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佬李说春秋上次分享跟大家聊到春秋300年,早中晚三期结合史学大致的分法,以及春秋早期玉器纹饰特征开了个头。那么在介绍春秋早期玉器纹饰特征之 前呢,我着重给大家介绍了陕西韩城梁带村的三座大墓,三座大墓是芮国国君墓和二位夫人墓,为什么要介绍这三座大墓呢?这三座大墓是截止目前 为止,我国考古发掘年代确定在春秋早期的并且有大量玉器出土的唯一的物证,我们今天研究春秋早期玉器纹饰的依据基本要靠这三座大墓提供支撑 。那么这三座大墓出土了哪些精彩的玉器,开头我给大家找了一些图片,然而这三座大墓并非我们想像的那样,全是春秋早期当代的玉器,可以说是 个夏商周大杂烩。在这三座大墓里有红山文化的玉猪龙,有商代的凸唇环、有西周昭穆时期的玉环,也有西周晚期的人龙佩。那如何在众多的不同时 期的玉器里,准确的甄别出春秋早期当代的玉器呢?我用的方法是排除法结合继承法,就是把明确的,不是春秋的玉器先排除掉,当然这需要你对史 前及商周玉器的器型纹饰要非常的熟悉。然后再结合春秋中期玉器的纹饰特征,找出有传承关系的玉器。那下面我把用这个方法甄别出来的春秋早期 玉器给大家挑出来,大家先看一下。这件玉兽面出自M27国君墓,出自墓主人的头部M26正夫人墓,出自墓主人胸腹部这是一对片状玉玦和一对 管状玉玦,M27国君墓,出自墓主人头部两侧。M19次夫人墓,出自墓主人头部两侧M26出土,出在墓主人臀部M27国君墓,出自墓主人腹 部左侧好,这些就是我给大家挑出来的,在我看来是具有春秋早期纹饰典型特征几件玉器,我们先看一下,这几件玉器在纹饰特征上有哪些共性的东 西?组成纹饰的大部分线条都是由双阴线组成的;双阴线在组成纹饰的同时,整体的线条不再像西周晚期那样呈现圆曲流畅的风格,不再有斜坡,而 是趋于疏朗平直,双线大都呈平行状;龙首中的鼻、嘴、下巴渐渐摆脱西周的风格,形成了一个相对固定的母题;这个母题被广泛应用在这个时期的 玦、兽面、璜等等各类器物上(母题就是组成纹饰的一个单元,相对固定的模板,可以稍微调整,但不会有质的变化)龙首的额头由西周闭合的尖突 状,演变成了方折状开口形额头;这个额头的变化在春秋中期玉器时我们还会讲到,先留下一个伏笔,演变还没有结束。。我们先记住早期的变化。 臣字眼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圆眼和重环眼居多;这个时期的玦和环形器,龙的身躯还在,如果向中期再过渡,再演变下去,身躯就慢慢消失了, 只剩下龙首。通过以上的总结,我们大至勾画出了春秋玉器早期的纹饰特征。那么这件玉器我为什么要把它断在春秋早期呢?它什么不是西周晚期? 这是M19次夫人脖子上的一套项饰,熟悉西周的朋友一看就知道这是西周晚期的典型器,注意观察龙的长舌。如果要在刚才挑选出来的早期标准件 里,再挑一件最早的,那我一定会选它,换个稍严谨点的说法,这个兽面的制作年代当断在春秋早期早段。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个兽面的角用两 个龙首来表示,这个龙首呢,口吐长舌,呈弯刀状,这是西周晚期一个典型的母题。我们刚才也拿了三座大墓中的一套项饰来做例子,这是西周晚期 的,但我们为什么还要把它断在春秋呢?虽然都是长舌,但这个时期的长舌已经不再紧贴着下巴而是独立存在了,当然不能说舌头不贴着下巴我们就 说它是春秋了,我们再对照我们总结的六条,它的双阴线条已经不再是完全的圆曲流畅,部分线条已经演变成疏朗平直。仔细观察,即便有弯曲的线 条,则弯曲的部分也不再做斜坡了,龙的身躯刻画明显,臣字眼已经被圆圈眼所替代。双龙的额头不再闭合呈尖突状,已经完全打开,我们常说玉器 纹饰风格的演变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会随着王朝的更迭戛然而止,它的发展是有惯性的。具体到这个兽面牌,它恰恰是在继承西周晚期风格的基础 上在寻求演变,既有西周母题的影子,也有春秋早期的风格特征。两者在它身上的权重,显然春秋早期的风格特征更多一些,在它身上我们可以看到 一个特定历史阶段的变化过程,在我看来确实是一件难得的宝贵的艺术作品。说到这里其实春秋早期的纹饰风格特征我就分享的差不多了,那么这个 时期又相对西周晚期而言新增了哪些新的器型呢?结合这个墓,我们聊一下管状玉玦这是M27国君墓出土的一对管状玉玦,这可能是我们目前能看 到的,在考古发掘中发现最早的管状玉玦,通体刻划有三道玄纹,它的出土位置在墓主人头部两侧,和它同时出土的还有一对片状玉玦。就是这对玉 玦,我们在博物馆里也看到它们被一同陈列,我们看一张照片。管状玉玦这种器型在西周甚至商代都没有见过,在春秋早期出现了,到了战国就式微 了,两汉几乎不见。那么它有什么功能呢,在当时又是如何佩戴的呢?说实话我一直也没找到机会上过手,跟大家一样,最多就是隔着玻璃多看了两 眼,但我有一个推测,仅仅是一个推测啊。我在翻阅资料的时候发现,M27管状玦的外径是2.1厘米,而同墓出土的玉玦的内径也是2.1厘米 。这也许是一种巧合吧?但除了巧合会不会存在另一种可能?就是管状玦是被内嵌在片状玦玦孔里使用的。带着这个疑问我又看了一下,M26国君 夫人墓的玉玦出土情况。这是M26国君夫人墓出土的两对玉玦,这是隔着玻璃拍的,遗憾的是,大玦的尺寸找到了,有发表,小玦的尺寸没找到, 不知道存不存在内外径的对应关系,不过从照片上看有着极大的可能。所幸我自己也收藏了一对管状玉玦,我自己比划了一下。这两只玦一只购于北 京一只购于长沙,大概率不是一起出的。巧的是管状玦正好也能妥贴的嵌入片状玦内孔之中!我在想它的佩戴方式在当时会不会也是这样组合在一起 使用的呢?当然这只是一种推测,真相还有待更多的考古发掘。我们从这三个大墓出土的玦来看呢,我们还可以发现另外一个关于尺寸的小规律,就 是尺寸越大的玦它的墓主人身份等级越高,墓主人等级越高使用组合玦的可能性越大。芮候及正夫人的玦直径都在5厘米左右,次夫人的玦直径只有 3点几厘米,且芮候和正夫人都有管状玦,次夫人没有。时间还有一些,我们再做个小互动吧。就是大家看看按照我们总结的春秋早期的玉器纹饰特 征,大家手里有没有疑似这个时期的藏品,可以现在发到群里来,我们一起探讨一下。这个时期的玉器存世量并不多,还是比较珍贵的。这个得断在 中期,龙的身体已经完全消失了,聊中期的时候我们可以再聊聊它。春秋早期这两件都是早期的也是早期。中期偏晚,其中还有两只凤鸟,凤鸟的头是出廓的,都简化了。春秋早中期不分啥式,风格趋同,国家地区风格的形成要到晚期。大致在弭兵会盟之后。西周晚期,一面坡还在用,额头尖突,整体线条圆曲流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