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熊鹏举《文豪苏东坡》(三) |
|
|
《文豪苏东坡》 熊鹏举选编2015年初稿2019年修订苏轼过江责问佛印传说:苏轼与金山寺主持佛印禅师来往,一日苏轼做一首诗偈:稽首天中天,毫 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呈给佛印。禅师即批“放屁”二字,嘱书童携回。东坡见后大怒,立即过江责问禅师,禅师大笑:“学士,学 士,您不是‘八风吹不动’了吗,怎么又一‘屁’就打过了江?” “八风吹不动”见于《佛地经论》卷五,诗僧寒山诗歌亦有此句,八风是佛教用 语,指八种境界的风:称、讥、毁、誉、利、衰、苦、乐。苏轼小像苏轼任颍州扬州太守元佑七年(1091年),苏轼以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 士任礼部尚书。以龙图阁学士往京都;任颍州太守。 1092年苏轼任扬州太守。苏轼和扬州有特殊的感情。苏轼在他知扬州以前曾十多次来往于 扬州。欧阳修是他的老师,曾在扬州任太守,师生之情,使他常至平山堂,怀念老师对他的教诲。因老师已仙逝,他在诗中饱溢感情:“三过平山堂 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此词以欧词《朝中措》为 中心线索,上片见欧公手迹而睹词思人,下片听人唱欧公曲而慨叹不已,在写情词中,以超迈的韵格,显露胸中浩怀逸气而独树一帜。扬州高邮人秦 少游则是他的学生,仍是师生之情,苏东坡非常器重秦观,亲行奖掖提携。苏轼在扬州任上仅半年光景,时间虽短,但他努力革新鼎故,做了几件深 得人心的好事。一是深入民间,“每屏去吏卒,亲入村落,访问父老”,见老百姓皆为“积欠”(每年所欠官税)所困,虽是麦收,农民怕官府催还 而不敢返乡。于是他在上任后要写的谢表中请免“积欠”,以求“使欠困之民,稍知一饱之乐”,终于获准。消息传来,苏轼在诗中以“诏书宽积欠 ,父老颜色好”之句,表示自己宽慰之情。二是苏轼到扬州后不顾上下压力,罢去扬州官方的“万花会”,深得百姓拥戴。废除官办万花会,群众性 的种花赏花活动反而更盛。苏东坡一直是以爱花出名的,当年他能为海棠,“夜深只恐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如今更是为芍药多次题咏:“倚 竹佳人翠袖长,天寒犹著薄罗裳。扬州近日红千叶,自是风流时世妆。”三是苏东坡爱扬州的佳山秀水。为建造的谷林堂写诗命名:“深谷下窈窕, 高林合扶疏。美哉新堂成,及此秋风初。我来适过雨,物至如娱予。稚竹真可人,霜节已专车。老槐苦无赖,风花欲填渠。山鸦争呼号,溪蝉独清虚 。寄怀劳生外,得句幽梦余。今古正月同,岁月何必书。”苏轼很喜欢扬州盆景,他曾写过《双石》诗。有关学者考证认为苏轼的双石盆景是扬派盆 景的开篇之作。东坡也很欣赏扬州美食,提升其内涵,为“吃在扬州”作出了杰出贡献。平山堂图苏轼知定州和惠州安置元佑八年( 1093年) ,苏轼以端明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知定州。 1093年,苏轼的第二任妻子王闰之病逝。王闰之(1048--1093年),今四川眉山市青 神县人。她是苏轼的第二任妻子,是苏轼第一任妻子王弗的堂妹。在王弗逝世后第三年嫁给了苏轼。她比苏轼小11岁,自小对苏轼崇拜有加,生性 温柔,处处依着苏轼。王闰之伴随苏轼走过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25年,历经乌台诗案,黄州贬谪,在苏轼的宦海浮沉中,与之同甘共苦。苏轼在乌 台诗案时,王闰之和家人当时处于非常惊恐的状态中,情急之下将招致灾祸的诗书“ 悉取烧之” 。最困难时,王闰之和苏轼一起采摘野菜,赤脚 耕田,变着法子给苏轼解闷。在王闰之生日之际,苏轼放生鱼为她资福,并作《蝶恋花》纪事。词中“三个明珠,膝上王文度”,是赞美她对三个儿 子都一视同仁,疼爱不分彼此。王闰之去世后,苏轼痛断肝肠,写祭文道:“我曰归哉,行返丘园。曾不少许,弃我而先。孰迎我门,孰馈我田?已 矣奈何!泪尽目乾。旅殡国门,我少实恩。惟有同穴,尚蹈此言。呜呼哀哉!”在妻子死后百日,请他的朋友、大画家李龙眠画了十张罗汉像,在请 和尚给她诵经超度往来生乐土时,将此十张足以传世的佛像献给了妻子的亡魂。苏轼死后,苏辙将苏轼与王闰之合葬,实现了祭文中“惟有同穴”的 愿望。 苏轼第二任妻子王闰之图像 《东坡家事》王闰之剧照 苏轼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宋哲宗绍圣元年即公元1094年四月初,苏轼 接到贬官落职的第一道诰命启程“南迁”,朝廷5改诏令4降官职,走到惠州时苏学士最后的官职变成了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十月二日,苏 东坡来到惠州,时年59岁。从1094年10月被贬居惠州,到1097年7月再度被贬海南儋州,苏轼在惠州一共待了940天。在这段时间里 ,朝廷政治斗争愈为激烈,苏轼“已绝北归之望”,于是在孤山以东两公里的东江岸边的白鹤峰上,谋划建造房屋,终老此地。隔年苏轼长子苏迈数 请获准,赴广东任职,于是携幼弟苏过并两房家小到达惠州,与父亲苏轼团聚。几日后,白鹤峰居所正式竣工,苏家住了进去。苏轼一扫半年愁云, 含饴弄孙,颇为自得。然而,朝廷以“韶惠相邻迥避谪籍”为由,于三月将苏迈公职罢免。苏轼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为惠州百姓办了几件实事:一 是,培训人才。期间,跟随苏轼求学的岭南子弟络绎不绝。北宋以前,岭南在政坛上几无存在感,唯张九龄一人而已。宋元以后,岭南名臣辈出,多 赖韩愈、苏轼开拓之功。二是,建寺院。他寓居惠州期间,与当地小寺庙——海会院住持海会禅师交好。海会禅师博学多才,但他栖身的寺庙规模尚 小且房屋破败,香火不旺。苏轼在生活十分拮据的前提下,毅然“助三十缗足,令起寝堂”,建起了寺庙大堂海会殿。但杯水车薪,远不足数。苏轼 于是“盯上”了他的表哥程正辅和弟弟苏辙。程正辅当时提刑广东,与苏轼相距不远。苏轼连去书信“化缘”,最终化到了一万五千钱,买下一片陂 田,建成放生池。三是,推广农业科技。苏轼到达惠州后,见当地水稻种植方式落后,不但令农人身体痛苦不堪,而且小腿因长期浸泡水下多生“疮 烂之疾”。于是他在百姓中推行新式农具“秧马”,不但解决了农人劳苦问题,而且提高了水稻种植效率。四是当地赋税制度。他眼看当地军政混乱 ,官、军时有扰民、害民之举,苏轼建议建营房三百余间,以肃“军政”,禁止士兵扰民,使民安居。苏轼不顾自己贬谪之身,多方谋请,朝廷最终 同意了他改革当地赋税制度的建议,“纳役奏改钱米各半”,“民受赐多矣”。五是整修惠州西湖。天下西湖三十六,惠州西湖胜在曲。惠州西湖的 “曲”,最早就是苏轼奠定的雏形。苏轼去惠州之前,惠州并无西湖之名,亦无西湖之实。惠州西湖类同一片沼泽,时有水患,老百姓深受其苦,即 有意整修。在吃饭都成问题的情况下,苏轼把自己的犀带给捐了,兑换钱财帮助当地在西湖、西枝江等紧要区域修筑了东新桥、西新桥、西湖堤等基 础设施,筹措资金建桥,方便惠州府县两城老百姓往来;修堤防护良田等,为百姓做了大量的好事。 苏轼在此期间,遍游惠州,屐痕所至,光彩顿 生。凡有诗句出处,皆成一景,期间,共创作诗187首,词18首,散文363篇,书画20幅。苏东坡的不少诗句如: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 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做岭南人。传唱至今不绝。 在苏轼文学生涯乃至中国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正如清代诗人江逢辰所言“ 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苏轼画像 苏轼红颜知己王朝云病逝惠州。王朝云(1062年--1096年),字子霞。苏东坡的红颜知 己和侍妾。苏轼初到岭南,恰逢惠州疫症爆发,体弱的王朝云不幸染病,1096年农历7月底,王朝云病亡,八月初三,葬于惠州西湖畔孤山之上 栖禅寺的松林里。王朝云是杭州人,是苏轼心灵相悦的红颜知己,是“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清逸仙子。她对苏轼是一片情深,是唯 一随东坡二十三年,至死不渝。死时只三十四岁。据毛晋所辑的《东坡笔记》记载:东坡一日退朝,食罢,扪腹徐行,顾谓侍儿曰:“汝辈且道是中 何物?”一婢遽曰:“都是文章”。东坡不以为然。朝云曰:“学士一肚皮不合时宜。”东坡捧腹大笑。 赞道:“知我者,唯有朝云也。”王朝云 去世,东坡不胜哀伤,亲撰墓志铭,铭文像四句禅谒:浮屠是瞻,伽蓝是依。如汝宿心,唯佛是归。 朝云的死也带着些佛教神秘色彩。朝云葬后第 三天,惠州突起暴风骤雨。次日早晨,东坡带着小儿子苏过,前来探墓,发现墓的东南侧有五个巨人脚印,于是再设道场,为之祭奠,并因此写下《 惠州荐朝云疏》。同期写下《西江月·梅花》、《雨中花慢》和《悼朝云》等诗词,寄托对王朝云的深情和哀思。由于王朝云临终前是念着佛经《金 刚经》的“六如”偈而逝,故王朝云下葬后,孤山栖禅寺的和尚就在朝云墓上建“六如亭”作纪念。苏轼写有一副楹联: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 ;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这不是副普通的亭联,它包含了苏东坡对一生坎坷际遇的感叹,而这种感叹最终又是维系在一位红颜知己的身上。 苏东坡谪居惠州三年。由于他得人心,惠州西湖成了纪念苏公坡的地方,有苏公桥、迟苏寺、东坡亭、东坡祠、苏堤、东坡井、合江楼,嘉祐寺、白 鹤峰东坡故居、西新桥等一批文化遗址,为惠州人民留下了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惠州西湖《东坡劝农图》雕塑苏轼与王朝云图左:王朝云图片;右 :苏东坡电视剧中的王朝云图片。伊知府书写苏东坡撰王朝云墓志铭。伊秉绶,清代书法家,进士及第。苏轼贬谪海南儋州苏轼先后三次遭贬,最后 一次是海南岛的儋州。历史上的海南岛是“天之崖、海之角”,人称“蛮荒之地”,唐宋以来的流放之所。公元1097年(宋哲宗绍圣四年),已 经62岁的苏轼,在他的两位妻子已先后去世,跟随他的红颜知己王朝云也已在惠州离开了人间。苏轼四月十七日接到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诰命,第 三天就与家人痛苦诀别,他孤身携带着幼子乘船离开广东惠州,到海南岛的昌化(今儋州市中和镇)。苏轼到海南后,在官府租了一间房子暂避风雨 ,没几天被政敌知道后,下令把东坡逐出官舍。苏轼写到自己当年的惨景:“此间居无室、食无肉、病无药、食芋饮水……”过着食无肉、病无药、 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薪、夏无寒泉的凄惨悲苦的生活。当地老百姓却关爱苏轼,为他搭建了三间茅屋栖身。东坡不改乐天派本色,为茅屋取了个 文雅的名字《桄榔庵》,竟有兴致写下了“桄榔庵铭”。面对厄运,苏轼却能随遇而安、超然物外,心境乐观豁达,发掘生活乐趣,与海南多民族同 胞结下了深厚情谊。他办学堂,自编教材,把教学点命名为“载酒堂”,这是取“载酒问字”典故。他大力倡导读书,经过苏轼的努力渐渐地兴起, 苏轼说:“跫然已可喜, 况闻弦涌音”。有诗赞道:“谪居儋耳有三秋,轶事繁多史籍留。劝导庶民兴学馆,写成经义教名流。” 海南历史上第 一个举人姜唐佐就是苏轼培养出来的佼佼者。苏轼获赦北归后,他的弟子们连续不断地考取功名,宋代海南共出了十二位进士。后人称赞苏轼谪居儋 州,为海南文化的启蒙者,在海南文化发展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苏轼以自己的学识和行动,带动移风易俗,改变了海南人的生活习惯。他带领 乡民挖井取水饮用,改变了当地饮用塘水的旧习,以减少疾病。由于儋州文化与观念落后,当地人病了不医治,说是妖魔作怪,要请巫师捉鬼,杀牛 驱邪,牛就成为人们举起屠刀任意砍杀的对象了……东坡向他们传播医药知识,广泛收集药方,为百姓开方医病。他从大陆索来黑豆,制成辛凉解毒 的淡豆豉,为人治病。自那以后,当地百姓纷纷种植黑豆。海南岛的黎族人以种地、打猎为生,一直过着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苏轼目睹黎族人民遭 受欺凌的现实,提出了民族平等的主张,他说:“华夷两樽合,醉笑一杯同”。苏轼与黎族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黎族百姓很喜欢他。从他的诗中可 以看出:“总角黎家三四童,口吹葱叶送迎翁。”“野径行行遇小童,黎音笑语说坡翁”。东坡与黎族小孩都成朋友了。苏轼在《劝和农六首》中, 劝说黎族同胞改变“不麦不稷”的状况,和单纯狩猎的习惯,重视农耕,改进工具,垦荒种植,发展水稻生产。苏轼在海南生活了三年。在艰苦的环 境里,他以超然的心态,以著书为乐,在儋州创作了诗词140余首,散文等100余篇,书信40余篇。《书传》一部,并对《易传》和《论语》 进行修订。他的《别海南黎民表》可谓情深意长: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忽然跨海去,譬如事远游。平生生死梦,三者无劣优。知君不再见,欲 去且少留。宋,苏轼《渡海帖》,又名《致梦得秘校尺牍》,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海南东坡书院前的《东坡笠屐》铜像。苏轼逝于常州苏轼曾14 次到常州,并最后在常州终老。当年,苏东坡与弟弟苏辙赴汴梁(今河南开封)赶考,结交一批学子,其中就有常州晋陵县人胡宗愈。次年,朝廷宴 请新科进士,苏东坡的邻座恰是常州宜兴县的蒋之奇、单锡。听完蒋之奇介绍家乡之美,苏东坡与其定下卜居常州的“鸡黍之约”。“宋熙宁四年( 1071年)7月,苏东坡调任杭州通判。11月,他乘船沿运河途经常州,这是苏东坡第一次踏上常州土地。熙宁六年(1073年),苏轼被派 往常州、润州(今镇江)赈灾,于12月下旬至常州无锡县。http://www.qulishi.com/huati/chuxi/除夕下 午,船抵常州城东,苏东坡下令泊舟。船家大惑不解,因为毗陵(今常州)驿站仅距数里,完全可享受高级的食宿。原来,苏轼不愿在万家团聚的良 辰打扰地方官员,坚持不上岸。正是那晚,苏轼写下《除夜野宿常州城外》诗两首,咏道“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在赈灾半年间,苏 东坡踏遍常州所属晋陵、武进、江阴、无锡、宜兴五县,留下众多诗词文章,并萌发了归老常州的心愿。元丰七年(1084年)10月,苏东坡写 下《乞常州居住表》,请求http://www.qulishi.com/huati/lidaihuangdi/皇帝“特许于常州居住” 。不料,上表投递扬州官府后http://www.qulishi.com/chengyu/5966.html石沉大海。苏东坡全家在扬 州等待了近月仍无消息,无奈继续北上,年底在泗州(今盱眙),又写《再上乞常州居住表》,并派专人直接送给皇帝。他之所以会选择常州,很大 一部分是出于对常州的感情。苏轼被贬至海南时,常州特意组织乡贤团带着http://www.qulishi.com/chengyu/4 662.html文房四宝、茶叶等前去拜访。而且当时,苏轼的常州老友钱世雄已借来http://www.qulishi.com/bai jiaxing/3.htm孙姓人家的宅院,供苏东坡免费居住。 宋徽宗即位后,苏轼被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四月 (1100年)大赦,复任朝奉郎。苏东坡长途跋涉,与全家从海南流放地返归常州,定居孙氏馆,并在这里度过了人生最后的48天。1101年 8月24日卒于常州。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享年65岁。苏轼留下遗嘱葬汝州郏城县钧台乡上瑞里。次年,其子苏过遵嘱将父亲灵柩运 至郏城县安葬。宋高宗即位后,追赠苏轼为太师,谥为“文忠”。东坡居士像苏轼的琴棋书画诗酒茶与古琴结下不解之缘的苏轼。苏轼作为一代文豪 也喜琴,精于音乐,一生与古琴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在仕途顺利还是在遭贬失意时,古琴伴随他走过了人生的风风雨雨。他曾试图想用古琴来解除自 己思想上的苦闷,也为了防止言多有失,常以琴为伴,以琴为友,谈琴论乐,希望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他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精湛的咏写琴曲、琴人 、琴谱等方面的琴诗、琴文:《书王进叔所蓄琴》、《题赠田辨之琴姬》、《杂书琴事》、《书仲殊琴梦》、《听武道士弹琴》、《次韵子由弹琴》 、《九月十五观月听琴西湖示坐客》、《听贤师琴》、《减字木兰花·琴》、《书士琴二首》、《听僧昭素琴》、《杂书琴事十首》、《杂书琴曲十 二曲》、《破琴》等。苏轼出生于一个爱好古琴音乐的世家,家中藏有唐代著名的古琴“雷琴”多张,为此他还专门撰写了《家藏雷琴》一文。为了 研究古琴的发声原理及特点,他不惜把自己家中珍藏的唐代名贵“雷琴”拆开来观察、分析其奥妙。他在琴学方面的修养也是很深的。他曾经多次为 琴歌填词,仅给琴曲《阳关曲》填的歌词就有三种。苏轼还有一首为古琴曲填词的佳作,那就是为沈遵根据欧阳修《醉翁亭记》的意境创作的古琴曲 《醉翁吟》填的词,这是苏轼为纪念欧阳修而创作的一首著名琴歌。苏东坡听僧人弹琴,曾作《听僧昭素琴》:“至和无攫醳,至平无按抑。不知微 妙声,究竟从何出。散我不平气,洗我不和心。此心知有在,尚复此微吟。”从诗中看,这僧人素昭的琴技实在高超!你看他在弹琴,却又好像不在 弹琴,连苏东坡也不知道这微妙的声音是从哪里出来的。不过,这“琴声”却能消散不平之气,洗涤不和之心。苏轼著有《杂书琴事》十三则,其中 一则说:“琴非雅声,世以琴为雅声,过矣!琴,正古之郑卫耳。今世所谓郑卫,皆乃胡部,非复中华之声。自天宝中,坐、立部与胡部合,自尔莫 能辨者。”他指出了琴曲和民间音乐(郑卫之音)的联系,以及民族文化交流给予琴曲的影响是很有见解的。苏轼的妻子王弗倾听苏轼抚琴画像现代 画家陆俨少,《东坡居士抚琴图》。眉州三苏纪念馆图片现代史国良《苏东坡抚琴图》, 2016年秋季文物艺术品拍卖会,成交价672,00 0元。苏轼和其他文人一样喜爱围棋。苏轼跟黄庭坚是宋代著名大文学家,两人每回见面,都会相互对弈,以此提高谈话的兴致。有一次,两人在松 树下边下围棋,苏东坡刚投下一子,忽然落下一颗松子掉在棋盘上。过了一会儿,又落下一颗。苏东坡盯着松子,随口说道:松下围子,松子每随棋 子落。说完,看着黄庭坚。黄心里也有数,这是让我对对子呢!黄庭坚抬起头来,向四面张望,寻找对联的题材。他一眼看见离他们不远的地方有条 小河,河边上有几颗柳树,清风吹来,长长的柳丝悠悠荡荡,划过水面。树下正坐着一个渔夫,握着长长的鱼竿在钓鱼。这不是送上门的对子吗?黄 庭坚对出下句:柳边垂钓,柳丝长伴钓丝悬。文兴助棋兴,棋兴助文兴,两人边下棋边论文,直到很晚才回家。 苏东坡有首脍炙人口的观棋诗,《 观棋》并引:予素不解棋,尝独游庐山白鹤观。观中人皆阖户昼寝,独闻棋声于古松流水之间,意欣然喜之。自尔欲学,然终不解也。儿子过乃初能 者,儋守张中日从之戏,予亦隅坐,竟日不以为厌也。五老峰前,白鹤遗址。长松荫庭,风日清美。我时独游,不逢一士。谁欤棋者,户外屦二。不 闻人声,时闻落子。纹枰坐对,谁究此味。空钩意钓,岂在鲂鲤。小儿近道,剥啄信指。胜固欣然,败亦可喜。优哉游哉,聊复尔耳。在诗的序中东 坡写到自己“素不解棋”,然而他的儿子苏过却会下围棋,友人张中经常到他家和他的儿子下棋,东坡在旁边当观众,整整看了一天也不觉得厌倦。 诗人以林壑幽美的庐山为背景,勾画出一幅令人神往的深山行棋图。绿树荫浓,清风徐来,空山不见人,但闻敲棋声,高山流水,静中有动,静中有 声,但从虚处落墨,闲中著色,道尽纹枰春色。此情此景,岂足为外人道?然后悟出是非成败,转眼即过,何不淡然处之,这样不也悠闲自得么?“ 胜固欣然,败亦可喜”,豁达到了忘却胜负的境界,今天仍有很多棋手把它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苏轼还有一首风格小异的棋诗:春日与闲山居士小饮 :“ 一杯连坐两髯棋,数片深红入座飞。十分潋滟君休赤,且看桃花好面皮。”这首诗也许是诗人棋局占优时所写,有点调侃的口气,也有点超然 的味道。似乎是劝朋友不必为输棋而懊恼,且看落红乱飞,品酒赏花亦得其乐也。唐,《弈棋仕女图》五代南唐,周文矩《重屏会棋图》苏东坡“八 面受敌”精读法。苏轼有自己的一套读书方法,他在《宋安淳秀才失解西归》一诗中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他日名宦恐不免,今日 栖迟那可追。 这首诗旨在劝慰鼓励安敦莫以中举为念,而要去追求知识本身的价值。“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是经典的两句诗, 也是读书治学的重要门径。他在《和董传留别》一诗中有: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他在《送任极通判黄州兼寄其兄孜》诗中:别来十 年学不厌,读破万卷诗愈美。两诗论述了读书对人气质的影响和对写诗的影响。尤其是精读,他独创了“八面受敌”精读法。这种读书方法使他受益 无穷,也为古今学者所称道。所谓“八面受敌”精读法,苏轼在《寓简》卷八中作了详细介绍:“卑意欲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读之。书之富 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尽读,但得其所求者耳。故愿学者,每次做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今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且只以此意求之,勿生余 念。又别作一次,求事迹故实,典章文物之类,亦如之。他皆仿此。此虽愚钝,而他日学成,八面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也。”东坡在此指出 ,一本书经典书籍,包含着多方面丰富的内容,人们可以从不同的需要或不同的角度反复研读,以解决不同的问题,这样步步深入,就能读懂整本书 籍,书就读“厚”了。这是他长期读书经验的总结。苏轼在谈到他读《汉书》经验时说:“吾尝读《汉书》矣,盖数过而始尽之。如治道、人物、地 理、官制、兵法、财货之类,每一过专求一事。不待数过,而事事精窍矣。”他谪居黄州时,每次读《汉书》都作“提要”。这是苏轼运用“八面受 敌”精读法的一个范例。“八面受敌”精读法,不是浮光掠影地泛览,更不是走马观花地涉猎,而是对某一著作集中精力和心力,做到“一意孤行” ,各个击破。 “八面受敌”精读法包含着“运筹学”思想,即如何科学地运用自己的力量,使智能达到最高峰。按照现代科学方法而言,就是分析 法和综合法在读书方法上的巧妙运用。“八面受敌”精读法,使苏东坡成为http://baike.baidu.com/view/5539 02.htm宋代的文学家,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词开豪放一派;又工书画。有《http://baike.baidu.com/vie w/708640.htm东坡七集》、《http://baike.baidu.com/view/3319014.htm东坡易传》、《 http://baike.baidu.com/view/422591.htm东坡乐府》等著作传世。近现代,张大千《东坡居士吟望图》 。 “天真烂漫是我师”的苏东坡。苏轼书法遍学晋、唐、五代的各位名家之长,融会贯通后自成一家。他用笔丰腴跌宕,得天真烂漫之趣。书肉丰 而骨劲,态浓而意淡,藏巧于拙,特为秀伟。他说写字是:无意求佳才能佳。“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 始通神”。他写字“自出新意,不践古人”,写出来的字出神入化,字字是精品。苏轼与http://baike.baidu.com/vie w/7373.htm黄庭坚、http://baike.baidu.com/view/69377.htm米芾、http://baik e.baidu.com/view/25996.htm蔡襄并称为“宋四家”。存世作品有《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祭黄几道文》、 《归安丘园帖》、《中山松醪赋》、《李白仙诗卷》等。宋,苏轼《功甫帖》,2013年9月纽约苏富比秋拍,成交价822.9万美元。宋,苏 轼《帖子词》, 2011年6月http://auction.artron.net/HSDP-1157/北京海士德春拍,成交价918 4万元。宋 ,苏轼行楷书《跋吏部陈公诗帖》,纵27.8厘米,横60.6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宋,苏东坡《中山松醪赋》局部,纵2 8.3厘米,横306.3厘米,吉林省博物馆藏。宋,苏轼《李白仙诗卷》,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竖起文人画旗帜的苏轼。东坡在绘画上擅长 墨竹松石,以表达他傲岸清高的品格,宣泄他内心的盘郁之气。他与http://baike.baidu.com/subview/2599 6/25996.htm蔡襄、黄庭坚、http://baike.baidu.com/subview/69377/69377.htm米 芾并称“http://baike.baidu.com/subview/6363/6363.htm宋四家”。他画竹的老师是表兄文同。 也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意气”、“神似”,认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高度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造诣。画迹有《枯木 怪石图》、《http://baike.baidu.com/subview/5147953/5174369.htm潇湘竹石图》。宋, 苏轼《枯木怪石图》,纸本墨笔,纵26.5厘米,横50.5厘米,日本永青文库藏。宋 ,苏轼《潇湘竹石图》,绢本墨笔,纵28厘米,横1 05.6厘米,中国美术馆藏。苏轼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他的诗,他的词,他的散文,他的书法,他的画都有浓浓的酒味。苏东坡在中秋节饮酒, 喝到微醉时,诗兴大发,写下豪迈悲凉的千古绝唱《水调歌头》,此诗写的非常浪漫,至今人们在中秋节经常引用。他在《望江南》一诗中有:烟雨 暗千家,寒食后, 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 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他在《南乡子》一诗中有:“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 。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意思是:跟你在一起的时 光是多么令人陶醉,我愿意长久陪伴着你,哪管他离别的时刻什么时候到来。他在《李钤辖坐上分题戴花》一诗中有:“二八佳人细马驮,十千美酒 渭城歌。他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中说: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他的醉后西湖诗,成了当今西 湖旅游的广告。他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首七言绝句,最为著名的是: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 如天。该诗的灵感突现于一个“醉”字上,他醉于酒,更醉于山水之美,用诗句绘成一幅“西湖骤雨图”。http://baike.baidu .com/view/2517.htm苏轼在赤壁江中描写他们饮酒唱歌的情景:“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 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江上一夕酒,写 下了传世之作《前赤壁赋》。他在《满庭芳·蜗角虚名》中说:蜗角虚名,http://baike.baidu.com/view/1710 90.htm蝇头微利,算来著甚干忙。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且趁http://baike.baidu.com/view/650255 3.htm闲身未老,须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http://b aike.baidu.com/view/2192376.htm说短论长。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江南好,http://ba ike.baidu.com/view/1118853.htm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该诗从上片http://baike.baidu. com/view/5802340.htm讽世到愤世,下片从自叹到自适,生动地刻画了词人飘逸旷达的性格。他在《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一诗中介绍了自己深夜醉酒的人生思考: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 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苏东坡喜酒,喜欢和朋友一块饮酒取乐,但酒量不大。他在《题子明诗后》说:“吾少年望 见酒盏而醉,今亦能三蕉叶矣!”蕉叶,是一种浅底酒杯,容量不大。但他爱酒,“饮中真味老更浓”,这是他的爱酒铭。晚年所写:书《东皋子传 》后中有一段自叙:“予饮酒终日,不过五合,天下之不能饮,无在予下者,然喜人饮酒,见客举杯徐引,则余胸中为之浩浩焉,落落焉,酣适之味 ,乃过于客,闲居未尝一日无客,客至则未尝不置酒,天下之好饮,亦无在予上者……”实际上他的酒量是不大的,但却善于拿酒说事,不比酒量, 比的是豪情。他生性豪放、好交朋友,时常觥筹交错,堪称酒德的典范。苏东坡饮酒“知名度”虽远不及李白、贺知章、刘伶、阮籍等,但却颇具“ 特色”,还亲自酿酒。他曾蜜酿酒,写《蜜酒歌》一诗;他酿造过桂酒,写有《桂酒颂》;他酿酒还作记录,写了《东坡酒经》,仅数百言,却包含 了制曲、用料、用曲、投料、原料出酒率、酿造时间等内容。他一生饮酒写诗,为世人留下了约四千首诗词,以豪放为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开创 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当代,赵宏本,苏轼《水调歌头 中秋》诗意。苏轼与大相国寺酒色财气诗:北宋大相国寺历史悠久,是我国古代著名 的佛教中心之一。这里原为魏公子无忌信陵君的故宅。北齐文宣帝创建寺院,称为建国寺。唐僧人慧云来汴开封,说此处有灵气,即募化款项,购地 建寺,施工时挖出了北齐建国寺的旧牌子,故仍名建国寺。唐睿宗李旦为了纪念他由相王即位当皇帝,遂钦锡建国寺为“相国寺”,并亲笔书写了“ 大相国寺”匾额。唐宋两代是相国寺的鼎盛时期。尤其是北宋时期,相国寺成为全国最大的佛教寺院,相国寺的主持由皇帝赐封。皇帝平日巡幸、祈 祷、恭谢以至进士题名也多在此举行。苏轼有一天到大相国寺探望好友佛印和尚,不巧,佛印外出,住持和尚就请苏东坡在禅房休息,并特意端上了 香茗美酒素肴款待。东坡独自斟酌,不觉有些微醉。偶然一抬头,见粉墙上佛印新题诗一首:酒色财气四堵墙,人人都在里边藏;谁能跳出圈外头, 不活百岁寿也长。东坡见诗写得颇有哲理,但觉得四大皆空,禅味太浓,既然人世间离不开酒色财气,是躲也躲不开的事,那为何不能来个http ://baike.baidu.com/view/85262.htm因势利导,化害为利呢?问题的关键不是掌握一个“度”吗!于是,就在 佛印题诗右侧题上《和佛印禅师诗》一首:饮酒不醉是英豪,恋色不迷最为高;不义之财不可取,有气不生气自消。题毕,把笔一掷,乘着醉意,就 离开了禅房。 次日,宋神宗赵顼在王安石的陪同下,亦来到大相国寺游玩,宋神宗看了佛印与东坡的题诗,饶有风趣,就笑着对王安石说:“爱卿 ,你何不和一首?”王安石应命,略一沉吟,即挥笔在佛印题诗左侧题《亦和佛印禅师诗》一首:无酒不成礼仪,无色路断人稀;无财民不奋发,无 气国无生机。王安石真不愧为大政治家、大改革家,以诗人的慧眼,跳出了前人的http://baike.baidu.com/view/1 89139.htm窠臼,巧妙地将酒色财气与国家http://baike.baidu.com/view/117162.htm社稷、人 民生计结合起来,把人们恐惧的酒色财气赋予新的http://baike.baidu.com/view/1444226.htm勃勃生机 和喜庆色彩。宋神宗深为赞赏,乘兴也和诗一首:酒助礼乐社稷康,色育生灵重纲常;财足粮丰家国盛,气凝太极定阴阳。 君臣在大相国寺以酒色 财气为题,先后和诗,各抒己见,别有一番情趣,被传为千古佳话。东坡醉月图“日高人渴漫思茶”的苏东坡。苏东坡对品茶、烹茶、茶史等都有较 深的研究。深谙茶道,写过不少茶诗。在他的诗文中,有许多烩炙人口的咏茶佳作,流传下来。他任徐州太守时作《浣溪沙》一词中有:“酒困路长 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词中真实的再现了他思茶解渴的神情。他用“白云峰下两旗新,腻绿长鲜谷雨春”之诗句赞美龙井茶 。他的《惠山谒钱道人烹小龙团登绝顶望太湖》中的: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想象奇特,表达含蓄,意蕴丰富,足以勾起无数人的遐想 ,常为人所引用。他贬居黄州时作的《寄周安孺茶》被视为他最具代表性的咏茶之作:“大哉天宇内,植物知几族。灵品独标奇,迥超凡草木。名从 姬旦始,渐播桐君录。赋咏谁最先?厥传惟杜育。唐人未知好,论著始于陆。常李亦清流,当年慕高躅。遂使天下士,嗜此偶于俗。……苦畏梅润侵 ,暖须人气燠。有如刚耿性,不受纤芥触。又若廉夫心,难将微秽渎。晴天敞虚府,石碾破轻绿。永日遇闲宾,乳泉发新馥。香浓夺兰露,色嫩欺秋 菊……。”这首长诗,不仅详述了茶的历史、茶的制作、饮茶之乐,也对茶寄寓了高远幽雅、不落凡尘的情怀。苏东坡不仅善饮茶、善品茶,而且对 于如何煎茶也很有研究,他在流放海南时有一首《汲江煎茶》诗,生动地描述了煎茶和饮茶的过程: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大瓢贮月归 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为了饮一盏好茶,诗人不惜在夜间摸着黑,踩着石 头,临江取水。用大瓢舀水倾入瓮中,月影也跟着倒了进去……回到家中,一边生炉煎茶,一边坐听松涛。煎好之后,不顾空腹,忍不住海饮三碗, 却又造成了失眠,只好坐听打更之声以盼天明。宋徽宗,赵佶绘《文会图》纵 184.4厘米,横 123.9 厘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苏 轼与高僧辩才的故事:宋代杭州龙井,山路崎岖,住了一位高僧叫辩才。辩才法师是浙江临安人,上天竺法喜寺第3代方丈。18岁入灵隐天竺寺, 师从灵隐寺住持慈云大师。辩才造诣日精,道行更高,名震吴越。元丰二年辩才法师在钱塘履泰乡晖落坞寿圣院(现在的杭州西湖老龙井)隐居。在 狮峰山麓开山种茶,后人尊师为“龙井茶鼻祖”。他满腹才华,苏轼等北宋名流皆以辩才交友为荣。辩才有首写给苏东坡的诗:龙井新亭初成诗呈府 帅苏翰林,辩才。政暇去旌旆,策杖访林邱。人惟尚求旧,况悲蒲柳秋。云谷一临照,声光千载留。轩眉狮子峰,洗眼苍龙湫。路穿乱石脚,亭蔽重 岗头。湖山一目尽,万象掌中浮。煮茗款道论,奠爵致龙优。过溪虽犯戒,兹意亦风流。自惟日老病,当期安养游。愿公归庙堂,用慰天下忧。 民 间流传最多的是辩才送苏东坡的故事。有一次,东坡往访辩才,两人谈得十分高兴,在送行的途中,还是谈个不停。不知不觉中已经过了虎溪桥,到 了风篁岭下。左右吃惊地说:“远公已经走过虎溪了!”法师这才醒悟,哈哈大笑,引用了杜甫的两句诗:“与子成二老,来往亦风流。”辩才法师 虽隐居龙井,但慕名来访者还是很多。因为访客太多,辩才曾立下一个清规张贴于寺内:“山僧老矣,精神衰惫,不能趋承。谨以二则预告:殿上闲 话,最久不过三炷香;山门送客,最远不过虎溪。垂顾大人,伏乞相谅。”虎溪即龙井水流下的一条小溪,因溪中有巨石如伏虎,故名。不过,苏东 坡为当时文坛领袖,名满天下,龙井又地处偏僻,山高路险。辩才法师对东坡的来访自是十分重视,不久就在桥上建了一座亭子,名为过溪亭,也叫 二老亭。即便“送客不过桥”,其实从老龙井山上走到桥边,也将近2公里,送客约需半小时。杭州雕塑《辩才与苏东坡问茶》:龙井茶鼻祖高僧辩 才和诗人苏东坡。宋,苏轼《次辩才韵诗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苏东坡取水故事:王安石患了痰火症,https://www.baidu.c om/s?wd=太医院&tn=44039180_cpr&fenlei=mv6quAkxTZn0IZRqIHckPjm4nH00T1 d9rj0YmHT3uhD1myfznvfd0AP8IA3qPjfsn1bkrjKxmLKz0ZNzUjdCIZwsrBtEXh9 GuA7EQhF9pywdQhPEUiqkIyN1IA-EUBtkn161nWDsnH63nj0sPWTdP16s太医院御医让他常 饮“阳羡茶”,即用长江瞿塘中峡的水来煎烹。https://www.baidu.com/s?wd=苏轼&tn=44039180_cp r&fenlei=mv6quAkxTZn0IZRqIHckPjm4nH00T1d9rj0YmHT3uhD1myfznvfd0AP8 IA3qPjfsn1bkrjKxmLKz0ZNzUjdCIZwsrBtEXh9GuA7EQhF9pywdQhPEUiqkIyN1I A-EUBtkn161nWDsnH63nj0sPWTdP16s苏轼将赴黄洲上任,王安石托他从瞿塘中峡舀一瓮水带回。苏轼船经过瞿塘中 峡时打了一会儿瞌睡,一觉醒来,船已到了下峡,想起王安石嘱咐,赶紧在下峡水舀了一瓮水。苏轼将水送到王府时,王安石亲自取水烹茶,邀苏轼 一起品饮。王屏声静气品了第一口问苏轼;“此水取自何处?”苏轼答“瞿塘峡。”王又问:“可是中峡?”苏轼有点心虚,但还是强答道:“正是 中峡。”王安石摇头道:“非也!此乃下峡之水。”苏轼大惊道:“介甫兄何以知此水为下峡之水?”王安石笑道:“https://www.b aidu.com/s?wd=《水经补论》&tn=44039180_cpr&fenlei=mv6quAkxTZn0IZRqIHckP jm4nH00T1d9rj0YmHT3uhD1myfznvfd0AP8IA3qPjfsn1bkrjKxmLKz0ZNzUjdCIZ wsrBtEXh9GuA7EQhF9pywdQhPEUiqkIyN1IA-EUBtkn161nWDsnH63nj0sPWTdP16 s《水经补论》上说,上峡水性太急,昧浓,下峡之水太缓,味淡。唯中峡之水缓急相半,浓淡相宜,故中峡之水,有去痰疗疾之功。此水,茶色迟 起而味淡,故知为下峡之水。”苏轼听了王安石的话很惭愧,连声谢罪致歉!宋,苏轼《啜茶帖》,纸本,纵23.4厘米,横18.1厘米,故宫 博物院藏。苏东坡到寺院喝茶的传说:一日,苏东坡穿一件普通的长衫到寺院里,主持大和尚不认识他,仅说了一句:“坐。”招呼侍者:“茶。” 东坡没有理他,去欣赏寺内的字画。主持和尚见他举止不凡,不由得肃然起敬,说“请坐!”吩咐侍者:“敬茶。”主持和尚请教客人姓名后方知是 大名鼎鼎的苏东坡,满脸堆起笑容,恭请客人:“请上坐!”连呼侍者:“敬香茶!”茶罢,大和尚请他写一对联,东坡触景生情挥就一联:“坐, 请坐,请上坐;茶,敬茶,敬香茶。”此联将势利鬼的姿态刻划得淋漓尽致。苏东坡、黄庭坚与佛印图。《苏东坡品茗雕像》宋,苏轼《一夜帖》, 纵30.3厘米,横48.6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东坡煮茶图:资料不详。明,唐伯虎《琴士图卷》,纸本设色,纵29.2厘米,横197 .5 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苏轼兄妹戏丑的传说:蜀地多才女,到宋代又出了个苏小妹(文学虚构人物)。宋代四川的灵秀之气尽钟于苏氏 一门,才女苏小妹的父亲苏询,哥哥苏轼、苏辙个个才高八斗,所谓“一门父子三词客,千秋文章八大家”。 苏小妹长得不胖不瘦,薄薄的丹唇、 圆圆的脸蛋,乌溜溜的大眼睛,再配上高高的额头,突出的双颚,一看就是一副慧黠的样子。她从小就爱与两个哥哥比才斗口,一派天真,尤其是大 哥苏轼满腮胡须,肚突身肥,穿着宽袍大袖的衣服,不修边幅,不拘小节,更是她斗口的对象。一天苏东坡拿妹妹的长相开玩笑,形容妹妹的凸额凹 眼是:“未出堂前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几回拭泪深难到,留得汪汪两道泉。” 苏小妹嘻嘻一笑,当即反唇相讥:“一丛衰草出唇间,须发连 鬓耳杳然;口角几回无觅处,忽闻毛里有声传。” 这诗讥笑的是苏轼那不加修理、乱蓬蓬的络腮胡须。女孩子最怕别人说出她长相的弱点,苏小妹 额头凸出一些,眼窝一些,就被苏轼抓出来调侃一顿,苏小妹说苏轼的胡须似乎又还没有抓到痛处,觉得自己没有占到便宜,再一端详,发现哥哥额 头扁平,了无峥嵘之感,又一幅马脸,长达一尺,两只眼睛距离较远,整个就是五官搭配不合比例,当即喜孜孜地再占一诗:“天平地阔路三千,遥 望双眉云汉间;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流不到腮边。” 苏轼一听乐得拍着妹妹的头大笑不已。苏家兄妹戏丑,语带双关,任你想像。 苏小妹、苏 东坡和黄山谷论诗传说:有一天,苏小妹、苏东坡和黄山谷三人在一起谈论诗句。苏小妹为了显示她的才华,抢先说:“轻风细柳,淡月梅花。请哥 哥在这两句各自的中间加上一个字,作为诗的“腰”,成为五言联句。”苏东坡略加思索,随即说道:“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即前句加了一 个“摇”、后句加了一个“映”。苏小妹不屑地说:“还尚好。不过,只能算为下品,这个‘腰’不够美。”那么,怎样的“腰”才算美呢?苏东坡 认真思索后,得意地说:“有了,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即分别加了“舞”与“隐”这两个“腰”。苏小妹笑道:“好是好,但仍不属上品。 ”坐在一旁的黄山谷也认为加这样的“腰”很好,心想,是不是苏小妹在故弄玄虚?于是忍不住问道:“依小妹的高见呢?”苏小妹便得意地念了起 来:“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苏东坡、黄山谷吟诵着,品味着,不禁拍掌称妙。因为“扶”字与苏轼的“摇”和“舞”比起来,“扶”不但能 使无形的风仿佛有了知觉,而且拟人化了,与细柳的搭配别出心裁。而“失”与“映”和“隐”相比,又好在何处呢?因为“失”字表现了在特定情 境中(月下)的物(梅花)的特征,具有不映不隐的朦胧美。苏小妹三难新郎传说:北宋年间,著名词人秦少游拜访苏轼,被聪明可爱的苏小妹吸引 。秦少游对苏小妹一见钟情,二人最终喜结良缘。洞房花烛之夜,苏小妹有心试试相公的才华,便命丫鬟将秦少游锁在门外,让他对对联:“东厢房 ,西厢房,旧房新人入洞房,终生伴郎。”秦少游被苏小妹的深情打动,脱口而出:“南求学,北求学,小学大试授太学,方娶新娘。”苏小妹见没有难倒秦少游,便出第二个题目:“对对子”:“闭门推出窗前月”。少游怕对得平淡不能显示自己的高才,便坐在池塘边苦苦思索。直到三更,苏东坡出来打探妹夫消息,见少游在池塘边不住喃喃念着“闭门推出窗前月”,知是小妹发难,便悄悄拾起石子朝水池中投去。秦少游忽听“砰”的一声,见池中月影散乱,遂受启发,连忙对出下联:“投石冲开水底天。”苏小妹知道这道题没有难住情郎,于是亲自开了门。喝完交杯酒,两人四目相对,苏小妹却含羞说道:红帏帐前,与郎执手,若要同寝,再对一联。上联是:“小妹虽小,小手小脚小嘴,小巧但不小气,你要小心。”秦少游这下可犯了难,来回踱步冥思苦想。苏小妹见状不禁心生悔意,只是用温情的目光看着秦少游。秦少游见苏小妹粉面含羞,不由心动,便对出了下联:“少游年少,少家少室少妻,少见且又少有,愿娶少女。”对苏轼的综合评价苏轼在诗、词、散文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他在书法、绘画等领域内的成就也很突出,对医药、烹饪、水利等技艺也有所贡献。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苏轼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苏轼的人生态度成为后代文人景仰的范式。进退自如,宠辱不惊。苏轼的审美态度为后人提供了富有启迪意义的审美范式,他以宽广的审美眼光去拥抱大千世界,所以凡物皆有可观,到处都能发现美的的存在。苏轼继承了欧阳修的精神,十分重视发现和培养文学人才。当时就有许多青年作家众星拱月似的围绕在他周围,其中成就较大的有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秦观四人,合称“苏门四学士”。再加上陈师道和李廌,又合称“苏门六君子”。在后代文人的心目中,苏轼是一位天才的文学巨匠,人们争相从苏轼的作品中汲取营养。苏轼还以和蔼可亲、幽默机智的形象留存在后代普通人民心目中。他在各地的游踪,他在生活中的各种发明都是后人喜爱的话题。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新道家代表人物林语堂对苏轼的评价: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实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假道学的憎恨着,一个瑜伽术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心肠慈悲的法官,一个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他认为苏东坡比中国其他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正如耶稣所说:“具有蟒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厚敦柔”。这无疑是对苏东坡的最为精妙的概括。 |
|
|
|
|
|
|
|
|
|
|