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2022-2023学年北京市东城区高一上学期(10月份)月考历史试卷(含解析)
2023-02-22 | 阅:  转:  |  分享 
  
2022-2023学年北京市东城区高一上学期(10月份)月考历史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
______考号:___________题号一二总分得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
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
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
0分)1. 大汶口文化的早期墓葬中并无葬具,而中、晚期墓葬发生了变化。大墓不但规模大,且常有木椁葬具,随葬品丰富精美,如有洁净的
白陶、乌黑而略带光泽的黑陶和优雅的彩陶,还有玉器、石器、象牙器、骨器等。小墓墓坑窄小,有的仅随葬1件陶鼎。由此说明大汶口文化中、晚
期(  ) ①创建了国家的雏形 ②出现贫富分化 ③生产力水平提高 ④产生了私有制A. ①②B. ②③C. ①②③D. ②③④2.
下列关于夏朝的评述,正确的是(  )①以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②中国最早奴隶制国家③是早期国家的形成时期④殷墟是夏文化的遗存A. ①
②③B. ①③④C. ①②④D. ②③④3. 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指出:今日看来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
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材料中的“独制”与“地方分
权制”相比,其不同在于(  )A. 郡守与县令都由地方推荐任职B. 郡守与县令世代镇守地方C. 郡守与县令都由君主直接任命D. 县
令接受郡守的监督任4. 商朝时期,中央王室与各族首领组成管理阶层;地方派遣的职官和归服方国诸侯,是形式上的支配与被支配关系,未必
有血缘关系。到西周时期,即使与地方上的诸侯无血缘关系也通过联姻与王室形成甥舅关系。据此可知,西周时期(  )A. 宗法贵族政治影响
力式微B. 统治方式出现根本变化C. 确立了中央集权的新体制D. 王政统治得到一定强化5. 1975年陕西岐山出土了西周中期裘卫
家族的一批青铜器,其中《三年卫盉》铭文记载了裘卫用价值百朋的物品,换回矩伯“十三田”土地之事,整个过程均有“三有司”参与。这一记载
说明西周中期(  )A. 分封制度趋于崩溃B. 土地私有制度已经确立C. 该交易可信度不高D. 旧有土地制度遭到破坏6. 平生不
得志的孔子不会想到他的思想在汉武帝时居于正统地位,究其原因很难穷尽,其中最根本的一条是(  )A. “忠恕”思想、爱有差别适应中国
社会的要求B. 礼法并用符合统治需要C. “仁”“礼”思想有利于维护封建等级制度D. “内圣外王”思想被广泛采用7. 战国时期各
国的变法,加强了君主的权力,实行由君主任免官员的官僚制,提高行政效率。这些措施(  )①有利于君主专制制度的形成②适应了兼并战争带
来的严峻局面③改变了“政自大夫出”的局面④完善了西周以来的传统政治秩序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④8. 西汉
初,统治者尊崇黄老之学的原因是黄老之学(  )A. 适应了经济恢复和巩固统治的需要B. 体现了统治者对黄帝和老子的敬仰C. 取代了
已过时的儒学D. 宣扬以法治国的思想9. 如图中政治制度的确立,目的在于(  )A. 削弱和分化相权B. 削弱地方诸侯国势力C.
加强中央集权D. 对地方进行监察10. 《史记?报任安书》中司马迁谈撰写《史记》:“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
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段话涉及了(  )①著书的目的②记录的范围③编纂
的原则④史书的体裁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11. 孔仅是西汉时期的大商人,因精通冶铁生产和销售而家财万贯
,武帝时与大盐商东郭咸阳一同被任命为大农丞,负责盐铁事务,在全国建立了盐铁管理机构。任用一些经营盐铁的大商人担任各地盐官、铁官,将
盐铁收归官府经营。这说明当时(  ) ①商人的社会地位有了提高 ②官吏任用实现了专业化 ③商人把持了国家经济命脉 ④私营工商业受到
了打击。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12. 《晋书?地理志》记载“至桓帝永寿三年(东汉 156年),口五千六百四十八
万六千八百五十六”“太康元年(西晋 280年)平吴,口一千六百一十六万三千八百六十三”。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是(  )A. 政局动荡
战乱频繁B. 北方人口大量南迁C. 北方自然条件恶劣D. 经济重心完成南移13. 如图为《五胡内迁示意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判断五
胡内迁的主要方向是(  )A. 从西部到东部B. 从北方草原到黄河中下游C. 从北方到南方D. 从中原腹地到边疆各地区14. 下
列砖画出土于甘肃嘉峪关魏晋古墓,生动反映了当时汉人胡食的生活习俗。这组砖画可以用来直接研究(  )A. 江南开发B. 民族交融C.
政权并立D. 经济重心南移15. 史料记载:琅琊王氏,从东晋的王导到南齐的王俭,六世名德,海内冠冕,当宰相的接二连三,甚至连白
痴也可出任高官。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 郡县制的推行B. 科举制的设置C. 九品中正制的实施D. 中央集权的加强16
. 唐朝虞世南称隋文帝“克定江淮,一同书轨,率士黎庶,企仰太平”,其意在称赞隋文帝(  )A. 修建驰道B. 实现国家统一安定C
. 统一文字D. 出兵收复江淮失地17. “自扬(扬州)、益(今四川地区)、湘南至交(南岭)、广、闽中等州,公家运漕,私行商旅,
舳舻相继。隋氏作之虽劳,后代实受其利焉。”这一材料评价的是(  )A. 通行全国的驰道B. 沟通南北的大运河C. 丝绸之路的开通D
. 海上陶瓷之路兴盛18. 下列历史现象与其出现的原因,对应准确的是 历史现象原因A天津、青岛原来不过是小城镇,到20世纪前期成
为重要的都会。都是《北京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B20世纪80年代,深圳从边陲小镇发展成现代化大城市,在城市建设中创下“深圳速度”。知
识密集型经济的发展C14世纪,佛罗伦萨、威尼斯成为著名的商业中心城市。东方商品经此地运销西欧市场D17世纪,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发展成
为世界金融和商贸中心。三次英荷战争的结果A. AB. BC. CD. D19. 既有效地防止了少数大臣的专权乱政,又充分发挥了官
员的集体智慧,这是唐代出现贞观之治的重要原因之一。贞观年间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A. 采取开明民族政策B. 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
法C. 增加科举考试科目D. 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20.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称“故唐制遇下诏敕,便先由门下省和中书省举行联
席会议,会议场所称为‘政事堂’。……凡属皇帝命令,在敕字之下,须加盖‘中书、门下之印’,即须政事堂会议正式通过,然后再送尚书省执行
。若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认为违法的,不能为下面各级机关所承认。”由此可知,唐代政事堂制度(  
)A. 有利于防范权力被肆意地滥用B. 形成了民主政治与法治的雏形C. 凸显了相权与皇权之间的矛盾D. 是独立于皇权之外的决策机制
21. 两税法“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其社会意义在于(  )A. 简化了税收名目B. 扩大税源,增加了政府的税收C. 均
田制得以维持D. 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22. 黄宗羲在谈到两税法时说道:“(两税法实施后)虽租、庸、调之名浑然不见,其实并
庸、调而入于租也。相沿至宋,未尝减庸、调于租内,而复敛丁身钱米。”其意在说明(  )A. 两税法实质是租庸调制的延续B. 两税法实
施后出现的种种弊端C. 宋代统治者注重田租征收D. 宋代开始不再使用两税法23. 杜佑《通典》记载:唐初科举制“考核资叙郡县乡里
名籍,父祖管兵,内外族婚……(严禁)刑家之子、工商殊类(应试)”。由此可知唐朝(  )①科举有严格的资格审核制度②选官完全以门第出
身为标准③统治者受重农抑商观念影响④科举制度有一定的出身限制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24. 唐朝出现诗歌
繁荣的局面,主要是因为(  ) ①民族交融形成多元文化 ②唐朝社会经济高度繁荣 ③以诗赋取士的科举制度 ④开放和宽松的社会环境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②③④D. ①②③④25. 据如表能够确认的史实是(  )史料出处至于缮写模勒(雕刻之文),(炫)卖于
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处处皆是《白氏长庆集序》(824年)中和三年(883年)癸卯夏……其书多率雕版印纸,漫染不可尽晓《柳氏家训
序》咸通九年(868年)四月二十五日,王玠为二亲敬造普施1899年敦煌发现雕版印刷品《金刚经》A. 中和三年开始出现雕版印刷术B.
雕版印刷术在唐代已得到应用C. 《白氏长庆集》是一部雕版印刷品D. 唐朝时期佛经皆为雕版印刷而成第II卷(非选择题)二、材料解析
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50.0分)26. 中国古代经济格局逐渐变化。 材料一中国的农业兴起于黄河中下游的河流谷地和平原地区,因而
从新石器时代到夏、商、周而至秦汉,中国经济重心始终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先秦时期,今天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已形成了十分先进的农业文明,而
在这以外的其它区域主要还处于采集、游牧、狩猎为主的蛮荒时期。到秦汉,黄河流域的农业核心地位进一步确立,当时我国最发达的经济区主要有
三个:关中地区,关东地区(函谷关以东的汾水、涑水平原和华北平原)及成都平原地区……《史记》称:“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
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 --胡细涓《浅析中国历史时期自然环境的变迁对经济中心迁移的影响》(1) 依据材料简述黄河流域如何成
为中国古代早期的经济重心。 材料二南朝时期的土地开发利用取得重大成就,不仅平原地区的荒田得到进一步的垦辟,而且偏狭的山间土地以及大
量的池泽湖荡也被相继耕垦。士家大族大力营建田园,把一直沉睡的荒山野岭改交成农业生产基地。……宋孝武帝大明初年颁布“占山格”,规定官
吏依品占有山林川泽,第一品允许占 3顷,直至“第九品及百姓一顷”。经过长期的开发,洞庭、鄱阳、太湖流域成为重要粮食产区。 --摘自
赵毅《中国古代史》(2) 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27. 【历史——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材料,回
答问题。 上图为1907年《神州日报》漫画《过渡》。画面中一个穿着“革”的船夫,与穿着“宪”的船夫正争相划渡,问题是朝向正好相反
。画中配诗曰:“日薄西山可奈何,保皇革命两蹉跎。那堪入夜风波恶,驶向沉舟侧畔过。” (1)漫画中的船夫、船分别象征着什么? (2)
结合漫画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两船夫”在“争相划渡”中的共同主张和作用。答案和解析1.【答案】D【解析】①创建了国家的雏形不是大汶
口文化的特征,在大约5000年前,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就进入了早期国家起源阶段; ②出现贫富分化属于大汶口文化的特征; ③生产力水
平提高体现了大汶口文化的特点; ④产生了私有制是大汶口文化的特征。 故选:D。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遗产,要求学生结合大汶
口文化遗址的特征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大汶口文化遗址的特点,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2.【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殷墟”是商朝都城的遗址,是研究商朝历史的重要依据,故④排除。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②③均是对夏朝的正确评述。 综上所述,故A正确
,排除BCD。 故选:A。本题考查夏朝政治制度。关键词是“正确的”。本题考查夏朝政治制度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知识再现能力。本题
属于组合式选择题,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偏低。3.【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的“独制”指的是分封制,地方诸侯有较强的
独立性,是世袭的;“地方分权制”指的是郡县制,由中央任命,不再世袭,故C正确; 郡守与县令都由中央任免,故AB错误; 郡守不具有监
察权,排除D。 故选:C。本题考查郡县制,解题的关键是掌握郡县制的特点。本题难度中档,考查郡县制,郡县制长官由中央任命,不再世袭。
4.【答案】D【解析】结合材料可知,商朝时期,中央和地方管理人员与商王室未必有血缘关系,而到了西周时期,通过联姻与王室形成甥舅关系
,与商朝相比,周王与被分封到地方的诸侯的血缘关系更加紧密,西周分封制色彩更加浓厚,这有利于巩固周王的政治统治,并使王政统治得到一定
的强化,D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贵族宗法影响力是加强而不是式微,排除A项;商周均属于奴隶制国家,统治方式出现根本变化的
说法错误,排除B项;秦朝时才正式形成中央集权体制,排除C项。故选:D。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要求学生结合早期国家政治制度
的特征来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5.【答案】D【解析】《三年卫
盉》铭文记载的是西周中期土地买卖且有政府官员参与买卖过程的信息,这说明当时已经出现土地私有现象,周朝的土地公有制遭到破坏,所以D项
正确;土地买卖不足以证明分封制趋于崩溃,A项错误;土地私有制只有通过国家政策规定才能确立,“已经”不符合题干时间,B项错误;青铜铭
文属于一手史料,其记载具有较高的可信度,C项错误。故选:D。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结合所学周朝土地制度的内容及演变分析作
答。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6.【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可知
,汉代董仲舒在传统儒家“仁”“礼”思想的基础上宣扬“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等思想内容,有利于稳定封建统治秩序,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
权的需要,故A项正确。 礼法并用吸收了法家思想,法家思想与孔子无关,排除B项。 “忠恕”思想、爱有差别思想以“仁”“礼”思想为基础
,排除C项。 “内圣外王”为道家思想,排除D项。 故选:C。本题考查孔子的政治思想。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在汉武帝时居于正统地位”“
最根本的(原因)”。本题主要通过孔子的政治思想来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唯物史观、历史解释等素养。7.【答
案】A【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战国时期各国加强君主的权力,实行官僚制,有利于君主专制制度的形成,适应了兼并战争带来的严峻局面,改变了
“政自大夫出”的局面,故①②③正确。 材料中的措施是对西周以来的传统政治秩序的冲击,而非完善,故④错误,故A项正确,排除BCD三项
。 故选:A。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中的措施,紧扣战国时期的时代背景,结合这些措施的影响分析。本
题考查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措施及其影响,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8.【答案】A【解析】通过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
经济凋敝,统治者采取了黄老之学,实行无为而治休养生息政策,促进了西汉经济的恢复和政治的巩固,故A正确; 统治者遵从黄老之学,不能体
现出对黄帝和孔子的敬仰,排除B; 儒家思想过时的说法错误,排除C; 黄老之学并不宣扬以法治国,依法治国是法家思想,排除D。 故选:
A。本题考查西汉初年的统治思想。主要考查西汉初年黄老之学推行的原因。解答本题,关键学生要能够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汉初年实行
黄老之学的主要目的。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9.【答案】A【解析】依据图示中的“中朝”、“外朝”并结
合所学可知,反映的是汉武帝时期的中朝制度,该制度通过设立中朝架空丞相的权力,加强了皇权,削弱了相权,故A项正确; 图示反映的是中朝
制度,其目的是加强皇权,削弱相权,而非削弱地方诸侯国势力,故B项错误; 中朝制度设立是为了加强皇权,削弱相权,属于君主专制的范畴,
而非加强中央集权,故C项错误; 中朝制度是汉朝的中央官制,不具有监察地方的职能,故D项错误。 故选:A。本题考查汉朝加强君主专制的
措施,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图示中的“中朝”、“外朝”,结合汉朝的中朝制度的内容、目的和作用分析。本题考查汉朝的中朝制度,侧重考查学生解
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10.【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体现了著书的目的
;“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体现了记录的范围;“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体现了史书的体裁,①②④符合
题意,B项正确; 材料未体现编纂的原则,③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 故选:B。本题主要考查了历史与历史学,要求学生结合历史与历史
学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历史与历史学,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11.【答案】D【解析】依
据题干“孔仅是西汉时期的大商人,因精通冶铁生产和销售而家财万贯,武帝时与大盐商东郭咸阳一同被任命为大农丞,负责盐铁事务,在全国建立
了盐铁管理机构”可知,商人的社会地位有了提高,故①正确. 依据材料“将盐铁收归官府经营”可知,私营工商业受到了打击,故④正确. 材
料中没有体现官吏任用的专业化,故②错误. 将盐铁收归官府经营体现的是国家把持了国家经济命脉,故③错误,故D项正确. 故选D. 本题
考查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需要掌握汉代的盐铁官营制度.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提取有效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即可.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经
济政策.考查对汉代的盐铁官营制度的把握,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12.【答案】A【解析】A.从公元15
6年到公元280年,经历了汉末的军阀割据混战以及三国动荡,政局的动荡和战争的频繁导致人口大量减少; B.北方人口南迁,不是这一时期
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 C.北方自然条件恶劣也不是人口减少的原因; 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时期。 故选:A。本题主要考查魏晋南
北朝时期的历史,要求学生结合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和政治发展特征来分析。解答问题要搞清楚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特征,学生要有一定的结
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13.【答案】C【解析】从《五胡内迁示意图》可以看出,五胡内迁的主要方向是从北方到南方,故C正确。 A明
显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从图中看出,羯从黄河流域前往长江流域,故B错误。 从图中看出,匈奴、鲜卑前往中原地区,故D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解答本题,考生可根据所学知识对材料中的《五胡内迁示意图》进行准确解读。本题是中档题,主要通过魏
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14.【答案】
B【解析】A.从题干所给材料看不出江南地区的开发。 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和西北方少数民族大量进入中原,经
过数百年的冲突与交往,他们与汉族逐渐汇聚。因此,本题中这组生动反映当时汉人胡食生活习俗的砖画可以用来直接研究民族交融。 C.题干所
给材料体现的是饮食文化,不能反映出政权并立。 D.题干所给材料无法看出经济重心南移。 故选:B。本题主要考查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
隋唐大一统的发展,解答本题只需正确解读题干所给材料中“生动反映了当时汉人胡食的生活习俗”的主旨即可。本题主要考查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
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难度较小。15.【答案】C【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可知,琅琊王氏累世为官,甚至连白
痴也可出任高官,结合所学可知,家族门第成为授官依据是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标准,故C项正确。 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九品中正制。需要掌握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标准,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材料的解读与分析,结合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标准解答即可。本题考查
九品中正制,考查对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标准的把握,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6.【答案】B【解析】
根据材料及所学隋文帝的历史功绩可知,“克定江淮,一同书轨,率士黎庶,企仰太平”是赞扬了隋文帝实现国家统一安定,B项正确; 修建驰道
属于秦朝,排除A项; C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D项。 故选:B。本题考查隋的建立和统一,需要考生掌握隋朝统一的意义。本题考查隋
的建立和统一,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7.【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中“公家运漕,私行商旅”
、“隋氏作之虽劳,后代实受其利焉”,及材料提供的地点可以判断其评价的是隋炀帝开凿的大运河,故选B。 A项驰道是秦始皇修筑的; C项
丝绸之路是西汉时期开通的; D项海上陶瓷之路兴盛是宋元时期; 故选:B。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公家运漕,私行商旅”、“隋氏作之虽劳,
后代实受其利焉”切入,结合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进行思考。本题考查了隋朝的大运河,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
题难度适中。难点在于对文言文的理解上,但只要结合所学知识抓住重点词,句,本题也较容易。18.【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
查的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简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京条约没有开放青岛为通商口岸;深圳经济发展迅速的原因把其做为对外开发
的经济特区,应该是政府政策的扶持;新航路开辟前贸易中心就是在地中海沿岸;三次英荷战争的时间应该在荷兰成为世界贸易中心之后。所以答案
选C。 考点:论证和探讨问题·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判断知识19.【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既有效地防止了少数
大臣的专权乱政,又充分发挥了官员的集体智慧”并结合所学知识,唐代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三省之间相互牵制、相互合作,有效防止了专权乱
政,发挥了官员集体智慧,推动了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故D项正确; 开明民族政策与“集体智慧”无关,故A项错误; 均田制和租庸调法属于
经济政策,而材料强调的是政治制度,故B项错误; 增加科举考试科目是唐代对科举制的发展,强调官吏选拔,被实施者还未成为官员,故C项错
误。 故选:D。本题考查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既有效地防止了少数大臣的专权乱政,又充分发挥了官员的集体智慧”,结
合唐朝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和作用分析。本题考查唐朝三省六部制的相关知识,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20.【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凡属皇帝命令,在敕字之下,须加盖‘中书、门下之印’,即须政事堂会议正式通过,然后再送尚书省执行。若未加盖‘中书、
门下之印’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认为违法的,不能为下面各级机关所承认”可知,在三省六部制下,皇帝的权力得到一定的限制,皇
帝的命令未经中书门下的审核,直接发出被认为是违法的,三省六部的官僚体制具有监督作用,有助于防范权力被滥用,故A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
现民主政治的内容,而且中国古代实行的是专制制度,故B项错误;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体现在中央官僚体制的设置上,材料不能体现,故C项错误
; 三省六部制是为皇权服务,而非独立于皇权之外,故D项错误。 故选:A。本题考查隋唐的三省六部制,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凡属皇
帝命令,在敕字之下,须加盖‘中书、门下之印’,即须政事堂会议正式通过,然后再送尚书省执行。若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而由皇帝直接发
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认为违法的,不能为下面各级机关所承认”,结合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和作用分析。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的作用,侧重考查学
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21.【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可知,两税法以资产为征税标准,改
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使得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松弛,D项正确; 两税法简化了税收名目,扩大税源,增加了政府的税
收,但材料不能体现,排除AB两项; 唐朝中后期均田制瓦解,租庸调制无法维持,国家财政收入减少,因此唐朝政府实行两税法,排除C项。
故选:D。本题主要考查了古代赋税制度,要求学生结合古代赋税制度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古代赋税制度,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
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22.【答案】B【解析】A.材料旨在强调两税法实施后出现了弊端,而不是意在说明两税法实质是租庸调
制的延续,故A选项错误; B.根据材料中“(两税法实施后)虽租、庸、调之名浑然不见,其实并庸、调而入于租也。相沿至宋,未尝减庸、调
于租内,而复敛丁身钱米”可知,材料反映了两税法实行后,原有的庸、调合并到租税中,又征收丁税,百姓负担加重,出现了种种弊端,故B选项
正确; C.材料中仅提到“虽租、庸、调之名浑然不见,其实并庸、调而入于租也”,即原有租庸调制中的庸、调并入田租,但不能推断出宋代统
治者主张田租征收,故C选项错误; D.根据材料中“相沿至宋,未尝减庸、调于租内,而复敛丁身钱米”可知,宋代仍沿用两税法,故D选项错
误。 故选:B。本题考查两税法,关键信息是“(两税法实施后)虽租、庸、调之名浑然不见,其实并庸、调而入于租也。相沿至宋,未尝减庸、
调于租内,而复敛丁身钱米”。本题考查两税法,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3.【答案】C【解析】根
据材料可知,唐朝科举需要考核考生的籍贯、家庭成员的婚姻状况和职业,资格审核制度严格,①正确;“(严禁)刑家之子、工商殊类(应试)”
体现了统治者的重农抑商政策,③正确;“刑家之子”、工商业者严禁参加科举体现了科举制度有一定的出身限制,④正确;①③④正确,C项正确
; 科举制主要以才学作为选官的标准,并不是完全以门第出身为标准,②错误,其他三项均包含②,排除ABD项。 故选:C。本题主要考查的
是科举制,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科举制相关知识的把握。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科举制,意在考查考生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体现了
对考生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的考查。24.【答案】D【解析】根据唯物史观可知,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
筑,唐诗的繁荣得益于唐代民族交融形成多元文化、唐朝社会经济高度繁荣,同时唐代以诗赋取士的科举制度和宽松开放的社会环境也有助于唐诗的
繁荣,故D正确; A、B、C三项概括不全,均排除。 故选:D。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考生需要熟知唐代诗歌繁荣的原因和条件。本
题主要通过唐诗来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唯物史观、历史解释等素养。25.【答案】B【解析】依据表格信息并结
合所学可知,《白氏长庆集》是唐代白居易的作品,其中的序中记载有“模勒(雕刻之文)”,这说明唐代雕版印刷术的应用;依据材料“中和三年
(883年)癸卯夏……其书多率雕版印纸”可知,《柳氏家训》记载了中和三年(883年)使用雕版印刷,中和三年(883年)处于唐代时期
,这说明唐朝雕版印刷术的应用;依据材料“敦煌发现868年的雕版印刷品《金刚经》”可知,868年雕版印刷品《金刚经》出现,868年处
于唐朝时期,这说明唐代雕版印刷术的应用。由此可知,表格信息均说明雕版印刷术在唐代已得到应用,故B项正确; 依据表格信息可知,中和三
年出现雕版印刷,但是并无实物史料佐证,所以不能确认中和三年开始出现雕版印刷术,故A项错误; 依据表格信息可知,《白氏长庆集》记载了
关于雕版印刷的内容,但是并不能说明《白氏长庆集》是一部雕版印刷品,故C项错误; “唐朝时期佛经皆为雕版印刷而成”的说法过于绝对化,
故D项错误。 故选:B。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解题的关键是解读表格中三个史料记载内容,从中找到相同点即雕版印刷术在唐代已得到
应用,进而得出答案。本题考查唐朝雕版印刷术的使用,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26.【答案】【小题1】(1)根据
“中国的农业兴起于黄河中下游的河流谷地和平原地区”得出自新石器时代,中国农业兴起于黄河中下游;根据“今天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已形成了十
分先进的农业文明,而在这以外的其它区域主要还处于采集、游牧、狩猎为主的蛮荒时期”得出先秦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业文明远超其它还处
在采集游牧的区域;根据“到秦汉,黄河流域的农业核心地位进一步确立,当时我国最发达的经济区主要有三个:关中地区,关东地区(?函谷关以
东的汾水、涑水平原和华北平原)?及成都平原地区”得出秦汉时期,三大经济区中黄河流域占据了两个,其中关中平地区最为富庶。 (2)第一
小问根据“南朝时期的土地开发利用取得重大成就,不仅平原地区的荒田得到进一步的垦辟,而且偏狭的山间土地以及大量的池泽湖荡也被相继耕垦
”得出南方大量土地被开垦;根据“经过长期的开发,洞庭、鄱阳、太湖流域成为重要粮食产区”得出长江中下游成为主要产粮区。第二小问主要从北方的政治格局、南方的自然环境、北民南迁、统治者的支持等角度回答问题。 故答案为: (1)自新石器时代,中国农业兴起于黄河中下游;先秦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业文明远超其它还处在采集游牧的区域;秦汉时期,三大经济区中黄河流域占据了两个,其中关中平地区最为富庶。 ?????(2)经济现象:南方大量土地被开垦,长江中下游成为主要产粮区。原因:北方人口为躲避战乱大量南迁,为南方增加了劳动力,还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与生产工具;南方相对安定;南朝统治者鼓励开发荒田;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交融;士族拥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为南方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小题2】【解析】(1)本题考查的中黄河流域成为中国古代早期经济重心的原因。主要从中国的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和黄河流域的地理位置等角度入手回答问题。 (2)本题考查的是经济重心的南移。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即可得出南方大量土地被开垦,长江中下游成为主要产粮区。第二小问主要从北方的政治格局、南方的自然环境、北民南迁、统治者的支持等角度回答问题。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概括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27.【答案】(1)“船夫”:分别代表革命派和保皇派,“船”象征着中国的前途。 (2)共同主张:在中国建立民主政治。 作用:促进了民主思想的传播,有利于中国革命的发展。【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对漫画信息的有效获取能力以及对基础知识准确识记能力。根据漫画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穿着“革”的船夫是指革命派,穿着“宪”的船夫是指保皇派;船是指中国社会的前途和命运。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对基础知识准确识记能力。根据漫画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革命派和保皇派争论的共同主张:在中国建立民主政治。两者共同作用:促进了民主思想的传播,有利于中国革命的发展。 考点:选考二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第1页,共1页
献花(0)
+1
(本文系师者是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