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八年级下册名著阅读《经典常谈》知识点总结
2023-01-12 | 阅:  转:  |  分享 
  
初中资料 语文

1

经典常谈知识点总结

◎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后改名自清。生于江苏东海县,原籍浙江绍

兴,因世代居住于扬州,自称扬州人。著名的散文家、诗人、教育家,杰出的民主战士。

朱自清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曾留学英国,专攻语言学和英国文学。后任清华大学教授、西南联大

中文系主任。

朱自清最为人知的是散文的艺术成就,其散文曾被誉为“白话美文的模范”,先生在诗歌理论、

古典文学、新文学史和语文教育等领域,也都有很高的成就。

代表作有散文集《背影》、诗集《踪迹》等,学术论著有《新诗杂话》《诗言辨》《经典常谈》

等。

◎创作背景

在写作《经典常谈》的 1938 至 1942 年间,朱自清不仅同时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与其师范

学院国文系任教,而且还自 1934 年开始即参与到国民政府国防设计委员会主持的中小学国文教科书

的编写工作中,并在其间发挥了重要作用。

1937 年 10 月,负责统筹这一工作的杨振声建议朱自清“可自己写一些有关中国文化的课文”,

这成为了他在日后写作《经典常谈》的直接缘起。而朱自清在写作过程中,自觉遵循的标准也是完成

一部“一般的读物”而非“考据的著作”。可见在他的自我期待中,相比于追求学术与文学层面上的

价值,此书的主要功能乃是实现对于传统经典的教育普及。



◎内容解读

《经典常谈》是朱自清抗战时期写于昆明和成都的一本七万余字的传统文化普及读物。1942 年

国民图书出版社初行,后由文光书店多次再版。《经典常谈》正文计有“《说文解字》第一”、

“《周易》第二”、“《尚书》第三”、“《诗经》第四”、“三《礼》第五”、“《春秋》三传第

六”、“‘四书’第七”、“《战国策》第八”、“《史记》《汉书》第九”、“诸子第十”、“辞

赋第十一”、“诗第十二”与“文第十三”等十三篇,平均每篇数干言。朱自清以高度洗练而娴熟的

笔法对于十三类经典进行了准确又不失生动的介绍,使得全书兼备学术性与文学感。

朱自清有长期中学国文和大一国文教学经验,脱胎于教科书计划的《经典常谈》也与其一贯的教

学理念相合。根据朱自清日记等资料,《经典常谈》实际上是作者参与国防设计委员会教科书计划的

产物,旨在供中等以上教育程度的学生接触经典,是一本“一般的读物”而非学术论著。然追溯此书

由来和写作过程,十年岁月之间,渗透着知识分子事业中的友谊、学问上的积累与战时困苦中的坚守。

◎选择性阅读

选择性阅读是一种理性的、目的性很强的阅读方式,它往往与阅读者的兴趣、目的密不可分。我

国古代学者很重视选择性阅读。苏轼就曾说“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所以

他建议读书求学之人“每次作一意求之”(《又答王库书》),也就是每次阅读只关注某一方面的内容,

初中资料 语文

2

不贪多求全。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值息爆炸的时代。知识增长的速度大大超过个人的接受速

度,引发了学习方式的变革,选择性阅读也变得更加重要。

读整本书,特别是读大部头或内容涉及面较广的作品时,不见得所有的内容都能引起你的兴趣,这

时不妨首先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作为切入点。例如读《经典常谈》,如果对古代文学感兴趣,可

以先读《诗第十二》《文第十三》两篇;如果对历史感兴趣,则可以从《战国策》第八》《史记(汉书)

第九》读起。当然,在重点阅读自己感兴趣的部分的同时,也可以注意寻找新的兴趣点,由此扩展到其

他部分,进而阅读整本书。比如在读《文第十三》的过程中,对战国时期的说客产生了兴趣,那就不

妨回过头去读对这个群体有着更详细介绍的《(战国策)第八》.

有时,我们是带着某个具体目的去阅读的,如与课内学习沟通衔接,或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某个

问题,或为正在开展的研究打开思路、寻找资料,等等。这种情况下,可以直接根据目的去选择书中你

最需要的内容来阅读。比如学过《诗经》二首》之后,你希望拓展了解关于《诗经》的更多知识,就可

以去读《经典常谈》中的《诗经)第四》;又如你正在与同学开展以汉字文化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

就可以去读《经典常谈》中的数说文解字〉第一》。

为了更好地进行选择性阅读,需要首先对全书的内容和结构有所了解,最简便的方式就是浏览目

录。比如《经典常读》,从目录就能知道,全书十三篇,每篇读一种或一类经典,这样就可以根据兴趣或

目的加以选择。但有些书的目录没有提供足够的信息,这就需要先大致浏览全书,了解其概貌,再选择

感兴趣的或有需要的部分来精读。

◎精彩摘录

《经典常谈》之《战国策》第八

在长期混乱之后,贵族有的做了国君,有的渐渐衰灭。这个阶级算是随着封建制度崩坏了。那

时候的国君,没有了世袭的大臣,便集权专制起来。辅助他们的是一些出身贵贱不同的士人。那时候

君主和大臣都竭力招揽有技能的人,甚至学鸡鸣、学狗盗的也都收留着。这是所谓“好客”“好士”

的风气。其中最高的是说客,是游说之士。当时国际关系紧张,战争随时可起。战争到底是劳民伤财

的,况且难得有把握,重要的还是作外交的工夫。外交办得好,只凭口舌排通难解纷,可以免去战祸;

就是不得不战,也可以多找一些与国,一些帮手。担负这种外交的人,便是那些策士,那些游说之士。

游说之士既然这般重要,所以立谈可以取卿相;只要有计谋,会辩说就成,出身的贵贱倒是不在乎的。

七雄中的秦,从孝公用商鞅变法以后,日渐强盛。到后来成了与六国对峙的局势。这时候的游说

之士,有的劝六国联合起来抗秦,有的劝六国联合起来亲秦。前一派叫“合纵”,是联合南北各国的

意思,后一派叫“连横”,是联合东西各国的意思——只有秦是西方的国家。合纵派的代表是苏秦,

连横派的是张仪,他们可以代表所有的战国游说之士。后世提到游说的策士,总想到这两个人,提到

纵横家,也总是想到这两个人。他们都是鬼谷先生的弟子。苏秦起初也是连横派。他游说秦惠王,秦

惠王老不理他;穷得要死,只好回家。妻子、嫂嫂、父母,都瞧不起他。他恨极了,用心读书,用心

揣摩;夜里倦了要睡,用锥子扎大腿,血流到脚上。这样整一年,他想着成了,便出来游说六国合纵。

这回他果然成功了,佩了六国相印,又有势又有钱。打家里过的时候,父母郊迎三十里,妻子低头,

嫂嫂爬在地上谢罪。他叹道:“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真是少不得的!”张仪和楚相喝酒,楚相丢了

一块璧。手下人说张仪穷而无行,一定是他偷的,绑起来打了几百下。张仪始终不认,只好放了他。

初中资料 语文

3

回家,他妻子说:“唉,要不是读书游说,哪会受这场气!”他不理,只说:“看我舌头还在罢?”

妻子笑道:“舌头是在的。”他说:“那就成!”后来果然做了秦国的相;苏秦死后,他也大大得意

了一番。

苏秦使锥子扎腿的时候,自己发狠道:“哪有游说人主不能得金玉锦绣,不能取卿相之尊的道

理!”这正是战国策士的心思。他们凭他们的智谋和辩才,给人家画策,办外交,谁用他们就帮谁。

他们是职业的,所图的是自己的功名富贵;帮你的时候帮你,不帮的时候也许害你。翻覆,在他们看

来是没有什么的。本来呢,当时七雄分立,没有共主,没有盟主,各干各的,谁胜谁得势,国际间没

有是非,爱帮谁就帮谁,反正都一样。苏秦说连横不成,就改说合纵,在策士看来,这正是当然。张

仪说舌头在就行,说是说非,只要会说,这也正是职业的态度。他们自己没有理想,没有主张,只求

揣摩主上的心理,拐弯儿抹角投其所好。这需要技巧,《韩非子·说难篇》专论这个。说得好固然可

以取“金玉锦锈”和“卿相之尊”,说得不好也会招杀身之祸,利害所关如此之大,苏秦费一整年研

究揣摩不算多。当时各国所重的是威势,策士所说原不外战争和诈谋;但要因人因地进言,广博的知

识和微妙的机智都是不可少的。

◎阅读理解

"四书"按照普通的顺序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简称《学》《庸》《论》

《孟》。这四种书原来并不在一起,《学》《庸》都在《礼记》里,《论》《孟》单行。

最初用力提倡"四书"的是程颗、程颐兄弟。他们说:"《大学》是孔门的遗书,只有从这部书里,

还可以知道古人做学问的程序。从《论》《孟》里虽也可看出一些,但不如这部书的分明易晓。学者

必须从这部书入手,才不会走错了路。"这里没提到《中庸》。可是他们是很推尊《中庸》的。他们

在另—处说:”《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书,是子思记下来传给孟子的。书中所述的人生哲理,意

味深长;会读书的细加玩赏,自然能心领神悟终身受用不尽。"朱子接受二程的见解,加以系统的说明,

四种书便贯串起来了。朱子说,有了《大学》的提纲挈领,便能领会《论》《孟》里精微的分别;融

贯了《论》《孟》旨趣,也便能领会《中庸》里的心法。不领会《中庸》里的心法,是不能从大处着

眼,读天下的书,论天下的事的。所以朱子将《中庸》放在第三步,和《大学》《论》《孟》合为"

四书",作为初学者的基础教本。不过,朱子教人读"四书"为的成人,后来人却重在猎取功名;这是不

符合他提倡的本心的。至于顺序变为《学》《庸》《论》《孟》,那是书贾因为《学》《庸》篇页不

多,合为一本的缘故;通行既久,居然约定俗成了。

(节选自朱自清《经典常谈·四书》,有删改)

1.根据材料,概述"四书"的形成过程。(4 分)



2.二程和朱子分别是怎样评价《大学》的?(5 分)



3.请分析本文对读者研读"四书"有哪些指导意义。(6 分)



初中资料 语文

4

【参考答案】

1.《大学》《中庸》原本都在《礼记》里,《论语》《孟子》单行;二程强调《大学》《中庸》的作

用;朱子接受二程的见解,加以系统说明,贯串"四书";书贾改变"四书"顺序,形成通行本。

2.二程认为,从《大学》可知古人做学问的程序,而且分明易晓,初学者从它入手不会走错路;朱子

认为,《大学》提纲挈领,由此能领会《论语》《孟子》的精微分别,进而能领会《中庸》的心法。

3.研读"四书”,目的是提升人格修养,而非猎取名利;研读"四书”,要理解其内在逻辑,循序渐进

;研读"四书”,要从大处着眼,进而读天下书,论天下事。

◎朱自清阅读

朱自清:生不逢时的完美人格

朱自清的一生,如同一根紧绷的弦,从未松懈;又如同上紧的发条,无比精准。他的一生,极其

认真。

朱自清写作时,往往要先细心斟酌后才会动笔,往往写完无须修改。但因为注重质量,他每天最

多写 500 字。所以,他的清贫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写得太慢。《荷塘月色》中提到了蝉鸣。有人写信给

朱自清,说蝉夜晚是不叫的。朱自清他写信向昆虫学家请教。后来又两次亲耳听到月夜的蝉声,他才

相信自己没有写错。为此,朱自清专门写了一篇文章。

他不断地学习,以求自我完善,大量阅读各种书籍,虚心向语言学家王力、诗词专家黄节、俞平

伯等人请教。平时,他也坚持用中、英、日三种文字书写日记,以此来巩固和提高自己的外语水平。

在教学上,朱自清也是极其认真。比如,他开设的选修课“文辞研究”只有王瑶一个学生。尽管

这样,朱自清仍然如平常一样地讲授、考试。在工作上,朱自清做事原则性很强。他在辞去图书馆馆

长职务准备办理移交时,特地将一个不称职的馆员辞退。朱自清说:“我不能把确实无法胜任图书馆

工作的人留给继任的图书馆馆长,让我充好人而继任馆长当恶人。”朱自清在清华中文系执教 23 年,

担任系主任 16 年,开了 16 门课,是对清华中文系学风影响最深的人。如今,清华园里的“荷塘月色”

和“自清”亭,为这个理工大学增添了一抹人文色彩。

人,应该怎么样度过这一生?1916 年,刚刚成年的北京大学预科学生朱自华在思索这个问题。

1916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处于关键阶段,战事正隆。当时的中国,因为袁世凯去世,进入了军阀割

据混战时期。这样的时代,称之为乱世并不过分。在父亲的勉力张罗下,朱自华举办了一场体面的婚

礼。妻子武钟谦是名医之女,温柔贤惠,善于持家。作为结婚礼物,父亲为朱自清置办了一件紫貂皮

大衣﹣﹣《背影》里的紫毛大衣即是。然而,在大学期间,为了买一本《韦伯斯特大字典》,他将这

件紫貂皮大衣当掉了。

为了明志。朱自华改名“自清”,以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保持清白,不同流合污。朱自清顺便把表

字也一并解决了,他以“佩弦”为字,时刻警策自己。为了达到自清的目的,便于自我反省,朱自清

每天都写日记。但后人从他的日记里,感受最深的却是清贫。他的日记,几乎就是一部民国知识分子

贫困史。朱自清从 1924 年 7 月 28 日开始记日记。翻开日记第一页,就是两条借贷记录:1924 年 7

月 29 日,晚与房东借米四升。旧历年关亦有相似情形: 30 日,午后向张益三借五元,甚忸怩!

初中资料 语文

5

“七七事变”后,朱自清先后在长沙临时大学和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昆明时期,物价奇高,他不

得不开源节流。吃,靠和青年助教合住一室搭伙、包饭,或到朋友家蹭饭,因饭菜粗硬、食无规律,

胃病长期不愈,日记中常常看到胃病发作的文字;穿,则常年不添新衣,一度经常披件赶马人的蓝毡

“一口钟”到昆明城里授课,成为联大一景。至于开源,则是拼命写文章、做兼职。因为经常借不到

钱,朱自清不得不和当铺打交道。在 1942 到 1943 年间,他隔三岔五地跑寄卖行,先后拿去寄售的物

件有:网球拍、字典、灯泡、行军床、被单、橡皮管、墨盒、皮外衣、窗帘。为此,朱自清没少受奸

商的气。

1945 年夏天,抗战临近胜利,据友人回忆,47 岁的朱自清已经衰老得令老友感到吃惊。

当时,法币急速贬值,到 1948 年的时候,买一包纸烟都要几万块钱。朱自清每月的薪水仅够买 3

袋面粉。国民党政府为了平息高级知识分子的怨气,向他们派发一种配购证,可用很便宜的价格买到

“美国支援的面粉”。清华大学学生吴晗和其他人为了揭穿国民党政府的阴谋,抗议美国政府的侮辱,

发表一个公开声明,号召大家拒绝购买美援平价面粉,一致退还购物证。

声明写好了,要征集签名。朱自清第一个在声明上签了字,并愤然地说:“宁可贫病而死,也不

接受这种侮辱性的施舍!”1948 年 8 月,朱自清的体重仅有 38.8 公斤。1948 年 8 月 12 日,弥留之

际的朱自清对第二任妻子陈竹隐断断续续地说:“我……已拒绝美援,不要去买配售的美国面

粉……”这成了他的遗言。

朱自清去世时,钱包里仅有 6 万元,这点儿钱在当时连一个包子都买不到……

一代散文大师,匆匆而去,背影长留。朱自清去世后,清华园第一次为一位老师去世降半旗致哀。

友人是这么评价他的﹣﹣“纯粹的君子”(沈从文)、“最完整的人格”(李广田)、“完美的人格”

(叶圣陶)。

【相关链接】

《声明》原文:“为反对美国政府的扶日政策,为抗议上海美国领事卡宝德和美国驻华大使司徒

雷登对中国人民的诬蔑和侮辱,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我们断然拒绝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

的一切施舍物资,无论是购买的或给予的。下列同仁同意拒绝购买美援平价面粉,一致退还配购证,

特此声明。三十七年六月十七日。”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如同一根紧绷的弦,从未松懈;又如同上紧的发条,无比精准“,表现了朱自清一生认真的一

面,也表现了他生活中机械刻板的一面。

B.朱自清在清华中文系执教 23 年,担任系主任 16 年,开了 16 门课,他是对清华中文系学风影响最

深的人,为清华增添了一抹人文色彩。

C.据友人回忆,47 岁的朱自清已经衰老得令老友感到吃惊,友人对其外貌的回忆,从一个侧面烘托

出朱自清备尝艰辛、极其贫困的生活。

D.朱自清经常披件赶马人的蓝毡“一口钟”到昆明城里授课,一方面说明他为生活所迫而不得不在

穿着上“节流”,一方面说明他乐观豁达。

E.朱自清退回配购证,弥留之际留下遗言,拒绝美国的救济粮,没有向贫困低头,也没有向权贵低

头,可见其“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节操。

初中资料 语文

6

(2)朱自清“认真”的秉性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3)文中画线处作者引用传主自己的话以及他人对传主的评价,有什么作用?



(4)文章题目是“朱自清:生不逢时的完美人格”,可以说朱先生的人格因“生不逢时”而显得更

加完美。请结合文本的具体事例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

《朱自清:生不逢时的完美人格》

(1)EC

(2)①写作认真.朱自清写作时,先斟酌后动笔,注重质量,他每天最多写 500 字;为“蝉鸣”的

细节,写信向昆虫学家请教,又两次实地考察,还专门写文章.②学习认真.他不断地学习,以求自

我完善,大量阅读各种书籍,虚心向专家请教,坚持用三种文字书写日记.③教学认真.他的选修课

只有一个学生,却照常讲课考试.④工作认真.原则性强,将不称职的图书馆工作职员辞退.

(3)①作者引用传主自己的话直接突出传主的形象:做事有原则,做人有气节.②引用沈从文、叶

圣陶等名人对传主的评价,从侧面表现其高尚气节.③引用增强了传记的真实性、权威性和感染

力.④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使人物形象更丰满.

(4)朱自清“生不逢时”,处境困窘但毫不妥协,这更能体现他人格的完美.①他虽清贫,但写作

时仍然注重质量,每天最多写 500 字,这更能显出他的认真严谨.②身处困境,但仍然保持清白,不

同流合污,改名“自清”以自励,取字“佩弦”以自警,这更能显出他的洁身自好.③物价飞涨,生

活艰难,但为揭露国民党政府的阴谋,抗议美国政府的侮辱,他第一个在声明上签字,这更能显出他

的无畏和勇气.④奄奄一息,生命垂危,但他仍嘱咐妻子拒绝美援,这更表现出他的坚定气节.

【考点】传记阅读。

【分析】(1)此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2)此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3)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结构的能力.

(4)此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解答】(1)此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传

主精神品质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解答这类体的方法是:①解读标题,确定文体,

找出传主,联系现实思考传主的人生及经历;②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③

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把握传主精神品质,概括作者观点态度评价;④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总结文章手

法技巧;⑥将选项与原文对照,一一排除得出答案.A 项“机械刻板的一面”不当,应该是“严格自

律的一面”.B 项增加人文色彩的是清华园里的“荷塘月色”和“自清亭”.D 项可能是“豁达”,

没有“乐观”,也可能是出于无奈.故选 EC.

(2)此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朱自清“认真”的秉性体现在很多方面.筛选文

本信息可知,“朱自清写作时,往往要先细心斟酌后才会动笔,往往写完无须修改”是写作方面;

初中资料 语文

7

“他不断地学习,以求自我完善,大量阅读各种书籍,虚心向语言学家王力、诗词专家黄节、俞平伯

等人请教.平时,他也坚持用中、英、日三种文字书写日记,以此来巩固和提高自己的外语水平”是

学习方面;“他开设的选修课“文辞研究”只有王瑶一个学生.尽管这样,朱自清仍然如平常一样地

讲授、考试”是教学上;“朱自清做事原则性很强.他在辞去图书馆馆长职务准备办理移交时,特地

将一个不称职的馆员辞退”是工作上.

(3)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结构的能力.本题考查传记中引用的作用,引用传主本人或是他人的话,

可以让文本内容丰富,可信度高.也可以从不同角度介绍传主,丰富传主形象.本文引用朱自清本人

的话,“我不能把确实无法胜任图书馆工作的人留给继任的图书馆馆长,让我充好人而继任馆长当恶

人.”“宁可贫病而死,也不接受这种侮辱性的施舍!” “我…已拒绝美援,不要去买配售的美国

面粉…”可以凸显他的极强的原则性和骨气.引用他人的评价,则是从侧面烘托朱自清的高洁的品

行.

(4)此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文章题目是“朱自清:生不逢

时的完美人格”,用“生不逢时”来凸显朱自清的“完美人格”.如此,学生回答问题时要关注朱自

清生活的社会状况,在这样的状况下他保持了怎样的人格.朱自清生活在抗战时期,这个时期民心混

乱,物价飞涨.但朱自清却认真写作,不为获得更多的稿费而违背自己的原则;改名自励;自己极端

贫困却第一个在声明上签了字,支持拒绝美国的援助面粉.这些具体的事件都充分体现了他的认真、

勇气和气节.学生要结合具体内容作答,要有理有据。

献花(0)
+1
(本文系初中资料大...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