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上海市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综合应用能力》一、给定材料材料1(324876)一把水白菜下锅,趁空闲把萝卜雕成花儿,那边端出锅煲汤… …厨房中飘来阵阵香气。普通的食材在厨师罗师傅手中迅速变样儿。不一会儿,几道菜悉数摆盘,伴随着罗师傅一声“菜齐喽”,纷纷上了桌,罗师 傅是一名“家宴厨师”。如今,许多人喜欢组织家庭聚会上网上下单厨师上门,互联网“家宴厨师”应运而生。依托互联网平台,产生了许多像“家 宴厨师”这样的新岗位,新职业,有人选择兼职,利用闲时间增加收入;有人选择全职,锚定新兴领域大展拳脚。新就业形态的蓬勃发展为劳动者增 收致富提供了更多门路,也为他们的职业发展带来了更多机会。对罗师傅来说,“家宴厨师”是个全新的职业选择。“年初疫情突如其来,餐厅工作 少,我就想着找个活干。”在C市做了17年厨师的罗师傅一次在浏览本地一家网站时,看到了“家宴厨师”的招聘信息,当即提交资料报名申请。 没想到,一次“无心插柳”打开了一扇新的职业大门。随着餐饮行业逐渐恢复,罗师傅选择了“双管齐下”——工作日网上接单,周末到饭店掌勺。 网上订单常常把罗师傅的工作日排得满满当当,预约“家宴厨师”的回头客越来越多。与罗师傅一样选择新就业形态作为兼职的,还有某工商职业技 术学院创意设计学院的学生小周。小周考取Z省首批电商直播专项职业能力证书,此后便将电商主播作为课外兼职,“直播电商发展很快,我也会考 虑在毕业后将它作为正式职业。”“今年,直播带货成为促消费的新潮流,目前仅Y市就已有10家大规模直播机构、2000多名主播电商从业人 员超50万人。”Y市人社局负责人介绍。疫情给许多行业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催生了不少新机遇。新就业形态与互联网联系紧密、灵活性强,不仅 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也丰富了职业种类。材料2(324877)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所谓“新就业形态 ”,是指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特别是数字经济和平台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就业市场新样态。作为强大的连接器与聚合平台,互联网精准连接了人力资源 供需两侧,减少中间环节,传统工业经济时代用工单位直接独占劳动力资源的用工形式发生改变,“用工单位+平台+个人”的灵活用工形式取而代 之。合同工成为网约工,众包、网签加盟等就业新形态纷纷涌现。原本招用1个工作人员的工作,被拆分成10个、100个甚至更多的工序和任务 ,通过互联网平台分包,让众多劳动者一起来承担这些任务。例如,C市人社局搭建“共享用工”服务平台、重点针对餐饮、酒店、旅游等行业以及 快递、物流等企业开展“共享用工”,解决特殊时期劳动力缺口的燃眉之急。国家信息中心分享经济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共享经济发展报告(20 21)》显示,2020年共享经济参与者人数约为8.3亿人,其中服务提供者约为84.00万人,同比增长约7.7%;平台企业员工数约6 31万人,同比增长约1.3%。材料3(324878)2022年3月初,北京市消协发布的互联网消费大数据“杀熟”问题调查显示,其在调 查了16个平台、提取了32个模拟消费体验样本后发现,有14个样本新老账户的价格不一致。调研发现,用户与算法平台之间存在着鲜明的“信 息沟壑”,平台掌握着算法的模型公式和呈现规则,通过对信息筛选标准的个性化设计,以及对其他平台的“数据跟踪”,让用户处在信息金字塔的 底端。精准推荐的背后来自平台对个人数据的标签化运算,进而是将用户消费能力划分为“三六九等”,形成算法歧视。热播的黑色幽默短剧《大妈 的世界》中有这样一段情节:广场舞大妈们正发愁买什么颜色的演出服,此时王大妈随口说了一句晚上吃西红柿炒蛋,并拜托杨大妈去接“熊猫班” 的外孙,结果手机购物App就分别给她推送了红黄相间、黑白配色的衣服。不少用户表示,浏览器总能“记住”其搜索历史并且同步到其他设备上 ,在首页反复推送搜索过的同类内容,让人有一种“被泄密”的不安感。2022年3月1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四部门联合发布的《互联网 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简称《规定》)正式实施。《规定》对算法推荐服务做出全面规范,明确了算法治理体制机制,科学构建了网络平台 问责体系。随之启动的2022年“清朗·算法综合治理”专项行动,要求督促整改算法不合理应用带来的“信息茧房”“算法歧视”“大数据杀熟 ”等问题。上述新规及举措是在数字化变革时代对算法治理的有效回应。在“与算法共存”的时代中,网民作为网络行为主体,如何提升自身的算法 素养,远离算法之“算计”,更加安全自主地享受网络生活?随着《规定》发布,抖音、微信、淘宝、百度、京东、微博等App均上线“个性化推 荐”一键关闭功能。然而调查中部分用户对于“个性化推荐”关不关表示纠结:有人觉得关闭后“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也有人觉得关闭后降低了 用户体验,难以适应。“以前总是被‘安排’看到自己‘想看’的内容,关闭个性化推荐后,感觉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开了推荐,网购平台似 乎比我更懂我,总让我忍不住买买买;不开吧,又怕错过合适的商品。”“关闭推荐之前,常刷到的短视频总让我欲罢不能,有美妆教程,精致生活 ,关闭之后刷到的竟是情景恶搞、土味情话……我赶紧又打开了个性化推荐。”从疫情防控中的行程追踪到智能出行中的路况计算,从符合口味的资 讯内容到满足个性喜好的商品推荐……大数据时代,须臾不可离的算法已广泛渗透到社会各个层面成为人的“技术伴侣”。我们需要算法的存在,享 受它所带来的便利;同时又要对其来的控制和其他风险有足够的识别与反抗能力。调查结果显示,有56.9%的受访者认为算法程序提升了电子产 品使用体验,但北京大学互联网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大安全感知报告(2021)》也显示,70%的调研对象担心个人喜好与兴趣被算法“ 算计”,50%的调研对象表示在算法束缚下想要逃离网络、远离手机。二、回答问题【试题一】快速成长的新就业形态给中国就业市场带来了哪些 积极变化?(本小题答题不超过300字)【试题二】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如何促进新就业形态的健康发展?(本小题答题不超过300字)【试题三 】请围绕“算法困境与治理”写一篇议论文。要求:中心明确,内容充实,论述深刻,有说服力,自拟标题,篇幅800~1000字。2022年 7月上海市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综合应用能力》(解析)【试题一】参考答案【参考答案】?1.就业前景更广阔。产生了新职业、新岗位,选择更 多元;就业岗位数量增多,丰富了职业种类,吸纳就业人口,带动新领域发展。?2.就业质量提高。增加了劳动者职业选择,拓宽了增收致富的渠 道,为劳动者职业发展提供更多机会,就业时间、方式更灵活,职业技能更多样。?3.用工形式更灵活。劳动力资源由独占变为共享,采用“用工 单位+平台+个人”的灵活用工形式,合同工成为网约工,工作任务被拆分,通过互联网平台分包,众多劳动者共同参与承担。试题二】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一、完善法律法规设计。明确权利义务关系,夯实用工主体责任;制定或扩充现有规定,保障合理劳动报酬,休假制度,劳动安全,以 及社会保险的健全,确保有法可依。?二、强化就业培训帮扶。线上线下相结合,为劳动者提供就业指导、培训、咨询服务;给予就业培训补贴,开 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完善职称评审,颁发职业资格证书。?三、落实部门监管职责。政府搭建平台,规范企业经营行为,加大监管力度,及时约谈 、警示、查处侵害劳动者权益的企业,为新就业劳动者提供纠纷调解和法律援助服务。?四、加强社会宣传引导。宣传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职业风采, 提高社会认同感和职业自豪。引导社会公众尊重、理解、体谅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试题三】参考答案【参考答案】加强综合治理?摆脱算法困境? “算法”是用计算机去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现如今的数字生活几乎可以说已被算法主导。打开手机视频APP,都是“爱看”的短视频,新闻客户 端上,都是“常读”的板块,浏览购物网站,都是“想买”的东西……算法的精准推荐服务,满足了个人需求,提升了人们对电子产品的使用体验。 但我们在享受便利的同时,也遭受了算法带来的“信息茧房”“算法歧视”“大数据杀熟”等困境,让人感觉个人喜好与兴趣被算法“算计”,有一 种“被泄密”的不安感。因此,我们要勇于向算法的“技术霸凌”说不,加强对算法的综合治理。??正本清源,从技术源头遏止算法滥用,需要政 府出台制度,明确算法治理体制机制,科学构建网络平台问责体系,加强监管。从《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的出台,到“清朗·算法综 合治理”专项行动的启动,体现了国家重拳出击治理算法困境的决心和态度,这有利于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形成制度刚性约束,提高威慑力,规范平 台行为。因此,要促进算法推荐服务向上向善,这有赖于细化并严格落实此项规定,画出底线,从治理层面明确政府、平台的职责,落实主体责任制 ,加强对算法滥用的整治,形成长效机制。??控制方向,从推荐过程规范算法行为,要靠企业承担责任,加强平台自律,严格遵守规定,积极整改 落实。之所以出现算法困境,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企业的逐利性,企业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对算法功能的开发、设计必然以牟利为主。为了让数据创 造更大价值,获得流量,企业会根据数据对用户精准画像并进行定制化的信息推送,这一过程必然造成算法歧视、大数据杀熟。由此可见,作为推送 服务的中端,只有企业自身加强自律、规范算法行为,提高算法的透明度和可解释性,增强对算法安全评估和管控能力,才能避免产生算法困境。? ?严抓末端,从使用终端警惕算法困境,还需用户结合自身实际,选择个性化推荐服务,加强风险意识,提高识别与反抗能力。摆脱算法困境的关键在于用户这一使用终端,现如今各大平台的App均已上线“个性化推荐”一键关闭功能,人们可以自主选择是否关闭,然而部分用户过于依赖算法的推荐服务,认为关闭服务后体验感下降,依旧选择开通。不可否认算法带来的便利,但为了规避风险,用户还是需要增强防范意识,加强隐私保护,提高识别能力,一旦碰到算法的“技术霸凌”,要敢于反抗。??算法治理任重而道远,需要多主体共同参与,这样才能推动算法推荐服务公正公平、规范透明,从而营造更加清朗的网络空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