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内蕴古希腊数学文化——月牙定理的高考题——2018年高考数学全国Ⅰ卷第10题
2023-01-10 | 阅:  转:  |  分享 
  
中小学数学解题研究20 1 8年 1 1 月下旬(高中 )

—2018年高考

数学全国 I 卷第 10题

孚 中 坪C大学If 名轧针ffE( 430079 )¥b徐章 韬

1 . 定理简述

古希腊人被几何的对称性、 视觉美和微妙的逻辑

结构所吸引 , 以简单和初步的问题作为解决复杂和纷

繁问题的基础 , 在几何作图上表现出极高的造诣 . 他

们作图的规则是 , 所有作图都只能使用圆规和(没有

刻度的)直尺. 尺规作为几何作图工具的中心地位, 可

以绘制出丰富多彩的几何图形 , 从平分线段和角 、 绘

制平行线和垂直线 , 到创造优美的正多边形等 , 不一

而足. 关于平面图形的求面积问题( 不规则的图形能

够用等面积的正方形替换—化其为方)更是古希腊

人乐此不倦的事情 , 约公元前440年的希波克拉底便

是其中杰出的一位.

【定理】 月牙形是一种边缘为两个圆弧的平面图

形, 月牙定理指以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为直径向外

做两个半圆 , 以斜边为直径向内做半圆 , 则三个半圆所

围成的两个月牙型面积之和等于该直角三角形的面

积. 这是古希腊数学家希波克拉底发现的平面几何里

一条

应用广泛的优美定理, 也成为希波克拉底定理.

【证明 】 月牙定理的证明建立在三个初步结论

之上: ①毕达哥拉斯定理; ②泰勒斯定理; ③两个圆形

或半圆形的面积之比等于其直径的平方比. 尽管希波

克拉底时代没有发现圆的面积公式, 但其第三个公理

无疑为圆的面积公式的确立提供了思路

.

希波克拉底将一般直角三角形改为等腰直角三

角形 , 指出 : “正方形边上的两个月牙形面积之和等于

该正方形面积的一半 他的证明方法既简单又高明 :

首先 , 以 0 为圆心 , 以仙为直径作半圆 . 其次, 过0作

OC 垂直于 /4S, 交半圆于C, 并连接 /1C 与 fiC . 最后 ,

以 /1 C 为直径向外作半圆 4价: , 这样就形成了月牙形

4£CF , 如图 1 中阴影部分所示.

根据泰勒斯定理 , dCfl 为直径所对应的圆周

角 , 所以dCS 是直角 . 易得 /IC=SC , 应用毕达哥拉

斯定理, 得到 4矿 =4C2+SC2=2/IC2. 又因为 40 是半

圆 4CB 的直径 , 4C 是半圆 /1£:C 的直径 , 所以可应用

上述第三条结论 , 得到

>



|

, 即 心

_

=



S半

tt cs

. 显然, , 据此, 我们可直接得

出 心 . 最后 , 我们只需从这两个?形中各

自 减 去 它 们 共 同 部 分 4FC , 如 图 2 所 示 , 即



S

/?



c



S

jn

urc。

_

Afc , 剩下 的部分就是



我们己经知道, 可以作

一个

正方形 , 使其面积

等于三角形 4C0, 因而也等于月牙形 _4£CF 的面积.

这就是希波克拉底所寻求的化月牙形为方的问题.

A0B

图 1 月 牙形

从上述证明过程可见 , 希波克拉底并没有作出所

有月牙形的等面积正方形, 而只求出 了一种他精心构

造的特定月牙形的面积. 其实这可视为20 1 8年全国 I

卷第 1 0题的特殊情况, 下面将沿袭古人的智慧并运用

现代的眼光 , 从特殊走向一般.

2 . 考题分析

【 考题 】 如图 3 ,

来自古希腊数学家希

波克拉底所研宄的几

何图形. 此图 由三个

半圆构成 , 三个半圆

的直径分别为直角三

图 3

角 形 XBC 的 斜 边

BC , 直角边 /I fi ,/1C .A/lflC 的三边所围成的区域记

为 丨 , 黑色部分记为 1 丨 , 其余部分记为 III . 在整个图形

中随机取一点 , 此点取自 I,I I , III 的概率分别记为

P,<p2<p, <WJ () _

A-p





/J 2

B .p



=p

,

C.

/j 2

=p

3

D .p



=p



+p

3

A0

图 2S月 牙

祕cf



S

A ( 1 C0

第 55 页

20 1 8年 1 1 月下旬(高中 )

本题主要考察几何概型的概率问题 , 关键在于求

出对应图形的面积 , 而毕达哥拉斯定理则是转化问

题、沟通等式的核心.

【解析 1 】 整体思想、割补转化

不妨设 =c , i4C=6 , =a , 由于 为直径,

根据泰勒斯定理易得 Z>1=90°. 再根据毕达哥拉斯定

理 A



+CW, 等价转

化为 |



(普J



号

.

, 即直角三角形中直角边上的半圆的面积之和等

于斜边上半圆的面积 S

, , 

+ S

m



S

, 

+ S

, , ,

. 两边同时减去



, , ,

, 便可得 S?





S



, 即直角边上的两个月牙形的面积

之和等于直角三角形的面积( 月牙定理) .

解析 1 的精妙简约之处在于沿袭古希腊数学家希

波克拉底的割补转化思路 , 不直接求各部分的面积具

体值, 而是借助于毕达哥拉斯定理和圆的面积公式进

行图形转化来实现寻求各部分面积的等量关系. 圆的

面积公式是 S



TtrS 可以视为

一个

平方数 , 圆周率 7T

作为系数在转化过程中可以消掉, 三个半圆的直径恰

好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边 , 因此三个半圆面积的数量关

系与直角三角形三边的数量关系可以对应起来, 建立

半圆面积之间的关系. 最后“多割少补” , 把多余的部

分 I I I 减掉 , 便得到问题的答案.

【解析2】 巧用三角 、 明确关系

解析 1 简洁明了 , 但并不知道各部分面积的具体

值, 如果我们能进

一步明确各

部分面积的值 , 那么三

者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也就

一目 了然

, 答案便呼之欲

出 . 众所周知 , 所有的圆的问题都可以化为解析几何

中三角函数问题来解决 , 因此可以在单位圆中求得各

部分的面积从而得出结果.

将半圆 S/IC 所在圆视为单位圆 , SC 中点为 0



,

中点为/1C中点为03 ? 设乙40C



6> ,6> e (0



Tr) , 则





cos fl



s i n (9



, S





1 , 0),C







0) ? 因 此BC=2 , AB=

J(cos0 +l )



+sin



0=

J2(l+cos0)

= cos



|



2cos

| ,

AC=

J(cosd



lf



+sin20=-cos0

)



J

4 s in



吾



2 sin



, r0

j 



si n

|

? 因 此S

, 



|

x 2 x sin 0





s in 0 ,

 ̄  ̄





s ' n ^1=+

2



2

^°°





2

^°°





s* n ^



cos



|



|



s in



|



|



s in0+

|

_

|



sin0 , 所以

中小学数学





=S

n

_

解析2运用三角函数法将问题转化在单位圆内解

决, 不失为一种巧妙解法. 这样一来, 可以分别得到三

个部分面积的具体值 , 容易看出等量关系. 相比较标

准答案 , 三角 函数法加强不同知识之间的联系 , 减少

了参数的个数 , 使得运算归一 , 不仅容易得到考题的

答案 , 而且可以得出随着 0 的改变各部分面积的变化

规律以及何时取到面积的最值 , 对于三者的面积



, 

=S

n



sin 0 , S

m





■ - s

i n 0 , 当





■ 时

, S





, ,

有最

大值, S

, , ,

有最小值.

3 . 知识延拓

希波克拉底所研宄的几何图形( 以下简称“希波

克拉底图” )与毕达哥拉斯定理有着巧妙地联系 , 可以

看作是毕达哥拉斯树的一种变形推广.

图 4 毕式定理基本图形图 5 毕达哥拉

斯树

图 4为勾股定理的基本图形 , 表明勾股定理的几

何意义. 以基本图形为基础 , 继续向外持续作类似的

几何图形 , 最终会得到如图 5 的树状图形 , 称其为

“毕

达哥拉斯树” . 其原理是直角三角形两个直角边平方

的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62 +c2 = a 2, 则两个相邻的小正

方形面积的和等于相邻的一个大正方形的面积. 利用

基本不等式 62+c2 226c, 三个正方形之间的三角形 ,

其面积小于等于大正方形面积的四分之一, 大于等于



个小正方形面积的二分之



. 根据所做的三角形的

形状不同 , 重复做这种三角形的毕达哥拉斯树的“枝



”茂密

程度也就不同 .

如果把图4中的正方形

换为半圆( 5







^ ) ,勾股

定理仍然成立, 如图 6 . 直角

三角形中直角边上的半圆的

面积之和等于斜边上半圆的

面积 S



=S

2

+S



. 考虑到直

径所对的圆周角为90 °,容

易想到在直角三角形斜边

解题研究

图 6 半圆替代正方形

第 56 页

中小学数学 解颗研究 20 1 8年 1 1 月下旬(高中)

上往上作半圆 , 图形便转化为

“希波克拉底图 从而

得到月牙定理: 三个半圆所围成的两个月牙型面积之

和等于该直角三角形的面积 , 如图 7所示. 持续向外作

图 , 也会呈现类似于“毕达哥拉斯树”般的美妙图形 ,

如图 8 , 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美妙感受. 以上过程

体现出了几何图形相互转变的“和谐”之美. ,

图 7 月 牙定理基本图形

图 8

进一步进行推广 , 只要以直角三角形三边向外作

相似图形 , 且该图形面积总能表

示成S



rat

2 的

形式(其中 m为系

数 为直角三角形的边长) , 即系

数乘以平方数的形式, 这一结论

都成立. 例如所有正多边形都满

足这一结论 : 以直角三角形三条

边为边长向外做三个正多边形 ,

则以两直角边为边长的正多边形

a 9

面积之和等于以该直角三角形斜

边为边长的正多边形的面积, 如图 9正六边形

.

4 . 教学回归

近年来, 高考中的数学文化问题比重渐长 , 要求教

师们从“算理”型教育走向“过程”型教育 , 不仅注重学

生对基本算法算理的掌握 , 更要注重问题情境的完整

性、 数学史和数学文化与教学的深度融合 , 而非“掐头

去尾” 、 以解题为目 的 , 囿于单一的定义、 定理、 公理和

公式, 让学生感到数学学习的枯燥无味 , 只见数学形式

化的“冰冷美丽” , 未见隐藏于背后的“火热思考

因此在教学中 , 首先要注重穿插数学文化与数学

史 , 与先哲对话 , 思悟他们的成就与挫折, 让数学学习

更具“人情味”和“烟火气”一些. 了解问题情境的来龙

去脉 , 对数学文化与数学史多一分了解 , 必然会增进

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毅力 , 学习积极性也就自然而然地

调动了起来. 比如月牙定理的发现就是古希腊人在追

求“化圆为方”的难题的解决过程中得到的 , 即有一些

除圆以外奇妙的曲边图形的面积会和某个多边形面

积相等. 正是希波克拉底找到了第一个例子 : 将一个

曲边形等积转化成了一个直边形. 这极大地鼓励了人

们对古希腊三大几何问题之一的“化圆为方”作进一

步的探索. 虽然最终于 1 882年由德国数学家林德曼首

次证明 了TT 是超越数 , 由此否定了困惑人们两千多年

的“化圆为方”的尺规作图问题, 但是这个问题在此之

前一直推动着数学的发展和进步. 让学生经历再发现

再探索的过程, 感悟数学知识探索的乐趣 , 接触到问

题发生的本质 , 就不会产生对数学知识是否有用产生

怀疑 , 同时也能更好地将数学知识运用于其他情境中

去 , 一方面 , 提升数学的感染力和学生学习数学的自

信心 ; 另一方面 , 也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数学文

化传统 , 增强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 , 贯彻真正的素质

教育 、全面教育.

其次 , 加强不同知识之间的沟通与联系 , 注重培

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数学中倡导一题多

解 , 而非满足于一题一解. 学生的数学素养因人而异 ,

对不同知识的吸收程度也有所不同. 现在的教学经常

人为地考察一些概念辨析 , 刻意扩大了不同知识点之

间的鸿沟 , 其实强调联系比强调区别更为重要 , 数学

是统一的 , 人为地将整个数学知识系统划分为众多知

识点 , 不利于学生头脑中数学认知结构的连续性和完

整性. 因此教学中要加强联系 , 一题多解好处多 , 既能

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 , 串联起来 , 又可以拓展学生

的思路 , 发散思维. 比如几何概型和古典概型的前提

都是等可能事件的发生 , 二者内蕴的思想联系紧密 ;

再者关于希波克拉底所研宄的图形的问题 , 我们既可

以用割补转化的思想来解决, 也可以化归为三角函数

的问题 , 该图形还和毕达哥拉斯树有着异曲同工之

妙, 其实观点不同 , 效果就大不一样. 教学中要学会转

换观点 、 加强联系 , 让不同的学生都能找到更适合自

己的方法来学习和解题 , 形成自我独特的观点 , 而非

千篇一律. 如果一个教师把所有学生都教成一个模

样 , 那才是一种教育上的失败 , 古代先贤孔子的因材

施教思想便有此意.

参考文献 :

[ 1 ] 段春炳, 邵文鸿. 由

一道

“希

波克拉底月 牙形

”

习 题 引 发的思考 [J] . 中 小学数学教学参考, 2008, 4 ,

25

-27

.

[2 ] 张春华 勾股定理”基本图形美学赏析一一

以人教版初中数学 为例 [ J] . 数学教学通讯



20 1 8

, 



,

30

-3

1 .

[3 ] 刘海英 , 徐幸铋. 内 蕴斐波那契数列文化的问

题[J] . 中学數学 (高 中版)



201 1 , 1 1 , 64

-66

.

第 57 页

献花(0)
+1
(本文系磨菇yeygnn9...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