·列传第五
十四》)(1)译文:(2)不是所有的“遮”都是“遮蔽”意,如上文中的“遮”就是“ ”意。 等到(姜
彧)升任东平府判官,百姓拦住道路请求他继续留任,马因此无法前行。(“及”“迁”“遮”“不行”)拦住(1)课:督促(2)及:等到(3
)迁: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4)遮:拦住 有人持璧遮使者曰:为吾遗【赠送】滈池君【水神】。
——《秦始皇本纪》 陈王出,遮道【拦路】而呼涉。——《陈涉世家》(5)不行:无法前行24. 遮(姜彧)改知
滨州,乃课民种桑,岁余,新桑遍野,人名为太守桑。及迁东平府判官,民遮请留,马为之不行。(节选自《元史·列传第五十四》) (姜
彧)改知任滨州,于是就督促百姓种桑,一年多的时间,那里就新桑遍野,人们称之为太守桑。等到(姜彧)升任东平府判官,百姓拦住道路请求他
继续留任,马因此无法前行。 24. 遮(姜彧)改知滨州,乃课民种桑,岁余,新桑遍野,人名为太守桑。及迁东平府判官,民遮请留,马为之
不行。(节选自《元史·列传第五十四》)译文25. 视刘基、徐达之见猜,李善长、周德兴之被谤,视萧何、韩信,其危疑相去几何哉?(节
选自《明史·李仕鲁传》)(1)译文:(2)不是所有的“视”都是“看”意,如上文中的“视”就是“ ”意。和萧何
、韩信相比,他们危害疑忌相距能有多远呢?(“视”“危疑” “去”)比较(1)见猜:被猜疑; 被谤:被诽谤 ①用在动词前面
表示被动。相当于被,受到。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 ②用在动词前面,称代自己,我。
慈父见背——《陈情表》(2)视:与……相比,比照(3)危疑:危害疑忌(4)去:距离(5)几何:多少25. 视刘基、徐达之见猜
,李善长、周德兴之被谤,视萧何、韩信,其危疑相去几何哉?(节选自《明史·李仕鲁传》) 刘基、徐达被猜疑,李善长、周德兴被诽谤
,和萧何、韩信相比,他们危害疑忌相距能有多远呢?25. 视刘基、徐达之见猜,李善长、周德兴之被谤,视萧何、韩信,其危疑相去几何哉
?(节选自《明史·李仕鲁传》)译文25. 视比较,比照治理,处理看待,看待同“示”,出示,展示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
人墓碑记》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兰亭集序》视事:就职治事乃持项王头视鲁——《项羽本纪》26. 伐弁(指传主宋弁)性好矜伐,自
许膏腴。高祖以郭祚晋魏名门,从容谓弁曰:“卿固应推郭祚之门也。”弁笑曰:“臣家未肯推祚。”(节选自《北史·列传第十四》)(1)译文
:(2)不是所有的“伐”都是“讨伐”意,如上文中的“伐”就是“ ”意。宋弁生性喜欢自我夸耀,自认为门第高贵
。(“矜伐”“膏腴”)夸耀(1)矜伐:夸耀 不伐己功,不矜其能——《淮阴侯列传》(2)膏腴: ①指富贵或富贵人家。
②土地肥沃。 ③比喻文辞华美。(3)推:推崇26. 伐弁biàn(指传主宋弁)性好矜伐,自许膏腴。高祖以郭祚zuò晋魏
名门,从容谓弁曰:“卿固应推郭祚之门也。”弁笑曰:“臣家未肯推祚。”(节选自《北史·列传第十四》) 宋弁生性喜欢自我夸耀,自
认为门第高贵。孝文帝认为郭祚是晋、魏的名门后裔,曾从容地对宋弁说:“你本来应当推崇郭祚的门第。”宋弁笑着说:“我家不肯推崇郭祚。2
6. 伐弁biàn(指传主宋弁)性好矜伐,自许膏腴。高祖以郭祚zuò晋魏名门,从容谓弁曰:“卿固应推郭祚之门也。”弁笑曰:“臣家未
肯推祚。”(节选自《北史·列传第十四》)译文26. 伐夸耀砍伐讨伐,进攻功劳,功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淮阴侯列传》此五霸之伐也
——《魏公子列传》斯亦伐根以求木茂。——《谏太宗十思疏》季氏将伐颛臾平伐其功——《屈原列传》自矜功伐:矜,夸耀;功伐, 功劳。指居
功自傲。27. 掠州有民庸童牧牛,童逸而牧舍火,其父讼庸者杀其子投火中,民不胜掠,自诬服。震(指传主唐震)直其狱。(节选自《宋史·
唐震传》,有改动)(1)译文:(2)不是所有的“掠”都是“掠夺”意,如上文中的“掠”就是“ ”意。州民经受不住拷打,
自己捏造事实服了罪。(“胜”“掠”“诬”)拷打(1)庸:后作“佣”,雇佣; 庸者,雇主(2)牧:放养牲口(3)逸:逃跑(4)火:
名作动,起火,发生火灾(5)讼:诉讼,状告(6)胜:禁得住(7)掠:拷打,拷问(8)诬服:无辜而服罪。诬:诬陷,虚构罪恶加害于人。
(9)直其狱:使这个案件得到公正判决27. 掠州有民庸童牧牛,童逸而牧舍火,其父讼庸者杀其子投火中,民不胜掠,自诬服。震(指传主唐
震)直其狱。(节选自《宋史·唐震传》,有改动) 州里有个百姓雇佣小孩放牛。小孩逃走了,牛棚发生火灾,孩子的父亲状告雇主杀死他
的儿子并投入火中。那个百姓禁受不住拷打,自己无辜而服罪。使这个案件得到了公正判决。27. 掠州有民庸童牧牛,童逸而牧舍火,其父讼庸
者杀其子投火中,民不胜掠,自诬服。震(指传主唐震)直其狱。(节选自《宋史·唐震传》,有改动)译文27. 掠掳掠,抢夺轻轻拂过梳理拷
打,拷问几世几年,摽掠其人—杜牧《阿房宫赋》掠理/掠治(拷打审问)浮光掠影: 水面上的反光,一掠而过的影子。 比喻对事物观察不
细致,印象不深。镜儿里不住照,把须鬓掠了重掠。 —《西厢记》28. 诬游雅常曰:“前史称卓子康、
刘文饶之为人,褊心者或不之信。 余与高子游处四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乃知古人为不诬耳。”(节选自《资治通鉴·宋纪十》)(1)译文
:(2)不是所有的“诬”都是“诬蔑、诬害”意,如上文中的“诬”就是“ ”意。 从不曾看见他把喜怒哀乐挂在脸上
,才知道古人是没有欺骗我们的。(“喜愠”“诬”)欺骗28. 诬游雅常曰:“前史称卓子康、刘文饶之为人,褊心者或不之信。 余与高子游
处四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乃知古人为不诬耳。”(节选自《资治通鉴·宋纪十》)(1)称:称赞(2)褊biǎn心:心胸狭窄。
褊,本指衣服狭小,后泛指狭小。(3)不之信:不相信这些。宾语前置。 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否定
词: 不、未、毋、无、莫等。 忌不自信/莫之夭阏 ②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作宾语的
疑问代词:何、奚、恶、安等。 沛公安在?/彼且奚适也? ③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 句
读之不知/唯兄嫂是依 (4)愠:恼怒,生气; 色:脸色(5)乃:才(6)诬:欺骗 【诬欺】 游雅常说:“从前史书上称赞卓
子廉、刘文饶的为人,心胸狭窄的人不相信这些。我和高允相处四十年,从不曾看见他把喜怒哀乐挂在脸上,才知道古人是没有欺骗我们的。28.
诬游雅常曰:“前史称卓子康、刘文饶之为人,褊心者或不之信。 余与高子游处四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乃知古人为不诬耳。”(节选自《
资治通鉴·宋纪十》)译文《资治通鉴》: 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告成。
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
6朝1362年的历史。 在这部书里,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
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28. 诬游雅常曰
:“前史称卓子康、刘文饶之为人,褊心者或不之信。 余与高子游处四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乃知古人为不诬耳。”(节选自《资治通鉴·宋
纪十》)29. 逆(查伊璜)即命仆马,投刺(名帖)于门。将军(指文中人物吴六一)趋出,逆诸大门之外。 (节选自《聊斋志异·大力将军》)(1)译文:(2)不是所有的“逆”都是“违背”意,如上文中的“逆”就是“ ”意。将军快步跑出,在大门外迎接他。(“趋”“逆”“诸”)迎接(1)马:名作动,备马(2)刺: ①名帖 非显者刺,则门钥不得出。 ——张岱《于园》 【刺:名帖,这里作动词,投下名帖。 】 ②指责,讽刺 以刺世事——《屈原列传》 ③刺探,探询(3)趋:跑,疾走(4)逆:迎接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苏轼《留侯论》(5)诸:之于,之,代指他;于,在29. 逆(查伊璜)即命仆马,投刺(名帖)于门。将军(指文中人物吴六一)趋出,逆诸大门之外。 (节选自《聊斋志异·大力将军》) (查伊璜)立即命人准备车马,都军们登门去投名帖拜见。将军快步跑出,在大门外迎接他。29. 逆(查伊璜)即命仆马,投刺(名帖)于门。将军(指文中人物吴六一)趋出,逆诸大门之外。 (节选自《聊斋志异·大力将军》)译文《聊斋志异》: 《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朝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 全书将近五百篇,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爱情故事,占据着全书最大的比重,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礼教的精神。故事的主要人物大多不惧封建礼教,勇敢追求自由爱情。 这类作品代表作有《莲香》《连城》《宦娘》等。 二是抨击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摧残。《叶生》《司文郎》《王子安》等都是这类作品。 三是揭露统治阶级的残暴和对人民的压迫,具有社会意义。如《促织》《梦狼》《梅女》等。29. 逆(查伊璜)即命仆马,投刺(名帖)于门。将军(指文中人物吴六一)趋出,逆诸大门之外。 (节选自《聊斋志异·大力将军》)29. 逆迎接违背,触犯迎受,接受叛逆预先迎战,抵抗数吕师孟叔侄为逆。——《指南录后序》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苏轼《留侯论》逆数:预测未来逆诈:事先即怀疑人欺诈揣测至于大陆,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渤海—《史记·河渠书》P25以意逆志【用自己的想法去揣度别人的心思。】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逆战:迎战30. 治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夫兴亡治乱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节选自《朋党论》)(1)译文:(2)不是所有的“治”都是“治理”意,如上文中的“治”就是“ ”意。国家兴盛、衰亡、安定、祸乱的旧迹,做君王的可以用来作为借鉴。(“治”“可以”) 太平、安定《朋党论》: 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作品。欧阳修在庆历四年(1044)向宋仁宗上的一篇奏章,目的是驳斥保守派的攻击,辨朋党之诬。这篇文章起笔不凡,开篇提出:君子无党,小人有党的观点。创作背景: 欧阳修因弹劾政敌夏竦、吕夷简等人,曾遭遇政敌的朋友圈子的恶意攻击,被政敌指责为在朝廷拉帮结派搞朋党,因而也曾屡次被罢职贬官,可谓仕途多舛。欧阳修故而愤笔写就这篇文章,算是对政敌的一种理论清算,也算是一吐胸中块垒。30. 治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夫兴亡治乱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 (节选自《朋党论》)①用此:因此。用,介词,表示原因,因为②厌:通“餍”,满足③治:治理得好,安定太平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屈原列传》④可以:可以用来30. 治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夫兴亡治乱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 (节选自《朋党论》)30. 治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夫兴亡治乱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 (节选自《朋党论》)然而周朝因此而兴盛,原因就在于善良之士虽多却不感到满足。国家兴盛、衰亡、安定、祸乱的旧迹,做君王的可以用来作为借鉴。译文30. 治治理得好,安定太平研究惩治,治罪治理,管理医治整治,备办于是约车治装—《冯谖xuān客孟尝君》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陈情表》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屈原列传》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扁鹊见蔡桓公》营造,修建不效,则治臣之罪 —《出师表》萧何治未央宫—《汉书·高帝纪》不治科举文词—2015·江苏《欧阳伯和墓志铭》
献花(0)
+1
(本文系在羡智库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