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三国战争地图,非常硬核02
2023-01-10 | 阅:  转:  |  分享 
  
三国战争地图,非常硬核宏大而细致的叙事自黄巾起义、董卓之乱后,中国爆发了罕见的军阀混战。这场混战可谓千头万绪,直到195年左右,才形成了较为
稳定的割据局面。小说《三国演义》在处理这段历史时,采取了以刘、关、张为主线、以曹操集团为辅线,个别章回安插孙策集团支线的方式,大幅
度减省了叙事规模,也保证了故事的相对完整性。董卓乱政之后,关东诸侯联合起来对其进行讨伐但是这一行动反而在结果上强化了混乱分裂的局面
(图:《地图上的三国》)▼作为小说,这样处理无疑是高明的,但如果史书也这样处理,则必然无法反映时代的全貌。而这部《地图上的三国》,
则全景式地展示了汉末三国的军事斗争过程,叙事规模十分宏大。比如在军阀割据混战初期,袁绍和曹操是同一阵营的,曹操依附于袁绍。而当时军
阀的主要矛盾,是袁绍与袁术的对立。曹操出身宦官集团,在政治声望上无法与作为士族领袖的袁氏兄弟相抗衡。而无论是出于私交情谊还是政治前
途的考量,跟随袁绍都是更好的选择。袁曹合作的结束,是196年曹操捷足先登,迎奉汉献帝于许都。汉献帝从长安一路逃亡经过一年时间,最终
随曹操迁都许县成了没有实权的傀儡皇帝(图:《地图上的三国》)▼有了天子的招牌,曹操就可以“奉天子以令不臣”, 各地前来投奔的士族络
绎不绝,不必再仰赖袁氏的政治声望。而汉献帝给予曹操的高官厚禄,也引发了袁绍的不满。至此,军阀混战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袁曹对立成为主
要矛盾。本书不仅叙事规模宏大,能够提纲挈领地反映时代的主要纷争,对许多割据势力的起家过程,也有着细致的描述。书中对几个主要势力的发
展过程都配以地图说明(图:《地图上的三国》)▼比如,袁绍并非是一开始就坐拥冀、青、幽、并四州的。冀州原本是袁氏的门生韩馥的地盘。袁
绍采取了一系列计策,迫使韩馥让出冀州。后来,袁绍击败了黑山军的张燕,占据了并州的一部分;又通过界桥之战、易京之战灭掉了公孙瓒,占据
了幽州大部。此外,袁绍的长子袁谭击败了孔融、田楷等势力,占据了青州的大部。刘表割据荆州的故事同样很精彩。190年,原先的荆州刺史被
孙坚杀害,董卓以朝廷的名义任命刘表继任。但当时荆州的局势很复杂,许多凭借宗族、乡里关系组织起来的私人武装集团割据一方,称为“宗贼”
,而朝廷的任命只是一纸空文。由于宗贼与袁术的兵阻塞道路,前往治所的道路已经不通,刘表便以非凡的胆略单马进入宜城。(图:《地图上的三
国》)▼刘表意识到,要想控制荆州,必须与当地的蒯氏、蔡氏等豪强大族合作。于是,刘表请蒯越、蒯良、蔡瑁共同谋划诛除宗贼。其后,刘表派
蒯越前往诱骗宗贼头目,被说服前来的有55个(《后汉书》中说是15个),刘表将他们全部斩杀,并收编了他们的部曲。此后,荆州的地方官听
闻刘表的威名,大多解印绶而逃去,刘表得以在荆州创立基业。所以,如果刘表真的只是徒有其表的“坐谈客”,不可能割据荆州18年之久,使荆
州成为北方士族、豪强、人民的避难所。而他的错误主要在晚年立嗣失当。书中以地图的方式展现了刘表一生中主要的活动轨迹和重大事件(图:《
地图上的三国》)▼?精准而美观的地图?地图是了解历史的重要工具,古来治史者向来重视“左图右史”,尤其是战争的重现与推演,非在地图上
呈现不可。而本书有一百多幅地图,既包括大大小小的战役,也包括一些重要人物的活动轨迹。比如在官渡之战中,袁曹两军交战的地带都是平原地
形,曹操为什么选择在官渡这个地方与袁绍长期对峙,除了缩短己方粮道、拉长敌方粮道之外,还有哪些考量?官渡为什么是许都的门户,为什么曹
军能“以十分居一之众,画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进”?为什么袁绍不能取其他道路进攻许都?这些答案,都要到地图上才能找到。(图:《地图
上的三国》)▼在官渡的东面,黄河南岸水网纵横,如济水、濮水、鸿沟水、阴沟水、汴水……袁绍如果强行从官渡以东进攻,就会面临淮海战役中
黄维兵团的困局,不仅进攻锋芒被河网迟滞,粮道难以接济,而且会被兖州方向的曹军截断后路,乃至击其半渡。官渡的西面是洛阳八关中的虎牢关
、轘辕关,袁军如果从孟津渡过黄河,进入伊洛盆地,然后向东打,会被曹军阻挡在虎牢、轘辕关下。如果袁军如果从虎牢关以东渡过黄河,又很容
易被虎牢关守军攻击侧翼与粮道。(图:《地图上的三国》)▼再加上官渡周边有圃田泽、中牟泽等沼泽,无论步、骑都难以通行,官渡也就成了袁
军南下几乎唯一的通道,曹军在此“画地而守”,就能以较少兵力阻住袁军,而不必太担心被袁军从侧翼包抄。这部《地图上的三国》中的地图,都是经过严格考证的,不论是古今地名,还是河流、湖泊的古今变化,都画得十分精准,是经得起推敲的。(图:《地图上的三国》,滑动查看)▼
献花(0)
+1
(本文系ldtsg1957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