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治疗脚癣中医治疗方案
2023-02-19 | 阅:  转:  |  分享 
  
?治疗脚癣病中医治疗方案1.脚癣定义脚癣俗名“香港脚”,又叫脚气,是由真菌引起的常见皮肤病。2.脚癣症状及分类症状为脚趾间起水疱、脱皮或皮肤
发白湿软,也可出现糜烂或皮肤增厚、粗糙、开裂,并可蔓延至脚底及脚首边缘,剧痒,必须抓破为止。其皮肤损害往往是先单侧(即单脚),数天
、数周或数月后才感染另一只脚。水疤主要出现在趾腹和趾侧,最常见于三四趾间,足底亦可出现。为深在性小水疱,可逐渐融合成大疤。脚癣的皮
肤损害有一特点,即边界清楚,可逐渐向外扩展,但决不会是弥漫性、边界不清楚的。因病情发展或搔抓,可出现糜烂、渗液,甚或细菌感染,出现
脓疱等。真菌在指(趾)甲上生长,则成甲癣(灰指甲)。脚癣是脚浅部真菌感染引起的皮肤病,临床上可以表现成浸渍糜烂型、水疱型、角化过度
型。3.脚癣病根目前医学上基本这样认为:脚气就是脚癣,主要是因为真菌感染引起,具有较强的接触传染性。但最新的研究发现,以上的结论全
是错的。因为对脚气的病理定性错了,这才是脚气难于根治的主要原因,目前医学上对脚气的统一治疗方法是对患处皮肤进行杀菌消毒。事实证明,
这种方法永远无法有效治疗脚气。中医认为脚气的原因:有脚气的人真是烦恼又尴尬,中医认为脚气主要为湿气,治疗上主要采用清热利湿的药物泡
脚。4.脚癣并发症足癣如不及时治疗,有时可传染至其它部位,如引起手癣和甲癣等,有时因为痒被抓破,继发细菌感染,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
①.脚癣是一种接触传染病,常因共用面盆、脚盆、脚巾、手巾、拖鞋及澡盆而迅速传播。祸及家人。②.合并症。合并症有身体合并有身体其余部
位皮肤癣菌感染。由于长期患足癣或者因手搔抓后的自体接种,足癣患者可合并有甲癣、手癣、体股癣等。合并甲癣时,甲板浑浊,不透明,呈云雾
状、污渍状,表面失去光泽,直到破坏整个指甲。更值得注意的是,灰指甲不但可以自身各部位互相传染,也容易传染家人,很难根治。除导致灰指
甲外,脚气恶化还会引起脚的局部糜烂以及丹毒,严重影响个人健康。③.足癣合并细菌感染。此时局部分泌物增多,并且可出现淡黄色脓性分泌物
。感染部位红、肿、热、痛。如果没有及时适当抗炎治疗,则可能会出现淋巴管炎、丹毒及蜂窝织炎等。★急性淋巴管炎。俗称红线,中医为“红线
疹”,红是因为化脓菌从破损的皮肤侵入淋巴管而引起的急性炎症。★丹毒。丹毒是一种比较严重的急性炎症。小腿部位的丹毒又称为“流火”。它
是由于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经损伤的皮肤侵入中型或细小淋巴管、引起的皮肤及皮下组织内的淋巴管及其周围软组织的急性炎症。★蜂窝组织炎。中医
称瘭疽,一般为继发链球菌感染而引起。也可指由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引起的疏松结缔组织的急性弥漫性化脓性炎症。这种病变可发生在皮肤较浅
的部位,也可发生在筋膜下或肌肉间的较深部位。★癣菌疹。是指皮肤癣菌及其代谢产物通过血液循环在病灶外引起的全身性或局限性皮肤过敏反应
。癣菌疹的发生与局部癣病炎症程度有密切关系。局部炎症越明显,发生癣菌疹的可能性越大。其分为:汗疱疹型、丹毒样型、丘疹型、湿疹型。5
.治疗脚癣方案 《伤寒论》金代《脾胃论》中记载过一个祛湿古方 这个方子叫?紫鑫名方?源自于金元四大名医朱丹溪之手:经过千年验证,祛
湿效果极佳。①.内服祛湿内含配料:芡实、鸡内金、莲子、山药、砂仁、茯苓,菊花、桂圆、苦荞麦、覆盆子、紫苏、赤小豆、薏苡仁、红枣、桔
梗、陈皮、桑葚、甘草、扁豆、葛根、燕麦、玉竹、山楂、金银花、菊苣、杏仁、马齿苋、荷叶、芸豆、南瓜籽、黄精、蛹虫草各15g。配方中大
多数都是相辅相成的配料。坚持服用,十天到十五天就能感觉到效果,但是不要停,至少坚持30天。湿气就会慢慢排出了。②.泡脚(1)对汗疱
型或急性期有水疱糜烂及分泌物时,每天用“马齿苋60g,黄柏20g,苦参20g、白藓皮30g、车前子30g、苍术30g”。煮水或粉末
为丸泡脚,7天一个疗程,2个疗程为佳。(2)对轻度鳞屑角化型者,先用苍肤水剂(苍耳子15g,地肤子15g,土槿皮15g,蛇床子15
g,苦参15g,百部15g,枯矾6g,水3000ml),煮沸20min后待温浸泡15~20min,每天1~2次,或于洗脚水中加入适
量食醋浸泡,然后外用市售一般脚癣药膏。(3)对手足多汗者,应于局部损害减轻后(无糜烂、渗液及明显的角化鳞屑)每天用5%明矾或干葛水
剂(干葛30g,明矾15g,水1000ml,煎水洗泡),或黄柏、生地榆等量煎水洗泡,每天1次。③.外用白芷10g、防风10g、川芎
5g、细辛5g、明矾15g。和芝麻油涂抹。足癣治愈后,仍应坚持每周搽药1~2次,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平时应勤洗脚(特别应注意洗到每个趾间),勤换鞋袜,使其经常保持干燥。足汗较多者可在鞋内撒些枯矾粉、乌洛托品等粉剂以起到止汗作用,如患者同时患有甲癣则应一并治疗。
献花(0)
+1
(本文系登山族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