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泄泻
2023-02-01 | 阅:  转:  |  分享 
  
郝 万 山 ( 北 京 中 医 药 大 学 )

泄 泻 , 是 以 排 便 次 数 增 多 , 粪 便 稀 薄 , 或 完 谷 不 化甚 至 泻 如 水 注 为 主 症 的 病 证 。 主 要 是 由 外 感 , 内伤 导 致 湿 盛 脾 虚 , 运 化 失 司 , 而 致 清 浊 不 分 , 水谷 混 杂 , 并 走 大 肠 而 成 。 大 便 溏 薄 而 下 者 称 为 泄 ,大 便 如 水 样 注 下 者 称 为 泻 。 与 痢 不 同 , 当 注 意 鉴别 。

1、 感 受 外 邪 : 以 湿 、 寒 、 暑 、 热 为 常 见 。 ① 湿 邪 困阻 , 脾 失 健 运 , 水 谷 杂 下 致 泄 泻 。 ② 兼 寒 者 , 寒 湿伤 阳 , 脾 阳 受 困 , 失 其 温 运 , 下 利 清 稀 。 ③ 兼 热 者 ,湿 热 蕴 结 , 泻 下 急 迫 腐 臭 。 ④ 兼 暑 者 , 暑 湿 下 迫 ,下 利 秽 浊 , 甚 则 水 泻 如 注 。

2、 饮 食 所 伤 : 饮 食 过 量 、 恣 食 肥 甘 、 饮 食 不 洁 , 食滞 不 化 , 积 成 秽 浊 , 故 泻 下 腐 臭 , 泻 后 痛 减 。3、 脾 胃 虚 弱 : 饮 食 、 劳 倦 、 久 病 , 致 脾 胃 虚 弱 , 运化 无 力 , 水 谷 停 滞 , 混 杂 而 下 , 而 成 泄 泻

4、 肾 阳 虚 衰 : 久 病 或 年 老 体 弱 , 肾 阳 虚 衰 , 不 能 温暖 脾 胃 , 脾 失 运 化 , 肾 虚 不 固 , 湿 浊 下 注 而 成 泄 泻 。多 发 生 在 黎 明 前 , 故 又 名 “ 五 更 泄 ” 。

本 病 的 辨 证 应 从 久 暴 分 虚 实 , 暴 泻 属 实 , 实 证 有 寒湿 、 湿 热 、 伤 食 三 类 。 虚 证 有 脾 肾 之 分 。 虚 实 挟杂 多 见 肝 旺 乘 脾 。 以 上 病 证 可 单 独 出 现 , 或 相 兼出 现 , 且 可 相 互 转 变 。1、 辨 虚 实 : 发 病 急 , 病 程 短 , 脘 腹 胀 满 , 腹 痛 拒 按 ,泻 后 痛 减 , 多 属 实 ; 病 势 缓 , 病 程 长 , 腹 痛 不 甚 , 喜 按 , 便 后 痛 重 , 多 属 虚 。

2、 辨 寒 热 : 便 下 色 黄 秽 浊 , 肛 门 灼 热 , 烦 渴引 饮 , 小 便 赤 涩 , 身 热 , 手 足 温 , 多 属 热证 ; 便 下 色 不 变 , 或 灰 白 , 或 完 谷 不 化 ,腹 中 冷 , 口 不 渴 , 小 便 清 白 , 身 懒 乏 力 ,手 足 不 温 , 多 属 寒 证 。

3、 辨 粪 便 : ① 湿 热 泄 泻 : 便 下 黄 褐 色 , 粘 秽 而 臭 ;偏 热 盛 者 , 便 下 赤 黄 如 酱 , 有 沫 , 气 味 异 秽 , 肛 门灼 痛 , 甚 则 泻 下 急 迫 , 便 下 焦 黄 臭 秽 。 ② 暑 湿 泻 ,泻 下 粘 秽 , 或 水 泻 如 注 。 ③ 寒 湿 泄 , 水 粪 相 杂 , 色青 黑 如 鸭 粪 。 偏 寒 盛 者 , 便 下 清 冷 , 色 淡 无 明 显 臭味 , 或 完 谷 不 化 ; 偏 湿 盛 者 , 便 下 水 多 如 米 泔 , 身重 尿 少 。 ④ 伤 食 泻 , 便 下 粘 滞 , 臭 如 败 卵 , 多 矢 气 ,嗳 气 酸 腐 。

⑤ 肝 郁 脾 虚 泻 , 便 下 溏 薄 , 色 黄 白 , 时 作 时 止 , 或便 意 频 频 , 或 食 后 少 倾 即 泻 , 伴 有 便 前 腹 胀 , 嗳气 , 多 矢 气 , 便 后 稍 缓 , 移 时 如 故 。 ⑥ 脾 虚 泻 ,大 便 次 数 增 多 , 便 下 直 出 不 止 , 甚 或 大 便 失 禁 ,脾 虚 较 甚 者 , 便 下 溏 薄 如 酱 , 时 溏 时 泻 , 或 完 谷不 化 , 晨 起 、 食 后 、 或 劳 累 后 易 泻 。 ⑦ 肾 虚 泻 ,便 下 色 白 质 溏 , 或 便 下 清 水 混 有 粪 浊 , 黎 明 腹 痛便 急 , 泻 下 则 安 。

本 病 的 实 证 , 以 祛 除 湿 邪 为 主 , 虚 证 以 补 益 脾 肾 为要 。 虚 实 挟 杂 宜 抑 肝 扶 脾 。 寒 热 错 杂 应 温 清 共 用 。1、 祛 湿 : 主 要 分 芳 香 化 湿 , 清 热 利 湿 、 健 脾 利 湿 。芳 香 化 湿 用 于 暑 热 泄 , 清 热 利 湿 用 于 湿 热 泄 , 健脾 利 湿 用 于 水 饮 留 肠 所 致 泄 。 祛 湿 多 佐 以 分 利 或 分 消 法 , 以 利 小 便 实 大 便 。

2、 清 热 : 用 于 胃 肠 积 热 , 或 暑 热 偏 盛 者 。 胃肠 积 热 , 用 黄 连 、 黄 柏 、 黄 芩 苦 寒 泄 热 ;暑 热 偏 盛 者 、 暑 必 挟 湿 , 故 以 清 热 解 暑 化湿 为 法 , 用 连 翘 , 金 银 花 、 藿 香 、 苡 仁 、通 草 、 竹 叶 、 败 酱 草 。

3、 祛 滞 : 用 于 胃 肠 积 滞 , 有 因 食 积 气 滞 者 , 有 因 虫积 便 泄 者 。 消 积 导 滞 , 常 用 枳 实 、 枳 壳 、 山 楂 、 神曲 、 鸡 内 金 、 川 厚 朴 、 木 香 、 焦 槟 榔 。 因 虫 积 者 ,可 用 化 虫 丸 加 减 。 ( 广 木 香 、 槟 榔 、 雷 丸 、 山 楂 肉 、乌 梅 肉 、 黑 丑 、 苦 楝 根 皮 、 使 君 子 、 芜 荑 、 鹤 虱 、芦 荟 、 川 楝 子 )

4、 健 脾 : 用 于 脾 虚 久 泻 。 ① 益 气 健 脾 , 用 党参 、 黄 芪 、 白 术 、 黄 精 、 山 药 、 扁 豆 , 莲子 肉 。 ② 温 运 脾 阳 , 用 制 附 片 、 干 姜 、 肉桂 , 或 用 附 子 理 中 丸 。

5、 温 肾 : 主 要 用 于 命 门 火 衰 所 致 的 五 更 泻 。若 兼 脾 阳 虚 , 当 脾 肾 双 补 。 若 兼 中 气 下 陷 ,可 加 入 益 气 升 阳 之 品 , 用 药 如 补 中 益 气 汤 中之 升 、 柴 , 尚 可 加 入 固 涩 药 物 , 如 煨 柯 子 、罂 粟 壳 等 。

6,固涩:用于久泻,属脾肾两虚者,证见 滑泄不禁,在温补脾肾的基础上,佐以固涩之法。用药如煨柯子、煨木香,罂粟壳(蜜炙)、赤石脂、禹余粮、石榴皮、樁根白皮等。但实证、或虚实挟杂证,均不宜早用固 涩 , 以 免 闭 门 留 寇 。

1、 暴 泻(1)寒 湿 泄 泻证 候 : 泻 下 水 粪 相 杂 , 色 青 , 或 稀 薄 如 鹜 溏 , 腹 痛 肠 鸣 , 泻 前腹 中 绞 痛 , 便 后 痛 减 , 无 明 显 臭 味 , 口 淡 不 渴 , 舌 淡 苔 白 , 脉沉 紧 或 沉 滑 。治 法 : 温 中 散 寒 , 法 湿 止 泻方 例 : 胃 苓 汤 加 减 ( 茯 苓 陈 皮 白 术 苍 术 肉 桂 泽 泻 猪 苓 厚 朴 甘 草 )

(2)湿 热 泄 泻证 候 : 泻 下 热 臭 , 粪 色 黄 褐 粘 秽 , 肛 门 灼 热 , 腹 痛则 泻 , 泻 下 急 迫 , 或 初 起 势 如 水 注 , 继 之 粘 秽 如 酱 ,腹 痛 拒 按 , 心 烦 口 渴 , 小 便 短 赤 , 甚 或 发 热 , 舌 苔黄 而 厚 腻 , 脉 滑 数 ,治 法 : 清 热 利 湿 , 调 中 止 泻方 例 : 葛 根 芩 连 汤 或 白 头 翁 汤 加 减葛 根 黄 芩 黄 连 炙 甘 草 白 头 翁 黄 柏 黄 连 秦 皮

( 3) 暑 湿 泄 泻证 候 : 泻 下 混 浊 , 甚 或 水 泻 如 注 , 腹 痛 肠 鸣 , 阵 阵增 剧 , 胸 闷 腹 胀 , 恶 心 欲 吐 , 或 身 热 , 汗 出 , 面垢 , 舌 红 或 尖 边 红 , 苔 黄 腻 , 脉 浮 数 或 弦 滑 。治 法 : 清 热 解 暑 , 调 中 止 泻 。方 例 : 四 味 香 薷 饮 加 减 。香 薷 姜 厚 朴 炒 扁 豆 姜 黄 连

( 4) 伤 食 泄 泻证 候 : 泻 下 粘 滞 腐 臭 , 甚 者 臭 如 败 卵 , 腹 痛 即 泻 ,泻 后 痛 减 , 但 腹 部 胀 闷 不 减 , 多 嗳 气 , 频 矢 气 ,舌 苔 白 腻 或 垢 浊 , 脉 滑 或 沉 弦治 法 : 消 积 导 滞 , 和 中 止 泻方 例 : 保 和 丸 合 枳 实 导 滞 丸 。六 神 曲 茯 苓 山 楂 半 夏 陈 皮 连 翘 莱 菔 子 麦 芽六 神 曲 茯 苓 枳 实 大 黄 黄 连 黄 芩 白 术 泽 泻

( 1) 肝 郁 脾 虚证 候 : 便 下 溏 薄 , 色 黄 白 , 时 作 时 止 , 或 时 有 便 意 , 或 食 后少 頃 即 泻 , 腹 胀 痛 或 攻 痛 , 伴 有 胸 胁 痞 满 , 嗳 气 少 食 , 矢 气频 作 , 苔 薄 白 , 脉 弦 。治 法 : 疏 肝 扶 脾方 例 : 四 君 子 汤 合 痛 泻 要 方 加 减 。党 参 茯 苓 炒 白 术 炙 甘 草 陈 皮 防 风 藁 本 炒 白 芍

(2)脾 虚 泄 泻证 候 : 大 便 次 数 增 多 , 时 溏 时 泻 , 一 般 溏 多 于 泻 , 早 晨 、 食后 、 劳 累 后 易 泻 , 或 食 油 膩 后 便 次 明 显 增 多 , 便 前 常 微 有 腹痛 或 隐 痛 不 已 , 伴 有 纳 呆 食 少 , 面 色 萎 黄 , 精 神 倦 怠 , 舌 质淡 , 苔 薄 白 , 脉 缓 或 细 弱治 法 : 健 脾 益 气 , 化 湿 止 泻方 例 : 参 苓 白 术 散 加 减 或 理 中 汤 加 减

(3)肾 虚 泄 泻证 候 : 腹 痛 肠 鸣 , 便 意 急 迫 , 泻 后 痛 止 。 其 泻 多 发生 晨 起 , 平 时 腹 中 不 温 , 或 大 便 不 调 , 并 有 身 倦 神疲 , 形 寒 , 手 足 不 温 , 舌 淡 苔 白 , 脉 沉 细 。治 法 : 温 阳 补 肾 , 益 气 健 脾方 例 : 四 神 丸 加 味肉 豆 蔻 (煨 ) 补 骨 脂 (盐 炒 ) 五 味 子 (醋 制 ) 吴 茱 萸 (制 ) 大 枣 (去 核 )

无 湿 不 作 泻 , 故 健 脾 利 湿 是 治 疗 本 病 主 法 。 如 湿 浊阻 遏 偏 于 上 焦 , 兼 有 呕 恶 不 能 食 , 则 以 芳 香 化 浊为 宜 ; 湿 阻 中 焦 , 则 应 苦 寒 燥 湿 ; 湿 盛 下 焦 , 水泻 不 止 , 以 利 湿 为 主 ; 久 泻 可 加 煨 肉 豆 蔻 、 柯 子等 收 敛 止 泻 。

在 临 床 上 , 湿 邪 常 兼 夹 它 邪 合 而 为 患 。 如 有 寒湿 者 , 当 以 温 化 ;有 湿 热 壅 滞 肠 道 者 , 当 清热 燥 湿 , 坚 阴 止 利 ;若 湿 热 相 合 , 膀 胱 气 化不 利 者 , 以 清 热 利 湿 为 主 , 使 湿 热 从 小 便 而去 。

如 果 泄 泻 不 止 , 易 造 成 阴 竭 阳 亡 气 脱 之 変 。 当 急 以 参 附汤 、 生 脉 散 等 回 阳 固 脱 、 益 气 生 津 敛 阴 。 此 外 , 失 治误 治 , 伤 及 肠 胃 者 , 常 可 由 实 转 虚 , 造 成 下 利 清 谷 、久 泻 不 止 , 甚 或 由 脾 及 肾 , 造 成 下 元 不 固 , 滑 脱 不 禁 。则 当 以 温 补 脾 肾 , 补 火 生 土 , 固 本 为 要 , 用 四 逆 汤 、实 脾 饮 、 赤 石 脂 禹 余 粮 汤 。 若 久 利 脱 肛 , 中 气 下 陷 者 ,用 补 中 益 气 汤 、 举 元 煎 ( 人 参 炙 黄 芪 炙 甘 草 升 麻 炒白 术 )

泄 泻 属 脾 胃 运 化 失 常 , 饮 食 宜 清 淡 , 容 易 消 化 , 少渣 、 少 油 食 物 为 主 。 忌 煎 炸 烤 炒 、 肥 甘 厚 味 食 物 。暴 泻 耗 伤 胃 气 者 , 可 给 予 淡 盐 汤 、 补 液 盐 、 饭 汤 、米 粥 以 养 胃 气 。 虚 寒 泄 泻 , 亦 可 予 淡 姜 汤 饮 之 ,和 胃 气 , 温 脾 阳 。 脱 水 电 解 质 紊 乱 者 , 辅 以 输 液和 纠 正 电 解 质 紊 乱 。

1、 温 中 健 脾 法太 阴 之 为 病 , 腹 满 而 吐 , 食 不 下 , 自 利 益 甚 , 时 腹自 痛 , 若 下 之 , 必 胸 下 结 硬 。 ( 273)自 利 不 渴 者 , 属 太 阴 , 以 其 脏 有 寒 故 也 。 当 温 之 ,宜 服 四 逆 辈 。 ( 277)

人 参 干 姜 甘 草 ( 炙 ) 白 术 各 三 两上 四 味 , 捣 筛 , 蜜 和 为 丸 , 如 鸡 子 黄 许 大 。 以 沸 汤数 合 , 和 一 丸 , 研 碎 , 温 服 之 , 日 三 四 , 夜 二 服 。腹 中 未 热 , 益 至 三 四 丸 , 然 不 及 汤 。 汤 法 , 以 四物 , 依 两 数 切 , 用 水 八 升 , 煮 取 三 升 , 去 滓 , 温服 一 升 , 日 三 服 。 … … 服 汤 后 如 食 顷 , 饮 热 粥 一升 许 , 微 自 温 , 勿 发 揭 衣 被 。

畏 寒 蜷 卧 , 冷 汗 自 出 , 手 足 厥 冷 ; 下 利 清 谷 ; 小 便 白或 小 便 不 利 ; 但 欲 寐 ; 脉 沉 、 脉 微 细 ; 或 兼 身 热 。 四逆 汤 温 补 脾 肾 , 回 阳 救 逆甘 草 二 两 ( 炙 ) 干 姜 一 两 半 附 子 一 枚 ( 生 用 , 去 皮 ,破 八 片 ) 上 三 味 , 以 水 三 升 , 煮 取 一 升二 合 , 去 滓 , 分 温 再 服 。 强 人可 大 附 子 一 枚 , 干 姜 三 两 。

太 阳 与 少 阳 合 病 , 自 下 利 者 , 与 黄 芩 汤 。黄 芩 三 两 芍 药 二 两 甘 草 二 两 ( 炙 ) 大 枣 十 二 枚 ( 擘 )上 四 味 , 以 水 一 斗 , 煮 取 三 升 , 去 滓 , 温 服 一 升 , 日再 夜 一 服 。

① 真 武 汤少 阴 病 , 二 三 日 不 已 , 至 四 五 日 , 腹 痛 , 小 便 不 利 ,四 肢 沉 重 疼 痛 , 自 下 利 者 , 此 为 有 水 气 。 其 人 或咳 , 或 小 便 利 , 或 下 利 , 或 呕 者 , 真 武 汤 主 之 。( 316)

茯 苓 三 两 芍 药 三 两 白 术 二 两 生 姜 三 两 附 子 一 枚( 炮 , 去 皮 , 破 八 片 )上 五 味 ,以 水 八 升 , 煮 取 三 升 , 去 滓 , 温 服 七 合 ,日 三服 。 若 咳 者 , 加 五 味 子 半 升 , 细 辛 一 两 , 干 姜 一 两 ;若 小 便 利 者 , 去 茯 苓 ; 若 下 利 者 , 去 芍 药 , 加 干 姜二 两 ; 若 呕 者 , 去 附 子 加 生 姜 , 足 前 为 半 斤 。

② 猪 苓 汤少 阴 病 , 下 利 六 七 日 , 咳 而 呕 渴 , 心 烦 不 得 眠 者 ,猪 苓 汤 主 之 。 ( 319) 若 脉 浮 发 热 , 渴 欲 饮 水 , 小 便 不 利 者 , 猪 苓 汤 主 之 。( 223)猪 苓 ( 去 皮 ) 茯 苓 泽 泻   阿 胶   滑 石 ( 碎 ) 各 一 两上 五 味 , 以 水 四 升 , 先 煮 四 味 ,取 二 升 , 去 滓 , 内 阿 胶 烊 消 。温 服 七 合 , 日 三 服 。

少 阴 病 , 下 利 , 便 脓 血 者 , 桃 花 汤 主 之 。 ( 306)少 阴 病 , 二 三 日 至 四 五 日 , 腹 痛 , 小 便 不 利 , 下 利不 止 , 便 脓 血 者 , 桃 花 汤 主 之 。 ( 307) 赤 石 脂 一 斤 ( 一 半 全 用 , 一 半 筛 末 ) 干 姜 一 两 粳米 一 升 。 上 三 味 , 以 水 七 升 , 煮 米 令 熟 , 去 滓 ,温 服 七 合 , 内 赤 石 脂 末 方 寸 匕 , 日 三 服 。 若 一 服 愈 , 余 勿 服 。

少 阴 病 , 四 逆 , 其 人 或 咳 , 或 悸 , 或 小 便 不 利 , 或 腹中 痛 , 或 泄 利 下 重 者 , 四 逆 散 主 之 。 ( 318)甘 草 (炙 ) 枳 实 (破 , 水 渍 , 炙 干 ) 柴 胡 芍 药上 四 味 , 各 十 分 , 捣 筛 , 白 饮 和 服 方 寸 匕 , 日 三 服 。 咳 者 , 加五 味 子 、 干 姜 各 五 分 , 并 主 下 利 … … 泄 利 下 重 者 , 先 以 水 五升 , 煮 薤 白 三 升 , 煮 取 三 升 , 去 滓 , 以 散 三 方 寸 匕 内 汤 中 ,煮 取 一 升 半 , 分 温 再 服 。

① 生 姜 泻 心 汤伤 寒 汗 出 解 之 后 , 胃 中 不 和 , 心 下 痞 硬 , 干 噫 食 臭 , 胁 下 有 水气 , 腹 中 雷 鸣 , 下 利 者 , 生 姜 泻 心 汤 主 之 。 ( 157)生 姜 四 两 甘 草 三 两 人 参 三 两 干 姜 一 两 黄 芩 三 两 半 夏 半升 黄 连 一 两 大 枣 十 二 枚煮 后 去 滓 再 煎 , 以 上 为 三 次 量

② 甘 草 泻 心 汤伤 寒 中 风 , 医 反 下 之 , 其 人 下 利 日 数 十 行 , 谷 不 化 , 腹 中 雷 鸣 ,心 下 痞 硬 而 满 , 干 呕 心 烦 不 得 安 。 医 见 心 下 痞 , 谓 病 不 尽 , 复下 之 , 其 痞 益 甚 。 此 非 结 热 , 但 以 胃 中 虚 , 客 气 上 逆 , 故 使 硬也 。 甘 草 泻 心 汤 主 之 。 ( 158)甘 草 四 两 ( 炙 ) 黄 芩 三 两 干 姜 三 两 半 夏 半 升 ( 洗 ) 大枣 十 二 枚 ( 擘 ) 黄 连 一 两 ( 人 参 三 两 )煮 后 去 滓 再 煎 , 以 上 为 三 次 量

③ 干 姜 黄 芩 黄 连 人 参 汤伤 寒 本 自 寒 下 , 医 复 吐 下 之 , 寒 格 , 更 逆 吐 下 ; 若食 入 口 即 吐 , 干 姜 黄 芩 黄 连 人 参 汤 主 之 。 ( 359)干 姜 黄 芩 黄 连 人 参 各 三 两上 四 味 , 以 水 六 升 , 煮 取 二 升 , 去 滓 , 分 温 再 服 。

④ 乌 梅 丸蛔 厥 者 , 其 人 当 吐 蛔 。 今 病 者 静 而 复 时 烦 者 ,此 为 脏 寒 。 蛔 上 入 其 膈 , 故 烦 , 须 臾 复 止 ,得 食 而 呕 又 烦 者 , 蛔 闻 食 臭 出 , 其 人 常 自 吐蛔 。 蛔 厥 者 , 乌 梅 丸 主 之 。 又 主 久 利 。 ( 338)

乌 梅 三 百 枚 细 辛 六 两 干 姜 十 两 黄 连 十 六 两 当 归 四 两 附 子 六 两 (炮 , 去 皮 ) 蜀 椒 四 两 (出 汗 ) 桂 枝 六 两 (去 皮 ) 人 参 六 两 黄 柏 六 两上 十 味 , 异 捣 筛 , 合 治 之 , 以 苦 酒 渍 乌 梅 一 宿 , 去 核 ,蒸 之 五 斗 米 下 , 饭 熟 捣 成 泥 , 和 药 令 相 得 , 内 臼 中 ,与 蜜 杵 二 千 下 , 丸 如 梧 桐 子 大 。 先 食 饮 服 十 丸 , 日 三服 。 稍 加 至 二 十 丸 。 禁 生 冷 、 滑 物 、 臭 食 等 。

乌 梅 醋 泡 , 增 其 酸 性 , 平 抑 蛔 动 , 益 阴 柔 肝 , 敛 阴 涩 肠 , 为 安蛔 止 痛 主 药 。 蜀 椒 、 细 辛 辛 辣 , 杀 虫 伏 蛔 , 散 寒 通 阳 。 黄 连 、黄 柏 苦 寒 , 下 驱 蛔 虫 , 泄 热 止 呕 。 附 子 、 干 姜 、 桂 枝 辛 热 扶阳 祛 寒 。 人 参 、 当 归 补 气 养 血 。 米 饭 和 蜂 蜜 和 胃 缓 急 。蛔 虫 “ 得 酸 则 静 , 得 苦 则 下 , 得 辛 则 伏 ” , 本 方 酸 、 苦 、 辛并 投 , 寒 温 互 用 , 为 安 蛔 止 痛 、 清 上 温 下 之 良 方 。 亦 治 疗 寒 热 错 杂 之 “ 久 利 ” , 即 病 程 长 久 , 缠 绵 不 愈 的 慢 性 腹 泻 。

⑤ 麻 黄 升 麻 汤伤 寒 六 七 日 , 大 下 后 , 寸 脉 沉 而 迟 , 手 足 厥 逆 ,下 部 脉 不 至 , 喉 咽 不 利 , 唾 脓 血 , 泄 利 不 止者 , 为 难 治 , 麻 黄 升 麻 汤 主 之 。 ( 357)

麻 黄 二 两 半 ( 去 节 ) 升 麻 一 两 一 分 当 归 一 两 一 分 知 母 十 八 铢 黄 芩 十 八 铢 萎 蕤 十 八 铢 , 一 作 菖 蒲 芍 药 六 铢 天 门 冬 六 铢 ( 去 心 ) 桂 枝 六 铢 ( 去 皮 ) 茯 苓 六 铢 甘 草 六 铢 ( 炙 ) 石 膏 六 铢 ( 碎 , 绵 裹 ) 白 术 六 铢 干 姜 六 铢上 十 四 味 , 以 水 一 斗 , 先 煮 麻 黄 一 两 沸 , 去 上 沫 ,内诸 药 , 煮 取 三 升 , 去 滓 , 分温 三 服 , 相 去 如 炊 三 斗 米 顷令 尽 , 汗 出 愈 。

本 方 以 麻 黄 、 升 麻 发 越 内 陷 之 邪 , 升 举 下 陷 之 阳 气 。 当归 、 芍 药 养 血 和 阴 。 知 母 、 黄 芩 、 葳 蕤 、 天 冬 、 石 膏清 肺 滋 阴 , 以 除 上 热 。 桂 枝 、 茯 苓 、 白 术 、 干 姜 、 甘草 温 阳 健 脾 , 以 除 下 寒 。 共 成 发 越 郁 阳 、 滋 阴 和 阳 、清 上 温 下 之 剂麻 黄 升 麻 汤 的 组 成 , 涉 及 到 桂 枝 汤 、 黄 芩 汤 、 理 中 汤 、白 虎 汤 、 越 婢 汤 等 , 是 多 个 单 方 的 复 合 剂 , 以 治 疗 复 杂 病 机 的 证 候 。

《 伤 寒 论 》 寒 热 并 用 , 攻 补 兼 施 的 组 方 成 就 很 高 , 但 又各 有 特 点 。 半 夏 、 生 姜 、 甘 草 泻 心 汤 类 , 长 于 和 中 消痞 ; 干 姜 黄 芩 黄 连 人 参 汤 , 长 于 清 热 降 逆 ; 乌 梅 丸 ,长 于 酸 收 驱 蛔 ; 麻 黄 升 麻 汤 , 长 于 发 越 阳 郁 。 虽 然 都是 寒 热 并 用 , 攻 补 兼 施 , 但 在 调 整 气 机 方 面 , 有 升 、有 降 、 有 和 、 有 收 、 有 散 , 有 不 同 的 倾 向 , 很 值 得 研 究 和 效 法 。

8、 通 因 通 用 法① 小 承 气 汤下 利 谵 语 者 , 有 燥 屎 也 , 宜 小 承 气 汤 (374)大 黄 四 两 ( 酒 洗 ) 枳 实 三 枚 ( 炙 ) 厚 朴 二 两 ( 去 皮 炙 )上 三 味 , 以 水 四 升 , 煮 取 一 升 二 合 , 去 滓 , 分 二 服 ,初 一 服 谵 语 止 , 若 更 衣 者 , 停 后 服 。 不 尔 尽 服 之 。

② 大 柴 胡 汤 大 承 气 汤少 阴 病 , 自 利 清 水 , 色 纯 青 , 心 下 必 痛 , 口 干 燥者 , 可 下 之 , 宜 大 承 气 汤 。 ( 321)《 可 下 病 篇 》 : 少 阴 病 , 下 利 清 水 , 色 纯 青 , 心下 必 痛 , 口 干 燥 者 , 可 下 之 , 宜 大 柴 胡 、 大 承气 汤 。

柴 胡 半 斤   黄 芩 三 两   芍 药 三 两   半 夏 半 升 ( 洗 ) 生姜 五 两 ( 切 ) 枳 实 四 枚 ( 炙 ) 大 枣 十 二 枚 ( 擘 )上 七 味 , 以 水 一 斗 二 升 , 煮 取 三 升 , 去 滓 , 再 煎 , 温服 一 升 , 日 三 服 。 一 方 加 大 黄 二 两 , 若 不 加 , 恐 不 为大 柴 胡 汤 。

献花(0)
+1
(本文系昵称5347070...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