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考古證明中國磁山遺址為世界黍粟種植起源地
2023-01-12 | 阅:  转:  |  分享 
  
考古證明中國磁山遺址為世界黍粟種植起源地

記者近日從在河北省武安市舉辦的中華磁山文化節上瞭解到,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科技考古課題組,通過對河北省武安市磁山新石器遺址內出土的糧食灰化樣品進行科學鑒定後認為,磁山遺址不僅是世界粟的發祥地,也是黍的起源地,中國黃河流域黍的栽培歷史有可能追溯至約一萬年前

磁山新石器遺址位於河北省武安市磁山村,發現於1972年,1988年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從1976年至今,考古工作者在磁山遺址進行三個階段的考古發掘,共發掘灰坑468個,發現其中88個長方形的窖穴底部有糧食堆積,層厚為0.1米至2米,有10個窖穴的糧食堆積厚度在2米以上,數量之多、堆積之厚,在中國發掘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中極為罕見。專傢估計,這些糧食的重量有5萬多公斤

農業是人類社會文明發展的基礎,起源於沒有文字記載的時代。長期以來,由於缺少對考古遺址中腐朽灰化的糧食的鑒定方法,對於東亞地區旱作農業起源的歷史,特別是對中國武安磁山新石器遺址為世界粟,也叫谷子,小米,起源地這一觀點,一直沒有得到廣泛認可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呂厚遠課題組通過對現代粟、黍,也叫糜子、稷子、大黃米,及野生植物小穗穎片、內外稃片不同部位、不同細胞層的植矽體分析,明確瞭區分鑒定粟、

1

黍植矽體的5種鑒定標準

利用上述新方法,通過對磁山遺址5個窖穴46個灰化樣品和磁山博物館藏的1個灰化樣品進行植矽體的系統分析和不同實驗室9個碳14年代學測定,發現這些窖穴樣品中的糧食中,早期農作物是黍,其年代距今約10 000―8 700

年前,粟則在距今約8 700―7 500年期間少量出

現。磁山遺址黍、粟的出土,提供瞭磁山遺址黍、粟出土年代為目前已知最早的證據

呂厚遠說,研究表明,在中國北方半幹旱區,在全新世早期黍已經成為人類重要的糧食作物,同時暗示瞭黍可能是在這一地區獨立起源的。正如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的繁榮一樣,小麥和大麥向肥沃的底格裡斯河和幼發拉底河平原的傳播,孕育瞭燦爛的西亞史前文化,黍和粟類作物起源以及向肥沃的黃河流域及其鄰近地區的傳播,不僅為史前人類提供瞭豐富的食物,而且為中華文明進入更高級的階段奠定瞭堅實的物質基礎

河北省武安市磁山遺址博物館的資料還顯示,磁山遺址中與大量黍、粟一塊兒出土的,還有陶器、石器、骨器、蚌器、動物骨骸、植物標本等約6 000餘種,這些發現都為尋找種國更早的農業、畜牧業、制陶業的文明起源,提供瞭可貴的線索

另據瞭解,作為黍、粟的發源地,如今的武安市所產小米品質優良,色澤金黃,入口甘甜糯香,極富營養,有“中國小米之鄉”的美譽。“十一五”期間,武安市並把小米產業列為國民經濟發

2

展規劃的10大產業之一。2010年,國傢質檢總局發佈第28號公告,批準對武安小米實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

,來源,新華網,

3



献花(0)
+1
(本文系天和图书馆2...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