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古代战争》31.doc
2023-02-24 | 阅:  转:  |  分享 
  
第四节:各种阵法面面观



岳飞异常凶悍。

在他担任下级军官的时候,每逢与敌人交战,总是挺着长矛,一马当先。他的枪法又极好,部下也愿效死力,所以每次都能以少胜多,取得胜利。

在岳飞之前,宗泽是南宋最有名的将领。宋朝对金的第一场胜利,就是他打的。

年老的宗泽曾对年轻的岳飞说:“如果单论你的骁勇,即使古代良将,也没有几个能够比得上。但是,只靠兵强将勇来作战,不是万全之策。”

什么是万全之策?阵法。

于是,宗泽向岳飞传授阵法。

岳飞研习宗泽传授给他的阵法,说:“阵法是死的,人是活的,要做到临阵破敌,全在于为将者自己的感悟和灵活使用。”

宗泽赞许地说:“你说得非常好。”



岳飞将宗泽所传的各种阵法烂熟于心,他日日思虑着破金良策。

有一次,他和另一位抗金将领张所交谈。张所问他:“你能抵御多少金兵?”

岳飞说:“自古将领不在勇猛,而在于谋略。栾枝让士兵拉着柴草,扬起尘土;莫敖让士兵假扮樵夫,诱敌攻击,这都是使用谋略的战例。”

栾枝是晋国将领,晋楚城濮之战中,栾枝让战车拉着柴禾,伪装逃跑,诱惑楚军追击,然后设伏击败楚军。莫敖是楚国将领,楚国攻打绞国,派出几十名士兵假扮成樵夫,将绞国军队诱出城墙,然后击败。绞国,在现在的湖北郧县西北。

张所认为岳飞是一个军事奇才,就让他的儿子跟着岳飞一起闯荡。这个儿子后来非常有名,他率领着岳飞帐下最勇猛善战的背嵬军。

他的名字叫张宪。



《史记》中记载,少年项羽学写文章,不成;学习武艺,又不成。他叔父就责怪他,他说:“男子汉大丈夫,要学就学万人敌。”

万人敌是什么?万人敌就是兵法阵法。

懂得了兵法阵法,就能够在战场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中国古代有多少种阵法?没有人能说清楚。

传统的说法是,古代有八阵、六花、五行。

传说中的八阵,出自于皇帝,他用自己独创的八阵,战胜了蚩尤和炎帝。然而,对这种说法,人们总是多有质疑。古人总喜欢把一些重要的事情,和黄帝挂上勾,这样就显得高端大气上档次。比如,古人居然说,黄山是黄帝第一个登上去的,他然后就将这座山命名为黄山。黄帝之后的几千年,都没有人再登上去过,直到唐代的李白。李白是第二个登上了黄山的人。

这种广告词,实在太牵强穿凿了。

但是,史书中却有确切的记载:八阵出自于诸葛亮,八阵分别指的是八中不同的阵法。至于这八种阵法分别叫什么名字,众说纷纭。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六花阵出自于唐朝名将李靖。

五行阵,则出自于戚继光。



诸葛亮不是传说,他是传奇。

《三国志》、《晋书》等古代历史著作,和古代地理著作《水经注》中,都有关于“八阵”的记载。唐代大诗人杜甫也写有“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这样的诗句。

杜甫认为,诸葛亮的一生有两大功绩,一个是三分天下,为汉室江山保存了一缕余脉;一个是创立了八阵图。

八阵图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八阵图是个内圆外方的大型阵营,八阵图里面,大阵包小阵,大营包小营,各个营阵之间,又有小路相连,曲曲折折,回环往复,无穷无尽,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果敌人贸然闯入八阵中,就会晕头转向,想逃也逃不出去。

就像蚊虫撞上了蜘蛛网一样。

蜀国的都城是成都,如果站在空中鸟瞰,就能够看出来,整个成都的街巷就是一座八卦阵。据说,这就是当年诸葛亮设计的。

八阵为什么厉害?因为他回环往复,变幻无穷,他时而变换成一种阵型,将敌人围歼;时而又变换成八阵,将敌人分割,各个击灭。



六花阵,其实是八阵图的变种,将诸葛亮阵法外围的八个阵,简化为六个阵。

六花阵,类似于蜂巢,指挥者居于中央,外面是六个方阵。六花阵的图案是一个六边形,而蜂巢也是六边形。

六花阵,攻守兼备。无论敌人从哪一面进攻,相邻两边的两个阵,都可以实行左右包抄;而我方如果实施进攻,则就形成了一把犀利的三尖两刃枪。



五行阵,是按照金木水火土而排列的阵法。

金木水火土,对应的是圆阵、直阵、曲阵、锐阵、方阵。

我方占据险要地势,层峦叠嶂,可以布置成圆阵,让敌方不知道从何方攻击。

我方处于低洼之地,不利于进攻,又要防备敌方进攻,可以布置成直阵,让敌方无法对我突然袭击。

我方与地方对峙,我方左右两侧地势较高,可以布成曲阵。如果敌方进攻,则会陷入三面包围中。

我方占据高处,敌方处于低处,可以采用锐阵,像一把锐利的尖刀,在地方尚未做好防御准备,就发起冲击。

我方处于平原,四面皆是空旷之地,那就结成方阵,让敌军不知道如何进攻。

结合地形,想想看,确实很有道理。

所以,古代阵法绝不是故弄玄虚,而是隐藏着极深的奥妙。



然而,人是活的,阵是死的,无论用哪种阵法,都不可能生搬硬套,画地为牢。否则,那就成了赵括和马谡。赵括夸夸其谈,引经据典,连他爹战国赵奢都辩不过他。赵奢可是位于战国四大名将的人。但赵奢总是说,这个儿子不行,千万不敢让他带兵,他要是带兵,国家就有灾难。但是,赵王被赵括蒙蔽了,拜赵括为大将军,举全国之兵与秦国作战,后来,长平之战,赵国元气大伤,不久就亡国了。

马谡同样是这样,他熟读兵书,口若悬河,比诸葛亮都骗了。在街亭,他照搬兵法,认为与敌人交战,应该占据高处,居高临下,如同水银泻地,胜券在握,没想到被张郃断了水源,自取灭亡。



战争就像水流一样。

水流是没有规律的,哪里地势低洼,水就会流向哪里。

战争也是这样。战场形势瞬息万变,主帅必须及时应对,根据形势变化,选择不同的战法。如果墨守成规,抱残守缺,拿着一本兵法生搬硬套,那么肯定是要失败的。如果能够根据敌情变化而灵活机动采取对策的,那就是用兵如神的良将名将。

阵法,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即使面对同样的战场形势,夷陵之战中,陆逊摆出了锐阵,就可以击败刘备。而马谡也摆出了锐阵,却被张郃击败。同样都是背水结阵,韩信背水结阵,击败了数倍于己的敌人。南北朝时期,也有人仿效韩信的背水结阵,结果全军覆灭。

这场战争是南齐叛臣萧衍和南齐官军的一场战役。南齐官军的总指挥是太监王宝孙,他自诩熟读兵书,自己认为自己懂得“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道理,所以把官军放在南京秦淮河边,背水结阵,等到战争打响了,官军们就会奋力反击,取得胜利。

然而,战争一开始,官军行动拖沓,畏敌如虎。官军中有个将军,是员猛将,看到叛军攻来了,立即催动坐骑,一马当先,可是,他跑得越快,士兵越跟不上。结果,他被叛军踩成了肉泥。

猛将被踩成肉泥,官军越发害怕,纷纷退却,掉入秦淮河中。此战中,十几万官兵,倒有一多半被淹死了。

同样都是结成锐阵,为什么陆逊成功了,而马谡失败了?

为什么都是背水一战,为什么韩信成功了,而王宝孙失败了?

这就是没有考虑当时的实际情况。

刘备攻打东吴,抱着给关羽和我张飞报仇的目的,万众一心,形如哀兵。古人说:哀兵必胜。本来刘备即使不成功,也距离成功不远了,可惜的是,他碰见的是东吴的青年才俊陆逊。

陆逊说:“刘备是一代枭雄,连曹操都忌惮他。他刚来吴国,如果我们迎击,肯定会吃败仗。现在,他们深入东吴几百里,天气炎热,饥渴难耐,粮草不济,士卒疲惫,如果这时候反击,正当其时。”结果,陆逊命令攻击,东吴军队摆出反击阵型,一战而胜,刘备被活活气死在白帝城。

马谡的情况,和陆逊不同。

马谡自选死地,跑到山上,被张郃截断水源,士卒们没有水喝,连刀都举不起来,又能有什么战斗力?

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喝,一切都是白搭,摆出再好的阵型,都没有攻击力,都会失败。

韩信伐赵,带领的是精兵强将,这支军队和项羽的军队交战多年,个个都是身经百战,更有当时汉军中最强悍的郎中骑兵,后来叫做羽林郎。所以,韩信有信心知道这帮老兵和精锐士卒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可以迸发出极大的潜能,反败为胜。

再看南齐的太监王宝孙这边,十几万军队几乎都是老爷病,在南京城里养尊处优,抢劫百姓很在行,要上战场打仗就很不在行。所以,这样的军队背水结阵,那就等于把自己往鬼门关里送。

孙子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如果主将连自己有几斤几两都不知道,那肯定会打败仗的。



献花(0)
+1
(本文系青田痴叟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