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2023-01-10 | 阅:  转:  |  分享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二年级数学说课稿「篇一」一、教材分析:《花园》一课是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第七课的内容。是学生在认识平均分与除法意义
的基础上学习的。“倍”是一个生活中常用的概念,教材没有给它下定义,而是结合“花园”的具体情境,让学生通过“摆一摆、圈一圈、填一填”
等实践操作活动,体会“倍”的意义。对“倍”的意义的理解,教材要求学生既学会画图表征,而且能用算式求解,有意识地渗透形数结合的数学思
想。二、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倍”的意义。2、会用图示或除法求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3、让学生通过“摆一摆、圈一圈、填
一填” 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三、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倍”的意义。四、教学教法:新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根据这个教学理念,这节课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 “动手操作法”。由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情境引入,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倍”
的意义。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时时处处有数学,以激起学生强烈的研究兴趣,从而主动探究。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思考、
交流等学习活动,感受“倍”的含义,建立“倍”的概念,并初步学会运用“倍”的含义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倍数问题。把学习主权交给学生,教师只
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使课堂成为师生情感交流、知识智慧共享的园地。五、教学学法:《新课程标准》要求“确立学生在课堂中
的主体地位,建立学生自主合作、发现以及探索学习机制,实现学习方法的多样化,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发挥,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
值观的整体发展。”根据这一要求,在设计这节课时,我把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生生互动作为学生学习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摆学具、独
立思考、讨论交流,经历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数学活动中,获得数学知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兴趣与热情,让学生充分体验
到数学的价值和魅力。六、教学过程:(一)故事引入,创设情景。1、(放音乐)一阵雷雨过后,天气晴朗了,森林里许多小动物都高兴出来玩耍
!它们是谁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2、(出示多媒体图画)谁来介绍一下?有那些小动物?它们各有多少只?(二)探索新知,构建“倍”的概念
。1、导入新课,揭示课题。同学们,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来说一说小猴子和小鸭子的只数关系。比较两个数除了“求和”、“比多少”的关系,还有
另外一种关系叫做“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倍的认识”2、构建“倍”的概念。体会“倍”的意义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我设计3个教学
层次,层层递进帮助学生体会“倍”意,相信学生一定会突破这个学习的难点。(1)第一层教学:初步体会“倍”含义。同学们!刚才通过数一数
,我们知道猴子有几只?鸭子有几只?如果我们用圆片代替猴子数和鸭子数,猴子摆几个圆片,鸭子呢?学生回答,老师在黑板上摆。(分2行,第
一行摆猴子,第二行摆鸭子)如果把3只猴子看作一份(老师在黑板把表示3只猴子的圆片画一圈),鸭子的只数有这样的几份呢?(先让学生说一
说,再让个别学生到黑板分一分)接着要求全体学生用圆片代替小猴子和小鸭子摆一摆、分一分、想一想,说一说。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去体会,如
果把3只猴子看作一份,小鸭的只数有这样的2份,算式是: 6÷3=2,老师引导学生说:鸭子数是猴子数的2倍。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倍
”的含义,我给学生设疑:鸭子数是小猴子数的2倍,是把什么看作一份?再什么有这样的几份?目的让学生明确如果用“倍”来描述两个数量间的
关系,首先要知道以谁为标准,也就是说把谁看作“一份”,再看与它比较的量有多少个这样的一份。(2)第二层教学:加深对“倍”的认识。同
学们!刚才我们通过摆一摆、分一分发现“鸭子数是猴子数的2倍”,“小鸡数是松鼠数的几倍呢?”(老师把问题板书在黑板)可以让学生说一说
,并说出理由。先要求学生画小圆圈表示小鸡数和松鼠数,圈一圈、填一填,数形结合体会“小鸡数是小松鼠数的几倍”,然后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3)第三层教学:放手让学生寻找倍数关系的问题。有了前面两个环节的动手操作,此时就可以让学生尝试从动手操作活动中走出来,让他们在
情境图中直接寻找用除法解决问题。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对“倍”有了初步的认识,当两上数在比较时,如果把一个数看做一份,而另一个数是有
这样的几份,就是它的几倍。下面请同学先算一算,填一填,再说一说(4)请你再提出一个可以用除法解决的问题,并尝试解答。让学生初步体会
应用“倍”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提升解决问题的灵活性,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三)运用“倍”的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根据课本的练习编排,我设计了闯三关练习,让学生带着兴趣,玩中学,学生在轻松而又带有竟争性中解决有关倍的数学问题。1、第一关“比速度
”。2、第二关“比高矮”。3、第三关比记忆。同学们每天都看天气预报吗?还记得最近的天气吗?看图理解,寻求要解决的问题。《课程标准》
中要求学生能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会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数据的过程,所以本环节试图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而且让学生明白
数学来源于生活。(四)全课总结。说一说你这节课有哪些收获。老师归纳:当两上数在比较时,如果把一个数看做一份,而另一个数是有这样的几
份,就是它的几倍。通过讨论交流后,学生自己试着归纳来完成的,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总结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回忆了这节课的学习历程和研
究的成果,这样做更体现了“过程”。整堂课的设计,由生活情境导入,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倍”,再通过动手操作理解“倍”,解决有关“倍”的
知识,最后到生活中寻找倍,层层递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研究性学习,在探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五)教学效果
预测。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
本课时中,“倍”这个概念,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显得比较抽象。那么如何突破这个教学上的重点呢?在教学时,在具体的情况中摆一摆、圈一圈
的操作活动中探索新知。在操作活动中突破难点时,我设计了3个层次。(一)帮助学生理解“倍”含义。在这个环节上,首先由学生在情境图中收
集数学信息,并根据收集的信息用小圆片代表小鸭、猴子来摆一摆。这些环节学生们都是可顺利完成的,但在揭示“倍”的含义时,就需要老师来帮
一帮。这时我就通过和学生一同摆一摆、圈一圈来到确定如果把代表猴子的3个小圆片看成1份,那么代表小鸭的6个小圆片就可以看成这样2份,
从而推导出小鸭数是猴子的2倍。(二)辅助学生加深对“倍”的认识。在上一个环节,学生对“倍”的含义有了一些了解,那么要求小鸡数是松鼠
的几倍时,我就引导学生先独立用画小圆圈代表松鼠数和小鸡数,然后圈一圈,与同桌说一说,集体反馈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式,算式中各个数
字的含义。(三)放手让学生寻找倍数关系的问题。有了前面两个环节的动手操作,此时就可以让学生尝试从动手操作活动中走出来,让他们在情境
图中直接寻找用除法解决问题。设计了这样3个层次的教学,对于“倍”这个比较抽象的概念,采用层层递进的方法后,相信学生一定会突破这个学
习的难点。一、 说教材 《分香蕉》是北师大第三册第四单元的第4节新课,通过前面3节“分桃子”、“分苹果”、“分糖果”内容的学习,学
生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等分活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这三节平均分的活动,是在学生还不知道除法的情况下,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操作水平上
解决除法问题的过程。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平均分的经验基础上开始认识除法的,从学生熟悉的“分香蕉”的具体情境,抽象出除法算式
,从而理解除法与平均分的联系,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同时,介绍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进一步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平均分的具体过程。二、
说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以下四点:1、使学生从“分香蕉”的具体情景中,抽象出除法算式,并理解除法与平均分的联系
,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2、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并认识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3、学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平均分的具体过程和结
果;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除法算式的意义,会将分的过程用除法算式表示。 教学难点:理解除法算
式的意义,建立除法算式与平均分之间的联系。 课前准备:小棒20根、投影仪、课件等。三、 说教学设计思路 “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
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基于这样的认识和本课学习内
容的特点,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角,主动投入地学习。在设计教学时我主要突出两点1、通过让学生动
手摆一摆、填一填、分一分、圈一圈、画一画等,帮助学生通过大量的感知,形成表象,在此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初步建立等分活动与除法的联系
,达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的重难点;2、课前了解到学生对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已经知道了一点,但有不全面,根据学生的个人知识和直接经验,
所以在教学除法算式的意义、读法等,我决定大胆放手让学生来说出新课的内容,教师只是适当的指导、点拨。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
性,又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智慧,学生的兴趣就很浓厚。四、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故事引入 (课件出示情境主题图) 师:你们瞧,这
两只小猴皱着眉头正在发愁呢!猜猜它们是为什么事发愁?(学生自由猜一下)对啊,它们正在为分面前的香蕉发愁呢。猴哥哥和猴弟弟谁也不肯吃
亏,想分的公平一些,你们说怎么分才好呢?(引出平均分)[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喜欢的动物故事引入新课,学生有了生活经验,既喜欢,又能
很好地发挥自己的智慧,学生的兴趣就很浓厚。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1、平均分12根香蕉 (1)、分一分: A、用12根小棒代
替香蕉平均分成2份,请你分一分。 B、你能用一句简单的话把刚才分的过程和结果说一说吗? (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2
)、如果又来了一只猴子,你怎么把这些香蕉平均分呢?分的过程和结果又怎么说呢?独立分——同桌互相说。 (3)、你还会把这12根香蕉平
均分成几份?独立分——自己轻轻说——全班交流2、认识新朋友(1)、师:像这样“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可以用除法算式来
表示。你知道怎么写吗? 12÷2=6(根),12、2、6分别表示什么?÷表示什么意思?这个算式表示什么? 这个算式你会读吗?(2)
、那么“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3份,每份4根”的除法算式怎么列呢?你能说说它各部分的含义吗? 下面的几种平均份又怎么列除法算式?请你
写在本子上。(3)、观察这几个除法算式,你发现了什么?(4)、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的名字,除法算式这几部分也有它自己的名字,谁能来当
小老师说一说?[设计意图] 通过帮猴子分香焦把学生吸引到数学的活动中来,然后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分一分,说一说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
了除法的意义,掌握了平均分与除法算式的关系,并会读、写除法算式,整个活动过程教师充分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尊重和信任学生,为学生充分参
与到学习活动中提供了时间和空间。(三)、游戏:闯关 师:你们帮小猴解决了烦恼,他们非常感谢你们呢!想邀请你们和它们一起去闯智力关,
你们愿意去吗? 1、看图列式(课件)。 2、说一说,分一分。(看课件说,在练习纸上分一分) 看算式分一分。 10÷5=( ) 15
÷3=( ) 20÷4=( ) [设计意图]:创设了“闯关”这个游戏,让学生在竞赛的气氛中对学习的知识进行巩固练习应用。说一说、分
一分这题是看算式让孩子分图,是个逆向思维,有一定的难度,激起孩子的挑战欲望,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算式和平均分的联系。(四)、课堂总
结:1、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和大家分享一下。 (机动)2、排座位:马上就要召开校运动会了,准备邀请18位二年级的家长来观看,校长把安
排座位的工作交给我们班去完成,你认为座位怎么排比较合适?说说你的理由。板书设计 分香蕉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12 ÷
2 =6(根)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3份,每份4根12 ÷ 3 =4(根)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12份,每份1根 12 ÷ 12 =
1(根)被除数 除号 除数商二年级数学说课稿「篇二」教材分析:《有趣的七巧板》是课题学习,而“课题学习”作为新课程标准的一大特色,
它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活动。 课标对它的要求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在全体学生获得必要发展的前提下,不同的学生可以获得不同的体验。本课题
与众不同,要求学生主要拼多边形。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1)用七巧板拼多边形与已学过很多重要知识联系密切;(2)便于学生探索拼图规律
。学情分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但成功并不意味着没有困难,我预计在活动中学生的难题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学生只对拼图感
兴趣,而不善于发现其中蕴含的''数学知识和拼图规律;(2)拼摆多边形时,受思维局限性的影响,缺乏创新意识,心理耐挫能力不强。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加深对勾股定理、等腰直角三角形和四边形性质等重要知识的理解。2、进一步体会平移、旋转、轴对称等全等变换在拼图中的应
用,初步建立空间观念。过程与方法1、通过七巧板的制作、拼摆,体验 “分解--组合” 的过程。2、探索用七巧板拼摆多边形的规律,体会
数形结合的思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拼图活动中体验方法的多样性,感受七巧板的文化价值。2、活动中,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
参与意识与团队精神。3、增强从纷繁复杂的事物中探索规律的意识。4、通过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克服困难的经历,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教学重
点:经历用七巧板拼多边形的过程;积累拼图经验;探索拼多边形的规律。教学难点:探索用七巧板拼多边形的规律。教法学法:在学法上,主要采
用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等方法。作为教师,要深入到各组,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并不失时机地进行指导,点拨。课前准备:
查阅七巧板的有关知识,并准备好学具:边长 12cm正方形硬纸板、剪刀、三角尺、彩笔。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1、制作七巧板。(
1)我来说一说。让学生介绍七巧板的由来。这样既给了学生展示课外预习成果的机会,又让学生感受到了祖国光辉灿烂的文化。如果学生介绍的不
够全面,教师可做适当的补充。(2)一起做一做。首先请学生口述:如何把自己手中的正方形硬纸板分割成七巧板?提醒学生抓住五个中点,然后
观察画好的七巧板图,寻找七巧板中所蕴藏的数学知识,分别从边,角,面积三方面分析。引导学生共同分析出七块板的特点,尤其是边,角的关系
为探索规律埋下了伏笔。最后让学生在纸板上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并按教材的方法标上序号,剪开,这样一副七巧板就做好了。2、探究规律。这
是本课题的重点也是难点,我对教材的“想一想”和“议一议”的内容做了整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探索规律:首先让学生从七巧板中任
选至少2块板拼多边形,每拼出一种,就画出它的拼法示意图。2分钟内看谁拼的多。每个学生都想拼出更多的图形来证明自己的实力,因此增强了
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接下来投影展示学生的拼图成果,教师也可适当补充,让学生发现用七巧板可以拼摆出
各种各样的多边形。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多边形都可以用七巧板拼出?即用七巧板所拼摆的这些多边形有什么共同特点?小组带着这个问题进行探讨,
提示学生可以从边,角两个方面考虑。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团队精神,知识共享,共同合作,争取第一个完成任务。然后师生整合各小组的看法,得出
规律。最后让学生回答:你能用七巧板中的若干块板拼出一个等边三角形吗?为什么?这个问题重在对规律的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在整个探究规律活
动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独特表现,给予鼓励,促进每个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3、拼图实践。这也是本课题的重点。(1)活动一:用七巧板
拼出如图的五边形,其中一块⑤号板已经放好,请将其余6块板拼好,并画出拼法示意图。看谁的拼法多。采用个体比赛的形式,在规定的时间内完
成任务,这样既符合了学生爱动手的特点,又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最后通过展示学生的成果,让学生体验拼图方
法的多样性。(2)活动二:自由发挥,用一副七巧板拼多边形(每组从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中任选一种,尽可能多的拼出不同形状,
并有所记录。)采用小组合作比赛的方式,小组从选题到操作再到记录最后到展示,可以充分体现一个团队的分工与合作意识,让学生体验团队精神
的重要性。估计学生的答案不完整,这里教师可以给出几种答案,可做适当补充。 从边角两个方面进一步加深对规律的认识。4、设计图案。这是
一个机动环节。可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学生通过欣赏教师提供的范例,自己设计一个喜欢的、有趣的图形,也可以仿照老师的,进行自己的创新并加
以展示。这个活动学生会很感兴趣,但受思维局限性的影响,可能无从下手,这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展示自己的个性。让不同的学生获得
不同的体验。5、小结。我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我掌握了哪些拼图方法?我表现最好的是 .我的疑惑是。为了回扣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
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学生畅谈,做到全员参与,强化了重点,培养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同时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的学
习进行反思,锻炼评价能力和反思能力。6、游戏与欣赏。通过目莲拯救母亲的游戏,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最后学生在精美的拼图和轻柔
的音乐声中结束本课题的学习。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认图形》是在学生已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以这些知识为
支撑点,把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按边的数量统一命名为四边形。并在此知识点上通过迁移,让学生认识五边形和六边形,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多边形
做好准备,同时也为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打下扎实的基础。2、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比较等方法,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平面图
形。(2)参与对图形的摸、搭、数、折、剪等实践活动,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3)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
和交流意识。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难点:体会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变换,发展空间观念。4、教具准备小学低年
级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为了丰富学生的感知认识,本课我借助以下教具辅助教学:(1)、长方形、正
方形纸张;装有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信封;小棒等(2)、多媒体课件二、说教法与学法教法:在教学时,我采用情景教学、直观教学、活动
教学、合作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四边形,然后此基础上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索,认识五边形、六边形,从而形成要知道一个图形是几边形,
可以数一数它有几条边的认识,这样处理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学法:教学本课时,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索,小组合
作,实践操作相结合的学习方法,通过看,摸,数,折,剪等活动调动他们多种感官参与,充分感知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的特征,让他们在兴趣
盎然中充分感受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变换,发展空间观念。三、说教学过程本课的教学活动,主要从以下四个环节展开教学:(一)、创设情境导入新
课 (2-3分钟)新课开始,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情景,再现旧知:小朋友!今天老师带领大家到有趣的图形王国去玩,学生通过观察
,说出已经认识了的长方形、正方形、圆等。这样的导入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景中,巩固旧知。(二)、操作观察探索新知1、认识四边形 (1
0分钟)出示地砖图,由体到面,说一说它们的面分别是什么图形?然后观察长方形和正方形,引出边,接着通过摸一摸,有什么感觉?数一数边有
几条?亲身经历了发现边的过程,享受成功的喜悦,感悟到数学知识的学习在于不断的自我探究之中。最后归纳出四边形有4条边。为帮助学生及时
巩固新知,让学生完成想想做做第一题,学生进行判断后,要求学生分别说一说为什么有的是四边形,有的不是四边形。进一步加深对四边形的理解
。2、自主学习五边形、六边形(10分钟)在学生认识了四边形后,我大胆放手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分享等形式自主学习五边形、六边形。通
过用小棒搭五边形、六边形的活动,近一步巩固五边形、六边形的特征,并迁移出多边形。今天我们认识的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或者以后还会遇
见更多条边围成的图形,它们有个更大的名字,我们统称它们叫做多边形。接着让学生思考:要知道一个图形是几边形,可以怎样做?通过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认识:要知道一个图形是几边形,可以数数它有几条边。(三)、动手操作、巩固新知(15分钟)《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应体现基
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为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我设计了三个不同层次的练习,由浅入深,循序渐
进,让学生动脑数一数、折一折、剪一剪来巩固新知,深化思维。(四)、交流深化拓展延伸(2分钟)数学既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数学学习不
能局限于课堂,它应由课内走向课外,由书本走向生活。我通过提问: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师生共同梳理本课学习内容,形成知识网络。本课
的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通过创设情景、比赛、动手操作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他们提供了自
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再创造过程,认识了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体会了图形的联系和变换,发展了空间观念。实现了学
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理念。二年级数学说课稿「篇三」一、说课内容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
下册第12~14页平均分二、教材简析除法是本册教学的重点内容,它的含义又是建立在平均分基础上的,因此平均分这部分知识就充分显示出它
的基础性和重要性。教材安排了两教时,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包括以下几层内容(1)例1通过主题图创设
情境,由“每份分得同样多”引出平均分的含义。(2)通过例2、例3,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进一步建立平均分概念。例2是已知总数和份
数的等份除,例3是已知总数和每份数的包含除。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例1、例2。通过平均分的学习,为学生学习除法积累丰富的感性知识,从而
顺利地理解除法含义。根据新课标要求和以上教学内容的特点,本课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如下:1、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形成平均
分的表象。初步了解平均分的多钟方法。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3、在实践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平等意识、体验用数学
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含义的基础上,因此我觉得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出平均分”的含义,形成表象
。而两年级学生的思维完整性还不够,因此本课的教学难点让学生初步了解平均分的多种方法,为除法的认识和计算作准备。而要突出重点、突破难
点的关键是让学生始终在生活情境中学习探究,并通过动手操作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从而形成清晰的表象。三、教学设想为达成教学目标,设计本
课时我意图体现如下教法:1、采用主题式教学,以具体生动的生活情境为依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探究的积极性;2、通过多次的动手操
作,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经历数学的建构过程。3、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学习形式,每个活动面向全体,同时在开放性练习的设计上又注重个性的
张扬。同时又设计了与教法相适应的学法,即:1、让学生始终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2、通过小组合作
,给每个学生创造充分的动手实践机会,在各种形式与内容的分一分活动中体验平均分的特点和方法。3、练习的设计注重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基础的问题解决在新授后同步完成;综合的实践应用放在课尾,以开放生动的形式加以呈现。鉴于以上教学法的设想,我在备课时对教材内容做了
自己适当的处理,并试图用以下一个教学流程来展示我的教学:1、通过分配奖品的实际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自主选
择分配方法上感受平均分和不平均分各自的作用,同时初步理解“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含义。2、通过小组合作平均分配礼物,在经历平均分的过程
中,进一步明确平均分的含义,会用简洁而完整的话说出结果。3、通过判断练习,巩固平均分的特点,引导学生按要求平均分,并能把不平均分变
成平均分4、再次小组合作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平均分,并在汇报交流时,进行分法的优化,渗透除法的计算。5、开放创新的综合练习:“我是
小小设计师”,通过学生感兴趣的“为演出服选择纽扣式样和数量”,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平均分知识灵活创新地解决实际问题,并为下节课包含除作
准备;同时,能在最后的结果中发现“被除数不变,除数越小(大),商就越大(小)”的除法规律,并注重学生审美意识和统筹安排能力的培养。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篇四」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第三册第16页《需要几个轮子》。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5和
2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3的乘法口诀的学习的。教学时,可组织学生借助摆三角形的活动编出3的乘法口诀。学生已经学了5和2的乘法口诀,
已经掌握了一些编口诀的诀窍,所以3的口诀可以由学生自己整理。较多的时间应用在熟练口诀和算式上。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结合“需要几
个轮子”的具体情境,经历3的乘法口决的编制过程,会用三的乘法口决进行表内乘法的口算,能够发现乘法口决的排列规律。2、能力目标:培养
学生归纳总结和知识迁移的能力,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意识,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教学重点:编制
和掌握3的乘法口诀,记忆3的乘法口诀。教学难点:理解3的乘法口诀的意义并熟练运用。教具准备:小棒、实物展台、多媒体课件、乘法转盘。
学具准备:小棒,乘法转盘。教法学法:教法:本节是3的乘法口诀的编制,学生通过实际的摆一摆、数一数,自己归纳编写乘法口诀的方法。因此
,在教学中,将采用启发式教学,直观性教学的教学原则,在教学中采取半扶半放--放的教学方式,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
活动体系。学情:我班的学生大多来自于农村,很多孩子都没有乘法的基础。因此在教学时,对于这一特点,要多组织学生理解、记忆和运用。学法
:在本课的学习中,通过让学生动手摆小棒,动笔完成表格,动脑编制并且记忆3的乘法口诀的过程,充分的发挥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通过同桌练
习乘法口诀对应的乘法算式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与竞争意识。教学过程:一、激发学习动机,导入新课。我是这样导入的.:(出示图片
儿童三轮车)同学们,谁小时候骑过儿童三轮车?1辆三轮车需要3个轮子,2辆三轮车需要6个轮子,那么3、4、5、6、7、8、9辆三轮车需要几个轮子?(板书:需要几个轮子)二、实践操作,编写3的乘法口诀。1、填一填(课件出示表格)说清楚表格的意思。每个数字代表什么,让我们求什么。用三根小棒来代替三个轮子。三根小棒就组成了三角形。那么有几辆车就要摆几个三角形。接下去,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小棒,一边摆三角形,一边完成表格。全班反馈。2、说一说,写一写根据表格,一辆车有3个轮子,让学生说是1个3。并且列出两个乘法算式。先让学生说一说编制乘法口诀注意的方面再编制乘法口诀。2辆车需要6个轮子,也就是几个3?学生列2个乘法算式并编制乘法口诀。说一说口诀的意思。接下去,同桌一人说算式,一人编口诀,并把算式和口诀填写在课本16页试一试的第2小题中。全班反馈。(师板书3的乘法算式和乘法口诀)3、集体交流并记忆。先让学生自己读一读3的乘法口诀。说说你是怎样记住3的乘法口诀的?发现什么规律了?同桌交流,全班反馈。提出问题:如果你记住了三五十五,不知道三四多少怎么办?用你喜欢的方式记一记口诀。4、巩固练习设计了以下几个小活动(1)师生对口练一个“小”字有3笔,一三得三,两个“小”字有6笔,二三得六。学生接着自己往下编。(2)乘法转盘师转动转盘,生说口诀。也可以掺杂2和5的乘法口诀。(3)同桌练习一生说口诀,同桌说两个乘法算式。看谁说得好。练习2-3组。三、课后小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记住口诀而不会计算或者会计算,没记住口诀。教师及时的给以补充和总结。板书设计:需要几个轮子(3的乘法口诀)1×3=3 一三得三2×3=6 二三得六3×3=9 三三得九4×3=12 三四十二5×3=15 三五十五6×3=18 三六十八7×3=21 三七二十一8×3=24 三八二十四9×3=27 三九二十七
献花(0)
+1
(本文系文档吾优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