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堅瓠集》巧對雜談之二
2023-01-13 | 阅:  转:  |  分享 
  
《堅瓠集》巧對雜談之二



上傳書齋名:瀟湘館112 Xiāo Xiāng Guǎn 112

何世強 Ho Sai Keung



提要:本文主要談及清?褚人穫撰《堅瓠集》之巧妙對聯,稱為“巧對”,“巧對”多為難得之佳製。由於有條件限制,“巧對”有時未必能完全符合對聯格律,稱為“破格”,“破格”之對聯不可視之為常規。

關鍵詞:寒山 拾得 多寶如來 劉三吾 比干





比較常見之對聯字數為五言或七言,其格律須依近體詩之五律或七律之頷聯及頸聯,故五言對聯只有以下兩種格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或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七言對聯只有兩種格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或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上文提及對聯須依平對仄,仄對平之格律,縱使不能字字相對,但每句仍須依照二四六分明及末三字不能同平仄,及上聯最後一字必須為仄聲之要求,不過有些巧對、絶對及戲謔之對可不受以上之條件限制,甚至可用重複之字。注意此等上聯最後一字為平聲、用重複之字及失粘之對聯,絶不可視之為正格。

所謂“巧對”有“巧妙之對”義,上下聯渾然天成,可一不可二。但“巧對”亦有其不足之處,因其用字用辭往往不可易,故難免有用重複之字及失粘之病。

第一條〈以姓為聯〉

惠安歐知縣﹝歐炎﹞與趙教諭某飲酒,知縣將教諭姓氏為聯云:

“趙先生飲酒,一走便消。”

教諭亦將知縣姓答云:“歐大尹徵糧,合區全欠。”

明、清時代縣設“縣儒學”,是一縣之最高教育機關,內設教諭一人,另設訓導二人。縣之上有州,州之上有府。

《明史?志第五十一?職官四》曰:

“儒學。府,教授一人,從九品。訓導四人。州,學正一人,訓導三人。縣,教諭一人,訓導二人。教授、學正、教諭,掌教誨所屬生員,訓導佐之。”

教授、學正、教諭均有相同職務,均有副手訓導;分別為在府、州和縣,訓導數目不同。

故趙教諭乃縣級官員,知縣之上聯“一走便消”指“走”合“肖”便成“趙”。意指趙先生飲酒時酒意濃,走後酒意便消除。

明、清時雅稱郡守為“大尹”,趙教諭尊稱歐知縣為“大尹”。

教諭曰“合區全欠”指“區”加“欠”成“歐”。但“走”合“消”不能成“趙”,當然一字分拆後之字未必能完全配合成有意義之文句。“合區全欠”指全區戶戶皆欠糧。

此條以姓為聯亦算巧妙。

筆者曾聞某地有一姓明之老農夫,有日因務農而忙至月出,遂有下聯曰:

“明老漢耕田,沉日升月。”此下聯之“日”與上聯之“走”同為仄聲,失粘。又上聯末字為平聲“消”,屬破格。



第二條〈寒拾問答〉

“寒拾”指寒山拾得二僧,其實還有一僧名豐干,但豐干之名遠不及“寒拾”二人。寒山有《寒山子詩集》二卷傳世,四庫全書《寒山子詩集》提要曰:

“案寒山子,貞觀中,天台廣興縣僧,居於寒巖時,還往國清寺。豐干、拾得則皆國清守寺僧。世傳台州刺史閭邱允遇三僧,事踪跡甚怪,盖莫得而考證也。”

《寒山子詩集》有三僧之詩,以寒山詩為主,卷二末附錄有豐干詩與拾得詩,但豐干詩只有兩首。

世傳有寒山問拾得之話語,寒山受人欺凌侮辱,向拾得訴說,便有如下之傳世之說:

“昔日寒山問拾得曰:‘世間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如何處之乎?’拾得云:‘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

《堅瓠集》記寒拾問答如下﹝與上文有出入﹞:

“寒山問曰:‘有人打我、罵我、辱我、欺我、嚇我、騙我、凌虐我,以極不堪待我,如何處他?’。拾得答曰:‘只是避他、耐他、忍他、敬他、畏他、讓他,一味由他,不要理他,你且看他。”’

《堅瓠集》又曰:

“至末後‘你且看他’一語,不止牢騷憤激,而天道好還之意。”

依褚人穫之意,‘你且看他’一語,不但“牢騷憤激”,尚含“惡人自有天譴”之意。

今不論以上問答之是與非,亦不談其哲理,筆者將以上之問答攺成對聯如下:

謗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有心騙我,分明欺我。

忍他、讓他、畏他、避他、耐他、敬他,一味由他,不要理他。

嚴格而言,部分文字未能完全相對,以上之更改純屬文字遊戲。



第二條〈買鹽吃

明萬曆中,湖廣張孝廉某,與李屠兒之妻通奸。一次孝廉與屠兒之妻通奸後,正方執手調笑,屠兒適歸家,見孝廉,大怒,屠兒即鎖閉其門,並用杖擊孝廉之脛,孝廉痛楚哀求,屠兒罷手方得脫。

其後孝廉書寫一狀詞告屠兒於官,訛稱往渠家買鹽,不知何故被屠兒痛毆足部,求官懲治。縣令細查其事,知悉孝廉與屠兒妻之奸情。乃置一聯於狀尾云:

“張孝廉買鹽,自牗執其手。

李屠兒吃醋,以杖叩其脛。”

上聯之“買”對下聯之“吃”,二字同為仄聲,失粘。又“自牗執其手”對以“以杖叩其脛”除“其”字外,字字皆仄聲,亦失粘。

“脛”粵音“敬”ging3,陰去聲,“小腿”也。“牗”粵音“有”,牆上窗戶也。上聯重複“其”字亦為一病。

上聯意指張孝廉至李屠兒家買鹽,自窗牗執屠兒妻之手。下聯意指李屠兒不忿妻被奸,於是以杖敲擊孝廉之小腿。

孝廉閱官之聯,知己理虧,遂寢其狀。

筆者有聯曰:姦婦孝廉名已惡,打人商賈罪原輕。



第四條〈對句〉

滇南趙某,仕楚中﹝約今之湖北﹞為郡守,好出對句。一日見坊役用命紙糊燈,遂出句云:“命紙糊燈籠,火星照命”,苦思其下聯未得。

至歲暮,求翌年之歷日,後一老人高捧歷日,叩頭獻上,趙某見之,忽有所悟,拍案大叫,蓋前所思之上聯有對也。遂對前句曰:

“頭巾頂歷日,大歲當頭”。

老人未知其故,見郡守拍案,以為其怒己,叩首乞哀恕罪。守言明其始末,並厚賞老人而出。

“命紙”指古代絹本書畫裝裱後緊貼絹背之一層紙,此層紙對畫稿有極大之保護作用,故稱之為“命紙”。

“歷日”即“歷書”,相當於現代之日曆,以供查閱當年之月、日及相關之干支,節氣等。“大歲”,“太歲”也。

此聯屬巧對之列,無重之複字、亦無失粘之病。但“糊燈籠”三字皆平,“頂歷日”三字皆仄,雖可救,但仍欠妥。

筆者對之曰“斜陽描晷刻,暮色臨窗。”



第五條〈吏對〉

泰興﹝即今之泰興市,在江蘇省中部﹞令胡瑤,有斷袖之癖,?一門子,一次坐堂時,見一吏挑之,並與之偶語,令怒,欲責治之。吏漫云:“渠是小人表弟,敘家常耳。”令遂出對曰:“‘表弟非表兄表子’。汝能對免責”。

吏曰:“丈人是丈母丈夫”。令嘉許其善對,笑而釋之。

胡瑤之上聯特色為“表”字,吏下聯特色為“丈”字,亦算巧對,其病為失粘,因第四與第六之“表”字與下聯第四與第六之“丈”字同為仄聲,唯巧對往往不能兩全其美也。

筆者對之曰“上人豈上士上賓?”

“上士”乃菩薩之異稱。又作大士。圓滿自利利他之行者,故稱上士。宋?道誠撰《釋氏要覽?上》曰:

“瑜伽論云:無自利利他行者名下士,有自利無利他者名中士,有二利名上士。”

第四與第六之“表”字與下聯第四與第六之“上”字同為仄聲,失粘。



第四條〈驛童對〉

洪武﹝1368 年正月至 1398 年﹞乃明太祖朱元璋在位之年號,亦為明朝之第一年號。

洪武定江左,見驛中有七歲之小兒,問之。對曰:“臣先父曾當此役,今臣代父耳。”高皇朱元璋曰:“能對乎?”。曰:“能。”高皇出上聯曰:

“七歲兒童當馬驛。”

兒應聲曰:

“萬年天子坐龍廷。”

高皇太祖大悅,蠲免其舊役而給予其他之官職。

原對聯尚工整,平仄亦合。筆者對之曰“五關飛將破龍城。”筆者又撰聯曰:

“馬驛兒童七歲,大明皇帝萬年。”



第四條〈大明皇帝〉

以下故事引自《閒居筆記》:京師有佛剎名“多寶”。一日高皇帝游幸之,見佛寺四處之幢幡上盡書“多寶如來”。高皇見之,遂出上聯曰:

“寺名多寶,有許多多寶如來。”

左右寂然無答,翰林學士江懷素請對,許之。對曰:

“國號大明,更無大大明皇帝。”

高皇稱善,遂升懷素為吏部尚書,以彰顯其才華也。

注意“有許多多寶如來”與“更無大大明皇帝”乃上三下四之語,即“有許多、多寶如來”及“更無大、大明皇帝”,故“有許多”可對“更無大”,“多寶如來”可對“大明皇帝”,並非依七字聯之慣例二、四、六分明也。

“更無大大明皇帝”意指更無人比“大明皇帝”更大也。

注意此上聯最後一字為平聲,屬破格。

筆者對之曰“沌作太虛,更無太太虛元炁。”注意“太”,“大”也。



第四條〈大明一統〉

劉三吾侍高皇微服出行,入市小飲於小村店,無物下酒,高皇獨吟曰:

“小村店三杯兩盞,無有東西。”

三吾未及對,店主對曰:

“大明國一統萬方,不分南北。”

高皇稱其才,明日召至,欲給予官職,店主自稱為元朝人,辭不受仕。

劉三吾生於元仁宗皇慶二年﹝1313 年﹞,兄劉耕孫與劉燾孫均為元官,後二兄同死於寇亂,劉三吾則逃廣西,任廣西行省承制授靜江路儒學副提舉。後明軍入廣西,劉三吾在茶陵歸降。洪武十八年﹝1386 年﹞,授左春坊贊善,累遷翰林學士,深受朱元璋信賴。

筆者撰聯曰:無餚小店難招客,昌運大明易拓疆。



第四條〈兄弟應兆〉

明初,豫章士人兄弟,由貢入太學,夜夢人語曰:“七竅比干心。”如是數次。翌早兄弟各言其夢,兄弟不殊,皆夢人同一語,兩人未詳其義,唯謹記於心。時五月龍舟競渡,生儒皆出游,惟二生篤志不出,在家攻書。

高皇朱元璋偶微服出行,至兄弟號舍,聞書聲,大喜,入屋見兄弟。見案上有藕一截,因出對曰:“一彎西子臂。”兄弟二人同憶夜夢人之語,齊聲對曰:“七竅比干心。”高皇稱賞,命銓部以“御史”授之。

比干,子姓,殷商沫邑﹝今河南衛輝﹞人,殷商王族宗室。商紂時宰相,商王文丁之子、紂王王叔。相傳比干有“七竅玲瓏心”,異於常人也。

本條之聯亦屬巧對。

筆者對之曰“五瓣壽陽妝。”“壽陽”指南朝宋武帝劉裕女壽陽公主,“妝”指其額上之“五瓣梅花妝”也。筆者之下聯不及“七竅玲瓏心”之工整也。



第四條〈象簡龍衣〉

高廟賓天,建文即位,燕、楚諸王,恃叔父之尊欲不拜。給事龔泰奏曰:“象簡朝天,殿上行君臣之禮;龍衣拂地,宮中敘叔侄之情。”諸王從之。時傳龔泰有啟沃之才。

聯意指不論叔姪,殿上須行君臣之禮,返回宮中方可敘叔侄之情,可不必跪拜,但在殿上禮不可失,諸王從其說。

聯為佳製,但非原創,龔泰之說實有所本,《七修類稿》云:

“此乃宋太祖宴杜審言於福寧宮,樂人史金著之詞。審言太祖母舅,彼云:‘前殿展君臣之禮,虎節朝天。後宮伸骨肉之情,龍衣拂地。’

《堅瓠集》尚補充曰:“骨肉”二字,何不易“甥舅”?

明?郎瑛撰《七修類稿?卷七》文字與上文有出入,曰:

“高廟鼎成龍升之日,建文即位,成祖以燕王來,奔喪而不朝,蓋以叔不拜姪也。建文命百官議之,給事龔泰奏曰:

‘象簡朝天,殿下行君臣之禮;龍衣拂地,宮中敘叔侄之情。’至今傳誦。

龔有一時啟沃之才,不知此乃宋祖與杜審言同宴福寧宮,樂人史金箸之辭,但少更之耳。彼云:

‘前殿展君臣之禮,虎節朝天;後宮伸骨肉之情,龍衣拂地。’

蓋杜乃宋祖母舅。”

龔泰﹝1367年至1402年﹞,字叔安,江浙金華府義烏縣﹝今浙江省義烏市﹞人。洪武二十九年丙子﹝1396年﹞,龔泰中鄉試,任戶科給事中。建文年間,改任戶科都給事中。其後燕王朱棣攻入金川門後,收龔泰,隨即獲釋因其“非奸黨”,龔泰則墮城而亡。

筆者撰一聯曰“君臣殿上禮應展,叔姪宮中情尚存。”上聯末三字仄平仄為拗,下聯末三字平仄平為救。

《七修類稿?卷七》原文:





















-1-





渠,他也。

即今之雲南。

舊時在官府看門通報之人。

江左,江東也。

驛指驛站。古時供傳遞公文之人中途休息、換馬之站,亦指供傳遞公文用之馬匹。

粵音捐,gyun1,免除也。

貢,貢生也。科舉時代,從府、州、縣之生員(秀才)中挑選成績優異者,升入京師國子監就讀,稱為貢生。

主管選拔官吏之部門。

高廟指死後廟號為“高”之皇帝,此處指朱元璋。

飛昇上天,賓見於上帝。指天子崩。

指竭力輔佐君王也。





献花(0)
+1
(本文系瀟湘館112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