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数学说课稿
2023-02-16 | 阅:  转:  |  分享 
  
数学— — —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小学数学组01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下面开始我的

说课。

一、说教材

(一)说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学习内容,是小学生学习整数除法的最后阶段,是整数除

法的完成和提升阶段。本课是在学生掌握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本课的教学具

有一定的总结性和概括性。学习这部分内容,有利于学生完整地掌握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为以后进一

步学习小数除法积累经验。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不够商1写0占位的意义,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商末尾有零的除法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两位数除法计算方法的掌握,并能

初步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地进行计算。培养分析、比较、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自觉

验算的好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不够商1写0占位。

教学难点:理解算理并比较熟练地计算这类除法题。

二、说教法

本节课根据“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理念,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以学生的主动探究为主线,

先以复习引入,再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合作讨论,从而发现灵活的试商方法,并运用所学知识解

决问题。

三、说学法

根据学情我设计了“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实践应用”的学习方法。在算法探索、分析比较环节中,在

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合作讨论:把除数看作哪个数试商?学生在讨论中交流各自的想法,掌握灵活

试商的方法,从而达到算法多样化和优化的目的,并在后面的练习中进行实践应用。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52÷13=        600÷20=        7200÷36=        640÷16=

在口算过程中说一说计算52÷13和600÷20时是怎么想的?

2.笔算

750÷5=        900÷6=

1

订正时,要求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特别要强调,在求出商的最高位以后,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

1,就对着那一位商0。

设计意图:旧知的复习是为了唤起学生对新知的预判,也是为学生接下来的学习做必要的铺垫。

(二)探究新知

1.两位数除三位数

(1)导入

教师:通过刚才的复习,说明同学们对除数是一位数商末尾有0的除法掌握得很好。

出示问题:学校共有612名学生,每18人组成一个环保小组,可以组成多少组?

教师:你怎样理解“可以组成多少组”这个问题?你认为商是几位数?

设计意图:新知的学习是在旧知的基础上,有意义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在自己的知识储存中选取有用

的旧知作为探求新知必备的“食粮”。

(2)探究方法

预设如下:

教师:先算18除什么数?

学生:先看被除数前两位,18除61个十,商3。

接着问:这个3表示的是什么?余下的是多少?

学生:商3表示3个十,余下的是7个十。然后用18除72,商4。

设计意图:在新知教学中,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商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的方法,学生在解决的过程中

会产生认知的冲突,以前学的是被除数的前两位不够,看前三位,而现在够了,怎么办呢?通过学生自己去

经历这一过程,探索出商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的方法,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起的始终是穿针引线的作用。

(3)试一试

989÷43=        244÷58=        68÷26=

2.两位数除三位数,商末尾有0

出示:930÷31=

①学生试算930÷31,一名学生在黑板上计算,教师在下巡视,及时发现学生尝试做题时出现的问题。

②教师:这道题的商是多少?为什么?被除数十位上的商是3,已经没有余数了,为什么还要在个位上

商0?

③小组讨论,充分发表各种见解。

预设各种理解:

a.因为根据除法的计算法则,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要对着那一位写商;如果不够商1,就要在那一位

上商0,所以商的个位上就写0。

b.被除数十位上的商虽然是3已经没有余数了,但个位上的0除以31仍然得0,所以商的个位应写0。

c.因为930÷31商的首位在被除数的十位上,商应该是两位数,所以应该是30。

d.因为除到被除数的十位商3,除到被除数的个位商0,表示商是30个一,也就是30,所以个位要写0。

e.如果商的个位不写0,商是一位数3,不表示两位数30,经验算,3×31不等于930,所以商不是3。

2

教师对学生的各种见解充分给予肯定,然后指导商写得不完整的同学把商写完整,从而使学生再次体

会到:做除法时除到被除数十位正好没余数,而个位是0,只要在被除数个位上商0就可以了。

注意:教师要强调这个0不能丢,并用红色粉笔描一描这个末尾0。

设计意图:课堂上设置“大问题”,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把学习的内容留白,让学生自己去填写,

充分调动了学生探求的积极性,也给学生探求留下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3.对比练习

(1)练习

把被除数改成940,即940÷31。

教师:想一想这道题与刚才那道题有什么不同?做题过程中有疑问的可以跟同桌议一议。

结合板演竖式提问:当十位上商3后,出现了余数“1”,为什么还要把被除数个位上的0移下来?引导

学生明确因为十位上的余数“1”表示一个十,把个位上的0移下来,余数则表示是10。

提问:商的末尾不添0行吗?为什么?

教师强调:商的末尾不添0,商就不是两位数,也就不能表示3个十,而只是3;同样若商的末尾不添0,

根据“被除数=除数×商+余数”验算,结果也不能等于被除数。

设计意图:虽然把例题改为练习题,但却给学生指引出探求的方向、方法,留给了学生探究的空间,巧妙

地把学习难度降低了,也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2)比较

教师提问:比较两道例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口述:相同点— — —都是商末尾有0的两位数除法。不同点— — —前一道没余数,而后一道有余数。

师生共同小结商末尾有0的除法,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没有余数,商末尾的0必须写上;一种是有余数但

不够商1时,也要用0占位。为了防止商末尾的0丢掉,可在计算前判断商的位数,计算后进行验算。

(3)做一做

722÷36=        901÷90=

教师:边做边想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笔算方法。

(4)小结

师生共同小结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①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先用除数试除被除数的前两位,如果它比除数小,再试除数前三位。

②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在那一位上面写商。

③求出每一位商,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和总结,帮助学生梳理笔算除法的方法。

(三)新知运用

1.做一做

784÷54=        649÷31=        364÷12=        762÷38=

2.判断

下面的计算对吗?

3

902÷22=41        583÷19=30… … 13

教师:在笔算除法时有没有需要提醒大家的?

设计意图:练习做到有层次、有梯度,类型多样,使学生学得既扎实又灵活。不局限于例题的学习,用错

例进行举证可以帮助学生杜绝同类错误的发生。

3.解决问题

刘叔叔带700元买化肥,买了16袋同一种化肥,剩60元。每袋化肥的价钱是多少?

教师: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预设:花了的钱不知道,要先求,因为剩了60元,只有去掉这60元,剩下的钱才是用来买化肥的。

学生自主完成计算过程。

(四)全课小结

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在试商的过程中,应注意什么?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的聆听。

4

数学— — — 《多边形及其内角和》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初中数学组01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一章第三节《多边

形及其内角和》的第二课时。我将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从以下七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多边形的内角和是三角形内角和知识的拓广和发展,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深化,是后面学习多边形镶嵌

的基础,也是今后学习空间几何的基础,学好多边形内角和的内容,为学生认识探索客观世界中不同形状物

体存在的一般规律打下基础,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有很大的帮助。

(二)教学目标分析

新课程标准注重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猜想、归纳等探索过程。根据新课标和本节课的内容特点我确定

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并能熟练运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测量、类比、推理等数学活动,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

理性,发展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把多边形转化成三角形体会转化思想在几何中的运用,同时体

会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动手实践、相互间的交流,进一步激发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体验猜想得到

证实的成就感,在解题中感受生活中数学的存在,体验数学充满探索。在探索过程中激发、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基于以上教学目标,我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

教学难点:探究多边形内角和时,如何把多边形转化成三角形。

本节课我借助课件辅助教学,可以更好的突破重难点,增强直观效果,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课堂

效率。

二、说学情

我所任教的班级,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由于自小独立性较强,具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喜欢

合作讨论,对数学学习有较浓厚的兴趣。大部分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较好。本节课让学生通过实验探

索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在此之前学生对三角形、特殊四边形的内角和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和认识。估计学

生在探究任意四边形内角和时会想到量、拼、分的方法,但是分割“多边形为三角形”这一过程会是学生学习

的难点,在探究的过程中要想办法把难点分散,有利于学生对本课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三、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借鉴了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在做中学”的理论和叶圣陶先生所倡导的“解放学生的手,解放学生

的大脑,解放学生的时间”的思想,我确定如下教法和学法:

1.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我采用启发式、探索式教学方法,意在帮助学

生通过观察,自己动手,从实践中获得知识。整个探究学习的过程充满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

5

动,体现了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而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2.学习方法

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设疑,解疑,组织积极互动、有效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猜想,使学生

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请学生观察“上海世博园”的宣传视频。从“情境认知理论”得知:图文加情境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

率,而图文和情境并用可使效率提高到300%。通过观看上海世博园视频,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并

引导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将建筑物的外观抽象成已知的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多边形。

提出问题: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设计这个问题是因为探索多边形内角和与边数关系的根本方法是

把多边形转化为多个三角形,以此唤醒学生已有知识“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有助于解决后面的问题。

接下来提出问题:正方形、长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学生回答后进入新课内容,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个确

定值,引导学生猜想任意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唤醒学生已有知识,将有助于本堂课问题的解决,也为后

面习题的解决做铺垫。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活动1】

猜一猜:围绕“任意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多少度?”这一问题引导学生从正方形、长方形这两个特殊的多

边形的内角和入手,很容易猜测出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

议一议:你是怎样得到的?你能找到几种方法?

这个环节学生可能出现“度量”“剪拼”“作辅助线”等甚至更多的方法。为此我又抛出问题:五边形、六

边形、七边形的内角和怎么求?你发现了什么?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自然过渡到用作辅助线的方法求多边

形的内角和,同时也要告诉学生在测量和剪拼活动中可能会产生误差,由此感受到作辅助线在解决几何问

题中的必要性。

这一环节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合作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方

式方法,发展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推理能力。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适当的引导学生利用作辅助线的

方法把多边形转化为三角形,鼓励学生寻找多种分割形式,深入领会转化的本质— — —将四边形转化为三角

形来解决。然后让学生表达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用电脑演示四边形分割成三角形的多种方法让学生体

验数学活动充满探索,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想一想:这些分法有什么异同点?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教师给予适当的评价和鼓励。教师在学生回

答的基础上小结:借助辅助线把四边形分割成几个三角形。分割的关键在于公共点的选取,并演示公共点在图

形内、外、顶点处。利用三角形内角和求得四边形内角和,这是数学学习中一种常用的转化的思想方法。

【活动2】

做一做:选一种你喜欢的上述分割的方法,类比求四边形内角和的方法求五边形、六边形、七边形等多

边形的内角和,让学生再一次经历转化的过程,加深对转化思想的理解,通过增加图形的复杂性,再一次经

历转化的过程,加深对转化思想方法的理解,体会由简单到复杂,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多边形的对角线,我们来看对角线与多边形的边数和多边形的内角和之间有什么

关系?

6

议一议:

问题1:对比上面探究四边形内角和的过程,你能得出五边形的内角和、六边形的内角和吗?

问题2:能否采用不同的分割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问题3:n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

【活动3】

想一想:采取表格的形式,首先请学生找出多边形分割成三角形的个数,再根据三角形个数求出多边形

的内角和。

学生分组讨论、归纳分析并展示自己发现的规律,要求用已“探究”的不同多边形来有条理地发现和概括出

多边形的边数与内角和之间的关系,水到渠成地归纳、类比推出n边形的内角和公式,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思

考问题的方法。根据本组探究过程填写下面表格的第三、四、五列,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尝试完成第七列。

多边形的边数4 5 6 7 … n

分成三角形个数2

多边形的内角和360°

   由于学生不熟悉完全归纳法,采取表格的形式使归纳更富条理性。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多边形内角

和公式(n-2)×180°,我又鲜明地指出:n表示什么?但是学生有可能出现其他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比如:由

四边形内角和求五边形内角和,由五边形内角和再求六边形内角和,依次类推,边数每增加1条内角和就增

加180°。但是这种方法给活动3公式的得出带来困难。所以教师要因势利导,给学生正确的评价。在探索

的过程中再一次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表达能力,以及选择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的能力。

练一练:为了使学生达到对知识的巩固与应用,我特地设计了一组(5个)即时抢答题,通过这些题目学

生当堂训练、独立计算,并根据学生都喜好竞赛的特点,采用抢答式完成。运用所学公式解决问题并巩固、

理解、记忆公式。

抢答:

(1)过一个多边形一个顶点有10条对角线,则这是       边形。

(2)过一个多边形一个顶点的所有对角线将这个多边形分成五个三角形,则这是       边形。

(3)多边形的内角和随着边数的增加而        ,边数每增加一条时它的内角和增加       度。

(4)十二边形的内角和等于       度。

(5)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等于720°,那么这个多边形是       边形。

(三)例题讲解,知识巩固

在此,我设计了2个例题,并对教科书上的例题作了较小的改动,书上的例1简略讲解,这个例题就是对

四边形的内角和的简单应用,对于学生来说比较简单;对于例2我把书中第25页习题第9题变成例题,这一

道题目具有较好的典型性,特别是知识间的融会贯通,主要要求学生掌握:三角形、五边形的内角和,正五边

形等相关知识。

(四)分组竞赛、情感升华

(1)智慧大比拼

内容:活动1。

通过新颖的形式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主动参与活动的热情。学生利用当堂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巩

7

固本节知识。

(2)拓展探究

内容:用一把剪刀,将一张正方形卡片一个角截去,剩下的卡片是一个几边形?它的内角和是多少?

小组合作探究,引导学生分析可能的每一种截取情况,根据不同截法得出不同结论。鼓励学生积极参

与思考、大胆尝试、主动探讨、勇于创新。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合作交流的重要性,体会成功的喜悦。

(3)情系世博

内容:2010年5月1日世博会在上海拉开帷幕,小明为了纪念这一特殊时间,他想用2010°设计一个多

边形,他的愿望能实现吗?

引导学生利用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解释小明的设想能否实现。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以及与实

际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并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五)畅所欲言、分享成果

请学生谈自己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并整理自己参与数学活动的经验,回味成功的喜悦,形成良好的学习

习惯,同时也是给学生正确地评价自己和他人表现的机会,这也是给教者本身一个反思提高的机会。通过

这个环节使学生对这节课所学的知识系统化,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六)布置作业、课后提升

(1)习题11. 3第2题、第4题。

(2)选做题:用另外一种作辅助线的方法证明多边形内角和定理。

采用分层布置作业,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体验成就感,从而贯

彻因材施教的原则。

五、说教学评价

评价学生,不仅仅是一个手段和结果,它对学生的人格、个性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新课程下课程

的评价应把形成性、发展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在实践中我打算在课堂上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1)评价学生在学习中各种能力(如表达、想象、动手、思维、自学能力等)的发展情况。

(2)评价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创新表现。

(3)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身边事物、社会现实的关注程度。

评价必须最大限度地考虑综合结果,要以培养学生的荣誉感、自尊心和进取心为目的,使其产生获取成

功的动力。

六、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的板书设计力求简洁明了,便于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总结,并体现教师的示范作用,突出本堂课

的重难点,及主要的思想方法。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设计说明,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等来说明这节课“教什

么”和“怎么教”,并且阐明了“为什么要这样教”。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的聆听。

8

数学— — — 《对数函数及其性质》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高中数学组01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对数函数及其性质》(第一课时)。下面开

始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一)说教材地位和作用

对数函数是高中数学教材人教版必修1引进的第二个基本初等函数,是在学生学习指数函数和对数的

运算后学习的内容。本节课通过实际问题,引入对数函数,学生利用学习指数的方法来探索和研究对数函

数的图像、性质,体会数形结合、概括归纳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对数函数是本章一类重

要的函数,蕴含着很重要的数学思想。

(二)说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指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通过具体实例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能借助计算机或计算器画出

具体对数函数的图像,探索并理解对数函数的性质。所以我制订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对数函数的定义,掌握对数函数的图像、性质及其简单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探索对数函数解析式、图像、性质的过程中培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

严谨的思维和科学正确的计算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学会认识事物的特殊与一般性之间的关系,构建和谐的课堂氛

围,培养勇于提问,善于探索的思维品质。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主要学习对数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求对数函数的定义域。根据课程标准我将本节课的重

点确定为对数函数的概念、图像、性质的掌握。

学生的基础较好,大多数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好,因此可以通过描点,让学生动手画图象,观察图像的特征,

进一步理解性质,因此我将本课的难点确定为用数形结合的方法从具体到一般地探索、概括对数函数的性质。

二、说学情

对学生现有发展水平的充分认识对教学至关重要,因此我对学生的学情做了如下分析:

第一,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了指数函数及对数的运算;第二,学生具备“通过观察、分析、概括等活动获得

数学结论”的经验,有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数学建模能力和合情推理能力。

三、说教法和学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还

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针对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本节课以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师启发引导为主,以多媒体演示为辅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本节课我从在指数函数一节曾经做过的一道习题入手,这样以旧代新逐层递进,不仅使学生容易理解

9

而且还体现了指对函数间的密切关系。我的引题是这样的:

引题:一个细胞由一个分裂成两个,两个分裂成四个… …依此类推。

1.求这样的一个细胞分裂的次数x与细胞个数y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 256个细胞是这个细胞经过几次分裂得到的?那么要得到1万、10万个细胞需要经过多少次分裂呢?

第1问学生很容易得出是指数函数:y=2x。再看第2问,通过思考学生分析出这是个已知细胞个数求

分裂次数的问题,即已知y求x的问题,即x=log2y,紧接着问学生:“这是一个函数吗?”将知识迁移到函数的

定义,即对于任意一个y是否都有唯一的x与之相对应,为了方便学生理解,可以借助指数函数图像加以解

释,得出x=log2y是一个函数,但它又和我们平时所见过的函数形式上不一样,我们习惯上用x表示自变量,

y表示函数,所以可将它改写成y=log2x,这样的函数称为对数函数。这便引出了本节课的课题。

由于有了之前学习指数函数的基础,学生很容易就可归纳总结出:对数函数的一般形式:y=logax(a>0,

且a≠ 1),并求出定义域x∈ (0,+∞)。

(二)探究新知,加强理解

得到了对数函数的解析式,学生自然而然就会想到该研究它的图像了。我的想法是这样的:一方面描点法

画图是学生需要熟练掌握的一类重要的画图方法,而且学生对自己画出的图像和归纳总结的知识记忆会更加

深刻,所以我将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自主探究,然后同学间互相讨论,并根据图像归纳出对数函数的性质。另

一方面,研究对数函数图像主要是研究底数a对图像的影响,以及底数互为倒数的两个函数图像间的关系。

我用几何画板做了一个底数a变化时图像也随着变化的课件。通过底数a的变化,会出现不同的对数

函数图像,学生会发现无论a怎样变化,图像的特点与由特殊函数总结出的规律一样,所以可以由特殊推出

一般结论,还能得出对数函数图像其实可以按以下两种情况分类:a>1和0
比指数函数的性质,自己归纳出对数函数的性质并总结在学案上。至此,对数函数的图像及性质就由教师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归纳总结出来了。

(三)讲解例题,强化应用

例题: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1. y=logax2      2. y=loga(4-x)      3. y= 1log

2x

      4. y=loga(2-x)      5. y= log3x。

解:(略)。

设计意图:本例主要考查学生对对数函数定义中底数和定义域的限制的认识,加深对对数函数的理解。

(四)归纳小结,巩固双基

本节课我让学生自主归纳,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还能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做

简要的回顾。然后我再对学生的发言做最后的小节。可以总结为:

在知识方面:a.学习了对数函数的图像及其性质;b.会应用对数函数的知识求定义域;c.会利用对数函

数单调性比较两个对数的大小。

思想方法方面:体会了类比、由特殊到一般、分类与整合、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

(五)布置作业,提高升华

最后一个环节是布置作业,这是一节课提高升华的过程,也是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和思

10

想方法的关键。本节课我安排了两个作业,必做题和思考题,其中思考题是让学生思考“既然本节课我们一

直是通过指数函数来研究对数函数的,那么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

五、说教学评价

根据本节课的特点,我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教学评价:

1.关注学生在整个探究过程中的表现,包括学生的投入程度、思维水平的发展。具体体现在:在对数函

数概念形成的过程中,观察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学生的概括问题的能力;在对数函数的性质的探究过程

中,考查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练习中检测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情况。

3.根据学生在课堂小结中的表现和课后作业情况,查缺补漏,以便调控教学。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的聆听。

11

献花(0)
+1
(本文系公职资料库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