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从大青龙汤等治方看百病诊治要旨(陈圳煜著)
2023-01-13 | 阅:  转:  |  分享 
  
1

— — 以 温 疫 、 寒 疫 与 中 风 、 伤 寒 为 主 要 视 角陈 圳 煜黄 元 御 先 生 的 《 四 圣 悬 枢 》 , 对 温 疫 、 寒 疫 ( 其 实 也 就是 《 伤 寒 论 》 的 中 风 、 伤 寒 病 ) 讲 解 得 简 明 而 透 彻 。 笔 者 在这 里 打 算 狗 尾 续 貂 , 把 两 者 作 个 对 比 , 然 后 借 助 对 大 青 龙 汤等 治 方 的 分 析 , 看 看 温 疫 、 寒 疫 乃 至 百 病 的 诊 治 , 究 竟 应 当抓 住 什 么 , 才 算 是 抓 住 了 真 正 的 核 心 。一 、 温 疫 、 寒 疫 的 区 别( 一 ) 理 论 区 别

温 疫 与 寒 疫 在 理 论 上 的 主 要 区 别 , 我 们 用 表 1 来 对 比 。

2

表 1: 温 疫 与 寒 疫 的 主 要 理 论 区 别温 疫 寒 疫1 寒温病异 温 疫 感 春 夏 之 风 。 寒 疫 感 秋 冬 之 寒 。2 卫 伤 而 内 郁 其 营 , 故 风 虽 伤 卫 而 病 实在 血 … … 血 病 者 , 多 传 阳 明 而 为热 … … 营 伤 而 外 束 其 卫 , 故 寒 虽 伤 营 而 病 实在 气 … … 气 病 者 , 多 传 太 阴 而 为寒 … …3 温 疫 之 家 , 阴 气 不 衰 , 足 以 济 阳 , 则但 传 阳 经 而 不 入 阳 明 之 腑 。 寒 疫 之 家 , 阳 气 不 衰 , 足 以 济 阴 , 则但 传 阴 经 而 不 入 太 阴 之 脏 。4 表里

殊法 温 疫 传 腑 , 腑 热 则 营 血 内 陷 而 不 外发 。 寒 疫 传 脏 , 脏 寒 则 卫 气 内 陷 而 不 外发 。5 温 疫 营 病 , 脏 阴 旺 者 多 生 , 腑 阳 盛 者多 死 。 寒 疫 卫 病 , 腑 阳 旺 者 多 生 , 脏 阴 盛 者多 死 。6 温 疫 传 腑 , 当 清 其 腑 热 , 以 发 营 血 。 寒 疫 传 脏 , 当 温 其 脏 寒 , 以 发 卫 气 。7 温 疫 之 家 , 非 阴 盛 之 极 者 , 不 可 轻 泻其 脾 精 。 寒 疫 之 家 , 非 阳 盛 之 极 者 , 不 可 轻 泻其 胃 气 。8 温( 寒 )疫由来 温 疫 之 证 , 发 热 出 汗 , 得 之 于 风 。 寒 疫 之 证 , 寒 热 无 汗 , 得 之 于 寒 。9 其 年 木 火 不 能 发 泄 , 则 人 气 应 之 , 多病 温 疫 , 以 孔 窍 闭 而 风 气 泄 之 也 。 其 年 金 水 不 能 敛 藏 , 则 人 气 应 之 , 多病 寒 疫 , 以 孔 窍 开 而 寒 气 闭 之 也 。1 0 其 病 于 春 者 , 伤 在 乙 木 ; 其 病 于 夏 者 ,伤 在 丁 火 。 其 病 于 秋 者 , 伤 在 庚 金 ; 病 于 冬 者 ,伤 在 壬 水 。1 1 阴( 阳 )衰营( 卫 )陷 温 疫 之 病 , 在 于 血 分 。 风 本 伤 卫 , 卫伤 而 闭 其 营 血 , 是 以 病 在 血 分 。 寒 疫 之 病 , 在 于 气 分 。 寒 本 伤 营 , 营伤 而 束 其 卫 气 , 是 以 病 在 气 分 。1 2 温 疫 之 病 , 非 第 在 肝 , 而 实 连 于 太 阴 。 寒 疫 之 病 , 非 第 在 肺 , 而 实 连 于 阳 明 。1 3 温 疫 之 死 , 死 于 脾 阴 之 弱 , 火 土 燥 热而 营 郁 不 能 达 也 。 寒 疫 之 死 , 死 于 胃 阳 之 虚 , 水 土 湿 寒 ,而 卫 郁 不 能 达 也 。

1 4 太 阳经 证 温 疫 得 之 中 风 , 亦 是 桂 枝 汤 证 。 寒 疫 得 之 伤 寒 , 亦 是 麻 黄 汤 证 。1 5 温 疫 有 汗 。 寒 疫 无 汗 。1 6 1 六 经( 三阴 )治 法 温 疫 之 感 , 全 在 少 阳 厥 阴 两 经 。 寒 疫 之 感 , 受 在 太 阳 少 阴 两 经 。1 7 问疫五条 温 疫 之 脉 浮 缓 , 其 证 发 热 而 有 汗 。 寒 疫 之 脉 浮 紧 , 其 证 恶 寒 而 无 汗 。1 8 温 疫 卫 闭 而 营 郁 , 是 以 经 尽 而 出 红斑 。 寒 疫 营 闭 而 卫 郁 , 是 以 经 尽 而 发 白汗 。1 9 温 疫 有 表 热 而 无 里 热 , 不 必 传 腑 ; 阳盛 者 , 里 热 作 , 乃 传 于 腑 。 寒 疫 有 表 寒 而 无 里 寒 , 不 必 传 脏 ; 阴盛 者 , 里 寒 动 , 乃 传 于 脏 。2 0 温 疫 传 腑 , 未 始 不 入 脏 ; 其 入 脏 者 ,亦 是 热 而 非 寒 也 。 寒 疫 传 脏 , 未 始 不 入 腑 ; 其 入 腑 者 ,亦 是 寒 而 非 热 也 。

2 1 温 疫 非 无 寒 , 而 寒 终 不 胜 其 热 , 入 腑而 病 热 者 多 , 入 脏 而 病 寒 者 少 。 寒 疫 非 无 热 , 而 热 终 不 胜 其 寒 , 入 脏而 病 寒 者 多 , 入 腑 而 病 热 者 少 。2 2 温 疫 之 热 , 在 表 不 在 里 , 法 宜 清 散 其表 热 , 不 必 清 里 ; 表 热 入 腑 , 而 后 用清 泻 之 剂 。 寒 疫 之 寒 , 在 表 不 在 里 , 法 宜 温 散 其表 寒 , 不 必 温 里 ; 表 寒 入 脏 , 而 后 用温 补 之 方 。1 以 上 ( 含 ) 为 《 四 圣 悬 枢 · 疫 病 解 第 二 》 的 内 容 , 以 下 为 《 四 圣 悬 枢 · 伊 公 四 问 》 的 内 容 。

3

但 是 , 理 论 区 别 终 究 只 是 理 论 区 别 , 理 论 区 别 最 为 实 际的 体 现 还 是 治 方 。 因 此 , 我 们 把 治 方 的 不 同 也 列 出 来 看 看 。( 二 ) 治 方 区 别《 四 圣 悬 枢 》 的 温 疫 、 寒 疫 , 在 治 方 方 面 的 不 同 见 表 2 。为 了 更 加 深 入 全 面 地 说 明 问 题 , 表 2 将 《 伤 寒 论 》 的 中 风 、伤 寒 病 一 并 列 了 出 来 。

4

表 2: 温 疫 、 寒 疫 与 中 风 、 伤 寒 常 用 治 方 一 览 表《 四 圣 悬 枢 》 《 伤 寒 论 》温 疫 寒 疫 中 风 伤 寒太 阳 经 1 .浮 萍 汤 ( 浮 萍 、丹 皮 、 芍 药 、 甘 草 、生 姜 、 大 枣 ) , 治一 日 太 阳 温 疫 , 发热 头 痛 者 。 1 .紫 苏 汤 ( 苏 叶 、 桂枝 、 杏 仁 、 甘 草 ) ,治 一 日 太 阳 寒 疫 , 头痛 , 发 热 , 恶 寒 者 。 1 . 桂 枝 汤 ( 桂枝 、 芍 药 、 甘 草 、生 姜 、 大 枣 ) ,治 太 阳 中 风 , 头痛 发 热 、 汗 出 恶风 , 脉 缓 者 。 1 .麻 黄 汤 ( 麻 黄 、桂 枝 、 甘 草 、 杏仁 ) , 治 太 阳 伤 寒 ,头 痛 恶 寒 、 无 汗 而喘 , 脉 紧 者 。2 .浮 萍 石 膏 汤 ( 浮萍 、 石 膏 、 杏 仁 、

甘 草 、 生 姜 、 大枣 ) , 治 温 疫 身 痛 ,脉 浮 紧 , 烦 躁 喘促 , 无 汗 者 。 2 .紫 苏 石 膏 地 黄 汤( 苏 叶 、 桂 枝 、 杏 仁 、甘 草 、 石 膏 、 生 地 、麦 冬 、 丹 皮 、 生 姜 、大 枣 ) , 治 寒 疫 太 阳经 病 不 解 , 血 升 鼻 衄者 。 2 .大 青 龙 汤 ( 麻 黄 、 桂 枝 、 甘 草 、 杏仁 、 生 姜 、 大 枣 、 石 膏 ) , 治 太 阳 中风 , 脉 紧 身 痛 , 发 热 恶 寒 , 烦 躁 无汗 者 。3 .苏 桂 姜 辛 汤 ( 苏叶 、 桂 枝 、 甘 草 、 半夏 、 细 辛 、 干 姜 、 五味 子 ) , 治 外 寒 未 解而 水 气 内 停 者 。 3 .小 青 龙 汤 ( 麻黄 、 芍 药 、 细 辛 、干 姜 、 甘 草 、 桂 枝 、五 味 子 、 半 夏 ) ,治 太 阳 伤 寒 , 心 下有 水 气 , 干 呕 , 发热 而 咳 者 。3 .白 虎 加 元 麦 汤( 石 膏 、 知 母 、 甘草 、 粳 米 、 元 参 、麦 冬 ) , 治 温 疫 太阳 经 罢 , 烦 热 燥 渴

者 。 4 .白 虎 加 元 麦 汤 ( 石膏 、 知 母 、 甘 草 、 粳米 、 元 参 、 麦 冬 ) ,治 寒 疫 太 阳 经 罢 , 烦躁 发 渴 者 。 4 .白 虎 汤 ( 知 母 、 石 膏 、 甘 草 、 粳 米 ) ,治 太 阳 伤 寒 , 表 解 后 , 表 有 寒 , 里有 热 , 渴 欲 饮 水 , 脉 浮 滑 而 厥 者 。5 . 麻 杏 甘 石 汤( 麻 黄 、 杏 仁 、甘 草 、 石 膏 ) ,治 太 阳 伤 寒 , 汗下 后 , 汗 出 而喘 , 无 大 热 者 。阳 明 经 4 .浮 萍 葛 根 汤 ( 浮萍 、 葛 根 、 石 膏 、元 参 、 甘 草 、 生姜 ) , 治 温 疫 阳 明经 证 , 目 痛 鼻 干 ,烦 热 不 卧 者 。5 .浮 萍 葛 根 芍 药汤 ( 浮 萍 、 葛 根 、石 膏 、 元 参 、 甘 草 、

芍 药 、 生 姜 ) , 治温 疫 阳 明 经 证 , 泄利 者 。 5 .紫 苏 葛 根 升 麻 汤( 苏 叶 、 葛 根 、 桂 枝 、芍 药 、 甘 草 、 升 麻 ) ,治 寒 疫 阳 明 经 泄 利者 。 6 .葛 根 汤 ( 葛 根 、 麻 黄 、 芍 药 、 生 姜 、甘 草 、 桂 枝 、 大 枣 ) , 治 伤 寒 太 阳 阳明 合 病 , 项 背 强 几 几 , 无 汗 恶 风 ;治 太 阳 与 阳 明 合 病 , 自 下 利 者 。6 .调 胃 承 气 加 芍药 地 黄 汤 ( 大 黄 、甘 草 、 芒 硝 、 芍 药 、生 地 ) , 治 潮 热 汗出 谵 语 腹 痛 便 秘 。 6 .调 胃 承 气 加 麦 冬元 参 汤 ( 大 黄 、 芒 硝 、甘 草 、 麦 冬 、 元 参 、白 蜜 ) , 治 潮 热 汗 出谵 语 腹 痛 便 秘 。 7 .调 胃 承 气 汤 ( 大 黄 、 甘 草 、 芒 硝 ) ,治 潮 热 汗 出 谵 语 腹 痛 便 秘 等 。

5

少 阳 经 7 .柴 芩 栝 楼 芍 药汤 ( 柴 胡 、 黄 芩 、夏 、 甘 草 、 生 姜 、大 枣 、 芍 药 、 栝 蒌根 ) , 治 少 阳 经 温疫 , 目 眩 耳 聋 , 口苦 咽 干 , 胸 痛 胁 痞者 。 7 .小 柴 胡 汤 ( 柴 胡 、黄 芩 、 半 夏 、 人 参 、甘 草 、 生 姜 、 大 枣 ) ,治 寒 疫 少 阳 经 口 苦咽 干 目 眩 耳 聋 胸 痛胁 痞 寒 热 往 来 者 。 8 .小 柴 胡 汤 ( 柴 胡 、 黄 芩 、 半 夏 、 人参 、 甘 草 、 生 姜 、 大 枣 ) , 治 少 阳 伤寒 中 风 五 六 日 , 往 来 寒 热 , 胸 胁 苦满 , 默 默 不 欲 饮 食 , 心 烦 喜 呕 等 。8 .大 柴 胡 加 元 参地 黄 汤 ( 柴 胡 、 黄芩 、 半 夏 、 芍 药 、枳 实 、 大 黄 、 生 姜 、大 枣 、 元 参 、 地黄 ) , 治 少 阳 经 温疫 , 传 阳 明 胃 腑 ,呕 吐 泄 利 者 。 8 .大 柴 胡 汤 ( 柴 胡 、黄 芩 、 半 夏 、 大 枣 、芍 药 、 枳 实 、 大 黄 、生 姜 ) , 治 少 阳 经 传阳 明 腑 , 胸 胁 痞 满 ,呕 吐 泄 利 者 。 9 .大 柴 胡 汤 ( 柴 胡 、 黄 芩 、 半 夏 、 大枣 、 芍 药 、 枳 实 、 大 黄 、 生 姜 ) , 治少 阳 伤 寒 , 汗 出 不 解 , 心 中 痞 硬 ,呕 吐 而 下 利 者 。9 .柴 胡 桂 枝 干 姜 汤( 柴 胡 、 黄 芩 、 甘 草 、桂 枝 、 干 姜 、 牡 蛎 、栝 蒌 ) , 治 少 阳 经 传太 阴 脏 , 胸 胁 痞 满 ,泄 利 者 。 1 0 . 柴 胡 桂 枝 干 姜 汤 ( 柴 胡 、 黄 芩 、甘 草 、 桂 枝 、 干 姜 、 牡 蛎 、 栝 蒌 ) ,治 伤 寒 五 六 日 , 已 发 汗 而 复 下 之 ,胸 胁 满 微 结 , 小 便 不 利 , 渴 而 不 呕 ,但 头 汗 出 , 往 来 寒 热 , 心 烦 者 。太 阴 经 9 .浮 萍 地 黄 汤 ( 浮萍 、 生 地 、 丹 皮 、芍 药 、 甘 草 、 生 姜 、大 枣 ) , 治 温 疫 太阴 经 证 , 腹 满 嗌 干

者 。 1 0 .苓 桂 参 甘 厚 朴 汤( 人 参 、 甘 草 、 干 姜 、茯 苓 、 桂 枝 、 厚 朴 ) ,治 寒 疫 太 阴 腹 满 者 。 1 1 .桂 枝 加 芍 药 汤 ( 桂 枝 、 芍 药 六 两 、甘 草 、 大 枣 、 生 姜 ) , 治 太 阳 伤 寒 ,下 后 腹 满 痛 , 属 太 阴 者 。1 1 .茯 苓 四 逆 加 石 脂汤 ( 人 参 、 甘 草 、 干姜 、 茯 苓 、 附 子 、 石脂 ) , 治 寒 疫 太 阴 泄利 者 。 1 2 .四 逆 汤 ( 甘 草 、 干 姜 、 附 子 ) , 治太 阴 伤 寒 , 脉 沉 腹 胀 , 自 利 不 渴 等 。1 3 .麻 黄 连 轺 赤 小 豆 汤 ( 麻 黄 、 连 轺 、杏 仁 、 赤 小 豆 、 大 枣 、 生 梓 白 皮 、生 姜 、 甘 草 ) , 治 太 阴 伤 寒 , 瘀 热 在里 , 身 发 黄 者 。少 阴 经 1 0 . 浮 萍 天 冬 汤( 浮 萍 、 天 冬 、 生地 、 元 参 、 丹 皮 、生 姜 、 栝 蒌 根 ) ,治 温 疫 少 阴 经 证 ,口 燥 舌 干 而 渴 者 。 1 2 .茯 苓 四 逆 加 半 夏汤 ( 人 参 、 茯 苓 、 甘草 、 干 姜 、 附 子 、 半夏 ) , 治 寒 疫 少 阴 经证 , 厥 逆 呕 吐 者 。 1 4 .麻 黄 附 子 细 辛 汤 ( 麻 黄 、 附 子 、细 辛 ) , 治 少 阴 病 , 反 发 热 , 脉 沉 者 。

1 5 .附 子 汤 ( 附 子 、 茯 苓 、 人 参 、 白术 、 芍 药 ) , 治 少 阴 病 , 身 体 疼 , 骨节 疼 , 手 足 寒 , 脉 沉 者 。1 6 .桔 梗 汤 ( 桔 梗 、 甘 草 ) , 治 少 阴 病 ,咽 痛 者 。1 7 .真 武 汤 ( 茯 苓 、 芍 药 、 生 姜 、 白术 、 附 子 ) , 治 少 阴 病 , 内 有 水 气 ,腹 痛 下 利 , 小 便 不 利 , 四 肢 沉 重 疼痛 , 或 呕 者 。1 8 .白 通 汤 ( 葱 白 、 干 姜 、 附 子 ) , 治少 阴 病 , 下 利 者 。1 9 .桃 花 汤 ( 赤 石 脂 、 干 姜 、 粳 米 ) ,治 少 阴 病 , 腹 痛 下 利 , 小 便 不 利 ,便 脓 血 者 。

6

厥 阴 经 1 1 . 浮 萍 当 归 汤( 浮 萍 、 当 归 、 生地 、 丹 皮 、 芍 药 、甘 草 、 生 姜 ) , 治温 疫 厥 阴 经 证 , 烦满 发 斑 。 1 3 . 茯 苓 参 甘 姜 附归 脂 汤 ( 人 参 、 甘 草 、茯 苓 、 桂 枝 、 干 姜 、附 子 、 当 归 、 赤 石脂 ) , 治 寒 疫 厥 阴 厥逆 泄 利 者 。1 4 . 参 甘 归 芍 麦 冬栝 蒌 汤 ( 人 参 、 甘 草 、当 归 、 芍 药 、 麦 冬 、栝 蒌 根 ) , 治 寒 疫 厥阴 发 热 消 渴 者 。 2 0 .乌 梅 丸 ( 乌 梅 、 细 辛 、 干 姜 、 黄连 、 当 归 、 附 子 、 蜀 椒 、 桂 枝 、 人参 、 黄 柏 ) , 治 厥 阴 病 , 气 上 冲 心 ,心 中 疼 热 , 消 渴 , 食 即 烦 生 , 而 吐蛔 者 。2 1 .当 归 四 逆 汤 ( 当 归 、 桂 枝 、 芍 药 、细 辛 、 甘 草 、 通 草 、 大 枣 ) , 治 厥 阴伤 寒 , 手 足 厥 冷 , 脉 细 欲 绝 者 。2 2 . 麻 黄 升 麻 汤 ( 麻 黄 、 升 麻 、 萎 蕤 、石 膏 、 知 母 、 当 归 、 芍 药 、 黄 芩 、桂 枝 、 茯 苓 、 白 术 、 甘 草 、 干 姜 、天 冬 ) , 治 厥 阴 伤 寒 , 大 下 后 , 咽 喉不 利 , 吐 脓 血 , 泄 利 不 止 者 。2 3 .白 头 翁 汤 ( 白 头 翁 、 黄 柏 、 黄 连 、秦 皮 ) , 治 厥 阴 病 , 热 利 下 重 , 欲 饮水 者 。其 他

1 2 .猪 苓 汤 ( 猪 苓 、茯 苓 、 泽 泻 、 滑 石 、阿 胶 ) , 治 停 水 不消 。 2 4 .猪 苓 汤 ( 猪 苓 、 茯 苓 、 泽 泻 、 滑石 、 阿 胶 ) , 治 脉 浮 发 热 , 渴 欲 饮 水而 小 便 不 利 者 。2 5 .五 苓 散 ( 猪 苓 、 白 术 、 茯 苓 、 桂枝 、 泽 泻 ) , 治 太 阳 经 病 不 解 , 或 阳虚 之 人 , 宿 水 郁 动 , 或 热 渴 饮 冷 ,新 水 不 消 者 。关 于 表 2 , 我 们 先 解 释 几 个 问 题 。1 .两 类 药 。 第 一 是 解 表 药 。 首 先 是 浮 萍 和 紫 苏 。 它 们 一个 辛 寒 一 个 辛 温 , 但 是 对 于 它 们 在 表 中 的 用 处 , 也 就 是 “ 解表 ” 的 作 用 来 说 , 两 者 可 认 为 是 一 样 的 。 《 素 问 · 六 元 正 纪大 论 》 : “ 发 表 不 远 热 , 攻 里 不 远 寒 ” ( 释 文 : “ 惟 发 表 则 不 远热 , 攻 里 则 不 远 寒 也 ” ) , 意 思 是 说 , 对 于 解 表 来 说 , 用 辛 寒

用 辛 热 , 没 有 本 质 上 的 不 同 ; 区 分 了 辛 寒 或 辛 热 , 只 是 更 加

7

有 针 对 性 而 已 。 进 一 步 讲 , 浮 萍 和 紫 苏 , 从 解 表 作 用 来 说 ,它 们 与 麻 黄 又 是 一 样 的 。 因 此 , 浮 萍 、 紫 苏 、 麻 黄 , 三 者 可认 为 是 一 个 东 西 。 第 二 是 行 郁 药 。 从 《 长 沙 药 解 》 可 以 看 出 ,桂 枝 辛 温 , 它 在 太 阳 中 风 证 里 的 作 用 是 “ 达 营 郁 ” ; 而 丹 皮苦 辛 寒 , 也 有 “ 达 木 郁 ” 的 作 用 , 两 者 除 了 性 味 不 同 之 外 ,归 经 和 功 用 基 本 相 同 , 因 此 也 可 认 为 是 同 一 个 东 西 。2 .《 四 圣 悬 枢 》 比 《 伤 寒 论 》 的 治 方 立 法 更 精 细 。 这 个是 黄 元 御 先 生 的 思 维 、 治 疗 特 色 , 乃 至 医 理 深 度 的 体 现 。 比如 太 阳 经 证 的 白 虎 加 元 麦 汤 , 用 来 代 替 《 伤 寒 论 》 的 白 虎 汤 ,任 何 时 候 都 更 加 妥 帖 。 阳 明 经 证 的 泄 利 , 区 分 温 疫 与 寒 疫 ,分 别 用 浮 萍 葛 根 芍 药 汤 和 紫 苏 葛 根 升 麻 汤 , 也 比 《 伤 寒 论 》直 接 用 葛 根 汤 治 疗 太 阳 与 阳 明 合 病 , 考 虑 的 更 为 全 面 。 阳 明

腑 证 的 调 胃 承 气 加 芍 药 地 黄 汤 或 调 胃 承 气 加 麦 冬 元 参 汤 , 比《 伤 寒 论 》 直 接 用 调 胃 承 气 汤 也 更 具 针 对 性 ( 大 小 承 气 汤 一样 ) 。 少 阳 经 证 用 了 柴 芩 栝 楼 芍 药 汤 、 大 柴 胡 加 元 参 地 黄 汤 ,针 对 温 疫 内 热 重 、 燥 渴 重 的 症 状 , 无 疑 也 更 加 周 到 。 等 等 。3 .《 伤 寒 论 》 比 《 四 圣 悬 枢 》 的 病 证 类 型 更 广 泛 。 比 如 ,在 太 阳 病 方 面 , 《 伤 寒 论 》 更 多 地 考 虑 到 麻 杏 甘 石 证 等 被 误治 后 的 救 逆 ; 在 太 阴 经 方 面 , 考 虑 到 麻 黄 连 轺 赤 小 豆 证 等 湿热 的 情 形 ; 在 少 阴 经 方 面 , 考 虑 到 桔 梗 汤 证 的 咽 痛 、 桃 花 汤证 的 便 脓 血 等 情 形 ; 在 厥 阴 经 方 面 , 考 虑 到 当 归 四 逆 汤 证 的脉 细 欲 绝 、 白 头 翁 汤 的 阳 复 热 利 等 情 形 。 《 四 圣 悬 枢 》 讲 的 ,是 与 《 伤 寒 论 》 一 样 的 外 感 风 寒 病

2 , 但 是 , 《 四 圣 悬 枢 》 讲的 是 框 架 、 是 纲 , 因 此 , 涉 及 的 病 证 类 型 相 对 较 少 。4 .温 疫 、 寒 疫 与 中 风 、 伤 寒 病 的 核 心 区 别 。 最 为 核 心 的区 别 , 其 实 只 是 疫 病 的 疫 气 属 于 “ 岁 气 之 偏 ” 3 , 疫 邪 更 加 “ 淫

2 《 四 圣 悬 枢 · 自 叙 》 : “ 仆 于 己 巳 春 初 , 草 《 四 圣 悬 枢 》 … … 四 部 俱 成 , 伤 寒 之 义 元 矣 … … ”3 《 四 圣 悬 枢 · 疫 病 解 第 二 · 疫 病 原 始 》 : “ 中 风 伤 寒 , 外 感 风 寒 , 而 寒 热 阴 阳 , 视 乎 本 气 , 是 以 人 不 皆 病 而病 不 皆 同 , 半 由 客 邪 而 半 关 主 气 。 疫 疠 感 于 岁 气 之 偏 , 乡 里 传 染 , 证 状 皆 同 , 少 由 主 气 而 多 属 客 邪 。 ” 《 四圣 悬 枢 · 伊 公 四 问 第 五 · 问 疫 五 条 》 : “ 春 夏 温 病 , 秋 冬 伤 寒 , 虽 感 天 地 之 风 寒 , 然 不 因 岁 气 之 偏 。 至 于 疫疠 , 阴 阳 愆 伏 , 寒 暄 错 乱 , 或 盛 夏 而 零 寒 露 , 或 隆 冬 而 飘 温 风 , 节 候 乖 常 , 是 以 成 疫 。 ”

8

泆 缠 绵 , 较 之 伤 寒 , 颇 难 驱 逐 ” 4 而 已 , 病 因 ( 风 或 寒 ) 、 病机 是 相 同 的 。 这 个 核 心 的 不 同 , 归 根 到 底 还 是 体 现 在 用 药 上 。也 正 是 从 这 个 角 度 讲 , 紫 苏 ( 浮 萍 ) 与 麻 黄 是 不 同 的 。 疫 病可 以 用 力 绵 而 缓 的 紫 苏 ( 浮 萍 ) , 而 不 宜 用 力 锐 而 猛 的 麻 黄 。按 先 生 话 说 : “ 固 难 以 桂 枝 麻 黄 统 治 错 综 无 定 之 寒 温 也 。 ” 5明 确 了 前 述 4 个 问 题 , 我 们 可 以 得 出 两 个 结 论 。第 一 , 温 疫 与 寒 疫 , 病 因 ( 风 或 寒 ) 固 然 不 同 , 但 立 法处 方 的 思 路 是 统 一 的 。 这 就 是 先 生 在 《 伤 寒 说 意 · 卷 首 · 里气 解 》 中 教 导 的 , “ 风 寒 之 伤 人 也 , 不 能 为 寒 , 不 能 为 热 ,视 乎 人 之 里 气 而 为 变 者 也 。 ” 也 就 是 说 , 主 要 看 “ 里 气 ”

6 。如 表 1 所 列 , 正 因 为 “ 温 疫 有 表 热 而 无 里 热 , 不 必 传 腑 ; 阳盛 者 , 里 热 作 , 乃 传 于 腑 。 寒 疫 有 表 寒 而 无 里 寒 , 不 必 传 脏 ;4 《 四 圣 悬 枢 · 疫 病 解 第 二 · 表 里 同 异 》 : “ … … 法 与 伤 寒 无 殊 。 但 疫 感 天 气 之 非 正 , 淫 泆 缠 绵 , 较 之 伤 寒 ,颇 难 驱 逐 。 ” 又 《 四 圣 悬 枢 · 疹 病 解 第 四 · 疹 病 根 原 》 : “ … … 温 疫 之 邪 , 胶 粘 闭 塞 , 封 固 难 开 … … ”5 《 四 圣 悬 枢 · 伊 公 四 问 第 五 · 问 疫 五 条 》 : “ 问 : 温 疫 得 之 风 邪 , 当 与 中 风 同 法 , 寒 疫 得 之 寒 邪 , 当 与 伤 寒同 法 , 今 温 疫 不 用 桂 枝 , 寒 疫 不 用 麻 黄 , 其 法 不 同 , 何 居 ? 玉 楸 子 曰 : 春 夏 温 病 , 秋 冬 伤 寒 , 虽 感 天 地 之风 寒 , 然 不 因 岁 气 之 偏 。 至 于 疫 疠 , 阴 阳 愆 伏 ( 愆 伏 , 时 序 失 调 也 。 《 淮 海 · 集 喜 雨 得 成 》 诗 : “ 一 气 或 错缪 , 愆 伏 相 寇 兵 。 ” ) , 寒 暄 错 乱 , 或 盛 夏 而 零 寒 露 , 或 隆 冬 而 飘 温 风 , 节 候 乖 常 , 是 以 成 疫 。 其 分 寒 温 于 冬夏 者 , 大 略 如 此 , 而 未 始 尽 然 , 固 难 以 桂 枝 麻 黄 统 治 错 综 无 定 之 寒 温 也 。 ”

6 “ 里 气 ” 是 先 生 在 《 伤 寒 悬 解 》 《 伤 寒 说 意 》 中 的 常 用 概 念 。 先 生 讲 的 “ 里 气 ” , 主 要 指 人 的 腑 阳 、 脏 阴 。如 《 伤 寒 悬 解 · 卷 首 · 仲 景 微 旨 · 寒 温 异 气 》 : “ 伤 寒 、 中 风 , 本 无 内 热 … … 而 病 传 阳 腑 则 为 热 , 病 入 阴 脏则 为 寒 ( 名 曰 病 入 , 实 里 气 之 自 病 也 。 ) ” 又 , 《 伤 寒 说 意 · 卷 首 · 里 气 解 》 : “ 里 气 非 平 而 表 邪 外 束 , 腑 阳 盛者 , 则 阳 郁 而 生 内 热 ; 脏 阴 盛 者 , 则 阴 郁 而 生 内 寒 。 ” 一 般 情 况 下 , 除 了 指 阳 明 的 腑 阳 、 太 阴 的 脏 阴 , 还 泛指 “ 脏 腑 ” 之 气 。 如 《 伤 寒 悬 解 · 卷 首 · 仲 景 微 旨 · 传 经 大 凡 》 : “ 伤 寒 、 中 风 , 原 无 里 邪 , 不 必 定 传 脏 腑 。阳 旺 而 后 传 腑 , 阴 旺 而 后 传 脏 。 ( 名 曰 传 腑 传 脏 , 实 脏 腑 之 自 病 也 ) ” “ 名 曰 传 腑 传 脏 , 实 脏 腑 之 自 病 ” 与 “ 名曰 病 入 , 实 里 气 之 自 病 ” 作 对 比 , 可 见 “ 里 气 ” 亦 泛 指 “ 脏 腑 ” 之 气 。 如 果 要 明 确 一 点 , 下 个 定 义 , 那 么 ,“ 纯 粹 六 经 经 络 之 气 , 称 ‘ 表 气 ’ 。 ” 这 个 定 义 , 即 是 以 经 络 为 表 , 以 脏 腑 为 里 的 意 思 。 “ 表 气 ” 之 病 , 指 中风 证 ( 桂 枝 汤 ) 、 伤 寒 证 ( 麻 黄 汤 ) 、 风 寒 双 感 证 ( 桂 枝 麻 黄 各 半 汤 、 桂 枝 二 麻 黄 一 汤 和 桂 枝 二 越 婢 一 汤 )三 者 。 实 际 上 , 就 是 先 生 在 《 伤 寒 悬 解 · 卷 首 · 仲 景 微 旨 · 六 经 分 篇 》 中 说 的 , “ 六 经 之 病 , 总 统 于 太 阳 一经 … … 凡 在 六 七 日 之 内 者 , 中 风 俱 用 桂 枝 , 伤 寒 俱 用 麻 黄 。 此 太 阳 之 经 病 , 而 实 统 六 经 之 经 病 , 不 须 另 立六 经 之 法 也 。 ” 除 此 三 者 ( 前 文 先 生 的 概 说 , 未 明 示 风 寒 双 感 证 ) , 虽 然 先 生 在 《 伤 寒 说 意 · 卷 二 · 太 阳 经坏 病 · 提 纲 》 中 说 了 一 句 , “ 太 阳 经 病 , 风 用 桂 枝 , 寒 用 麻 黄 , 风 寒 双 感 , 用 桂 麻 各 半 。 中 风 而 火 郁 , 用 大青 龙 ; 伤 寒 而 水 郁 , 用 小 青 龙 ; 表 解 而 内 燥 , 用 白 虎 ; 表 解 而 里 湿 , 用 五 苓 ; 表 退 而 热 结 血 分 , 用 桃 核 承

气 、 抵 当 汤 丸 。 治 之 不 误 , 则 经 邪 汗 解 , 必 无 坏 事 。 ” 其 实 , 大 小 青 龙 、 白 虎 五 苓 、 桃 核 抵 当 , 不 是 纯 粹 的“ 六 经 经 证 ” 。 仲 景 先 生 将 它 们 归 属 在 太 阳 篇 , 方 便 讲 述 而 已 。 至 于 “ 里 气 ” 之 病 , 从 《 伤 寒 论 》 及 先 生 注解 的 分 篇 来 看 , 包 含 了 “ 里 气 连 表 气 ” 的 葛 根 汤 证 、 麻 附 细 辛 汤 证 、 麻 黄 升 麻 证 , 以 及 “ 里 气 连 表 气 ” 而被 称 之 为 “ 半 表 半 里 病 ” 的 大 小 柴 胡 证 等 ( 详 见 《 伤 寒 悬 解 · 卷 首 · 仲 景 微 旨 · 六 经 分 篇 》 ) 。 简 单 说 , 除了 “ 表 气 之 病 ” ( 中 风 、 伤 寒 、 风 寒 双 感 ) , 其 余 均 可 称 之 为 “ 里 气 之 病 ” 。“ 本 气 ” 和 “ 主 气 ” 则 是 先 生 在 《 四 圣 悬 枢 》 《 四 圣 心 源 》 中 的 常 用 概 念 。 如 《 疫 病 解 第 二 · 疫 病 原 始 》 :“ 中 风 伤 寒 , 外 感 风 寒 , 而 寒 热 阴 阳 , 视 乎 本 气 。 是 以 人 不 皆 病 而 病 不 皆 同 , 半 由 客 邪 而 半 关 主 气 。 疫 疠感 于 岁 气 之 偏 , 乡 里 传 染 , 证 状 皆 同 , 少 由 主 气 而 多 属 客 邪 。 ” 这 个 “ 本 气 ” 和 “ 主 气 ” , 是 与 自 然 界 的 “ 客气 ” ( 亦 称 “ 客 邪 ” , 即 “ 六 淫 ” ) 相 对 应 的 概 念 。 它 包 括 了 人 身 六 经 ( 含 经 与 脏 、 经 与 腑 ) 之 气 。 在 这 种 语境 下 的 “ 六 经 之 气 ” , 实 际 上 包 含 了 脏 腑 之 气 。上 述 概 念 之 间 的 关 系 , 即 “ 本 气 ” =“ 主 气 ” =“ 里 气 ” +“ 表 气 ” 。 而 “ 本 气 ” 和 “ 主 气 ” , 归 根 到 底 又 可 以用 “ 阳 气 ” — — 人 身 的 “ 阳 气 ” 或 “ 正 气 ” 的 概 念 来 代 替 。 本 文 无 特 别 说 明 的 情 况 下 , 均 认 为 “ 本 气 ” 和“ 主 气 ” 就 是 “ 里 气 ” , 即 “ 里 气 ” “ 本 气 ” “ 主 气 ” “ 阳 气 ” “ 正 气 ” 的 概 念 通 用 。 笔 者 注 。

9

阴 盛 者 , 里 寒 动 , 乃 传 于 脏 。 ” “ 温 疫 传 腑 , 未 始 不 入 脏 ; 其入 脏 者 , 亦 是 热 而 非 寒 。 寒 疫 传 脏 , 未 始 不 入 腑 ; 其 入 腑 者 ,亦 是 寒 而 非 热 。 ” “ 温 疫 非 无 寒 , 而 寒 终 不 胜 其 热 , 入 腑 而 病热 者 多 , 入 脏 而 病 寒 者 少 。 寒 疫 非 无 热 , 而 热 终 不 胜 其 寒 ,入 脏 而 病 寒 者 多 , 入 腑 而 病 热 者 少 。 ” 因 此 表 2 中 , 温 疫 的治 方 偏 寒 凉 , 寒 疫 的 治 方 偏 温 热 — — 随 着 “ 里 气 ” 的 不 同 ( “ 里气 ” 表 现 为 症 状 ) 所 做 出 的 调 整 而 已 。实 际 上 , 从 表 2 温 疫 的 浮 萍 石 膏 汤 还 可 以 看 出 , 即 便 不看 “ 里 气 ” , 而 是 看 太 阳 经 的 层 面 , 仍 然 不 是 以 考 察 病 因 ( 风或 寒 ) 为 主 , 而 是 以 考 察 病 因 在 患 者 身 上 引 发 的 症 状 为 主 。比 如 , 只 要 是 发 热 恶 寒 、 无 汗 而 烦 躁 , 就 必 须 用 浮 萍 石 膏 汤 ,这 跟 伤 寒 、 中 风 病 用 大 青 龙 汤 是 一 样 的 。 先 生 的 原 话 是 , “ 温

疫 在 太 阳 之 经 … … 若 脉 浮 而 紧 , 发 热 恶 寒 , 身 痛 腰 痛 , 烦 躁无 汗 而 喘 促 者 , 是 气 强 而 风 不 能 泄 也 。 … … 若 卫 阳 遏 闭 , 风不 能 泄 , 营 郁 莫 达 , 则 烦 躁 喘 促 , 与 伤 寒 同 证 。 宜 以 浮 萍 、石 膏 清 散 经 络 之 热 也 。 ” — — 你 看 看 , 温 疫 虽 然 “ 得 之 于 风 ” ,但 是 , 因 为 个 体 的 体 质 不 同 , 有 的 人 表 现 出 “ 发 热 恶 寒 , 身痛 腰 痛 , 烦 躁 无 汗 而 喘 促 ” 的 症 状 , 这 种 情 况 则 是 “ 与 伤 寒同 证 ” 。 所 以 说 , 病 因 ( 风 或 寒 ) 虽 然 不 能 忽 略 , 但 终 究 还是 患 者 病 了 之 后 的 “ 具 体 情 况 ”

7, 才 是 立 法 处 方 的 关 键 依 据 。第 二 , 从 温 疫 、 寒 疫 与 中 风 、 伤 寒 的 对 比 可 见 , 《 四 圣悬 枢 》 与 《 伤 寒 论 》 的 治 方 立 法 思 路 是 一 脉 相 承 的 。 比 如 ,太 阳 经 证 的 浮 萍 汤 其 实 就 是 《 伤 寒 论 》 的 桂 枝 汤 ; 紫 苏 汤 其实 就 是 《 伤 寒 论 》 的 麻 黄 汤 ; 浮 萍 石 膏 汤 和 紫 苏 石 膏 地 黄 汤 ,其 实 就 是 《 伤 寒 论 》 的 大 青 龙 汤 ( 浮 萍 石 膏 汤 依 理 可 加 丹 皮 。加 丹 皮 行 营 郁 , 即 是 大 青 龙 汤 中 的 桂 枝 , 用 药 完 全 相 同 ) ;苏 桂 姜 辛 汤 , 其 实 就 是 《 伤 寒 论 》 的 小 青 龙 汤 。 直 接 沿 用 《 伤

7 这 个 “ 具 体 情 况 ” , 首 先 是 患 者 的 症 状 , 其 次 是 症 状 所 反 映 的 病 机 , 也 就 是 后 文 说 的 , 通 过 “ 辨 逆 ” 的 方法 去 辨 认 的 病 机 。 立 法 处 方 , 笔 者 简 称 为 “ 用 药 ‘ 三 针 对 ’ ” , 即 “ 五 运 六 气 、 脉 舌 症 状 、 病 因 病 机 ” 。

1 0

寒 论 》 小 柴 胡 汤 、 大 柴 胡 汤 、 柴 胡 桂 枝 干 姜 汤 、 茯 苓 四 逆 汤 、猪 苓 汤 等 例 子 , 就 体 现 得 更 加 直 接 了 。 只 是 《 四 圣 悬 枢 》 的治 方 立 法 , 往 往 更 精 细 、 更 周 密 一 些 而 已 。 一 句 话 , 《 四 圣悬 枢 》 是 浓 缩 版 、 精 细 版 的 《 伤 寒 论 》 ; 学 人 可 以 ( 也 应 当 )把 《 四 圣 悬 枢 》 当 成 《 伤 寒 论 》 来 学 。二 、 大 青 龙 等 治 方 方 意 的 启 示前 文 说 到 , 虽 然 说 “ 风 寒 之 伤 人 也 , 不 能 为 寒 , 不 能为 热 , 视 乎 人 之 里 气 而 为 变 者 也 ”

8 , 但 是 , 即 便 是 在 太 阳 经层 面 上 , 追 究 病 人 是 温 疫 还 是 寒 疫 、 是 中 风 还 是 伤 寒 ( 即 病因 ) , 也 不 过 是 敲 边 鼓 9 而 已 , 真 正 应 该 抓 的 , 是 人 病 了 之 后的 “ 具 体 情 况 ” 。 前 面 我 们 用 表 2 温 疫 的 浮 萍 石 膏 汤 作 为 说明 的 例 子 , 其 实 , 大 青 龙 汤 、 白 虎 汤 这 两 个 治 方 , 比 浮 萍 石膏 汤 体 现 的 更 加 清 晰 、 透 彻 。 我 们 看 《 伤 寒 论 》 原 文 。先 看 看 大 青 龙 汤 证 。 第 3 8 条 : “ 太 阳 中 风 … … 大 青 龙 汤主 之 … … ” 第 3 9 条 : “ 伤 寒 … … 大 青 龙 汤 主 之 。 ” 可 见 , 中风 可 用 大 青 龙 汤 , 伤 寒 也 可 用 大 青 龙 汤 ; 能 不 能 用 大 青 龙 汤 ,并 不 因 为 患 者 是 中 于 风 , 还 是 伤 于 寒 , 而 是 因 为 患 者 的 脉 舌症 状 ( 如 “ 脉 浮 紧 , 发 热 , 恶 寒 , 身 疼 痛 , 不 汗 出 而 烦 躁 ” ) ,符 合 大 青 龙 汤 的 治 法 。

再 看 看 白 虎 汤 证 。 第 1 7 0 条 : “ 伤 寒 , 脉 浮 , 发 热 , 无8 《 伤 寒 说 意 · 卷 首 · 里 气 解 》 。9 之 所 以 说 仍 然 敲 到 了 边 鼓 , 如 先 生 于 《 四 圣 悬 枢 · 疫 病 解 第 二 · 疫 病 原 始 》 认 为 , “ 疫 疠 … … 少 由 主 气 而多 属 客 邪 。 ” 并 且 , 伤 于 风 邪 和 伤 于 寒 邪 , 事 实 上 有 一 定 的 区 别 。 如 《 四 圣 悬 枢 · 疫 病 解 第 二 · 寒 温 病 异 》 ,“ … … 风 虽 伤 卫 而 病 实 在 血 ; … … 寒 虽 伤 营 而 病 实 在 气 。 血 病 者 , 多 传 阳 明 而 为 热 … … 气 病 者 , 多 传 太 阴而 为 寒 … … ” ; 《 四 圣 悬 枢 · 疫 病 解 第 二 · 寒 温 殊 病 》 : “ 然 营 郁 而 热 盛 ( 温 疫 。 笔 者 注 ) , 但 有 入 腑 而 病 热 ,必 无 入 脏 而 病 寒 者 , 其 较 伤 寒 亦 不 同 。 故 温 疫 为 病 , 止 有 寒 泻 之 法 而 无 温 补 之 条 。 其 在 三 阴 , 皆 六 日 传 经之 证 , 与 伤 寒 三 阴 脏 寒 之 证 , 天 渊 不 一 也 。 ” 《 四 圣 悬 枢 · 疫 病 解 第 二 · 停 水 不 消 》 : “ 凡 腑 阳 非 旺 , 而 病 温疫 , 无 有 不 停 水 之 证 。 此 在 伤 寒 , 便 是 三 阴 四 逆 、 真 武 诸 病 。 以 温 疫 经 热 胜 其 脏 寒 , 故 内 寒 不 作 。 ” 又 《 伤寒 说 意 · 太 阳 风 寒 白 虎 汤 证 》 : “ 伤 寒 卫 郁 之 病 , 而 卫 气 化 于 胃 土 , 胃 阳 不 足 , 则 传 脾 脏 而 病 寒 湿 者 , 较 多于 中 风 , 而 内 热 渴 燥 者 颇 稀 ; 中 风 营 郁 之 病 , 而 营 血 化 于 脾 土 , 脾 阴 不 足 , 则 传 胃 腑 而 病 燥 热 者 , 较 多 于伤 寒 , 而 脉 紧 无 汗 者 颇 少 。 ” 但 是 , 正 如 先 生 自 己 的 用 词 , 也 不 过 是 “ 多 ” “ 少 ” 而 已 , 非 “ 必 ” ( 必 然 ) 也 。

更 重 要 的 是 , 无 论 病 因 是 风 是 寒 , 归 根 到 底 还 是 要 以 病 人 的 具 体 情 况 作 为 立 法 处 方 的 关 键 依 据 。 笔 者 注 。

1 1

汗 , 其 表 不 解 者 , 不 可 与 白 虎 汤 。 … … ” 第 3 5 0 条 : “ 伤 寒脉 滑 而 厥 者 , 里 有 热 也 , 白 虎 汤 主 之 。 ” 前 者 说 伤 寒 出 现 某症 状 时 , 不 可 用 白 虎 汤 ; 后 者 说 伤 寒 出 现 某 症 状 时 , 可 以 用白 虎 汤 。 可 见 , 能 不 能 用 白 虎 汤 , 并 不 因 为 患 者 是 不 是 伤 于寒 , 而 是 患 者 的 脉 舌 症 状 ( 如 “ 脉 滑 而 厥 ” ) , 符 合 白 虎 汤 的治 法 。 换 句 话 说 , 太 阳 中 风 病 , 只 要 症 状 符 合 , 同 样 可 以 用白 虎 汤 。 比 如 , 先 生 于 《 伤 寒 悬 解 · 太 阳 伤 寒 白 虎 证 》 示 :“ … … 然 白 虎 汤 证 , 虽 皆 伤 寒 之 条 , 其 实 来 自 中 风 者 多 。 如 :服 桂 枝 汤 , 大 汗 出 后 , 大 烦 渴 不 解 , 脉 洪 大 者 , 白 虎 加 人 参汤 主 之 , 其 为 风 证 甚 明 。 以 中 风 多 传 阳 明 , 白 虎 汤 证 乃 承 气证 之 初 气 也 。 ” 《 四 圣 悬 枢 》 的 白 虎 加 元 麦 汤 , 就 是 通 治 温 疫 、寒 疫 “ 太 阳 经 罢 , 烦 热 燥 渴 ” 的 治 方 — — 风 寒 通 用 。

因 此 , 先 生 在 《 伤 寒 说 意 · 太 阳 风 寒 白 虎 汤 证 》 中 明 示 :“ 其 实 , 青 龙 、 白 虎 , 乃 风 寒 共 用 之 方 。 但 须 识 得 中 风 而 有青 龙 证 , 伤 寒 而 有 白 虎 证 , 则 仲 景 心 法 , 此 日 犹 传 矣 。 ” —— “ 识 得 中 风 而 有 青 龙 证 , 伤 寒 而 有 白 虎 证 ” , 则 “ 仲 景 心法 , 此 日 犹 传 ” , 这 句 话 分 量 有 多 重 , 或 者 说 , 这 两 个 “ 识得 ” 的 分 量 有 多 重 , 难 道 还 难 以 判 定 吗 ?我 们 从 另 外 一 个 角 度 , 看 看 《 伤 寒 论 》 太 阳 经 最 典 型 的两 个 治 方 — — 桂 枝 汤 和 麻 黄 汤 。先 看 看 桂 枝 汤 。 《 伤 寒 论 》 第 1 3 条 : “ 太 阳 病 , 头 疼 ,发 热 , 汗 出 , 恶 风 者 , 桂 枝 汤 主 之 。 ” 这 个 病 , 你 能 看 到 自然 界 的 “ 风 ” 怎 么 伤 了 人 吗 ? 不 能 , 你 只 能 看 到 症 状 或 是 听病 人 的 自 述 , 比 如 “ 头 疼 , 发 热 , 汗 出 , 恶 风 ” 。 针 对 这 些

症 状 , “ 桂 枝 汤 , 甘 草 、 大 枣 , 补 脾 精 以 滋 肝 血 , 生 姜 调 脏腑 而 宣 经 络 , 芍 药 清 营 中 之 热 , 桂 枝 达 营 中 之 郁 ” ( 《 伤 寒 悬解 · 太 阳 五 》 ) 。再 看 看 麻 黄 汤 。 《 伤 寒 论 》 第 3 5 条 : “ 太 阳 病 , 头 痛 ,发 热 , 身 疼 , 腰 痛 , 骨 节 疼 痛 , 恶 寒 , 无 汗 而 喘 者 , 麻 黄 汤

1 2

主 之 。 ” 这 个 病 , 你 能 看 到 自 然 界 的 “ 寒 ” 怎 么 伤 了 人 吗 ?不 能 , 你 只 能 看 到 症 状 或 是 听 病 人 的 自 述 , 比 如 “ 头 痛 , 发热 , 身 疼 , 腰 痛 , 骨 节 疼 痛 , 恶 寒 , 无 汗 而 喘 ” 。 针 对 这 些症 状 , “ 麻 黄 汤 , 甘 草 保 其 中 气 , 桂 枝 发 其 营 郁 , 麻 黄 泻 其卫 气 , 杏 仁 利 其 肺 气 , 降 逆 而 止 喘 ”( 《 伤 寒 悬 解 · 太 阳 二 十 》 ) 。可 见 , 桂 枝 汤 和 麻 黄 汤 , 主 要 就 是 从 “ 脉 舌 症 状 ” 的 角度 去 立 法 的 , 说 它 们 伤 于 风 还 是 伤 于 寒 , 其 实 只 是 说 个 病 因 ,敲 个 边 鼓 而 已 。黄 元 御 先 生 在 《 四 圣 悬 枢 》 中 一 再 提 示 “ 加 浮 萍 ”

1 0 “ 加紫 苏 ” 等 1 1 , 说 到 底 , 其 实 就 是 一 句 话 : 病 名 几 乎 无 意 义 ,病 因 亦 非 太 重 要 ; 疾 病 诊 治 看 “ 里 气 ” 。 亦 即 看 病 人 表 现 出来 的 症 状 等 “ 具 体 情 况 ” 12。 病 人 阳 气 足 , 无 论 感 受 的 是 风还 是 寒 ; 无 论 是 在 太 阳 经 , 还 是 在 内 在 的 五 条 经 络 , 其 表 现出 来 的 症 状 , 都 是 与 阳 气 不 足 的 人 不 同 的 。三 、 “ 辨 逆 ” 的 方 法在 前 文 分 析 桂 枝 汤 和 麻 黄 汤 的 段 落 , 你 发 现 什 么 问 题 了吗 ? 为 什 么 看 到 那 些 症 状 之 后 , 要 用 那 些 药 去 治 ? 治 病 难 道就 是 人 们 说 的 “ 对 症 下 药 ” , 即 针 对 什 么 症 状 , 固 定 用 什 么

药 去 治 吗 ? 是 , 又 不 是 。一 般 情 况 下 , 有 “ 对 症 下 药 ” 的 可 能 和 必 要 。 比 如 , 外感 病 , 表 闭 ( 常 症 见 无 汗 ) 用 麻 黄 ( 温 病 、 温 疫 或 疹 病 用 浮萍 ; 寒 疫 或 痘 病 用 紫 苏 13) 开 表 ; 营 郁 ( 常 症 见 恶 寒 或 恶 风 )1 0 《 四 圣 悬 枢 · 疫 病 解 第 二 · ( 温 疫 ) 停 水 不 消 》 : “ … … 其 表 证 未 解 , 当 以 猪 苓 汤 加 浮 萍 , 表 里 双 解 之 。 ”

1 1 《 四 圣 悬 枢 · 疫 病 解 第 二 · ( 寒 疫 ) 太 阳 经 证 》 : “ 寒 疫 之 病 , 脏 腑 易 生 湿 寒 , 燥 热 者 少 , 然 白 虎 证 亦 恒 有之 , 此 法 不 可 废 也 。 表 证 未 解 , 加 紫 苏 三 钱 。 ” 《 四 圣 悬 枢 · 痘 病 解 第 三 · 太 阳 经 证 · 烦 渴 发 热 》 : “ 太 阳未 传 阳 明 … … 此 在 大 人 , 或 有 表 解 而 病 此 者 。 小 儿 不 得 汗 泄 , 必 连 表 证 。 宜 白 虎 加 元 麦 紫 苏 汤 , 清 金 而 发表 。 ” 《 四 圣 悬 枢 · 疹 病 解 第 四 · 太 阳 经 证 · 烦 热 燥 渴 》 : “ 火 炎 就 燥 , 必 传 胃 腑 。 此 在 大 人 , 或 有 表 解 而 病此 者 。 小 儿 表 密 , 必 连 经 证 。 宜 白 虎 加 元 麦 青 萍 汤 , 清 金 而 发 表 … … ”1 2 《 伤 寒 论 》 第 1 6 条 : “ 观 其 脉 证 , 知 犯 何 逆 , 随 证 ( 症 。 笔 者 注 ) 治 之 。 ”1 3 寒 疫 未 必 不 可 用 麻 黄 。 《 四 圣 悬 枢 · 疫 病 解 第 二 · 寒 疫 · 太 阳 经 证 》 : “ 寒 疫 得 之 伤 寒 , 亦 是 麻 黄 汤 证 ,但 不 尽 见 于 冰 雪 之 天 , 非 皆 纯 寒 , 未 必 咸 宜 麻 黄 辛 温 … … ” “ 未 必 咸 宜 ” 者 , 即 是 “ 有 时 可 用 ” 之 意 也 。 《 四

1 3

用 桂 枝 ( 温 病 、 温 疫 或 疹 病 用 丹 皮 ; 寒 疫 或 痘 病 仍 用 桂 枝 )达 郁 ; 而 营 热 ( 常 症 见 汗 出 ) 用 芍 药 ; 气 壅 用 杏 仁 ; 气 热 用石 膏 ; 汗 出 用 枣 、 草 滋 其 化 源 14, 生 姜 解 表 15兼 行 经 ; 中 寒 用干 姜 、 肺 寒 用 细 辛 。 但 是 , 关 键 不 在 这 里 。 疾 病 诊 治 “ 看 症状 ” ( 对 症 ) , 只 是 一 个 必 要 前 提 而 已 。那 么 , “ 看 症 状 ” 的 目 的 是 什 么 ? 是 “ 辨 证 论 治 ” 吗 ?不 是 。 黄 元 御 先 生 所 教 导 的 思 路 ( 下 称 “ 四 圣 医 学 ” ) 是 “ 辨逆 论 治 ” 。 也 就 是 说 , “ 看 到 症 状 ” 之 后 , 在 怎 么 分 析 、 利 用症 状 的 问 题 上 , 四 圣 医 学 和 通 俗 医 家 的 思 路 有 着 泾 渭 分 明 的不 同 。 四 圣 医 学 的 思 路 是 , 抓 住 症 状 之 后 , 你 要 去 辨 别 到 底是 哪 条 ( 哪 些 ) 经 络 “ 逆 ” 了 , 然 后 辨 别 该 病 的 机 理 ( 病 机 )是 什 么 , 努 力 做 到 全 面 用 药 、 整 体 发 力 去 调 “ 顺 ” 它 。

“ 辨 病 机 ” , 即 辨 别 “ 什 么 导 致 什 么 ” ? 如 “ 肝 胆 血 热 ,相 火 燔 蒸 , 热 传 胃 腑 , 导 致 燥 屎 不 化 , 热 结 旁 流 ” ; 辨 病 机 ,四 圣 医 学 的 核 心 思 路 是 “ 辨 逆 ” , 即 “ 症 状 说 明 什 么 ” ? 拿长 沙 马 王 堆 出 土 的 《 五 十 二 病 方 》 的 一 个 案 例 来 说 , 如 “ 目繲 (系 )(斜 )然 ”( 眼 球 上 翻 ) 说 明 木 气 枯 燥 ;“ 息 瘿 (嘤 )瘿 (嘤 )然 ” ( 呼 吸 粗 重 ) 说 明 风 火 相 扇 ; “ 胁 痛 ” “ (矢 )不 化 而 青 ”说 明 肝 胆 气 逆 而 胃 腑 燥 结 。 通 过 “ 症 状 说 明 什 么 ” 去 辨 析 六经 经 气 逆 象 , 通 过 “ 什 么 导 致 什 么 ” 去 辨 析 逆 象 因 果 关 系 ,结 合 “ 症 状 因 于 什 么 ” 去 辨 析 疾 病 最 初 动 因 , 这 样 , 纷 繁 复杂 的 症 状 就 井 然 有 序 了 。 处 方 用 药 , 无 非 是 针 对 病 因 病 机 ,运 用 寒 热 药 性 , 使 其 “ 反 逆 为 顺 ” 。 ( 详 见 拙 作 《 四 圣 的 心 源是 什 么 ? — — 四 圣 医 学 导 读 》 ) 《 长 沙 药 解 · 桂 枝 》 有 一 句 话 ,

“ 大 抵 杂 证 百 出 , 非 缘 肺 胃 之 逆 , 则 因 肝 脾 之 陷 ” , 充 分 说明 了 “ 辨 逆 ” 在 辨 病 机 方 面 的 必 要 性 和 核 心 地 位 。圣 悬 枢 · 痘 病 解 第 三 · 太 阳 经 证 》 紫 苏 汤 条 : “ 冬 月 寒 盛 , 须 以 麻 黄 发 之 。 ” 笔 者 注 。1 4 《 长 沙 药 解 · 大 枣 》 : “ 桂 枝 汤 开 经 络 而 泻 营 郁 , 不 以 大 枣 补 其 营 阴 , 则 汗 出 血 亡 … … ” 温 疫 无 汗 , 浮 萍石 膏 汤 用 枣 乃 为 滋 脾 精 , 不 使 如 《 四 圣 悬 枢 》 所 言 “ 死 于 脾 阴 之 弱 ” 。 其 意 亦 同 大 青 龙 汤 。 《 长 沙 药 解 · 麻黄 》 大 青 龙 汤 条 : “ 甘 、 枣 补 其 脾 精 ” 。 笔 者 注 。1 5 《 长 沙 药 解 · 生 姜 》 : “ 桂 枝 汤 , 用 之 于 甘 枣 桂 芍 之 中 , 既 以 和 中 , 又 以 发 表 。 ”

1 4

所 谓 “ 辨 逆 ” , 就 是 在 掌 握 六 经 六 气 理 论 ( 《 四 圣 心 源 · 六气 解 》 称 之 为 “ 六 气 性 情 ” ) 的 基 础 上 , 通 过 对 患 者 症 状 的望 闻 问 切 , 把 握 患 者 哪 条 ( 哪 些 ) 经 络 出 现 了 “ 逆 象 ” 16( 即把 握 “ 气 之 逆 顺 ” ) 。 “ 逆 则 变 生 , 变 生 则 病 ” ( 《 素 问 · 六 节藏 象 论 》 ) 。 用 黄 元 御 先 生 的 话 说 是 , “ 人 之 六 气 , 不 病 则 不见 ; 凡 一 经 病 , 则 一 经 之 气 见 。 ”“ 辨 逆 ” 的 本 质 是 “ 辨 病 机 ” , 也 就 是 辨 别 “ 什 么 导 致什 么 ” 。 它 的 出 处 是 《 伤 寒 论 》 第 16 条 : “ 观 其 脉 证 , 知犯 何 逆 , 随 证 治 之 。 ” “ 观 其 脉 证 ” 是 着 手 诊 断 ; “ 知 犯 何逆 ” 是 诊 断 目 的 ; “ 随 证 治 之 ” 是 实 施 治 疗 。 治 病 是 在 “ 知犯 何 逆 ” 的 目 的 达 成 、 目 标 明 确 ( 也 就 是 通 过 症 状 , 明 了 哪些 经 气 “ 逆 反 ” ) 之 后 , 再 去 “ 随 证 治 之 ” 。 《 灵 枢 · 师 传 》

载 : “ 夫 治 民 与 自 治 , 治 彼 与 治 此 , 治 小 与 治 大 , 治 国 与 治家 , 未 有 逆 而 能 治 之 也 。 夫 惟 顺 而 已 矣 。 顺 者 , 非 独 阴 阳 脉 ,论 气 之 逆 顺 也 ; 百 姓 人 民 皆 欲 顺 其 志 也 。 ” 可 见 “ 辨 逆 ” 与《 黄 帝 内 经 》 也 是 有 传 承 关 系 的 , 并 不 是 黄 元 御 先 生 自 己 的创 举 。我 们 当 当 反 派 , 问 两 个 问 题 。 第 一 , 为 什 么 不 能 ( 不 是 )“ 辨 证 论 治 ” ? 这 个 问 题 , 可 参 考 拙 作 《 四 圣 的 心 源 是 什 么 ?— — 四 圣 医 学 导 读 》 和 《 谈 谈 马 王 堆 医 书 与 四 圣 医 学 》 , 这里 不 再 论 述 。 第 二 , 为 什 么 不 能 直 接 “ 对 症 下 药 ” ? 为 什 么必 须 通 过 “ 辨 逆 ” ( 辨 病 机 ) 再 去 用 药 ? 这 个 问 题 , 我 们 举

1 6 这 个 “ 逆 象 ” 就 是 前 文 的 “ 里 气 ” 的 逆 象 , 主 要 表 现 为 疾 病 症 状 。 人 的 “ 里 气 ” 是 看 不 见 的 , 但 是 , 它又 时 时 刻 刻 表 现 为 各 种 外 在 的 “ 脉 色 ” 。 如 无 病 时 候 的 面 部 颜 色 , 以 及 生 病 之 后 的 六 经 症 状 等 。《 四 圣 心 源 · 六气 解 · 本 气 衰 旺 》 : “ 经 有 十 二 , 司 化 者 六 经 , 从 化 者 六 经 。 … … 病 则 或 见 司 化 者 之 本 气 , 或 见 从 化 者 之 本气 , 或 司 化 者 而 见 从 化 之 气 , 或 从 化 者 而 见 司 化 之 气 , 全 视 乎 本 气 之 衰 旺 焉 。 ” 正 因 为 人 的 “ 里 气 ” ( 本 节的 “ 本 气 ” , 即 六 经 之 气 ) 不 同 , 因 此 , 外 在 的 风 或 寒 等 六 气 , 在 人 身 上 引 发 的 症 状 是 不 同 的 。 换 个 角 度 说 ,人 的 所 有 感 伤 ( 含 内 伤 , 不 含 摔 伤 等 外 伤 ) 症 状 , 必 定 是 ( 也 只 能 是 ) 六 条 经 络 病 了 之 后 的 表 现 。 而 “ 经络 病 了 ” 就 是 “ 经 络 气 逆 ” , 或 “ 经 络 出 现 了 ‘ 逆 象 ’ ” ( 《 素 问 · 六 节 藏 象 论 》 : “ 逆 则 变 生 , 变 生 则 病 ” ) 。至 于 “ 经 络 之 气 怎 么 逆 ? ” “ 为 什 么 那 样 逆 ? ” 又 “ 全 视 乎 本 气 之 衰 旺 ” 。 因 此 , 可 以 说 , 症 状 是 “ 里 气 ”的 “ 逆 象 ” 的 外 在 表 现 。 “ 里 气 ” 不 “ 逆 ” 就 没 有 疾 病 症 状 。 这 就 是 《 四 圣 心 源 · 六 气 解 · 六 气 偏 见 》 说 的 ,“ 人 之 六 气 , 不 病 则 不 见 。 ” 至 于 种 种 症 状 , 应 该 怎 么 归 属 到 六 经 上 , 这 个 是 “ 六 气 性 情 ” 问 题 。 《 四 圣 心源 · 六 气 解 · 六 气 治 法 》 : “ 仲 景 《 伤 寒 》 , 以 六 经 立 法 , 从 六 气 也 。 六 气 之 性 情 形 状 , 明 白 昭 揭 , 医 必 知 此 ,而 后 知 六 经 之 证 。 ” 《 四 圣 心 源 · 六 气 解 · 六 气 偏 见 》 对 “ 六 气 性 情 ” 有 一 个 根 本 性 、 概 括 性 说 法 , 即 : “ 厥阴 病 则 风 盛 , 少 阴 病 则 热 盛 , 少 阳 病 则 暑 盛 , 太 阴 病 则 湿 盛 , 阳 明 病 则 燥 盛 , 太 阳 病 则 寒 盛 ” 。 笔 者 注 。

1 5

个 最 简 单 的 例 子 来 说 明 。 比 如 针 对 “ 发 热 ” 这 个 症 状 。你 说 , 你 找 苦 寒 、 甘 寒 的 寒 凉 药 去 清 它 。 你 用 白 芍 , 或黄 芩 , 或 石 膏 , 或 茵 陈 , 或 丹 皮 , 或 栀 子 , 或 车 前 , 或 滑 石 ,不 行 吗 ? 未 必 行 。 因 为 你 没 找 对 归 经 的 药 。 走 肺 的 , 不 能 或是 不 擅 长 清 肝 胆 ; 走 心 的 , 不 能 或 是 不 擅 长 清 胆 肺 。你 说 , 你 查 查 归 经 , 找 对 那 个 进 入 该 条 经 络 的 药 , 不 行吗 ? 也 未 必 行 。 因 为 你 看 到 了 胆 经 相 火 的 热 , 用 对 了 白 芍 、黄 芩 等 药 ; 可 是 , 你 没 看 到 胆 经 的 相 火 , 是 因 为 肝 经 下 郁 ,膀 胱 有 热 , 才 导 致 它 产 生 的 。你 说 , 你 把 清 胆 、 清 肝 , 甚 至 清 心 、 清 肺 的 清 热 药 都 用上 , 不 行 吗 ? 呃 , 你 接 近 某 些 名 医 的 水 平 了 。 他 们 就 是 这 么把 众 多 的 士 兵 派 到 前 线 上 的 。 可 是 , 仍 然 未 必 行 。 因 为 肝 胆

的 热 , 可 能 是 因 为 肝 经 的 瘀 血 导 致 的 ( 脉 舌 症 状 等 , 可 能 是脉 象 的 艰 涩 ; 可 能 是 舌 尖 的 瘀 点 ; 可 能 是 某 些 地 方 固 定 不 移的 痛 ; 可 能 是 他 记 得 当 时 曾 经 摔 伤 过 ) 。你 说 , 你 看 到 了 瘀 点 , 知 道 是 瘀 血 导 致 肝 经 不 升 , 从 而表 现 出 肝 气 下 郁 的 小 便 黄 等 症 状 , 然 后 因 为 这 些 症 状 没 有 及时 处 理 , 逐 渐 累 积 , 突 然 某 天 出 现 了 持 续 发 热 的 症 状 的 — —恭 喜 你 , 你 完 成 了 “ 辨 逆 ” 乃 至 于 辨 病 机 的 过 程 。 只 是 , 你没 有 把 “ 辨 逆 ” 思 路 上 升 为 理 论 自 觉 , 不 能 有 意 识 地 去 判 断某 些 症 状 地 出 现 , 到 底 是 哪 条 经 络 的 病 ; 相 反 , 你 受 到 “ 辨证 论 治 ” 等 等 说 法 的 影 响 , 走 歪 了 路 而 已 。如 果 你 还 能 问 , 肝 经 血 瘀 、 肝 经 血 虚 、 肝 经 血 热 等 , 都能 导 致 肝 经 生 病 ( 气 逆 ) , 而 表 现 出 “ 小 便 黄 ” “ 脚 抽 筋 ” “ 眼

睛 看 不 清 东 西 ” 等 等 症 状 , 这 些 症 状 ( 或 者 “ 血 瘀 ” “ 血 虚 ”“ 血 热 ” 这 些 “ 病 因 ” ) 在 同 一 条 肝 经 来 说 , 有 没 有 因 果 关系 ? 怎 么 判 断 它 们 的 因 果 关 系 ? 当 这 些 问 题 提 出 来 的 时 候 ,就 意 味 着 你 真 正 进 入 四 圣 医 学 的 殿 堂 , 完 整 领 略 四 圣 医 学 的框 架 了 。 这 些 问 题 , 当 你 学 会 分 析 五 运 六 气 的 生 克 胜 复 关 系 、

1 6

理 解 《 内 经 》 的 疾 病 标 本 关 系 , 以 及 理 解 人 生 中 拼 搏 精 神 不足 ( 阳 郁 ) 与 各 种 阻 碍 较 多 ( 痰 多 、 血 瘀 ) 等 的 关 系 时 , 你就 能 看 得 清 晰 、 透 彻 了 。 这 个 话 题 , 属 于 四 圣 医 学 登 堂 入 室的 高 阶 话 题 , 慢 慢 去 理 解 吧 。最 后 , 简 单 介 绍 一 下 四 圣 医 学 “ 辨 逆 ” ( 诊 治 ) 的 整 体框 架 。 主 要 是 三 层 系 统 。第 一 层 系 统 , 根 据 所 有 症 状 , 考 量 阴 阳 的 “ 上 逆 ” 或 “ 下陷 ” ( 前 提 是 , 你 要 知 道 “ 六 气 性 情 ” , 知 道 六 条 经 络 生 病 时 ,表 现 出 来 的 各 是 什 么 症 状 。 具 体 可 参 《 四 圣 心 源 》 和 拙 作 《 疾病 诊 治 旨 要 》 ) 。 也 就 是 说 , 按 照 《 长 沙 药 解 · 桂 枝 》 所 述 ,“ 大 抵 杂 证 百 出 , 非 缘 肺 胃 之 逆 , 则 因 肝 脾 之 陷 ” 的 思 路 ,判 断 到 底 是 “ ( 胆 ) 肺 胃 之 逆 ” , 还 是 “ 肝 脾 ( 肾 ) 之 陷 ” 。

第 二 层 系 统 , 针 对 已 经 明 确 的 “ 上 逆 ” 或 “ 下 陷 ” , 考量 “ 上 逆 ” 的 “ 三 阳 ” 中 , 胆 肺 胃 三 者 以 哪 个 为 主 ; 或 “ 下陷 ” 的 “ 三 阴 ” 中 , 肝 脾 肾 三 者 以 哪 个 为 主 ( 这 个 “ 主 ” 含有 “ 病 因 ” 的 意 思 ) 。 这 个 阶 段 , 需 要 “ 抓 主 要 矛 盾 ” 。 怎 么“ 抓 ” ? 两 个 “ 结 合 ” 。 一 是 结 合 患 者 主 诉 , 问 哪 些 症 状 让他 更 痛 苦 ; 二 是 结 合 五 运 六 气 、 脉 象 舌 象 、 病 因 病 机 作 判 断 。绝 大 多 数 病 , 可 以 通 过 这 两 个 层 次 的 系 统 考 量 得 到 诊 断 。第 三 层 系 统 , 考 察 是 否 存 在 “ 右 病 左 因 ” 或 “ 左 病 右 因 ”的 病 因 病 机 。 比 如 《 伤 寒 论 》 中 的 , “ 太 阳 病 , 下 之 后 , 脉促 胸 满 者 , 桂 枝 去 芍 药 汤 主 之 。 ” 症 见 上 焦 “ 胸 满 ” , 右 路 浊阴 上 逆 的 问 题 。 但 这 个 右 路 问 题 , 却 是 “ 脉 促 ” 这 一 脉 象 揭示 的 , 左 路 阳 气 不 升 所 引 发 的 。 根 源 是 “ 下 之 后 ” , 阳 气 下

陷 , 不 能 上 达 , 因 此 只 能 用 桂 枝 去 芍 药 汤 集 中 兵 力 升 达 阳 气的 方 法 来 解 决 。 这 第 三 层 系 统 要 解 决 的 , 实 际 上 就 是 抓 住 了第 二 层 系 统 的 那 个 “ 主 犯 ” 后 , 深 入 追 究 是 否 存 在 “ 幕 后 主使 ” 的 问 题 。概 括 起 来 , “ 辨 逆 ” 三 部 曲 是 : “ 辨 二 ” — — 观 其 脉 证 分

1 7

左 右 ( 明 确 阴 陷 阳 逆 ) ; “ 辨 三 ” — — 同 侧 三 经 找 主 经 ( 初 查病 因 病 机 ) ;“ 辨 整 体 ” — — 综 观 左 右 定 真 相 ( 确 定 病 因 病 机 ) 。也 可 理 解 为 , “ 区 分 良 民 犯 人 ” “ 侦 查 罪 行 主 犯 ” “ 彻 查 幕 后老 板 ” 的 三 部 曲 。 ( 参 拙 作 《 四 圣 的 心 源 是 什 么 ? — — 四 圣医 学 导 读 》 ) 四 、 结 论综 上 可 见 , 对 于 一 种 病 的 出 现 , 去 分 辨 它 的 病 因 病 名 ,比 如 是 温 疫 还 是 寒 疫 , 是 中 风 还 是 伤 寒 , 乃 至 于 去 分 辨 它 是桂 枝 汤 证 还 是 麻 黄 汤 证 , 其 实 都 不 是 必 须 的 , 甚 至 可 以 说 ,是 刻 舟 求 剑 , 是 走 了 弯 路 。 “ 夫 治 民 与 自 治 , 治 彼 与 治 此 ,

治 小 与 治 大 , 治 国 与 治 家 , 未 有 逆 而 能 治 之 也 。 ” 1 7 “ 逆 则 变生 , 变 生 则 病 。 ” 1 8 因 此 , 百 病 诊 治 , 最 直 接 的 方 法 、 最 核 心的 思 路 是 “ 辨 逆 ” 。 ( 2 0 2 3 年 1 月 1 1 日 )

1 7 《 灵 枢 · 师 传 》 。1 8 《 素 问 · 六 节 藏 象 论 》 。

献花(0)
+1
(本文系新用户7763Z...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