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成平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游毛病、踏青与拉保保
2023-02-07 | 阅:  转:  |  分享 
  
游毛病、踏青与拉保保 ——名俗质疑 近日,在房湖公园湖岸竹林下,建起一条艺术长廊,图文并茂地向游人介绍广汉“拉保保”。一块石碑上记载:“
正月十六游百病,清代即已成俗,或称‘游毛病’、‘踏青’。” 小时候住在乡下,每年正月十六,都会进城“游毛病”,因此并不陌生;但又叫
“踏青”,就让人困惑了! 过去也听说过“踏青”:春暖花开,绿草茵茵,城里人到郊外脚踏青草,眼观春光,感受新春气息,是最简便易行的休
闲娱乐方式。进城“游毛病”与出城“踏青”,方向相反,意图迥异,咋会是一回事呢?但毕竟只是疑虑,仔细查阅广汉的几部地方志,才有了一点
眉目。关于“游百病”,1986年编写的《广汉县志》,在《民俗. 宗教》篇的“传统节日”里,有“游百病与拉(拜)保保”的记载。前述公
园里的那段碑文,很多内容来自这里。但在文中,“拉保保”里并没有“踏青”的字样,“游百病”也不是“拉保保”的别称。清乾隆《汉州志》之
《风土志》,在“风俗”中记载了从新年开始至除夕的各种喜庆、祭祀、婚丧、嫁娶、耕田、读书和商贾、士族、民妇生活习俗等17项风俗,正月
十四至十六为上元节,家门口张挂画有禽兽花鸟图形的灯,表演采茶歌之戏,但没有游百病、踏青的内容。内容最丰富、体例最完备的嘉庆《汉州志
》,在《风俗志》中对州内风俗有详细介绍,包括“士习”、“民风”、“嗜好”、“歌谣”等共17项。其后又罗列了从年初到除夕的很多民间活
动,包括敬神、祭祖、燃灯、演戏、设坛、进斋、赶会、赏月等。篇中没有游百病的记载,但有“踏青”的叙述:“清明立坛北郊,城隍神出城赏孤
。士女上冢毕,即以此日踏青。各戴柳尖,携酒郊饮。”按此记载,踏青是士人、妇女(应该是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家庭成员),清明节时在郊外参加
城隍神赏孤活动后,自由进行的郊游活动:头戴细嫩的柳条,品尝自带的酒食,在一片青绿的野外,感受春天的快乐。由陈世松和贾大全主编、20
10年出版的《四川通史》清代篇,在“清代四川文化”的“社会与习俗”中,介绍了各地比较著名的习俗,但没有“拉保保”;对“踏青”是这样
记载的:“‘踏青’又名‘春游’,特别盛行于城镇居民。清明时,春天来临,人们相邀出城观赏盛开的李花、桃花,去河边折垂柳嫩枝,履插柳之
俗,让身心沫雨在春光明媚的大自然中。”这与人们普遍理解的踏青是一致的。《历代汉州志》中,比乾隆《汉州志》稍晚的《绳乡纪略》、嘉庆朝
以后的同治《续汉州志》和民国中期的《广汉县志略》,都没有民风民俗的记载。嘉庆之后,广汉境内何时开始有“游百病”的风俗,尚待考证,但
游百病与踏青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回事,却是不争的事实。拉保保的风俗究竟始于何时?房湖公园里有块碑文说是起源于清康熙时期,但直至192
1年编撰的《广汉县志略》,《历代汉州志》中五部广汉地方志均无记载。作为风靡社会、农闲时期在县城内开展的群体性大规模聚集活动,囊括各
种民风民俗的乾隆、嘉庆《汉州志》绝不会疏漏。这些地方志都是主政州官主持修编,乾隆《汉州志》还是知州亲自参与撰写,搜集资料、了解社情
应该非常容易,也很权威。说拉保保始于清康熙时期,没有史志依据,难以服人。据《广汉县志》对拉保保的介绍,游百病时除在房湖公园“十二相
”古柏下进行外,立春后第五个戊日的“春社日”,还有妇女在老妇人陪同下,在大桥(寓意前程万里)、石碑(寓意压百邪)、大树(寓意根深叶
茂)等象征吉祥的地方,给幼小的孩子拉路人作“保保”。这种在城外不固定的地方拉保保的风俗,又始于何时,书中没有记载。新中国成立后,这
种风俗逐渐消失。资料截止于2016年的《广汉市志》,有“传统节日”,没有“民俗”,未见拉保保、游毛病、踏青的内容。综上所述,拉保保
始于何时,尚待考证。按照《广汉县志》的记载,应该是源于民间、自发的、开端仅属个别家庭的行为。这种愿望美好、形式简便、花费不多且带有
迷信色彩的习俗,在那文化落后的时代,自然容易被普通百姓接受,逐渐传播,经历较长时期,成为一方风俗。现在的人拉保保、认干爹,很多是凑
热闹,并没真当回事,指望“保保”带来什么幸福吉祥,多数没几年就与“干爹”断绝了往来。所谓拉保保源于清康熙时期以及州官救母女、认干女
、当保保,只是民间传说加文人想象,没有史实依据。游百病与拉保保只是时间上的巧合,并无直接联系(过去乡下人正月十六进城,主要是“游毛
病”,去看拉保保的不多。我小时候每年去游毛病,就没去看过拉保保。)其历史应该早于拉保保;把踏青与游毛病、拉保保揉在一起,更是生拉活扯的笑话。
献花(0)
+1
(本文系成平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