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 学 设 计
课题 .2二次根式的性质(1) 课时 课型 新 授
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
1、经历二次根式的性质:
②的发现过程,体验归纳,猜想的思想方法。
2、会灵活运用上述两个性质进行计算和化简二次根式。
能力目标:
经历探索二次根式的性质的过程,发展观察、归纳、概括等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并熟练掌握上述两个性质。
情感目标:通过观察发现、动手操作、大胆猜想、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学习的乐趣并积累一定的审美体验。 重点难点及突破措施 重点:理解二次根式的两个性质
难点:灵活应用两个性质进行简单的计算和化简
教法:
分析引导 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
突破措施:小组合作交流,精讲多练
注意问题:注意两个公式的区别 教 具准 备 小黑板 板 书设 计 复习巩固二次根式的定义
例2
分析 分析
解 解
教 学 过 程
(包括导引新课、依导学、作业设计等)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同学们,在初一时我们学过绝对值,请同学们回想一下:一个数的绝对值和这个数之间的数量关系。
老师提问学生回顾思考,独立回答
板书: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即
二、引导操作,探究新知
第二个问题,请同学们思考: 什么是二次根式?
老师提问学生回顾思考,独立回答
教师要注意强调被开方数的取值范围。
板书:形如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
三、合作交流 探究新知
计算:(1) (2) (3) (4)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指定中等水平的同学回答。
第三个问题:同学们,通过你们的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通过练习、观察发现、总结规律,得出性质
板书:= a
很好,下面请同学们再计算以下几题,注意和上面的前三个小题区分联系:
(1) (2) (3)
谁能总结一下=?
学生小组讨论总结,由小组长提交结论,教师作适当修正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第个性质(板书):
四、指导应用 深化理解
例1:化简
(1) (2)
解:(1) (2)
教师
注意:(1)被开方数中的底数的取值范围。
(2)题中的被开方数是含字母的整式,应先将它变形为另一个整式的平方,然后应用性质化简。
(3)今后如果没有特别说明,本章中根号内的所有字母都表示正数。
五、继续观察 拓展提高
练习:(1)化简: ; ;
教师:进一步强调被开方数中的底数的取值范围。
(2)若=a,则实数a在数轴上的对应点在( )
A、原点的左侧 B、原点的右侧 C、原点或原点的左侧 D、原点或原点的右侧
(3)化简:
学生独立计算,交流结果。
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表述意见,然后作适当点评。
六、反馈练习 落实新知
很好,下面我们继续来探究二次根式的其他性质:填空
(1)、
(2)、= , ;
教师:
要注意的条件,因为只有都是非负数公式才能成立,启发学生明确为什么必须.
(3)、
师:比较每小题中的两个等式,你发现了什么?能用字母表示你发现的规律吗?
从运算顺序看,等号左边是将非负数先做乘法求积,再开方求出积的算术平方根,等号右边是先分别求的两因数的算术平方根,然后再求两个算术平方根的积.
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第个性质
积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
即
积的算术平方根,等于积中各因式的算术平方根的积(各因式必须是非负数).
例2:
1、把下面各数分解因数:
(1)8; (2)25; (3)27; (4)500.
解:(1)8=42; (2)25=55=; (3)27=93; (4)500=1005.
通过本题复习分解因数,为利用积的算术平方根公式化简二次根式打下基础.
2、化简:(1) (2)
解:(1)==35=15;
()=
运用二次根式的两个性质解决基础的运算问题
讲解时教师要:规范书写,强调运算程序
练习:1、判断下列等式是否成立?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并改正:
(1)、=×; (2)、
(3)、 ; (4)、。
学生口答,教师指导
2、课本P随堂练习 小结 :让学生通过自我评价的方法来反馈本节的知识掌握情况作业设计 教 学 后 记
(包括达标情况、教学得失、改进措施等)
1 / 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