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寺”和“庵”同為僧人之修行所說
2023-01-09 | 阅:  转:  |  分享 
  
“寺”和“庵”同為僧人之修行所說 上傳書齋名:瀟湘館112 Xiāo Xiāng Guǎn 112何世強 Ho Sai Keung提要:若
果說“寺”乃僧人修行之所,“庵”乃尼姑修行之所,若以此說法來定義“寺”與“庵”未免不足。“庵”之一般說法乃尼姑修行所及居所,此說法
雖然無錯誤,但其定義過於狹窄,其實僧人之修行及居所亦可以稱為“庵”。關鍵詞: 寺 庵 堅瓠集 般若庵第 1 節 寺和庵之分別
若果說“寺”乃僧人修行之所,“庵”乃尼姑修行之所,若以此說法來定義“寺”與“庵”未免不足,其實僧人之修行及居所亦可以稱為“庵”。注
意“庵”古同“菴”。“庵”之一般說法乃尼姑修行之居所﹝最好不要說成尼姑修行之“寺廟”﹞,此說法雖然無錯誤,但其定義過於狹窄,其實僧
人修行之小居所或小屋亦可以稱為“庵”,不一定為尼姑。很多人都知道《紅樓夢》賈府內有女尼、女道寄居之“水月庵”,《紅樓夢》第九十三回
“甄家僕投靠賈家門,水月庵掀翻風月案”,此回寫寧國府第五代子弟賈芹之不雅事。另外賈府內之大觀園尚有“櫳翠庵”,此庵乃是女尼妙玉在大
觀園中之修行處。後來賈惜春出家,亦住在此庵。因此“庵”為尼姑、女道之修行處及居所之說法便成為主流。其實古人所稱之“庵”多指僧人之“
庵”,稱為“僧庵”,而非指尼庵,自唐以來直到清,“僧庵”一辭十分流行。注意僧人之“寺”其結構須要有一定之格局,若無規定之格局,則不
能稱為“寺”只能稱為“庵”。漢?劉熙撰《釋名?卷五?釋宮室》曰:草圓屋曰蒲,蒲,敷也,總其上而敷下也。又謂之庵,庵,奄也,所以自覆
奄也。依《釋名》所云,庵乃為“草圓屋”也,無僧人、尼姑修行之居所義。因此“庵”是為用草覆蓋之小圓屋,所住之人數不多。以下右圖為《釋
名?卷五?釋宮室》原文,左圖為《廣雅?卷七?釋室》原文:清?王先謙撰《釋名疏證補》引清?畢沅《釋名疏證》曰“庵”為俗字,又或作“菴
”,古文作“葊”。此字不見於《說文》,鄭注《禮記》云此字即“廬”。王先謙又引畢沅云《說文》有“盦”字,其義為“覆蓋”,此字之義亦可
適用於“庵”字。魏?張揖撰《廣雅?卷七?釋室》曰:“庵,舍也。”此定義較簡單。下圖右為清?畢沅《釋名疏證》原文,左為清?王先謙撰《
釋名疏證補》原文:以下為“寺”之最基本布局:山門及天王殿:山門即寺之大門入口,此處應有天王殿,若無此殿,亦應有彌勒佛,即大肚笑佛﹝
彌勒菩薩﹞,彌勒佛背後應有韋馱菩薩。大雄寶殿:大雄寶殿乃寺之主體建築。大雄寶殿前擺有寶鼎,通常刻有該寺寺名。又有供佛之大香爐,以便
善信插香之用。大雄寶殿供奉三佛﹝或五佛﹞,中央是為釋迦牟尼佛,左為藥師佛,右為阿彌陀佛;此乃一般之說法。觀音殿:在大雄寶殿之後。若
一“寺”無以上之基本之布局,則不能稱為“寺”,只能稱為“庵”,此乃“寺”和“庵”之區別。較具規模之寺尚講究坐北朝南之坐向,其布局建
築物也較多,依次為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鐘樓與鼓樓、法堂、羅漢堂、毗盧殿或觀音殿、藏經樓、方丈室等;此外尚有一定數目之僧舍。總之
無大雄寶殿之僧人修行之所及居所古人稱之為“僧庵”,所以一“僧庵”所住之人數不會太多,庵內可能供奉釋迦牟尼佛之畫像或小瓷像。古代出家
為尼之女子不多,因此很難形成具規模之“寺”格局,所以無“尼寺”之名,於是少數女尼之修行及居所便稱為“庵”,又稱為“尼庵”。第 2
節 有關僧庵之詩及條目筆者選錄以下數列文字及詩詞以佐證“庵”非獨尼姑修行之所,亦可為僧人之居所。﹝一﹞清?褚人穫撰《堅瓠集》中有一
條名為〈題詩僧庵〉,因此“僧庵”一詞在清及以前十分流行。《堅瓠集》故事曰:“昔有人題詩山頂僧庵曰:‘高山頂上一閒屋,老僧半間龍半間
。半夜龍飛行雨去,歸來翻羨老僧閒。’有人題詩在山頂之僧庵,詩意曰,高山頂上有僧庵,是一間清雅之小屋,老僧住半間龍住半間。半夜龍飛去
為世間降雨,後來龍歸家見老僧優遊自在,龍反而羨慕老僧之清閒也。《堅瓠集》故事續曰:明?桃源陳朗溪題詩“漳江寺”曰:‘吟遍三千洞,來
眠四大床。白雲鐘鼓外,翻咲老僧忷。’前詩提及“僧庵”,上詩提及“漳江寺”,“僧庵”與“寺”之不同見上文。詩意指佛教有其修行之要求,
雖然出世,但修行亦苦,令老僧恐懼也。《堅瓠集》評曰:“二詩用意不同,然皆輕妙有味。”前詩指龍羨慕老僧之清閒,但後詩指老僧恐懼修行之
苦。﹝二﹞《堅瓠集》有另一個故事名為〈般若庵詩〉,“般若庵”乃為一“僧庵”,非尼庵。故事云朱元璋戰江南,一日投太平府般若庵借宿,僧
見其貎異於常人,輙問爵里姓名。朱元璋遂題詩寺壁曰:“戰退江南百萬兵,腰間寶劍血猶腥。山僧不識英雄主,只管叨叨問姓名。”後僧恐他人見
之,堊去其詩。朱元璋登極後,遣人視詩是否仍在,眾僧惶恐,有僧連忙補上一詩,以便應對高皇朱元璋之質詢。使者返奏以牆已無詩對。朱元璋命
收捕眾僧至,將殺之。僧曰:“御賜詩後,吾師有詩在焉。”朱元璋問何詩,僧誦曰:“御筆題詩不敢留,留時恐惹鬼神愁。故將法水輕輕洗,尚有
龍光射斗牛。”高皇喜,寺僧皆免究。“尚有龍光射斗牛”句源自唐?王勃〈滕王閣序〉﹝見四庫全書本《文苑英華?卷七百十八》:物華天寶,龍
光射牛斗之墟;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龍光射斗牛”句能令朱元璋轉怒為喜,其意指衘詩雖不在,但王氣﹝龍光﹞仍存,直衝牛宿與斗宿,
即上天廷也。若無此訶諛之詩句,眾僧性命難保也。注意《堅瓠集》亦間接稱“般若庵”為“寺”,例如“題詩寺壁”,又稱僧為“寺僧”等。﹝三
﹞《堅瓠集》有另一則故事談及一僧庵名為“石牛庵”。朱亦巢先生髫年善作對,所居附近田中有巨石名“石牛”,旁有僧庵曰“石牛庵”。一日偶
然同父輩之人步行至庵,該人出對曰:“石牛庵畔石牛蹲,耕得石田收幾石。”先生對曰:“金雞墩上金雞宿,銜來金彈值千金。”某稱賞。此對聯
文意相對工整,第二句平仄配合。唯上下聯之第一句“牛”與“雞”同為平聲,失粘;“畔”與“上”同為仄聲,亦失粘。本文非談對聯,主要談名
為“石牛庵”之僧庵,對聯乃附帶一提耳。﹝四﹞唐?崔峒﹝一作顧況詩﹞〈題蘭若〉﹝一作〈題山僧蘭若〉﹞絕頂茅庵老此生,寒雲孤木獨經行。
世人那得知幽逕,遙向青峰禮磬聲。詩意指一山僧名蘭若居住在山峰上之茅庵,並在庵中終老。此詩指出“庵”是為一小屋,“茅庵”是為以茅草覆
蓋之小屋,並非一定為尼姑修行之所。﹝五﹞唐?寒山〈詩三百三首?其一百七十六〉以我棲遲處,幽深難可論。無風蘿﹝一作藤﹞自動,不霧竹長
昏。澗水緣誰咽,山雲忽自屯。午時菴內坐,始覺日頭暾。詩意指唐?寒山居住在一幽深之庵中,四周有蘿、竹、澗水、山雲等,乃僧家修行之最佳
環境。此詩指出“庵”亦為一小屋。寒山“午時菴內坐”,寒山為僧,即僧居菴內也。寒山,唐朝巨鹿郡人﹝今邢台人﹞,詩僧,事跡多見於唐德宗
至唐昭宗年間。寒山、拾得、豐干一起隱居於天台山國清寺。﹝五﹞唐?白居易〈病中看經贈諸道侶〉右眼昏花左足風,金箆石水用無功。不如迴念
三乘樂,便得浮生百病空。無子同居草庵下﹝見《法華經》﹞,有妻偕老道塲中。何煩更請僧爲侶,月上新歸伴﹝一作侍﹞病翁。第五句“無子同居
草庵下”注曰“見《法華經》”,指諸道侶﹝皆為僧人﹞皆無子,同居於一草庵下,因佛經有“生同居淨”之說法。詩中之“草庵”相當於前條之“
茅庵”及“僧庵”也。附帶一提,“草庵下”之“庵”為平聲字,“道塲中”之“塲”亦為平聲字,失粘。﹝六﹞唐?姚合〈贈少室山麻襦僧〉秖辮
麻爲衲,此中經幾春。菴前多猛獸,徑小絕行人。泉近濆﹝一作漬﹞瓶履,山深少垢塵。想師正法指,喻我獨迷津。少室山又名“季室山”,是嵩山
之西峯。位於今之河南登封市西北,名勝頗多,少林寺亦在該山。“襦”,短襖也;或短而緊身之上衣。“麻襦”即以麻製成之短而緊身之上衣也。
第三句“菴前多猛獸”之“菴”乃為麻襦僧修行之居所也。﹝七﹞中唐?賈島〈即事〉索莫對孤燈,陰雲積幾層。自嗟憐﹝一作鄰﹞十上,誰肯待三
徵。心被通人見,文叨大匠稱。悲秋秦塞草,懷古漢家陵。城靜高崖樹,漏多幽沼冰。過聲沙島鷺,絕行石菴僧。豈謂舊廬在,誰言歸未曾。第十二
句“絕行石菴僧”中之“石菴”指小石屋,中有僧人居住修行。“絕行”指無路可通也。賈島﹝779年至843年﹞,字閬仙,范陽﹝今河北省涿
州市﹞人,詩人,有“詩奴”之稱,自號為“碣石山人”。﹝八﹞五代?貫休〈寄廬山大願和尚〉石上桂成叢,師菴在桂中。皆云習鑿齒,未可扣真
風。雪洗香鑪碧,霞藏瀑布紅。何時甘露偈,一寄剡山東。第二句“師菴在桂中”指大願和尚之菴在桂樹叢中,即僧住在菴中也。﹝九﹞宋?劉跂〈
和長歷賦紙閣用王介甫韵〉頂還平直得中方,肯作僧庵半夜床。脫帽不憂風栗烈,熾爐仍助日蒼凉。賞音正自鳴琴便,宴坐何辭問疾妨。我有陟釐三
百幅,禦冬真欲倒歸囊。注意第二句“肯作僧庵半夜床”。意指一幅長、平、和直之紙可用作僧庵之床也。﹝十﹞宋?王之望〈題龍華寺〉孤枕僧庵
夢不成,披衣推戶竹軒明。一天月色連秋色,萬樹風聲似水聲。小檻沉沉青嶂合,脩簷冉冉白雲行。今宵佇立情何限,曉鑑霜毛兩鬢生。宋?王之望
借宿〈龍華寺〉,於是有“孤枕僧庵夢不成”之首句,第四字用“庵”而不用“寺”,可能為遷就平仄而為之,第四字應為平聲,“庵”為平聲,合格律;若用“寺”之仄聲字,則失粘。此外宋?洪芻有〈戲贈僧庵二首〉及宋?蘇籀有〈僧庵崖上榴花〉,其詩從略。總言之,“庵”未必為女尼修行及居住之所,亦可為僧人之修行及居住之小屋也。 同“笑”。 恐懼之意。 絮絮叨叨也,多言也。 音惡,以白色塗料粉刷牆壁掩蓋詩文。 登帝位。 童年。 一種紙之名。(1)
献花(0)
+1
(本文系瀟湘館112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