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2023-02-11 | 阅:  转:  |  分享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呕、吐、哕、下利是常见病、多发病。在《伤寒论》三阴篇讲过,《金匮要略》又专篇论述,足见其重要性。本篇内容很多,其中许
多与《伤寒论》重复的内容,可互相参照。302.夫呕家有痈脓,不可治呕,脓尽自愈。呕家有痈脓,若是痈脓在上,如肺胃有痈脓,就要通过吐
把脓排出。呕吐是排脓的生理反应,见到这种呕吐不应治呕,而应先排脓,痈脓排出来了,呕自然就好了。这一条跟《伤寒论》一样。这里没讲怎么
排脓,但在肺痈、肠痈篇讲了排脓散、排脓汤,再如大黄牡丹皮汤、赤豆当归散、当归芍药散、枳术汤等都是排脓的,常用药物如桔梗、贝母、生薏
仁、南星、白芥子等都是排痰、排脓的,可据证选用。303.先呕却渴者,此为欲解;先渴却呕者,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呕家本渴,今反不渴
者,以心下有支饮故也,此属支饮。饮家胃有停水就会呕,而呕吐伤人胃液,呕过后会渴。渴说明水吐完了,呕也就好了,所以此为欲解。另外饮家
废水不去,新水不能吸收,也会渴,渴了就要喝水,但因为胃消化水的能力差,水喝多了,胃里积水,就要呕。所以说“先渴却呕者,为水停心下,
此属饮家”,这是指痰饮。呕的原因很多,但停水是致呕的重要原因,所以一般治呕常用降逆袪水的办法。呕家本渴,凡呕,把水吐完了,胃中干,
就会渴。“今反不渴,以心下有支饮故也,此属支饮”。支饮是从下往上冲逆,随吐随聚。在痰饮篇讲过,支饮是痰饮中最重的,它不像一般的水饮
吐完了就渴,刚吐完可能渴,但支饮随吐随聚,过一会儿就不渴了。痰饮篇里讲的苓甘五味姜辛夏仁汤证,因为有支饮,先吃苓甘五味姜辛汤,这是
个热药,吃了应该渴,反不渴者,有支饮也,所以要加半夏。304.问曰: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何也?师曰:以发其汗,
令阳微膈气虚,脉乃数,数为客热,不能消谷,胃中虚冷故也。这是胃虚寒而呕吐的病。病人脉数,数是有热,有热应能消谷引食,而反吐,这是由
于在表证时发汗太过表不解。讲桂枝汤时就讲过,发汗应该微似汗出才好,若是大汗淋漓,病必不除。不但病不除,而且由于汗出太过令阳微,就是
津液受损,膈气虚,就是胃虚。汗来源于胃。汗者谷气也,胃消化之后,水谷变成精气才出而为汗。汗出太多了,胃就受损了。“脉乃数”不是胃热
,一开始表证就有热。这个热是邪热,所以才要发汗,但发汗太过热不除。这个脉乃数的热是客热,是表未解的热,不是胃热,所以不能消谷。不但
不是胃热,反而由于汗出太多胃虚了,水饮趁虚入胃,水饮性寒,所以说是胃中虚冷故也。胃虚有饮就吐。这是表热里寒的水饮证。305.脉弦者
虚也,胃气无余,朝食暮吐,变为胃反。寒在于上,医反下之,今脉反弦,故名曰虚。寸口脉微而数,微则无气,无气则荣虚;荣虚则血不足,血不
足则胸中冷。这是接着上边说的。医生看到病人不能消谷,脉又数,以为是有宿食而用下法。病人本来就脾胃虚寒,又被误下,脉由数转弦,说明胃
更虚了,停水加重。所以说脉弦者虚也。先是被吐后又被下,胃虚的更严重了,所以说胃气无余。胃不能消化水谷,早上吃的东西,到了晚上就会吐
出来,这种情况叫做胃反。寸口脉微而数,微是血不足,数也是有客热,这都说明是胃气弱,故说微则无气。无气则荣虚,就是血虚。原因都是胃虚
,胃虚则胸中冷,甚至背寒如掌大。这都是过汗造成的。306.趺阳脉浮而涩,浮则为虚,涩则伤脾,脾伤则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
化,名曰胃反。脉紧而涩,其病难治。趺阳脉是候脾胃的,脉浮而空是虚,涩是津液不足。这种脉说明脾胃受到损伤。古人认为胃主受纳,脾主运化
,脾伤就不能消化。所以早上吃的食物停在胃里不能消化,到了晚上就要吐出来,晚上吃的隔天早上就要吐出来。这种情况叫做胃反,就是胃寒气逆
的意思。胃气以降为顺,消化道的食物由上向下移动人不会吐,相反就会吐。脉紧而涩,其病难治。胃反这种的病若是脉紧,紧是邪实、邪盛,涩是
虚,是精血不足。邪盛正虚,其病难治。什么病都这样。胃反在临床上常见,像胃下垂、胃癌都是这种病,厉害的早上吃晚上吐,晚上吃早上吐,也
有的一天吐几次。若是脉紧而涩,邪盛而正虚,难治。后边讲治法。307.病人欲吐者,不可下之。欲吐不是真吐,是想吐而不得吐。就像瓜蒂散
证说的温温欲吐,复不能吐。欲吐说明病有上越之机,治疗应该因势利导,用吐法,千万不要下。以上讲的都是吐,发病的原因有水饮的、有胃虚寒
的、也有胃反的,都是脾胃俱虚。治疗原则:一是有痈脓不可治呕,要排脓,脓尽自愈。二是欲吐者可顺其势而吐之。308.哕而腹满,视其前后
,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有声有物谓之呕,无声有物谓之吐,有声无物谓之哕。哕就是干呕、干哕。哕是虚证多,但是也有实证。哕而腹满,这个
腹满是实满,拒按。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前后是指大小便,大便不利或者小便不利,不往下通就往上逆造成哕,通了就好了。309
.呕而胸满者,吴茱萸汤主之。茱萸汤方:吴茱萸一升、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温服七合,日三服。桂
枝是治气上冲的,吴茱萸是治水上冲的。水停在胃,水往上冲逆,就会呕而胸满。吴茱萸治水气上冲,有治呕镇痛得作用,加上大量生姜治呕作用更
强。凡是胃停水、胃虚的,张仲景都用人参、大枣,就是要补胃之虚。这个方剂用吴茱萸、生姜治标、治水气上冲的呕,用人参、大枣治本,恢复胃
气。310.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吐涎沫、头痛、头晕,是水气上逆的主证,尤其头晕最多见。很多头晕是吴茱萸汤证,这种头
晕伴有恶心、呕吐,一动就要吐,呕是吴茱萸汤的主证。这主要就是胃停水,头晕、头眩、头冒,都是水气冲击大脑造成的。吴茱萸汤,治水上冲很
有效。美尼尔氏综合征很多是吴茱萸汤证,用之多有捷效。这个方剂,不但治呕和头晕也治胃痛。但它是个温性药,利于虚寒,不利于实热。胃虚寒
的,无论是头痛、头晕、吐涎沫、胃疼而且有呕的,都可以用。311.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半夏泻心汤方:半夏半升(洗)、
黄芩三两、干姜三两、人参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 甘草三两(炙)。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
服。呕而肠鸣,说明水气在胃肠,所以腹鸣、肠鸣、呕吐。同时还有心下痞。心下痞是因为胃气虚,这是人参证,同时有热,这就是湿热互结的半夏
泻心汤证。这个方剂不但治呕,也治下利,黄芩、黄连是治下利袪烦的药。苦药之中,黄芩、黄连、黄柏是苦燥药,能够袪水止利。这个方剂寒热并
用,一方面胃虚有饮,用半夏、干姜袪饮,用人参、甘草、大枣补胃之虚,另外用黄芩、黄连解烦解痞。所以在临床上看到心下痞、烦躁、呕吐、肠
鸣和下利都可以用这个药。这个方剂多加甘草就是甘草泻心汤,去干姜加生姜就是生姜泻心汤。都是治呕而心下痞和下利。甘草泻心汤还治狐惑病中
蚀于喉者,也治口腔溃疡。这个病都是寒热错杂,所以用药也要寒热并用。312.干呕而利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黄
芩三两、甘草二两(炙)、芍药二两、半夏半升、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这是黄
芩汤和小半夏汤合方。本来黄芩汤是治太阳少阳并病下利的,既有太阳病的发热、头疼,也有少阳病的口苦、咽干,同时下利,这是热利。黄芩汤就
是黄芩、甘草、芍药、大枣四味药。黄芩苦燥,能解少阳之热止利,芍药解热治腹痛,甘草、大枣缓急补中益气。若是黄芩汤证同时有干呕,说明胃
中停水上逆,所以加上半夏、生姜止呕降逆。313.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小半夏汤方:半夏一升、生姜半斤。上二味,以水七升
,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呕吐多是因为胃有水饮,所以吃不下东西,吃下去也要吐出来。小半夏汤主之。小半夏汤就是半夏、生姜两味药。这两个
药都是袪水止呕的。半夏下气袪水,生姜也是降逆止呕袪水,同时有散寒的作用。小半夏汤是止呕圣方,临床上小半夏汤单独用的时候不多,一般都
是加在别的方剂里,如上条的黄芩加半夏生姜汤、小柴胡汤里边也有小半夏汤。半夏、生姜专治水饮一类的呕,不是水饮的呕没用。314.呕吐而
病在膈上,后思水者,解,急与之;思水者,猪苓散主之。猪苓散方:猪苓、茯苓、白术各等分上三味,作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凡是呕吐都
是病在膈上,这是水往上冲逆。水本来在膈下的胃里,上于膈才能呕吐。呕吐完了,思水者,解。呕吐后胃中停水吐出去了,胃中干了就渴,想喝水
,说明呕要止了。急与之,赶紧喝点水,少少与饮,以和其胃。思水者,这是说喝了还渴,这就不能再喝了,喝多了又造成停水还会吐。这时应吃猪
苓散来解决渴的问题。猪苓散能解渴袪水,不让水停心下就不再吐了。用猪苓散只是举个例子,茯苓泽泻汤也是又解渴又袪水袪饮,使呕不再复发方
剂。猪苓散以猪苓为主药,猪苓是袪水药之中最有解渴作用的,猪苓、茯苓、白术都是利尿袪水的,猪苓还能解渴,把水饮去了,不渴就不想喝了。
这种治疗方法非常妙,一般人想不到渴还要利尿,其实这种渴是停水造成的,废水停在胃中人不能吸收,组织缺水就渴,把废水去掉人才能吸收好水
解渴。遇到水饮这种呕吐,吐完了再渴,渴他要喝水,喝了又停水,反复作。要彻底治疗,就要用止渴利尿的办法,猪苓散是一个例子,茯苓泽泻汤
也是这个道理。315.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四逆汤方:附子一枚(生用)、干姜一两半、甘草二两(炙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呕都是因为水气上逆,水气上逆应是小便不利,小便反利
,利就是频数。又见脉弱而厥,这是阴寒证。阴寒证身反有微热,这是阴阳绝离之象,是阴盛格阳、虚阳外越。虽外有热象里头却是真寒,所以才见
脉弱,四肢厥冷。这不是一般的呕,上呕吐,下溲数,是虚脱的样子,所以难治。只有用四逆汤温中救逆这一法。四逆汤主要是温中,温中就是温胃
,胃气恢复还可以望其生,否则必死。有的人见着脉微肢厥就用独参汤,这是害人。这种情况寒性药一点也不能用,人参虽是微寒也不能用,只能温
中救胃气,胃气一败人就死了,恢复一分胃气就能保一分生机。吃了四逆汤,脉弱、厥恢复了,呕吐溲数自然就好了。这用小半夏汤不行。四逆汤就
是附子、干姜、甘草,就是在甘草干姜汤里头加附子。凡是种阴寒重证,都要用生附子,炮附子力量就差多了。现在药店不卖生附子,用炮附子就要
多些,最少要用二、三十克,少了不能救命。316.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小柴胡汤方: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甘草三两、半夏
半升、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小柴胡汤是解热剂,同时能健胃止呕,
里面就有小半夏汤。小柴胡汤里有人参、甘草、大枣,都是健胃药,同时又有半夏、生姜治呕,加上柴胡、黄芩解热。呕而发热是柴胡证,当然要用
小柴胡汤。呕在临床上是多种多样的,这是半表半里有热,心烦喜呕。四逆汤证的呕,是阴寒内盛的里阴寒证,上吐而小便数,是机能陈衰的呕。前
面几个都是有水饮的呕,但证不同治法也不同。317.胃反呕吐者,大半夏汤主之。《千金》云:治胃反不受食,食入即吐。《外台》云:治呕心
下痞硬者。大半夏汤方:半夏二升(洗完用)、人参三两、白蜜一升。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和蜜扬之二百四十遍,煮取二升半,温服一升,余分
再服。胃反而呕吐甚,主要是胃气虚,如胃癌患者常见这种情况,同时可见脉浮而涩,浮则为虚,涩则伤脾。脾胃虚得用甘药来补脾胃,所以张仲景
用加人参和蜜的大半夏汤。大半夏汤与小半夏汤不一样,它不但用半夏下气止呕,同时用蜜健脾胃缓急。蜜不像甘草、大枣那样壅腻。另外讲小建中
汤时说过呕不能用建中,因呕家不喜甘故也。但是脾胃虚不用甘药也不行,蜜虽然是甘药,但它润而不壅。这种选用药物的方法很值得学习。需要用
甘药来安中补胃,而且又有呕吐,又配合人参的,就不能用甘草、大枣,饴糖等,但可以用蜜。318.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外台》方
,又治吐水。大黄甘草汤方:大黄四两、甘草一两。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谷道不通,大便秘结,整个消化道都是满的,热涌于
上就会造成呕吐。不吃不吐,一吃就吐。大黄甘草汤主之。大黄通便下热,甘草清热解毒缓其急迫。319.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茯苓泽泻汤主
之。茯苓泽泻汤方:《外台》云:治消渴脉络胃反吐食方,有小麦一升。茯苓半斤、泽泻四两、甘草二两、桂枝二两、白术三两、生姜四两。上六味
,以水一斗,煮取三升,纳泽泻,再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合,日三服。由于停饮而胃反呕吐,吐完了渴欲饮水。因为胃虚不能消化水液,喝的太多还
是要吐。这跟猪苓散证一样,但更厉害,所以药用的也重。西医治这个病是洗胃,虽然把东西洗出来了,但胃气没有恢复,再喝水还是要吐。而中医
是一方面用茯苓、泽泻袪水,一方面用白术、甘草、生姜温中健胃的,胃气恢复了,就不会再停水呕吐了,既治标又治本。茯苓泽泻汤与五苓散相近
,虽然没有猪苓,但它一方面健胃,一方面利尿,胃气恢复不再继续停水了,也就不渴不吐了。这个方剂不但治胃反,也治一般的胃病,也治头晕。
320.吐后,渴欲饮水而贪饮者,文蛤汤主之。兼主微风,脉紧,头痛。文蛤汤方:文蛤五两,麻黄、甘草、生姜各三两、石膏五两、杏仁五十枚
、大枣十二枚。上七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一升,汗出即愈。这一条有错,需要分析。文蛤汤是个发汗药,里边有文蛤、麻黄、甘草、生姜
、石膏、杏仁、大枣,是治内有热、脉紧、汗不出而咳喘头痛的。吐后,渴欲得水而贪饮者,肯定不能用文蛤汤而应该是文蛤散。《伤寒论》文蛤散
那一条说,病发于阳,本来应该汗出而解,反而以水潠之,灌之,使热被劫不得去,表不解,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文蛤散主之。那一条
也是错的,不应该用文蛤散,而应该用文蛤汤。因为有表不解,文蛤汤才是解表的。看来是把这两段弄颠倒了,可能是抄写错误,但肯定是错了。这
一条应该是“吐后,渴欲得水而贪饮者,文蛤散主之”。文蛤散就文蛤一味药,它止渴利尿,水排出去不再渴了,吐就好了。文蛤汤跟大青龙汤差不
多,但是麻黄、石膏没那么重,又去了桂枝,加了文蛤。加文蛤当然能够止渴,但主要还是发汗,从方后注也能看出来,上七味,以水六升,煮取二
升,温服一升,汗出即愈。可见是个发汗药,若是吐完了渴而且贪饮,再发汗明显是错了。《医宗金鉴》把这条改了,说吐后渴欲得水,贪饮者,脉
紧,头痛,文蛤汤主之。但这么改也不能解决渴者不能发汗的问题。323.干呕,吐逆,吐涎沫,半夏干姜散主之。半夏干姜散方:半夏、干姜各
等分。上二味,杵为散,取方寸匕,浆水一升半,煎取七合,顿服之。干呕,或吐逆,或吐涎沫,这都说明胃里有停饮,用半夏干姜散主之。半夏干
姜散比小半夏汤温中力量强,可见这个胃寒停饮比较重。该方就是把小半夏汤中的生姜换成干姜,干姜性比较弱而温,小半夏汤证若是胃偏于寒,可
以用半夏干姜散。吐涎沫说明胃中有寒有饮,理中汤证有吐涎沫、吴茱萸汤证也有吐涎沫,都是胃虚寒,所以都要用温药。但这几个证不同,用药也
有区别,理中汤中有人参,其证不但寒还有虚,吐涎沫同时还有心下痞。吴茱萸汤也是吐涎沫,但又有头痛、头晕、呕。所以辨证要细,不同的证用
不同的药。324.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愦然无奈者,生姜半夏汤主之。生姜半夏汤方:半夏半升、生姜汁一升。上
二味,以水三升,煮半夏,取二升,纳生姜汁,煮取一升半,小冷,分四服,日三夜一服。止,停后服。彻心中就是整个心里头,愦愦然无奈,就是
烦闷而乱,无可奈何。所以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心里头难受,胸中逆满烦乱,主要是恶心的厉害。生姜半夏汤主之。生姜、半夏这两个
药很相似,生姜有健胃止恶心的作用。小半夏汤是以半夏为主药,生姜半夏汤是以生姜为主药,用生姜汁一升。药量和比例变了,作用就不同了。同
样是这两味药,小半夏汤只能治胃中停水而呕。这个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愦然无奈者,不好形容,主要是心中烦闷恶心,就用
生姜半夏汤,大量用生姜。临床上遇到恶心的难受的病人,生姜就得多用,呕吐得厉害半夏就要多用。325.干呕,哕,若手足厥者,橘皮汤主之
。橘皮汤方:橘皮四两、生姜半斤。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下咽即愈。干呕,或者是哕,哕就是频繁干呕,或连连不断打嗝,以
至于手足厥。这是气往上逆,气逆阻碍气机,造成手足厥冷。这说明胃气弱了。这种病不能用半夏往下压,而要用橘皮行气,气一畅哕和厥逆就好了
。橘皮是下气行气的药,它能治咳嗽,同时也健胃消食,食欲不振常加橘皮。橘皮就是现在常用的陈皮。生姜不但能够治呕也降胃降逆,同时袪饮袪
水。两个药配合来,主要是行气止呕。326.哕逆者,橘皮竹茹汤主之。橘皮竹茹汤方:橘皮二斤、竹茹二升、人参一两、甘草五两、生姜半斤、
大枣三十枚。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橘皮用到二斤,量很大,这说明哕逆是相当重了,哕逆连连惊人,频繁不去,橘皮
就得大量用。可见橘皮对哕逆疗效很好。竹茹也是下气健胃,治咳嗽常用。这种哕都胃虚气逆造成的。胃本来是纳气的,它应该往下走,但由于虚不
纳气。所以一方面用行气下气的橘皮、竹茹、生姜来降逆治哕,同时用健胃的人参、甘草、大枣。遇到心下逆满、打嗝、频频作呕,但又不是旋覆代
赭石汤证,大概都是橘皮汤证。橘皮要大量用,三钱、五钱不起作用,一般要用一两。有人说橘皮破气是不对的,它就是下气行气。前面讲了呕吐哕
,下面主要讲下利的脉证和治法。327.夫六腑气绝于外者,手足寒,上气,脚缩;五脏气绝于内者,利不禁,下甚者,手足不仁。五脏为阴为里
,六腑为阳为表。阳行于外,六腑气绝就无以温其表,所以手足寒而脚缩。脚缩就是《伤寒论》中所说的蜷卧,就是冷的厉害。阳上虚,阴寒就从下
往上攻,所以上气。这个上气不是喘,是呕、哕,就是气逆。凡是阳虚都是在上边,阴寒就从下边往上逆迫,所以就上气。五脏是藏精于内,若是五
脏气绝于内,就不能守津液了,所以利不禁。利甚导致形衰,以至于手足不仁。这一条是下利的总纲,也是讲下利的病机。328.下利,脉沉弦者
,下重;脉大者,为未止;脉微弱数者,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下利,脉沉弦,沉为在里,弦为里急,就是里急后重。腹部拘急,脉就弦。说明这
是热利,所以下重。“脉大者,为未止”。热利脉大说明热邪盛,下利还在继续发展。脉微弱数者,为欲自止。脉数是有热,热利且脉数,看不出欲
自止的样子。“脉微弱数者”,脉现微弱是邪衰,说明痢疾就要好了。坏。脉微弱,是因为下利伤人津液,人虚了脉应该弱细,不应该太过。所以脉
微弱说明人是弱了,但邪也衰了,虽然还脉数发热,但已向好,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虽然还脉数发热,但脉数与脉微弱一同出现,说明邪气
已衰,发热的时间不会太久,所以他不至于死。若是下利脉滑数热不止,就危险了。329.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
微喘者,死。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这一条是说阴寒下利。下利,手足厥冷,以至于无脉,这是一种虚脱的样子,无脉是心脏胃气衰绝的表现。这
是生死关键的时候,得赶紧灸。若是胃气恢复,手足温则可以好,若是不温,脉也不还,表示胃气已败,再微喘,就是气脱于上,非死不可。这一条
与上边的热利是相对应的,下利有阴有阳,有虚有实,这是虚寒下利。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趺阳脉是胃脉,少阴脉是肾脉,少阴脉大于趺阳脉为
负,说明土不能制水,水泛滥成灾就下利不止。若是趺阳脉大于少阴脉是顺候,否则就是逆候,难治。330.下利,有微热而渴,脉弱者,今自愈
。在《伤寒论》太阴篇讲过,“下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宜服四逆辈”。所以遇到下利,首先要看人渴不渴、口舌干不干。若渴是热
利,不渴是寒利,就是太阴病的下利。这里说渴,说明是热利,虽然是热利,但微热而脉弱,热不厉害,脉也弱,说明邪已衰,所以说今自愈。33
1.下利,脉数,有微热,汗出,今自愈;设脉紧,为未解。下利,脉数,和下利而渴一样,说明是热利。但是身有微热而汗出,这说明表和,这是
病要由表解,下利要好了。而若是下利脉数,脉还紧,是邪实,说明病还在发展。332.下利,脉数而渴者,今自愈;设不瘥,必清脓血,以有热
故也。“下利,脉数而渴”,说明里头有热。这是说那种平时饮食不节的人,里头蕴热,造成下利,这个下利不是痢疾,而是脾胃功能好,当肠胃积
攒了秽物后,人体机能就会自动将其排出,虽然腹泻,但将腹腔积热排出之后就不再泻了,所以说“今自愈”。若是腹泻不能自愈,因为腹泻没有把
热和秽物排出去,郁热伤血,就变成血痢了。333.下利,脉反弦,发热身汗者,自愈。这个临床很多见,无论是脉紧、脉弦的下利都比较重,一
般都是发烧没有汗,这是有表证,说明有表解之机。若是身上一出汗,下利就由表解了。所以治痢疾有的时候用发汗剂,用葛根汤就是这个道理。但
是没有表证,就不要用解表药。334.下利气者,当利其小便。下利气,就是下利时大量排气,大便不多,下的都是气。这是水谷不别的水泻。利
其小便,就可以痊愈。但真正有虚寒,要吃收敛、温中药,就是后面要讲的诃梨勒散。335.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者,必清脓血。下利,
寸脉反浮数,说明是外邪热盛。尺中自涩,说明里头血虚。邪热于外,而血虚于内,必伤血分,这样的下利一定便脓血。脓血型痢疾就是这种脉证。
336.下利清谷,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胀满。清是个动词,就是解大便。“下利清谷”就是完谷不化。这说明胃不但有寒而且虚,不能消化水谷。
这种情况虽然有表证,也不可攻表,若是攻表汗出,胃里头的津液再受伤,胃就更虚了,下焦的水饮会趁虚向上冲逆造成胀满。《伤寒论》中曾反复
讲过,里有虚寒证外有表证,当先温其里,后攻其表,这是定法。337.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
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下利脉沉而迟,这是里寒。其人面少赤,就是脸发红,身反而有微热,就是浮郁在表。浮郁在表
是病有从表解之机,想从表解但自身的力量不足又不能发汗,所以面红、身上又微热。这种虚寒的下利要通过表解,一定要发生瞑眩反映。所以必郁
冒,汗出而解,自表解发生的瞑眩反映。久病体虚的人,无论是自愈还是吃药中病而愈,常常发生这种瞑眩状态。昏冒、不认识人、出汗,手脚也凉
了,甚至寒战,看着挺危险,但过一会儿瞑眩过去了,病就好了。“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人若是不虚,不会有这种情况的,所以说下
虚故也。他有下利清谷的虚证,要自愈就会发生瞑眩反映,就是郁冒汗出,其人微厥。338.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晬时脉还,手足温者生,
脉不还者死。下利后,就是下利已经止了,可是没有脉,手足也厥冷,这是虚脱的样子。若是脉能恢复,手足也温了,这说明胃气恢复了,人就没问
题。若是脉不还,那是胃气败了,非死不可。这是讲下利的预后。339.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
桂枝汤。四逆汤方:方见上。桂枝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上五味,?咀,以水七升,微火
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稀粥一升,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淋漓。若一服汗出病瘥
,停后服。这一条《伤寒论》上也有。下利腹不应胀满,反而胀满,这是虚。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这是太阴病。这种胀满是虚胀虚满,是
内有虚寒的表现。身体疼痛是表证。外有表证内有虚寒,这是表里并病,应该先温其里,后攻其表,这是定法。本来就里虚,若是不救里而攻表,里
就更虚了,外邪趁虚入里就变成坏病了。若是下利清谷,身体疼痛,也是先救里,这跟腹胀满是一样的。温里只能用四逆汤。这个表证只是身疼痛,
不是表实证的麻黄汤证,而且下利津液有所失,所以不能用麻黄汤,只能用桂枝汤和营卫。若是脉实的太阳太阴合病,没有内虚可以用葛根汤发汗,
但象这种先有表证,后来又传里为下利腹胀满的并病,里已经虚了,没有再用葛根汤的机会,没有汗也不能用,因为已经里虚了。总之,下利有表证
,内不虚的要先解表。内有虚寒证的要先救里后解表,救里宜四逆汤,解表宜桂枝汤。有“脉微细,但欲寐”这种少阴证的,因有机能陈衰,要用亢
奋药温里同时解表,如用葱白配合干姜附子的白通汤。对此,《伤寒论》曾反复论述,可以参考。340.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坚者,急下之
,宜大承气汤。心下坚是实证,拒按。一般来说,下利若是没有心下坚,出现脉平问题不大,若是心下坚而脉平,肯定是实。一般情况下,下利时里
头不容易结实,可心下胃这个地方坚,说明一方面下利,一方面结实,这种病很重,如不急治很危险。因为治下利须温里,而结实又必须攻下,温里
会使结实更重,攻实会加重下利。若是错过时机,津液丧失过多,人虚致极,下之则死,不下亦死。所以必须抓住津液尚存的时机,用大承气汤急下
存阴方可救命。341.下利,脉迟而滑者,实也。利未欲止,急下之,宜大承气汤。这也是来自《伤寒论》。下利脉迟,这是胃虚胃寒应有的脉,
但脉迟与脉滑同见,说明是里有实,里实阻滞脉气,所以脉迟而且滑。这和上条一样,应急下之,宜大承气汤。342.下利,脉反滑者,当有所去
,下乃愈,宜大承气汤。这条也是脉滑但不迟。下利,脉不应该滑,脉滑说明有里实。当有所去,下乃愈,宜大承气汤。这里不说急下,因为只是滑
,没有脉迟,说明还不虚,但若再延误,就会出现脉迟滑的虚实错杂的情况。所以也得下,但不是那么急。343.下利已瘥,至其年月日时复发者
,以病不尽故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见痉病中。这说的是休息痢。原来曾经下利,已经好了,但到原来发病的时间,又复发了,这是病毒没排尽
的原因,非攻不可。这在临床上常见到,遇到痢疾一般都喜欢用乌梅这种收敛药,当时痢疾好了,但是不久又复发了,这也是休息痢的一种。尤其是
热痢,一开始就用收敛的方法治,不复发的很少。都是该攻不攻,把病毒遗留到里头了,早晚都是祸,就是痢疾不再复发,也会成为其它的祸患。很
多人认为下利就是有寒虚,用补法如吃些烧鸡蛋,当时也能好,但是不久就复发了。复发之后若是不用泻药,还补就不容易好,好了也会复发,而且
更重。对这种休息痢依法当下,宜大承气汤。说宜大承气汤而不说大承气汤主之,说明也不是非大承气汤不可,若是有恶心、胸下满,就该用大柴胡
汤。热重结实不重,也可用调胃承气汤。但若是胀满得厉害,非大承气汤不可。因为在《伤寒论》里头都讲过了,所以在这里讲的证都不全,临床还
是要辨证论治,据证选方。344.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小承气汤主之。小承气汤方:大黄四两,厚朴二两(炙),枳实大者三枚(炙)。上三
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得利则止。凡是谵语都是胃不和、有燥屎。这里说小承气汤主之,说明只是胃不和发谵语,有燥屎
但没有大的潮热,用小承气汤微和其胃就行。小承气汤比大承气汤力量差的多,虽然有厚朴、枳实、大黄,但是没有芒硝,它的解热力量差。胀的不
厉害也可用调胃承气汤。若是又胀又有热,实得都厉害,就要用大承气汤。这需要仔细辨证。345.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桃花汤方:赤石
脂一斤(一半锉、一半筛末)、干姜一两、粳米一升。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温服七合,纳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余
勿服。这条是从《伤寒论》少阴篇来的。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这说的太简单了。应该是久便脓血,下利久治不愈,快变成阴虚证了,才能用
桃花汤这种涩剂来治标。这种便脓血的下利十有八九是实证,一般用白头翁汤而不用桃花汤。但若是病得久了,有滑脱的样子,这时才会用桃花汤以
尽快止泻。一般遇到痢疾不要用它,因为它只治标不治本,容易关门留邪。桃花汤用赤石脂一斤,一半当饮片煎,一半筛成细末冲服。干姜一两,粳
米一升。赤石脂主要是收敛,稍稍加点干姜。这是温药,所以非虚寒滑脱的痢疾不能用。这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七合
,纳赤石脂末方寸匕,不到 3 克。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这个药收敛止泻的力量相当大,不可常服。因赤石脂为红色,故名桃花汤。34
6.热痢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白头翁汤方:白头翁二两、黄连、黄柏、秦皮各三两。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更
服。这个热利下重是个湿热证,就是细菌型或病毒型痢疾,这种痢疾不好治,要用白头翁汤袪湿清热。这个方剂用的都是寒凉收敛性的药,能消炎止
利,并有一定止血作用。下重,就是里急后重,经临床验证,下重只用白头翁汤效果不太好,加上六克的大黄才好,若是严重的血便还要加阿胶、甘
草。这里白头翁二两是错的,白头翁应该是三两。不愈,更服。347.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栀子豉汤主之。栀子豉汤方:栀子
十四枚、香豉四合(绵裹)。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纳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则止。下利后,是痢疾
好了,可人更烦了。言外之意是下利时就烦,下利好了反而更烦,说明里头还是有热。但是按之心下濡,里头没有结实。这种烦是虚烦,栀子豉汤主
之。需要注意的是,这个虚烦不是虚衰的虚,是相对于承气汤证的胃家实而言的,就是没有结实的烦。栀子豉汤是专治烦的,心中懊憹。方后说得吐
则止,很多人以为它是吐剂,其实这个药一般不吐,更不是催吐剂。348.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通脉四逆汤方: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甘草二两(炙)。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下利清谷而厥”,这
是里寒。但是反有外热汗出,就是里寒外热。这与白通汤的其面戴阳不同,戴阳是在上头,还有表证,要汗出而解。这个是外热但脸色苍白,不是浮
阳戴面,更不是要从表解。这个汗出是虚脱。凡是阴寒重证而外边有热,这都是无根之火,是虚阳外散,非常危险,所以赶紧用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逆汤就是四逆汤又加重了附子、干姜的量。附子用大者一枚,干姜用三两,强人可以加到四两,两个药都加重了,就是要温中以恢复胃气。附子有亢奋作用,有强心作用。下利清谷,四肢厥冷,同时再汗出不止,这种热不是真热,是虚脱,所以赶紧用通脉四逆汤来挽救。349.下利肺痛,紫参汤主之。紫参汤方:紫参半斤、甘草三两。上二味,以水五升,先煮紫参,取二升,纳甘草,煮取一升半,分温三服。疑非仲景方。这个下利肺痛不对,应该是下利肺痈,紫参汤主之。这里说的肺痈就是肺癌,肺为水之上源,肺出了问题不能制下,出现下利,只能从肺论治。紫参是苦寒药,能治心腹坚、邪气积聚,是治肺癌的要药,而且能通二便,配合甘草缓急止痛。350.气利,诃梨勒散主之。诃梨勒散方:诃梨勒十枚(煨)。上一味,为散,粥饮和,顿服。(疑非仲景方)前面在讲过,“下利气者,当利其小便”,这里又说气利用诃梨勒散主之。因为气利有虚实之别。一般下利气把水分消掉,解决水谷不别就行,但若是里头有虚寒,排出的气都是冷的,就应该用温性的诃梨勒散。诃梨勒常称之为诃子,性温而收敛,专治虚胀冷气。下面是林亿等从别处找来的方剂。351.附方:《千金翼》小承气汤,治大便不通,哕数谵语。方见上。哕数者就是哕逆得相当厉害。前面讲过要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则愈。这条就是例子。若是大便不通,哕逆频数,再有谵语,可以用小承气汤下之。这个哕逆就是由于谷道不通造成的,孙思邈提出这个方剂是对的,有谵语才可以用小承气汤通大便。352.《外台》黄芩汤 治干呕下利。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干姜三两、桂枝一两、大枣十二枚、半夏半升。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分三服。《外台秘要》这个黄芩汤与前面讲的黄芩汤不一样,近乎半夏泻心汤这类药。里头有黄芩、人参、干姜、 桂枝、大枣、半夏。人参、干姜健胃,半夏止呕,同时有黄芩黄连解烦止利。黄芩、黄连都治下利解烦,所以它治干呕下利,与半夏泻心汤差不多。
献花(0)
+1
(本文系新用户95892...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