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仇英《桃源仙境图》绘画主题研究06
2023-01-11 | 阅:  转:  |  分享 
  
仇英《桃源仙境图》绘画主题研究图三十四 仇英《桃源仙境图》中的“童子”图三十五 仇英《玉洞仙源图》中的“童子”图三十六 仇英《桃村草堂图》中
的“童子”除了《玉洞烧丹图》和《玉洞仙源图》外,仇英的另一幅作品《辋川十景图》中也有倒垂钟乳石的石洞(图二十九)。《桃源仙境图》中
洞前白衣者的形象在仇英的绘画中也多有出现,如《松溪论画图》(图三十),《停琴听阮图》(图三十一),《观瀑图》(图三十二)等,《东林
图》(图三十三)中也出现手捧物品过桥的童子,与《桃源仙境图》(图三十四),《玉洞仙源图》(图三十五),《桃村草堂图》中的童子(图三
十六)相似,《玉洞仙源图》(图三十七),《松溪论画图》(图三十八)与《东林图》(图三十九)中都有烹茶童子的组合。图三十七 仇英《玉
洞仙源图》中的“烹茶童子”图三十八 仇英《松溪论画图》中的“烹茶童子”图三十九 仇英《东林图》中的“烹茶童子”⒊作品功能分析从仇英
的题款可以看出,《桃源仙境图》《桃村草堂图》和《东林图》均是仇英受人之托所作,其绘画风格与内容也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收藏者的影响。《桃
源仙境图》中属款“仇英实父为怀云先生制”,《墨缘汇观录》中的记载与此相符。除《桃源仙境图》外,有仇英明确属款说明的画作还有《诸夷职
贡图》和《西园雅集》,《诸夷职贡图》中画尾的沛彭年题跋写道:“此卷画于怀云陈君家,陈君名官长洲人,与十洲善馆之山亭屡易寒暑不相促迫
,由是获画,其心匠之巧精妙丽密备极意态……嘉靖壬子腊月既望沛彭年题。”题跋时间为嘉靖壬子年(一五五二)十二月十六日。明代张丑的《真
迹日录》中记:“又示十洲西园雅集阔幅一题,云仇英实父为怀云先生仿古,其画不惟树石高古,人物皆有生气。”说明仇英的《西园雅集》也是仇
英为怀云先生所画。怀云先生即陈官,他是仇英的一位重要赞助人,仇英晚年长期在其家中作画,因此可以大致推测《桃源仙境图》是仇英晚年时期
的作品。《桃村草堂图》中仇英自题“仇实父为少岳先生制”“少岳先生”为项元淇,他是项元汴之弟,画面最下端的徐石雪题跋中有考证,此画中
人物正是项元淇。项元淇生卒年不详,但为一五二五年(项元汴生年)之后生,画中人为中年模样,而仇英卒于一五五二年,因此推测仇英作此画的
时间应为其晚年。《东林图》中属款:“仇英实父为东林先生制。”可见此画也是仇英为他人所作。由于职业画家的身份,仇英的作品必然会受到收
藏者的趣味和要求的影响,其影响包括风格样式的影响、题材的影响等诸多方面,如宋代以前的文学、史学题材迎合了王世贞的文学家和史学家的趣
味。仇英绘画时期主要在嘉靖一朝,恰逢青绿山水题材复兴,这阶段仇英绘制了大量的青绿仙山作品,如《桃源仙境图》《江山秋色图》《玉洞仙源
图》中都有白衣道人、烟雾缭绕、岩洞、桃花等意象,仇英又在此之上将这种绘画形制运用到表现文人山水的绘画中,如《桃村草堂图》和《项墨林
小像》。高士奇的《江村销夏录》中记:“仇实父项墨林小像,绢本,大斗方,重青绿,作桃花春景,岩中两人对奕,墨林正面趺坐,一童子掣古铜
瓶汲溪中,仰观飞雀,意态生动。款一行在右方,小楷书为:‘ 墨林小像,写玉洞桃花万树春。仇英制。’”从高士奇对这幅《项墨林小像》的描
述可以大致想象出其画面的构成:桃花、溪水、下棋者、童子等,这些与《桃源仙境图》是十分相似的。根据以上分析,仇英的《桃源仙境图》《桃
村草堂图》《东林图》《项墨林小像》等均是为他人所作,这与仇英职业画家的身份关系密切,且几幅立轴作品的画面极为相似,可能为仇英的一种
惯常的绘画模式。?三?“桃源”与道教?历来“桃花源”与道教关系十分密切,姚铉《唐文粹》中收录唐代舒元舆的《录桃源画记》:“四明山道
士叶沈,囊出古画,画有桃源图,图上有溪,溪名武陵之源。按《仙记》,分灵洞三十六之一支……合而视之:大略山势高,水容深,人貌魁奇,鹤
情闲暇,烟岚草木,如带香气。熟得详玩,自觉骨戛清玉,如身入镜中,不似在人寰间,眇然有高谢之志从中来。”这段文字描写的是舒元舆看到的
一幅名为《桃源画》的作品,桃源中的溪水名为武陵之源,是灵洞三十六之一支。三十六洞是道教神仙洞府,李白的《寻桃花源序》中提到了三十六
洞天,杜光庭的《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以及北宋张君房的《云笈七签》都将三十六洞中的第三十五洞称为“桃源山洞”。唐代的王维、权德舆、韩
愈、刘禹锡等都有一些风格不一的桃源题材诗作,且都将桃源描绘成神仙所在之地。舒元舆所见的画中人物形象仙风道骨,画中还描绘了鹤、书童玉
女、云雾缭绕等意象,且并未提及画中有耕作生活之人,以及任何的生活场景,观画之后,舒元舆称“熟得详玩,自觉骨戛清玉,如身入镜中,不似
在人寰间,眇然有高谢之志从中来”。他仿佛脱离了人间,从仙境中走出来一般,可见此幅《桃源画》所描绘的不是避世的百姓生活场景,更像是一
个修道升仙的场景。齐梁至唐代,受神仙道教的影响,描绘“世外桃源”的作品逐渐倾向于表现道教的“仙境”。“桃源”与道教仙境之间的这种密
切关系在历代的诗文中也有所体现,唐代有诗《桃源仙子》写道:“桃花流水两堪伤,洞口烟波月渐长。莫道仙家无别恨,至今垂泪忆刘郎。”北宋
舒亶的《木兰花》道:“十二栏干褰画箔,取次穿花成小酌。彩鸾舞罢凤孤飞,回首东风空院落。杳杳桃源仙路邈,晴日晓窗红薄薄。伤春还是懒梳
妆,想见绿云垂鬓脚。”宋代刘叔赣《山水屏》中提到“桃源仙家”,写的是诗人观屏中山水:古木、钓船、蓑公、林泉等。明代宋旭绘制的《武陵
仙境图》扇页(现藏故宫博物院)中绘有一个山洞、一条溪流、两岸桃树以及山中的云雾,云雾与山峰相交相融,呈现出一种缥缈神秘的仙境之感。
明末倪元璐有一行书作品《题小桃源图》:“天上元灵曲奏来,何因人世奖仙才。正如渡口溪风便,流出胡麻饭一杯。”未属年款。查阅古籍资料,
发现倪元璐所题的《小桃源图》是为韩寅仲所作,但不知画是韩寅仲自己所绘还是友人相赠。除了这首诗,倪元璐还另外题了四首诗,在《倪文贞诗
集》中有收录:“松风忽过小溪湾,长出仇池石一班。不问已知天地别,神仙自合享三山。”“桃花流水隐双凫,中有高真彻晓呼。人是右丞诗是画
,只应唤作辋川图。”“王维石室鲁菟裘,一日山居一日侯。试到顽仙楼上看,可知李白醉时不。”“携将琴鹤过夷门,比勘温公独乐园。圣世遭逢
无避理,不应题是小桃源。”《小桃源图》已不存世,但是根据倪元璐这几首诗中的描述可以知道画中的一些构成元素:松树、溪流、桃花、凫鸟、
琴、鹤,且诗中提到“元灵曲”“仙才”“天地别”“神仙”等,应将《小桃源图》理解成一种仙境。作为明末官员,书法家倪元璐胸怀家国情,在
李自成攻陷北京的时候便自缢殉国,“圣世遭逢无避理,不应题是小桃源”这两句说明了他认为生逢乱世应该勇于为国担当,不应逃避而享“独乐”
,因此,倪元璐理解的仙境也有避世之境的意味,相比之下,仇英没有为官及仕途受挫的相似经历,所以他笔下的“仙境”应少了一些这样的避世厌
世之情。图四十 仇英 桃源仙境图 局部清代安歧的《墨缘汇观录》中有关于《桃源仙境图》的描述:“青绿大设色笔仿赵千里图,作满幅云山林
木森密中一奇松欹斜虬曲古藤盘绕山洞,道者三人临流而坐,一鼓琴者,一童手提都篮侍立于左,一童捧卷度桥,桥下溪水奔流,坡多红桃掩映,半
山一人负囊绕栏而上,又于松林深隙作行脚二僧行转山坳……水阁一人倚栏远眺,因此又名之为三教图,其布景用意之妙与玉洞仙源相彷佛,可称双
美。”《墨缘汇观录》中著录的皆是如《女史箴图》《游春图》《雪山行旅图》等历代巨迹,是清代的一部佳录,但是这段对《桃源仙境图》的介绍
中却只字未提其题材是否取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且与此画同时提到的是仇英的另一幅作品《玉洞仙源图》,作者认为两幅画的用意相仿,《桃
源仙境图》洞前三人为道士,山中行走的两个人物是僧者形象(图四十),加之凭栏远眺者,因此称《桃源仙境图》又名为《三教图》。“三教图”
代表的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思想,这与“桃花源”更是毫无关系,从这一点也可证明《桃源仙境图》的主题并非《桃花源记》。??四?结语?
以“桃源”为题材的绘画、文学作品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表达的内涵早在唐代时期就已经发生了变化,从表现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避世而居
与世隔绝的主题转化为对道教仙境的描绘,表达对隐逸逍遥生活的追求。仇英的《桃源仙境图》不仅在画名中就有对“仙境”的说明,还在其画面的
构成上与《桃花源图》文徵明的《桃源问津图》等大为不同。仇英的多幅青绿山水作品皆是相同的画面内容和绘画风格,不仅反映了作为职业画家的仇英迎合当时的市场需求、满足收藏家趣味的目的,更是顺应了大环境下的青绿仙山绘画题材的流行趋势。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确定仇英的《桃源仙境图》表现的并非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而是对道教仙境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内心理想的同时与赠画人的审美趣味密切相关。
献花(0)
+1
(本文系ldtsg1957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