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45年,契丹军队南侵,进军到阳城,将后晋军包围了。
阳城是今天的山西晋城。
后晋军的统帅叫杜重威,这是一个平庸无能之辈,他依靠和后晋皇帝石敬瑭是连襟关系,做了统帅。
石敬瑭,历史中著名的儿皇帝,本来是五代十国时期,后唐的大将军,他背叛后唐,投靠契丹,割让幽云十六州,做了后晋的皇帝。
后来,契丹看到后晋这么软弱,就兴兵南下,想要吞并后晋。
后晋软弱,但后晋那些将军却不软弱,他们要和契丹硬碰硬干一仗。这一仗,就在阳城打起来了。
双方打了一天,打成了平手。契丹动用了它的重装骑兵铁鹞子。
到了夜晚,突然刮起了东北风,风势很大,契丹没有进攻。
天亮后,狂风更为猛烈。契丹人借助风势进攻,他们跳下马来,拿着短兵器,顺风放火,烟雾遮天,声势浩大。
顺风进攻,攻势更强,这点没错。但是,契丹人错在从马背上跳下来,他们从骑兵变成了步兵。
铁鹞子攻击力很强,而现在跳下马背,脱掉铠甲,那就不是铁鹞子了。
后晋将领看到这样,纷纷请求出营迎战。可是,主将杜重威吓破了胆,他说,风势过去了再说。
步军都监李守贞说:“契丹兵多,我们兵少,现在漫天风沙,敌人也看不清我们有多少兵力,正好反击。如果等到风停了,敌人查看清楚了我们的虚实,这里的人就剩不下多少了。”
李守贞走出营帐,大声疾呼:“跟我一起出去,击退敌人。”
杜重威害怕,拦住了李守贞。
李守贞说:“大将军您善于守城,就守在这里,我带着一部分人出去和我敌人决一死战。”
杜重威也不是善于守城,他只善于退缩。他守城的时候,契丹军掠夺百姓,大摇大摆地从他的城门前走过,他也不敢开门攻击。李守贞说他善于守城,是为了给他面子。
将军药元福说:“现在军中断绝水源,士兵饥渴无比,等到风停下来,我们就都做了俘虏。现在敌人认为我们不敢逆风交战,如果我们偏偏交战,就能够出其不意击败敌人。”
将军符彦卿说:“与其束手待毙,不如以身殉国。”
将领们一齐跨上战马,冲出阵营。士兵们也爬上马背,紧紧跟随。
当时,狂风大作,天昏地暗,对面看不清人。后晋的一万骑兵在七万人的契丹军队中横冲直撞,大声呐喊,逢人就杀。契丹舍弃了骑兵,全部步战,自然落于下风。
契丹大败而逃。
药元福,后来成了五代名将,一直活到了宋朝,官居一品。
杜重威呢?早就死于五代十国时期的混战中。
兵法上有句话,叫做“置之死地而后生”。
逆风作战,风险极大,没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心,是不会成功的。
夜战、暑战、寒战、雨战、风战,都是人力无法改变的境况,在这种状况下作战,只要借助天气特点,遵循战场规律,取胜的把握性就很大。
除此之外,还有人为知道的烟雾天。
点火生烟,烟雾弥漫,让敌军无法知道我的虚实,敌军想要进攻而不敢进攻,想要撤退而逡巡不前。有时候,烟雾中似乎藏着我千军万马,似乎布置了埋伏,敌军裹足不前,犹豫再三,正好给我提供了进攻的机会。有时候,烟雾却又遮挡了我的行军路线和兵力部署,在敌人放松了警戒时,遭到突然打击。
一般来说,烟雾不会无故而起,如果战场上突然有了烟雾,一定要小心应对,及时判断出敌方的意图,早早做好防备。
战场上的蛛丝马迹,都会将战争引向不同的结局。
三国时期,良将众多,魏国的张辽、张郃、徐晃,蜀国的关羽、张飞,吴国的甘宁、太史慈,都是智勇双全的良将,为后世茶余饭后增添了取之不尽的话题。
那么,这些良将之间的对决,情况又如何?
张郃和张飞之间确实有过对决。地点在巴西郡。
巴西郡,在今天的重庆四川一带。四川盆地,天府之国,刘备捷足先登,曹操气坏了,派兵攻打。
曹操从关中来。从关中到四川,先得经过汉中,汉中收降了汉中的张鲁,准备向四川继续用兵的时候,后方叛乱,曹操就把夏侯渊留下来镇守汉中,自己回到大本营灭火。
和夏侯渊一起留守的,还有张郃。张郃是曹操非常欣赏的良将,他奉命去攻打巴西郡,想把巴西郡的百姓迁徙到汉中。汉中盆地,草木茂盛,土壤肥沃,需要大量的人来开发。
而守卫巴西郡的,是张飞,他被刘备封为巴西太守。
张郃和张飞对峙了五十多天,谁也占不到上风,两人都是当世的杰出将领。
张郃就给张飞用计,他在岔路口埋伏了一支军队,然后自己诈败,把张飞引到伏击圈,伏兵杀出,前后夹击,张飞可擒也。
张飞是巴西太守,对巴西的山川地形了如指掌,张郃想给张飞用计,张飞已经看明白了,但是他装着不明白。
张郃挑战,张飞出战,交战不久,张郃就开始诈败。张飞在后追赶。
追到了岔路口,张飞派人在岔路口点燃柴草。火焰熊熊,漫山遍野,烟雾弥漫,对面看不见人,张郃的伏兵无法冲出。
张郃一路狂奔,想等着伏兵在后杀出,他回身再战。可是,伏兵始终没有出来,而张飞又在身后追杀甚急,张郃兵力稀少,无法抵挡,只能拼命奔逃。
这一仗,张郃兵将伤亡惨重。
《三国演义》把张飞写成了一个满脸胡须的粗豪汉子,真实的张飞不是这样的,史书中说给他喜欢画美女图,擅长写草书。书画精奇的人,肯定不是一个赳赳武夫。
史书记载,关羽张飞都是“万人敌”。可见,张飞属于文武全才,和民间传说的完全不一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