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朝花夕拾 临近元旦与腊八,谈谈公历
2023-02-16 | 阅:  转:  |  分享 
  
朝花夕拾 | 临近元旦与腊八,谈谈公历“年”从何而来?“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童谣中说的“腊
八(节)”,即是腊月(农历十二月)初八,过了这天,“转眼又是新春到,全家团圆真热闹”。自此往后一个月,人们就会主动把日历(表)转换
成农历,欢欢喜喜过“新年”。但是,“年”是什么,这又绕不开历法。中国现行两部历书(历法),一是官方公务的洋历(即公历),一是指导农
事及民俗节日的夏历(即农历)。农历,精妙绝伦,奇辞奥义,人所不能晓。即使是看似最简单的公历,你我真的就熟稔其义吗?不,不过是一知半
解,略知皮毛而已。如若要探究公历的来龙去脉,我们必定离不开三套历法,即古埃及的太阳历,古罗马的儒略历(含努马历),以及16世纪罗马
教皇的格里历。今日,假腊月初八的“荣光”,提取前文,重新回顾一番阳历的来龙去脉,抑或可解些许疑惑。但是,由于历史过于庞杂,囿于笔者
水平能力,定有疏漏,但求谅解。古埃及太阳历最初在公元前3000年(一说距今6000年前),埃及先民就已经使用根据尼罗河涨落规律及天
狼星运行周期而制定的历法,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太阳历。与其他地方的河水泛滥不同,尼罗河泛滥(涨水)基本是定时定量(略有出入),即准
时准点涨落,且无“洪水滔天”的灾害。所以,古埃及人就据此发展农业生产(兴修水利、开渠筑坝)和历法制定。伟大的导师马克思说:“计算尼
罗河水涨落的需要,产生了埃及的天文学。”每年6月中下旬开始,青尼罗河流域暴雨,开始普遍涨水,洪水裹挟着大量腐草及藻类来到下游,把河
水染绿,并散发臭味,这就是泛滥前的“绿水”。7月以后,青尼罗河水剧增,携带大量泥沙,把河水染成红褐色,称为“红水”。到了11月份,
水位逐渐下降,恢复正常。当尼罗河的潮头来到古埃及首都孟菲斯(今开罗西南)附近时,天空中的天狼星与日同升(即“偕日升”——随着季节的
变换,恒星或月球及其他行星隐伏一段时间后,又重新在拂晓时分可见,但略早于太阳一起从东方地平线升起的现象),出现在地平线上。古埃及人
将每次泛滥时间及天狼星升落时间刻在竹竿上(类似结绳记事),然后加以比较发现,每次泛滥总是间隔365个昼夜左右。与现代的以气候特点为
划分的季节不同,古埃及人依据尼罗河涨落及作物播种周期,将一年分为三季,分别是泛滥期(inundation,又译作“洪水季”,7月—
10月)、播种期(subsidence,又译作“回落季”或“生长季”,11月—次年2月)和收获期(harvest,3—6月)。每个
季度4个月(一年12个月),每月30天,岁末加5天(闰日)为宗教节日。注意,天狼星偕日升的周期,与太阳年(又称回归年——365天5
小时48分46秒)略有差异——大致一年少0.25天(每隔4年,比实际提前1天)。换言之,每过120年相差一个月,经过730年,历法
上的时间就比实际时间推进了半年(即冬夏颠倒)。到了第1461年,偕日升那天又成了一年的开始,这就是天狼星周期(1460年一轮回)。
古罗马太阳历“1罗慕路斯历当今世界通用的公历起源于古罗马历法,但是古罗马历法很大程度上却有借鉴古埃及太阳历。儒略前历法(公元前75
3年,罗马王国开国领袖罗慕路斯制定),最初承继了希腊的历法(太阴历),一年分10个月(304天,含6个30天的月份和4个31天的月
份),开始于现在的三月份(March,即为新年及一年之始),结束于现在的十二月。这一点,我们可以根据目前保留的(英文)月份词干得到
“蛛丝马迹”,诸如英语中的9月(September,其中“septem”即数字“七”)、10月(October ,其中“octo”
即数字“八”)、11月(November ,其中的“novem”即数字“九”)和12月(December,其中的“decem”即数
字“十”)都保留着拉丁语本义。一年304天,与回归年相比,还有61天是无名称及不定期的月份,成为年与年之间的(漫长)冬日。注意,最
初的古罗马历,是以月相变化周期为的阴历,一年包含10个历月,有的历月是29天,有的历月是30天。十个月过后,还有70多天,作为年末
休息日,不计入历月之内。休息过后,以草木萌发开始的祭神,作为第二年的开端。那个时候,各月没有名称,也没有标注顺序密码。“2努马历传
说,罗马城的建立者(罗慕路斯)在位时期,十个历月开始拥有自己的名称。但是,罗慕路斯历法之中,月份与季节无固定的对应关系,容易出现季
节颠倒而月份不分的状况。后来,罗马上古七王之一的努马·庞皮利乌斯(Numa Pompilius)进行了一次历法改革,给全年增加了两
个月,缩短了当时一个罗马年和一个回归年长度之间的差距。努马(又译作“努玛”)将原本的冬日分成两个月份,即在年前加上Januariu
s(拉丁语,源于Janus,即“雅努斯”,古罗马守护神,拥有注视未来、回顾过去两副面孔)及年尾加上Februarius(据说与“死
神”有关,表示洗涤罪恶之意)。新增的两个月份,原本应是一年之末,但在后世生活中逐渐成为年初的两个月——公元前153年,执政官就职时
间从3月(Martius)1日提前到1月(Januarius)1日。古罗马的历法是304天,为了和希腊的历法历年一致,努马就增加了
一些天数,一年有355天(实际上354天更接近阴历的十二个月,古罗马人采用355天,可能是跟当地人自古有一种迷信认为偶数不吉利有关
),12个月(分大小月,大月31天,小月29天)。但是,新增的51天,不够两个整月,于是罗马人又对旧历法重新调补。他们从原来历法中
为30天的六个月中,各自抽取一天出来,这样连同原来增加的51天,共有57天,就分配到了后两个月中,第十一月为29天,第十二月为28
天。但是,即使是355天的“阴历年”,仍与回归年不符(少10天左右),日期和季节就会逐年脱离。为了纠正偏差,古罗马人每四年增加两个
补充月,其中一个补充月是22天,加在第二年里,另一个补充月是23天,加在第四年里。具体的操作就是把新增天数放在第十二月(后来转变成
2月)的24日与25日之间。换言之,努马历历年的实际长度是:第一年,355天;第二年,355天+22天=377天;第三年,355天
;第四年,355天+22天=377天;四年平均值为366.25天。注意,另一种说法是,努玛的历法共计12个月(分大小月,大月31天
,小月29天——月份天数与罗马人对奇数存有好感,而对偶数带有厌恶有关。3、5、7、10月为大月,1、4、6、8、9、11、12月为
小月),剩下38天(偶数)大多数给了2月(23天),还有5天则为二三月份之间的间隔期。为了调整季节与历年(月份)的关系,罗马人通过
置闰的方法,在2月之后增加22天或23天(两个数字轮流交替),并与二三月之间的5天合并。也就是说,该套历法常年355天,闰年377
或378天,平均下来每年有366.25天。这个方法,与我国农历(夏历)的“十九年七闰”规则异曲同工,故可以说努马历是一部阴阳历。“
3儒略历一般情况下,努马历法是两年置闰一次,但是历法本身却未有明确规定年份,在一定程度上为后世的纪年混乱埋下了伏笔。其中,负责置闰
系祭司(僧侣)的工作,而僧侣和政治家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在主客观上就会导致置闰规律遭到破坏,如战争时期,或者祭司与官员串通等私
改闰年规则。此外,闭塞的交通通讯条件也导致远离城邦居住的居民对日期(是否置闰)一无所知。公元前49年,盖乌斯·尤利乌斯·恺撒(Ga
ius Julius Caesar,又译作“盖约·儒略·恺撒”,俗称“恺撒大帝”,但实际上其并未称帝)被罗马元老院推举为独裁官。为
了让历法与太阳运行(即地球自转)规律相吻合,公元前46年,恺撒邀请居于埃及亚历山大的希腊天文学家、数学家索西琴尼(Sosigene
s,又译作“索西金尼斯”)来到罗马进行历法改革。在凯撒当政时期,罗马历法中月份和季节之间的对应已经出现了多达90天的偏差(与现时历
法相比,相差一个季节)。因此,索西琴尼主张彻底放弃阴阳历,把十二个月平均分配在一年之中,使之合乎季节(且固定),年长365.25天
,这就是流传后世千年的“儒略历”,又称“朱里亚(儒略音译的不同文字)历”。为了调整古埃及太阳历中每年约0.25天的误差,儒略历以回
归年为基本单位,做了一定调整:年份分为平年(365天)与闰年(366天),月份(除2月外)分为大月与小月(单月为大月计31日,双月
为小月计30日),2月的基本长度为29天,闰年则添加一天(30天)。为了消除与回归年之间的长度差异,儒略历每4年置闰一次,每年平均
长度是365.25日,与现行公历基本一致。同时,为了纠正新旧历法的误差,恺撒宣布在公元前46年临时增加了两个月(在十一月和十二月之
间,增加两个闰月,多出的日子让罗马公民们产生了寿命延长的错觉),一年共十五个月(当年照旧法定为闰年,本身就多一个月,计23天),4
45天。此外,凯撒宣布调整岁首,正式将岁首从三月(March,源于古罗马的青春之神或战神Martius)移到到一月January,
将冬至过后的那个月(今1月)作为第二年(公元前45年,罗马纪元709年。改历的当年,即公元前45年为闰年)的元旦(岁首),并于该日
起执行新历法。1月1日,是新历法颁行之日,也是新历法岁首(元旦)之日,更是罗马执政官走马上任之日。附录1:儒略历月份中具体天数的设
定,还与凯撒本人及其后继者屋大维(罗马帝国创立者,在位40多年,是罗马的第一位元首或皇帝)有关。一开始,凯撒规定大小月依次交替而行
,而其出生的7月必须为大月(月份改名为“Julius”,即为凯撒之名),这样的结果就会导致罗马历法的一年终究为366天(大于回归年
日数),所以凯撒就从处决犯人的2月减了一天,变为29天(平年)。儒略历是现行公历的前身,这种历法很容易记忆,因为除2月份外,单数的
月份都是31天,双数的月份都是30天。但是,如果翻看今日之公历,你会发现,如今的大小月分布不均。继而,我们只能在孩提时代,通过所谓
的“月份歌”来加强记忆,予以区别,如“八前单大,七后双大”,即8月之前单月为大月,7月之后双月为大月。为何会出现大小月不规律现象呢
,这与凯撒无关,却与其后续接班人有点关系。凯撒在改历后一年被刺身亡,但其遗留的儒略历却得以施行。由于拉丁(语)文的理解分歧(带有罗
马人计数传统,习惯包括头尾),当时僧侣错误理解“隔三年设置一闰年”,以致每三年设置了一个闰年。到了奥古斯都当政时(公元前9年),连
着取消三个闰年(前5年、前1年、4年)才得以弥补误差的天数。公元前8年,为了纪念屋大维(奥古斯都)战胜克利奥帕特拉七世(古埃及托勒
密王朝最后一任女法老)和马克·安东尼(屋大维属下、政敌,与克利奥帕特拉七世有染),元老院将8月改为大月(月份改名为“Augustu
s”,即为屋大维的尊号)。此次历法修改,不仅将8月之后的月份天数进行了调整(把9月、11月改为小月,10月、12月改为大月),又给
2月减去了一天。“4教皇格里历法现在世界通用的历法叫做“公历”,又称“格里历”,是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于1582年主持修订(启用
)的。在格里历之前,欧洲的天文历法则是古罗马的儒略历。由于儒略历的历年为365.25天,和实际天数略有误差(比回归年365.242
2日长0.0078日,经过128年就差一天,400年要多出3.12日),到1582年时已经积攒了十天之久。到了公元1582年,春分
日不在3月21日附近,而是提前到了3月11日,日历相差10天。但是,耶稣复活节是定死的,即在过完春分第一个满月之后的第一个星期日,
由于春分日已经提前10天,那么耶稣究竟在哪一天“复活”也成了已知的“未知数”。这就使得基督徒们对于旧历(儒略历)更加不满,而对儒略
历做进一步的改革,已经势在必行。16世纪的欧洲,罗马教会及教皇是权威中的权威,修改(颁行)历法也就落到了罗马城中的教会手中。158
2年,罗马教皇格里高利设立改历专门委员会,依托大量天文学家的智慧(哥白尼日心说计算所得的数据),采用了意大利医生(业余天文学家)利
里奥的方案,对儒略历进行了修改。为了避免以后积累误差,格里历的置闰法则改为公元纪年为准:凡公元年数能够被4除尽的为闰年,诸如公元2
020年可以被4除尽,就是闰年。凡公元年数是100的倍数时,能被400除尽的,才是闰年,诸如公元2000年用400去除,可以得出整
数,所以是闰年,而公元1900年和2100年就都是平年。新的历法规定使得格里历每400年仅有97个闰年,比儒略历减少3个闰年,40
0年的总天数为146097天(365×400+97),这与回归年实测值146096.88天(一个回归年较精确值为365.24219
9074日)相差无几,过了3300多年,二者相差也只有一天。其次,新规定(置闰法)将每年的春分固定在3月21日,解决了日历与天时不
合的矛盾,也为复活节的计算化解了难题。为了消除十天误差,格里历开始实行时,将儒略历1582年10月4日(圣方济各,又称“圣法兰西斯
”,是天主教方济各会和方济女修会的创始人,是基督教体系中的一大圣人,他于1226年10月3日去世,后世以10月4日作为他的纪念日)
星期四的次日,为格里历(开端)1582年10月15日星期五,原星期的周期保持不变。教皇选择10月5日开始“删除日期”,这其中就跟凯
撒修改(制定)古罗马历法有相通之处,那就是修改历法,只是为了修正历法与回归年的谬误(差别),而非重新制定或全盘推翻。因此,保守成了格里历的一大原则——即被格里历取消的几天里,(应该)没有基督教旧传统中的节庆日与禁忌日等,以免对教徒的生活造成大影响。附录2:由于格里高利(教皇)的改革,是在天主教控制范围内进行的历法改革,而其他教派(东正教、新教)对该历法则多有抵触,并没有第一时间就接受格里历。因此,格里历取代儒略历的时间,在欧洲内部各国并不一致(实际上,当今世界仍有部分地区人民使用儒略历),导致后期的时间换算较为混乱。诸如,我们历史的常客——俄国的十月革命,其中“十月”就是使用儒略历(又称“俄历”)。1917年10月25日(俄历),列宁的无产阶级革命武装占领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俄历的10月25日,按照格里历算则是11月7日,这之间相差了13天。1918年,苏俄政府下令废除俄历,改行新历(公历)。
献花(0)
+1
(本文系ldtsg1957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