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熊鹏举编著《茶篇》 (三)
2023-02-22 | 阅:  转:  |  分享 
  
《琴棋书画诗酒茶》 《茶篇》 熊鹏举编著 2011年初稿 2017年修订 写茶诗最多的皇帝乾隆:乾隆是清代一位有作为的君主,他爱茶、
嗜茶、懂茶,茶诗也多,据说他留下茶诗近三百首。他多次南巡,有四次到西湖茶区,并为龙井茶作了四首诗。乾隆十六年,他第一次南巡到杭州,
去天竺观看了茶叶的采制,作了《观采茶作歌》诗:“火前嫩,火后老,惟有骑火品最好。西湖龙井旧擅名,适来试一观其道。村男接踵下层椒,倾
筐雀舌还鹰爪。地炉文火续续添,干釜柔风旋旋炒。慢炒细焙有次第,辛苦工夫殊不少。王肃酪奴惜不知,陆羽茶经太精讨。我虽贡茗未求佳,防微
犹恐开奇巧。防微犹恐开奇巧,采茶朅览民艰晓。”诗中记述了龙井茶区采茶、制茶的过程,描写十分贴切准确。最后一句以关心茶农辛苦为全诗点
题。乾隆第三次南巡来到了龙井,品尝了龙井泉水烹煎的龙井茶后,欣然成诗一首:“井新茶龙井泉,一家风味称烹煎。寸芽出自烂石上,时节焙成
谷雨前。何必凤团夸御茗,聊因雀舌润心莲。呼之欲出辨才在,笑我依然文字禅。”相传乾隆在品饮龙井狮子峰胡公庙前的龙井茶后,对其香醇的滋
味赞不绝口,因封庙前十八棵茶树为御茶,这一遗地至今尚存,已作为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他在《坐千尺雪烹茶作》一诗中讲了雪水和泉水煮茶的
对比:“汲泉便拾松枝煮,收雪亦就竹炉烹。泉水终弗如雪水,以来天上洁且轻。”乾隆是一位嗜茶者,更是一位品泉名家。他对天下诸名泉佳水,
曾作过深入的研究和品评,并有他独到的品鉴方法。除对水质的清、甘、洁作出比较之外,还以特制的银斗衡量,以轻者为上。他令人汲取全国各大
名泉的水样,和北京玉泉山泉水比较。称量结果是:北京玉泉水每银斗重一两,为最轻;济南珍珠泉水重一两二钱;镇江中泠泉水重一两三钱;无锡
惠山泉、杭州虎跑泉水均为一两四钱。他经过多次对名泉佳水品鉴之后,亦将天下名泉列为七品:京师玉泉第一;塞上伊逊之水第二;济南珍珠泉第
三;扬子江金山泉第四;无锡惠山泉、杭州虎跑泉并列第五;平山泉第六;清凉山、白沙(井)、虎丘(泉)及京师西山碧云寺泉均列为第七品。还
御制《玉泉山天下第一泉记》,成为清代“燕京八景”之一。他在“《春风啜茗台》一诗中讲了他饮茶时的所思:“山巅屋亦可称台,小坐偷闲试茗
杯。拂面春风和且畅,言思管仲济时材。” 在拂面春风中品茗,嘴里讲“偷闲”,心里却还在想着网罗管仲一样济时安邦之才。乾隆活了88岁,
是中国最长寿的皇帝,据说,那是得益于茶。他一生爱饮茶,特别是晚年更嗜茶如命。他85岁快退位时,有位老医生惋惜地说:“国不可一日无君
。”这位风流天子幽默地说:“君不可一日无茶。”一语点破了茶在他心中的重要地位。近现代,张瑞根《乾隆惠山品茶图》,此图以老年乾隆为创
作对象,图中乾隆端坐于惠山泉一棵大树下的石台边,一位茶女手托茶盘送一壶好茶,缓步走向乾隆。左边是一位茶童,在“天下第二泉”用木桶打
水,而右边的一位茶童正忙于在竹炉上,用紫砂提梁壶给皇帝煮茶。茶炉边香炉、沉香、瓷茶盅等一应俱全,此画反映了乾隆品茶时平静与儒雅的心
情。上海知名画家张瑞根三易其稿,花了近一个月的创作时间绘制。原故宫常务副院长朱诚评价:此画虽然晚了200年再创作,但更体现了此画的
文物、史料、艺术价值。 陈燕兰的《咏茶诗》:陈燕兰的《咏茶诗》别有一番情味:“春雷昨夜报金芽,雀舌银针尽上衙。柳外龙旗喧吹鼓,香风
一路品新茶。”“布谷声声唤插秧,映山红夹蕙兰芳。小姑采茶下山去,携赠东邻新嫁娘。”这两首诗,作者围绕茶叶,既记录了当时的官事--茶
的上贡,也描述了民事--茶的赠友。第一首是讲200多年前的皖西“黄芽茶”作为御用贡茶的茶事。初春季节,茶芽新透,茶农们将最好的芽茶
送至县衙,由县衙装入马车,车上插着龙旗,沿着柳荫驿道,押解京城,飘洒下一路茶香。皖西大别山区,自古产茶,且品质优异,自唐代以来,就
经常被列为朝庭贡品。因此,无论地方官僚,还是普通百姓,事茶、业茶都十普遍。史料就有明代霍山县令“亲治茗,修贡事”的记载。清代潘际云
的《春山采茶歌》,也有“霍山之峰三十六,仙草时时长空谷……龙团凤饼制作工,头纲驿递加黄封”之句。第二首诗讲述了一位茶乡姑娘,将刚采
的新茶送给即将出嫁的好伙伴的事。布谷声声,杜鹃花红,幽兰飘香,茶芽青青。好友即要远嫁他乡,该送点什么呢?送茶。茶叶不仅是最清纯之物
,还是寄情祈福的珍品,送上自采自制的新鲜茶叶,表达对将要成为新娘的好友的祝福!明,佚名《煮茶问道图》,纵30.2厘米,横22.5厘
米,西安美术学院藏。画面上两人相对坐于地,年少者双手捧紫砂壶,仰头面向年长者,若有所问;年长者左手抚下颏,若有所答。两人神态喜乐恬
淡。年长者身后的条几上,花瓶内插着玉兰花。画面左下角风炉上搁着东坡提梁壶烧水,旁边放着蒲扇。表现了初春煮茶问道的景致。《红楼梦》中
的茶文化:清代曹雪芹是才气横溢的小说家,他在《红楼梦》中,对茶有相当精彩的论述。有人统计,全书提到茶事有262处,出现“茶”字45
9次,并有专记品茗的“栊翠庵茶品梅花香”这一回目。《红楼梦》中贾府是一个等级森严的封建大家庭,喝什么样的茶都有尊卑之分。老太君贾母
喝的是“老君茶”,“无事忙”的公子宝玉喝“神仙茶”,多愁善感的林黛玉喝“龙井茶”。至于家人、使女,则只能饮一般寻常之茶了。《红楼梦
》提到的茶的类别和功能很多,有:家常茶、敬客茶、伴果茶、品尝茶、药用茶、寺庙中的奠晚茶、吃年茶、迎客茶等。出现的名茶有:六安茶、老
君眉、西湖龙井茶、云南普洱茶、女儿茶、福建凤随茶、湖南君山银针、暹罗茶、枫露茶、漱口茶、茶面子、风姐给贾母准备的杏仁茶等。《红楼梦
》茶具中最典型最珍贵最奇特的是妙玉的茶具!给贾母上的是“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给贾母随行人
员上的是“一色官窑脱胎填白盖碗”;给宝钗用的是“攽瓟斝”;给黛玉用的是“杏犀荞”;给宝玉用的是“绿玉斗”等。《红楼梦》品茶是一种文
化。《红楼梦》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妙玉论茶的段落,精彩绝伦,是描写中国茶艺的名篇华章。她对茶有独特的理解,她说:“一杯
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道出了喝茶的意境。妙玉对茶水也是极有讲究的。她泡茶的水是5年前下雪时,从梅花上收的
雪,然后装在一个青花瓮里,再埋在地下,5年后才拿出来。这样的茶水,既有梅花之香,又有陈年茶香,更是增添了一番美妙的意境。品茶主要的
功效不是解渴,而应是休闲、品味、修身养性。茶品如人品,喝茶细细品味,慢慢体味生活的美好。《红楼梦》介绍了“以茶待客”的礼仪;元妃省
亲举行“茶二献”隆盛礼仪;还有:以茶作祭、以茶定亲、以茶赠友等。还把诗情与茶意相融合,如写夏夜即事的:“倦绣佳人幽梦长,金笼鹦鹉唤
茶汤。”写秋夜即事的“静夜不眠因酒渴,沉烟重拨索烹茶。”写冬夜即事的“却喜侍儿知试茗,扫将新雪及时烹。”“芳情只自遣,雅趣向谁言!
彻旦休言倦,烹茶更细论。”这些茶诗、茶联使《红楼梦》中的茶文化具有极大的艺术魅力。红楼梦《栊翠庵品茶》,妙玉用自己常日吃茶绿玉斗斟
茶给宝玉。清,费丹旭《红楼梦十二金钗图》(妙玉品茶),绢本设色,纵20.3厘米,横27.7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高鹗的《茶》诗:
高鹗,字云士,号秋甫,别号兰墅,籍贯自署铁岭高鹗,先世清初即寓居北京。高鹗博学多才,应友人程伟元之邀协助编辑、整理、出版《红楼梦》
程甲本、程乙本。高鹗的《茶》诗:“瓦铫煮春雪,淡香生古瓷。晴窗分乳后,寒夜客来时。漱齿浓消酒,浇胸清入诗。樵青与孤鹤,风味尔偏宜。
”高鹗在这首诗中,运用了许多典故来叙述煎茶、分茶、尝茶以及茶的功用等,读之觉得诗味无穷。客来敬茶,自古以来是我国人民重情好客的礼俗
。诗中的“晴窗分乳后,寒夜客来时”,至今仍为我国人民用茶敬客的佳句。 阮元《试雁山茶》:阮元,字伯元,号云台,江苏仪征人。进士及
第,先后任礼部、兵部、户部、工部侍郎,湖广、两广、云贵总督等职。是著作家、刊刻家、思想家。被尊为三朝阁老、九省疆臣,一代文宗。他的
《试雁山茶》一诗中有:“嫩晴时候碾茶天,细展青旗浸沸泉。十里午风添暖渴,一瓯春色斗清圆。最宜蔬笋香厨后,况是松篁翠石前。寄语当年汤
玉茗,我来也愿种茶田。”诗中赞的雁山茶常称雁荡毛峰,又名雁荡云雾茶,其味清香,汤色浅绿明亮,为绿茶中珍品,明代列为贡品。阮元在雁荡
山饮雁山茶,感到茶的味道鲜美,非常高兴,表示愿意留在雁荡山种茶。明,仇英《东林图》,局部(煮茶品茶),设色青绿,纵29.5厘米,横
136.4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唐寅题跋:抑抑威仪武肃支,乡吾同举学吾师。百年旧宅黄茅厚,四座诸生绛幙垂。灵出尾箕身独禀,器云瑚
琏众咸推。佗年抚翼烟霄上,故旧吾当不见遗。年生唐寅。王闿运中国第一片茶园赞歌:王闿运,字壬秋,世称湘绮先生。曾中举人,任肃顺家庭教
师,后入曾国藩幕府。1880年入川,主持成都尊经书院。后主讲于长沙思贤讲舍、衡州船山书院、南昌高等学堂。授翰林院检讨,加侍读衔。辛
亥革命后任清史馆馆长。他在《蒙顶上清茶歌》一长诗中,赞扬了蒙顶山中国第一片茶园:“酌泉试茗平生好,惟有蒙茶远难到。名高地僻少愈珍,
梦想灵芽但西笑。春动岷嶓花药香,故山新茗渴未尝。石花露叶今始见,开缄已觉炎风凉。闻道仙根汉时活,七株常应鸣雷发。王襃遣僮不敢担,长
卿识字名空撮。贡登天府二千年,龙衮亲擎飨帝筵。从此人间不曾识,苔阑十里围云烟。年年叶共周天转,银泥小合盛三片。至尊晨御偶一煎,王公
那得分余羡。吴越湘湖名品多,祇供嫔女泼云涡。含霜焙火争春早,散雪流芳付驿驮。一闻蜀使当秋进,始觉后时天所吝。闻名乍见已足夸,川纲长
价开中引。达赖熬茶静远荒,红茶航海动西洋。从来盐铁一时利,谁言此物关兴亡。肸蚃馨香元有自,百草纤微岂堪比。对此沈吟不忍煎,如观法物
郊坛里。山人掉首百不知,松风一榻轻烟迟。园茶采采共葵菽,迎凉且咏豳公诗。世间远物徒为累,宁知跂石眠云味。一啜余甘复几时,支颐坐看西
山翠。忽忆君山北渚濒,乱余枯枿杂樵薪。五峰深处寻真隐,傥遇披霞旧种人。”近现代,尹建华《听琴品茗》。尹建华,广西美术家协会会员,桂
林画院院士。他的《龙灯丽影》、《走进正阳街》、《高原漫舞》《转经者》等作品获奖。陆廷灿《续茶经》:陆廷灿,字秋昭,自号幔亭,今上海
市嘉定人。撰有《续茶经》三卷。他品茗有一定造诣,与其任崇安县令有很大关系。崇安县(今武夷山市)自宋以来一向是著名的茶叶产地,不断改
进茶叶采制工艺,创造出了以武夷岩茶为代表的乌龙茶。陆廷灿任职时,从政之余问及茶事多次深入茶园茶农中间,掌握了采摘、蒸培、试汤、候火
之法,获得了大量有关各种茶叶的知识,任期满后,他以病为由回家休养,《续茶经》终于面世。《续茶经》对于我国茶艺、茶文化、茶经济有深远
影响。书中写到了武夷山及周边的茶事,武夷山及四周种茶情况,乌龙茶的制作技法,武夷茶的功效等,为武夷山保存了大量稀见的茶文化史料。他
的《咏武夷茶》:“桑苎家传旧有经,弹琴喜傍武夷君。轻涛松下烹溪月,含露梅边煮岭云。醒睡功资宵判牒,清神雅助昼论文。春雷催茁仙岩笋,
雀舌龙团取次分。”诗中讲述了他在武夷山弹琴、烹茶,自得其乐。而武夷茶能提神,故成为生活中的必须品。清,吴昌硕《角茶轩》,1905年
,篆书横披,“角茶轩”这三字,是典型的吴氏风格,其笔法、气势源自于石鼓文。其落款很长,以行草书之,其中对“角茶”的典故、“茶”字的
字形作了记述:“礼堂孝谦藏金石甚富,用宋赵德父夫妇角茶趣事以名山居。…茶字不见许书,唐人于茶山诗刻石,茶字五见皆作荼…”北京老字号
茶庄“张一元”:张文卿,安徽歙县人。清朝光绪年间来北京开办茶庄,因茶好汤清、经营有方,因而一举扬名。老百姓居家过日子七个字,柴、米
、油、盐、酱、醋、茶。老北京人一提起茶,嘴边上常挂的就有“张一元”。 “张一元”的“一元”有不少讲头,有的人说它来自最初的“张玉元
”茶店,有的人说它是“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意思,还有的人说它是“一块钱一包茶”的意思。不管怎么说吧,这“张一元”茶庄算是在老北京
人的心中结下了念、扎下了根。创办初期,张文卿亲自到福建开办茶场。在福州郊外半山坡上,盖了几十间房子,雇佣当地雇工按时收购新摘的茶叶
,并买花自己熏制。依京城及北方人的口味,就地进行窨制、拼配,形成具有特色的小叶花茶,并以汤清、味浓、入口芳香、回味无穷在京城百姓中
得以认可,广为流传。“张一元”挖掘传统制作工艺,将消失30多年的柚子花茶推向市场。为顺应消费市场的变化趋势,推出“张一元建店105
周年普洱纪念饼”,开辟京城普洱消费的新局面。“张一元”还推出了多种被农业部认定为“绿色食品”的绿茶和有机茶,因其营养成分高、无污染
、茶质优良,深受消费者喜爱。“张一元”中关村茶楼,是商务会谈的好去处。在天桥演艺产业园区创办了“张一元”天桥茶馆。与北京德云社强强
联手,推进宣南文化的建设、弘扬天桥演艺文化。多年来,张一元举办了春茶节、茶文化节和清明、端午、中秋、新春民俗风情节,又推出“中国茶
--志愿芯”等以弘扬中国传统茶文化为主题的活动,以茶会友,为中国茶文化的普及作出重要贡献。2008年,“张一元”作为北京奥运村中国
茶艺室的独立运营商,先后接待了150余个国家一万多名的国际友人,通过150场茶舞表演、180场茶艺表演和以“张一元”精品茉莉花茶为
代表的上百种茶品,让世界更多的了解中国茶文化。“张一元茉莉花茶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董事长王秀兰成为这项遗
产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茶馆在清代发展很兴旺:清代北京是清朝的政治中心,茶馆集中、品级俱全。许多皇亲王室、官僚贵族、八旗子弟成天泡
在茶馆里。茶馆大多供应香片花茶、红茶和绿茶。茶具大多是古朴的盖碗、茶杯。清朝末年,北京的“书茶馆”达60多家。北京有名的茶馆有京师
茶馆、清茶馆、大茶馆、书茶馆、酒茶馆和园林茶馆等几种。大茶馆和酒茶馆就是现在的大饭店和酒楼。清茶馆无酒,店铺里头排列着长茶案,茶客
可以自己带茶叶,手提鸟笼,入座买水。园林茶馆多设立在北京郊区风景区如西山、香山等处,泡一壶上茶,欣赏满山的红叶。最有代表性的是书茶
馆。客人一面饮茶一面欣赏说书先生说演的《三国》、《东周列国》、《罗通》、《包公》,还有相声、梆子等。茶馆为茶客准备了象棋、谜语等,
供茶客消遣娱乐。规模较大的茶馆建有戏台,下午和晚上有京剧、评书、大鼓等曲艺演出。许多演员最初是从茶馆里唱出名气来的。辽,《茶作坊图
》,1993年,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下八里村6号辽墓出土。一人碾茶,一人煮水,一人点茶。形象生动,反映了当时的煮茶情景。茶馆是老上
海风情旧景之一:清代,沪城内外,南市北市、沿河傍桥、十字街头茶馆遍布,茶客如云,茗香醉人。旧上海茶馆多以楼、馆、园、阁、居、社之称
。茶馆题名亦雅,如:秋月楼、碧玉春、鹏飞白云楼,江南一枝春、品泉楼、香雪海等颇具诗情画意。上海滩最知名老茶馆丽水台建于洋泾浜三茅阁
桥边,高阁临流,背靠东棋盘街,坐落于青楼环抱之中,当年茶座间有“绕楼四面花如海,倚遍栏杆任品题”之句,成为文人雅士、富绅阔少流连之
地,有歌咏道:“茶馆先推丽水台,三层楼阁面河开,日逢两点钟声后,男女纷纷杂坐来。”晚清庙园均设茶肆,旧时沪城有“城中庙园茶肆十居其
五”之说。城隍庙附近茶馆丛集,有鹤亭、船舫厅、乐圃阆、群玉楼等十余家。其中,西园湖心亭是南市茶馆的代表。咸丰年间轩茶楼,楼内花梨木
茶几、云石台面老红木圆桌、蛋圆形红木凳、名人字画安排甚雅,暑中坐饮,荷风徐来,馨香拂面,饮者尘心顿滤,两腋生风,龙井、碧螺芬芳欲醉
,申江品茗消夏胜处。知名茶馆青莲阁的前身是华众会茶园,当年楼上卖茶,楼下百戏杂呈,有西洋镜、哈哈镜、幻灯片、珍禽异兽等供人游览。清
宣统元年(1909年)上海约有茶馆64家,到民国8年(1919年)添置到164家。数量增多的小茶馆及“老虎灶”式的平民茶馆仍能吸引
不少社会基层的茶客。近现代,齐白石茶画《新喜》。齐白石93岁那年,画茶画《新喜》,黄橘红色的一串鞭炮、白瓷圆腰长花瓶中的艳红而又繁
盛的红梅,有游龙纹饰的大茶壶、白瓷小茶杯、象征世世平安的朱红色的北京方柿,宛若一曲抒情的欢乐小调,对新春的喜悦之情跃然于纸上。此作
笔墨雄浑滋润,造型简练生动,意境淳厚朴实。这幅茶画题材平凡,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这无不寄托了自石老人对生活的朴实、纯真,也抒发了他
对往事的思念与回忆。 有人说“戏曲是用茶叶浇灌起来的一门艺术”。清代上海最早的戏院“三雅院”吃茶带看戏,切实上仍是茶馆,每天下午才
搭台演昆剧等戏,茶馆兼营戏曲是其功能延长,老茶馆常攀附评弹演出来吸引茶客。任伯年入室弟子、画家俞达夫从扬州老话“早上皮包水,午后水
包皮”中获得启迪,在九江路“洗清池”浴室隔壁开了斯文雅集茶馆,当年一批文人、书画家迷恋到此雅集,煮茶论艺事。知名灯谜社团“萍社”常
借这里举行行动,茶座间垂挂着灯谜,给等闲的茶馆添置了浓烈的文化艺术颜色。南社奇才苏曼殊极其钦慕“茶花女”,苏曼殊的众多诗文是在品茶
时抒发写就的。江苏、浙江小镇上茶馆很多。经营和功能特色有以下几种:饮茶场所;点心饮食兼饮茶;饮茶兼听书;集镇茶馆有时还兼赌博场所;
“吃讲茶“,邻里纠纷邀主持公道的长者到茶馆喝茶、评理、协调。清代在广东、福建等地盛行工夫茶,工夫茶的兴盛也带动了茶盏、茶盘等青花瓷
、白瓷的生产。太平父老清闲惯,多在酒楼茶社中。 清代茶联:茶联是茶文化的一种载体。欣赏一副巧妙的茶联,就象喝一杯龙井香茶那样甘醇,
耐人寻味;使生活中多了几分诗意,增添几分情趣。《红楼梦》中的茶联:“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曹雪芹堪称茶的千古知音。他写
的茶联清丽脱俗。这是贾宝玉为“潇湘馆”撰写的,该联惟妙惟肖地刻画出了潇湘妃子林黛玉孤傲芳洁的个性和闲博逸致的生活情调。“烹茶冰渐沸
,煮酒叶难烧。”这是芦雪庵中宝琴与湘云的即景对联。为了烹出好茶,她们把冰都已烧沸,而温酒的火却懒得去烧,足见《红楼梦》中的佳丽们对
茶的偏爱。 诗人查为仁在《莲坡诗话》中有一首诗:“书画琴棋诗酒花,当年件件不离它;而今七事都更变,柴米油盐酱醋茶。”将军林则徐曾写
过一个茶联挂在福州贡院:“攀桂天高,忆八百孤寒,到此莫忘修士苦;煎茶地胜,看五千文字,个中谁是谪仙人。”书法家郑簠,深得家传医学,
以行医为业,终学不仕,工书,雅好文艺,善收藏碑刻,他用隶书书写的茶联是:“瀹茗夸阳羡,论诗到建安。”诗人、画家、书法家何绍基,在成
都望江楼书有一联:“花笺茗碗香千载,云影波光活一楼。”文人画家杭世骏有一则茶联:“作客思秋议图赤脚婢;品荼入室为仿长须奴。”名士溥
山:“竹雨松风琴韵,茶烟梧月书声。”溥山是画家,也是诗人,此联恰是一幅素描风景名画,潇潇竹雨,阵阵松风,在这样的环境中调琴煮茗,读
书赏月,的确是无边风光的雅事。将此联与任何一幅山川煮茗图相配都是不俗的。赵福,字小庄,江苏徐州人。工诗画,兼善古篆及刻印,著容止斋
印谱及诗二卷。他撰的茶联是:“焚香读画,煮茗瞧诗。”书法篆刻艺术大师江询,撰茶联:“几净双钩摹古帖,阮香细乳试新茶。”吴让之,字熙
载,江苏扬州人。清代篆刻家、书法家。他书写的茶联:“茗杯眠起味,书卷静中缘。”陈鸿寿,字子恭,号曼生,清代篆刻家,曾任溧阳知县、江
南海防同知。他书的茶联是:“昼簾茗荚香闻灶,夜阁琴丝月满窗。”袁枚,字子才,号随园老人,今杭州人。进士及第,任江宁知县。40岁辞官
,筑园林于小仓山,潜心治学。袁枚撰茶联:“若能杯酒比名淡,应信村茶比酒香。”“茶香秋梦后,松韵晓吟时。”张廷济,字顺安,晚号眉寿老
人,浙江嘉兴人。清代金石学家、书法家,藏各类文物、碑版及书、画甚多。他撰的茶联是:“拣茶为款同心友,筑室因藏善本书。” 赵之谦。字
益甫,号悲庵等,浙江绍兴人。清代著名的书画家、篆刻家。他有一隶书七言茶联:“扫地焚香得清福,粗茶淡饭足平安。” 近现代,海派画家徐
砚《人物故事》,六开之一,绢本设色,纵25.5厘米,横36厘米,绘张志和故事。唐肃宗赐高士张志和奴、婢各一人,志和配为夫妇,名之曰
渔童、樵青。人问其故,答曰:渔童使捧钓收纶;樵青使苏兰薪桂,竹里煎茶。图绘山岩水边的茅亭,张志和与水中小船上的渔童交谈。樵青在竹林
烹茶,正对竹炉扇风催火。画面左上题款:“浮家泛宅侍张翁,竹里煎茶课女红。却喜主人能解事,慰怀心愿配渔童。徐砚。”茶歌茶舞:茶歌茶舞
是流传于福建、江西一带的汉族民间歌舞艺术。茶歌、茶舞是由茶叶生产、饮用这一主体文化派生出来的一种茶叶文化现象。茶叶成为歌咏的内容,
最早见于西晋的孙楚的《茶歌》,其称“姜桂茶舛出巴蜀”,这里所说的“茶舛”就是指茶。到了唐代,以茶待客已蔚然成风,唐朝开始兴盛的茶文
化,就是一曲曲美丽动人的茶歌。当饮茶逐渐从人们的日常需要升华为一种礼仪风俗时,茶又成了文化娱乐不可少的七宝之一,文士追求的是“琴棋
书画诗酒茶”。饮茶如歌,茶成了雅俗共赏的好东西。大唐茶歌,从百姓唱到书院,从民间唱进宫庭,从中原唱出海外。茶的独饮孤啜,是茶中独唱
。闲空在家,或做客他乡,或有清高寡群者,清静中自把茶壶,与茶对歌,茶可除懒心,茶能解乡思,茶会去孤独,让你茶中自悟人生,看清红坔,
看懂社会,看好道路,得到精神的解悦,获得身心的自由,人自然神逸潇洒起来。坐在小小茶室中,却有处在寂静的幽境之地的感觉,茶炉上不断响
起的壶中滚水声,水是沸腾的,心是冷静的,你的心与大自然渐渐融而为一,宛如听见那阵阵深山幽谷中松风吹动的声音,草原上飞跑起万马奔走的
晨曲,大海里潮起潮涌的惊涛扑向岩礁的浪花之歌……那是茶的天籁之歌。茶道被文人视为一种陶冶心性、抒发情感的共识。在古都长安,荟萃了大
唐的文人雅士和茶界名流,于是,茶会形成,茶宴走俏,茶以待客,群聚茶会,成为唐朝人的茶歌合唱。具有代表性的有:陆羽的茶歌,皎然的《茶
歌》,刘禹锡的《西山兰若试茶歌》。诗人刘贞亮,喝茶愈喝愈有味,喝出《十德茶歌》: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驱腥气,以茶防病气,以
茶养生气,以茶散闷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茶的十德,突出了茶的精神,茶的思想,彰显了茶人的品德,茶人的
文明。茶人的豪爽之歌,是卢全的那“七碗茶歌”。卢全喝茶不用杯,用碗,连连七碗茶下,清爽得如天人,何等豪壮,何等气派!我想现在北京的
“大碗茶”,莫非从此传承下来? 宋代由茶叶诗词而传为茶歌较多,如熊蕃在十首《御苑采茶歌》的序文中称:“先朝漕司封修睦,自号退士,曾
作《御苑采茶歌》十首,传在人口。蕃谨抚故事,亦赋十首献漕使。”这里所谓“传在人口”,就是歌唱在人民中间。如明代在杭州流行的《富阳江
谣》等。 茶歌唱作为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完全是茶农和茶工自己创作的民歌或山歌。清代陈章作有《采茶歌》。清代流传在江西每年到武夷山采
制茶叶的劳工中的歌,其歌词是:“清明过了谷雨边,背起包袱走福建。想起福建无走头,三更半夜爬上楼。三捆稻草搭张铺,两根杉木做枕头。想
起崇安真可怜,半碗腌菜半碗盐。茶叶下山出江西,吃碗青茶赛过鸡。采茶可怜真可怜,三夜没有雨夜眠。茶树底下冷饭吃,灯火旁边算工钱。武夷
山上九条龙,十个包头九个穷。年轻穷了靠双手,老来穷了背竹筒。”以茶事为内容的舞蹈,是流行于我国南方各省的“茶灯”或“采茶灯”,茶灯
,是福建、广西、江西和安徽“采茶灯”的简称。它在江西,还有“茶篮灯”和“灯歌”的名字。除汉族和壮族的《茶灯》民间舞蹈外,我国有些民
族盛行的盘舞、打歌,往往也以敬茶和饮茶的茶事为内容,这从一定的角度来看,也可以说是一种茶叶舞蹈。如彝族打歌时,客人坐下后,主办打歌
的村子或家庭,老老少少,恭恭敬敬,在大锣和唢呐的伴奏下,手端茶盘或酒盘,边舞边走,把茶、酒一一献给每位客人。蒙顶山春茶交易会就上演
了一场精彩绝伦的茶歌茶舞:“青山隐隐路长长,大路两边是家乡,君开荒来我撒种,我与郎君种茶忙……”一首以吴理真为题材的舞蹈《植茶歌》
,动情的舞者,演绎了吴理真与茶仙姑动人的爱情故事。“蛟龙出海、白龙过江、乌龙摆尾、飞龙在天、青龙戏珠、惊龙回首……”,享有“蒙顶山
茶文化活化石”之称的蒙顶山派茶技“龙行十八式”,身穿黄色表演服的茶技师们,手持嘴长一米多的铜壶,辗转腾挪,提壶把盏,或疾如湍流浓香
四溢,或涓涓委婉暗香习习,不洒不溢将茶水一一注入杯中。动作刚劲有力,富有阳刚之美,将蒙顶“禅茶”所独创的十八道献茶技艺表演得淋漓尽
致。在民间“采茶灯”的基础上,近年又创作出了“采茶扑蝶舞”、“采茶舞”等一系列茶叶舞蹈,使“采茶灯”这一原先行于山乡的民间舞,由山
区跳至城市,由南方舞到北方。明,文征明《品茶图》,纸本,纵88.3厘米,横25.2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图中草堂环境幽雅,小桥流
水,苍松高耸,堂舍轩敞,几榻明净。堂内二人对坐品茗清谈,从跋文可知正是作者和友人陆子傅。几上置书卷、笔砚、茶壶、茗盏等。茶寮内泥炉
砂壶,炉火正炽,童子身后几案上摆有茶罐及茗盏。堂外一人,正过桥向草堂行来。画上作者的题诗也点明了本幅画的意旨:“碧山深处绝纤埃,面
面轩窗对水开。谷雨乍过茶事好,鼎汤初沸有朋来。”诗后跋文:“嘉靖辛卯,山中茶事方盛,陆子傅过访,遂汲泉煮而品之,真一段佳话也。”陆
子傅即陆师道,为文征明的学生。画中几案上一壶两杯,正是用茶壶泡茶分斟而饮。由此可见,早在明代嘉靖年间,壶泡法已流行。 “采茶戏”:
采茶戏是流行于江西、湖北、湖南、安徽、福建、广东、广西等省区的一种戏曲类别。如广东的“粤北采茶戏”、湖北的“阳新采茶戏”、“黄梅采
茶戏”、“蕲春采茶戏”等等。这种戏以江西较为普遍,剧种也多。如江西采茶戏的剧种,即有“赣南采茶戏”、“抚州采茶戏”、“南昌采茶戏”
“武宁采茶戏”“赣东采茶戏”“吉安采茶戏”、“景德镇采茶戏”和“宁都采茶戏”等。形成时间大致在清代中期至清代末年。采茶戏,是由采茶
歌和采茶舞脱胎发展起来的。茶对戏曲的影响不仅直接产生了采茶戏这种戏曲,更为重要的,也可以说是对所有戏曲都有影响的,剧作家、演员、观
众都喜好饮茶,茶叶文化浸染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以至戏剧也离不开茶叶。元代王实甫有《苏小卿月夜贩茶船》。高濂《玉簪记》有一出“茶叙
”。明代汤显祖《牡丹亭》、清代孔尚任《桃花扇》或多或少地涉及到了茶。明代剧本创作中有一个艺术流派,叫“玉茗堂派”,即是因大剧作家汤
显祖嗜茶,将其临川的住处命名为“玉茗堂”而引起的。传统剧目《西园记》中就有“买到兰陵美酒,烹来阳羡新茶”的开场词。过去不仅弹唱、相
声、大鼓、评话等等曲艺大多在茶馆演出,就是各种戏剧演出的剧场,又都兼营卖茶或最初也在茶馆。所以明清时,凡是营业性的戏剧演出场所,一
般都统称为茶园或茶楼,戏曲演员演出的收入,早先由茶馆支付。如上一个世纪末北京最有名的“查家茶楼”、“广和茶楼”以及上海的“丹桂茶园
”、“天仙茶园”等,就均是演出场所。这类茶园或茶楼,一般在一壁墙的中间建一台,台前平地称之为“池”,三面环以楼廊作观众席,设置茶桌
、茶椅,供观众边品茗边观戏。著名作家田汉创作的《环嶙与蔷薇》,其中有许多煮水、泡茶、倒茶的情节。黄梅戏原名为黄梅采茶戏,反映茶事的
剧目有《送茶香》、《姑娘望郎》等。赣南茶戏有关于种茶、采茶、茶叶贸易的茶戏,如《姐妹摘茶》、《送哥卖茶》、《小摘茶》、《九龙山摘茶
》等。《民国茶馆图》(局部)。茶馆是一个公共场所,是社会的缩影。民国茶馆收费低廉,品茶其中,谈天说地,其乐无穷,有人噱称茶馆为“百
鸟园”。图绘茶馆一角:山水屏风前,排着茶桌、条凳,茶客放松地坐着品茶闲聊。茶馆服务员称 “堂倌",也称“茶博士”,有为茶客倒茶的,
有引客人进茶馆的,有换茶水壶的,都手不离壶。山水屏风后边的前台内,有一位堂倌正在接听电话。茶馆百态描绘生动。近现代摄影家何藩《老茶
馆》齐白石的茶画:人民艺术家齐白石一生爱喝茶,亦钟情于煮水烹茶之道。他一生画了许多朴拙单纯、简洁明快的民俗风情作品。其中,有一些又
是与“茶”有关的。茶,是中国的国饮。客来敬茶,是我国人民的传统美德和民风礼俗,也是白石老人待客的一贯礼节。他画的《煮茶图》,一赭石
风炉上,是一柄墨青的泥瓦茶壶。炉前,有一把破的大蒲扇。扇下,露出一个火钳柄。旁置三块焦墨画的木炭。“茶熟香温且自看”,生动地表现了
白石山人在日常生活中对煮茶、事茗的浓厚情趣,也反映了他对生活和大自然充满了真挚的爱。他在《小园客至》诗中写道:“筠篮沾露挑新笋,炉
火和烟煮苦茶。”我们观赏他的这一帧《煮茶图》,不妨看做是该诗句的注解。齐自石画了一幅《寒夜客来茶当酒》,占据画面一大半的是一青色细
颈大瓷瓶和瓶中开着十来朵花的一折枝墨梅。瓶左下,是一把墨色中略带赭石之色的提粱大茶壶。瓶右下,是一盏燃着红火的油灯。全画寓繁于简,
表现出引人入胜的诗意与画面:油灯,瓶梅,寒夜有客至寒舍,活火现烹香茗甘泉,以茶当酒,品茶赏梅,促膝畅谈,倍感亲切。齐白石《煮茶图》
齐白石《寒夜客来茶当酒》齐白石赠毛泽东《茶具梅花图》,1952年,齐白石92岁时画赠毛主席的惬意之作,颇显其独运的匠心。在这里,他
好像用画笔回忆、怀念着1950年春毛主席为答谢他的赠印,邀其去中南海寓所品茗赏花,相叙同乡情意,并共进晚餐的情景;似乎又象征着他正
泡着一壶好茶,在恭候着老乡毛泽东的到来。鲁迅妙论茶:鲁迅,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
展具有重大影响。鲁迅生长于茶乡,喝茶是他的终身爱好,在他的文章中提及茶事甚多。他爱品茶,经常一边构思写作,一边悠然品茗。他客居广州
时,曾经赞道:“广州的茶清香可口,一杯在手,可以和朋友作半日谈”。当年广州陶陶居、陆园、北园等茶居,都留下他的足迹。他在北京的时候
,也是茶楼啜茗的座上客,这在他的日记中记述很多。他去得最多的地方是青云阁,喜欢在喝茶的时候伴吃点心,且饮且食,常结伴而去,至晚方归
。他对品茶有独到见解,在《喝茶》一文中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不过要享这清福,首先就必须练功夫,其次是练出来的特别感
觉。”北京师大教授、作家、书法家、对外文化协会会长、民盟中央主席楚图南书《鲁迅品茶句》。 周作人谈“喝茶”:周作人,是鲁迅之弟,周
建人之兄,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文学理论家、评论家、诗人、翻译家、思想家,中国民俗学开拓人。对于喝茶,“苦茶庵”老人周作
人更是有独特的体会。他在谈“喝茶”一文中对品茶感受独得其妙:前回徐志摩先生在北平中学讲“吃茶”,并不是胡适之先生所说的“吃讲茶”,
我没工夫去听,又可惜没有见到他精心结构的讲稿,但我推想他是在讲日本的“茶道”。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忙里偷闲,苦中
作乐”,在不完全的现世享乐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是日本“象征的文化”里的一种代表艺术。我现在所想说的,只是我个人平常的喝
茶罢了。喝茶以绿茶为正宗,红茶已没有什么意味,何况又加糖与牛奶。葛辛的《草堂随笔》确是很有趣味的书,但冬之卷里说及饮茶以为英国家庭
里下午的红茶与黄油面包是一日中最大的乐事。中国饮茶以历千百年,未必能领略此种乐趣与实益的万分之一,则我素不以为然,红茶带吐司面包未
始不可吃,但这只是当饭,在肚饥时食之而已。我的所谓喝茶,确是在喝清茶,在赏鉴其色、香、味,意未必在止渴,自然更不在果腹了。冈仓觉三
在《茶之书》里很巧妙地称之为“自然主义的茶”,所以我们所重的即在这自然之妙味。中国人上茶馆去,左一碗右一碗的喝了半天,好像是从沙漠
里回来的样子,颇合于我喝茶意思。只可惜近来太是洋场化,失了本意,其结果成了饭馆之流,在乡村还保存一点古风,唯是屋宇器具简陋万分,可
称为得喝茶之道。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同饮,得半日之闲,可抵上十年尘梦。喝茶之后,再去继续修各
人的胜业,无论为名为利,都无不可,但偶然的片刻优游乃正亦断不可少。中国喝茶时多吃瓜子,我觉得不很适宜,喝茶时所吃的东西应当是清淡的
“茶食”。日本的点心虽是豆米的成品,但那优雅的型色,相素的味道,很合于茶食的资格。江南的茶馆中有一种“干丝”用豆腐干切成细丝,加姜
丝酱油,重汤炖热,上浇麻油。豆腐干中本有一种“茶干”,今变而为丝,亦颇与茶相宜。近现代 ,张大千《煮茶图》,1947年作,设色纸本
,2010年5月北京诚轩春拍,成交价896万元。题识:茗碗月团新破,竹炉活火初燃。门外全无酒债,山中惟有茶烟。图绘平坡之上,老树五
株,树间搭一草亭,左侧一块玲珑的太湖石,亭中持扇高士。草亭后两棵不高的棕榈。草亭外置一几,陈古瓶、古书,一童子正在旁边煮茶,另一童
子则步入小亭奉茶。顺着煮茶童子的方向而上,一条小桥曲折通向山根,转为山脚小路,逶迤而上,进入画面中景,掩映在竹木间的山斋,斋中长案
置古琴卷册,案后设四出头官帽椅,显示出主人弹琴读画的清雅品味。经由山斋侧后方的板桥渡河,远景群峰层叠耸立,对岸高瀑垂流,取景深邃,
令人有幽然尘外之想。朱德与“红军茶”:1929年,担任红四军军长的朱德同志率部进驻广东省丰顺县龙岗镇马头村。他把从闽西准备载到井冈
山的茶种,赠送给马头村茶农。此后,茶农把朱德的茶种精心培育。“马头茶”,茶色翠、味甘、醇香、茶形珍眉紧索,具有提神醒脑、解渴、驱烦
、祛暑的功能,若喝一壶马头茶步行十里喉咙醇甘不渴。如果是谷雨期间采摘保藏几年的老茶,拌上蜜糖,可治老人气喘、气急,并有化痰去咳,补
心功效。为了纪念朱司令的功绩,马头村人就将这种茶叫“红军茶”。朱德的茶诗:朱德是居家办公常饮茶水。每次外出视察,凡遇茶园、茶场必去
参观。1959年,他在庐山植物园品尝庐山云雾茶,赋诗一首:“庐山云雾茶,味浓性泼辣;若得长年饮,延年益寿法。”1961年,朱德到杭
州西湖龙井茶地视察时,欣然口占一首《看西湖茶区》:“狮峰龙井产名茶,生产小队一百家;开辟斜坡一百亩,年年收入有增加。”诗中描述的是
狮峰茶乡,由于盛产龙井茶,人民收益增加,生活一年比一年好! 清,华冠《蒋士铨像》,1763年作,纸本设色,纵61厘米,横132.8
厘米,南京博物院藏。图画蒋士铨一家老小在行船上品茗赏景,船头有僮子蹲于风 炉前煮茶。郭沫若的茶与诗: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
。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郭沫若喜茶,不仅是品茶行家,对名茶的历史典故也非常熟悉。他每到一地,总
是把品茶看作是生活中的一大乐趣。他在广州北国酒家曾赋诗:“北园饮早茶,仿佛如在家。瞬息出国门,归来再饮茶。”?郭沫若生于茶乡,曾游
历过许多名茶产地,品尝过各种香茗。在他的诗词、剧作及书法作品中留下了不少珍贵的饮茶佳品,为现代茶文化增添了一道绚丽的光彩。郭沫若在
11岁时就有:“闲钓茶溪水,临风诵我诗”的句子。与友人游重庆北温泉缙云山有诗:“豪气千盅酒,锦心一弹花。缙云存古寺,曾与共甘茶。”
郭沫若到湖南考察工作,品饮了长沙高桥茶叶试验场创制的名茶新品“高桥银峰”,郭沫若为高桥茶叶试验场手书七律《初饮高桥银峰》一首:“芙
蓉锅里产新茶,九嶷香风阜万家。肯让湖州夸紫笋,愿同双井斗红纱。脑如冰雪心如火,舌不饾饤眼不花。协力免救天下醉,三闾无用独醒嗟。”郭
沫若的题诗,在几种名茶的对比中肯定了新品高桥银峰的可贵品质,使其一时间名声远播,成为当地的名茶。安徽宣城敬亭山的“敬亭绿雪”也因郭
沫若的题字而身价倍增,一时传为佳话。郭沫若在杭州游览了西湖后,来到坐落在西湖西南的白鹤峰下的虎跑泉。郭沫若在饮用了用虎跑泉泡的龙井
茶后,感到格外的甘洌醇厚,于是挥毫赋诗,称赞了被誉为“西湖双绝”虎跑泉和龙井茶:“虎去泉犹在,客来茶甚香。名传天下二,影对水成三。
饱览湖山胜,豪游意兴酣。春风吹送我,岭外又江南。”郭沫若在描写元朝末年云南梁王的女儿阿盖公主与云南大理总管段功相爱的悲剧《孔雀胆》
中,把武夷茶的传统烹饮方法,通过剧中人物的对白和表演,介绍给了观众,可以看到郭沫若对工夫茶的冲泡是如此的精通,反映出郭沫若对茶文化
的热爱。近现代,傅抱石《深山煮茶图 》,1962年作,设色纸本,纵66厘米,横35.5厘米,2009年6月,天津鼎天国际春拍。此幅
作品远景层峦叠嶂,泉瀑飞泻。近景的草木华滋,枝繁叶茂,充满灵动。左下角的一组人物,或静思、或煮茗,神态怡然,抬滑杆的轿夫前后拾级而
上,躺坐于滑杆者悠然自得,寥寥数笔,潇洒传神,可谓点睛之笔。整个画面虚实相生,疏密有致,气势雄壮而又神韵悠然。毛泽东和柳亚子的茶情
诗意:柳亚子,江苏吴江人。清末文学团体“南社”发起人和主要诗人之一。参加新民主主义革命,与宋庆龄、何香凝等同是著名的国民党左派。1
948年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成立后,被选为中央常务委员兼秘书长。毛泽东一生中与柳亚子先生有过三次聚会。第一次是1926年,毛主席在广州
担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部长,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期间。第二次是1945年毛主席在重庆同蒋介石进行和平谈判期间,毛主席把《沁园春·雪》抄
赠给柳亚子。第三次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北京。柳亚子写了一首诗《寄毛主席延安,兼柬林伯渠、吴玉章、徐特立、董必武、张曙时诸公》诗:“弓剑
桥陵寂不哗,万年枝上挺奇花。云天倘许同优国,粤海难忘共品茶。杜断房谋劳午夜,江毫丘锦各名家。商山诸老欣能健,头白相期奠夏华。”后又
写了《七律感事呈毛主席》:“开天辟地君真健,说项依刘我大难。夺席谈经非五鹿,无车弹铗怨冯驩。头颅早悔平生贱,肝胆宁忘一寸丹!安得南
征驰捷报,分湖便是子陵滩。”毛主席在《七律·和柳亚子先生》中,对和柳亚子三次聚会作了生动的描绘。毛泽东答柳亚子的诗是:“饮茶粤海未
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毛泽东写给
柳亚子这首诗后不久,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访柳亚子。在益寿堂,两人喝茶休息,品茗论诗,谈兴甚畅。随后一同乘船游览昆明湖。毛泽东和柳亚子
的“以茶会友”、“以诗会友”,是茶史、诗史的一段佳话。毛泽东喜绿茶、喜吃茶叶:喝茶,是毛泽东除吸烟之外的又一大嗜好。毛泽东喜绿茶,
尤喜龙井,且要浓、要热。身边工作人员每年都要代他向杭州定购西湖龙井茶叶。他每天睡觉醒来,洗脸后就开始饮茶,一边喝茶一边看报,接待国
内外客人也是沏茶相待。他喜欢喝茶,不仅饮茶水,还将杯中茶叶放进嘴里咀嚼吃下去,总是吃得津津有味,他的吃茶习惯是青少年时期在湖南家乡
农村养成的。1949年,毛泽东在香山双清别墅会见柳亚子。毛泽东《七律·和柳亚子先生》手书。林语堂的“三泡”茶说:现代著名文学家林语
堂是闽南漳州人,受闽南功夫茶熏陶而善品茶。林语堂一直推崇茶在生活中的地位,不无风趣地说:“只要有一壶茶,中国人到哪儿都是快乐的。”
茶的重要性在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中得到发扬,认为它在国民生活中的作用超过了任何一项同类型的人类发明。在林语堂看来,茶性清静,使人
心平气和,和中国的国民性格十分协调。他的另一句名言是:“捧着一把茶壶,中国人把人生煎熬到最本质的精髓”。他根据自己喝茶经验,提出“
三泡”说:“茶在第二泡时为最妙。第一泡譬如一个十二三岁的幼女,第二泡为年龄恰当的十六岁女郎,而第三泡则是少妇了。”以佳人喻茶,新颖
而富有情趣。明,仇英《松亭试泉图》,绢本设色,纵128.1厘米,横61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画中峰峦峥嵘,在云雾间半藏半露,近处
陡峭的山岩间,一挂飞瀑跌成数叠,曲折流至松林溪间,临溪一歇山重檐松亭,亭中隐士品茶赏景,童子蹲着煮茶,亭外溪边一童子正持瓶汲泉。作
者画出了一片娱性怡情的天地。陈毅《陪巴西朋友访杭州·梅家坞即兴》:“会谈及公社,相约访梅家。青山四面合,绿树几坡斜。溪水鸣琴瑟,人
民乐岁华。嘉宾咸喜悦,细看摘新茶。”该诗描写了梅家坞茶乡的美丽风景和人民安居乐业的大好景象,也描写了嘉宾的喜悦之情“茶叶大师”胡浩
川:胡浩川,安徽省六安人。茶学家、制茶专家,中国现代茶业奠基人之一。从1929年开始,胡浩川即致力于茶叶技术研究和教学工作,茶叶出
口检验工作,兼任安徽祁门茶叶改良场场长,重庆复旦大学茶叶系主任、教授、茶叶研究室主任等职,为创建中国高等院校茶叶系和培养首批高级茶
叶专业人才贡献力量。解放后参加中国茶业公司的筹建工作,任进出口总公司茶叶总技师。在杭州举办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制茶干部训练班,胡浩川
任训练委员会主任,提出了红、绿茶精制程序,为日后精制机械化奠定了工艺基础。他一生从事茶叶技术研究工作40多年。先后与吴觉农合著了《
中国茶业复兴计划》、《祁红复兴计划》。专著有:《祁红毛茶怎样复制》、《中国茶树原是乔木大叶种》、《中外茶叶艺文志序》、《茶叶改进初
议》等、《六安大茶改进初议》等。明,文征明《煮茶图》,设色纸本,纵85厘米,横29厘米,凤凰国际2013年春拍,成交价80.5万元
。款识:苍苔绿树野人家,手卷炉熏意自嘉。莫道客来无供设,一杯阳羡雨前茶。征明。现代茶业奠基人吴觉农:吴觉农,浙江上虞人。中国著名农
学家、茶叶专家,现代茶叶事业复兴和发展的奠基人。新中国成立后,他曾担任首任农业部副部长,去世前一直担任中国农学会名誉会长、中国茶叶
学会名誉理事长。他早年留学日本期间,写了《茶树原产地考》一文,引经据典论证茶树原产于中国,雄辩有力地驳斥“茶树原产于印度”的观点。
1978年又发表了《中国西南地区是世界茶树的产地》一文,确认中国是茶的故乡。四十年代,他先后到日本、印度、锡兰、印度尼西亚、英国、
法国和苏联考察,对有关国家的茶叶生产和销售情况,以及茶叶的国际市场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回国后写出了《华茶在国际商战中的出路》《华茶对
外贸易之瞻望》《中国茶业复兴计划》等多项报告和建议。新中国成立后,他在中央农业部的领导岗位上,倡议成立了中国茶业进出口公司,他兼任
总经理。他倡议在福建武夷山麓首创了茶叶研究所。他到杭州参加“茶叶与健康、文化研讨会”时提出:“茶与医药、文化相结合前景非常广阔”。
吴觉农所著《茶经述评》,被誉为“20世纪的新茶经”,和“茶学的里程碑”,他被誉为“当代茶圣”。清,扬州画派大师华嵒茶画《金屋春深图
》,纸本设色,纵119厘米,横57厘米,广东省博物馆藏。画心上方题:金屋春深晓起迟,云环慵整乱如丝。内厨几日无宣唤,不向君王索荔枝
。乙卯夏日写于帘屋新罗山人华喦。按画中题诗此图描绘的是杨贵妃晓妆晚起的情景。明黄色的龙纹帷帐之下,杨贵妃独自一人抚几而坐,桌上置一
茶壶,仿佛若有所思,隐约透露出一股清冷和孤寂之感。杨贵妃是唐朝人,但这幅画里所绘的美女是一身清人服饰。周恩来“啜英咀华”佳话:周恩
来总理喝茶很有风度,他总是沏龙井茶招待国内外宾客,一杯清茶在手,谈笑风生。首长们开会,服务员都要马上冲好茶。周恩来一接过服务员递来
的盖着盖的茶杯,定要及时揭盖呷两口,然后才放茶杯。休息时,他对服务员说:“小鬼,你会喝茶吗?冲好茶水,揭盖要及时,头两口茶香最浓,
就是带着热气喝,放久了茶香就差多了。”久而久之,服务员都能恰到火候地将茶水送到周恩来面前。周恩来总理喝茶每次都要付费:周总理召开的
会议,会议灶是不变的标准:冬天只有一个大烩菜,夏天限定四菜一汤。几十年没有例外。按当时的工资及物价标准,高级干部须要交8角饭钱,工
作人员交2角5分饭钱,就是喝一杯茶,也要根据茶叶品种和质量,交1角或2角钱。他说:“不在钱多钱少,重要的是不能惯出毛病。”1972
年,周总理陪同美国总统尼克松一行访问杭州。周总理提前半小时赶到杭州笕桥机场,服务员忙泡上一杯龙井茶送上。周总理边喝茶边和服务员交谈
。临别时秘书把1角钱递给服务员,“这是总理交的茶水钱。”服务员一时愣住了,忙说:“我们这里是不收茶水钱的。”秘书说:“这是总理的规
矩!”周总理很关心龙井茶生产。他曾先后五次到梅家坞视察,鼓励发展生产。一次周恩来陪外宾到梅家坞,品尝龙井绝品“明前茶”。 茶农告诉
他:“龙井茶制作工艺精细,要经过抖、带、挤、甩、挺、拓、扣、抓、压、磨10大手法。炒1斤特级龙井茶需要采摘3万多个芽头,一亩茶园仅
产3斤。”听后,周总理风趣地说:“龙井味道好,要把它全部消灭掉。”说罢便将杯中茶叶全部咀嚼光,留下“啜英咀华”佳话。元,王蒙《煮茶
图》,纸本设色,纵99厘米,横46厘米,2010年12月北京保利秋拍,成交价2800万元。此图用“渴墨”以牛毛皴、解索皴画法画出,
然后再用浓墨“苔点”,画出山体的阴阳向背,表现出元气磅礴、纵横离奇的山水境界。图中所绘的是王蒙晚年隐居山水,画面清新,构图大气,被
著名书画鉴定家吴湖帆认为是“除收藏在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等十件之外唯一流传在民间的王蒙作品”。老舍品茗著《茶馆》:老舍,原名舒庆
春,北京满族正红旗人。他是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
剧本《茶馆》。老舍一生喜茶。他认为:喝茶本身是一门艺术。深得饮茶真趣。他在《多鼠斋杂谈》中写道:我是地道中国人,咖啡、可可、啤酒、
皆非所喜,而独喜茶。有一杯好茶,我便能万物静观皆自得。北京人最喜喝的是花茶,老舍作为“老北京”自然也不例外,自备有上品花茶。全国各
地名茶,诸如“西湖龙井”、“黄山毛峰”、“祁门红茶”、“重庆砣茶”……无不品尝。且茶瘾大,称得上茶中瘾君子,一日三换,早中晚各执一
壶。他还有个习惯,爱喝浓茶。他在“春风春日采新茶,生产徽州天下夸。屯绿祁红好姊妹,淡妆浓抹总无暇。”一诗中,赞扬了徽州的“祁门红茶
”、“屯溪绿茶”。老舍好客、喜结交。他移居云南时,一次朋友来聚会,请客吃饭没钱,便烤几罐土茶,围着炭盆品茗叙旧,来个“寒夜客来茶当
酒”,品茗清谈,属于真正的文人雅士风度!老舍与冰心友谊情深,常登门拜访,一进门便大声问:“客人来了,茶泡好了没有?”冰心总是不负老
舍茶兴,以她家乡福建盛产的茉莉香片款待老舍。浓浓的馥郁花香,老舍闻香品味,啧啧称好。老舍后来曾写过一首七律赠给冰心夫妇:“中年喜到
故人家,挥汗频频索好茶。”怀念他们抗战时在重庆艰苦岁月中结下的茶谊。回到北京后,老舍每次外出,见到喜爱的茶叶,总要捎上一些带回北京
,分送冰心和他的朋友们。老舍以清茶为伴,文思如泉,创作了闻名中外的剧本《茶馆》,通过对旧北京裕泰茶馆的兴衰际遇,反映从戊戌变法到抗
战胜利后50多年的社会变迁,成为饮茶文学的名作。茶馆是旧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同时,也反映了旧北京茶馆的习俗,展示了中国茶馆文化的一
个侧面。梁实秋谈《喝茶》:梁实秋,原名梁治华,浙江余杭人。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
字的著作,代表作《莎士比亚全集》等。梁实秋在《喝茶》一文中说:我不善品茶,不通茶经,更不懂什么茶道,从无两腋之下习习生风的经验。但
是,数十年来,喝过不少茶,北平的双窨、天津的大叶、西湖的龙井、六安的瓜片、四川的沱茶、云南的普洱、洞庭湖的君山茶、武夷山的岩茶,甚
至不登大雅之堂的茶叶梗与满天星随壶净的高末儿,都尝试过。茶是我们中国人的饮料,口干解渴,惟茶是尚。凡是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茶。人无贵
贱,谁都有分,上焉者细啜名种,下焉者牛饮茶汤,甚至路边埂畔还有人奉茶。茶是开门七件事之一,乃人生必需品。我平素喝茶,不是香片就是龙
井,多次到大栅栏东鸿记或西鸿记去买茶叶,在柜台前面一站,徒弟搬来凳子让坐,看伙计称茶叶,分成若干小包,包得见棱见角,那份手艺只有药
铺伙计可媲美。茉莉花窨过的茶叶,临卖的时候再抓一把鲜茉莉放在表面上,所以叫做双窨。于是茶店里经常是茶香花香,郁郁菲菲。其实,清茶最
为风雅。抗战前造访知堂老人于苦茶庵,主客相对总是有清茶一盅,淡淡的、涩涩的、绿绿的。我曾屡侍先君游西子湖,从不忘记品尝当地的龙井,
不需要攀登南高峰风篁岭,近处平湖秋月就有上好的龙井茶,开水现冲,风味绝佳。茶后进藕粉一碗,四美具矣。我曾到过洞庭,舟泊岳阳楼下,购
得君山茶一盒。沸水沏之,每片茶叶均如针状直立漂浮,良久始舒展下沉,味品清香不俗。初来台湾,粗茶淡饭,颇想倾囊之所有,在饮茶一端偶作
豪华之享受。一日过某茶店,索上好龙井,店主将我上下打量,取8元一斤之茶叶以应,余示不满,乃更以12元者奉上,余仍不满,店主勃然色变
,厉声说:“买东西,看货色,不能专以价钱定上下。提高价格,自欺欺人耳!先生奈何不察?我爱其憨直。现在此茶店门庭若市,已成为业中之翘
楚。此后我饮茶,但论品味,不问价钱。茶之以浓酽胜者莫过于功夫茶。《潮嘉风月记》说功夫茶要细炭初沸连壶带碗泼浇,斟而细呷之,气味芳烈
,较嚼梅花更为清绝。我没嚼过梅花,不过我旅居青岛时有一位潮州澄海朋友,每次聚饮酩酊,辄相偕走访一潮州帮巨商于其店肆。肆后有密室,烟
具、茶具均极考究,小壶小盅有如玩具。更有娈婉卯童伺候煮茶、烧烟,因此经常饱吃功夫茶,诸如铁观音、大红袍,吃了之后还携带几匣回家。为
知是否故弄玄虚,谓炉火与茶具相距以七步为度,沸水之温度方合标准。与小盅而饮之,若饮罢径自返盅于盘,则主人不悦,须举盅至鼻头猛嗅两下
。这茶最有解酒之功,如嚼橄榄,舌根微涩,数巡之后,好像是越喝越渴,欲罢不能。喝茶,喝好茶,往事如烟。提起喝茶的艺术,现在好像淡不到
了,不提也罢。明,文徵明 《烹茶图》 中茂圣佳2010年春拍,成交价61.6万元。喝茶不讲究的大作家巴金:巴金,原名李尧棠,四川成
都人,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他的主要作品有: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抗战三部曲《火
》以及小说《寒夜》、《憩园》,散文《随想录》等。译作有长篇小说《父与子》、《处女地》等。大作家巴金喝茶不讲究,用白瓷杯,抓把茶叶,
用开水一冲,就开喝,味道自然一般。而且,他喜欢把茶叶丢在书柜里,这样,茶水就有了油墨的味道。制壶大师许四海看到巴金如此喝茶,就送了
他一只自制的仿曼生壶,还专程从家里带了一套紫砂茶具,为他表演茶艺。一经大师之手,香味早已弥漫,巴金喜不自禁,一边喝一边感叹:没想到
这茶还真听许大师的话,说香就香了!一口气喝了好几杯。可见,好茶配好器,相得益彰,方得饮茶之趣!明,陈洪绶《品茶图》局部,绢本设色,
纵76厘米,横53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赵朴初的“茶禅一味”:赵朴初,安徽安庆人。卓越的佛教领袖、杰出的书法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
。曾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中国佛学院院长。赵朴初既是中国佛教界的领袖,又是茶文化协会会长。他平生不喝酒,不抽烟,唯一的嗜好是喜欢喝茶
,自称“茶篓子”。赵朴初日常习惯于把饮茶的惬意妙感同习禅的灵思巧悟自然联系在一起,构成自己日常生活情趣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赵朴初在
家喝茶,常捧着一个罐头玻璃瓶子代替茶杯,里面盛着清芬四溢的茶。客人来了,家人泡上一杯茶,主客借茶助兴,聊上半天。他的茶具简陋,与他
的朴实风格如出一辙,常常一下子拉近了和客人的距离。赵朴初请剧作家曹禺一起喝茶,说:清心须清腹。我最喜欢的是早上起来,泡上一杯好茶。
曹禺晚年也经常读赵朴初送他的《心经》,曾问赵朴初:你喝茶,可有禅意?赵朴初说:但以喜心饮茶,就有禅意。赵朴初写有很多茶诗:他为大型
画册《中国--茶的故乡》题写书名,并题诗一首:“东瀛玉露甘清香,楞伽紫茸南方良。茶经昔读今茶史,欲唤天涯认故乡。”他在诗后有注释:
日本宇治产玉露甚佳,斯里兰卡(古称楞伽)产紫茸红茶有名于世。这首诗以称赞日本名茶宇治玉露及楞伽紫茸茶入手,点出了中国茶对人类文明的
巨大贡献。1990年中华茶人联谊会成立,赵朴初赋诗祝贺:“不羡荆公游酒人,饮中何物比茶清。相酬七碗风生腋,共吸千江月照明。梦断赵州
禅杖举,诗留坡老乳花新。茶经广涉无人学,端赖群贤仔细论。”诗中表达了不羡王安石到处饮酒交游,只爱清茶的淡泊情怀,和对中华茶人联谊会
寄予热切的希望。他在另一首诗里进一步说:“我道茶人胜酒人,饮中无物比茶清。”他认为,所有的茶事皆可为佛事、一壶一盏、一叶一水皆可入
诗入禅。他的 “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千百偈,不如喫茶去。”就让人念之忘俗。可见他深得茶道即禅道的意趣。赵朴初曾饮“天华谷尖
”茶,盛赞其“色碧、香清而味永”,并欣然题诗《咏天华谷尖茶》:“深情细味故乡茶,莫道云踪不忆家。品遍锡兰和宇治,清芬独赏我天华”。
斯里兰卡的锡兰红茶,日本的宇治绿茶都属于世界级名茶,他把“天华谷尖“与这些世界级名茶相提并论,并“清芬独赏”,足见其用心之良苦。
茶学家庄晚芳:庄晚芳,原名庄友礼,笔名茗叟,福建惠安人。1930年考入中央大学农学院,毕业后,到安徽祁门茶叶改良场工作,从而引起
了对茶叶研究的兴趣。后在福建省福安农校讲授茶叶课,担任福建省茶叶管理局副局长,筹办福建省示范茶厂,并在武夷山下组织开辟了数千亩新茶
园,曾协助吴觉农筹办东南改良茶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庄晚芳曾先后在复旦大学农学院、安徽农学院、华中农学院和浙江农业大学从事茶学
教育。经他培养的本科生、专科生、研究生,以及前苏联和越南留学生约有2000余人,不少人已成为茶学专业的高级技术人才。他撰写的诗《龙
井茶品评会》的绝句:“西湖龙井世称珍,炒制精工其技神;嫩绿微芽甘亦冽,香清味美引游人。”他将“中国茶德”精辟地概括为“廉、美、和、
敬”四字。所谓“廉”,就是“廉俭育德”;“美”就是“美真康乐”;“和”就是“和诚处世”;“敬”就是“敬爱为人”。他主要的编著有:《
中国的茶叶》、《茶作学》、“茶树生理学”《中国茶史散论》、《茶树栽培学》等数十本,及主编的《中国名茶》、《饮茶漫谈》被译为日文,在
国外发行。清代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扬州学派” 杰出代表汪中《蕉荫品茗图》,1654年作,绢本设色,纵30厘米,横27厘米,南
京文物商店藏。图绘蕉荫下一文士傲坐竹榻上,放下书展望前方。文士右边太湖石后有三僮子在备茶,一持扇对风炉烧水,一执壶泡茶,一前去给文
士奉茶。画面上三僮子画得很小,以衬托文士不凡的气度。近代茶学教育创始人陈椽:陈椽,又名陈愧三,福建省惠安人。茶学家、茶业教育家,制
茶专家,是我国近代高等茶学教育事业的创始人之一。1934年,陈椽从国立北平大学农学院毕业后,先后在茶场、茶厂、茶叶检验和茶叶贸易机
构工作。1940年,赴浙江英士大学农学院任教,专心致志地开始研究茶学,编著了我国第一部较为系统的高校茶学教材《茶作学讲义》。抗日战
争胜利后,受聘到复旦大学任教,先后编著了《茶叶制造学》、《制茶管理》、《茶叶检验》、《茶树栽培学》等4部教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他自愿要求到生活条件较艰苦而盛产茶叶的安徽农学院工作,担任安徽农学院副教授兼茶业系主任,1957年晋升为教授。两次主编全国高等农
业院校教材《制茶学》以及《茶叶检验学》。他论证中国云南是茶树原产地,撰写了《中国云南是茶树原产地》。他确立科学的茶叶分类法,撰写了
《茶叶分类理论与实践》,系统地把茶叶分为绿茶、黄茶、黑茶、白茶、青茶和红茶六大茶类。他每年约有1/3的时间深入茶区山村,送科技下乡
,指导茶叶生产,改进制茶技术,帮助创制“秦巴雾毫”、“午子仙毫”、“汉水银梭”等名茶。他多次到茶区指导制茶,使许多失传的名茶,如“
天华谷尖”、“南阳谷尖”等得到再生,又创制了“天山真香”、“齐山翠眉”、“黄花云尖”等一批名茶。主要著作有:《制茶技术理论》、《茶
业通史》、《茶药学》、《中国茶叶对外贸易史》、《茶树栽培技术》、《安徽茶经》、《制茶全书》、《茶与医药》等。主编了《中国名茶选集》
、《茶叶商品学》、《茶业经营管理学》、《茶叶市场学》、《茶叶贸易学》等。共发表189(部)篇共1000多万字的论文和著作,为中国茶
叶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精神和物质财富。陈椽的著作和研究,不仅对我国的茶叶教育、科研及生产流通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得到了国外学者的
高度评价,被英国科技研究中心列入《世界农业名人录》,被印度编入《世界名人传记》。明,陈洪绶《松溪品茗图》,设色绢本,纵151.5厘
米,横76.5厘米,2009年11月北京翰海秋拍,成交价896万元。“茶学泰斗”张天福:张天福,茶学家、制茶和审评专家。曾任福建省
农业厅茶叶改进处、特产处茶叶科科长、副处长、享受教授级待遇,福建省茶叶学会第一届理事会会长,福建省茶叶学会名誉会长。中国茶业界普遍
把张天福称为:“茶学界泰斗”。他是《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列为我国陆羽之后的十大茶叶专家之一。 张天福出生于上海名医世家,作为名医世家
的独生子,父母希望他能够继承祖业,攻读医学,成为一名医生。但他却愿为振兴祖国的农茶出力,就读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获农学学士学位。大
学毕业后,张天福回归故里,应福建协和大学校长林景润之聘任,任生物系助教。张天福东渡日本考察研究茶业,两次到台湾实地考察茶业,写了《
台湾之茶叶》考察报告。在福安县创办福建省立福安农业职业学校和福安茶叶改良场,任校长兼场长。在崇安创办福建示范茶厂,任厂长兼苏皖技艺
专科学校副教授。后回到协和大学农学院任教授,兼该校附属高级农业职业学校校长。任南京国民政府中央农业实验所技正兼崇安茶叶试验场场长。
开辟茶园200多公顷,并开展茶叶品种、栽培采制等试验研究和茶区调查及技术推广工作、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茶叶生产、科研、推广、销售相结
合的单位。从日本引进萎调机、揉捻机、解块机、干燥机等全套机械制茶设备,使福建制茶业由人工制茶过度到机械制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张
天福先在崇安任福建省人民政府实业厅崇安茶厂厂长,后调中国茶叶公司任技术科长,调任福建省农业厅茶叶改进处、特产处任茶叶科长、副处长,
享受教授级待遇。在被错划为右派的23年中,仍坚守在茶叶生产的岗位上,走遍福建全省所有的茶区,写下了大量有价值的总结、研究和考证等资
料,如:《福建白茶的调查研究》、《龙岩斜背茶调查》、《福建茶史考》、《梯层茶园表土回沟条垦法》等。1980年,70岁高龄的张天福又
带领科研人员攻克了制约乌龙茶品质最关键的“做青”工序难题,改写了几百年来看天做茶的历史。退休后张天福受聘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任技术顾问,把几十年来收集珍存的几百册茶叶书籍、资料和标本,全部献给该所。他带领科研人员主持省的重点攻关课题——“乌龙茶做青工艺与
设备研究”,主持编写了具有福建特色的《福建乌龙茶》专著。张天福将更多精力放在了对茶文化的思考上。“俭清和静”这四个字是他晚年对中国
茶礼的理解和概括,如今已经被茶界广泛推崇。“俭清和静”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高尚品行和处世哲学:茶尚俭,勤俭朴素;茶贵清,清正廉明
;茶导和,和衷共济;茶致静,宁静致远。张天福的人生同样是淡泊名利、平静俭朴的人生。身为中国茶叶界的一号人物,他的家非常朴素,简洁的
房间虽然不大,却另藏乾坤,专业的品茶室里满满地摆放着各式茶叶样品。他一生爱茶,但并不以饮名茶自居。他认为,选用简单而平常的茶,可以
给人们一个节俭而朴素的生活理念。百岁以后,他仍坚持黎明即起,清茶一杯,在并不富裕的生活之中,享受着“俭清和静”的有茶生活。2008
年12月17日,98岁的“茶学界泰斗”张天福,与58岁的国家一级杂技演员张晓红,在福州庄重登记,低调完婚。如今,两人相互交谈、相扶
前行、相知相依。百岁如茶人生,张天福精神饱满。现在,他仍时常上茶园、进工厂、走市场。用六天的时间考察了福建寿宁的有机茶基地,并在寿
宁县座谈会上作了长达一个小时的“有机生态茶园建设”发言,107岁的人生阅历与人说茶,是一种乐趣。2016年9月18日,中国茶界泰斗
张天福迎来107岁寿诞。茶树栽培专家李联标:李联标,原名李子丰,江苏省六合人。茶学家、茶树栽培专家,茶叶科学研究先驱之一。在国内他
首先发现野生乔木型大茶树,对研究茶树起源与原产地作出了重要贡献。在研究旧茶园改造、新茶园养成技术、探索茶树高产优质规律和茶树品种资
源收集、保存、鉴定、利用等方面,取得了成就。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李联标1930年考入金陵大学农学院农学系,获学士学位。大学毕
业后,在福建省福安茶叶改良场从事茶叶研究工作。1939年转赴贵州湄潭,筹办中央农业实验所湄潭实验茶场,拟订了“全国茶树品种征集与鉴
定”研究项目,先后在全国13个省征集了270个地方品种,从此,开始了他漫长的茶叶科研生涯。1941年,李联标对湄潭、风冈、务川、德
江四县的茶树地方品种作调查时,在务川县老鹰山岩上首次发现中国野生乔木型大茶树。他列举中国古代文献的记载和继他之后中国茶叶工作者与茶
农在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的原始森林中发现许多乔木型野生大茶树,论证了茶树应原产于中国西南地区。1945年李联标以优异成绩考入美国
康乃尔大学农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生物学部进修,从事茶叶中酶性质的研究,与勃纳博士联名在美国《生物化学》杂志(1947年)发表了茶叶中
多酚氧化酶的研究论文。他是中国早期从事茶叶酶化学研究的少数学者之一,研究成果受到茶学界的关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为适应茶叶出
口的需要,他率队赴浙江平水茶区,领导绿茶改制红茶成功,扩大了茶叶的出口贸易。他在浙江茶叶改进所和浙江省农业厅期间,从资金、物资、技
术上扶持茶农恢复与发展茶叶生产,到1957年全省产茶46万担,比1949年增长2.3倍。每年他编写茶叶技术指导纲要和主编茶叶训练班
教材,主讲生产技术,深受茶叶生产第一线同志的欢迎。50年代末和70年代中,他担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栽培研究室主任,在杭州领导
建立了大规模的茶树种质标本圃,收集保存了一批茶树种质资源,为茶树新品种选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1960--1966年间,李联标先
后为前苏联、尼泊尔、喀麦隆、越南等国的留学生和进修生讲授茶树栽培学,并进行实习和辅导。他们中的许多人已成了这些国家茶叶生产或科研部
门的主管。1979年,年近古稀的李联标依然主持农业部重点科研项目“茶树品种资源保存利用研究”,在他指导下,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和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于1981年共同组成茶树资源调查组,对我国茶属植物分布最集中的西双版纳等16个地区(州)60个县进行了
普查,征集茶树资源材料410份,丰富了我国茶树种质资源宝库。李联标一生写了很多茶学著作,如:《茶树栽培技术》、《中国茶树栽培学》、
《茶叶生产技术手册》、《红茶初制技术》、《绿茶初制技术》等。明,唐寅《琴士图》,纸本设色,纵29.2厘米,横197.5厘米,台北故
宫博物院藏。琴师坐松林泉石间品茗抚琴,僮子焚香煮茶,松风琴韵茶烟,意境清幽,令人两腋生风,尘虑涤尽。题款“唐寅为季静作”,钤印“南
京解元”、“唐伯虎”。启功茶诗和茶书法:启功,字元白,号苑北居士,雍正皇帝的第九代孙。他是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家、诗人、国学大师。曾任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启功先生爱喝茶,却并不嗜茶,也没有太多讲究。曾有友人举行“茶道会”向
启功先生征求题词,启先生即吟七绝一首以答:“七碗神功说玉川,生风不数地行仙。赵州一语‘吃茶去’,截断群流三字禅。” “若能杯水如名
淡,应信春茶比酒浓。”启功极不愿意喝热茶,而愿意饮温茶乃至放凉了的茶水。有时还喜欢将碧绿的好茶叶慢慢用手研成粉末后放入杯中,然后再
冲水泡茶。对于普通的花茶或绿茶,启先生也要喝上好几茬,而后也往往不倒掉。启功先生写字,从不让别人替他研墨。有时,他会把喝过好几茬的
茶水注入砚台研墨,常令观者惊讶不已。柴剑虹见到启功先生此举后问启功先生,用茶水研的墨是否兼有茶香、墨香?此中是否还有别的奥妙?启功
先生则笑而不答。启功茶书法茶叶大师吴振铎:吴振铎,福建省福安人。中国茶叶大师,农学家,教授。吴振铎从小与家人一道植茶,一生与茶叶结
下不解之缘。1936年吴振铎考入福建高级茶科学校,后又就读于福建农学院,主修农艺。1946年任福建省立福安高级茶叶职业学校教导主任
。1947年吴振铎赴台湾,先后任台湾省农业试验所平镇茶叶分所技正、所长,台湾省茶业改良场首任场长。应聘台湾大学农艺学系,兼授茶作学
及其实习的课程,历任讲师、副教授及教授。1984年,吴振铎退休后仍在台湾大学教授茶作学及推展茶文化活动。1988年6月,吴振铎偕夫
人蔡彩照女士,在民主促进会中央常委、著名茶叶专家黄国光先生陪同下,到杭州等地参观访问。这是海峡两岸茶人在隔离近40年之后,首次在祖
国大陆相聚。吴振铎在台湾茶界服务达五十年,毕生致力于茶树育种、茶园机械、茶叶制法及评鉴之研究,先后育成15个茶树新品种,其中尤以台
茶12号“金萱”及台茶13号“翠玉”最为人所称道,推广面积达台湾地区茶面积十分之一。他在各学术杂志及报章上发表茶文章百余篇,倡导饮
茶风气,弘扬茶文化,被誉为当代茶业大师。曾获“中华农学会”农业学术奖,及第一届最高科学荣誉奖。著作有《吴振铎茶学研究论文选集》等。
近现代,傅抱石《煮茶图》1947年12月年作,设色纸本,纵82厘米,横41厘米,2014,北京保利秋拍,成交价977.5万元。题识
:煮茶图。东海先生惠赏即乞教正。此图为香港著名实业家罗桂祥博士旧藏。罗桂祥有个收藏紫砂壶轶事:罗桂祥知道宜兴蒋蓉是一位当代紫砂花货
作品的领军人物,清代历史上陈鸣远也是杰出的花货开山祖,他有一把陈鸣远的紫砂作品。他把壶带到宜兴请蒋蓉鉴定。蒋蓉一见觉得眼熟,仔细一
看,原来这把壶是40多年前她在上海为古董店老板仿制的壶,虽不能在仿制的名人壶上打自己的印章,她在壶的壶把下端做了一个不易察觉的小印
记。罗桂祥执意要把这把壶送还它的真正主人,最后蒋蓉以自己的一把小佛手壶与之交换,成为紫砂收藏界的一段佳话。汪曾祺的《寻常茶话》:汪
曾祺,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
士大夫。他在《寻常茶话》里,讲述了他在各处喝茶和朋友喝茶的故事:汪曾祺说:我茶是喝的,而且喝得很勤,一天换三次叶子。每天起来第一件
事,便是坐水、沏茶。但是毫不讲究。对茶叶不挑剔,青茶、绿茶、花茶、红茶、沱茶、乌龙茶,但有便喝。喝完了碧螺春,第二天就可以喝蟹爪水
仙,但是不论什么茶,总得是好一点的,太次的茶叶,便只好留着煮茶叶蛋。《北京人》里的江泰认为喝茶只是“止渴、生津、利小便”,我以为还
有一种功能,是:提神。我不喜欢喝太烫的茶,沏茶也不爱满杯。我的家乡认为客人斟茶斟酒“酒要满,茶要浅”,茶斟得太满是对客人不敬。于是
就只剩下一个字,浓。我喝茶是喝得很酽的。在机关开会,有女同志尝了我的一口茶,说是“跟药一样”。 我祖父生活俭省,喝茶却颇考究。他是
喝龙井的,泡在一个深栗色的扁肚子的宜兴砂壶里,用一个细瓷小杯倒出来喝。他喝茶喝得很酽,一次要放多半壶茶叶,喝得很慢,喝一口,还得回
味一下。有时会另拿一个杯子,让我喝一杯他的茶,真香。从此我知道龙井好喝,我的喝茶浓酽,跟小时候他的熏陶也有点关系。后来我到了外面,
有时喝到龙井茶,会想起我的祖父。我的家乡有“喝早茶”的习惯,或者叫做“上茶馆”。上茶馆其实是吃点心,包子、蒸饺、烧卖、千层糕……茶
自然是要喝的。在点心未端来之前,先上一碗干丝。我们那里原先没有煮干丝,只有烫干丝。干丝在一个敞碗里堆成塔状,临吃,堂倌把装在一个茶
杯里的佐料--酱油、醋、麻油浇入。喝热茶、吃干丝,一绝!抗日战争时期,我在昆明住了七年,几乎天天泡在茶馆。“泡茶馆”是西南联大学生
特有的说法。联大学生在茶馆里往往一泡就是半天。干什么的都有。聊天、看书、写文章。有一位教授在茶馆里读梵文。有一位研究生,可称泡茶馆
的冠军。此人姓陆,是一怪人。他曾经徒步旅行了半个中国,读书甚多,而无所著述,不爱说话。他简直是“长”在茶馆里。上午、下午、晚上,要
一杯茶,独自坐着看书。他连漱洗用具都放在一家茶馆里,一起来就到茶馆里洗脸刷牙。昆明茶馆里卖的都是青茶,茶叶不分等次,泡在盖碗里。文
林街后来开了家“摩登”茶馆,用玻璃杯卖绿茶、红茶---滇红、滇绿。滇绿色如生青豆,滇红色似“中国红”葡萄酒,茶叶都很厚。滇红尤其经
泡,三开之后,还有茶色。我觉得滇红比祁(门)红、英(德)红都好,这也许是我的偏见。当然比斯里兰卡的“利普顿”要差一些。有人喝不来“
利普顿”,说是味道很怪。人之好恶,不能勉强。我在昆明喝过大烤茶。把茶叶放在粗陶的烤茶罐里,放在炭火上烤得半焦,倾入滚水,茶香扑人。
几年前在大理街头看到有烤茶缸卖,犹豫一下,没有买。买了,放在煤气灶上烤,也不会有那样的味道。一九四六年冬,开明书店在绿杨村请客。饭
后,我们到巴金先生家喝功夫茶。几个人围着浅黄色的老式圆桌,看萧珊表演濯器、炽炭、注水、淋壶、筛茶。每人喝了三小杯。我第一次喝功夫茶
,印象深刻。这茶太酽了,只能喝三小杯。在座的除巴先生夫妇,有靳以、黄裳。我在杭州喝过一杯好茶。一九四七年春,我和几个在一个中学教书
的同事到杭州去玩。除了“西湖景”,使我难忘的两样方物,一是醋鱼带把。所谓“带把”,是把活草鱼的脊肉剔下来,快刀切为薄片,其薄如纸,
浇上好秋油,生吃。鱼肉发甜,鲜脆无比。我想这就是中国古代的“切脍”。一是在虎跑喝的一杯龙井。真正的狮峰龙井雨前新芽,每蕾皆一旗一枪
,泡在玻璃杯里,茶叶皆直立不倒,载浮载沉,茶色颇淡,但入口香浓,直透肺腑,真是好茶!只是太贵了。一杯茶,一块大洋,比吃一顿饭还贵。
狮峰茶名不虚传,但不得虎跑水不可能有这样的味道。我自此才知道,喝茶,水是至关重要的。我喝过的好水有昆明的黑龙潭泉水。骑马到黑龙潭,
疾驰之后,下马到茶馆里喝一杯泉水泡的茶,真是过瘾。泉就在茶馆檐外地面,一个正方的小池子,看得见泉水咕嘟咕嘟往上冒。井冈山的水也很好
,水清而滑。有的水是“滑”的,“温泉水滑洗凝脂”,并非虚语。井冈山水洗被单,越洗越白,泡“狗古脑”茶,色味俱发,不知道水里含了什么
物质。天下第一泉、第二泉的水,我没有喝出什么道理。济南号称泉城,但泉水只能供观赏,泡茶,不觉得有什么特点。老北京早起都要喝茶,得把
茶喝“通”了,这一天才舒服。无论贫富,皆如此。1948年我在午门历史博物馆工作。馆里有几位看守员,岁数都很大了。他们上班后,都是先
把带来的窝头片在炉盘上烤上,然后轮流用水氽坐水沏茶。茶喝足了,才到午门城楼的展览室里去坐着。他们喝的都是花茶。北京人爱喝花茶,以为
只有花茶才算是茶。我不太喜欢花茶,但好的花茶例外,比如老舍先生家的花茶。老舍先生一天离不开茶。他到莫斯科开会,苏联人知道中国人爱喝
茶,倒是特意给他预备了一个热水壶。可是,他刚沏了一杯茶,还没喝几口,一转脸,服务员就给倒了。老舍先生很愤慨地说:他们不知道中国人喝
茶是一天喝到晚的!一天喝茶喝到晚,也许只有中国人如此。外国人喝茶都是论“顿”的,难怪那位服务员看到多半杯茶放在那里,以为老先生已经
喝完了,不要了。龚定庵以为碧螺春天下第一。我曾在苏州东山的“雕花楼”喝过一次新采的碧螺春。但碧螺春真是好。不过茶是泡在大碗里的,我
觉得这有点煞风景。后来问陆文夫,文夫说碧螺春就是讲究用大碗喝的。茶极细,器极粗,亦怪!在湖南桃源喝过一次擂茶。茶叶、老姜、芝麻、米
,加盐放在一个擂钵里,用硬木的擂棒“擂”成细末,用开水冲开,便是擂茶。茶可入馔,制为食品。杭州有龙井虾仁。裘盛戎曾用龙井茶包饺子,
可谓别出心裁。日本有茶粥。四川的樟茶鸭子乃以柏树枝、樟树叶及茶叶为熏料,吃起来有茶香而无茶味。清,李鱓(《壶梅图》清,李鱓(《壶梅
图》,花卉册之十一,纸本墨笔,纵36.8厘米,横33厘米,天津博物馆藏。图绘茶壶和墨梅。一把破蒲扇,来表明茶炉烧水,富有茶趣。画面
上部题款曰:“峒山秋片,茶烹惠泉。贮砂壶中,色香乃胜。光福梅花开时,折得一枝,归吃两壶,尤觉眼耳口舌倶游清虚世界,非烟火人可梦见也
!花溪有此稿,李鱓少变其意。”《沙家洪》“春来茶馆”(智斗):“春来茶馆”(智斗),从一个侧面向世人揭示了江南水乡茶馆的别样风情。
这处位于常熟阳澄湖畔埠头路口的“春来茶馆”,由茶屋和席棚两部分组成,以七星灶和大锅壶煮水,供饮茶和打麻将消费,提供瓜子等小吃,是处
典型的“乡野茶馆”,阿庆嫂以此为掩护,联络接应新四军。茶馆女掌柜、机智勇敢的阿庆嫂,在第四场《智斗》中那段有名的曲牌“西皮流水”唱
道:“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相逢开口笑,过后不思量。人一走,茶就凉……虽然唱词是
在戏中与敌人周旋时的托词,确也道出了那时茶馆经营的某些特点。这也是中国当代戏剧中有关茶事的少见的绝妙之笔。上海美协分会副主席唐云《
雅趣》,纵46厘米,横32厘米。李嘉诚与茶的故事:李嘉诚,出生于广东潮州潮安,祖籍福建莆田,香港企业家,是香港开埠后第三任首富。李
嘉诚曾在茶馆里当烫茶的跑堂:李嘉诚三岁时,家道中落,后来父亲得了重病,不久离开人世,刚上了几个月中学的李嘉诚就此失学。李家孤儿寡母
生活艰难。一位茶楼老板看他们可怜,收留小嘉诚在茶馆里当烫茶的跑堂。有一天,他不小心把开水洒在地上,溅湿了客人的衣裤。李嘉诚很紧张,
等待着客人的巴掌、老板的训斥。那位客人不但没有责怪他,反而为他开脱,让老板不要开除他。“我看这孩子挺有出息的。只是以后要记住,做什
么事都必须谨慎。”以后,李嘉诚把“谨慎”当成了自己的人生信条,做出了大事业。李嘉诚给母亲泡“工夫茶”:李嘉诚的母亲庄碧琴是佛门的一
位居士,平时经常将家里的钱接济贫困,积德行善,去寺院做布施。那年的秋天李嘉诚的公司内忧外患。李嘉诚是孝子,公司不景气的事不让母亲知
道。李母心明眼亮,有一天,她把李嘉诚叫过来道:“儿啊,给妈妈泡一道工夫茶。” 李嘉诚用地道的凤凰单枞茶给妈妈泡上一道潮汕工夫茶。李
嘉诚的母亲庄碧琴给李嘉诚讲述了一个寺庙主持人元寂选接班人的事:元寂主持年事已高,希望从他得意的两个徒弟一寂和二寂中找个接班人。元寂
把两个徒弟都叫到跟前说:我现在给你俩每人一袋稻谷去种,明年秋天看成果定接班人。第二年秋天到了,一寂挑来满满的一担谷子,二寂则两手空
空。元寂却当众宣布二寂是接班人。一寂听了不服气地说:分明我收获了一担谷子,二寂颗粒无收,怎么能够让他担任住持啊!元寂微微一笑高声地
对众人说:我给一寂和二寂的谷子,都是用滚水煮熟的。显然,二寂是诚实的,理应由他来当住持。众人悦服。李嘉诚的母亲告诉李嘉诚:经商如同
做人,诚信当头,则无危而不克。李嘉诚听罢母亲的话,深有感悟。李嘉诚采取一系列诚信措施,打动了银行、供货商和员工,诚信让形势好转,危
机成就了商机,李嘉诚从此在商界站稳了脚跟,成为世界华人首富。清,杨晋《豪家佚乐图》局部,绢本没色,纵56.2厘米,横1274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此卷写春夏秋冬四季豪门享乐生活。此幅为长卷中一段。画仕女幼童游乐于长廓、水榭之间,或观荷,或细语,或于玲珑湖石之下,
浓荫草坪之上,品茗论画。当代茶文化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个以弘扬茶文化为宗旨的社会团体——“茶人之家”
,1983年湖北成立“陆羽茶文化研究会”,1990年“中华茶人联谊会”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在杭州成立,1
991年中国茶叶博物馆在杭州西湖正式开放,1998年中国国际和平茶文化交流馆建成。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各地茶艺馆越办越多。国际茶文化
研讨会吸引了日、韩、美、斯及港台地区纷纷参加。各省市及主产茶县纷纷举办“茶叶节”,让爱茶人体会茶的馨香味道、健康味道、文化味道。现
代中国,茶已渗透到人民生活的各个阶层。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全国有12.5万家茶馆,从业人数达到250多万人,已成为中国休闲文化产业
的一支生力军。饮茶的方式方法更呈多样、多元化:有的重清饮雅赏,追求香真味实;有的重茶食相融,追求用茶佐食;有的重饮茶情趣,追求精神
享受;有的重名茶名点,追求相得益彰;有的重茶时药理,追求强身保健;有的的重以茶会友,追求以茶联谊;有的重饮茶哲理,追求借茶喻世。杭
州的茶,喝的是精致文化。“青梁湖山供慧眼,藤索茗话契禅心”,西湖边上的青藤茶馆,已成为杭州上千家茶馆的代表。木圈椅、红缎面、吊兰悠
长地从身边滑落。东阳木雕古色古香。“太极茶道”茶师沏好一壶龙井茶,味道浓郁,香气四溢,茶色清透,幽雅飘逸、淡绿清脆,口感清爽。河坊
街的吆喝声与店小二手上的长嘴壶一起一落相呼应,喧嚣中饮一杯幽静。此时此景,茶不醉人人自醉。成都的茶,喝的是平民文化。成都人喝茶,“
龙门阵、大碗茶”,不讲究茶的品质,不讲究喝茶的环境。大树荫处,凉棚底下,随随便便摆上桌凳,就可以喝上茶,追求的是喝茶之外的生活状态
。唯独用长嘴茶壶倒茶的技法,样式繁多,有很多个门派,“峨嵋”、“青城”难分高下。百花潭公园露天茶座潮汕的茶,喝的是茶道文化。潮汕“
功夫茶”,名扬海内外。功夫茶从选茶、泡茶功夫到茶具,都是十分考究的。用水取自山泉,榄核为炭火,用小扇煮开的水甘甜醇美,味道醇正。茶
叶以乌龙、铁观音等为上乘。茶具是一套精美的工艺品,茶缸、“孟臣罐”和三只薄如纸、声如磬的小巧玲珑茶杯,还有茶叶罐和水孟配套。至于斟
茶“套路”更是讲究,总结下来美其名曰:“高冲低筛,淋盖刮沫,关公巡城,韩信点兵。”这样泡冲出来的茶汤色如琥珀,味道香郁隽永。北京的
茶,喝的是贵气文化。五福茶艺馆是北京首家茶艺馆,已相继在北京开了11家分店。五福茶既有别于传统茶艺馆,也不同于日本茶道。其特点是,
茶具分为泡茶用具和品茶用具,茶叶为应季茶,其中乌龙茶多以真空包装,常年温控在摄氏5--20度保存,泡茶水是经国家一级认证的纯净水,
各种泡茶程序均有其术语。展示各种名茶和茶具;有风格独特的包房,如充满佛教气氛的禅茶室;有铺着榻榻米的日式茶室;有设有壁炉的欧式茶室
;有中西合璧的商务茶室;有宫灯高挂的中式传统茶室;朋友聚会、情侣谈心,环境幽静。在这里喝茶,服务员都好为人师,说起茶文化是如数家珍
,作为茶客,也乐得听一番妙趣横生的讲解。喝茶能喝出各地的文化来,手中的一杯茶,冲泡起来的都是当地的民俗民风。明,文徵明《林榭煎茶图
》,纸本设色,纵28.6厘米 ,横238.5厘米,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图绘山丘起伏,而湖水澄澈,临湖平缓的坡岸上有茅屋数间,竹篱围而
成院,杂树环绕。主人于房内凭窗远眺,一童正在室外烹茶,另一人拄杖沿湖边小径而行,似来访友,毫无城市的杂沓、喧嚣,表现了文人悠闲、恬
淡的生活情趣。北京老舍茶馆:老舍茶馆最能体现北京的地方特色。文学家老舍的话剧《茶馆》反映了老北京茶馆几十年的兴衰史。现在的“老舍茶
馆”雕梁画栋、花格木窗,墙壁上悬挂着名人字画,吊着华丽的宫灯,摆设具有晚清风格的桌椅,环境高雅,显示了传统京味茶馆的特色。老舍茶馆
的一侧走廊中还有雅座,中间堂口摆有36张红木八仙桌,正前方搭有小舞台。老舍茶馆的男服务员身穿长衫,女服务员身穿旗袍,在茶馆中提壶倒
水,端茶送点,忙忙碌碌。老舍茶馆中有北京琴书、京韵大鼓、口技、民乐、快板等曲艺表演。那里的茶客有集体包场的,有独自光临的。茶客除了
来自国内,每天还有很多外宾慕名前来体验北京茶馆的韵味。 上海城隍庙九曲桥上的湖心亭茶楼,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品茗胜地。它四面临水,曲桥
相通,亭下池内,鱼影可鉴,茶楼的面积虽说不大,却总是高朋满座,茶香四溢。湖心亭茶楼追求“名人效应”。1986年,英国女王http:
//baike.so.com/doc/5176232.html伊丽莎白二世登楼品茗。茶楼还接待过西哈努克亲王夫妇、马尔他总统、ht
tp://baike.so.com/doc/3872656.html加拿大总督、瑞典首相、日本首相等。湖心亭茶楼吸引了众多国际名流
,比如法国总统夫人、德国总统夫人、赛车世界冠军、法国首席影星等。无数茶客纷纷前来,在名人坐过的地方留影。湖心亭茶楼每年都举办几场茶
会,春天举办龙井茶会,秋天举办乌龙茶会,中秋兴办丝竹茶艺晚会、茶文化书画缘,新春举办赠春联茶会。湖心亭茶楼从春节的除夕到正月十五推
出“喝元宝茶”的项目,迎合茶客的春节需要。明,文征明《惠山茶会图卷》,纸本设色,纵21.9厘米,横67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茶
馆茶楼的楹联对联:我国各地茶馆、茶楼、茶园、茶亭、茶肆、茶社、茶室的门庭或石柱上,都有以茶为题材的楹联、对联,这些茶联既美化了环境
,加强了文化气息,又增进了品茗情趣。现代的茶艺馆也每每以茶联显示文化品位。北京万和楼茶社有一副对联:“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无须
花。”此联写得自然活脱,飘洒有致,妙语天成,使茶楼顿生古色古香。人们玩味其中,更觉得情趣无穷。北京老舍茶馆有一副茶联,表现了老舍茶
馆的创业精神“ 大碗茶广交九州宾客,老二分奉献一片丹心。”北京茶馆茶联:“清泉烹雀舌,活水煮龙团。”上海一壶春茶楼的对联是:“最宜
茶梦同圆,海上壶天容小隐;休得酒家借问,座中春色亦常留。”上海天然居茶楼一联,更是匠心独具,顺念倒念都成联,为广大客人所喜爱。联云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人来交易所,所易交来人。”上海茶叶进出口公司品茶亭:“兰芽雀舌今之贵,凤饼龙团古所珍。” 杭州有一家名
茶馆,取名“秀萃堂”,门前柱有一副茶联:“泉从石出情宜冽,茶自峰生味更圆。”联句原是明代文学家陈继儒的《试茶》律诗中的颔联,这里选
来构成一副茶联。该联如诗似画,颇耐品味,把龙井特有的茶、泉、情、味点了出来,起到了妙不可言的广告作用。茶馆经常座无虚席,很多人都选
择在此品一壶西湖龙井茶。可以看出人们之所以喜欢来此地品饮茶也不是没有原因的。杭州“茶人之家”迎客轩门联:“得与天下同其乐 ;不可一
日无此君 。”此联措辞含蓄,不见“茶”字,寓茶于联,读来有“无茶胜有茶”之感,茶趣盎然。正门门柱上,悬有一副茶联:“一杯春露暂留客
,两腋清风几欲仙。”联中既道明了以茶留客,又说出了用茶清心和漂漂欲仙之感。杭州藕香居茶室的茶联:“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
”(集苏东坡《饮湖上初睛后雨》与《和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诗句而成。)杭州吴山茶室茶联:“座畔花香留客饮,壶中茶浪拟松涛。” 杭州龙
井:“诗写梅花月,茶煎谷雨春。” 无锡惠山二泉亭:“试第二泉,且对明亭黯窦;携小团月,分尝山茗溪茶。”广东羊城著名的茶楼“陶陶居”
,店主为了扩大影响,招揽生意,用“陶”字分别为上联和下联的开端,出重金征茶联一副。高人作成茶联一副:“陶潜喜饮,易牙喜烹,饮烹有度
;陶侃惜分,夏禹惜寸,分寸无遗。”这里用了四个人名,即陶潜、易牙、陶侃和夏禹;又用了四个典故,即陶潜喜饮,易牙喜烹,陶侃惜分和夏禹
惜寸,不但把“陶陶”两字分别嵌于每句之首,使人看起来自然、流畅,而且还巧妙地把茶楼饮茶技艺和经营特色,恰如其分地表露出来,理所当然
地受到店主和茶人的欢迎和传诵。清代道光年间,成都有家茶馆兼营酒业,由于经营不善生意清淡。店主请一位高人撰写了一副茶酒联,镌刻大门两
边:“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喝杯茶去;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拿壶酒来。”此联对追名、求利不但未加褒贬,意蕴深厚,雅俗共赏,
人们交口相传。一时间,茶友酒客慕名而来,茶馆生意分外的红火。重庆嘉陵江茶楼茶联,立意新颖,构思精巧:“楼外是五百里嘉陵,非道子一笔
画不出;胸中有几千年历史,凭卢仝七碗茶引来。”武汉市老字号“兴盛居茶馆”的茶联为:“邂逅相逢,坐片刻不分你我;彳亍而来,品一盏漫话
古今”。端一盏茶,细细品味,管叫你浑然不觉光阴流逝,全然忘却名缰利锁。江苏南京雨花台茶社的茶联别有情趣:“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
第二泉。”联中的“小团月”为茶名,“第二泉”系指惠泉。联语十分巧妙地将该茶社特有的“小团月”茶和“第二泉”水嵌入联中,天上人间,名
茗配奇泉,谁能不喝上一盅?福州南门外的茶亭悬挂一副茶联:“山好好,水好好,开门一笑无烦恼;来匆匆,去匆匆,饮茶几杯各西东。” 山美
水美,茶香温馨,品茗悦心,各奔前程。该联联语工整,含义隽永,吟之有趣,品之有味。福建泉州市有一家小而雅的茶室,其茶联别致有趣:“小
天地,大场合,让我一席;论英雄,谈古今,喝它几杯。”此联上下纵横,谈古论今,既朴实,又现实,令人抚掌叫绝。香港的一茶肆中,悬挂对联
是:“普洱铁观音松涛烹雪醒诗梦;龙井碧螺春竹院弥香荡浊尘。”在此联中,普洱茶位尊第一,这说明普洱茶在香港的受宠程度。明 ,陈洪绶《
停琴品茗图》,绢本设色, 纵76厘米 ,横53厘米,朵云轩藏品。描绘两位逸士手捧茶盏,蕉叶铺地,左边茶炉炉火正红,上置汤壶,近旁置
一茶壶。司琴者以石为凳,置琴于石板上。茶的传说中国茶的传说很多,是民间长期流传的茶人和茶事的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老百姓的愿望和
要求,给人们对茶的认识增添了很多想象空间。 达摩禅定传说:菩提达摩自印度东使中国,想以九年时间不睡觉进行禅定,前三年达摩成功,后
来精神不支熟睡,达摩醒后羞愤交加,遂割下眼皮,掷于地上。掷眼皮处生出小树,枝叶扶疏,生机盎然。此后五年,达摩相当清醒,最后一年又遭
睡魔侵入,达摩采食了身旁的树叶,食后立刻脑清目明,心志清楚,完成了九年禅定的誓言。达摩采食的树叶即为后代的茶,也是茶起源于六朝达摩
的说法。 铁观音茶传说:相传安溪尧阳松岩村有个老茶农魏荫,勤于种茶,又笃信佛教,每天早晚在观音像前敬一杯清茶。一天晚上,他梦见自己
来到一条溪涧边,在石缝中发现一株茶树,枝壮叶茂,芳香诱人……第二天早晨,他顺着梦中的道路在观音仑打石坑的石隙间,找到梦中的茶树,茶
叶椭圆,叶肉肥厚,嫩芽紫红,青翠欲滴。他将这株茶树移栽在家中一口铁鼎里。由于这株茶树是观音托梦得到的,就取名“铁观音”。茉莉花茶传
说:有一年茶商陈古秋邀来一位品茶大师,品尝南方姑娘送给他的一包茶叶。冲泡时,碗盖一打开,先是异香扑鼻,接着在冉冉升起的热气中,看见
有一位美貌姑娘,两手捧着一束茉莉花,一会功夫又变成了一团热气。大师说:这是茶中绝品“报恩仙”,过去只听说过,今日才亲眼所见,这茶是
谁送你的?。陈古秋就讲述了三年前去南方购茶在一客店资助一位少女葬父的故事,今春又去南方购茶时,客店老板转交了那位少女送的茶。大师说
:这茶是珍品,是绝品,制这种茶要耗尽人的精力,这姑娘可能你再也见不到了。陈古秋说:客店老板说那姑娘已死了。为什么她独独捧着茉莉花呢
?两人又重复冲泡了一遍,那手捧茉莉花的姑娘又再次出现。大师说:这是茶仙提示,茉莉花可以入茶。他们试验着将茉莉花加到茶中,制出了芬芳
诱人的“茉莉花茶。”文徵明《小楷跋品茗图》庐山云雾茶传说:传说在花果山上当猴王的孙大圣,仙桃、仙果、仙酒吃腻了,想喝王母娘娘的仙茶
,便驾云去王母娘娘的仙茶园偷茶籽种在花果山上。孙大圣不知道茶籽该如何采集,多情鸟答应为大圣采集茶籽,并帮他运输。多情鸟衔着茶籽往花
果山飞经庐山上空时,庐山的美景把多情鸟吸引住了,领头鸟禁不住唱起歌来,其他鸟也跟着唱了,茶籽纷纷从它们嘴里透过云雾掉入了庐山群峰的
岩隙中,从此庐山到处长出棵棵茶树,茶农生产出香气清高滋味鲜爽的“庐山云雾茶”。 台湾冻顶茶传说:从前,台湾有一位叫林凤池的青年,
想去参加福建举行的科举考试,可是家里很穷没有路费,乡亲们听说后纷纷给林凤池凑路费。林凤池考中了举人,在福建住了几年后,要回台湾探亲
,带什么礼物感谢乡亲们赠路费之情呢?他在武夷山找了36颗乌龙茶苗带回台湾,种在了南投县鹿谷乡的冻顶山上。经过乡亲们的精心培育繁殖,
生产出清香可口的乌龙茶。有一年,林凤池奉旨进京,他把台湾乌龙茶献给了道光皇帝,皇帝饮后称赞说:“好茶,好茶!”并问是什么地方的茶。
林凤池说:是福建茶种移至台湾冻顶山采制的。道光皇帝说:好吧,这茶就叫“冻顶茶。“从此,台湾乌龙茶也叫“冻顶茶”。 近现代,傅抱石
《焦荫煮茶图》,纵43厘米,横36厘米,北京东方锐通2010年12月秋拍。陆羽煎茶传说:唐朝代宗皇帝李豫喜欢品茶,宫中也有一些善于
煎茶的人供职。代宗听说湖北天门积公和尚会品茶,召他到宫中。让宫中煎茶能手,用上等茶叶煎出一碗茶,请积公品尝。积公尝了一口,便不再品
第二口。代宗问他原因,积公说:“我饮之茶,都是弟子陆羽为我煎的。饮过他煎的茶后,旁人煎的就觉淡而无味了。”代宗派人在天杼山上找到了
陆羽,召他到宫中煎茶。陆羽将带来的清明前采制的紫笋茶精心煎后,献给皇帝,果然茶香醇厚与众不同。代宗命他再煎一碗,让宫女送到书房给积
公去品尝,积公接过茶碗,喝了一口,连叫好茶,一饮而尽。他放下茶碗后,走出书房,连喊“渐儿(陆羽的字)何在?”代宗忙问:“你怎么知道
陆羽来了呢?”积公答道:“我刚才饮的茶,只有他才能煎得出来!” 清,黄慎《采茶图》,杂画八开之四,纸本设色,纵24.2厘米,横33
.2厘米,故宫博物院藏。图绘方岩下歇一采茶翁,此画写武夷山采茶。“天尊御茶”传说:宗室画家赵伯驹在余杭径山寺住了半年多,给http
://baike.baidu.com/view/374484.htm径山寺画了百幅罗汉像,成了寺里和尚与帮工们最尊敬的客人。帮工中
有个来自http://baike.baidu.com/view/66466.htm桐庐魏丰村人称大鼻子的厨师,烧得一手素食,也善“
http://baike.baidu.com/subview/564958/564958.htm点茶”。但凡寺里来了贵客,都叫他“
点茶”伺候,因此最先得识皇叔爷赵伯驹。赵伯驹在京城http://baike.baidu.com/subview/191740/55
65745.htm临安见过不少点茶师,但偏对大鼻子师傅的点茶功夫赞赏有加,这让大鼻子师傅十分激动。从此常凑空来赵伯驹住的小院,为他
点茶。清明前的一个清晨,赵伯驹散步刚回到小院,大鼻子师傅就走了进来说:“皇叔爷,小的从家里带来了一些新摘新炒的土茶,请你尝个新鲜!
”开箱取出一只陶罐,才揭开盖,便有一股清香徐徐飘出,赵伯驹说:“啊,这香味已是不凡的了!”赵伯驹取出几片放在掌中,只见片片扁平如折
纸,新翠之色不减,凑近嗅了嗅,分明有新茶的芬香。不觉有些惊异,问道:“这茶如何吃?”大鼻子师傅笑道:“乡下人供不起烘制茶饼的费用,
采了新茶嫩芽,就在自家灶头上用锅炒,炒成这一片片的,用纸包好,放在石灰甏里,用的时候取出少许放在碗里,用沸水冲泡着喝,最能沁人心脾
润肺养神。不知皇叔爷肯试一杯乎?”赵伯驹说:“好!我当一回乡下人,品一回乡下人http://baike.baidu.com/sub
view/1294491/19092600.htm土茶!”大鼻子师傅立即从竹箱中拿出两只粗瓷海碗,放在桌上,撮了些许新茶放在碗中,
然后又从箱里取出小炉和一瓶山溪水,麻利地在院中点火煮水。不一会壶中水沸,大鼻子师傅拎壶对准碗中茶叶冲了下去,只见扁平的茶叶霎时在水
中翻滚打旋,随即片片舒展,如翠叶悬空直立于水中,展显出嫩绿的本色,一股清香令人心旷神怡。赵伯驹从来没有见过冲泡后还能重回绿色并保持
原有形状的茶叶,心中已觉大妙,呷了一口,闭目回味了一下,只觉得一股幽香直冲脑门。又连呷了几口,睁眼笑道:“大妙大妙!”少顷又问这茶
有何名字?大鼻子师傅说:“至今还没有个名哩!请皇叔爷给它取个好名字!”赵伯驹笑着连连摇手,说:“这哪里是我该取的名?再过几天,我就
要回去,不如路上拐个弯,你陪我去产茶地桐庐天尊山看看,捎些新茶,带回京城,……至于给它取名的事,我想只要茶好,总该会有佳名的!”数
日后,赵伯驹由大鼻子师傅陪着,爬上天尊山看了茶园,访问了当地几位茶农,买了几斤新茶,然后在http://baike.baidu.c
om/subview/66466/66466.htm桐庐雇船直下http://baike.baidu.com/subview/19
1740/5565745.htm临安。端午节那天,宫中按例举行端阳午宴,赵伯驹奉召入宫观赏http://baike.baidu.c
om/subview/105431/9494773.htm石榴花。宋高宗问他在径山寺有何听闻,赵伯驹就将土茶献上,将自己的品尝经验
与评品一一禀报。高宗听罢大喜,当即令http://baike.baidu.com/view/1103460.htm翰林司药童取水煮
茶,分赐在座诸人。赵伯驹又说起山民为茶求赐佳名一事。高宗笑道:“此种新茶炒制简便而香味清纯,形色亦妙,较之茶饼烘制之繁,烹煮之烦,
不知省却多少心力!谁知不为后世茶事正宗?故可令诸学士为其撰一佳名来呈”。后来取名为“天尊御茶”报高宗准允,成为南宋宫廷的御用之茶。
而这种用沸水泡茶即饮不加它物的饮茶法,到了元代果然成了饮茶正道沿袭至今。清代钱杜,《龙门茶屋图》。纵54.5厘米,横30.7厘米,
嘉德2006秋拍,成交价34.1万元。题识:龙门秋雨霁,瑶草香接天。北斗挂青壁,天池开白莲。道人入定久,趺座袒右肩。走入苦竹林,手
汲丹砂泉。松花落风艰,石铫声泠然。愿学炼形术,蝉退追飞仙。云林生作茶屋图,即世传龙门僧图是也,黄鹤翁亦为一帧,并藏吴中友人家。客窗
忆及,因仿两家笔意合成一图,为绂生六弟清赏。钱杜记。太平猴魁茶的传说: 古时候,在黄山居住着一对白毛猴,生下一只小毛猴,有一天,小
毛猴独自外出玩耍,来到太平县,迷失了方向,没有再回到黄山。老毛猴到处寻找,劳累过度病死在太平县的一个山坑里。山坑里住着一个老汉,以
采野茶为生,发现这只病死的老猴后,就将他埋在山岗上,并移来几颗野茶栽在老猴墓旁。第二年春天,老汉又来到山岗采野茶,发现整个山岗都长
满了绿油油的茶苗。正在纳闷时,忽听空中有人对他说:“这些茶树是我白毛猴送给您的,您好好栽培,今后就不愁吃穿了。”老汉才知茶树是神猴
所赐,就把这片山岗叫作猴岗,把自己住的山坑叫作猴坑,把从猴岗采制的茶叶叫做猴茶。由于猴茶品质超群,堪称魁首,后来就将此茶取名为“太
平猴魁茶”了。 清,金农隶书《玉川子嗜茶帖》,纸本,纵124.5厘米,横50厘米,浙江省博物馆藏 。 乾隆皇帝封御茶传说:传说乾隆
皇帝下江南时,来到杭州龙井狮峰山下,见几个乡女正在十八棵茶树前采茶,也学着采了起来。刚采了一把,太监报:太后有病,请皇上速归!乾隆
听说太后有病,随手将一把茶叶向衣袋内一放,日夜赶回京城。其实太后只因肝火上升,双眼红肿,胃里不适,并没有大病。见皇儿来到,只觉一股
清香飘来,便问带来什么好东西?乾隆也觉得奇怪,哪来的清香呢?他向衣袋一摸,原来是自己在杭州狮峰山采的一把茶叶,浓郁的香气就是它散出
的。太后便想尝尝茶叶的味道。宫女将茶泡好,清香扑鼻,太后喝了一口,双眼顿时舒适多了,喝完了茶,红肿消了,胃不胀了。太后高兴地说:“
杭州龙井的茶叶,真是灵丹妙药!”乾隆见太后这么高兴,立即传旨下去,将杭州龙井狮峰山下胡公庙前那十八棵茶树封为御茶,每年采摘新茶,专
门进贡太后。至今,杭州龙井村胡公庙前还保存着十八棵御茶,到杭州的旅游者中有不少人到茶树边拍照留念。清,苏六朋茶画《停琴听阮图》,纸
本设色,纵40厘米,横112厘米,广州美术学院藏。图画野外品茗赏乐,二人席地而坐,一琴一阮,互相欣赏, 彼此有觅得知音的和合之意。
黄山毛峰茶传说:明朝天启年间,江南黟县新任县官熊开元带书僮来黄山春游,迷了路,遇到一位斜挎竹篓的老和尚,便借宿于寺院中。长老泡茶敬
客时,知县细看这茶叶色微黄,形似雀舌,身披白毫,沸水冲泡下去,只看热气绕碗边转了一圈,转到碗中心后就直线升腾,约有一尺高,然后在空
中转一圆圈,化成一朵白莲花,那白莲花又慢慢上升化成一团云雾,最后散成一缕缕热气飘荡开来,幽香满室。知县问后方知此茶名叫“黄山毛峰茶
”,临别时长老赠送此茶一包和黄山泉水一葫芦,并嘱一定要用此泉水冲泡才能出现白莲奇景。熊知县回县衙后正遇同窗旧友太平知县来访,便将冲
泡黄山毛峰表演了一番。太平知县甚是惊喜,悄悄到京城献茶邀功请赏,却不见白莲奇景出现,皇上大怒,太平知县只得据实说是黟县知县熊开元的
茶。皇帝立即传令熊开元进宫受审,熊知县讲明未用黄山泉水冲泡原因,请求回黄山取水。熊知县来到黄山拜见长老,长老将山泉交付予他。熊知县
在皇帝面前再次冲泡黄山毛峰,果然出现了白莲奇观,皇帝便对熊知县说:“朕念你献茶有功,升你为江南巡抚!”熊知县感概万端,暗忖道:黄山
名茶尚且品质清高,何况为人呢?于是脱下官服玉带,来到黄山云谷寺出家做了和尚,法名“正志”。 黄山毛峰茶区图 大红袍茶传说:古时侯
,有一穷秀才赴京赶考,路过武夷山时病倒在路上,幸被天心庙老方丈看见,泡了一碗茶给他喝病就好了。秀才中了状元,还被招为驸马。春日,状
元到武夷山谢恩,在老方丈的陪同下到了九龙窠,但见峭壁上长着三株高大的茶树,一簇簇嫩芽在阳光下闪着紫红色的光泽,煞是可爱。老方丈说:
去年你犯鼓胀病,就是用这种茶叶泡茶治好的。每逢春日茶树发芽时,就召集众和尚,穿上红衣裤,攀上绝壁茶树采下茶叶,炒制后收藏,可以治百
病。状元请方丈赐一盒进贡皇上。状元返京后,正遇皇后肚疼鼓胀,卧床不起。状元立即献茶让皇后服下,茶到病除,皇上大喜,将一件大红袍交给
状元,让他代表自己去武夷山封赏。状元到了九龙窠,命一樵夫爬上半山腰,将皇上赐的大红袍披在茶树上,掀开大红袍时,三株茶树的芽叶在阳光
下闪出红光,众人说这是大红袍染红的。后来,人们就把这三株茶树制的茶叫“大红袍茶”了。武夷山大红袍母树6棵,生长于福建武夷山天心岩九
龙窠的高岩峭壁之上,至今已有近400年历史。近400年树龄的古茶树,由一个专业的技术团队负责养护,这6棵古茶树,参保保单1亿元人民
币。君山银针茶传说: 传说湖南君山茶的第一颗种子是四千多年前娥皇、女英播下的。后唐皇帝明宗李嗣源,第一次上朝的时候,侍臣为他捧杯沏
茶,开水向杯里一倒,马上看到一团白雾腾空而起,慢慢地出现了一只白鹤,这只白鹤对明宗点了三下头,便朝蓝天翩翩飞去。再往杯子里看,杯中
的茶叶都齐崭崭地悬空竖了起来,像一群破土而出的春笋。过了一会,又慢慢下沉,像是雪花坠落一般。明宗感到很奇怪,就问侍臣是什么原因。侍
臣说:“这是君山白鹤泉水泡银针茶的缘故。白鹤点头飞入青天,是表示万岁洪福齐天!银什竖起,是表示对万岁的敬仰;银针缓坠,是表示对万岁
的臣服。”明宗听了十分高兴,立即下旨把“君山银针茶”定为贡茶。君山银针冲泡时,棵棵茶芽立悬于杯中,极为美观。碧螺春茶的传说:古时侯
,西洞庭山上住着一位美丽、勤劳、善良的姑娘,名叫碧螺。东洞庭山上住着一位勇敢健壮的小伙子,名叫阿祥,两人相爱着。这时,太湖出现了一
条恶龙,兴风作浪,残害百姓,并要娶碧螺姑娘作它的妻子。阿祥决心为民除害,保护碧螺姑娘。他手持鱼叉潜入湖底,与恶龙搏斗,将恶龙杀死,
但阿祥也因受伤流血过多昏迷过去。碧螺姑娘将阿祥抬到家中,亲自照料,并上山寻找草药治伤。在山顶见有一株小茶树,虽是早春,已发新芽,她
用嘴逐一含着每片新芽,以体温促其生长,芽叶很快长大了,她采下几片嫩叶泡水后给阿祥喝下,阿祥伤情逐渐好转。碧螺姑娘为了使阿祥早日恢复
健康,把小茶树上的芽叶全部采下,用薄纸包好紧贴胸前,使茶叶慢慢暖干,然后搓揉,泡茶给阿祥喝。阿祥喝了这种茶水后,身体很快康复。而碧
螺姑娘却一天天憔悴下去,原因是姑娘的元气全凝聚在茶叶上了,最后碧螺姑娘带着甜蜜幸福的微笑,倒在阿祥怀里,再也没有醒过来。阿祥悲痛欲
绝,他把姑娘埋在洞庭山上。从此,洞庭山上的茶树越长越旺,品质格外优良。为了纪念这位美丽善良的姑娘,乡亲们便把这种名贵的茶叶,取名为
“碧螺春茶”。清,黄慎《采茶翁图》,1762年作,纸本设色,纵27.5厘米,横越35.5厘米,香港艺术馆藏。自题:“采茶深入鹿麋群
,自剪荷衣积绿云。寄我峰头三十六,消烦多谢武夷君。”后 钤“黄慎”朱方印、“瘿瓢”白方印。画中一老者席地而坐,右手持羽扇,左手着地
,身后置长杆、竹篮,篮中盛满茶叶。老者为深山隐士,皓发长髯,面部略显疲惫。草草数笔而具超然之趣,其挚友曾感叹黄慎的写意人物:“画到
精神飘没处,更无真相有真魂。” 蒙顶茶传说:古时候,青衣江有条仙鱼,经过千年修炼,变成了一个美丽的仙女。她扮成村姑,在蒙山玩耍,拾
到几颗茶籽,正巧碰见采茶的青年吴理真,两人一见钟情。鱼仙将茶籽赠送给吴理真,订了终身,相约在来年茶籽发芽时,鱼仙前来和吴理真成亲。
鱼仙走后,吴理真将茶籽种在蒙山顶上。第二年春天,茶籽发芽了,鱼仙出现了,两人成亲,相亲相爱,共同劳作,培育茶苗。鱼仙解下肩上的白色
披纱抛向空中,顿时白雾弥漫,笼罩了蒙山顶,滋润着茶苗,茶树越长越旺。他们生下一儿一女,每年采茶制茶,生活幸福美满。好景不长,鱼仙偷
离水晶宫私与凡人婚配的事被河神发现了,河神下令鱼仙立即回宫。天命难违,鱼仙忍痛离去前,嘱咐儿女帮父亲培植好茶树,并把那块能变云化雾
的白纱给他们,让它永远笼罩蒙山,滋润茶树。吴理真一生种茶,活到八十,因思念鱼仙而逝。后来有个皇帝,因念吴理真种茶有功,追封他为“甘
露普慧妙济禅师”。“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蒙顶茶因此世代相传,朝朝进贡。贡茶一到,皇帝派专人去扬子江心取水,快马送到京城,煮沸
冲沏珍贵的“蒙顶茶”,先祭先皇列祖列宗,然后与朝臣分享香醇的清茶。 蒙顶山雾中看茶园。透过朦胧雨雾,俯看山涧纵横交错于森林中的古茶
园,一垄垄茶林整整齐齐的绵延山中。 白毫银针茶传说:福建省东北部的政和县盛产一种名茶,色白如银形如针叫“白毫银针”。传说:古时
候有一年,政和一带久旱不雨,瘟疫四起,在洞宫山上的一口龙井旁有几株仙草,草汁能治百病。很多勇敢的小伙子纷纷去寻找仙草,但都有去无回
。有一户人家,家中兄妹三人志刚、志诚和志玉。三人商定轮流去找仙草。这一天,大哥来到洞宫山下,这时路旁走出一位老爷爷告诉他说仙草就在
山上龙井旁,上山时只能向前不能回头,否则采不到仙草。志刚一口气爬到半山腰,只见满山乱石,阴森恐怖,但忽听一声大喊“你敢往上闯!”,
志刚大惊,一回头,立刻变成了这乱石岗上的一块新石头。志诚接着去找仙草。在爬到半山腰时由于回头也变成了一块巨石。找仙草的重任终于落到
了志玉的头上。她出发后,途中也遇见白发爷爷,同样告诉她千万不能回头等话,且送她一块烤糍粑,志玉谢后继续往前走,来到乱石岗,奇怪声音
四起,她用糍粑塞住耳朵,坚决不回头,终于爬上山顶来到龙井旁,采下仙草上的芽叶,并用井水浇灌仙草,仙草开花结子,志玉采下种子,立即下
山。回乡后将种子种满山坡。这种仙草便是茶树,这便是白毫银针名茶的来历。清,张恺《升平雅乐图》,绢本设色,纵129.7厘米,横120
.1厘米,故宫博物院藏。此图画宫廷戏曲乐队。每逢年节和宫廷的喜庆典礼等即奉命演出。图中画地毯上乐队十人各持乐器在演奏乐曲,台前靠墙
长案上除乐器、书外,中间有提梁大茶壶和放置在内红外黑的漆盘内的茶杯,可见演奏家品茗奏乐之趣。 白牡丹茶传说:福建省福鼎县盛产白牡丹
茶。传说在西汉时期,有位名叫毛义的太守,因看不惯贪官当道,于是弃官随母去深山老林归隐。母子俩来到一座青山前,只觉得异香扑鼻,经探问
一位老者得知香味来自莲花池畔的十八棵白牡丹,母子俩见此处似仙境一般,便留了下来。一天,母亲因年老加之劳累,病倒了。毛义四处寻药。一
天毛义梦见了白发银须的仙翁,仙翁告诉他“治你母亲的病须用鲤鱼配新茶,缺一不可。”这时正值寒冬季节,毛义到池塘里踊冰捉到了鲤鱼,但冬
天到哪里去采新茶呢?正在为难之时,那十八棵牡丹竟变成了十八株仙茶,树上长满嫩绿的新芽叶。毛义立即采下晒干,白毛茸茸的茶叶竟像是朵朵
白牡丹花。毛义立即用新茶煮鲤鱼给母亲吃,母亲的病果然好了。后来就把这一带产的名茶叫做“白牡丹茶”。 龙井茶与虎跑泉传说:古人说:“
西湖之泉以虎跑为最,两山之茶,以龙井为佳。”“龙井的茶、虎跑泉的水”为“杭州双绝”。虎跑泉是怎样来的呢?传说有兄弟二人,名大虎、二
虎,身材健壮、力大过人,因老家受灾讨荒来到杭州,想在小寺院里找个活干,有吃有住就行。老和尚说:“这里吃水困难,要翻几道岭去挑水,你
们愿意干吗?”兄弟俩说:“愿意!”老和尚收留了兄弟俩。这年夏天,久旱无雨,小溪干涸。兄弟俩决定要去衡山移童子泉,一路奔波,到衡山脚
下时就昏倒了,狂风暴雨将他们吹醒、淋醒,眼前站着一位手拿柳枝掌管童子泉的小仙,听了他俩的诉说,深表同情,用柳枝沾水洒在他俩身上,兄
弟二人变成两只斑斓猛虎,腾空飞向杭州,很快降落在寺院,在寺院旁的竹园里刨了一个深坑,坑里一股清清凉凉的泉水,汩汩地涌出来。为了纪念
那两只老虎,人们就将这泉水叫“虎刨泉”,后来为了顺口就叫“虎跑泉”。用“虎跑泉水”泡“龙井茶”,色香味绝佳。近现代,叶曼叔《一窗嫩
绿试新茶》民国海派著名画家叶曼叔《一窗嫩绿试新茶》,纸本设色,纵36厘米,横69厘米。画面右上题款: “百岁老人谈旧事,一窗嫩绿试
新茶。眼前清福须消受,又报山僧来送花。新罗山人本。己卯(1939年)夏初拟,奉稻村先生雅正。叶曼叔 。”此图是叶曼叔仿华喦之作,送
稻村先生的。松萝茶传说:安徽休宁有座山,山上长满松萝,因此叫松萝山。松萝山上长的茶,叫松萝茶。这种茶,叶片厚,叶脉细,嫩度好,条索
紧结,色泽有光。冲泡后,香气四溢,沁人心脾。古人曾评说:“松萝香气盖龙井”。更有奇者,此茶能作药用。至今京津济南一带老中医开方用松
萝茶的颇多,用它来治疗高血压、顽疮,化食通便。松萝茶为什么还能作药用呢?这里有个传说:明太祖洪武年间,松萝山的让福寺香火极盛,有大
小僧众四十余人。让福寺同其他各地名寺不一样,它的门前不是端坐两只石狮子,而是露天摆了两只大水缸。这两只缸,也不知是哪年哪月摆的。由
于年代久远,缸里绿萍长得逗人,水的颜色绿如翡翠。苏杭一带官员、财主、商人经常朝山进香,看到这两只缸里的绿萍,都纷纷称赞不已。有一年
,一个外地香客在庙前看到这两只水缸,不停地打量,足足端详了一两个时辰。尔后,径直走进庙堂,对老和尚鞠了个躬,说:“方丈,鄙人看到贵
寺有对宝贝,愿以重金购买。万望方丈割爱方便。”老和尚一听,觉得很奇怪:自己庙里哪有这么值钱的宝贝?便问:“檀越所说,不知指啥?”香
客说:“就是庙门前那对水缸。”“啊!”老和尚如梦初醒,连连说,“是的,是的,年代久远,受天地之灵气,日月之精华,难得可贵。阿弥陀佛
,难得可贵。”当下,两人便议定价为三百两黄金。三日后,由香客带人来取。香客一走,老和尚怕水缸被人偷去,就吩咐全庙大小僧人一齐动手,
将满缸绿水倒尽,洗刷干净,搬藏到庙内。三天后,香客来了。一看到被洗刷干净的两只缸,连连摇头叹惜:“可惜啊,可惜啊!宝气已净,没用啦
!”老和尚不想自己反而帮了个倒忙,十分后悔,只得合掌念着:“阿弥陀佛。”老和尚正在懊悔之中,已经走出庙门的香客又回转身来,对老和尚
说:“老方丈,你不要急,宝气还在你庙前,那倒绿水的地方便是。若种上茶棵,便能长出一种神奇的茶叶,“三盏能解千杯醉啊!”老和尚听了喜
形于色,连连作揖说:“谢檀越!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后来,老和尚便在那里种上茶树,果然,长成一片与众不同的茶园。老和尚便把它作为让
福寺的香茶,起名为“松萝茶”,一代一代往下传。两百年后,至明神宗时,休宁一带流行伤寒痢疾,人们纷纷到让福寺烧香拜佛,祈求菩萨保佑。
凡是到寺里来的人,方丈都赐赠一包松萝茶,面授“普济方”:病轻者沸水冲泡频饮,二三日即愈;病重者,用此茶与生姜、食盐、粳米炒至焦黄煮
服,或者研碎吞服,二三日也愈。果然,服后疗效显著,制止了伤寒痢疾的流行。松萝茶成了灵丹妙药,一时声名大噪,蜚声天下。清代著名画家郑
板桥《竹石图》,纵73.6厘米,横99厘米。郑板桥画此竹石,颇有意趣:“茅屋一间,天井一方,修竹数竿,小石一块,便尔成局。亦复可以
烹茶,可以留客也。月中有清影,夜中有风声,只要闲心消受耳。板桥郑燮。”正乃石上清香竹里茶,一方天井一茅屋;清风明月闲品茗,尘心洗尽
乐逍遥。龙井问茶:新西湖十景之一,龙井问茶是走访龙井茶文化的著名景点。西湖龙井茶主要产于龙井村地带,龙井的茶不仅汇茶之色、香、味、
形的四绝于一身,而且集名山、名寺、名湖、名泉和名茶的五名于一体。而冠名的西湖龙井茶叶有狮、龙、云、虎、梅之别,以狮峰、龙井地之茶为
最优,其中奥妙,唯有亲去龙井村品茗问茶方可悟出,因此就有了“龙井问茶”之趣说。龙井泉水清澈甘洌,龙井茶更负盛名,人们争先前来问询,
构成了独特龙井茶文化。龙井泉有一奇特之处,就是当你小棒搅动井内泉水时,水面上就会出现一条蠕动的分水线,仿佛游龙一般,这种现象在雨天
时更为明显。据说这是因为地面水和地下泉水相互冲撞,两种水质因比重和流速的差异所致。这一奇异的自然现象,使游人平添了佳趣。周围还有神
运石、涤心沼、一片云诸胜迹。龙井之西是龙井村,环山产茶,名西湖龙井茶,因具有色翠、香郁、味醇、形美,赞为“四绝”而著称于世。龙井四
周,碧嶂千绕,怪石林立,古木参天,松篁交翠,自然景色幽美。清乾隆南巡至此,题“湖山第一佳”五字,又命过溪亭、神运石、一片云、龙泓洞
、涤心沼、风篁岭、方园庵、翠峰阁为“龙井八景”。明人陈眉公作《试茶》诗,有“龙井源头问子瞻”,“不到兹山识不全”的佳句。宋,苏轼《
次辩才韵诗帖》,行书纸本,纵47.9厘米,横29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辩才是杭州一位得道高僧,也是东坡的诗友之一,他曾经给苏东坡
写过一首《龙井新亭初成诗呈府帅苏翰林》,此诗是苏轼为了和辩才的诗而作的。辩才自上天竺归隐龙井寺后,便立下清规,山门送客最远不过“虎
溪”,苏东坡慕名前去探访,没想到两人一见如故,马上就成了好朋友。以至于辩才送苏东坡下山时,不知不觉就过了“虎溪”。人们为了纪念这段
佳话便将这里的桥,称之为“过溪桥”,并在桥上建亭称“过溪亭”,成为杭州龙井八景中的其中一景。这段佳话则被苏东坡记录在他的《次辩才韵
诗帖》中。茶叶菜肴茶叶富有色香味形四大特点,能饮用,能调和滋味,增加色彩,又具有药理成分,所以茶叶菜肴一般都具有双重功效,既可增进
食欲、解除饥饿,又能防治某些疾病和增强人体健康。 1、茶叶粥:绿茶10克,粳米50克,白糖适量。将绿茶煮成浓茶汁100毫升并去渣,
粳米洗净,加入茶汁、白糖及水400毫升,文火熬成稠粥。食法:每日两次。茶叶粥能保健胃肠、消食、利水、缓解疲劳。2、鸡茶饭:鸡胸肉8
小片,鸡蛋1个,小麦粉100克,粳米饭、食盐、干紫菜丝、绿茶末等适量,酒20毫升。将鸡胸肉纵切成丝,用刀背轻轻敲打,撒上精细食盐和黄酒,放置4--5分钟。鸡蛋打入碗中,加冷水150毫升,调入小麦粉,迅速用力搅匀成蛋糊。鸡肉丝蘸上蛋糊,在热油中炸熟,捞出放在粳米饭上,撒以绿茶末、细盐及干紫菜丝即成。可增进食欲。3、茶叶蛋:鸡蛋若干,红茶末、桂皮、茴香、八角和红酱油适量。先将鸡蛋(最好红壳鸡蛋)洗净,用水煮熟,捞出后轻轻敲打,使蛋壳开裂而不碎。锅中放入红茶末、桂皮、八角、茴香、红酱油和水,投入熟鸡蛋,急火烧沸,然后文火煮半小时即成。咸淡程度可调节红酱油加入量,也可加些食盐。可作点心,也可上桌作菜肴,居家旅游,男女老少皆宜。4、龙井虾仁:新鲜活河虾1000克(约250只左右,大小均匀),龙井新茶(特级)1克或鲜茶叶(一芽二叶)约5克,鸡蛋一个,绍酒15克,精盐3克,湿淀粉40克,熟猪油1000克(约耗75)。将虾去壳挤出虾肉。将虾肉盛入小竹箩,用清水反复洗至虾仁雪白,盛入碗内,放入精盐和鸡蛋清,用筷子轻轻搅拌至有粘性时加入湿淀粉拌匀,静置1个小时,使调料渗入虾仁,待用。将龙井茶用50毫升沸水冲泡1分钟后。将炒锅置中火上烧热,滑锅后下猪油,至四成热时,倒入虾仁,迅速用筷子划散,待虾仁呈玉白色,倒入漏勺沥去猪油,姜、葱炝锅(留其姜、葱香而不见姜葱),再将虾仁倒入油锅,迅速把茶叶及汁一同倒入,烹入绍洒,抖动几下,出锅装盘,即成一盘虾仁,玉白、鲜嫩、茶叶碧绿、清香,色泽雅丽,风味独特的龙井虾仁。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来华时,周恩来总理在杭州设宴招待,当侍者捧上龙井虾仁时,人们赞不绝口。5、清蒸茶鲫鱼:活鲫鱼500克一条,绿茶10克。制法:活鲫鱼去鳞、肠、鳃后洗净,将绿茶塞入鲫鱼腹内,置盘中上锅清蒸。能补虚损,止消渴。6、龙井肉片汤:猪腿肉150克,龙井茶1.5克,四川涪陵榨菜10克,鲜汤1000毫升,鸡蛋1个,调料少量。将腿肉切成薄片,加绍酒、细盐、胡椒粉、蛋清和干淀粉拌匀,置半小时待用。龙井茶用沸水冲泡,沥去水分,再用开水100毫升冲泡,待用。榨菜切丝,待用。将腿肉片下开火锅氽熟后捞出。鲜汤中加入调料,再加茶汁及茶叶,煮沸后加榨菜丝,最后倒入肉片即成。可作为家庭菜肴食用。清,萧晨《东坡博古图》,纸本扇面设色,纵18厘米 ,横51.6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藏。7、茶叶鱼片:原料:草鱼1条(毛重约1000克),枸杞2克,锡纸1张。调料:碧螺春(或龙井)茶10克,盐5克,料酒10克,姜10克,香葱20克,胡椒粉1克。制作:1、 姜切成片;香葱滚刀块;茶叶用80℃的水冲泡2分钟捞出备用;草鱼宰杀后沿中骨将两片鱼肉片下,撕去鱼皮并片成厚为0.5厘米的鱼片。2、鱼片放入碗中,加料酒、盐、胡椒粉、姜片、葱块、枸杞、泡好的茶叶拌匀;锡纸平放,将鱼片摆在锡纸上并包裹起来四周压紧。3、将裹好鱼的锡纸包,上笼用大火蒸5分钟取出,上桌时用刀叉划开即可食用。肉质细嫩滑软,茶香味浓。8、绿茶番茄汤:绿茶1.5克,番茄150克。番茄洗净,用开水烫后去皮、捣碎,和绿茶混合置于杯中,加开水400毫升即成。本汤可作菜肴食用,也可日服三次。具有凉血正血、生津止渴之功效。9、茶香鳕鱼排:原料:银鳕鱼肉300克。调料:铁观音茶10克,鸡蛋2个,姜汁20克,料酒10克,盐3克,胡椒粉1克,面包糠30克,芝麻30克,干淀粉20克,花生油800克。制作:1、 铁观音茶用90℃的600克沸水浸泡2分钟,捞出茶叶切碎,放在打开的鸡蛋中;银鳕鱼肉去皮、洗净,切成长、宽各为6厘米,厚0.5厘米的鱼片,用姜汁、料酒、盐、胡椒粉、腌渍20分钟。2、将腌渍好的鳕鱼先粘上干淀粉,再裹用鸡蛋液和茶叶末调匀的糊,最后裹面包糠、拍芝麻制成鳕鱼排。3、锅内放入花 生油,烧至四成热时下鱼排小火浸炸3分钟至金黄色,取出控油,放入盘中即可。特点:香酥可口,茶香浓郁,营养丰富。10、香片茶香鸽:原料:乳鸽2只(毛重约800克),小米50克,切黄瓜片40克,枸杞3克,兰花1朵。调料:白糖50克,香油10克,八角10克,桂皮、甘草各8克,草果、丁香、沙姜、陈皮各10克,罗汉果1个,冰糖、绍酒、生油各50克,精盐5克,高汤1500克,香片茶25克。制作:1、用纱布将八角、桂皮、甘草、草果、丁香、沙姜、陈皮、罗汉果包扎紧,放入锅中加入冰糖、绍酒、生油、精盐、高汤大火烧开后小火煮1小时即成卤水备用;2、活乳鸽宰杀,用热水烫去毛、开膛,去内脏洗净,放开水锅中大火汆3分钟(注意:勿弄破乳鸽皮)取出;放入卤水锅中小火煮20分钟(保持卤水冒小泡即可)至断生取出;3、锅置火上,烧至七成热时放入白糖、小米、茶叶小火翻炒10分钟,铁架架在锅里并放上乳鸽盖上锅盖后用冒出的烟熏5分钟取出,斩成 重15克一个的块,再拼成乳鸽形,用黄瓜片、枸杞、兰花装饰即可。特点:色泽枣红,肉质鲜嫩,茶香浓郁。 11、乌龙茶豆腐:香菇2朵,芹菜1/2支,葱3公分,猪绞肉150克,乌龙茶2大匙,盐和胡椒适量,生姜少许,豆腐2块,沙拉油2大匙。做法1、以热水浸泡乌龙茶,将茶叶泡开切成碎片;2、香菇、芹菜、姜、葱切成碎片;3、热锅放入色拉油爆香生姜、炒猪绞肉,加入盐、胡椒等调味料,放在豆腐上,以个人口味也可加入少许酱油即可食用。百茶字图12、红茶蒸鲈鱼:先用花雕酒将鱼全身抹匀后装盘,倒上事先调制的美极鲜酱油、红茶末,再撒上红椒丝、姜丝和葱段用旺火蒸10分钟即可上桌13、茶香牛肉:牛肉切成小块,冷水下锅,煮至将沸时,撇去浮沫,改用小火再煮30分钟,捞出、洗净。炒锅烧热,放入植物油、下葱段、姜片和牛肉略炒,加入绿茶,料酒、酱油、白糖、红枣、桂皮、茴香、清水适量,用大火烧沸后改用小火焖约1小时半,待牛肉熟酥,茶香扑鼻时,再改用大火收汁即成14、绿茶拌豆腐:将一块豆腐洗净,鸡蛋一只打入碗加少许盐搅匀。锅内放少量食用油烧热,加豆腐用勺捣碎,边炒边煎至水分收干后,加绿茶、鸡蛋、盐、味精,边拌边淋上香油,再加葱花翻炒至熟即可出锅。此菜鲜嫩可口,清淡养胃。15、龙井茶熏河鳝:将新鲜的鳝鱼去骨,用龙井茶、米饭、香叶熏熟,再用生姜、葱、盐、糖、鸡粉腌制5分钟。特点:鳝鱼肉质鲜嫩、爽滑,有淡淡茶香而毫无腥味,营养价值高,是健康美味的开胃凉菜16、龙井大排:将一汤匙龙井茶叶包在纱布里,放入锅中与大排骨及适量酱油、料酒、白糖等调料一起焖烧,先大火后小火,烧成的大排肉质酥松细嫩,异香四溢。17、白毫猴头扣肉:将白毫乌龙茶叶开水泡开,取茶汤备用;将素火腿、猴头菇分别煎至香味溢出,然后将素火腿排放在碗中央,猴头菇排两旁;将霉干菜洗净、切碎、炒香,加入泡好的茶汤和酱油、糖、姜末,炒至入味,倒入碗中,上笼蒸40分钟,取出扣入盘中;用炒锅把辣油、面粉炒香,加入剩下的茶汤和盐、白醋、糖、淀粉,勾兑成芡汁淋在盘中,青菜心烫好后围边即可。铁观音炖鸭:用大茶壶放入铁观音茶叶,开水冲泡一下,滗去水后复加水,泡成茶汁,把茶汁放入电锅内。将洗净鸭子去头去足后分切成块,放入电锅中。将栗子肉以沸水浸泡后剔净内皮,也放进电锅。再在电锅内放入黑枣、冰糖、酱油及清水,通上电源炖煮,至鸭肉能用筷子轻松插入即可。起锅时,撒些铁观音茶末以增加香气即成 19、龙井蛤蜊汤:先将龙井茶泡开,滤出茶汤备用;用开水煮蛤蜊,水中放少许姜丝去腥;当蛤蜊煮到张开时,倒入茶汤,加适量盐等调料,关火即可。20、茶叶饭;将茶叶与粳米一同煲饭(根据粳米的多少取3克至15克的茶叶);其次,用500毫升至1000毫升开水泡5分钟,然后滤去茶叶渣,将过滤的茶水倒入淘洗好的大米中烹饪即可。或者将茶叶入包,将茶叶和米饭一起蒸煮也可。特点:米饭有一股清淡自然的茶香味。21、红茶蒸鲫鱼:将鲫鱼杀好洗净;撒入盐、胡椒粉、料酒、葱姜,适量腌渍10分钟。将红茶洗净,一部分放入鱼腹,一部分撒于鱼身,一部分待用;鲫鱼入盘,上笼蒸熟取出;挑去葱姜、茶叶,倒入红茶卤100克,再用锅烧热油浇在上面即可。特点:鲫鱼色泽红亮,肉质细嫩,入口鲜美。清,沙馥《煮茶图》,设色纸本,纵81厘米,横35厘米,北京保利2010年3月春拍,美国回流精品。题识:芦汀仁兄大人雅正,丙子冬日,沙馥补图于孟树斋。
献花(0)
+1
(本文系天山老熊400...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