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伤寒论期末重点复习
2023-02-06 | 阅:  转:  |  分享 
  
伤寒论重点背诵条文.(伤寒:广义→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狭义: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

太阳病:外感热病的初期阶段。外邪侵袭人体,正邪交争于肌表。

太阳:包括足太阳膀胱经和手太阳小肠。

生理特点:①阳气较多,正气旺盛。②职司卫外,统摄营卫。③六经藩篱,受邪首当。④藏蓄津液,主司气化。⑤内应少阴,表里互通。



00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强:不柔和,有拘谨感。



00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中风:中医证名,指因外感风邪所引起的一种表证。



00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006.时瘛疭:瘛疭瘛疭010.①风家:感受风邪的患者,此处指患太阳病的人。

②不了了:指病未彻底痊愈,身体尚有轻微不适。



0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

①阳浮而阴弱:此以脉象示病机,脉轻取见浮,示卫气浮盛于外,沉取见弱,示营阴不足于内。

②贽贽:形容微微汗出潮润之状。

③药后护理:药后啜粥,温覆微汗,见效停药,不效继进,药后禁忌。



013.太阳病識識014.①项背强几几:几几,拘谨,固缩之意。项背强几几,形容项背拘谨不适,转动俯仰不利之状。

②将息:调理休息,即药后护理之法。



043.①喘家:素患喘疾的人。



0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①遂漏不止:遂,因而,于是。漏,渗泄。指不间断的小量汗出。

②小便难:小便量小而且不畅。

③微急:轻度拘急。

【临证要点】

主症:恶风发热,头疼,汗漏不止,四肢拘急不适,小便不利等

病机:表证未除,阳气虚弱,阴亦不足。

治法:扶阳解表。方用桂枝加附子汤。



021.①脉促:指脉来急促,非数而中止之谓。



022.①微寒:脉微而恶寒。



0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

【临证要点】

主症:恶寒,发热,无汗而喘,头痛,周身疼痛,脉浮紧。

病机:风寒外束,卫阳被遏,营阴郁滞,肺气失宣。

治法:辛温发汗,宣肺平喘。方用麻黄汤。



046.①目暝:目视不明,视物昏花。此处指闭目懒睁,有畏光感。

②阳气重:受外邪束缚,阳气郁闭较重。



麻黄汤禁例:

084.①淋家:淋,指小便淋沥不尽,尿频量小,尿道涩痛之症。淋家,久患淋证之人。

085.①疮家:久患疮疡之人。

②痓086.①眴(顺):目动也,即目睛转动。

087.①寒慄而振:寒战。

088.①恍惚心乱:神识昏感模糊,心中慌乱不安。



049.①须:等待之义。



031.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桂枝汤加麻黄葛根)

【临证要点】

主症:恶寒(风),发热,头痛,无汗,项背拘急不舒,脉浮紧。

病机:风寒之邪束表,太阳经输不利。

治法:发汗解表,升津舒筋。方用葛根汤。



032.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临证要点】

主症:发热恶寒,头身疼痛,无汗,下利或呕逆,舌苔白,脉浮或浮紧

病机:风寒束表,内犯阳明。

治法:发汗解表,升清止利或降逆止呕。治用葛根汤或葛根加半夏汤。





03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大青龙汤桂麻黄,杏草石膏姜枣藏》

①筋惕肉瞤:惕,瞤,皆指抽动。即筋肉不自主的跳动。

【临证要点】

主症:恶寒,发热,身痛(或重),无汗,烦躁,脉浮紧(或浮缓)

病机:风寒外束,兼阳郁内热。

治法:外散风寒,内清郁热。方用大青龙汤。





039.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主之。



040.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小青龙汤治水气,传咳呕哕渴利慰。姜桂麻黄芍药甘,细辛半夏兼五味)

①心下有水气:心下,即胃脘部。水气,即水饮之邪。

②噎(耶):指咽喉部有气逆梗阻感。

③少腹满:小腹或下腹部胀满。

【临证要点】

主症:恶寒,发热,咳嗽,气喘,呕恶,脉浮紧(或浮滑),或兼见其他水饮内停的症状。

病机:风寒束表,水饮内停。

治法:辛温解表,温化水饮。方用小青龙汤。



041.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07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水饮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五苓散治太阳病,白术泽泻猪茯苓,膀胱气化添官桂,利便消暑烦渴清)

①胃中干:胃中津液不足。

②白饮:米汤。

③有表里证:既有太阳证,又有蓄水里证。

④水逆:水邪停蓄于膀胱,气不化津,而致口渴引饮,引入即吐的一种症状,是蓄水里证的表现。

【临证要点】

主症:小便不利,少腹硬满,渴欲饮水,饮不解渴,甚则饮入即吐,苔白滑。

病机:水蓄膀胱,气化不利,兼有表证未除。

治法:通阳化气利水,兼以解表。方用五苓散。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桃核承气五般施,甘草硝黄并桂枝,瘀热互结小腹胀,蓄血如狂最相宜)

①热结膀胱:膀胱在此代指下焦部位,热接膀胱,指邪热与淤血结于下焦部位。

②如狂:指神智失常,似狂非狂。

③少腹急结:指下腹部位拘急硬痛。

【临证要点】

主症:少腹急结,小便自利,其人如狂,或发热,以午后或夜间为甚,舌红苔黄或有瘀斑,脉沉涩。

病机:血热互结于下焦。

治法:泻下瘀热。方用桃核承气汤。







124.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水蛭,虻虫,大黄,桃仁)

①结胸:病证名,指痰水等实邪结于胸膈脘腹,以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临证要点】

主症:少腹硬满,其人如狂,小便自利,脉沉涩或沉结,舌质紫或有瘀斑。

病机:瘀热互结下焦。

治法:破血逐瘀,泄热除实。方用抵当汤。





016.(上)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①坏病:即变证,因误治而致病情发生变化,且不按六经规律传变,产生复杂证情的病证。



011.①皮肤:浅表部位,即在外。

②骨髓:深层部位,即在里。



091.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076.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恼,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栀子,香豉)

①虚烦:虚,有形之实邪相对而言,烦,心烦,虚烦,指心烦由无形之邪热所致。

②心中懊恼:心中烦闷殊甚,莫可名状。

③胸中窒:窒,塞也,即胸中有堵塞不适之感。

④心中结痛:心中因热邪郁结而疼痛。

【临证要点】

主症:心烦不得眠,心中懊恼,反复颠倒,或胸中窒,或心中结痛。

病机:热郁胸膈

治法:清宣郁热。方用栀子豉汤。兼中气不足而短气用栀子甘草豉汤,兼热扰于胃而呕吐者用栀子生姜豉汤。







063.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临证要点】

主症:汗出而喘,身热或高或低而不恶寒,尚有口渴,苔黄,脉数等。

病机:邪热壅肺。

治法:清热宣肺,降气平喘。方用麻杏甘石汤。





034.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葛根黄芩黄连甘草)

【临证要点】

主症:下利不止,利下臭恶稠黏,肛门灼热,小便黄赤 喘而汗出,或兼表证。舌红苔黄脉数。

病机:热迫大肠,兼表证不解。

治法:清热止利,兼以解表。方用葛根芩连汤。





135.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大陷胸汤遂硝黄,心下硬痛脉紧强)



138.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小陷胸汤大瓜蒌,半夏黄连三药投)

【临证要点】

主症:心下硬满,按之疼痛,苔黄腻,脉浮滑。

病机:痰热互结,正在心下。

治法:清热涤痰开结。方用小陷胸汤。







151.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

①气痞:相对痞硬而言,按之濡软,指无形之邪结滞为病。



149.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以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芩黄连,干姜甘草枣人参)

①蒸蒸而振:蒸蒸,这里指正气由内向外之势,振,指周身振动,即战汗的具体表现。

【临证要点】

主症:心下痞满,呕恶,肠鸣下利,舌红苔腻。

病机:寒热错杂,中焦痞塞。

治法:和中降逆,消痞散结。方用半夏泻心汤。





157.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肋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多生姜)

①干噫食臭:噫,同嗳,干噫食臭,即嗳气带有伤食气味。

②腹中雷鸣:即肠鸣,形容腹中有辘辘作响的声音。

【临证要点】

主症: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肋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

病机:寒热错杂,中焦痞塞,兼水饮食滞

治法:消食和胃,散水消痞。方用生姜泻心汤。





158.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同半夏泻心汤,重用甘草)

【临证要点】

主症: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谷不化,下利日数十行

病机:寒热错杂,中焦痞塞,脾胃虚甚

治法:补中和胃消痞。方用甘草泻心汤。



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嗳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旋覆代赭汤重用姜(五两),半夏人参甘枣尝)

《临证要点》

主证:心下痞硬,嗳气不除

病机:胃虚,痰阻,气逆

治法:和胃降逆,化痰下气。方用旋覆代赭汤。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三阳合病,腹满身痛,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白虎汤用石膏煨,知母甘草粳米陪,亦有加入人参者,烦躁热渴舌生苔。)

{临证要点}

主症:发热,汗出,口渴,

真武汤 茯苓芍药生姜三两 白术二两 制附子一枚

082.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脾/肾阳虚水泛

316.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五味子半升、细辛干姜一两,或小便利-茯苓,或下利-芍药+干姜二两,或呕者-附子+生姜至半斤,真武汤主之。 少阴阳虚水泛



炙甘草汤 生地一斤 炙甘草四两 生姜桂枝三两 人参阿胶二两 麦冬麻仁半升 大枣三十个 清酒七升 水八升 心阴阳两虚

177.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旋覆代赭汤 旋覆花三两 代赭石一两 半夏半升 人参二两 生姜五两 炙甘草三两 大枣十二枚 肝气犯胃,胃虚痰痞

161、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



黄连汤 黄连炙甘草干姜桂枝各三两 人参二两 半夏半升 大枣十二枚(半夏泻心汤去黄芩加桂枝) 上热下寒腹痛欲呕吐

173、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白虎汤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 炙甘草二两 粳米六盒

219、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于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三阳合病,邪热偏重于阳明

350、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里热炽盛致厥



白虎加人参汤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 炙甘草二两 粳米六盒 人参二两

168、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伤寒误治,邪热炽盛,津气损伤严重

26、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服桂枝汤后热盛伤津转属阳明



猪苓汤 猪苓茯苓泽泻阿胶滑石各一两 阴伤有热,水气不利

223、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调胃承气汤 炙甘草二两 芒硝半升 大黄四两 燥热内盛,腑实初结,气滞不甚

207.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

248、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249、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



小承气汤

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则谵语止者,更莫复服。



大承气汤 大黄四两 厚朴半斤 枳实五枚 芒硝三合 阳明腑实

238.阳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满,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气汤。



255、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242、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

252、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253、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253、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256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者,为顺也。负者,失也,相互克贼,名为负也。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麻子仁丸 麻子仁二升 杏仁一升 芍药半斤 白蜜 大黄一斤 枳实半斤 厚朴一尺 胃热肠燥津亏 脾约证



吴茱萸汤 吴茱萸一升 人参二两 生姜六两 大枣十二枚

243.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309、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中阳不足,寒浊中阻

378、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茵陈蒿汤 茵陈六两 栀子十四枚 大黄二两 湿热蕴结,熏蒸肝胆,兼腑气壅滞

236、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260、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199.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身必发黄。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惊而悸。

265.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麻黄连翘根二两 赤小豆一升 杏仁四十个 生梓白皮一升 大枣十二枚 生姜炙甘草二两 黄疸兼风寒束表

262、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





小柴胡汤 柴胡半斤 黄芩人参生姜炙甘草三两 半夏半升 大枣十二枚

96、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柴胡桂枝汤 1/2+1/2 桂枝黄芩人参生姜芍药一两半 炙甘草一两 半夏二合半 大枣六枚 柴胡四两 少阳兼表,太少俱轻

146、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大柴胡汤 柴胡半斤 黄芩芍药三两 半夏半升 生姜五两 枳实四枚 大枣十二枚 /大黄二两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27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281.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四逆汤 炙甘草二两 干姜一两半 生附子一枚

323、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场。

353、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354、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通脉四逆汤 炙甘草二两 大生附子一枚 干姜三两/四两 少阴阴盛格阳

317、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葱九茎,或腹痛-葱+芍药二两,或干呕+生姜二两,或咽痛-芍药+桔梗一两,或利止脉不出者-桔梗+人参二两,通脉四逆汤主之。

白通汤 葱白四茎 干姜一两 生附子一枚 少阴阴盛戴阳

314、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

附子汤 炮附子二两 茯苓芍药三两 人参二两 白术四两 少阴寒湿身痛

304、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305、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麻黄细辛附子汤 麻黄细辛二两 炮附子一枚 少阴病寒化兼表

301、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麻黄附子甘草汤 麻黄炙甘草二两 炮附子一枚 少阴病兼表证轻缓者

302、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



黄连阿胶汤 黄连四两 阿胶三两 黄芩芍药二两 鸡子黄二枚 少阴阴虚火旺不寐

303、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桃花汤 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筛末) 干姜一两 粳米一升 少阴滑脱不禁便脓血(虚寒痢)

306、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307、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猪苓汤

319.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四逆散 柴胡 枳实 芍药 炙甘草 等份 阳郁厥逆

318、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326.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乌梅丸 乌梅三百枚 黄连十六两 干姜十两 细辛炮附子桂枝人参黄柏六两 当归蜀椒四两

338、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非蚘厥也。蚘厥者,其人当吐蚘。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藏寒。蚘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蚘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蚘。蚘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当归四逆汤 当归桂枝芍药细辛三两 通草炙甘草二两 大枣二十五枚(桂枝汤-生姜+当归细辛通草) 血虚寒凝致厥

351、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白头翁汤 白头翁二两 黄柏黄连秦皮三两

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373.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



四逆加人参汤 生附子一枚 干姜一两半 炙甘草二两 人参一两 霍乱亡阳脱液

385、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





理中丸 人参、干姜、炙甘草、白术三两

386、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竹叶石膏汤 竹叶两把 石膏一斤 半夏半升 麦冬一升 人参炙甘草二两 粳米半升 病后余热未清,气阴两伤

397、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

献花(0)
+1
(本文系新用户2459N...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