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高考语文复习:如何读懂古诗词
起 即起句。紧承诗题,引出所叙、所描之事、物。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承 是承接上一层而展开,包括顺接、反接和以类连比。是“起”的延伸、拓展。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转 是接“承”而来,在内容上推进一层,转出他意,表明诗意的转折变换。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合 是诗文的结尾,往往是针对上面描述的内容作“集中”的表现,或议论,或抒情,或寓情于景等。往往是诗歌主旨或诗人感情的凝聚之处。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标题示例 重要信息 石灰吟 ①点明所咏对象②暗含作者情感态度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①点明时间或地点②交代事件 别董大 点明诗歌题材(送别诗) 寻隐者不遇 ①点明写作时间、事件②暗示写作思路
古诗鉴赏:从九大题材入手读懂诗歌
文体特点 读懂技法 题材特征 题画诗的特点大致有三点:①化静为动;②变无为有;③借题发挥。 常见标志 ①标题:常含有“题(书)”“题(书)……画(图、卷)”“丹青”等字词。
②诗歌内容:常描述题目中涉及图画的具体内容以及作者借助图画表达的情感等。
主旨倾向 ①通过丰富的绘画意境来表现绘画的美妙和画家高超的技艺等,表达对绘画本身、画家高超技术的赞美。
②借助绘画内容表达自己的人生追求或对社会、人生的个人看法。 常用手法 ①常用比喻、夸张、比拟等形象化的修辞手法。②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连接绘画的内容和作者的感受。③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述画面内容。?④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情感。⑤用视听结合的手法丰富绘画的内容和意境。⑥用以小见大的手法表现绘画更丰富的表达空间等。 课后练习
文体特点 读懂技法 1.常见标题:标题中往往含有“奉呈”“奉赠”“投赠”“献”“上”显贵的官名(姓)等字眼。
2.常见意象:诗风不同,意象不定。朱庆余的温婉含蓄,多生活类意象;孟浩然的恳切朴素,多阔大类意象……
3.常见情感:①对自己才华的昂扬自信;②积极入仕的急切心情;③对推荐者的赞美;④潇洒旷达,傲视权贵的态度;⑤贫贱骄人,悲愤难鸣的心情;⑥命运多舛、出身寒微、无所依托的苦闷。
4.常用技法:①比喻。登龙门、折桂喻登第,落羽比喻落第,飞鸟、良马喻己。②对比。孤鸿燕雀相比,衬托高洁之志;凤凰与蚂蚁相比,显示双方地位悬殊。③双关。干谒诗大都具有表里双层意蕴,其表层意蕴常取自比喻性的意象或描述性的意象;而里层意蕴则取自象征性的意象。④借景抒情。借四海升平之景表达对显贵的赞美。 干谒诗的鉴赏应注意以下两点:1.要注意揣摩诗人的感情。虽然干谒目的不同,或为求取科举而干谒,或为授官、铨选而干谒,或为入幕出幕而干谒,但古代文人都是谦谦君子,不会直接将才华外露。因此他们都通过作干谒诗的方式,既能展示自己的才华,又显委婉含蓄。2.要注意分析诗人的表现方式和手法。在干谒方式上,有互利法、恳请法、激将法等不同手法。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陆游
(四)干谒言志诗——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干谒言志诗是古代文人为推销自己而写的一种诗歌,类似于自荐信。一些文人为求得进身机会(科举登第、入仕、入幕等),十分含蓄地写一些诗歌,向达官贵人呈献诗文,展示自己的才华与抱负,以求引荐。
近试上张水部 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⑴张籍:唐代诗人。水部:水部司,官署名。隋朝始置,为工部所属四司之一。当时张籍任水部员外郎。
⑵洞房:新婚卧室。停红烛:让红烛通宵点着。停:留置。
⑶舅姑:公婆。
⑷深浅:浓淡。入时无:是否时髦。这里借喻文章是否合适。
《近试上张水部》是唐代诗人朱庆馀在应进士科举前所作的呈现给张籍的行卷诗。(唐代士子在参加进士考试前,时兴“行卷”,即把自己的诗篇呈给名人,以希求其称扬和介绍于主持考试的礼部侍郎。)
这是一首在应进士科举前所作的呈现给张籍的行卷诗。此诗描写的重点,乃是她去拜见之前的心理状态。前两句渲染典型新婚洞房环境并写新娘一丝不苟地梳妆打扮。后两句写新娘不知自己的打扮能否讨得公婆的欢心,担心地问丈夫她所画的眉毛是否合宜。
此诗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籍,以公婆比主考官,借以征求张籍的意见。
以夫妻或男女爱情关系比拟君臣以及朋友、师生等其他社会关系,乃是一种传统表现手法,此诗也是用这种手法写的。全诗选材新颖,视角独特,以“入时无”三字为灵魂,将自己能否踏上仕途与新妇紧张不安的心绪作比,寓意自明,令人惊叹。
朱庆馀呈献的这首诗获得了张籍明确的回答。
《酬朱庆馀》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由于朱的赠诗用比体写成,所以张的答诗也是如此。在这首诗中,他将朱庆馀比作一位采菱姑娘,相貌既美,歌喉又好,因此,必然受到人
《酬朱庆馀》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首句写这位姑娘的身份和容貌。她是越州的一位采菱姑娘。这时,她刚刚打扮好,出现在镜湖的湖心,边采菱边唱着歌。次句写她的心情。她当然知道自己长得美艳,光彩照人。但因为爱好的心情过分了,却又沉吟起来。(沉吟,本是沉思吟味之意,引申为暗自忖度、思谋。)朱庆馀是越州(今浙江省绍兴市)人,越州多出美女,镜湖则是其地的名胜。所以张籍将他比为越女,而且出现于镜心。这两句是回答朱诗中的后两句,“新妆”与“画眉”相对,“更沉吟”与“入时无”相对(新娘打扮得入不入时,能否讨得公婆欢心,最好先问问新郎)。后半进一步肯定她的才艺出众,说:虽然有许多其他姑娘,身上穿的是齐地(今山东省)出产的贵重丝绸制成的衣服,可是那并不值得人们的看重,反之,这位采菱姑娘的一串珠喉,才真抵得上一万金哩。这是进一步打消朱庆馀“入时无”的顾虑,所以特别以“时人”与之相对。朱的赠诗写得好,张也答得妙,文人相重,酬答俱妙,可谓珠联璧合,千年来传为诗坛佳话。
当堂练习【做题印证】
投长沙裴侍郎
杜荀鹤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注]将卷读,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注] 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五)咏史怀古诗——历览古今通得失,观景知人论兴衰
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结合,通过对历史事件的陈述、历史人物的议论、历史陈迹的描绘,讽刺当朝统治的黑暗,或抒发个人的沧桑之感,有怀古惜今、借古讽今、借古喻今、借古伤今的作用。
题材特征 以历史上的人、物、事为题材,咏叹史实,描写古迹。 常见标志 标题中有“咏史”“怀古”等字样,或以古代的人、事、地、物为题。 内容情感 怀古伤今、借古伤己、借古讽今。 结构 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常用手法 对比、用典、以小见大。 教材链接 杜牧《赤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越中览古》、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杜甫《蜀相》《咏怀古迹(其三)》、姜夔《扬州慢》。
题材特征 借助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 常见标志 ①从对象上看,咏物诗的对象是单纯的某物,着重对所咏之物的特征、功能进行刻画,或者着重对所咏之物的某一内蕴、精神进行吟咏。
②从题目上看,或以所咏之物为诗名,或以“咏某物”“题某物”
“某物吟”等为题。
内容情感 ①寄寓作者的理想抱负,或实现个人理想,或报效国家。
②寄寓高尚的节操,或表达怀才不遇与命途多舛的伤感,或抒发年华易逝与理想破灭的哀愁。
③托物讽世,或忧国忧民,或感时伤世,或愤世嫉俗,或针砭时弊,或冷嘲热讽。 常用手法 ①从具体的描写方法看,主要是正面描写(绘形绘色)与侧面烘托。
②从表现手法看,主要是比喻(比况)、象征、拟人和对比。
③从抒情方法看,主要是托物言志(象征)。 教材链接 贺知章《咏柳》、于谦《石灰吟》、王安石《梅花》、郑燮《竹石》、陆游《卜算子·咏梅》、王冕《墨梅》。 哲理诗 哲理诗是表现诗人的哲学观点、反映哲学道理的诗。这类诗词内容深沉浑厚、含蓄隽永,多将抽象的哲学道理蕴含于鲜明的艺术形象之中。篇幅短小精悍,大都是四句的绝句,如苏轼的《题西林壁》。 讽喻诗 讽喻诗是作者对世态、人生等进行的具有真知灼见的探索,或从正面作出评判,或从侧面发出讽刺而撰写的诗篇。它是针对“在那时却已经是不合理,可笑,可鄙,甚至可恶”的事情,加以提炼、夸张而形成讽刺。发扬真善美,抨击假恶丑;关注社会,心系民众,针砭时弊。如白居易的《卖炭翁》。
民生诗 “民生”是一个带有人本思想和人文关怀的词语,关注民生就是关注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古代不乏关注民生的诗人,从他们的诗句中能看到诗人对劳动人民有着深切的同情和关怀。例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贬谪诗 贬谪诗是指古代文人被贬后所写的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诗。
体现在贬谪诗人作品中的悲剧感主要是对人生遭遇的感慨和自我生命的悲叹。贬谪诗一般有三大要素:政治前途黯淡,诗人内心痛苦,贬谪之地自然环境恶劣。如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遗民诗 一般特指宋元之际、明清之际这两个时期的遗民诗歌。宋元易代后,在异族政治统治和中原文化沦丧的双重失落之下,遗民诗人产生了对故国浓重的依恋情怀。由于复国无望,遗民们避居山中,不食周粟,保持气节。
由明入清的诗人,一方面保持自己的民族气节,对明末清初的战乱和民生疾苦铭刻在心,对清统治者在政治上采取不合作态度,拒绝出仕为官;另一方面用诗歌揭露清兵暴行,颂扬抗清英烈,寄托故国哀思。诗风慷慨苍凉,激昂悲壮。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
更多中高考资料加微信17614655386楚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