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古代战争观赏指南》4.doc
2023-01-17 | 阅:  转:  |  分享 
  
攻城和守城是一对矛与盾的关系,所有的攻城工具,都会有相应的守御方法破解;而所有的守城工具,又有相应的攻城方法破解。

在攻城守城中,任何一种器械都不是无法战胜的。

攻城,就是用简洁的方式,在最短的时间里有效地击败对方。

守城,就是破解这种种方法。

攻城守城,在中外战争史上存在了几千年,这是一个永远也说不尽的话题,永远也研究不透的领域。

下面,我们就从筑城开始。

从筑城中,了解攻城和守城的规律。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系统提出筑城,并将筑城与战争联系在一起的,是墨子。墨子算得上是古代一个著名的军事家,和孙子吴起比起来,他的才能毫不损色。可是不知道为什么,他在军事上的名气远远不如孙子吴起。可能因为军事只是他的副业,而军事是孙子吴起的主业。墨子的主业是哲学。所以哲学,就是故意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所谓哲学家,就是有话偏不好好说,把自己弄得神神叨叨的那类人。

  墨子认为,要筑城,先要选好地址。而选择地址,要按照“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是:交通要道;两个基本点是:军事要点和经济要点。也就是说,必须是大家爱去的地方,必须是兵家必争之地,必须能够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你把城池建在塔克拉玛干沙漠,或者建立在喜马拉雅山上,肯定不行,那里是不毛之地,连鸵鸟都不愿意去下蛋。

所以,最早的城市,都选择在交通要道。长安城,扼守关中平原,关中平原是农耕文明时代最富裕的地方,它是最早的天府之国,只是后来都江堰在四川平原修建后,关中平原才把这顶戴旧了桂冠让给了四川盆地。洛阳城,立河洛之间,居天下之中,通衢要道,四通八达。长安和洛阳是中国古代建都最多的两个城市。一个十四次,一个十三次。

陕西西安建都最多,那是因为陕西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

如果将中国最早的城市连成一线,就可以看出,这些城市都是沿着江河湖泊在构建。看看长江黄河两边有多少城市?长江从西向东有重庆、宜昌、荆州、武昌、汉口、安庆、九江、南京……黄河从西向东有兰州、银川、包头、洛阳、郑州、开封、济南……还有一些大城市没有建在长江黄河两岸,但是一定建在江河支流两边或者湖泊旁边,杭州建在钱塘江边,南昌建在鄱阳湖边,岳阳建在洞庭湖边,长沙建在湘江边,福州建在闽江边,广州建在珠江边……北京,那时候还是一伙猎人的临时住所,几间破草房,几面土窑洞,因为这个地方要啥没啥,实在不适宜建城市。上海,那时候就是个小渔村,海盗们在海上漂累了,想吃碗粉丝,就说:“走,到上海去。”

北京建城,已经到了元代。那时候叫元大都。

元朝是游牧民族建立的朝代,也许他们不习惯南方的饮食气候,就在长城南边建立了一座名叫大都的城市。在这里,既可以管辖长城之内的纵横阡陌,又可以统治长城以外的辽阔草原。

上海建城,已经到了清末。上海之所以发展很快,完全是沿海的原因。

  正因为几千年来,中国的城市建设,始终围绕墨子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在构筑。所以,中国早先的城市布局,都非常合理。



地点选好了,下面就要开始筑城了。可是,筑城是一个技术活,它的技术含量远远高于埃及的金字塔。金字塔不要什么技术含量,中国儿童都能建造。因为会搭积木,就会建金字塔。



中国古代的城墙,最早使用的是夯筑技术。所谓的夯筑技术,类似于过去北方农村的砌土墙。这种砌墙的方法,现在几乎失传了,因为农村广泛使用砖墙了,不再使用土墙。砖墙比土墙更牢靠,更结实。

土城墙最早可以追溯到夏朝,这时候的城墙仅仅只能起到遮蔽阻挡的作用,当野兽扑来的时候,人们可以站立在土墙上,躲避野兽。至于城墙上的种种机关,种种守御的器械,这时候都还没有出现。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筑城,开始于春秋战国。因为这个时期,战争频发,小国林立。攻城略地,抢钱抢地抢女人,成为生活中最重要的内容。

据《吴越春秋》记载,伍子胥见吴王阖闾,分析吴国地域,三面受敌,一面临海,匪患水患,络绎不绝。想要让吴国强大,必须筑城。这就是阖闾大城,即今天的苏州城。“周四十七里二百一十步三尺,陆门八,其二有楼,水门八。”那个时候能够建造这么大的一座城市,非常了不起了。

苏州让吴国进可攻,犀利如刀戈;退可守,坚固如磐石。吴国击败楚国,迅速强大。于是,各诸侯国纷纷仿效,城池迅速增加。

《左传》宣公十一年记载:令尹公孙敖要在沂地建筑城邑,制定工程规划书,规划书中罗列出了经费、材料、工具、人数等等情况,由此可见,那时候已经有了专门的工程技术人员。



从《吴越春秋》这段文字中能够看出来,这时候的城墙不仅仅是土墙,土墙上还建立了两座土楼。这些土楼是干什么用的?

土楼建在城门之上,这就是今天的城楼。城楼是一把锁,城墙是两条铁链。城楼将两条铁链连接起来,成为一个稳固的整体。

城墙上,最薄弱的环节是哪一处?就是城门。城门是最易于攻破的地方,所以每次攻城,都少不了集结重兵攻打城门。城门一破,几乎就宣告城池沦陷。

而城楼,也是为了加固城门的。城楼就位于城门的上方,居高临下,高屋建瓴。那么,城楼上设置了哪些机关?又是如何保护城门的?



城楼位于城门的正上方,有一条台阶可以通往城内,士兵想要登城,必须从这里拾级而上。这条台阶道路,叫做登城兵马道。守城士兵登上城墙后,最先到达的,就是城楼。

攻城士兵最喜欢攻打的,是城门;守城士兵最先到达的,是城楼。想象一下,双方兵将刚一交战,士气高涨,杀声震天,像蚂蚁一样密密麻麻地聚集在城门和城楼周围,将平面战争变成了立体战争,那种战况绝对很激烈,想起来都让人热血沸腾。

城楼,也是将军指挥的场所。将军亲冒弓矢,坐镇此处,是因为这里视线开阔,对整个战局一目了然。

城楼上也设置了好几道机关和防线,每一道防线,攻方想要攻破,都要付出极大的气力。



从外到里,第一道是吊桥。吊桥与城楼连接,城楼上设置有辘轳或者滑轮装置,通过杠杆的原理,控制吊桥的升降。当敌军攻至城门时,吊桥升起;当守方进行反击时,吊桥降落。这种场景在影视中太多了。公元1629年,后金可汗皇太极率兵十余万,大举攻打明朝,不敢通过关宁防线,而是从辽西绕道内蒙古,从喜峰口入长城,连陷遵化、通州,直抵北京城下。宁远城(辽宁兴城)中的袁崇焕闻警,亲率五千精骑,士不传餐,马不再秣,昼夜兼程,走直线穿小径,赶到北京勤王。然而,崇祯怀疑袁崇焕通敌,拉起吊桥。袁崇焕围着城墙奔驰,无法进城,只能饿着肚子,回身与后金军厮杀。

吊桥下是壕沟,用来阻挡攻方军队。早期的壕沟只是挖掘到城门前,留下一段不要挖通,利于城中人群进出;后来,在历次战争实践中,人们发现留着这段堤梁,利于自己出行,也利于敌方通过,还不如全部挖通。于是,就成了现在我们能够看到的这个样子,围着四面城墙,挖掘一条深深的壕沟,像腰带一样捆扎在城墙四周。

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里,城墙外的壕沟是干沟,也即是说,壕沟里没有水。后来发现,蓄水的壕沟更利于防守,更不利于攻方通过,于是,壕沟就变成了护城河。后期的城池建设,有意识地将壕沟与河流连通,让护城河水源源不绝。



献花(0)
+1
(本文系青田痴叟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